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49.赔偿
码字不易, 谢谢支持! 没有人说话, 汤水明明沸腾得要溅出来了, 却静悄悄的,堂屋静谧无声。
云英疑惑地皱起眉头:爹娘怎么又活过来了?
茫然过后,一阵狂喜涌向她的心头, 她手心发热,激动得浑身发颤:原来她的家人没死, 他们还活得好好的!
北风呜呜, 眼角滚烫的湿意将云英唤回现实, 她睁开双眼, 在寂冷的黑夜中泪流满面。
时值寒冬腊月,北风凛冽,滴水成冰。
边塞乃苦寒之地,百里之内荒无人烟,离了甘州群牧千户所,一路往南,渐渐能看到村庄市镇, 但仍旧是荒僻乡野地方,入住的驿站破旧, 窗棱被风推搡得吱嘎作响。
她披衣起身, 合上窗户。
韩氏搂着一只鼓囊囊的包袱呼呼大睡, 翻身时感觉到一道人影立在床边, 吓得一骨碌爬起来, 先打开包袱看装路引文书和唯一几串铜钱的布兜是不是还在里头, 然后才抬头看人,等看清站在床头的是女儿大丫,顿时松口气,打了个哈欠,手指直戳到她眉心上,小声数落她:“这么冷的天,快钻被窝里去,别冻坏了!”
粗糙的手顺势摸摸她的脸颊,一片冰凉,韩氏啊呀一声,扯她上炕,动作粗鲁,嘴里絮絮叨叨抱怨:“一副治病的药要好几千钱,娘身上只剩下几贯钱了,得留着当盘缠,你要是病了,娘没钱把与你请医士!”
说完她咒骂死去的丈夫,“丢下我们孤儿寡母,靠天天不应,靠地地不灵,要不是你叔叔有良心,咱们只能喝西北风了!”
在群牧千户所生活三年多,一直是韩氏照顾云英,她和这位大大咧咧的妇人说不上有多亲近,但她知道韩氏心地不坏,默默爬上床,裹紧被褥,合目假寐。
韩氏念叨了一阵过日子的艰辛,说得口干舌燥的,干脆摸黑爬起来喝口水,冻得直跳脚,看云英肩膀露在外面,眉头一皱,大手一把拍向她,把她整个人塞进被子底下,连小脸都盖住了,这才抱着包袱睡下。
云英闷得透不过气来,等了一会儿,听到炕床另一头传来韩氏打呼的声音,悄悄掀开被子一角,呼吸总算顺畅了。
她本是死了的。
云英是翰林院侍读魏选廉膝下唯一的嫡女,自幼娇宠,十四岁那年她嫁给一穷二白的崔南轩,虽然家徒四壁,但夫妻相濡以沫,感情融洽。五年后,崔南轩因为从龙之功平步青云,皇帝即位后,封赏功臣,破格擢升他为詹事府少詹事,掌翰林院,他简在帝心,春风得意。
魏选廉却因为同情蒙冤而死的定国公而惹怒皇帝,当堂受廷仗而死。
刚即位的皇帝年轻气盛,急于立威,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杖杀了魏选廉还不够,他恨不得杀了魏家满门。
魏家成年的男丁全部死在北镇抚司的狱中。女眷们发卖为奴,魏夫人阮氏出身书香世家,不堪受辱,带着女儿c儿媳c孙女服毒自尽。几个年幼的孙子c重孙惊吓过度,无人照顾,接连夭折。
一朝天子一朝臣。魏家四代同堂,阖家老少,几十口人,就这么没了。
云英是外嫁女,逃过一劫。她丈夫崔南轩年少有为,才华满腹,是内阁首辅沈介溪的弟子,又得今上重用,二十岁出头就位列小九卿,前程似锦,不出十年,必将位极人臣。
诰命加身的她却离开京师,最后死在冰天雪地中。
不知道崔南轩会怎么公布她的死因,她清晰地记得,自己死于三年前的冬月十八那天,刚好是金銮殿那位年轻的皇帝登基满三个月的时候。
仿佛是一枕黄粱,醒来后她成了一个四岁的小女孩,父亲傅老大是甘州群牧千户所一个养马的马夫,母亲韩氏则是被鞑靼人抢掠到草原上的良家女。
