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征北战 第五百六十七章封赏
这一次出兵蔡州和徐州,与其说是想要攻取梁国的地盘,不如说是为了做一番试探。
对吴国来说,在攻占了荆襄之后,下一个重要目标自然是尚未彻底统一的岭南,在统一岭南之前,除非是梁国局势大乱,或者有地方势力主动来投,否则吴国不会再出兵攻打梁国了。
也正因此,这一次的行动并没有动用多少军队,除了原本就驻守北方的军队外,金陵的军队一个都没有动用。
李简那边只出动了一万兵力,再加上王彦俦的蔡州军残部,一共也就一万两千多。
王绾那边动用的兵力要多一些,达到了一万五千人,不过相对的,徐州那边的敌军防备也要森严得多,要想在这边取得突破的可能性并不大。
八月底,李简与王彦俦的联军在下蔡城北与梁军交战,兵力稍占优势的吴军取得一场小胜,斩杀敌军六百多,自身伤亡三百余人。
随即,梁军退守蔡州,依托城池与吴军对抗,并且向后方请求援军。
而吴军则进逼蔡州城下,李简见对方防备森严,自己并没有破城的把握,当即只好放弃攻城的打算,分兵四处大掠,尤其是夺取大量人口,然后赶在梁军主力抵达之前就撤军回来。
至于另一路大军,王绾在进入徐州境内后,就发现梁军早已经严阵以待,万余梁军分驻八寨以扼守吴军前进道路。
吴军虽然多次发起进攻,但始终未能突破敌军防线,最终王绾只能无功而返。
两路兵马出兵攻梁,最终一路徒劳无功,另一路取得小胜,这个结果并没有让杨渥感到意外。
毕竟梁国再怎么动荡,也没有到气数已尽的地步,光凭借驻守淮河防线的两个军兵力,防守倒是足够,但要进攻却是不足。
九月初,杨渥下诏册封王茂章为莱国公,以郡公之爵位世袭;封刘信为康乐郡公,以侯爵世袭;封周本为舒国公,以郡公世袭;封朱瑾为定国公,以郡公世袭。
此秦裴、侯瓒、史俨三人皆位列郡公,以侯爵世袭;朱思勍、柴再用、吕师周等人同样位列郡公,以伯爵世袭。
此外,李简和王绾二人虽然这些年没有建立大功,但镇守淮河防线多年,亦是一番功劳,所以同样授封为郡公,但暂时不能世袭。
至此,吴国禁军十个军的都督和侯瓒、史俨这两个骑兵统领,基本上都已经被授封为郡公或者国公的爵位。
至于新上任的左镇国军都督朱虔佑,他毕竟威望尚浅,功劳不足,暂时还只封为庆阳侯。
而另一个都督李承鼎则因为承袭其父李神福的国公爵位,自然不可能再提高爵位,最终杨渥下令将他刚出生的次子,也就是杨渥的侄儿册封为羽林骑尉,以示荣宠。
又册封米志诚、李德诚等有较大功劳的都指挥使为侯爵或者伯爵,虽然比不上国公、郡公等爵位,但要知道如今吴国的爵位还是很少的,尤其是伯爵以上的爵位,授封者加起来都不过是数十人而已。
那些文臣除了最早追随杨行密起事的袁袭、高勖等少数几人外,其他文臣都没有爵位,便是如今的首辅大学士陈彦谦,他现在也没有爵位在身。
无军功不授爵,这个基本的原则正在逐步贯彻下去。
当然,像严可求和郭崇韬二人,虽然更加偏重文臣,但他们都在枢密院任职,而且经常预谋军事,所向有功,所以这一次他们二人也被封为伯爵。
此外,还有一些指挥使,比如刘崇景等人,同样因为军功而被授予了子爵或者男爵爵位,虽然不高,但也是一种荣誉。
上上下下一番封赏后,全军各部将领们自然是一片欢呼,虽然还有一些将领对自己的封爵感到不满意,但大部分将领对此结果还是认可的。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大家都清楚这一次的封爵其实只是暂时的,最重要的一次封爵大典必然不是现在,而是统一天下之后。
现在的吴国再怎么强势,也只是在南方能够横行罢了,只要一天没有统一天下,吴国就一天不能得到正统的名份。
