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穿越小说 >天策丞相最新章节 > 天策丞相TXT下载
错误举报

正文 第三章 有愧深情

  山门即师门,此时已初冬。

  杨素每次从山门走过,都会有片刻的恍惚。

  千百年来,每一位凤鸣学子的出世与入世,似乎都无关这方山水,唯有山脚碑林上那一个个惊艳于史书之上的姓名,默默诉说着这座书院的绝世风采。

  书院虽然年代久远,却不荒废。

  院内竹叶沙沙,不时有枯叶被山风从山上卷下,落到书院中。院里有一人,身着粗布青衫,头发用一根青布条随意挽起。

  那人身长八尺,目若朗星,长得堂堂正正一表人才。他一身樵子装束,正拿着扫帚不急不缓扫着院中落叶。

  杨素见到那人后,走上前恭敬行了一礼,笑道:“大师兄,何时下山,一扫天下?”

  那人手中扫帚停也不停。他抬头看了一眼杨素与小雪,摇头笑道:“二十年了,连个院子也扫不干净,罢了。”

  杨素早已习惯这位大师兄的沉默寡言,对他行了一礼,牵着一直沉默不语的小雪,朝粥室走去。

  待二人走后,粗衣人停下手中扫帚,望着二人的背影若有所思。身前落叶在扫帚停下的同时,仿佛没了束缚,又被山风吹乱。粗衣人自嘲笑了笑,又挥起扫帚扫了起来。

  所谓“粥室”,并非喝粥的屋子,而是杨素恩师范郦的书房。这位学贯古今的范大先生曾言:“书犹粥谷,能充我饥;一日不读书,便如羸羸饿汉,觉四肢无力。”“粥室”之名便由此得来。

  杨素与小雪走进粥室后,就看见屋里坐着一人。这人年龄约摸已近半百,头发虽然已经花白,却面容清矍c神采奕奕。他一袭素袍非儒非道,单手执书端坐于书案前,端得是松形鹤骨c气若谪仙。

  杨素看见,忙行大礼参拜。

  小雪因为有心事,失去了往日的活泼俏皮,只是生硬地叫了声爹。

  见爱女与爱徒进来了,原本还板着一张脸的范郦也有了笑容。他合上手中孤本,对杨素点了点头,看到女儿闷闷不乐似有心事,又别有深意地看了一眼同样面带异色的杨素。

  杨素见恩师只是眉目含笑等着自己开口,也变得拘谨起来。他看了一眼身旁的小雪,终于做了决定。

  于是杨素撩起打着补丁的长衫前摆,跪在地上,对范郦道:“师父,学生准备来年秋季去王城参加大比,得中举人便入京春闱。学生恳求恩师在学生金榜题名时将师妹许配给学生,学生定不负恩师重望。”

  听到杨素突兀的话之后,范郦似乎并不惊讶,只是笑问他道:“杨素,为何不是现在把小雪许配给你,而是等你有了功名?”

  杨素一时不知如何开口。

  范郦将杨素扶起,望向窗外,有些恍惚道:“杨素,还记得为师初见你那年吗?”

  杨素点头。

  范郦闭上眼,喃喃道:“那年冬天,为师下山访友,归来时大雪封山,断了回凤鸣山的路。为师进退不得,于冰天雪地中偶然寻到了你家。为师见你家中只有孤儿寡母,便告辞离去,可方圆几里并无人烟,为师实在无处可去,只好不顾繁文缛节,又回到了你家里。

  垂髫之年啊,你衣不裹寒,于冷冽北风中映雪读书,竟浑然不觉。为师当时已有两名弟子,你大师兄大你十四岁,他一心兵道,为师也不勉强,只是将我凤鸣兵法倾囊相授。你二师兄乃故人幼子,临终所托,为师不忍拒绝。你二师兄心性如何暂且不说,教徒无方终究还是为师之过。

  杨素,那年你我师徒相遇,为师牵着你的手将你领进凤鸣山之时,就决心将为师一身所学尽皆传授予你。为师己学,乃我范家家学,我范家家学,便是天下学!你心中所想,为师自然明白,只是小雪想要的是什么,你有没有静下心来细细思量?”

  听到父亲的话,小雪眼圈有些发红。

  范郦望向窗外,目光不知在什么地方交集:“年轻那会儿,也如你这般,感觉天高云阔,世间无不可行之事。遇到小雪娘亲之前,我负笈游学,曾在大陵城遇一女子。”范郦叹了口气,接着道:“我与她情投意合,只是她不喜拘束,只要与我花前月下,老死山林。

  我生于范家,年轻那会儿又自命不凡,自然不甘寂寞。如是二人间隙心生,最终相忘于江湖,却做不到相忘江湖。”

  小雪从未听自己父亲提起过年轻时的事,抬起头,认真听着。

  范郦别有深意地看了一眼杨素,接着道:“后来,为师辗转庙堂,见惯了蝇营狗苟仍是见不惯,越发疲惫厌倦,心灰意冷之下又回到了蒙县。”

  杨素若有所思。

  虽然恩师几句话就轻描淡写地道出了自己大半生,可那寥寥几句当中,又藏着怎样的波澜壮阔啊!