韩氏本是汉中府人,和家人逃荒时不幸遇到战乱,差点被鞑靼人欺辱,回乡是不可能了,她对着家乡的方向大哭一场后,决定嫁给傅老大。
夫妻俩在千户所伺弄马匹,日子倒也过得和乐。
傅老大对云英很好,看她整天闷闷不乐,瘦得厉害,偷偷用攒的盐巴和关外的牧民换乳饼c羊肉给她吃,想把她养胖点。
可惜世事无常,去年开春傅老大一病不起,韩氏成了寡妇,云英又没了父亲。
韩氏再次大哭一场,然后卷起袖子,抄起铁锹,继续去马厩清扫秽物。没了男人,日子还要过下去,眼泪换不来果腹的粮食,她没有太多时间伤心。
不久前,一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找到群牧所,自称是傅家老仆,四老爷派他来找兄长傅老大的。
问清姓名籍贯,确认老仆不是哄人玩的,韩氏决定带女儿回湖广投奔家婆和小叔子。
她偷偷和云英说:“娘问过王叔了,他说傅家靠养蚕缫丝发大财啦,现在家里有几百亩地,二三十间砖瓦大房子,农忙不用下地干活,雇长工c短工就够了!你爹只留下你这么一个丫头,你叔叔怎么说也得把你几亩地,娘会种地,能养猪,织布也会一点,还是回去的好。”
王叔是傅家的老仆。
韩氏是逃荒出来的,心里还是惦记着回中原。湖广熟,天下足,黄州县和富庶的武昌府c汉阳府离得近,产稻产麻的地方,肯定穷不了。
何况傅老大一直惦念着故乡,如今家里人来寻,韩氏要送丈夫的灵柩回乡,好让他落叶归根。
也是因缘巧合,魏家祖上也是湖广人,云英上辈子是在家乡江陵府长大的,江陵府湖泊多,盛产鱼虾菱藕。
睡梦中的韩氏翻了个身,摊开手脚,右腿猛地一下砸到云英的肚子上,力道不轻。
沉浸在回忆中的云英痛得蹙眉,整个人都清醒了,无奈一笑,满腔的悲伤像齑粉一样,被风一吹,霎时烟消云散,她擦干眼角泪花,推开韩氏的大脚,蜷着身子,慢慢沉入梦乡。
魏家人都死了,云英不知道自己活着有什么意义,要不是每次生病时傅老大和韩氏哭爹告娘四处借钞给她治病,她兴许早就撒手人寰了。
最终,她还是活了下来。
既然要活,那就好好地活,才不枉重走一遭人世路。
不管怎么说,活着总是好的,每一天都是老天爷赐予她的馈赠,她比其他人幸运。
第二天,天没亮云英就起来了。
外面在落雪籽,窗纸透进些微亮光,北风呼啸,雪籽砸在瓦片上叮叮当当响。
云英搓搓手,在屋里跑上几圈,等身体慢慢舒展暖和起来,屏气凝神,练了一套简单的熊戏,这是傅老大教她的一种强身健体的拳法,她从四岁练到七岁,每天坚持,从来不偷懒。
韩氏爬起床,走到屏风后头去解手,回头看一眼大丫,忧愁地叹口气。
大丫这么瘦弱娇小,风一吹就要倒,更别说干农活了,也不知道能不能养得大。
傅家会不会嫌弃大丫是个女伢子?
她整天伺候群牧所的马,和马粪马溺打交道,没功夫照顾女儿,大丫长到七岁,不会上灶烧火,不懂针织女红,塞外多风沙,大丫倒是养得娇滴滴的,偏偏家里没钱钞,凑不出嫁妆,大丫这副娇小姐模样,以后怎么说亲事?
韩氏越想越觉得心烦,她六岁的时候就帮着家里炊米煮汤水,会舂米c蒸馍c擀面c炸果子,大丫都七岁多了!
她低头在绣裹肚上擦擦手,决定回到湖广以后就教大丫上灶,实在不行让大丫拜个师傅学针织,女伢子家,总得学点持家度日的本领,不然以后找不到好相公。
大丫是没爹的孩子,以后没人帮她撑腰,凡事只能靠她自己,不能娇惯她。
韩氏看看自己的大手大脚,同样是吃糠咽菜喝糊糊,怎么大丫就长成这么一个宝贝疙瘩了?
