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 章
例子不胜枚举,均可谓“小诗有味如连珠”。它们恰到好处地将诗的声律节奏与人的情感融为一体。
而律诗有八句,篇幅比绝句多出一倍,内容含量也相对较多,情感表达也可以相对铺展开来,因此律诗多用来表达怀古忧思情绪或家国兴亡的感叹。唐人崔颢有《黄鹤楼》一首: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登楼远眺引起的怀古思乡的感情。从黄鹤楼引发怀古,自“白云千载空悠悠”过渡到思乡,看到了“汉阳树”和“鹦鹉洲”,无奈的是故乡是怎么也看不到的,只在烟波浩渺中。末句“烟波江上使人愁”,既是思乡之愁,又是怀古之愁,客游他乡的孤独失落和时光易逝的惆怅无奈jiāo融在一起。诗的感情不是停滞于一点的,而是由古到今,由彼及此地流动着,从黄鹤楼这个点向外延伸开来,既有对历史的回顾又有对故乡的思念,感情悠悠,云水悠悠,诗所押的韵“楼”“悠”“洲”“愁”读起来也是徐缓而悠长的。而前三句“黄鹤”的连续出现,形成一种新的节奏感,有力而恰当地表达出了诗人因登楼而产生的思乡怀古之幽情。诗人打破了平仄的规律,却取得了另一种回肠dàng气的音乐美,与作者厚重的情感达到和谐一致。难怪宋代的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把这首诗评为唐人七言律诗第一。
作诗要求声情并茂,作词当然也有同样的要求。前面讲过,词为了抒情需要“选声择调”。词的曲调固然有长短之分,但更重要的,它还有哀与乐、刚与柔、急与慢等分别。有的雄壮,有的哀怨,有的高昂,有的低沉。所以从千百个词调中选择一个与内容相适合的词调,并不是件简单的事。词的曲调并不像诗体的适应xìng那么广泛,词调如果选择不当,可能会使声调与文辞不一致,从而使作品没有任何的音乐美和节奏美,同时还与想要表达的情感南辕北辙,这些都将妨碍词的声与情、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相反,如果曲调的声情彼此融为一体,就会产生声情并茂的佳作。如辛弃疾《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用的是《破阵子》这个词调: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是唐代教坊(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破阵乐》中的一段,《破阵乐》是武舞曲,演奏时兵士军马上场,十分壮观。辛弃疾用这个发扬蹈厉的词调,抒写向往中的战斗生活,这种情感与曲调中的军乐声非常谐和。再者,辛弃疾为之赋“壮词”的陈亮(即陈同甫),也是豪放词的代表人物,是个铁骨铮铮的豪侠之士。面对山河破碎的国家,陈亮一心主张抗战卫国,收复失地。辛弃疾评价他“男儿到死心如铁”。因此,用《破阵子》这样的词牌衬托陈亮的禀xìng为人可谓恰如其分。
第14章 诗词之和(2)
在常用词牌曲调中,《八声甘州》慷慨悲壮,《调笑令》轻松愉快,《木兰花满》迂曲悠扬,《阳关曲》别离伤愁。当然这也并不是完全绝对的分别,但大致上词人很少用哀伤之调写欢愉的情趣,用轻松之调写惆怅的心绪。词人择调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表达文情词意,这种以内容选择形式的方式,为词的曲调与情感和谐相融奠定了基础,从而使词较好地表现出和谐的美感,达到极高的艺术境界。另一方面,由于词调在声情上颇有差异,因此xìng情不同的词人会在曲调的选择上大异其趣,于是也就形成了不同的词风。比如在词最为繁盛的宋代,词人就有婉约派与豪放派之分。婉约派常用《诉哀情》《蝶恋花》《临江仙》《雨霖铃》等婉转缠绵、凄咽清怨之调,豪放派常用《满江红》《水调歌头》《贺新郎》等激进奔放慷慨悲凉之调。如苏轼的作品中,名作大都为《水调歌头》《念奴娇》等声洪调畅的词调,见不到柳永所用的《看花回》《玉山枕》《柳腰轻》《佳人醉》那样的“靡靡之音”。因为这些声洪调畅的词调,同沉着壮烈的爱国情怀相互生发,形成豪迈粗放之美。而婉约词则以婉约柔美取胜,它以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意境,展现自然美与生活美,歌颂人物的心灵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晏几道《蝶恋花》)“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yīn》)。凡此种种,皆美妙动人,绚丽多彩。往往是片时佳景,一语留住;万端情绪,一语吐出。婉约词是按照美的法则来反映生活的,词人们更注重表达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但无论是豪放派还是婉约派,都能将他们的情感以合适的曲调表达出来,使声与情珠联璧合,互相映衬,取得和谐为一的审美效果。因此,两派也都取得了各富特色的艺术成就。如清代沈祥龙《论词随笔》中所说:“词调不下数百,有豪放,有婉约,相题选调,贵得其宜,调合则词之声情始合。”
