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 章
狮子林中的太湖石,玲珑剔透,一看到它,你就能领悟什么是“瘦、漏、透、皱”的特点了。
在理水时,人工创造各种水体,艺术概括出自然界的河、湖、溪、涧、泉、瀑等。遵循“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原则,多以开阔不规则的水面为主,间以桥、廊、岛分隔,使之既有辽阔的水面,又有深曲的水湾,从而将不同的自然水景融入到园林之中,同时力求再小的水面也曲折有致,并利用山石点缀,在有限的空间内尽量模仿天然水景的全貌。
在配置花木时,以树木为主调,尽量做到姹紫嫣红、争奇斗妍、高低错落,运用少量树木的艺术概括来表现出天然植被的气象万千,务求其在姿态和线条方面既显示自然天成之美,也要表现出绘画的意趣。因此,树木花卉的选择颇受国画“古、奇、雅”格调的影响,讲究体态古朴、色彩清隽。另外,不同环境也以不同树种“多方巧搭”,有深有浅,疏实相济,考虑时令的变化,落叶与常绿树的搭配。庭院中常植有姿态和色香俱佳的树种,使园林与植物融为一体。
中国园林建筑充分做到了人造景致与天然环境的自然融合。中国人首先把自然环境作为一个系统来对待,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其内在的和谐,从而去发现、探寻美的规律来创造自然环境美。这种辩证的思维运用到造园之中取得了显著的艺术成就。同时,作为艺术作品的中国园林,也像其他类型的优秀艺术作品一样,“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因为它已经深深地被人的生命力量、人的情感所浸染。这里的自然已是人化的自然、艺术的自然、生活的自然,它体现了人与自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尊重,和谐相生”的最佳关系状态。现存的园林中随处可以领略到此种自然之“和”美。例如,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镇的小莲庄,园林的整体布局以荷花池为中心,分为内园和外园。外园中设有十亩荷塘,亭台楼阁、曲水长廊环绕池周。内园以太湖石堆叠假山,山巅建池,山麓临池。绝妙之处在于景与景之间,似界非界;内园与外园之间,似分不分,景致错落有序,融为一体,妙趣天成,彰显江南造园的艺术特色,创造出自然与人“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
中国园林建造的基本审美理想是人与天合,以“和”为美。纵观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更能得出园林创造始终以“和谐美”为其审美理想的结论。的确,中国园林极为重视人和自然的亲和,它要取得的审美效果就是人在园中,犹身处自然,“观烟波浩渺而思其意境,仰崴嵬嵯峨而感其气势”,移天缩地,在于君怀,人世之外,别开幻境。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在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与展示。
曲径通幽之和
“曲径通幽”是古典园林常采用的造园技法。通过设置曲折的路径,使人们从嘈杂的环境进入幽静之处。它体现了道家清净无为、修身养xìng的深层次思想文化内涵。曲径通幽的最佳实例莫过于《红楼梦》中大观园的进口处所设“曲径通幽处”,这是大观园落成时宝玉所题。由此进入,穿过狭窄曲折的假山小路,面前便豁然开朗,使游人置身于敞亮宽阔的园林空间。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苏州留园入口的处理。它以“yù扬先抑”的手法,使游人经过一系列狭小的空间,最后到达主要景点,与大观园入口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建筑轮廓起伏、水池曲岸、花木枝干、奇山怪石等各种景观的要素线条,统摄整个园林的构图,平添园林如诗如画般的意境。曲线在中国园林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造园者寄情于线,以线体情,情线jiāo融,把曲线的和谐、优美以及富有韵律的动态美表现得恰如其分。中国园林艺术在曲线上的特殊表现,是理解中华民族审美特点的一个重要领域。“曲”成为用来表现艺术意境,追求自然美、含蓄美、深邃美和朦胧美的手段。“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曲折有致,前后呼应”等均体现出了“曲”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特殊含意,同时,“曲”也是区分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古典园林的重要标志。