谁能在将来一统天下的北伐大战中立下大功,谁才能一举超过其他人,得到像李神福那样以国公世袭的最终荣耀。
在此之前,即便立下再大的功劳,杨渥也不可能再封一个世袭国公出来。
九月中旬,吴国科举大考落下帷幕,最终北方士子张延翰被钦定为这一届的科举状元,常梦锡为榜眼,至于第三名探花危徳昭的身份却是有些特别,此人乃是当年信州刺史危仔昌的长子,也就是危全讽的侄儿。
危全讽当年统领江西联军与淮南为敌,结果在象牙潭一战被周本打得大败,危全讽本人也被俘虏;不过当年杨行密与孙儒大战时,危全讽曾经提供过一些帮助,有次恩情在,危全讽一家最终也被保全下来。
而危徳昭更是一心苦读,希望走科举之路出仕,最终倒是让他得了探花之位。
九月底,昭容徐氏诞下一个王子,被杨渥取名为杨煜。
这个王子出生这天,刚好有人看到宫中有神光充盈产房,见者无不惊叹,以为神异。
又有金陵栖霞寺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僧批言说,此子身份尊崇,将来贵不可言。
杨渥听闻后当即大喜,下令册封徐氏为惠妃。
徐氏的哥哥徐善更是因为提举苏州市舶司有功,被提拔为户部侍郎,以代替年老致仕的前侍郎;同时杨渥更是亲自登门,为徐家老夫人祝寿,并且册封老夫人为南阳郡君。
又有传言说,太后史氏对刚出生的第三子杨煜极为喜爱,日夜带在身边,连对徐氏的态度都极为改观。
一时间,徐家声威大涨,很快就成为金陵城中最为显赫的富贵之家,连李承嗣、朱瑾等功勋老臣都对徐家另眼相看,不敢轻易得罪。
那些中层的官吏更是纷纷前往徐府拉关系,至于那些下层官员,那更是连拉关系都没有门路。
这天,御书房内,处理完公务后,杨渥起身在院子里散步。
“听说那天孤去徐家祝寿之后,金陵城中的大户人家无不以与徐家相交为荣,有这回事吗?”闲走了几步后,杨渥淡淡的向身后范遇问道。
“是,臣的确听说了。”
杨渥点点头,又问道:“那么那些功勋老臣是什么态度?”
“这个……”范遇犹豫了一下,这才答道:“大王,据臣所知,那些功勋老臣对于徐家的态度倒是比较中立,没有刻意与其来往,但也没有与之交恶。”
“保持中立?这也正常。”杨渥笑道:“对了,上次让你去调查的那件事可有眉目了?”
“启禀大王,那件事据臣的调查,应该与徐家有关;据说在三王子出生前,就有徐家的心腹下人去了一趟栖霞寺。”范遇道。
杨渥了然,随即又问道:“那么那些说在王宫上方看到了神光的人呢?这又是谁最先传出来的?”
“这个倒是难以查明。”
“嗯,知道了。此事到此为止,你也不要再过问了。”杨渥点了点头,对范遇嘱咐道。
自从徐氏诞下一王子后,他便意识到徐家必然会大造声势,好为将来争夺太子之位做准备。
因为他对徐氏太了解了,这不是一个安分的女人。
不过他还是没有想到,徐氏居然这么快就出手了,在杨煜刚出生的时候,居然就有人声称看到了神光汇聚在产房之中。
这种异像,自古就只有那些成就帝王之业的人才有;刚一流传出来,便让三王子杨煜的声名大振。
尤其是栖霞寺的主持居然会站出来为刚出生的杨煜批命,说其命格贵不可言,这是什么意思?无非就是从小就开始造声势,为将来继位做准备。
可惜这一招或许用来迷惑史夫人很有用,而且真的起到了极大的效果,如今史夫人对杨煜极为喜爱,这就是栖霞寺那位德高望重的主持批命后带来的影响。
不过这种手段又如何瞒得过杨渥,在听到这个消息后,杨渥就派人去调查,虽然没有什么实际证据,但只要能证实徐家与栖霞寺有来往就行,其他的根本就不重要。
当然,即便是确定了这一切与徐家有关系,但杨渥也没有任何表示,更没有就此厌弃了徐家。
毕竟一来他没有实际证据,不可能就凭借自己的推测来处置徐家;二来就算有证据又如何?杨煜再怎么说都是自己亲儿子,总不能说就因为徐家打算争夺皇储位置,所以就现在把自己儿子给废了吧?