  范郦见杨素沉思,继续问道:“杨素,如何才会无愧?”

  杨素听到师父唤起自己大名,先是思索,接着挺直腰杆,正色答道:“不忘初心,不改初衷。”

  范郦点了点头,赞许道:“不错。为师因看不惯c扶不正c又不愿与浊世同流,所以消极避世。杨素,你可知当年先帝御驾亲临凤鸣山求见你师祖,为何你师祖连一面都不愿意给那位圣宗皇帝?”

  杨素摇头。

  范郦隐隐含怒,“大魏文帝皇帝曾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能出此语,无论当年他出自何心何意何种语境,至少证明此人尚有畏民之心。

  君王每多顾忌,生民便可立命。

  可有些无道昏君,虽表面大兴文事,背地里却行着丈折读书人脊梁的勾当。此类君王一手大兴八股,禁锢民智;一手炮制文字狱,摧残人心。长此以往,百姓们被他们折腾得没有了精气神,如同行尸走肉一般麻木不仁,这些君王终于可以高枕无忧了。”

  杨素听到师父的话,轻声道:“学生明白了。”

  范郦怒意稍减,沉声道:“为师一生不喜说教别人。你既加冠,自然会有自己的决断。小雪娘亲已不在,见你迟迟不开口,为师前几日还想去你家与你娘亲商量你俩的婚事。为师虽然性子古板,却不迂腐,今日你既然开口,为师便允了这门亲事。你要等金榜题名再娶小雪,为师也应了,只不过,为师要你在乡试之前去外面走一遭。”

  “学生谨遵师命。”杨素恭敬行礼道。

  范郦睁开眼,盯着杨素问道:“你准备游学何处?”

  杨素想了想,正色道:“大江之滨,天理圣心;大山之地,浩然正气。学生想去看看。”

  范郦笑了笑,指了指自己,问杨素道:“那你觉得,为师一身所学,是二圣的儒学,还是那江左山右c经后世帝王豢养过的儒学?”

  “学生不敢评判师父。”杨素低下头,恭敬道。

  “你我师徒,不必拘泥。”范郦道。

  “师父的思想与二圣相同,主张民重君轻,自然是没有被后世君王阉割过的正统儒学。师父门下,大师兄得师父兵法真传,二师兄喜纵横之术。至于学生,师父自从蒙时将学生领入山门,栽培学生便不拘泥于一家之学。”杨素顿了顿,接着道:“师父以道家养学生心性,却借法家教学生治仁。师父不喜阴阳,喜用纵横辅兵,更让学生驳习百家,却只是要学生寻利而去弊不过学生自幼得师父言传身教,如今想来,师父虽然融会百家于一身,可骨子里又似乎只是一名想要为生民立命的纯粹书生”

  “哈哈哈哈”听到杨素的话,范郦豪迈大笑,说不出的写意风流。此时的他就像一位苍苍玉匠,十六年悉心雕琢,一朝琢去坚厚石衣,终于看到石中的绝世之璧。

  范郦拍了拍杨素肩膀,师徒二人席地而坐,范郦神情严肃,声音低沉落寞:“先骊诸子,百家争鸣。一位位先贤以毕生心血,创造了一个辉煌的大争之世。后来,大骊以法家立国,挥师百万,横扫。

  大骊始皇帝‘焚书坑儒’究竟是对是错,为师根本就不配去评判。因为仅凭他‘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九字,便奠定了我泱泱华夏千秋大一统之基业。千古一帝,仅此一人!

  后来,大骊因苛政失鼎,前楚得了天下,历经三世,大楚到了那昭襄帝手中。

  昭襄帝感祖上之辱c忧边关之祸,国仇家恨背负于一身,五世之仇,以金戈铁马报之。

  为师并不反对楚昭襄帝的复仇之举,一个破坏力如此巨大的古老游牧民族,他的强盛,是一场悬在楚人头上的灭顶之灾。昭襄帝雄才大略,其绝世武功,百代犹香!”