计成在《园冶》中说:“不仿偏径,顿置婉转”“随形而弯,依势而曲”,讲的都是曲径的生景作用。园林中的曲折含蓄主要是通过园林各组成要素之间的虚实、疏密、藏露、起伏错落、曲直对比来表现。在实际园景构筑中,曲径通幽是通过观赏点和观赏路线来实现的。随着观赏路线的变化,人们的视线也随之不断变化,浮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面。而观赏路线的变化主要通过路、桥、水、廊等园林的jiāo通路线的曲折迂回来实现。
园“路”是联系园内风景点的脉络,《清闲供》描述“门内有径,径yù曲”“室旁有路,路yù分”。可见“路”具有导向xìng、延伸感,讲究曲折变化,峰回路转。因为曲线优美、自然、运动,会让人不禁产生寻觅的心理满足,做到“径曲景幽,景幽客散”,满足游人“入山唯恐不深,入林唯恐不密”的审美心理。如拙政园中部的“柳荫路曲”廊,从见山楼到别有洞天,直径不过百米,用曲廊蜿蜒于柳荫下,曲水之滨,山石之间,主次分明,曲折有度。又如南京瞻园,主体建筑静妙堂,把全园分为北大南小的两个空间,形成环游路线。步入回廊,曲折前行,过玉兰院、海棠院、倚云峰,钻入花木葱茏的南假山。南假山气势雄伟,钟rǔ倒悬,飞瀑泻潭,游人至此,如入画中。北假山和水池jiāo相辉映,形成倒山入池、水弄山影的动人景观。曲折于水池北部的石平桥,沟通东西的游览路线,加之曲桥分隔,水面形态和层次均因此平添变化。
园“桥”是跨越水面的路,可以联系jiāo通、组织导游,同时还可分隔水面,点缀风景。与“路”一样,忌直求曲。曲桥在平面构图上比直桥丰富,可以打破水面的平淡和单调,使桥身的曲线与水平面的直线对比产生美感,彰显优美和谐的景致。例如颐和园中十七孔桥宛如一道彩虹飞架在昆明湖之上,栩栩动人。
园“水”素有“水不在深,妙在曲折”的说法,奉行以曲为美的原则。水面曲曲折折,狭阔结合,使人不辨其渊,耐人寻味。如颐和园后山景区,以带状水面为主景,既幽深曲折,又有强烈的宽窄对比,忽开忽合,忽收忽放,具有明显的节奏感。
第16章 园林之和(2)
园林建筑的亭、台、厅、堂、斋、榭、轩、廊等均采取多种平面形式,如正方形、长方形、多边形、圆形。屋顶形式则有歇山、硬山、悬山、攒尖等。而无庑殿式,多数采用卷棚式,翼角起翘,形成向上弯曲的曲线,虽静犹动,给人一种扬起、飞翔的感觉;檐下玲珑的挂落,柱间微弯的吴王靠等,和谐统一,曲中寓直。如颐和园中的谐趣园,所有的建筑均环绕着一个不规则的水面排列,巧妙地运用了折廊和曲廊连接各单体建筑,与水面紧密结合为一体,避免了单调,而且更显得曲折。又如苏州拙政园西部“浮廊可渡”堪称佳构。沧浪亭的“翠玲珑”曲室三间,人行其中,随着曲折前行,便可领略到更加优美的景色。
总之,一座园林中,曲洞、曲廊、曲池、曲路,以曲布景,由曲成景,可以使游人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感触幽深的境界。加之,“曲径通幽”是中国人特有的“含蓄”xìng格与审美特征的最佳表征,因此,在园林建筑中也表现得最为多样化。这种曲折、运动、幽深以及神秘感,不仅符合人们的审美心理,而且不能不说是中国人对大自然的一种独特体悟。大自然奥妙而不可琢磨,它本身就充满着无限奇趣和莫可名状的神秘感。中国人要在园林中再现自然,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自然原有的“幽”美展现出来。这样营造出来的景观才能真正“和”于自然。
虚实应用之和
在艺术创作中,“虚实结合”的美学原则往往以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例如园林中的情景jiāo融,绘画中的黑白、疏密、浓淡,音乐节奏中的快慢、强弱,文学中的若即若离等。总之,以虚无来表现无尽的空间及深远的意境,代表了古代中国人对物质空间意义的独特诠释方式。
虚远与具体,空灵与实在,构成园林流动灵活的景观。中国园林总是能够合理、巧妙地处理人工与天然的关系,使二者浑然一体。这一方面是因为有“天人合一”的基本审美精神为指导,另一方面得益于“写意”手法的运用,这种方式不过分追求和拘泥于对实物形象的摹写,而是通过运用各种造园技法来创造意境。虚虚实实间,造园匠师运用诗人的心灵和画家的眼光,借助山水诗画中的抒情写意手法,运用虚实对比的方式来突破自然界的有限空间,将真山真水加以提炼和加工,艺术化地展现在人工环境之中,并强调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用意象的手法,追求神似而非形似,在狭小的空间中,表现恢弘的自然山水之势,突出“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深远意境。