且不说那样的话,史夫人等人必然会大怒,便是杨渥自己心中也过不去。
此外,杨渥自己能够成功继承杨行密的位置,这固然是因为他作为长子,其他弟弟又年幼,使得他没有竞争对手的缘故,但同样是因为他那时候已经表现出了不同寻常的能力。
而现在的太子,虽然年纪还小,但看上去似乎没什么突出的地方;若是没有改观的话,将来只怕未必能安然继承吴国。
这样一来,杨渥还不如提前培养一个备胎,一来可以用来磨砺太子,二来也能在将来作为一个备选,万一太子实在不堪早就,自己也不至于无人可传。
当然,就目前来说,杨渥还是没有换掉太子的打算;而且他对于徐氏的手段也颇为不喜。
这才刚生下一个王子就打算和王后周梦洁打对台,那么将来若是杨煜再有什么突出的表现,那徐氏还不得上天去?
唯一让杨渥安心点的,就是徐氏的兄长徐善。
虽然徐氏很能折腾,让杨渥心生不喜,但徐善却是一个不错的人才。
此人在提举苏州市舶司期间,不仅将市舶司的大小事务处理得妥妥帖帖,使得海关的收入连年增长,更为难得的是,此人还为人清廉正直,不贪不腐。
作为市舶司的头号大佬,在与那些大商人来往的过程中,若是他真的有贪腐之心,只要他随便伸伸手,只怕徐家都能成为金陵城中的大富人家。
不过按照杨渥派人调查的结果,此人倒是洁身自好,以节俭持家。
若非如此,即便他是徐氏的兄长,即便徐氏刚刚生下了一个王子,杨渥也不可能将他提拔为户部侍郎。
“徐氏?嘿,且看着吧!”杨渥不以为意,返回书房继续看文书去。
不久,杨渥下令以前榜眼、徐温养子徐知诰为新任苏州市舶司提举,以接替徐善之位。
时光荏苒,秋去春来,转眼半年多时间过去,如今已经是武义六年初。
正月十二,北方梁国,朱友珪亲自前往太庙祭祀;二十三日,朱友珪祭天,并且下令大赦天下,改元凤历。
经过这大半年的统治,洛阳城中的局势大致上平稳下来,虽然朝中大臣依旧不怎么依附,但各地叛乱的局面已经得到了遏制。
南方蔡州之乱,吴军趁机出兵攻梁,梁军虽然受到小挫,但最终击退吴军,并一举夺回之前就不服梁国朝廷的蔡州,使梁国威势有所恢复。
而在另一条战线上,李存勖亲自领兵救援河中的冀王朱友谦,并且大败梁军。
不过梁军毕竟势大,最终朱友谦难以坚持,在晋军的掩护下退出河中。
此外,朱友珪又动用各种手段打击地方上那些不服他的势力,并且安插自己人;比如之前的徐州节度使就因为与吴军交战时“作战不力”而被免职,换上了朱友珪的亲信王殷。
王殷此人原名蒋殷,早年丧父,随母亲至河中节度使王重盈家,王重盈见他可怜,便将其收为义子,并且改名为王殷。
而王重盈的弟弟王重荣当年对朱温有大恩,他在崛起之后,为了报恩而将王殷提拔为宣徽院副使。
在此之后,王殷又在朱温篡位称帝的过程中立下大功,最终被提拔为宣徽使。
这一次朱友珪登位后,王殷更是因为与朱友珪交好而被授予徐州节度使一职务。
成功稳定了朝中大局,又在地方上建立了自己的势力后,朱友珪渐渐志得意满,开始行事恣意起来。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对吴国来说,在攻占了荆襄之后,下一个重要目标自然是尚未彻底统一的岭南,在统一岭南之前,除非是梁国局势大乱,或者有地方势力主动来投,否则吴国不会再出兵攻打梁国了。
也正因此,这一次的行动并没有动用多少军队,除了原本就驻守北方的军队外,金陵的军队一个都没有动用。
李简那边只出动了一万兵力,再加上王彦俦的蔡州军残部,一共也就一万两千多。
