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第三百一十一章 准备背锅的文臣
朱慈在御案之旁逡巡,听着王家彦的言语,暂时没有说话。
以科举未开端的改革,必然掀起一场比李自成和建奴入关还要巨大的斗争。
赢了足以扫平国内的一切障碍,大明开往近代化的航道将一马平川,再无阻力。
输了,当然一败涂地,以往所付出的努力都将付之东流。
成功的概率,估计只有40%
科举的改革,触碰的是儒家的红线,这一点,不但朱慈有所心里准备,怕是整个朝会上的许多大臣都能意识到这一点。
有些人或许觉得这样改革就是智障,纯粹是舍本逐末,这并非依靠口才就能改变这些老顽固们根深蒂固的思想。
而有些人只是为了大明的江山着想,怕朱慈触碰到国内动荡的红线。
所以,大体上,无论是忠奸,都不觉得这次改革有实行的可能和必要。
但是这就是一场赌注。
朱慈有没有这个必要赌,或许并不值得。
或许学着嘉靖万历天启一样,在幕后边嗨皮边关注着朝政远比朱慈如此浪翻天的操作要稳妥的多。
什么都不做,只等着西学东渐逐渐推行,几百年后,大明并不会落后西方多少。
但是对朱慈来说,似乎并没有太多的耐心。
御案之上,还有着一张的简陋般的世界地图。那是昭仁徒手描绘的送给了朱慈,被小心翼翼的珍藏在这里。
每天上朝都能看的到,一遍又一遍。
那些被小心标注起来的两个小人,乃是昭仁小小的憧憬。
只是她那小脑袋中,似乎还没意识到,这样的梦想代表着什么。
代表着大明必须有足够的实力踏足这些地方。
一二百年之后,随着逐渐的西学东渐,大明朝的臣民必能以足够骄傲的姿态游历世界。
但……对目前的大明来说,哪怕是前往本子国都凶险莫测。
毕竟大明还不足够的强大。
留给朱慈的时间并不多,穿越者也只有他一个人而已,能够以超前的眼光看待目前的局势,并做出比较合理的决策。
这只有朱慈自己能做到。
如果没有大的动作,怕是直到朱慈死掉,也看不到大明威服四海的一天,更扯提有足够的力量,让昭仁能够实现儿时的愿望。
改革,那就是要说干就干,不惧风险,古往今来都是如此。
犹犹豫豫的妥协,并不是朱慈的风格。
这么强势的改革,大明必将经历伤痛,甚至还会流血。
但是对于大明这个小姑娘来说,如果不经历流血,又怎能成长为真正的女人。
朱慈不断的在被感冒死的边缘试探。
“百官代天子牧民于天下,若百官无德于民,又如何让百姓倾心归附于圣上?”王家彦,也豁出去了,继续劝说道。
其他人也跟着附和。
你皇帝把蛮夷比作疯狗,必须以刀子对待,咱们也认了。
但对内的话,总不能也用刀子是吧,还需要用俺们儒家的那一套,用仁德对待不是?这你总不能强词夺理吧。
朱慈拿着刀柄敲着御案,让下面的大臣肃静。
“那为何百姓仍然接二连三的造反?”朱慈问道。
“百姓之所以反,乃是为官者无仁无德所致,若是以德臣而委之,则必无事端。”礼部员外郎出班言道。
似乎很有道理,也正切中了儒家的核心思想,其他人也点头称是。
“是么?王尚书,你可以告诉真,当初陕西因何而乱?”
“陕西民乱,乃是关中大旱,颗粒无收,百姓无食……不得不……”
王家彦,本来只是规规矩矩的回答,只是刚说到一半便说不下去了,此时他似乎意识到了朱慈为何问起这个事情。
而他这样就事论事的回答,恰恰和他之前所列举的儒家思想所悖论。
“那你告诉朕,河南之变又因何而起?山东呢?北直隶呢?”
“说啊!”朱慈怒斥道。
“微臣……微臣!”
“干旱,蝗灾,水灾,毫无例外,百姓们不归附朕,不是为官有没有有德行,而是因为他们吃不饱饭而已!”