“实以形见,虚以思近”的古代美学思想包含着神秘观念和辩证法,驱使中国艺术家们在处理虚实关系中更为自由、大胆。园林文化与中国诗画文化一样,重写意,重表现,重创造意境,是一种立体的、可视的、需加以体味的空间意境,是三维的中国化、具体化的山水诗。在中国园林的建造中,同样注重形式美的设计,景与境的和谐多变,景是“实”,境是“虚”。境由景的存在而产生。境的虚也不是虚无缥缈,而是园林意境的一种空间和时间想象,以有限的空间包含无限的精神内涵。中国园林的发展从兴起始,便包含了精神上、心灵上的深层次的文化审美信息。园林通过叠石的山峰,长廊的曲折等,组成一层又一层、一景又一景的园中园、景中景,创造出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意向空间,并把一览无余的景色变为曲折多变的意境。
中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以虚带实,以实带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而对于视觉艺术来说,所有被称之为美的东西,都有一个可视的形象形式,园林更是如此。因此,在进行园林艺术创作时,不能轻视形式美的设计。园林艺术讲究形式美,如同诗歌讲究韵律,节奏;雕刻讲究结构,布局;绘画讲究色彩、线条;戏剧讲究身段、做功一样。
园林艺术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因此,园林中从许多方面形成对比的效果,尤其是它的布局,体量、开合、明暗、色彩、质感、疏密、虚实等,都能在园林作品中构成鲜明的对比,并引起强烈、浓重等感觉。例如整个园林布局上的对比,建筑造型是人为的几何图形,而山水景象是天然的自然风格,两者构成了鲜明的对照。一个好的例子是,承德避暑山庄运用巧妙的手法使得人为和自然的对比达到调和,堪称虚实应用之典范。站在避暑山庄的如意湖南端西岸,向东依次是环碧岛、芝径云堤、水心榭、文园狮子林、银湖。其中,水心榭原址是离宫的东界,为了保持宫中湖水水位,在此修建了一座水闸,于石梁之上建两坊一榭。游人来此,只见水心榭而不见水闸,水闸隐,亭榭显。水闸的实用功能被隐藏起来,实变成了虚,虚实相通。此外,文园狮子林的一组建筑坐落在小山上,高度超过宫墙。游人远远望去,不见宫墙,只见蓝天,楼阁同蓝天被连在一起,虚实随之集于一体。此外,银湖中遍植荷花,遮蔽了宫墙下开设的水闸门。轻风摇曳,满湖飘香,使人不禁坠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妙意境中,而唯独不见隐藏其间的泄水闸门,使得园林虚实结合的创作手法再一次得到应用。另外,避暑山庄金山上的四个小亭子构成一条虚的界景线,而金山则是一条实的界景线,虚实结合的两条线若隐若现,更使山庄楚楚动人,婀娜多姿。
中国园林的虚之美(意境美)对于整个造园格局也起到了相当大的烘托和渲染作用。同时,造园的形式与意境总是相辅相成的。意境的营造依附于景物的创造,而景物的创造又直接反映造园者的思想情感。因此,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与建造留给人们无尽的思考。不但园林空间结构的本身,而且园林的意境所蕴涵的审美追求都值得不断研究和探索。
中国园林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它运用多种造园手法,使得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和文学艺术美得以有机统一。而意境美作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至高审美境界,同样也是中国园林所富有的内涵,它赋予园林艺术以不朽的灵魂。虚与实结合的手法是中国园林创造审美意境的有效手段,没有虚实的协调运用,就不会有中国园林优美典雅的艺术品格。太虚则空,太实则僵,中国园林美在虚实之间。
空间布局之和
中国园林以山水为骨架,建筑为辅衬。园林建筑的特色就是在于建筑形体与山水的结合。“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是中国园林的特色,也是空间布局的出发点。从实际出发,根据环境的具体特点,不同的地势,不同的山水,在园林的总体布局中都有不同的考虑,因山就水,不仅从园林本身取景布局,更取借于园林周围环境来进行总体布局设计,以做到“身在小园中,尽收园外景”的艺术效果。
第17章 园林之和(3)
在明清时期,江南私家园林兴盛起来,园林艺术的形式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此时的园林艺术,在造园技法、园艺理论、水泉挖掘、湖池开凿、鸟兽养育、花卉培植等方面已相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