咚咚几声,有人拍门,门外传来王叔的声音,到中原地界了,他估摸着钱钞够用,昨天托人雇了辆驴车,该启程了。
出门在外,处处是凶险,王叔刚出了湖广盘缠就被贼人抢了,连铺盖也被人卷了去,只剩下藏在胳肢窝里的二两银子。他是个实在人,一路帮人打柴c驮货c帮工,也不要钱,只求一碗热汤面,夜里睡在别人家草垛里,就这么找到甘州,愣是没花一文钱。
那二两银子最后用来雇人给傅老大捡骨挪坟。
母女俩收拾好铺盖,找灶房的婆子讨了几碗热米汤。婆子可怜她们,没收她们的钱。
一人喝一大碗米汤,王叔抹抹嘴说:“都怪小的路上不当心,没看好行李。等到了开封府就好了,四老爷认识的人多,只要报上四老爷的名号,就能找到船送娘子和小娘子回黄州县,开封府的灌浆馒头好吃,到时候小娘子想吃多少,管够!”
云英太瘦了,王叔怀疑她是不是从来没吃饱过。
韩氏听了很高兴,破天荒数出两枚钱,买了两个素馅馒头给云英吃。
云英分一个地皮菜馅馒头给王叔,王叔推辞不要。韩氏只买了两个给女儿,她自己都没舍得吃,他当然不敢接。
韩氏脸上笑盈盈的,等王叔出去,揪云英的耳朵,“要你大方!你自己吃罢!”
云英拍开韩氏的手,韩氏是个急性子,下手没轻重,“娘,你别小气,爹没了,咱们母女俩回去投奔傅家,谁晓得他们家是什么情形?王叔是个好人,千里迢迢接我们回乡,我们对他好一点,回了傅家,能多个帮手。”
韩氏听了她的话,两手一拍,“一家子人,费那么多心思做什么?我们又不贪图他们家的东西,把我几亩地够养活你就行了。”
云英摇摇头,韩氏是个苦出身,不懂大家族里头的弯弯绕绕,一家子有两个兄弟,分家的时候就可能互生龃龉,尤其是像傅家这样骤然富起来的,只怕天天有穷亲戚上门打秋风,这时候她们母女回去投奔,又多了两个吃白饭的,肯定有人心里不高兴。
毕竟听王叔说,傅家全是靠四老爷一个人撑起来的,和傅老大没关系,而且傅老大当初之所以离开湖广,是因为吃酒的时候打伤了知县家的公子,为了避祸才逃走的。
傅老大对傅家的兴旺全无贡献,他是长子,惹了事丢下一家老小逃到外地,不孝不义,在傅家人面前,云英和韩氏没法挺直腰板呐!
而且云英好几次看到王叔欲言又止,仿佛有什么话想对韩氏说,但最后还是没说出口。
王叔可能隐瞒了什么事,而那件事显然对韩氏不利。
在回傅家之前,云英要弄清楚到底有什么麻烦等着她们。
韩氏直来直往,没什么心机,她没把王叔当奴仆看,对他很客气,但也没想到要拉拢他。对她来说,一家人应该互帮互助,船到桥头自然直,用不着想太多。
云英只能靠自己了,她不是真的七岁孩童,可以为韩氏分忧。
她吃完一个菜馅馒头,把另一个只咬一小口的馒头塞到韩氏手里,“娘,地皮菜太脆了,我不爱吃。我只吃皮,你帮我吃完吧。”
韩氏骂她,手指头狠戳她的脑袋,“你咋这么挑?一文钱一个的好东西,还嫌不好吃?”
骂归骂,她接了馒头,犹豫着要不要再数一枚钱出来,“吃饱了没?要不娘给你买个羊肉馅的?”
云英笑着摇头,去后院找水洗手。
韩氏三两下把馒头吃了,随便抹一下嘴巴,小声嘀咕:大丫身子不好,还是先让她好好养着吧!
女伢子家可怜,生来就要吃苦,吃得少,干的活多,出阁嫁人以后也不清净,要伺候相公一大家子,公婆小姑都得服侍好。韩氏小时候根本没吃过饱饭,倒是和傅老大成亲之后过得轻省些,偏偏傅老大是个短命鬼。
韩氏叹口气,她吃了那么多苦头,不忍心让女儿受同样的苦,她得多挣点钱,给女儿攒嫁妆,嫁妆多,女儿就能说个好人家。
她咂咂嘴,扭头看一眼蒸屉里雪白松软的馒头c烧饼,回味刚刚咽下肚的菜馅馒头,把怀里装钱的布兜捂得紧紧的。
难怪要一文钱一个,还真是好吃啊!
