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历史军事 >我的大明新帝国最新章节 > 我的大明新帝国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四卷 筚路蓝缕 第一四七章 移民规划

  八月初十,在前往东洲探寻的人员回来二十天之后,关于舰队人员的封赏,才全部整理了出来。

  五百多个部落的归附,这是特大功勋,价值两千多万两白银的收益,这是大功。

  相比之下,最受朱瞻基重视的玉米,土豆,红薯,辣椒,橡胶这些作物,只被看做是此行的附带功劳。

  当六部整理出来这些功绩,并且根据相应的制度作出相应的嘉赏记功的时候,朱瞻基却直接将这份嘉奖重新厘定。

  运回橡胶,红薯这些作物,被朱瞻基列为特大功,带回两千万多万两白银的收益,是大功,至于五百多个部落的归附,却被列为小功。

  而关于舰队各级人员的金银奖励,功勋奖励,升职奖励,则没有改动。

  这让大部分大臣不满,认为朱瞻基分不清轻重。在这个时代,朝廷文官重视虚名的程度,依旧超过了实际利益。

  但是朱瞻基却不会理他们的这种标准,直接在早朝上说道:“玉米,土豆,红薯,皆可在山坡,荒原地带耕种,如此作物,可以让我大明永无饥荒,如何不能列为大功?至于东洲土著归附,只是名誉上的归附,他们大部分人连我大明话都不会说,如何能说他们就是我大明子民?今后记功,当以实际利益为准,其他虚名,一概不理。”

  大臣们见劝不过朱瞻基,还将此事告于朱棣。可惜的是,朱棣直接回道:“朕已老矣,今后当以太孙意见为准。”