王绾那边动用的兵力要多一些,达到了一万五千人,不过相对的,徐州那边的敌军防备也要森严得多,要想在这边取得突破的可能性并不大。
八月底,李简与王彦俦的联军在下蔡城北与梁军交战,兵力稍占优势的吴军取得一场小胜,斩杀敌军六百多,自身伤亡三百余人。
随即,梁军退守蔡州,依托城池与吴军对抗,并且向后方请求援军。
而吴军则进逼蔡州城下,李简见对方防备森严,自己并没有破城的把握,当即只好放弃攻城的打算,分兵四处大掠,尤其是夺取大量人口,然后赶在梁军主力抵达之前就撤军回来。
至于另一路大军,王绾在进入徐州境内后,就发现梁军早已经严阵以待,万余梁军分驻八寨以扼守吴军前进道路。
吴军虽然多次发起进攻,但始终未能突破敌军防线,最终王绾只能无功而返。
两路兵马出兵攻梁,最终一路徒劳无功,另一路取得小胜,这个结果并没有让杨渥感到意外。
毕竟梁国再怎么动荡,也没有到气数已尽的地步,光凭借驻守淮河防线的两个军兵力,防守倒是足够,但要进攻却是不足。
九月初,杨渥下诏册封王茂章为莱国公,以郡公之爵位世袭;封刘信为康乐郡公,以侯爵世袭;封周本为舒国公,以郡公世袭;封朱瑾为定国公,以郡公世袭。
此秦裴、侯瓒、史俨三人皆位列郡公,以侯爵世袭;朱思勍、柴再用、吕师周等人同样位列郡公,以伯爵世袭。
此外,李简和王绾二人虽然这些年没有建立大功,但镇守淮河防线多年,亦是一番功劳,所以同样授封为郡公,但暂时不能世袭。
至此,吴国禁军十个军的都督和侯瓒、史俨这两个骑兵统领,基本上都已经被授封为郡公或者国公的爵位。
至于新上任的左镇国军都督朱虔佑,他毕竟威望尚浅,功劳不足,暂时还只封为庆阳侯。
而另一个都督李承鼎则因为承袭其父李神福的国公爵位,自然不可能再提高爵位,最终杨渥下令将他刚出生的次子,也就是杨渥的侄儿册封为羽林骑尉,以示荣宠。
又册封米志诚、李德诚等有较大功劳的都指挥使为侯爵或者伯爵,虽然比不上国公、郡公等爵位,但要知道如今吴国的爵位还是很少的,尤其是伯爵以上的爵位,授封者加起来都不过是数十人而已。
那些文臣除了最早追随杨行密起事的袁袭、高勖等少数几人外,其他文臣都没有爵位,便是如今的首辅大学士陈彦谦,他现在也没有爵位在身。
无军功不授爵,这个基本的原则正在逐步贯彻下去。
当然,像严可求和郭崇韬二人,虽然更加偏重文臣,但他们都在枢密院任职,而且经常预谋军事,所向有功,所以这一次他们二人也被封为伯爵。
此外,还有一些指挥使,比如刘崇景等人,同样因为军功而被授予了子爵或者男爵爵位,虽然不高,但也是一种荣誉。
上上下下一番封赏后,全军各部将领们自然是一片欢呼,虽然还有一些将领对自己的封爵感到不满意,但大部分将领对此结果还是认可的。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大家都清楚这一次的封爵其实只是暂时的,最重要的一次封爵大典必然不是现在,而是统一天下之后。
现在的吴国再怎么强势,也只是在南方能够横行罢了,只要一天没有统一天下,吴国就一天不能得到正统的名份。
谁能在将来一统天下的北伐大战中立下大功,谁才能一举超过其他人,得到像李神福那样以国公世袭的最终荣耀。
在此之前,即便立下再大的功劳,杨渥也不可能再封一个世袭国公出来。
九月中旬,吴国科举大考落下帷幕,最终北方士子张延翰被钦定为这一届的科举状元,常梦锡为榜眼,至于第三名探花危徳昭的身份却是有些特别,此人乃是当年信州刺史危仔昌的长子,也就是危全讽的侄儿。