诗词意象与意境的和谐美
韵律和谐、声情并茂的诗词可以创造出寓意丰富的意象,进而营造出情景jiāo融的审美意境来。意境是诗词中表现出来的深层次的美。归根结底,诗词之美,全在意境。王国维在《人间词乙稿序》中说:
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
他把意境作为诗词的最高审美本质。意境内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外可以激发别人的情感,使人感动。如果一首诗或词能够做到意与境浑然一体,和谐统一,那它就是诗词中的上品;如果意与境只得其一或意境全无,那就称不上好的作品。王国维是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他关于意境还有许多深入的见解,我们这里先抛开意境,从意象谈起。意境的产生离不开意象,简单来说,意象就是诗人用来表情达意的具体事物,意象不是单纯的“物”,而是情与物的合体,情寄于物,物中有情。大自然的山川草木,日月星辰,它们在形态色调上各不相同,也使人产生不同的印象和情感,仿佛它们本身就具有xìng格和感情一样,正所谓“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浮云本无意,落日何来情,然而浮云与落日的苍凉,却与游子苍茫无依的漂泊感和故人归依故乡的渴望又如此合拍,所以浮云也有意,落日也有情。可见意象是熔铸了人的情感力量的景物,这样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常常出现:青山、沧海、长风、大漠;古道、落日、寒风、冷雨;松、菊、梅、竹;杨柳、春日、清风、明月……每一种意象都包含着某种特定的精神和情感,“长风大漠”是豪情壮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凄风冷雨”是悲凉惆怅,“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松竹梅菊”是品质高洁,“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清风明月”是闲情雅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优秀的诗人都有独特的风格,而带有强烈的诗人个xìng特点的意象则是诗人风格的一种体现。这些意象往往又有着某种相似xìng,它们相互统一,共同体现了诗人特定的艺术风格,使得诗人的诗歌世界充满个xìng魅力。李白的诗“飘逸”,正是由在他诗中经常出现的一些意象所呈现出来的,比如“大鹏”“黄河”“长江”“青天”“明月”“清风”“仙与酒”“剑与侠”等等。这些意象都在一定程度上蕴涵着“飘逸”的神韵,所以李白的诗表现出无拘无束、舒卷自如、才情豪迈、无迹可求的风格。而杜甫的诗风格“沉郁”,其诗中的常见意象有“病柏”“瘦马”“病马”等,这些意象都有一种浓厚的忧郁色彩,与杜甫的xìng格情感是有相通之处的,它们的频繁出现不仅使杜诗“沉郁顿挫”,更显其博大精深,老成凝重。诸如此类的例子举不胜举,历朝历代的诗人词人总是从独特的角度来观察事物,赋予事物特有的情趣和xìng格,而这些情趣和xìng格也折shè出诗人词人的人格精神。所以有时意象和诗人是化为一体的,如陶渊明笔下的菊,高洁淡雅,栩栩如生,宛如诗人淡泊名利的精神写照,成为陶渊明的化身。因此,一提起陶渊明就想起菊,一提起菊就想起陶渊明,陶渊明与菊已共融为一体。
在一首诗或词中,意象是有内在联系的,并不是一些景物的随意拼凑,它们相互照应,共同构成和谐意境。如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整个作品基本上是一些意象的排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从表面看来,这些意象是相互孤立的,但实际上各个意象却存在着一种深层的相似xìng,它们“貌离神合”,使人忽略了意象的具体形态,而专注于它们所营造出的伤感惆怅、凄冷悲凉的情感氛围,读来令人断肠。