屏风外面,孙先生训斥两个学生一顿,罚两人抄书。
傅云启和傅云泰的手好得差不多了,没借口推托,兄弟俩撇撇嘴,悄悄朝孙先生的背影翻白眼。
孙先生忽然转头。
霎时一片窸窸窣窣的响动声。
傅云泰反应快,扭过脸去假装在翻阅桌案旁的一本《小学集解》,不敢和先生对视。
傅云启来不及收回脸上的憎恶表情,眨眨眼睛,试图蒙混过去,被眉头紧皱的孙先生扯出书房,提溜着耳朵揪到院子里罚站。
外面并不怎么冷,但是人来人往的,回廊里丫头c婆子时不时从他面前经过,虽然她们尽量不露出异样神色,但还是能从她们眼底看到促狭和讥笑,傅云启羞得耳垂红透,恨不能钻到地缝里去躲起来。
尤其听到孙先生表扬五妹妹的声音从糊了一层丁香色窗纱的槅窗里飘出来,他更是无地自容,满脸惭色。
帐幔高卷,丫头把傅云英写好的功课送出去。孙先生接过,仔细看了一遍,面露赞许之色。同时惋惜,若是五小姐是位少爷,他何必发愁不能替四老爷完成望子成龙的心愿?
他走回书桌前,翻出两本手抄的书册,一本是《性理字训》,一本是《千字文》。
“从纲领开始,先读大段,然后大段分小段,小段分细段,每天通读三百遍。从明天开始,一日记诵一小段,隔一日背诵给我听。”
把两本书交给丫头,孙先生踱步至屏风前,捋一捋胡须,朗声道。
傅云英翻开书册,一目十行,《千字文》她以前背过,略读个几遍应该能重新记诵,倒是《性理字训》她没学过。
她合上书本:“学生谨记。”
孙先生教傅云启和傅云泰也是这个法子,先从背书开始,不用明白字句的意义,从头到尾背下来,背得滚瓜烂熟,不论先生从中间哪一段起头,他们必须能立刻接上下一句。如此背个几个月,先生才开始细讲段落的涵义。
本朝规定,八股文专取四子书及《易》c《书》c《诗》c《春秋》c《礼记》五经命题试士,八股文的题目全部取自其中。想要飞黄腾达,就得考科举。科举考试最重要的就是写好八股文,而想写好八股文,必须熟读四书五经。本朝规定阐释题旨只能依据程朱理学派学者的传注,写八股文,只看程颐c朱熹的解经之法,每一个字,每一句言论,牢牢遵守程朱理学的规范。
黄州县文风不盛,一般人家的子弟参加科举考试,能考中秀才就心满意足,考中举人那是祖上烧高香的功德,全家都能跟着鸡犬升天。考中举人之后,大部分人选择凑钱疏通关系觅个肥差,很少有人继续苦读,把精力投入到会试中去。
一来,江南的考生个个学富五车,届届包揽进士一大半名额,剩下的由北直隶和各地省府的学子瓜分,边缘偏僻州县的学子不管是学识还是眼界都比不过他们。每届会试,全国各地的学子齐聚京师,群英荟萃,个个出口成章,才高八斗,乃人中龙凤。跟人家比,小地方出去的举人连张口说话的机会都没有,更别提和他们竞争。二来,考进士花销太大,之后应酬来往更是一笔不小的花费,寻常人家实在负担不起,也只有富庶的江南学子能够随心所欲地挥金如土。
去京师参加会试的偏僻州县学子,要么是自负才学,觉得自己八成榜上有名,不甘心就此放弃。要么就是家境富裕,不愁钱钞,想借机出去见见世面。
也就是说,考中秀才,读书的目的达到了。考上举人,完全是意外之喜。像傅云章那样年纪轻轻中举的,黄州县只有他一个,县里没有先生敢教他,也教不了他。
这种情况下,先生教授的课程基本围绕着童子试和乡试,除四书五经之外的书不教。学生们不愿意把时间浪费在读其他书上面,每个人的案头只有四书五经。反正只要把这些书记得熟烂,县试c府试c院试肯定能顺利通过。
《小学集解》c《幼学琼林》这之类的只是最基本的启蒙读物,课堂上主要先学《孝经》c《大学》c《中庸》,然后是《论语》c《孟子》,至于其他杂书,课堂上先生不管,学生平时可以自己阅读,有不懂的地方请教师长。熟读四书后,再开始接触《诗经》c《尚书》c《周易》c《礼记》c《左传》。
老庄之学是邪门歪道,先生不仅不教,也不许学生读,等他们把基础打坚实了,才准许他们涉猎。
族学里的老先生和孙先生的教法都是如此。不同的是族学的老先生喜欢抠字眼,字字句句都按着注解讲,不许学生有一点自己的见解。孙先生毕竟是参加过乡试的人,比老先生略开明些,不过因为他是傅四老爷请来的老师,学生如果学不好,是他的失职,因此他比族学的老先生更为严厉。
傅云英不用考科举,孙先生对她的要求和傅云启c傅云泰的不一样。
但到底哪里不一样,傅云英也说不上来。说先生不严厉吧,她哪天如果稍微马虎了一点,他立刻能从她的字迹中看出来,当天一定会多留一份功课惩罚她。说先生严厉吧,他又对她偶尔曲解古人注释的事视而不见,仿佛对她听之任之的样子。