“为何吃不饱?没有粮食!”
“粮食!”
“这才是国家安定的根基所在。”
“国家强盛,则粮丰刀利,仅此而已。”
“朕不管你熟不熟读圣书经义,谁能让大明的粮食喂饱更多的人,谁能让大明的刀子更加锋利,这样的人,才是大明需要的人。”
“科举事关国家取士,也应以此为纲。”
朱慈着重的阐述了他最终立场,驳斥了文臣对于经书教义的维护。
或许,儒家的思想并非那么不堪,在某些意义上能够统治中国几千年,也有他的精粹所在。
然而再精粹,也实在阻挡了朱慈改革的脚步,就像后世的外语一样,有用?肯定有用,但是抬高的过了,必然将人才压制的扭曲起来。
儒家被抬高了几千年,要摔,必须摔的彻底,才能真正的让大明脱胎换骨。
就像后世的太祖一样,彻底打碎旧世界。
当然,这一切都从科举开始,之后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已经难以预料。
但是,既然已经做了,便没有回头的可能。
众臣或许被圣上说服,也或许没有,但在经过了如此惊心动魄的朝中争辩之后,众人也最终没有反对的声音。
表面上臣服于朱慈的决策,但心里想的,那谁也不得而知。
朱慈并不在乎,还说的也说了,该声明了也声明了,包括向其他人用特别的方式解释之所以改革科举的原因。
如果,还有人敢于跳出来,那也只能利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人道主义毁灭。
“既然诸位都觉得改革科举为妥,那此事便如此定了下来。”
众臣们突然觉得圣上有些不要脸,他们只是不敢表态而已。
“那么,诸位便在此诏书上签字,核发各地吧。”
朱慈拿出早已写好的诏书,摆在了群臣面前,首先是范景文首当其冲,当看清诏书上的内容,以及让他们签字的君令后,差点没晕过去。
范景文好想骂娘。
圣上发中旨,从来不走内阁,更别说群臣有过问的权力。
这一次下圣旨。破天荒的让他们签字……分明就是想让他们来背锅。
艹!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
以科举未开端的改革,必然掀起一场比李自成和建奴入关还要巨大的斗争。
赢了足以扫平国内的一切障碍,大明开往近代化的航道将一马平川,再无阻力。
输了,当然一败涂地,以往所付出的努力都将付之东流。
成功的概率,估计只有40%
科举的改革,触碰的是儒家的红线,这一点,不但朱慈有所心里准备,怕是整个朝会上的许多大臣都能意识到这一点。
有些人或许觉得这样改革就是智障,纯粹是舍本逐末,这并非依靠口才就能改变这些老顽固们根深蒂固的思想。
而有些人只是为了大明的江山着想,怕朱慈触碰到国内动荡的红线。
所以,大体上,无论是忠奸,都不觉得这次改革有实行的可能和必要。
但是这就是一场赌注。
朱慈有没有这个必要赌,或许并不值得。
或许学着嘉靖万历天启一样,在幕后边嗨皮边关注着朝政远比朱慈如此浪翻天的操作要稳妥的多。
什么都不做,只等着西学东渐逐渐推行,几百年后,大明并不会落后西方多少。
但是对朱慈来说,似乎并没有太多的耐心。
御案之上,还有着一张的简陋般的世界地图。那是昭仁徒手描绘的送给了朱慈,被小心翼翼的珍藏在这里。
每天上朝都能看的到,一遍又一遍。
那些被小心标注起来的两个小人,乃是昭仁小小的憧憬。
只是她那小脑袋中,似乎还没意识到,这样的梦想代表着什么。
代表着大明必须有足够的实力踏足这些地方。
一二百年之后,随着逐渐的西学东渐,大明朝的臣民必能以足够骄傲的姿态游历世界。
但……对目前的大明来说,哪怕是前往本子国都凶险莫测。
毕竟大明还不足够的强大。
留给朱慈的时间并不多,穿越者也只有他一个人而已,能够以超前的眼光看待目前的局势,并做出比较合理的决策。
