第 18 章
打动才女的一番表演没起效果,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又一日,老板告知钟才女说有一远近闻名的大善人要来,希望她能接待,钟才女略施粉黛便出来迎接了。
刚一见这位所谓“善人”的面,钟才女便十分干脆地问道:“阁下可是为善之名遐迩流传?”
大善人得意洋洋地回答说:“不错,本人是出了名地爱做善事。”
钟才女点点头说:“我只知擅战者无赫赫之名,为善事之人默默无闻,既然你名声如此之大,可知你之为善,求名居多,不为我喜,抱歉,告退。”说完起身便离开了,只留下大善人张口结舌地坐在那里,不知该如何是好。
在这世上,做一件事便该乐在其中,若是不能真正投入进去,自然会觉得乏味无比。正如读书这件事,很多人觉得这是十分枯燥的折磨,但其实读书便是在追求知识,若是没有一颗追求知识、寻求解答之心,无法沉浸在书中,自然体会不到读书的乐趣了。
有心行善的人不应该去追求名声,若是一味追求名声,所谓为善往往就成了“伪善”,成了追逐名利的工具,如此是不可取的。
第十三节 偏执者不可与言
老祖宗说话
xìng情执拗之人,不可与谋事也。机趣流通之士,始可与言文也。
xìng情固执任xìng的人,不能和他一起商量事情;只有天xìng机智开放、懂得变通的人,才可以和他谈论观点。
过来人的故事
有位谢姓文士,学问十分通达,坐于家中而声名传于天下,很多人都慕名上门拜访。
一日清晨,谢文士在家中舞剑,忽闻门外“梆梆梆”的敲门声,心知又是有人来拜访。因为一套剑舞路数尚在中途,需舞完方才有效果,因此谢文士高声回道:“门未锁,来客可自行进来,桌上有备好的茶饼子,可自顾泡茶小斟一会儿,我马上便可出来。”
不过,谢文士喊完之后,还未继续几招,门外仍是传来“梆梆梆”的敲门声,而且更急过前一阵。于是谢文士没有办法,只好放弃了舞剑,走到前屋去开门。
待得开门之后,发现是个中年汉子,面上五官很紧,一副不苟言笑的样子。只见此人对着谢文士拱了拱手说:“主人不来开门,我不敢擅自进入,打扰处请多见谅。”
谢文士十分豁达地说:“不妨事,远来皆是客,倒是我未及时出迎,失了礼数,还请不要见怪。”
来客又认真地回礼道:“没有关系的,是我叨扰在先,您无论怎么做都不为过。”
谢文士微微动了动眉毛,随后热情地将来人迎入屋中,奉上茗茶,继续与其客套。
来人在与谢文士认真“施行”了一遍各种礼仪之后,这才言明自己上门来的目的:希望能够与谢文士探讨一下学问。
谢文士则依然十分客气的请来人直言不讳,之后便成了来访者的个人演讲会,谢文士很少发表意见,只是不断地以“所言有理”“此话不虚”“吾甚赞同”等话来敷衍应付,直到一个时辰后,来人察觉到谢文士的惫懒,便颇感无趣地告辞了。
当日下午,谢文士在院子中小憩,又闻“梆梆梆”的敲门声,正打算起身去开门时,却见来人已经自己推门进来了。只见这位白面儒生甩一甩衣袖,便笑着便对谢文士拱手道:“早闻谢兄屋舍门不设锁,乃方便访客进来,今日来见,果然如此。”
谢文士哈哈一乐,说:“我这叫‘房门虚开以待客,守株候兔有人来’。”
白面儒生亦是一乐,道:“那我这‘送上门’的兔子已经来了,谢兄可有什么招待我的?”
谢文士单手一引,道:“我有亲摘茶叶一罐,可煮茶粥吃食,再有区区文士一名,可与阁下谈天论道,如此招待何如?”