还有一件让傅云英哭笑不得的事:在征求傅四老爷的同意后,孙先生一边让她熟读启蒙读物,同时跳过《女则》c《女训》,改而教她《九章算术》。
原来傅四老爷想要傅云英学会记账,将来好帮他料理铺子上的事。听说《九章算术》是教算法的,他强烈要求孙先生把这本书加入课程之中。
背诵是傅云英的强项,《声律启蒙》七八千字,《训蒙骈句》六千余字,她每天背诵一段,读了半个月后,基本能倒背如流。《九章算术》其实也不难,她背过《九九乘法歌诀》,学起来还算顺利,但是孙先生明明知道账房们学的算术法和学堂里研习《九章算术》完全不是一回事,为什么还听从傅四老爷的意见?
《九章算术》第一章讲的是方田,首先从一道算术问题开始:“今有田广十五步,从十六步。问为田几何?”
广是指田亩的宽度,从是指田亩的长度,广从相乘,得到积步数,积步数除以二百四十,就是亩数。
十五c十六相乘,积步数正好是二百四十,所以这一题的答案是一亩。
孙先生讲解完第一题,问傅云英:“听懂了吗?”
傅云英点点头。
“好,合上书册。”
孙先生道。
傅云英按他说的做了。
“今有田广二里,从三里,问为田几何?”
这一道还是《九章算术》里的原题,傅云英没有迟疑,飞快答道:“二十二顷五十亩。”
五尺为步,三百步为一里,二里就是六百步,三里是九百步,六百c九百相乘,再除以二百四十,得到二千二百五十亩,一百亩即为一顷,答案是二十二顷五十亩。
孙先生沉默片刻,扫一眼屏风外面的傅云启和傅云泰,两人竖起书本假装在背书,其实脑袋一点一点,正在打瞌睡。他摇摇头,问傅云英:“五小姐是背会的,还是自己算出来的?”
语气和平时的淡然严肃不一样,有种傅云英看不懂的庄严郑重。
她如实道:“不瞒先生,我是背会的,方田这一章的题目我已经全部熟记于心。”
孙先生难得露出一个淡淡的笑容,“可有想过推算之法?”
傅云英低头想了想,立即反应过来,起身道:“学生受教。”
“你坐下。”
孙先生颔首示意她归坐,低叹一声。
其实他让傅云英学《九章算术》,本是存了为难之意,叫她知难而退。
古人云:“有教无类”,不管身份多么卑贱的人,只要他存了好学之心,就应当好好教导。先人曾对这句话做了无数注解,不论贫富c不论智愚c不论贵贱,甚至不论善恶,唯独没有人说过里面还包含有不分男女这个意思。
孙先生不是没有教导过女学生,她们中的很多人冰雪聪明,领悟力和天赋丝毫不输男子。但唯独从傅云英身上,他看到勃勃的野心和旺盛的生命力,她学习的劲头可以说是一种古怪的执拗和坚持,恍若夏日原野之上疯狂蔓生的野草,看似毫无章法,平平无奇,实则气势恢宏,一往无前。
而且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前路渺茫,她就像一星如豆烛火,在风雨飘摇中执着前进。
如果傅云英只是把学识当成锦上添花的美德,那倒罢了,孙先生愿意倾囊相授,偏偏她不是。
这个世道对女子极为苛刻,有些女子不适合读书,读的书越多,她们越清醒,伴随清醒的,将是一生的痛苦愤懑。
到底是自己的学生,孙先生不忍看傅云英走上不归路,他想把她拉回正途——另辟蹊径需要承担太多世俗成见和流言蜚语,符合大部分人期望的坦途才是她该走的路。
他失败了。傅云英就像一头老黄牛,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她闻鸡起舞,朝乾夕惕,那种摒除一切杂念的专注力,每每让孙先生这个屡屡参加乡试的过来人都觉得不可思议,甚至可以说得上是动人心魄。
短短几个月,她就赶上傅云启和傅云泰的进度。
孙先生想到这里,猛然一个转身,走到外间,抄起戒尺,对着傅云启和傅云泰的桌案狠抽几下。
哐当两声尖锐的脆响,睡眼朦胧的兄弟俩不清楚状况,还以为闹地龙了,大叫一声,甩开挡脸的书册,吓得跳将起来。
书本纸张飞得到处都是,柳木凳子翻倒在地,又是一连串钝响。
孙先生面色阴沉如水。
傅云章要求她每天到他的书房抄半个时辰的书,什么时候抄完,什么时候借她下一本书。
傅四老爷喜滋滋替傅云英答应下来,眼珠一转,试探着道,“这么说,云章你就是英姐的老师了,人家师傅教学徒手艺都有拜师仪式”
说到一半,他故意压低声音,露出迟疑忐忑之色。
傅云章善解人意,没让他为难,道:“无妨,英姐,你去斟一盏茶。”
傅云英一愣,她还没开口呢,怎么就拜师了?而且傅云章不是说他的字写得不好吗?那他还误人子弟?