这只有朱慈自己能做到。
如果没有大的动作,怕是直到朱慈死掉,也看不到大明威服四海的一天,更扯提有足够的力量,让昭仁能够实现儿时的愿望。
改革,那就是要说干就干,不惧风险,古往今来都是如此。
犹犹豫豫的妥协,并不是朱慈的风格。
这么强势的改革,大明必将经历伤痛,甚至还会流血。
但是对于大明这个小姑娘来说,如果不经历流血,又怎能成长为真正的女人。
朱慈不断的在被感冒死的边缘试探。
“百官代天子牧民于天下,若百官无德于民,又如何让百姓倾心归附于圣上?”王家彦,也豁出去了,继续劝说道。
其他人也跟着附和。
你皇帝把蛮夷比作疯狗,必须以刀子对待,咱们也认了。
但对内的话,总不能也用刀子是吧,还需要用俺们儒家的那一套,用仁德对待不是?这你总不能强词夺理吧。
朱慈拿着刀柄敲着御案,让下面的大臣肃静。
“那为何百姓仍然接二连三的造反?”朱慈问道。
“百姓之所以反,乃是为官者无仁无德所致,若是以德臣而委之,则必无事端。”礼部员外郎出班言道。
似乎很有道理,也正切中了儒家的核心思想,其他人也点头称是。
“是么?王尚书,你可以告诉真,当初陕西因何而乱?”
“陕西民乱,乃是关中大旱,颗粒无收,百姓无食……不得不……”
王家彦,本来只是规规矩矩的回答,只是刚说到一半便说不下去了,此时他似乎意识到了朱慈为何问起这个事情。
而他这样就事论事的回答,恰恰和他之前所列举的儒家思想所悖论。
“那你告诉朕,河南之变又因何而起?山东呢?北直隶呢?”
“说啊!”朱慈怒斥道。
“微臣……微臣!”
“干旱,蝗灾,水灾,毫无例外,百姓们不归附朕,不是为官有没有有德行,而是因为他们吃不饱饭而已!”
“为何吃不饱?没有粮食!”
“粮食!”
“这才是国家安定的根基所在。”
“国家强盛,则粮丰刀利,仅此而已。”
“朕不管你熟不熟读圣书经义,谁能让大明的粮食喂饱更多的人,谁能让大明的刀子更加锋利,这样的人,才是大明需要的人。”
“科举事关国家取士,也应以此为纲。”
朱慈着重的阐述了他最终立场,驳斥了文臣对于经书教义的维护。
或许,儒家的思想并非那么不堪,在某些意义上能够统治中国几千年,也有他的精粹所在。
然而再精粹,也实在阻挡了朱慈改革的脚步,就像后世的外语一样,有用?肯定有用,但是抬高的过了,必然将人才压制的扭曲起来。
儒家被抬高了几千年,要摔,必须摔的彻底,才能真正的让大明脱胎换骨。
就像后世的太祖一样,彻底打碎旧世界。
当然,这一切都从科举开始,之后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已经难以预料。
但是,既然已经做了,便没有回头的可能。
众臣或许被圣上说服,也或许没有,但在经过了如此惊心动魄的朝中争辩之后,众人也最终没有反对的声音。
表面上臣服于朱慈的决策,但心里想的,那谁也不得而知。
朱慈并不在乎,还说的也说了,该声明了也声明了,包括向其他人用特别的方式解释之所以改革科举的原因。
如果,还有人敢于跳出来,那也只能利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人道主义毁灭。
“既然诸位都觉得改革科举为妥,那此事便如此定了下来。”
众臣们突然觉得圣上有些不要脸,他们只是不敢表态而已。
“那么,诸位便在此诏书上签字,核发各地吧。”
朱慈拿出早已写好的诏书,摆在了群臣面前,首先是范景文首当其冲,当看清诏书上的内容,以及让他们签字的君令后,差点没晕过去。
范景文好想骂娘。
圣上发中旨,从来不走内阁,更别说群臣有过问的权力。
这一次下圣旨。破天荒的让他们签字……分明就是想让他们来背锅。
艹!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