传为李白所作的词《忆秦娥》,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马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这首词的意象跳动很大,秦楼月、灞陵柳、乐游原、咸阳古道、汉家陵阙,那么把这些孤立的意象连在一起的线索是什么呢?是对古都长安的凭吊,是对古代文明的追怀,这些意象都带有强烈的历史感和空间感,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盛世的留恋和对前途的茫然。王国维评价说:“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
意象的创造是诗词创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意象中虽有情有景,却不是诗词的最终审美追求。正是在那些情景jiāo融的意象之中,弥散着诗词所要表达的最高境界,那就是意境。诗词中的意象还是一些相对具体的、可感的形象,虽然它不是单纯的一些景物描述,但是意象毕竟只是诗词中局部的特征。而意境则是诗词整体上给人的审美感觉,可以说意境得之于意象而超越意象。意境的情与景并不像意象中的那样可观可感,它既非语言所能表达,亦非图画所能描绘,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严羽《沧浪诗话》)。然而意境并非玄之又玄,只要用心去体验,其中浑融和谐的妙处还是亲切可感的。让我们从几首诗词的品读中来体会一下意境美的存在。先来看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生活在唐武则天时代,他既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也很有军事才能。他随建安王武攸宜出征契丹,向武攸宜进御敌之计。武不懂军事,不仅没有采纳陈的意见,反而贬斥陈。陈子昂登上幽州台远眺,极目古今,慷慨悲歌,于是有了这首《登幽州台歌》。这首诗短短四句,却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怀才不遇的诗人登台远眺,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不禁感到苍凉寂寞,悲从中来,怆然落泪。这首诗不仅以慷慨悲凉的笔调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更烘托出一种具有深刻哲学意蕴和历史感悟的浑厚博大的意境,让人感到有限的生命似乎穿越茫茫无边的宇宙,俯视时空变迁。这首诗以其苍茫遒劲的意境,传为千古绝唱。
再看宋祁的《玉楼春》:
东城渐觉风光好,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这首词歌咏春天,洋溢着珍惜青春和热爱生活的情感。上阕写初春的风景。起句“东城渐觉风光好”,以叙述的语气缓缓写来,表面上似不经意,但“好”字已表现出作者压抑不住的对春天的赞美之情。紧接着三句就是“风光好”的具体描写,有春水的波纹、翠绿的杨柳、春天的红杏。这首词的点睛之笔也正是出在此处“红杏枝头春意闹”,满树的杏花竞相绽放,争芳斗艳,点缀出一派诱人的春色。这花与其说是开在杏树枝头,不如说是开在词人的心头,词人的情感与灿烂的杏花和谐相融,遂吐出一个“闹”字来表达这种充满生机的美感,整首词因此而意境顿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词的下阕是对词人主观情感的描写,也是对美好春光的进一步烘托。这首词情景jiāo融、和谐统一,意境春色跃然纸上。
意境是诗词和谐之美的综合体现,正是韵律与节奏的形式和谐、情感意象的内在和谐共同形成了诗词的意境之美。意境之美,是无声之声、无象之象,因此我们在诗词的意境中往往能感受到音乐美和绘画美。中国的诗很多都是可以弹歌咏唱的,而词原本就是一种歌词,可见诗词与音乐有着天然的联系。诗歌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韵律与节奏的和谐上,读来抑扬顿挫,似有回味无穷的余韵。试读李商隐《锦瑟》: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