在理水时,人工创造各种水体,艺术概括出自然界的河、湖、溪、涧、泉、瀑等。遵循“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原则,多以开阔不规则的水面为主,间以桥、廊、岛分隔,使之既有辽阔的水面,又有深曲的水湾,从而将不同的自然水景融入到园林之中,同时力求再小的水面也曲折有致,并利用山石点缀,在有限的空间内尽量模仿天然水景的全貌。
在配置花木时,以树木为主调,尽量做到姹紫嫣红、争奇斗妍、高低错落,运用少量树木的艺术概括来表现出天然植被的气象万千,务求其在姿态和线条方面既显示自然天成之美,也要表现出绘画的意趣。因此,树木花卉的选择颇受国画“古、奇、雅”格调的影响,讲究体态古朴、色彩清隽。另外,不同环境也以不同树种“多方巧搭”,有深有浅,疏实相济,考虑时令的变化,落叶与常绿树的搭配。庭院中常植有姿态和色香俱佳的树种,使园林与植物融为一体。
中国园林建筑充分做到了人造景致与天然环境的自然融合。中国人首先把自然环境作为一个系统来对待,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其内在的和谐,从而去发现、探寻美的规律来创造自然环境美。这种辩证的思维运用到造园之中取得了显著的艺术成就。同时,作为艺术作品的中国园林,也像其他类型的优秀艺术作品一样,“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因为它已经深深地被人的生命力量、人的情感所浸染。这里的自然已是人化的自然、艺术的自然、生活的自然,它体现了人与自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尊重,和谐相生”的最佳关系状态。现存的园林中随处可以领略到此种自然之“和”美。例如,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镇的小莲庄,园林的整体布局以荷花池为中心,分为内园和外园。外园中设有十亩荷塘,亭台楼阁、曲水长廊环绕池周。内园以太湖石堆叠假山,山巅建池,山麓临池。绝妙之处在于景与景之间,似界非界;内园与外园之间,似分不分,景致错落有序,融为一体,妙趣天成,彰显江南造园的艺术特色,创造出自然与人“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
中国园林建造的基本审美理想是人与天合,以“和”为美。纵观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更能得出园林创造始终以“和谐美”为其审美理想的结论。的确,中国园林极为重视人和自然的亲和,它要取得的审美效果就是人在园中,犹身处自然,“观烟波浩渺而思其意境,仰崴嵬嵯峨而感其气势”,移天缩地,在于君怀,人世之外,别开幻境。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在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与展示。
曲径通幽之和
“曲径通幽”是古典园林常采用的造园技法。通过设置曲折的路径,使人们从嘈杂的环境进入幽静之处。它体现了道家清净无为、修身养xìng的深层次思想文化内涵。曲径通幽的最佳实例莫过于《红楼梦》中大观园的进口处所设“曲径通幽处”,这是大观园落成时宝玉所题。由此进入,穿过狭窄曲折的假山小路,面前便豁然开朗,使游人置身于敞亮宽阔的园林空间。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苏州留园入口的处理。它以“yù扬先抑”的手法,使游人经过一系列狭小的空间,最后到达主要景点,与大观园入口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建筑轮廓起伏、水池曲岸、花木枝干、奇山怪石等各种景观的要素线条,统摄整个园林的构图,平添园林如诗如画般的意境。曲线在中国园林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造园者寄情于线,以线体情,情线jiāo融,把曲线的和谐、优美以及富有韵律的动态美表现得恰如其分。中国园林艺术在曲线上的特殊表现,是理解中华民族审美特点的一个重要领域。“曲”成为用来表现艺术意境,追求自然美、含蓄美、深邃美和朦胧美的手段。“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曲折有致,前后呼应”等均体现出了“曲”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特殊含意,同时,“曲”也是区分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古典园林的重要标志。