傅四老爷看她发愣,使劲推她,“这孩子一定是欢喜傻了,英姐,茶壶在外面月牙桌上,快去。”
傅云英暗叹一口气,走到外间,月牙桌上一套梅兰竹菊细瓷茶钟。她垫脚够到茶壶,倒了杯热茶,走到傅云章身边,高高举起茶盘,“二哥,吃茶。”
傅云章垂目看她,一言不发。
她手举茶盘,面色平静,站得笔直。
傅四老爷屏息凝神,一颗心提了起来。
书房里鸦雀无声,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傅云英一动不动,稳如庭外静静矗立在日光下的灵璧石。
傅四老爷擦了好几回汗,傅云章这才慢条斯理地把整只茶盘接过去,搁在条桌上,端起茶钟,浅啜一口,“明日巳时正过来,可能做到?”
傅云英点点头。
傅四老爷心花怒放,眉飞色舞,回到家里,茶也不吃,帽子也不摘,先径直去大吴氏的正院显摆,“娘,二少爷答应收英姐当学生了!”
一片寂静,屋子里的女眷们呆若木鸡。好半天后,还是卢氏最先反应过来,“果真?”
“这岂能有假?”
傅四老爷摘下六合帽,对着自己扇风,“从明天开始,英姐上午去二少爷那里上课,下午还是孙先生教她。”
大吴氏从震惊中缓过神来,盯着傅云英看了许久,皱纹舒展,笑眯眯道:“英姐,你过来,到奶奶这儿来。”
傅云英走到大吴氏跟前,挨着大吴氏吃果子的傅桂和傅月让开地方,拉她上罗汉床。
大吴氏捧起她的脸,头一次仔细地打量她,亲热地摩挲几下,“二少爷是我们傅家的贵人,难得他喜欢你,你要好好听话,不能惹二少爷生气。回头泰哥和启哥有什么问题想要请教二少爷,你帮他们说说好话,要论写文章的本事,这黄州县还是二少爷的功名最高,学问最好。以后泰哥和启哥出息了,你们姐妹几个才能挺直腰杆。”
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
云英疑惑地皱起眉头:爹娘怎么又活过来了?
茫然过后,一阵狂喜涌向她的心头, 她手心发热,激动得浑身发颤:原来她的家人没死, 他们还活得好好的!
北风呜呜, 眼角滚烫的湿意将云英唤回现实, 她睁开双眼, 在寂冷的黑夜中泪流满面。
时值寒冬腊月,北风凛冽,滴水成冰。
边塞乃苦寒之地,百里之内荒无人烟,离了甘州群牧千户所,一路往南,渐渐能看到村庄市镇, 但仍旧是荒僻乡野地方,入住的驿站破旧, 窗棱被风推搡得吱嘎作响。
她披衣起身, 合上窗户。
韩氏搂着一只鼓囊囊的包袱呼呼大睡, 翻身时感觉到一道人影立在床边, 吓得一骨碌爬起来, 先打开包袱看装路引文书和唯一几串铜钱的布兜是不是还在里头, 然后才抬头看人,等看清站在床头的是女儿大丫,顿时松口气,打了个哈欠,手指直戳到她眉心上,小声数落她:“这么冷的天,快钻被窝里去,别冻坏了!”