而律诗有八句,篇幅比绝句多出一倍,内容含量也相对较多,情感表达也可以相对铺展开来,因此律诗多用来表达怀古忧思情绪或家国兴亡的感叹。唐人崔颢有《黄鹤楼》一首: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登楼远眺引起的怀古思乡的感情。从黄鹤楼引发怀古,自“白云千载空悠悠”过渡到思乡,看到了“汉阳树”和“鹦鹉洲”,无奈的是故乡是怎么也看不到的,只在烟波浩渺中。末句“烟波江上使人愁”,既是思乡之愁,又是怀古之愁,客游他乡的孤独失落和时光易逝的惆怅无奈jiāo融在一起。诗的感情不是停滞于一点的,而是由古到今,由彼及此地流动着,从黄鹤楼这个点向外延伸开来,既有对历史的回顾又有对故乡的思念,感情悠悠,云水悠悠,诗所押的韵“楼”“悠”“洲”“愁”读起来也是徐缓而悠长的。而前三句“黄鹤”的连续出现,形成一种新的节奏感,有力而恰当地表达出了诗人因登楼而产生的思乡怀古之幽情。诗人打破了平仄的规律,却取得了另一种回肠dàng气的音乐美,与作者厚重的情感达到和谐一致。难怪宋代的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把这首诗评为唐人七言律诗第一。
作诗要求声情并茂,作词当然也有同样的要求。前面讲过,词为了抒情需要“选声择调”。词的曲调固然有长短之分,但更重要的,它还有哀与乐、刚与柔、急与慢等分别。有的雄壮,有的哀怨,有的高昂,有的低沉。所以从千百个词调中选择一个与内容相适合的词调,并不是件简单的事。词的曲调并不像诗体的适应xìng那么广泛,词调如果选择不当,可能会使声调与文辞不一致,从而使作品没有任何的音乐美和节奏美,同时还与想要表达的情感南辕北辙,这些都将妨碍词的声与情、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相反,如果曲调的声情彼此融为一体,就会产生声情并茂的佳作。如辛弃疾《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用的是《破阵子》这个词调: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是唐代教坊(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破阵乐》中的一段,《破阵乐》是武舞曲,演奏时兵士军马上场,十分壮观。辛弃疾用这个发扬蹈厉的词调,抒写向往中的战斗生活,这种情感与曲调中的军乐声非常谐和。再者,辛弃疾为之赋“壮词”的陈亮(即陈同甫),也是豪放词的代表人物,是个铁骨铮铮的豪侠之士。面对山河破碎的国家,陈亮一心主张抗战卫国,收复失地。辛弃疾评价他“男儿到死心如铁”。因此,用《破阵子》这样的词牌衬托陈亮的禀xìng为人可谓恰如其分。
第14章 诗词之和(2)
在常用词牌曲调中,《八声甘州》慷慨悲壮,《调笑令》轻松愉快,《木兰花满》迂曲悠扬,《阳关曲》别离伤愁。当然这也并不是完全绝对的分别,但大致上词人很少用哀伤之调写欢愉的情趣,用轻松之调写惆怅的心绪。词人择调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表达文情词意,这种以内容选择形式的方式,为词的曲调与情感和谐相融奠定了基础,从而使词较好地表现出和谐的美感,达到极高的艺术境界。另一方面,由于词调在声情上颇有差异,因此xìng情不同的词人会在曲调的选择上大异其趣,于是也就形成了不同的词风。比如在词最为繁盛的宋代,词人就有婉约派与豪放派之分。婉约派常用《诉哀情》《蝶恋花》《临江仙》《雨霖铃》等婉转缠绵、凄咽清怨之调,豪放派常用《满江红》《水调歌头》《贺新郎》等激进奔放慷慨悲凉之调。如苏轼的作品中,名作大都为《水调歌头》《念奴娇》等声洪调畅的词调,见不到柳永所用的《看花回》《玉山枕》《柳腰轻》《佳人醉》那样的“靡靡之音”。因为这些声洪调畅的词调,同沉着壮烈的爱国情怀相互生发,形成豪迈粗放之美。而婉约词则以婉约柔美取胜,它以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意境,展现自然美与生活美,歌颂人物的心灵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晏几道《蝶恋花》)“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yīn》)。凡此种种,皆美妙动人,绚丽多彩。往往是片时佳景,一语留住;万端情绪,一语吐出。婉约词是按照美的法则来反映生活的,词人们更注重表达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但无论是豪放派还是婉约派,都能将他们的情感以合适的曲调表达出来,使声与情珠联璧合,互相映衬,取得和谐为一的审美效果。因此,两派也都取得了各富特色的艺术成就。如清代沈祥龙《论词随笔》中所说:“词调不下数百,有豪放,有婉约,相题选调,贵得其宜,调合则词之声情始合。”