  范郦顿了一下,接着道:“天有昼夜,万物阴阳。但凡人,也有其两面。楚昭襄帝武功彪炳千秋,可其文治,为师却难以苟同。”

  “可是因为抑黜百家?”杨素疑惑道。

  范郦点头:“如果说骊帝当年焚书坑儒的诱因是当时‘述士’反对推行郡县制c妄议国策,那他昭襄帝罢黜百家的根本目的,只是为了神化君权c做那一言九鼎的真正独裁者。为师承认他的举措与骊皇‘焚书坑儒’一样,某种意义上也为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帝国建立了思想基础,可强化甚至神化君权的同时,为何非要篡改先贤的经典c并借此来阉割百姓的思想?

  为师不管他大骊二世还是大楚千秋,为师只管这片土地上的百姓过得怎样。因为一个国家再强盛,哪怕强盛到无可匹敌,却只是国富民弱,那么这种强盛就只是世家大阀的强盛,无关百姓。

  如果真要说这种强盛与百姓有关,那便是这些窃国者想把百姓当羊来养c当蚕去喂。给点草料,给点桑吃,换来的却是一年年的抽丝剥茧甚至炸蛹烹肉。如此还不够,他们还想让百姓心甘情愿c想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于是他们开始费尽心机禁锢民智。因为对统治者而言,百姓如果有了思想,无异于洪水猛兽。为师推断,这种独尊儒术的思想,自楚昭襄帝便开始具体实施,渐随我朝八股取士的完善而完善。

  上位者为了稳固统治,如同一个拿着糖果引诱蒙童的成年人,面容和蔼且无害。他们以高官厚禄为诱,渐渐将如稚童般无邪的百姓们引入了他们用四书五经为砖c层层堆砌的无形大狱中。如此还不够,他们要的是百姓心甘情愿走进来,所以诸如‘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c‘书中自有千钟粟’c‘君子远庖厨’c‘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之流原意被曲解c或者本意就是如此的话,也渐渐妇孺皆知,成为无形的精神枷锁。此类行径,如慢性毒药,千百年来根植于心,荼毒我族心性。论用心之险,比文字狱更甚百倍。”

  范郦苍凉道:“自从有了科举,能上两榜,便如同那鲤鱼跃过了龙门。可为师看来,即使跃过了那道龙门,也没有遇云化龙啊这些蒙昧学子,不过是由一条条江湖野鲤,变成了一尾尾在太液池中争食帝王饵料的锦鲤罢了,可悲。”

  杨素长这么大从来没听恩师在学问之外说过这么多“刻薄”的话,且句句如刀似剑c锋芒毕露。此刻他的师父虽然语气平静,可杨素却在那双也曾意气风发过的眸子里看到了彻骨的悲凉。

  当‘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迈渐渐变成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那个年轻时曾笑言“笔走三江五岳,诗成备米生炊”的师父,真的老了。

  “为师老了。”范郦叹了口气,有些自嘲,可当他望向杨素时,那双落寞的眼睛又重新变得神采奕奕:“可为师还有你。”

  范郦目光如炬:“你大师兄志在疆场,要他抡起铁锤拆房子,他当仁不让,可要他拿着浆糊针线裱糊缝补,他没那个志向,也没那个志趣。”

  “可师父为何知道学生可以?”杨素低下头道。

  范郦指了指自己,郑重道:“因为你是我范郦的传人。”

  是传人,而不是弟子。

  杨素自幼通读经史,自然明白这两个字的含义。他低下头,轻声道:“学生只是一介布衣。”

  “为师知道。”范郦踱步到窗边,望向窗外,意味深长道:“周鹜,本清阳公主家奴;刘小满,早年家贫,曾砍柴为生;李轩辕,他同你一样,也是一名布衣。”

  杨素不再说话。

  他并非妄自菲薄之人,可同样,要让自己与师父说出的那几个名字相比,此时他还没有那个底气。

  看到杨素神情,范郦哈哈大笑。他拍了拍爱徒的肩膀,叹了口气,道:“杨素,做什么不重要,无愧就好。”

  杨素重重点头。

  范郦起身,对杨素道:“你等一下,为师去拿样东西。”说完他就走出了粥室。不久后,范郦回返,手里端着一个盒子,盒子上还放着一个三尺多长的青布包裹。

  范郦走到杨素面前,笑道:“打开看看。”

  杨素小心揭开蒙布,一把古朴长剑历尽尘世喜悲忧乐,终于再见天日。

  “这把剑名为‘宁鸣’,可知来历?”范郦从杨素手里拿过长剑,拔剑出鞘。伴着一声清鸣,一抹寒光如清水流于石上,映室生辉。

  杨素心底一震。

  剑在师父手里,又名“宁鸣”,毫无疑问,这把剑与恩师的九世祖范履霜有关!

