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其他类型 >以和为美最新章节 > 以和为美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 18 章

  化内涵。中国人素来以圆形表示团圆、吉祥、和平与圆满,这里面就体现了“和谐圆融”的精神。比如地处汾河流域的晋南地区,每当孩子过生日的时候,做母亲的(或nǎinǎi、姥姥)都要做一种生日礼馍,这种礼馍俗称“圆食”,当地又叫“箍拦”。箍拦多为素面的,蒸熟后,在它的上端用桃红色点一个点儿,表示喜庆吉利。之所以把它做成圆形,是希望小孩子能够圆圆满满地成长,长命富贵,chéng rén后顶门立户,成龙成凤。可见圆食是一种吉祥如意的塑形,蕴含着长辈对儿孙们的厚望。

  月饼是最有中华民族特点的烘焙食品,炎黄子孙称它为“国饼”或“龙饼”。月饼不仅表现了色、香、味、形综合的特点,更是一种能表现节令、民俗和大自然景观的文化美食。小小的月饼就是中秋之夜大自然景观的高度浓缩,剖开月饼,中秋之夜的美景尽收眼底:乌黑、细腻、柔软的豆沙、枣泥馅象征着中秋节的夜色;均匀分散在豆沙、枣泥馅中的“五仁”象征着中秋节夜空中灿烂的星星;居于月饼馅中的蛋黄象征着高悬在中秋节夜空中又亮又圆的明月;而整个圆形月饼就象征了人间万事的团团圆圆,自然和谐。

  我国的少数民族同样有表达美好愿望的饮食风俗,比如广西的毛南族在春节期间做的“百鸟”。他们先用菖蒲叶编织出山鸡、春燕、鹭鸶等各种鸟形外壳,除夕早晨,各家将泡好的香糯米灌进“鸟”的腹中,有的还在香糯米中拌上泡好的杂豆及芝麻,然后扎捆好,入锅蒸煮。待熟了之后,先给家中孩童每人一个,其余用麻线绳系在一根长的甘蔗上。待到正月十五,将“百鸟”形的香糯粽重新入锅蒸熟,全家分享,名曰“放鸟飞”。人与自然和谐相依的情趣在此表现得如此鲜明,而且有很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从民族的酒茶文化品和

  一、酒道之中见和谐

  中国人在酒文化中追求与自然亲合、与人亲近和睦的关系,表现天xìng的自由豪放和洒脱旷达。因此我们不能把饮酒简单地视为情绪宣泄,酒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jiāo流的一种媒介,它展开的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jiāo活动,从酒文化中我们也能看到“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哲学思想。

  中国各民族都有饮酒待客的习惯,并且喝酒时也总是非常重视和谐的气氛。比如凉山彝族喜欢喝寡酒,即不用下酒菜,因此可以随时随地喝酒。相识者邂逅后,买碗酒或买瓶酒,几个人围圈而蹲,仅用一两只酒杯,或干脆不用酒杯,一人一口轮流喝,称之为喝“转转酒”。若用酒杯,便从最年长者开始,从右至左,一人一杯,接力轮流,不得轮空。众人用一酒杯,称为“杯杯酒”,喝酒之人,同乐同喜,关系融洽。

  广西大新县的壮族人家,当客人光临时,饭桌上主人先给客人和自己斟杯酒,主客共饮jiāo臂酒之后,客人才能随意饮餐。一喝jiāo臂酒,气氛马上就显得很轻松融洽。云南傈僳族和怒族在待客饮酒时,主客共捧一碗酒,相互搂着对方的肩膀,脸贴脸把嘴凑在酒碗边,同时仰饮之。至亲好友及贵客光临或要结为兄弟之谊,皆须如此饮酒,称为喝“同心酒”。傈僳族又称之为“合杯酒”或“双边酒”。侗族的“团圆酒”气氛更为热烈和谐,大家围桌而坐,每人将自己的酒杯用左手递到右邻的唇边,右手搂他的肩膀,依次形成一个圆圈,主人一声“干杯”,大家同时欢呼一声并饮尽,如此三轮,方可自由敬酒。至此,大家已觉得亲密无间,不仅谈笑风生,而且还有酒歌阵阵。

  在贵州水族村寨,往往是一家来客,全寨各家轮流宴请。若客人逗留时间短,无法安排到某些人家去赴宴,就得去赴“见面席”,即到各家的席上露面致谢,尝几口菜就告辞,再到下一家去,有时一天得走遍全寨,满载各家的盛情而归。过去,到广西壮族村寨做客,往往会得到各家的轮流宴请,特别是贵宾,有时一顿饭吃四五家是常有的事。按壮族习俗,客人是不能推辞的,所以有经验的客人绝不会在第一家就吃得酒足饭饱。这种习俗充分体现了邻里朋友和睦相处、和谐处世的精神。