诗词意象与意境的和谐美
韵律和谐、声情并茂的诗词可以创造出寓意丰富的意象,进而营造出情景jiāo融的审美意境来。意境是诗词中表现出来的深层次的美。归根结底,诗词之美,全在意境。王国维在《人间词乙稿序》中说:
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
他把意境作为诗词的最高审美本质。意境内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外可以激发别人的情感,使人感动。如果一首诗或词能够做到意与境浑然一体,和谐统一,那它就是诗词中的上品;如果意与境只得其一或意境全无,那就称不上好的作品。王国维是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他关于意境还有许多深入的见解,我们这里先抛开意境,从意象谈起。意境的产生离不开意象,简单来说,意象就是诗人用来表情达意的具体事物,意象不是单纯的“物”,而是情与物的合体,情寄于物,物中有情。大自然的山川草木,日月星辰,它们在形态色调上各不相同,也使人产生不同的印象和情感,仿佛它们本身就具有xìng格和感情一样,正所谓“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浮云本无意,落日何来情,然而浮云与落日的苍凉,却与游子苍茫无依的漂泊感和故人归依故乡的渴望又如此合拍,所以浮云也有意,落日也有情。可见意象是熔铸了人的情感力量的景物,这样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常常出现:青山、沧海、长风、大漠;古道、落日、寒风、冷雨;松、菊、梅、竹;杨柳、春日、清风、明月……每一种意象都包含着某种特定的精神和情感,“长风大漠”是豪情壮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凄风冷雨”是悲凉惆怅,“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松竹梅菊”是品质高洁,“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清风明月”是闲情雅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优秀的诗人都有独特的风格,而带有强烈的诗人个xìng特点的意象则是诗人风格的一种体现。这些意象往往又有着某种相似xìng,它们相互统一,共同体现了诗人特定的艺术风格,使得诗人的诗歌世界充满个xìng魅力。李白的诗“飘逸”,正是由在他诗中经常出现的一些意象所呈现出来的,比如“大鹏”“黄河”“长江”“青天”“明月”“清风”“仙与酒”“剑与侠”等等。这些意象都在一定程度上蕴涵着“飘逸”的神韵,所以李白的诗表现出无拘无束、舒卷自如、才情豪迈、无迹可求的风格。而杜甫的诗风格“沉郁”,其诗中的常见意象有“病柏”“瘦马”“病马”等,这些意象都有一种浓厚的忧郁色彩,与杜甫的xìng格情感是有相通之处的,它们的频繁出现不仅使杜诗“沉郁顿挫”,更显其博大精深,老成凝重。诸如此类的例子举不胜举,历朝历代的诗人词人总是从独特的角度来观察事物,赋予事物特有的情趣和xìng格,而这些情趣和xìng格也折shè出诗人词人的人格精神。所以有时意象和诗人是化为一体的,如陶渊明笔下的菊,高洁淡雅,栩栩如生,宛如诗人淡泊名利的精神写照,成为陶渊明的化身。因此,一提起陶渊明就想起菊,一提起菊就想起陶渊明,陶渊明与菊已共融为一体。
在一首诗或词中,意象是有内在联系的,并不是一些景物的随意拼凑,它们相互照应,共同构成和谐意境。如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整个作品基本上是一些意象的排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从表面看来,这些意象是相互孤立的,但实际上各个意象却存在着一种深层的相似xìng,它们“貌离神合”,使人忽略了意象的具体形态,而专注于它们所营造出的伤感惆怅、凄冷悲凉的情感氛围,读来令人断肠。