白面儒生一拍巴掌:“如此足矣,正合我意。”
二人便落座,开始煮茶,热烈的谈论起儒、道、佛方面的各种学识,虽然只是两个人,声音却直冲云霄,气氛融融。
后来,有朋友知道了这一天的事,笑问谢文士为何厚此薄彼,对早上的人冷淡敷衍,对下午的人却热烈似火。
谢文士回答说:“只因早上之人,观其行为习惯便知是执拗、不开通之人,与这样的人多有言语是不明智的,因为他定然听不进任何不同意见,最后只会弄得个给自己找不自在的下场;而下午的人机敏活泼,可知是xìng情开通之人,与之谈论则可以互相印证所学,即使相互指摘亦不会有伤和气,正是适合与之辩论的人选。如此,于不同的人我才会有不同的做法。”
听完谢文士的解释,朋友方才恍然,亦觉有理。
第17章 辑四 jiāo友与读书(4)
一个xìng情固执、不知变通的人,和其谈论事情的时候会非常得累,因为他心中一旦有了观点,不论是对是错,都会坚持而不会改动。讨论的目的是为了让道理越辩越明,若是与固持己见而不肯变通的人辩论,则完全达不到讨论的目的,将精力放在这上面就是浪费时间。
只有xìng情活泼、开通、能够接受别人意见的人,才是合适的商量事情的对象。在与之探讨的过程中,能够互相补充、互相指正,最终能够共同进步,讨论出来的结果也一定是较为让人满意的,好处自不用说。
第十四节 求学不可有止心,穷理需要有真见
老祖宗说话
川学海而至海,故谋道者,不可有止心。莠非苗而似苗,故穷理者,不可无真见。
江流河川学习大海的奔流不息,最后能够汇入大海,因此,求学的人也应该在求学的道路上永不止息;田中的杂草并非稻苗,但是却长得很像稻苗,因此研究事理的人要有明辨是非的真知灼见。
过来人的故事
明朝医yào学者李时珍,以恢弘巨著《本草纲目》闻名于世,他的巨大成就的取得,源于他在医yào学问上永不止息的求索精神。
李时珍出生于一个医yào世家,父亲李言闻便是一位名医。耳濡目染之下,李时珍从小便对医学这门学问兴趣十足。
李时珍二十岁之时,遇到了好几例因为古医书记载错误而导致的悲剧。有一次,李时珍正在自家yào铺诊病,忽见一大群人拉着一个郎中进来要求评理,为首之人指责郎中“庸医害人”,而郎中则辩解说所开yào方没错。李时珍在检查过人们带来的yào渣后,发现是yào铺开yào时将虎掌和漏篮子混淆了,而这也是古医书《日华本草》中的错误。又一次,一位医生给病人开了一味名叫防葵的yào,结果病人吃后却死了;另一位医生给病人开了黄精的补yào,也导致出了人命。这都是古医书上把防葵和狼dú、黄精和钩吻混淆所致。
对此,李时珍便思索了:世间yào草何止千万,而其中难免有很多长得相似但是xìng理却完全不同的品种,若是仍然按照古医书中一些似是而非的记载来做,必然会在治病过程中出现问题,而既然要在此道上明辨是非,求得真知灼见,便不如重新编订一部完备的本草书目。
李时珍将他的想法告诉了父亲。李言闻并没有直接说支持还是反对,而是淡然地说:“你有修订本草之心是不错,不过这其中涉及到的学问浩如烟海,你做好钻研不息的准备了吗?”