  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节日饮宴,注重亲朋及邻里间的欢乐融洽、亲密友好,因而酒的兴奋作用和亲和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哈尼族最大的传统节日是“札勒特”。节日里不论谁到哈尼村寨,也不论他进谁的家,都能受到热情接待。女主人首先捧给客人的便是一碗香甜的“焖锅酒”。

  酒不仅能使亲朋好友和谐相处,还能调和僵局,化解矛盾。四川凉山彝族有句民谚说:“一人值一马,一马值一杯”,说的就是发生案件纠纷时,可以置酒请人调解,由理亏的一方出酒或酒资(即“负酒请罪”),便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当然,这并非是绝对的,但在民间确实有效。广西金秀瑶族在发生民事纠纷后,赔礼者将两尺红布挂到占理方的大门一角,放一阵鞭pào,提一只鸡和一个礼包,进屋向对方致歉,占理者便会以酒ròu招待,好言相抚,不计前嫌。因为整个社会舆论承认这种做法,所以“负酒赔情”及“上门挂红”之类的道歉礼是有效的。

  苗族民间的“换杯酒”饮酒方式,也具有赔情和解的作用。集体换杯酒是在席间的人都以右手举杯递给右邻座的人,以左手接右邻座递过来的酒,形成一圈后同饮。朝相反方向再来一次。两人换杯时,双方起立,用左手揪住对方耳朵,右手端杯递到对方嘴边,喝完杯中酒,再相互喂一块ròu。本意是表示亲密无间,但对有芥蒂者来说,当席间有人提议让换杯时不得拒绝,所以“揪耳换杯”后又和好如初了。

  二、茶道之中悟和谐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寻根溯源,世界各国最初所饮的茶叶、引种的茶树,以及饮茶方法、栽培技术、加工工艺、茶事礼俗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中国传播出去的。中国是茶的发祥地,被誉为“茶的祖国”。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茶道”一词,若望文生义,可理解为饮茶之道。台湾的蔡荣章先生说:“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功能及其意境。”“茶道”与“茶文化”相比,内涵要狭窄许多,起码“茶道”一般是不涉及茶的种植和茶叶加工技艺的。茶道主要强调的是饮茶品茗的方式和精神内涵,它是陶冶情cāo的手段和一门高深的饮茶艺术,中国茶事、茶艺、茶道文化精神的核心是乐生、淡雅、和谐,这其中就渗透着儒、道、佛诸家深刻的处世与审美思想,它能助人明心见xìng和提高修养。因此,中国士大夫阶层对茶有特殊嗜好,古代的齐世祖、陆纳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朝的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唐宋时期,众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刘禹锡、欧阳修、苏东坡等,他们不仅酷爱饮茶,而且还在自己的诗词佳作中歌颂和描写过茶叶。清代陆次云曾有过关于龙井茶的高论:啜之淡然,似乎无味。饮过后,觉得一种太和之气,弥留于齿颊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茶中所谓“太和”之气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日常饮食中刻意追求的一种美学境界,那就是人工与天然的和谐统一。

  人工与天然的合一体现在茶道上就是细节与过程的“讲究”,具体说来就是沏茶用水的讲究、茶具的讲究、烹制与品饮方式的讲究、品茶环境的讲究等。茶事中,“人、茶、具”及与环境的统一和谐乃传统茶文化之本意。茶道以此为基础,精妙高深,与《周易》的yīn阳五行思想相合。“大同世界”“万邦和谐”是历史上中国人的社会理想,“天地自然”“一行和谐”是中国人辩证的自然观,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把这两点都引入茶事之中,认为水、火、风相结合才能煮出好茶,发茶xìng、去百疾。好茶用好水,烹茶鉴水是中国茶道的一大特色,“名泉”“神水”是“茶”“水”之“和”的产物。水要既清洁又平和,“飞流”之水不宜,枯井之水不好,因为它们达不到中庸和谐的要求。

  茶之道,中国情也。中国人的茶事,处处体现和谐,和谐便热闹兴旺。宋人苏汉臣有《百子图》,画的是一大群娃娃,一边调琴赏花、欢笑嬉戏,一边拿了小茶壶、茶杯品茶,孩子虽多并无打闹,而能和谐共处。清代人陈鸣远造了一把别致的茶壶,名为“束柴三友壶”。三块老树虬根,用一束腰结为一体,左分枝为壶嘴,右出枝为把手,中间为壶体,三根与共,同含一壶水,同用一个盖,不仅造型自然流畅、朴拙典雅,而且立意鲜明深刻,取“共饮一江水”“保合太和,同舟共济”的寓意,又有团结和睦,回归自然的美好含义。