传为李白所作的词《忆秦娥》,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马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这首词的意象跳动很大,秦楼月、灞陵柳、乐游原、咸阳古道、汉家陵阙,那么把这些孤立的意象连在一起的线索是什么呢?是对古都长安的凭吊,是对古代文明的追怀,这些意象都带有强烈的历史感和空间感,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盛世的留恋和对前途的茫然。王国维评价说:“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
意象的创造是诗词创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意象中虽有情有景,却不是诗词的最终审美追求。正是在那些情景jiāo融的意象之中,弥散着诗词所要表达的最高境界,那就是意境。诗词中的意象还是一些相对具体的、可感的形象,虽然它不是单纯的一些景物描述,但是意象毕竟只是诗词中局部的特征。而意境则是诗词整体上给人的审美感觉,可以说意境得之于意象而超越意象。意境的情与景并不像意象中的那样可观可感,它既非语言所能表达,亦非图画所能描绘,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严羽《沧浪诗话》)。然而意境并非玄之又玄,只要用心去体验,其中浑融和谐的妙处还是亲切可感的。让我们从几首诗词的品读中来体会一下意境美的存在。先来看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生活在唐武则天时代,他既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也很有军事才能。他随建安王武攸宜出征契丹,向武攸宜进御敌之计。武不懂军事,不仅没有采纳陈的意见,反而贬斥陈。陈子昂登上幽州台远眺,极目古今,慷慨悲歌,于是有了这首《登幽州台歌》。这首诗短短四句,却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怀才不遇的诗人登台远眺,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不禁感到苍凉寂寞,悲从中来,怆然落泪。这首诗不仅以慷慨悲凉的笔调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更烘托出一种具有深刻哲学意蕴和历史感悟的浑厚博大的意境,让人感到有限的生命似乎穿越茫茫无边的宇宙,俯视时空变迁。这首诗以其苍茫遒劲的意境,传为千古绝唱。
再看宋祁的《玉楼春》:
东城渐觉风光好,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这首词歌咏春天,洋溢着珍惜青春和热爱生活的情感。上阕写初春的风景。起句“东城渐觉风光好”,以叙述的语气缓缓写来,表面上似不经意,但“好”字已表现出作者压抑不住的对春天的赞美之情。紧接着三句就是“风光好”的具体描写,有春水的波纹、翠绿的杨柳、春天的红杏。这首词的点睛之笔也正是出在此处“红杏枝头春意闹”,满树的杏花竞相绽放,争芳斗艳,点缀出一派诱人的春色。这花与其说是开在杏树枝头,不如说是开在词人的心头,词人的情感与灿烂的杏花和谐相融,遂吐出一个“闹”字来表达这种充满生机的美感,整首词因此而意境顿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词的下阕是对词人主观情感的描写,也是对美好春光的进一步烘托。这首词情景jiāo融、和谐统一,意境春色跃然纸上。
意境是诗词和谐之美的综合体现,正是韵律与节奏的形式和谐、情感意象的内在和谐共同形成了诗词的意境之美。意境之美,是无声之声、无象之象,因此我们在诗词的意境中往往能感受到音乐美和绘画美。中国的诗很多都是可以弹歌咏唱的,而词原本就是一种歌词,可见诗词与音乐有着天然的联系。诗歌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韵律与节奏的和谐上,读来抑扬顿挫,似有回味无穷的余韵。试读李商隐《锦瑟》: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