李时珍自然点头说:“既以此道为目标,任它如山似海,终会为我所畅游。”
李言闻赞许道:“嗯,有毅力便能无所畏惧。不过,此项工作十分庞大,而关于本草的书籍亦有无数,你所读还远远不足,不如先沉心研读几年吧。”
李时珍听从了父亲的话,此后的十年间,他熟读了《内经》、《本草经》等大量古典医书,搜集了许多珍贵的资料。于此同时,他还认识到,若要做到真正的明辨是非,还需要躬身力行,亲身实践。于是,他又踏遍四方、遍尝百草,最后历时二十七年,终于编成里程碑式的《本草纲目》一书,从此闻名海内外。
世间学问无穷无尽,就好像大海一样庞大,人的求学之心就好像涓涓细流,向着大海而前进。若是不能做到像大海那样生生不息、奔流不止,那么,人便很可能“断流”在艰难的求学道路上,最后一事无成。而相反,若是将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纳入自己的身体、心灵中,最后一定能够徜徉于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并在人生道路上开创出一番伟大的事业来。
在求学的过程中,很可能会遇到许多似是而非的东西,若是没有明辨是非之心,那么就永远到不了真知灼见的知识海洋。
第十五节 以直道教人,以诚心待人
老祖宗说话
以直道教人,人即不从,而自反无愧,切勿曲以求荣也。以诚心待人,人或不谅,而历久自明,不必急于求白也。
以正直的道理去教导他人,即使他人一时不听从,但是自己却是问心无愧,千万不要委曲求全而有损道理本身;以诚挚的心态去对待别人,别人纵使一时不能体谅到苦心,日子久了自然会明白过来,不需要急着去表白什么。
过来人的故事
有一陈姓读书人,因多次科考失败,便找到一位刺史的帐下做起了幕僚。
刺史帐下能人众多,出谋划策之人也不少,因此要搏得出位很不容易,许多人为求青眼相加,争相阿谀奉承,卑躬屈膝。陈幕僚因为要保持自身cāo守,并不屑于如此作为,反而多次以直言劝告刺史,惹得刺史十分不高兴。
有与陈幕僚身世相近,亦是读书升迁无望,来此搏个前程的,自以为与陈幕僚乃是同病相怜之人,于是私下里悄悄找到陈幕僚,劝告说:“此地并不缺少聪明人,恰恰相反,能在这里混的人都不是简单人物。你以为你劝告刺史大人的道理,别人就没想到吗?错了,别人都一清二楚的,但是却不能照直说出来,照直说了便是与自己的前程过不去,那么到这儿来的目的岂不是达不到了吗?你啊,就是太正直了,但是正直的另一个代名词就是死板,在官场上混的岂能死板?那不是给自己找不自在吗?”
陈幕僚听了这番话后十分淡定,只是拿出一副围棋对来人说:“你所说的我都听见了,现在时间还早,我二人不如手谈一局如何?”
来人以为陈幕僚接受了自己的意见,于是欣然与陈幕僚摆起了“黑白长城”。
开局后不久,陈幕僚便以稳健的下法逼着来人几次改变棋路,至中盘,于中央屠杀对方“大龙”,来人额头汗水就没有停止过流淌。
收起棋盘后,陈幕僚平静地对来人说:“我始终坚持我的棋路,因此而能步步为营,而你多方变幻,委曲求全,最后却仍落得被屠大龙的结局。现实中我亦认为如此,以正理去劝解刺史大人,我问心无愧,守住了原则,此心至诚。纵使一时不被刺史大人所接受也无妨,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像我这样的人不见得就笑不到最后。”
来人见陈幕僚仍是“死心不改”,唯有摇头惋惜道:“不听人言,迟早要遭殃。”说完便无比遗憾地走了,只留下陈幕僚于晚霞中独自品茗。
随后的日子里,陈幕僚果然如他所言,仍然坚持直言相谏,好几次将刺史气得几乎要赶走他。而在一次调兵探讨中,陈幕僚又直言指出刺史的一处错误,而此处错误其他人皆是附和刺史,由于有大多数人的赞同,刺史打算一意按自己想法来,对陈幕僚更加地不满了。
不过,事实证明刺史的想法的确有问题,此次出兵剿匪不但损兵折将,连其本人都差点折在了里面。此次教训之后,刺史对陈幕僚的看法完全转变了过来,并当着众人的面褒扬他说:“我手下这么多人,唯有你能够以诚待我,今后在我面前,你但可直言不讳,我决不负你!”