危全讽当年统领江西联军与淮南为敌,结果在象牙潭一战被周本打得大败,危全讽本人也被俘虏;不过当年杨行密与孙儒大战时,危全讽曾经提供过一些帮助,有次恩情在,危全讽一家最终也被保全下来。
而危徳昭更是一心苦读,希望走科举之路出仕,最终倒是让他得了探花之位。
九月底,昭容徐氏诞下一个王子,被杨渥取名为杨煜。
这个王子出生这天,刚好有人看到宫中有神光充盈产房,见者无不惊叹,以为神异。
又有金陵栖霞寺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僧批言说,此子身份尊崇,将来贵不可言。
杨渥听闻后当即大喜,下令册封徐氏为惠妃。
徐氏的哥哥徐善更是因为提举苏州市舶司有功,被提拔为户部侍郎,以代替年老致仕的前侍郎;同时杨渥更是亲自登门,为徐家老夫人祝寿,并且册封老夫人为南阳郡君。
又有传言说,太后史氏对刚出生的第三子杨煜极为喜爱,日夜带在身边,连对徐氏的态度都极为改观。
一时间,徐家声威大涨,很快就成为金陵城中最为显赫的富贵之家,连李承嗣、朱瑾等功勋老臣都对徐家另眼相看,不敢轻易得罪。
那些中层的官吏更是纷纷前往徐府拉关系,至于那些下层官员,那更是连拉关系都没有门路。
这天,御书房内,处理完公务后,杨渥起身在院子里散步。
“听说那天孤去徐家祝寿之后,金陵城中的大户人家无不以与徐家相交为荣,有这回事吗?”闲走了几步后,杨渥淡淡的向身后范遇问道。
“是,臣的确听说了。”
杨渥点点头,又问道:“那么那些功勋老臣是什么态度?”
“这个……”范遇犹豫了一下,这才答道:“大王,据臣所知,那些功勋老臣对于徐家的态度倒是比较中立,没有刻意与其来往,但也没有与之交恶。”
“保持中立?这也正常。”杨渥笑道:“对了,上次让你去调查的那件事可有眉目了?”
“启禀大王,那件事据臣的调查,应该与徐家有关;据说在三王子出生前,就有徐家的心腹下人去了一趟栖霞寺。”范遇道。
杨渥了然,随即又问道:“那么那些说在王宫上方看到了神光的人呢?这又是谁最先传出来的?”
“这个倒是难以查明。”
“嗯,知道了。此事到此为止,你也不要再过问了。”杨渥点了点头,对范遇嘱咐道。
自从徐氏诞下一王子后,他便意识到徐家必然会大造声势,好为将来争夺太子之位做准备。
因为他对徐氏太了解了,这不是一个安分的女人。
不过他还是没有想到,徐氏居然这么快就出手了,在杨煜刚出生的时候,居然就有人声称看到了神光汇聚在产房之中。
这种异像,自古就只有那些成就帝王之业的人才有;刚一流传出来,便让三王子杨煜的声名大振。
尤其是栖霞寺的主持居然会站出来为刚出生的杨煜批命,说其命格贵不可言,这是什么意思?无非就是从小就开始造声势,为将来继位做准备。
可惜这一招或许用来迷惑史夫人很有用,而且真的起到了极大的效果,如今史夫人对杨煜极为喜爱,这就是栖霞寺那位德高望重的主持批命后带来的影响。
不过这种手段又如何瞒得过杨渥,在听到这个消息后,杨渥就派人去调查,虽然没有什么实际证据,但只要能证实徐家与栖霞寺有来往就行,其他的根本就不重要。
当然,即便是确定了这一切与徐家有关系,但杨渥也没有任何表示,更没有就此厌弃了徐家。
毕竟一来他没有实际证据,不可能就凭借自己的推测来处置徐家;二来就算有证据又如何?杨煜再怎么说都是自己亲儿子,总不能说就因为徐家打算争夺皇储位置,所以就现在把自己儿子给废了吧?