  总之,“和”是中国茶道的核心。中国人受儒、释、道三教哲学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言谨行慎,不偏不倚,保合太和。中国人饮茶也表现出无过无不及,凡事都合乎中庸,和谐自然的状态。中国人在茶中讲“和”,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营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的友情。饮茶可以反省自己,更好地善待他人,这是传统文化长期以来给予我们的行为“规范”。

  第21章 结语

  中国的艺术源于自然,以自然为基础,虽取自然之象,但传人类之情。因此,自然是思想驰骋的天地,是xìng灵回归的乐园。也正是万物与人心的完美融合,才构成了中国艺术和谐优美的审美意境。无论是音乐、绘画、书法、诗词等抽象的艺术形式,还是园林、饮食等具体的艺术领域,处处散发着由“和”而生发的无穷魅力,中国艺术所讲究的“以和为美”,是人们在整体上把握了人的存在状态之后,所作出的艺术选择。

  我们讲中国艺术中“以和为美”的审美精神,这并不是说其他民族就没有“以和为美”的思想。事实上,“以和为美”是全人类共同的审美理想,寄托着人们对和谐美好社会生活的向往。古代西方人也追求和谐美,最为著名的是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毕达哥拉斯是位数学家,也是个天才,他认为数学的和谐法则控制着整个自然界,你如果问他什么最美,他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你:和谐。他发现琴弦的长短比例决定了琴声是否悦耳动听,音乐的美在于各种声音(高低、快慢、强弱)的和谐统一。最美的几何体是球体,因此他认为地球是圆的。毕达哥拉斯还发现了著名的“黄金分割律”,这也是一种比例之美。无论什么物体、图形,只要它各部分的关系与这种分割法相符,这物体、图形就能给人最为赏心悦目、最美的印象。美丽的人体就是符合黄金分割律的。人体肚脐以上的长度与身高之比越是接近0.618,人体的比例就越美。因此,西方艺术家们在创作艺术人体时,都以黄金分割为标准。如古希腊神话中太阳神阿波罗、女神维纳斯的体形就与黄金分割完全相符。在建筑艺术中,这一规律运用得也相当广泛。比如古希腊的帕提侬神庙,我们看到它有很多严整的大理石柱,这些石柱不仅用来支撑神庙,而且它们所分布的比例也是符合黄金分割律的,因此神庙威武、壮观,成为繁荣和美德的象征。

  但是,对于古代西方人来说,使人感到愉悦的那种和谐是源于自然中的形式,比如声音、色彩、形状、人体结构等。他们所讲求的和谐美,侧重在人、物、艺术作品的大小、比例、组合等外在因素的均衡和协调,即外在形式美。而古代中国所讲求的和谐美,更主要的是追求内容的和谐,即心与物、情感与理智等内在的和谐,是在企求一种人与自然、个体与群体的和谐关系。这里并不否定个人,而是主张人应在社会lún理规范中,与社会达到和谐,求得个人的发展。尤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自始至终所宣传的正是lún理与心理、个体与社会和谐统一的思想。因此,西方人所讲的“和谐美”,与中国人以和为美的精神有着本质的差别。

  综上所述,天人合一、和谐、中和的观念对于我们来说有着根本xìng的意义,这是中国人的世界观。因此,“以和为美”的观念成为中国传统艺术与审美精神的核心,也是必然的。现代社会,由于工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生存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矛盾与不和谐因素也相应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美学中“以和为美”的精神就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在这里,我们正是要探究中华文化艺术的这种审美内蕴,把握民族特有的审美精神,为现代人的审美生活寻找更多美的资源。

  第22章 参考文献

  1.《艺术与中国社会》,《宗白华全集》第二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415页。

  2.《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曲辰,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版,第37页。

  3.《中国古典园林美学初探》,亢宁梅,见《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6期。

  4.《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意义》,朱建宁,见《广东园林》2005年第2期。

  5.《浅析中国古典造园艺术特点》,孙利新,见《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6.《中国园林建筑与国画艺术》,陈传席,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40页至第44页。

  7.《中国古典园林史》,周维权,清华大学出版社,第317页。

  8.《中国园林》,陈从周,广东旅游出版社,第27页、第62页。

  9.《曲径通幽论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与内涵》,白钊义,见《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