有人以为,对他人说真话没用,反正别人也不会听,不仅白费了一番好心,说不定还会招来别人的记恨,得不偿失。因此便委曲求全,违背事情的真理而一味地迎合别人,让别人高兴。殊不知,这其实是一种害人害己的态度,因为不肯对别人直言讲理,导致其无法正视自己的错误。任由错误发展下去,不仅给别人带来危害,甚至还会损伤自己与别人的关系。而若是直言相劝,自己问心无愧,别人也会因为一番正确的见解而对自己的错误有所警惕。
在对待别人时,只要诚心到了就可以了,不必急匆匆地去表白什么。所谓高山常在水常东,纵使别人一时想不通,日子久了,自然会明白你的心意。
围炉夜话(原文)
清王永彬
序
寒夜围炉,田家fù子之乐也。顾篝灯坐对,或默默然无一言,或嘻嘻然言非所宜言,皆无所谓乐,不将虚此良夜乎?
余识字农人也。岁晚务闲,家人聚处,相与烧煨山芋,心有所得,辄述诸口,命儿辈缮写存之,题曰《围炉夜话》。但其中皆随得随录,语无lún次且意浅辞芜,多非信心之论,特以课家人消永夜耳,不足为外人道也。倘蒙有道君子惠而正之,则幸甚。
咸丰甲寅二月既望王永彬书于桥西馆之一经堂
心得
夜里闲着无事,一边烤红薯,一边跟家人儿孙辈讲人生心得,随讲随记,就成了这本《围炉夜话》。这是作者王永彬的自谦,却也道出了这本书的特点:语言通俗,立论平和,不故作惊人语。
教子弟于幼时,便当有正大光明气象;检身心于平日,不可无忧勤惕厉功夫。
与朋友jiāo游,须将他好处留心学来,方能受益;对圣贤言语,必要我平时照样行去,才算读书。
贫无可奈,惟求俭。拙亦何妨,只要勤。
稳当话,却是平常话,所以听稳当话者不多。本分人,即是快活人,无奈做本分人者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
又一日,老板告知钟才女说有一远近闻名的大善人要来,希望她能接待,钟才女略施粉黛便出来迎接了。
刚一见这位所谓“善人”的面,钟才女便十分干脆地问道:“阁下可是为善之名遐迩流传?”
大善人得意洋洋地回答说:“不错,本人是出了名地爱做善事。”
钟才女点点头说:“我只知擅战者无赫赫之名,为善事之人默默无闻,既然你名声如此之大,可知你之为善,求名居多,不为我喜,抱歉,告退。”说完起身便离开了,只留下大善人张口结舌地坐在那里,不知该如何是好。
在这世上,做一件事便该乐在其中,若是不能真正投入进去,自然会觉得乏味无比。正如读书这件事,很多人觉得这是十分枯燥的折磨,但其实读书便是在追求知识,若是没有一颗追求知识、寻求解答之心,无法沉浸在书中,自然体会不到读书的乐趣了。
有心行善的人不应该去追求名声,若是一味追求名声,所谓为善往往就成了“伪善”,成了追逐名利的工具,如此是不可取的。
第十三节 偏执者不可与言
老祖宗说话
xìng情执拗之人,不可与谋事也。机趣流通之士,始可与言文也。
xìng情固执任xìng的人,不能和他一起商量事情;只有天xìng机智开放、懂得变通的人,才可以和他谈论观点。
过来人的故事
有位谢姓文士,学问十分通达,坐于家中而声名传于天下,很多人都慕名上门拜访。
一日清晨,谢文士在家中舞剑,忽闻门外“梆梆梆”的敲门声,心知又是有人来拜访。因为一套剑舞路数尚在中途,需舞完方才有效果,因此谢文士高声回道:“门未锁,来客可自行进来,桌上有备好的茶饼子,可自顾泡茶小斟一会儿,我马上便可出来。”
不过,谢文士喊完之后,还未继续几招,门外仍是传来“梆梆梆”的敲门声,而且更急过前一阵。于是谢文士没有办法,只好放弃了舞剑,走到前屋去开门。