计成在《园冶》中说:“不仿偏径,顿置婉转”“随形而弯,依势而曲”,讲的都是曲径的生景作用。园林中的曲折含蓄主要是通过园林各组成要素之间的虚实、疏密、藏露、起伏错落、曲直对比来表现。在实际园景构筑中,曲径通幽是通过观赏点和观赏路线来实现的。随着观赏路线的变化,人们的视线也随之不断变化,浮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面。而观赏路线的变化主要通过路、桥、水、廊等园林的jiāo通路线的曲折迂回来实现。
园“路”是联系园内风景点的脉络,《清闲供》描述“门内有径,径yù曲”“室旁有路,路yù分”。可见“路”具有导向xìng、延伸感,讲究曲折变化,峰回路转。因为曲线优美、自然、运动,会让人不禁产生寻觅的心理满足,做到“径曲景幽,景幽客散”,满足游人“入山唯恐不深,入林唯恐不密”的审美心理。如拙政园中部的“柳荫路曲”廊,从见山楼到别有洞天,直径不过百米,用曲廊蜿蜒于柳荫下,曲水之滨,山石之间,主次分明,曲折有度。又如南京瞻园,主体建筑静妙堂,把全园分为北大南小的两个空间,形成环游路线。步入回廊,曲折前行,过玉兰院、海棠院、倚云峰,钻入花木葱茏的南假山。南假山气势雄伟,钟rǔ倒悬,飞瀑泻潭,游人至此,如入画中。北假山和水池jiāo相辉映,形成倒山入池、水弄山影的动人景观。曲折于水池北部的石平桥,沟通东西的游览路线,加之曲桥分隔,水面形态和层次均因此平添变化。
园“桥”是跨越水面的路,可以联系jiāo通、组织导游,同时还可分隔水面,点缀风景。与“路”一样,忌直求曲。曲桥在平面构图上比直桥丰富,可以打破水面的平淡和单调,使桥身的曲线与水平面的直线对比产生美感,彰显优美和谐的景致。例如颐和园中十七孔桥宛如一道彩虹飞架在昆明湖之上,栩栩动人。
园“水”素有“水不在深,妙在曲折”的说法,奉行以曲为美的原则。水面曲曲折折,狭阔结合,使人不辨其渊,耐人寻味。如颐和园后山景区,以带状水面为主景,既幽深曲折,又有强烈的宽窄对比,忽开忽合,忽收忽放,具有明显的节奏感。
第16章 园林之和(2)
园林建筑的亭、台、厅、堂、斋、榭、轩、廊等均采取多种平面形式,如正方形、长方形、多边形、圆形。屋顶形式则有歇山、硬山、悬山、攒尖等。而无庑殿式,多数采用卷棚式,翼角起翘,形成向上弯曲的曲线,虽静犹动,给人一种扬起、飞翔的感觉;檐下玲珑的挂落,柱间微弯的吴王靠等,和谐统一,曲中寓直。如颐和园中的谐趣园,所有的建筑均环绕着一个不规则的水面排列,巧妙地运用了折廊和曲廊连接各单体建筑,与水面紧密结合为一体,避免了单调,而且更显得曲折。又如苏州拙政园西部“浮廊可渡”堪称佳构。沧浪亭的“翠玲珑”曲室三间,人行其中,随着曲折前行,便可领略到更加优美的景色。
总之,一座园林中,曲洞、曲廊、曲池、曲路,以曲布景,由曲成景,可以使游人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感触幽深的境界。加之,“曲径通幽”是中国人特有的“含蓄”xìng格与审美特征的最佳表征,因此,在园林建筑中也表现得最为多样化。这种曲折、运动、幽深以及神秘感,不仅符合人们的审美心理,而且不能不说是中国人对大自然的一种独特体悟。大自然奥妙而不可琢磨,它本身就充满着无限奇趣和莫可名状的神秘感。中国人要在园林中再现自然,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自然原有的“幽”美展现出来。这样营造出来的景观才能真正“和”于自然。
虚实应用之和
在艺术创作中,“虚实结合”的美学原则往往以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例如园林中的情景jiāo融,绘画中的黑白、疏密、浓淡,音乐节奏中的快慢、强弱,文学中的若即若离等。总之,以虚无来表现无尽的空间及深远的意境,代表了古代中国人对物质空间意义的独特诠释方式。
虚远与具体,空灵与实在,构成园林流动灵活的景观。中国园林总是能够合理、巧妙地处理人工与天然的关系,使二者浑然一体。这一方面是因为有“天人合一”的基本审美精神为指导,另一方面得益于“写意”手法的运用,这种方式不过分追求和拘泥于对实物形象的摹写,而是通过运用各种造园技法来创造意境。虚虚实实间,造园匠师运用诗人的心灵和画家的眼光,借助山水诗画中的抒情写意手法,运用虚实对比的方式来突破自然界的有限空间,将真山真水加以提炼和加工,艺术化地展现在人工环境之中,并强调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用意象的手法,追求神似而非形似,在狭小的空间中,表现恢弘的自然山水之势,突出“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深远意境。