  蹇义,吕震等人无奈,只能又回来劝朱瞻基,认为名分大于利益,一个天朝上国,不应以实际利益作为评价标准,这会让百姓变的趋利。

  两边的意见不一,礼部和吏部直接封驳了朱瞻基的圣旨,并要求在大朝会上进行廷议。

  朱瞻基却变的强硬无比,坚持让内阁撰写封赏诰文,并且发布在了第二日的报纸上。

  如今的报纸经过了一年多的发展,从最开始的半月刊,变成了五日一刊。而且,从最开始的亏损,现在变得收支平衡。

  这主要就是各地广告费用大增,这些广告费,补足了人员耗费和纸张成本。

  很多人都看到了广告的效果,许多做了广告的商品都供不应求。那些民间的商会,现在做广告不惜成本。

  但是,最舍得花钱的还是各大勋贵,他们现在想要吸引百姓跟他们一起前往南洲,为了招人,他们最舍得花钱。

  虽然各家的封地还没有确定,但是这次分封的标准,却在一年多以前,就已经被透露出去了。

  南洲那里,主要就是沿海地带有牧场和肥沃的土地,南部的土地又比北部多。

  按照土地肥沃程度,距离水源的远近,土地被分成三个等级。

  南洲根据土地肥沃程度,一共被分成了大小不一的十七块,由十七家宗室分管。

  这十七家宗室是从朱元璋时期封的亲王府,加上靖江王府,还剩十六家。加上朱高燧这个赵王,一共十七家。

  十七家亲王,他们之中又分出来了不少分支的郡王,但是他们内部的利益分配,宗人府不管,只负责监督和协调。

  在他们之下,公爵府可以分一万里,差不多也就是两千五百平方公里的一级土地,换成三等土地,还要增加两倍,也就是变成七千五百平方公里。

  在这片土地上,大明免征五年税赋,五年以后,视收益开始收税,不过也只是十抽一。与此同时,处于管理地位的亲王府,二十抽一。

  但是亲王府对地盘上的公爵,侯爵,伯爵等没有管理权限,他们只有百分之五的收益,和名誉管理权。

  税收是按照,土地收益,养殖收益来计,这不包括土地上的矿产。所有的矿产,所有权属于朝廷,土地的主人负责开发,但是也只有四成收益,其他要交税。

  而且,他们只能挖矿,所有的提炼要交给朝廷,由当地的官员负责组建工坊,监负责交易。

  另外,朝廷还要负责每一家的生产工具的提供,如果有矿,还要负责提供挖矿的工具。

  除了人,等于朝廷要承担其最开始的起步阶段的投入。

  这几百家勋贵,虽然每隔一级,地盘就要少一半,但是最少的伯爵,也能分几百里的土地,而这土地上的收益,大部分都是他们的。

  朝廷会用这些税收建立三级管理政府,一为总督府,负责整个南洲治安保护。

  然后还有十七个州府,负责每个王爷地盘上的各种管理。最后,是一个县治为主的最低级管理体系,负责当地的民生。

  文官管生产,农业,税赋,负责协调区域之间的矛盾,监负责商业领域,控制进出口。然后海军直属总督府,以各大港口为基地,负责维护秩序。

  值得一提的是,南洲并没有陆军。因为这片土地没有外敌,仅有几十万土著,也根本不可能是大明人的对手。

  各大王府除了每家可以从大明带去一支三千人的护卫,整个南洲没有了任何军事力量。

  而且,朝廷也下了死命令,严禁任何王府发展自己的势力,护卫人数不能超过三千。

  这也是为了防止以后各大王府做大,有自立之心。

  为了让南洲得到最大化的开发,还不得到破坏,朱瞻基推出了南洲开发指南一书。

  南洲除了南方和东部的少数地区种植粮食,实行粮食自给自足之外,大部分区域都划成了牧场。

  在这份开发指南里面,明确提出了将南洲建设成为大明的军马基地,羊毛基地,矿产基地。

  而且还首次提出了土地荒漠化概念,并且要求在西北一带,也实行保护草场的思路。

  如今的大明不是原本的大明,南洋的粮食一直源源不断地往内地运,粮食是不缺的。

  因为不缺粮食,造成了粮价低廉,让种地无钱可赚,也相应地减少了土地兼并。

  当然,更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如今的大明商业发展迅速,商业的利益远远超过了土地带来的利益。