粗糙的手顺势摸摸她的脸颊,一片冰凉,韩氏啊呀一声,扯她上炕,动作粗鲁,嘴里絮絮叨叨抱怨:“一副治病的药要好几千钱,娘身上只剩下几贯钱了,得留着当盘缠,你要是病了,娘没钱把与你请医士!”
说完她咒骂死去的丈夫,“丢下我们孤儿寡母,靠天天不应,靠地地不灵,要不是你叔叔有良心,咱们只能喝西北风了!”
在群牧千户所生活三年多,一直是韩氏照顾云英,她和这位大大咧咧的妇人说不上有多亲近,但她知道韩氏心地不坏,默默爬上床,裹紧被褥,合目假寐。
韩氏念叨了一阵过日子的艰辛,说得口干舌燥的,干脆摸黑爬起来喝口水,冻得直跳脚,看云英肩膀露在外面,眉头一皱,大手一把拍向她,把她整个人塞进被子底下,连小脸都盖住了,这才抱着包袱睡下。
云英闷得透不过气来,等了一会儿,听到炕床另一头传来韩氏打呼的声音,悄悄掀开被子一角,呼吸总算顺畅了。
她本是死了的。
云英是翰林院侍读魏选廉膝下唯一的嫡女,自幼娇宠,十四岁那年她嫁给一穷二白的崔南轩,虽然家徒四壁,但夫妻相濡以沫,感情融洽。五年后,崔南轩因为从龙之功平步青云,皇帝即位后,封赏功臣,破格擢升他为詹事府少詹事,掌翰林院,他简在帝心,春风得意。
魏选廉却因为同情蒙冤而死的定国公而惹怒皇帝,当堂受廷仗而死。
刚即位的皇帝年轻气盛,急于立威,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杖杀了魏选廉还不够,他恨不得杀了魏家满门。
魏家成年的男丁全部死在北镇抚司的狱中。女眷们发卖为奴,魏夫人阮氏出身书香世家,不堪受辱,带着女儿c儿媳c孙女服毒自尽。几个年幼的孙子c重孙惊吓过度,无人照顾,接连夭折。
一朝天子一朝臣。魏家四代同堂,阖家老少,几十口人,就这么没了。
云英是外嫁女,逃过一劫。她丈夫崔南轩年少有为,才华满腹,是内阁首辅沈介溪的弟子,又得今上重用,二十岁出头就位列小九卿,前程似锦,不出十年,必将位极人臣。
诰命加身的她却离开京师,最后死在冰天雪地中。
不知道崔南轩会怎么公布她的死因,她清晰地记得,自己死于三年前的冬月十八那天,刚好是金銮殿那位年轻的皇帝登基满三个月的时候。
仿佛是一枕黄粱,醒来后她成了一个四岁的小女孩,父亲傅老大是甘州群牧千户所一个养马的马夫,母亲韩氏则是被鞑靼人抢掠到草原上的良家女。
韩氏本是汉中府人,和家人逃荒时不幸遇到战乱,差点被鞑靼人欺辱,回乡是不可能了,她对着家乡的方向大哭一场后,决定嫁给傅老大。
夫妻俩在千户所伺弄马匹,日子倒也过得和乐。
傅老大对云英很好,看她整天闷闷不乐,瘦得厉害,偷偷用攒的盐巴和关外的牧民换乳饼c羊肉给她吃,想把她养胖点。
可惜世事无常,去年开春傅老大一病不起,韩氏成了寡妇,云英又没了父亲。
韩氏再次大哭一场,然后卷起袖子,抄起铁锹,继续去马厩清扫秽物。没了男人,日子还要过下去,眼泪换不来果腹的粮食,她没有太多时间伤心。
不久前,一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找到群牧所,自称是傅家老仆,四老爷派他来找兄长傅老大的。
问清姓名籍贯,确认老仆不是哄人玩的,韩氏决定带女儿回湖广投奔家婆和小叔子。
她偷偷和云英说:“娘问过王叔了,他说傅家靠养蚕缫丝发大财啦,现在家里有几百亩地,二三十间砖瓦大房子,农忙不用下地干活,雇长工c短工就够了!你爹只留下你这么一个丫头,你叔叔怎么说也得把你几亩地,娘会种地,能养猪,织布也会一点,还是回去的好。”