“实以形见,虚以思近”的古代美学思想包含着神秘观念和辩证法,驱使中国艺术家们在处理虚实关系中更为自由、大胆。园林文化与中国诗画文化一样,重写意,重表现,重创造意境,是一种立体的、可视的、需加以体味的空间意境,是三维的中国化、具体化的山水诗。在中国园林的建造中,同样注重形式美的设计,景与境的和谐多变,景是“实”,境是“虚”。境由景的存在而产生。境的虚也不是虚无缥缈,而是园林意境的一种空间和时间想象,以有限的空间包含无限的精神内涵。中国园林的发展从兴起始,便包含了精神上、心灵上的深层次的文化审美信息。园林通过叠石的山峰,长廊的曲折等,组成一层又一层、一景又一景的园中园、景中景,创造出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意向空间,并把一览无余的景色变为曲折多变的意境。
中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以虚带实,以实带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而对于视觉艺术来说,所有被称之为美的东西,都有一个可视的形象形式,园林更是如此。因此,在进行园林艺术创作时,不能轻视形式美的设计。园林艺术讲究形式美,如同诗歌讲究韵律,节奏;雕刻讲究结构,布局;绘画讲究色彩、线条;戏剧讲究身段、做功一样。
园林艺术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因此,园林中从许多方面形成对比的效果,尤其是它的布局,体量、开合、明暗、色彩、质感、疏密、虚实等,都能在园林作品中构成鲜明的对比,并引起强烈、浓重等感觉。例如整个园林布局上的对比,建筑造型是人为的几何图形,而山水景象是天然的自然风格,两者构成了鲜明的对照。一个好的例子是,承德避暑山庄运用巧妙的手法使得人为和自然的对比达到调和,堪称虚实应用之典范。站在避暑山庄的如意湖南端西岸,向东依次是环碧岛、芝径云堤、水心榭、文园狮子林、银湖。其中,水心榭原址是离宫的东界,为了保持宫中湖水水位,在此修建了一座水闸,于石梁之上建两坊一榭。游人来此,只见水心榭而不见水闸,水闸隐,亭榭显。水闸的实用功能被隐藏起来,实变成了虚,虚实相通。此外,文园狮子林的一组建筑坐落在小山上,高度超过宫墙。游人远远望去,不见宫墙,只见蓝天,楼阁同蓝天被连在一起,虚实随之集于一体。此外,银湖中遍植荷花,遮蔽了宫墙下开设的水闸门。轻风摇曳,满湖飘香,使人不禁坠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妙意境中,而唯独不见隐藏其间的泄水闸门,使得园林虚实结合的创作手法再一次得到应用。另外,避暑山庄金山上的四个小亭子构成一条虚的界景线,而金山则是一条实的界景线,虚实结合的两条线若隐若现,更使山庄楚楚动人,婀娜多姿。
中国园林的虚之美(意境美)对于整个造园格局也起到了相当大的烘托和渲染作用。同时,造园的形式与意境总是相辅相成的。意境的营造依附于景物的创造,而景物的创造又直接反映造园者的思想情感。因此,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与建造留给人们无尽的思考。不但园林空间结构的本身,而且园林的意境所蕴涵的审美追求都值得不断研究和探索。
中国园林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它运用多种造园手法,使得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和文学艺术美得以有机统一。而意境美作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至高审美境界,同样也是中国园林所富有的内涵,它赋予园林艺术以不朽的灵魂。虚与实结合的手法是中国园林创造审美意境的有效手段,没有虚实的协调运用,就不会有中国园林优美典雅的艺术品格。太虚则空,太实则僵,中国园林美在虚实之间。
空间布局之和
中国园林以山水为骨架,建筑为辅衬。园林建筑的特色就是在于建筑形体与山水的结合。“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是中国园林的特色,也是空间布局的出发点。从实际出发,根据环境的具体特点,不同的地势,不同的山水,在园林的总体布局中都有不同的考虑,因山就水,不仅从园林本身取景布局,更取借于园林周围环境来进行总体布局设计,以做到“身在小园中,尽收园外景”的艺术效果。
第17章 园林之和(3)
在明清时期,江南私家园林兴盛起来,园林艺术的形式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此时的园林艺术,在造园技法、园艺理论、水泉挖掘、湖池开凿、鸟兽养育、花卉培植等方面已相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