  再加上这些年一直在推行的移民政策,东南一带,中原一带的人口一直向四方流失。

  而大明也是政府移民执行最有力的时期,后世中国的人口谱系的格局,实际上就是大明时期奠定的。

  一直到21世纪,大部分人都还知道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往事。

  只不过,朱元璋时期的移民是残忍的,丝毫不体谅老百姓的死活。

  但是到了永乐时期,特别是近些年,朝廷经费充足,各地的水泥路,驿站,沿途到处都是。

  拿到移民贴的老百姓,不仅在移民途中能得到照顾,抵达目的地之后,还能得到免费的粮食和种子,工具。

  树挪死,人挪活。当能够获得大量土地,能安家落户的时候,百姓能够爆发的力量是巨大的。

  朱瞻基回来的这三年,不算唐赛儿他们这些从山东移民到极西的四万人,从山东,山西各地,迁移到东北奴儿干都司,北海一带的百姓就超过了二十万。

  而人口更多的东南一带,往东番,吕宋,婆罗洲,星城,旧港,马鲁古移民的百姓超过了百万。

  大明人口已经超过了六千万,移民走的百姓还是少数,也是当地的穷人。

  他们的移民离开,朱瞻基并不会担心让大明空心化,反而因为不少穷人的离开,让当地少了许多地方矛盾。

  这次南洲移民开发,仅仅是海军就要派过去五万,超过一半的海军,都是从陆军转到海军的。

  朱棣西征归来之后,大批的将士都面临无仗可打的境地。

  他们是军户,只能打仗,这样的时候,进入海军,并且在南洲获得大片的土地,成了他们的一个好出路。

  他们这些暂时不会脱离海军辖制,由朝廷支付军费,在南洲驻守三年,未来可以选择全家移民南洲,或者回到国内。

  他们还只是第一批,未来,将会有更多的陆军转入海军。不管是南洲,欧罗巴,南亚,还是东洲,都需要大量的海军将士驻守。

  相反,大明境内却因为没有敌人,需要不了那么多军人。

  在这个时代,大明的军队就要开始走向精简化,专业化,精锐化。

  在朱棣与朱瞻基禅让大典之前的这段时间,大明各地都沸腾不已,他们不是因为皇帝的更换,而是因为军队要从陆军转入海军。

  而各大王府也都在征召更多的人随他们一起前往南洲,他们用各种手段,各种优惠条件来吸引百姓跟他们走。

  除了朝廷的底线不能破,许多王府承诺给百姓的优惠条件已经几乎与朝廷持平。

  只要有人愿意跟他们走,在那里落脚生根,这些人,以后就是财富。

  所以他们哪怕没有直接的利益,但是也能因为人口的多少,获得快慢不一的发展。

  但是,许多王府还是比较保守的,激进的只是少部分。因为他们现在还不知道,自己会被分到那一片区域。

  如果是分到土地肥沃的地区还好一些,再多的人也养得起。但是要是分到贫瘠的地区,人越多,粮食问题也越是大啊。

  但是他们只能等待,等到禅让大典之后,进行抽签。

  是的,为了表示公平,十七家亲王府将会才会抽签。南洲被分成十七块区域,编成一到十七号。

  亲王府分两次抽签,第一次抽抽签的顺序,第二次按照顺序上去抽区域。

  至于你能分到那一片区域,就要看你的运气好不好了。

  在朱瞻基看来,南洲那边不存在区域好不好,即便是最荒凉的西北,那里也是以后的全球最大的铁矿石基地。

  只不过,在这个时代,那里不会那么快得到开发。

  亲王府的区域要抽签,但是各大勋贵的地盘,却是由朱瞻基统一分配的。

  不可能让一个立了大功的公爵,抽到一块沙漠,而一个继承的窝囊废伯爵,占据一块金矿的事出现。

  所以,朱瞻基这段时间,一直被京城各大勋贵在骚扰。朱瞻基不胜其烦,让人在皇城外张贴了三不准,才让所有人安分了下来。

  一不准觊觎东洲,东洲不再分配范围。若心怀不敢,取消分封南洲。

  二不准贿赂内侍,影响分配。一经发现,剥夺分封区域。

  三不准勾结海军,为以后发展拉拢人手,一经发现,分封减半。

  这三不准一出,让那些人心不定的勋贵们犹如被泼了一盆冷水,立即安稳了不少。

  接下来,就是那些文官们开始动作起来了。

  相比勋贵们可以分封,在土地上获得有如古代封建的特权,文官们当然不肯眼睁睁地看着如此大的利益被他们获得。

  但是文官有一个天然短板,就是他们的政治资本不能得到延续,家族势力得不到延续。

  所以文官们的自身势力,是比不过武将和勋贵的。

  武将,勋贵们有亲军,有家族,能形成强有力的小集团。这是他们能够获得分封的主要原因,因为开发需要人手。

  可是文官们不行,但是他们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处政权。

  南洲的三级管理制度,总督府是只管海军,不管民政的。

  剩下的十七个州府,还有未来的县治一级,这些管理权被文官牢牢抓在手中。

  朱瞻基当初在设计这套管理方案的时候,就已经想好了。勋贵阶层虽然分封,但是这种分封不是为了给他们增加实力,只是为了让他们尽快开发南洲。

  他们的发展需要引导,需要制约,当然离不开文官。所以,除了总督府的这一级军事机构,剩下的管理机构肯定是要交给文官的。

  文官管工业生产,农业养殖,税赋,并且负责协调区域之间的矛盾。利用他们来遏制武将,勋贵阶层,这个中间,同样要给文官集团让利。

  利从何来?这又不得不谈到监阶层了。

  大明的监阶层是一个庞大的利益团体,也是大明第一大政府机构。

  在早年的征战中,抓获的异族幼儿,几乎全部被安排进了监。整个大明的国营经济,几乎都被监抓在手中。

  丝绸行业,茶叶行业,钢铁行业,食盐行业,进出口行业,矿产领域,全部都是监在管。

  这股势力太大,而以后的监来源肯定会减少。而且,朱瞻基也不愿意让监越变越多。

  所以,以后要减少内侍,像清朝一样,成立一家内务府,让文官来插手一部分商业领域,将会是以后的一个发展方向。

  </br>

  </br>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