待得开门之后,发现是个中年汉子,面上五官很紧,一副不苟言笑的样子。只见此人对着谢文士拱了拱手说:“主人不来开门,我不敢擅自进入,打扰处请多见谅。”
谢文士十分豁达地说:“不妨事,远来皆是客,倒是我未及时出迎,失了礼数,还请不要见怪。”
来客又认真地回礼道:“没有关系的,是我叨扰在先,您无论怎么做都不为过。”
谢文士微微动了动眉毛,随后热情地将来人迎入屋中,奉上茗茶,继续与其客套。
来人在与谢文士认真“施行”了一遍各种礼仪之后,这才言明自己上门来的目的:希望能够与谢文士探讨一下学问。
谢文士则依然十分客气的请来人直言不讳,之后便成了来访者的个人演讲会,谢文士很少发表意见,只是不断地以“所言有理”“此话不虚”“吾甚赞同”等话来敷衍应付,直到一个时辰后,来人察觉到谢文士的惫懒,便颇感无趣地告辞了。
当日下午,谢文士在院子中小憩,又闻“梆梆梆”的敲门声,正打算起身去开门时,却见来人已经自己推门进来了。只见这位白面儒生甩一甩衣袖,便笑着便对谢文士拱手道:“早闻谢兄屋舍门不设锁,乃方便访客进来,今日来见,果然如此。”
谢文士哈哈一乐,说:“我这叫‘房门虚开以待客,守株候兔有人来’。”
白面儒生亦是一乐,道:“那我这‘送上门’的兔子已经来了,谢兄可有什么招待我的?”
谢文士单手一引,道:“我有亲摘茶叶一罐,可煮茶粥吃食,再有区区文士一名,可与阁下谈天论道,如此招待何如?”
白面儒生一拍巴掌:“如此足矣,正合我意。”
二人便落座,开始煮茶,热烈的谈论起儒、道、佛方面的各种学识,虽然只是两个人,声音却直冲云霄,气氛融融。
后来,有朋友知道了这一天的事,笑问谢文士为何厚此薄彼,对早上的人冷淡敷衍,对下午的人却热烈似火。
谢文士回答说:“只因早上之人,观其行为习惯便知是执拗、不开通之人,与这样的人多有言语是不明智的,因为他定然听不进任何不同意见,最后只会弄得个给自己找不自在的下场;而下午的人机敏活泼,可知是xìng情开通之人,与之谈论则可以互相印证所学,即使相互指摘亦不会有伤和气,正是适合与之辩论的人选。如此,于不同的人我才会有不同的做法。”
听完谢文士的解释,朋友方才恍然,亦觉有理。
第17章 辑四 jiāo友与读书(4)
一个xìng情固执、不知变通的人,和其谈论事情的时候会非常得累,因为他心中一旦有了观点,不论是对是错,都会坚持而不会改动。讨论的目的是为了让道理越辩越明,若是与固持己见而不肯变通的人辩论,则完全达不到讨论的目的,将精力放在这上面就是浪费时间。
只有xìng情活泼、开通、能够接受别人意见的人,才是合适的商量事情的对象。在与之探讨的过程中,能够互相补充、互相指正,最终能够共同进步,讨论出来的结果也一定是较为让人满意的,好处自不用说。
第十四节 求学不可有止心,穷理需要有真见
老祖宗说话
川学海而至海,故谋道者,不可有止心。莠非苗而似苗,故穷理者,不可无真见。
江流河川学习大海的奔流不息,最后能够汇入大海,因此,求学的人也应该在求学的道路上永不止息;田中的杂草并非稻苗,但是却长得很像稻苗,因此研究事理的人要有明辨是非的真知灼见。
过来人的故事
明朝医yào学者李时珍,以恢弘巨著《本草纲目》闻名于世,他的巨大成就的取得,源于他在医yào学问上永不止息的求索精神。
李时珍出生于一个医yào世家,父亲李言闻便是一位名医。耳濡目染之下,李时珍从小便对医学这门学问兴趣十足。