  范郦轻抚剑身,无喜无悲,仿佛在说着一件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事:“九世祖那时,读书人还在佩剑。在他之前,文人尚武,书生意气。那时的读书人,有人卧冰饮雪,义不屈节;有人投笔从戎,万里封侯;有人诗剑风流,权阉脱靴;有人铮铮铁骨,丹心汗青

  二圣之时,读书人重百姓而轻君王;九世祖那时,读书人重百姓亦重君王。不知从何时起,读书人折了自己的脊梁,他们眼里再无苍生黎庶,而是满目的荣华富贵c蝇营狗苟。于是,文章成了歌功颂德的喉舌c成了文人相轻的白眼c成了文人相杀的刀剑。”

  范郦望着手中剑,叹了口气,接着道:“九世祖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把剑正是他一生的写照。杨素,为师再问你,剑名‘宁鸣’,你可敢接剑?”

  杨素跪在地上,双手托于顶,目光坚定。

  范郦豪迈大笑,快慰平生:“先考有诗曰,‘一生所求两三事,百姓生来百姓安。若有余钱换闲酒,不做神仙做酒仙。’哈哈哈杨素,为师生性不如你师祖豪迈,一生极少饮酒。院中埋有你师祖依古法酿的骊酒,今日你我师徒二人,叫上你大师兄,一醉方休?”

  “学生从命。”杨素恭敬道。

  “嗯,你的性格,与为师像极,却又不像。”范郦道:“既决定出我凤鸣,自当胸怀天下。杨素,为师问你,若有权臣倾于朝,有污吏从于野,如何自处?”

  “学生坚守本心,不生枝节。小善虽小,于民不小。”

  “为何隐忍?”

  “但求一日,荡涤寰宇,以正清流。”

  范郦又问:“若你权倾朝野,与人异见,如何自处?”

  “君子之争,从善如流;小人之争,斩草除根!”

  “为何?”

  “君子之争,不伤国本;小人得道,祸国殃民。”

  “若君王所行非正,如何自处?”

  “若遇无道昏君,自当退而求自保;若遇通达之君,以死谏之!”

  “为何区别事之?”

  “死既死,死得其所!”

  范郦点头道:“如此,为师再无顾虑。”

  杨素跪下,对范郦行大礼道:“学生杨素,谢恩师授业之恩!”

  范郦双手将杨素扶起,大笑道:“杨素,去吧!到了外面,你才会明白什么是大漠孤烟c天高云阔!”

  “当然,你也会明白什么是世态炎凉人命如草。”范郦在心底喟叹道。

  然后,范郦拍了拍杨素肩膀,谆谆道:“杨素,你选择的这条路上,会有欺骗,会有利用,当然,也会有背叛。但无论如何,都请你不要对这个世道绝望。因为人心险恶,但人性本善。”

  “学生谨遵教诲。”范郦恭敬道。

  当晚,范郦大醉。说是大醉,其实也只喝了四杯酒。

  天下。苍生。杨素。小雪。

  四杯酒下肚,范郦癫狂醉倒,再无牵挂。

  ——————————

  寒冬过去,小河涨水,转眼又是一春。

  自去年杨素提过亲后,小雪就再没有给杨素送过早饭。知道他今天要下山远行,小雪突然提着食盒来到了湖心亭。只是原本活泼可人的她没了以往的俏皮,显得与杨素生疏了许多。

  可杨素却在小雪的眼里看到了满满的不舍与依恋。

  见小雪不说话,杨素想出言安慰她,却不知如何开口,只好沉默不语。慢慢吃完师妹亲手煮的米线,杨素想像以往那样牵起小雪的手,可原本再自然不过的动作,却被小雪触电似的躲开。

  小雪神色犹豫,最终还是红着脸把手递了过去。

  杨素牵着满脸烟霞的小雪一同回到茅屋,去拜别娘亲。

  杨母看到二人,欲言又止。作为女人,她当然明白小雪的心思。小雪只要与心爱的人一起,这就够了,至于是一起粗茶淡饭还是一起锦衣玉食,都还是要在一起啊。

  杨母担心外面世道险恶,却明白自己的儿子志在四方,只能欲言又止。而小雪,十几年的形影不离,杨素早已成了她的喜怒哀乐,如今骤然分离,她既不安,又无助。她懂杨素的志在四方,所以她也只能欲言又止。

  而此时的杨素,只有壮志于胸,有豪情冲天。他行大礼跪别娘亲后,从娘亲手里接过娘亲亲手为他编的竹笈,带着谆嘱与不舍,坚定迈出了家门。

  多年后,杨素的大师兄——卫国公太傅太子太傅右都督领兵部尚书长秦,曾在醉后问杨素,当年出凤鸣,后不后悔。杨素答无悔。

  但有愧。

  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