且不说那样的话,史夫人等人必然会大怒,便是杨渥自己心中也过不去。
此外,杨渥自己能够成功继承杨行密的位置,这固然是因为他作为长子,其他弟弟又年幼,使得他没有竞争对手的缘故,但同样是因为他那时候已经表现出了不同寻常的能力。
而现在的太子,虽然年纪还小,但看上去似乎没什么突出的地方;若是没有改观的话,将来只怕未必能安然继承吴国。
这样一来,杨渥还不如提前培养一个备胎,一来可以用来磨砺太子,二来也能在将来作为一个备选,万一太子实在不堪早就,自己也不至于无人可传。
当然,就目前来说,杨渥还是没有换掉太子的打算;而且他对于徐氏的手段也颇为不喜。
这才刚生下一个王子就打算和王后周梦洁打对台,那么将来若是杨煜再有什么突出的表现,那徐氏还不得上天去?
唯一让杨渥安心点的,就是徐氏的兄长徐善。
虽然徐氏很能折腾,让杨渥心生不喜,但徐善却是一个不错的人才。
此人在提举苏州市舶司期间,不仅将市舶司的大小事务处理得妥妥帖帖,使得海关的收入连年增长,更为难得的是,此人还为人清廉正直,不贪不腐。
作为市舶司的头号大佬,在与那些大商人来往的过程中,若是他真的有贪腐之心,只要他随便伸伸手,只怕徐家都能成为金陵城中的大富人家。
不过按照杨渥派人调查的结果,此人倒是洁身自好,以节俭持家。
若非如此,即便他是徐氏的兄长,即便徐氏刚刚生下了一个王子,杨渥也不可能将他提拔为户部侍郎。
“徐氏?嘿,且看着吧!”杨渥不以为意,返回书房继续看文书去。
不久,杨渥下令以前榜眼、徐温养子徐知诰为新任苏州市舶司提举,以接替徐善之位。
时光荏苒,秋去春来,转眼半年多时间过去,如今已经是武义六年初。
正月十二,北方梁国,朱友珪亲自前往太庙祭祀;二十三日,朱友珪祭天,并且下令大赦天下,改元凤历。
经过这大半年的统治,洛阳城中的局势大致上平稳下来,虽然朝中大臣依旧不怎么依附,但各地叛乱的局面已经得到了遏制。
南方蔡州之乱,吴军趁机出兵攻梁,梁军虽然受到小挫,但最终击退吴军,并一举夺回之前就不服梁国朝廷的蔡州,使梁国威势有所恢复。
而在另一条战线上,李存勖亲自领兵救援河中的冀王朱友谦,并且大败梁军。
不过梁军毕竟势大,最终朱友谦难以坚持,在晋军的掩护下退出河中。
此外,朱友珪又动用各种手段打击地方上那些不服他的势力,并且安插自己人;比如之前的徐州节度使就因为与吴军交战时“作战不力”而被免职,换上了朱友珪的亲信王殷。
王殷此人原名蒋殷,早年丧父,随母亲至河中节度使王重盈家,王重盈见他可怜,便将其收为义子,并且改名为王殷。
而王重盈的弟弟王重荣当年对朱温有大恩,他在崛起之后,为了报恩而将王殷提拔为宣徽院副使。
在此之后,王殷又在朱温篡位称帝的过程中立下大功,最终被提拔为宣徽使。
这一次朱友珪登位后,王殷更是因为与朱友珪交好而被授予徐州节度使一职务。
成功稳定了朝中大局,又在地方上建立了自己的势力后,朱友珪渐渐志得意满,开始行事恣意起来。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