李时珍二十岁之时,遇到了好几例因为古医书记载错误而导致的悲剧。有一次,李时珍正在自家yào铺诊病,忽见一大群人拉着一个郎中进来要求评理,为首之人指责郎中“庸医害人”,而郎中则辩解说所开yào方没错。李时珍在检查过人们带来的yào渣后,发现是yào铺开yào时将虎掌和漏篮子混淆了,而这也是古医书《日华本草》中的错误。又一次,一位医生给病人开了一味名叫防葵的yào,结果病人吃后却死了;另一位医生给病人开了黄精的补yào,也导致出了人命。这都是古医书上把防葵和狼dú、黄精和钩吻混淆所致。
对此,李时珍便思索了:世间yào草何止千万,而其中难免有很多长得相似但是xìng理却完全不同的品种,若是仍然按照古医书中一些似是而非的记载来做,必然会在治病过程中出现问题,而既然要在此道上明辨是非,求得真知灼见,便不如重新编订一部完备的本草书目。
李时珍将他的想法告诉了父亲。李言闻并没有直接说支持还是反对,而是淡然地说:“你有修订本草之心是不错,不过这其中涉及到的学问浩如烟海,你做好钻研不息的准备了吗?”
李时珍自然点头说:“既以此道为目标,任它如山似海,终会为我所畅游。”
李言闻赞许道:“嗯,有毅力便能无所畏惧。不过,此项工作十分庞大,而关于本草的书籍亦有无数,你所读还远远不足,不如先沉心研读几年吧。”
李时珍听从了父亲的话,此后的十年间,他熟读了《内经》、《本草经》等大量古典医书,搜集了许多珍贵的资料。于此同时,他还认识到,若要做到真正的明辨是非,还需要躬身力行,亲身实践。于是,他又踏遍四方、遍尝百草,最后历时二十七年,终于编成里程碑式的《本草纲目》一书,从此闻名海内外。
世间学问无穷无尽,就好像大海一样庞大,人的求学之心就好像涓涓细流,向着大海而前进。若是不能做到像大海那样生生不息、奔流不止,那么,人便很可能“断流”在艰难的求学道路上,最后一事无成。而相反,若是将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纳入自己的身体、心灵中,最后一定能够徜徉于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并在人生道路上开创出一番伟大的事业来。
在求学的过程中,很可能会遇到许多似是而非的东西,若是没有明辨是非之心,那么就永远到不了真知灼见的知识海洋。
第十五节 以直道教人,以诚心待人
老祖宗说话
以直道教人,人即不从,而自反无愧,切勿曲以求荣也。以诚心待人,人或不谅,而历久自明,不必急于求白也。
以正直的道理去教导他人,即使他人一时不听从,但是自己却是问心无愧,千万不要委曲求全而有损道理本身;以诚挚的心态去对待别人,别人纵使一时不能体谅到苦心,日子久了自然会明白过来,不需要急着去表白什么。
过来人的故事
有一陈姓读书人,因多次科考失败,便找到一位刺史的帐下做起了幕僚。
刺史帐下能人众多,出谋划策之人也不少,因此要搏得出位很不容易,许多人为求青眼相加,争相阿谀奉承,卑躬屈膝。陈幕僚因为要保持自身cāo守,并不屑于如此作为,反而多次以直言劝告刺史,惹得刺史十分不高兴。
有与陈幕僚身世相近,亦是读书升迁无望,来此搏个前程的,自以为与陈幕僚乃是同病相怜之人,于是私下里悄悄找到陈幕僚,劝告说:“此地并不缺少聪明人,恰恰相反,能在这里混的人都不是简单人物。你以为你劝告刺史大人的道理,别人就没想到吗?错了,别人都一清二楚的,但是却不能照直说出来,照直说了便是与自己的前程过不去,那么到这儿来的目的岂不是达不到了吗?你啊,就是太正直了,但是正直的另一个代名词就是死板,在官场上混的岂能死板?那不是给自己找不自在吗?”
陈幕僚听了这番话后十分淡定,只是拿出一副围棋对来人说:“你所说的我都听见了,现在时间还早,我二人不如手谈一局如何?”
来人以为陈幕僚接受了自己的意见,于是欣然与陈幕僚摆起了“黑白长城”。
开局后不久,陈幕僚便以稳健的下法逼着来人几次改变棋路,至中盘,于中央屠杀对方“大龙”,来人额头汗水就没有停止过流淌。
收起棋盘后,陈幕僚平静地对来人说:“我始终坚持我的棋路,因此而能步步为营,而你多方变幻,委曲求全,最后却仍落得被屠大龙的结局。现实中我亦认为如此,以正理去劝解刺史大人,我问心无愧,守住了原则,此心至诚。纵使一时不被刺史大人所接受也无妨,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像我这样的人不见得就笑不到最后。”
来人见陈幕僚仍是“死心不改”,唯有摇头惋惜道:“不听人言,迟早要遭殃。”说完便无比遗憾地走了,只留下陈幕僚于晚霞中独自品茗。
随后的日子里,陈幕僚果然如他所言,仍然坚持直言相谏,好几次将刺史气得几乎要赶走他。而在一次调兵探讨中,陈幕僚又直言指出刺史的一处错误,而此处错误其他人皆是附和刺史,由于有大多数人的赞同,刺史打算一意按自己想法来,对陈幕僚更加地不满了。
不过,事实证明刺史的想法的确有问题,此次出兵剿匪不但损兵折将,连其本人都差点折在了里面。此次教训之后,刺史对陈幕僚的看法完全转变了过来,并当着众人的面褒扬他说:“我手下这么多人,唯有你能够以诚待我,今后在我面前,你但可直言不讳,我决不负你!”
有人以为,对他人说真话没用,反正别人也不会听,不仅白费了一番好心,说不定还会招来别人的记恨,得不偿失。因此便委曲求全,违背事情的真理而一味地迎合别人,让别人高兴。殊不知,这其实是一种害人害己的态度,因为不肯对别人直言讲理,导致其无法正视自己的错误。任由错误发展下去,不仅给别人带来危害,甚至还会损伤自己与别人的关系。而若是直言相劝,自己问心无愧,别人也会因为一番正确的见解而对自己的错误有所警惕。
在对待别人时,只要诚心到了就可以了,不必急匆匆地去表白什么。所谓高山常在水常东,纵使别人一时想不通,日子久了,自然会明白你的心意。
围炉夜话(原文)
清王永彬
序
寒夜围炉,田家fù子之乐也。顾篝灯坐对,或默默然无一言,或嘻嘻然言非所宜言,皆无所谓乐,不将虚此良夜乎?
余识字农人也。岁晚务闲,家人聚处,相与烧煨山芋,心有所得,辄述诸口,命儿辈缮写存之,题曰《围炉夜话》。但其中皆随得随录,语无lún次且意浅辞芜,多非信心之论,特以课家人消永夜耳,不足为外人道也。倘蒙有道君子惠而正之,则幸甚。
咸丰甲寅二月既望王永彬书于桥西馆之一经堂
心得
夜里闲着无事,一边烤红薯,一边跟家人儿孙辈讲人生心得,随讲随记,就成了这本《围炉夜话》。这是作者王永彬的自谦,却也道出了这本书的特点:语言通俗,立论平和,不故作惊人语。
教子弟于幼时,便当有正大光明气象;检身心于平日,不可无忧勤惕厉功夫。
与朋友jiāo游,须将他好处留心学来,方能受益;对圣贤言语,必要我平时照样行去,才算读书。
贫无可奈,惟求俭。拙亦何妨,只要勤。
稳当话,却是平常话,所以听稳当话者不多。本分人,即是快活人,无奈做本分人者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