王叔是傅家的老仆。
韩氏是逃荒出来的,心里还是惦记着回中原。湖广熟,天下足,黄州县和富庶的武昌府c汉阳府离得近,产稻产麻的地方,肯定穷不了。
何况傅老大一直惦念着故乡,如今家里人来寻,韩氏要送丈夫的灵柩回乡,好让他落叶归根。
也是因缘巧合,魏家祖上也是湖广人,云英上辈子是在家乡江陵府长大的,江陵府湖泊多,盛产鱼虾菱藕。
睡梦中的韩氏翻了个身,摊开手脚,右腿猛地一下砸到云英的肚子上,力道不轻。
沉浸在回忆中的云英痛得蹙眉,整个人都清醒了,无奈一笑,满腔的悲伤像齑粉一样,被风一吹,霎时烟消云散,她擦干眼角泪花,推开韩氏的大脚,蜷着身子,慢慢沉入梦乡。
魏家人都死了,云英不知道自己活着有什么意义,要不是每次生病时傅老大和韩氏哭爹告娘四处借钞给她治病,她兴许早就撒手人寰了。
最终,她还是活了下来。
既然要活,那就好好地活,才不枉重走一遭人世路。
不管怎么说,活着总是好的,每一天都是老天爷赐予她的馈赠,她比其他人幸运。
第二天,天没亮云英就起来了。
外面在落雪籽,窗纸透进些微亮光,北风呼啸,雪籽砸在瓦片上叮叮当当响。
云英搓搓手,在屋里跑上几圈,等身体慢慢舒展暖和起来,屏气凝神,练了一套简单的熊戏,这是傅老大教她的一种强身健体的拳法,她从四岁练到七岁,每天坚持,从来不偷懒。
韩氏爬起床,走到屏风后头去解手,回头看一眼大丫,忧愁地叹口气。
大丫这么瘦弱娇小,风一吹就要倒,更别说干农活了,也不知道能不能养得大。
傅家会不会嫌弃大丫是个女伢子?
她整天伺候群牧所的马,和马粪马溺打交道,没功夫照顾女儿,大丫长到七岁,不会上灶烧火,不懂针织女红,塞外多风沙,大丫倒是养得娇滴滴的,偏偏家里没钱钞,凑不出嫁妆,大丫这副娇小姐模样,以后怎么说亲事?
韩氏越想越觉得心烦,她六岁的时候就帮着家里炊米煮汤水,会舂米c蒸馍c擀面c炸果子,大丫都七岁多了!
她低头在绣裹肚上擦擦手,决定回到湖广以后就教大丫上灶,实在不行让大丫拜个师傅学针织,女伢子家,总得学点持家度日的本领,不然以后找不到好相公。
大丫是没爹的孩子,以后没人帮她撑腰,凡事只能靠她自己,不能娇惯她。
韩氏看看自己的大手大脚,同样是吃糠咽菜喝糊糊,怎么大丫就长成这么一个宝贝疙瘩了?
咚咚几声,有人拍门,门外传来王叔的声音,到中原地界了,他估摸着钱钞够用,昨天托人雇了辆驴车,该启程了。
出门在外,处处是凶险,王叔刚出了湖广盘缠就被贼人抢了,连铺盖也被人卷了去,只剩下藏在胳肢窝里的二两银子。他是个实在人,一路帮人打柴c驮货c帮工,也不要钱,只求一碗热汤面,夜里睡在别人家草垛里,就这么找到甘州,愣是没花一文钱。
那二两银子最后用来雇人给傅老大捡骨挪坟。
母女俩收拾好铺盖,找灶房的婆子讨了几碗热米汤。婆子可怜她们,没收她们的钱。
一人喝一大碗米汤,王叔抹抹嘴说:“都怪小的路上不当心,没看好行李。等到了开封府就好了,四老爷认识的人多,只要报上四老爷的名号,就能找到船送娘子和小娘子回黄州县,开封府的灌浆馒头好吃,到时候小娘子想吃多少,管够!”
云英太瘦了,王叔怀疑她是不是从来没吃饱过。
韩氏听了很高兴,破天荒数出两枚钱,买了两个素馅馒头给云英吃。
云英分一个地皮菜馅馒头给王叔,王叔推辞不要。韩氏只买了两个给女儿,她自己都没舍得吃,他当然不敢接。
韩氏脸上笑盈盈的,等王叔出去,揪云英的耳朵,“要你大方!你自己吃罢!”
云英拍开韩氏的手,韩氏是个急性子,下手没轻重,“娘,你别小气,爹没了,咱们母女俩回去投奔傅家,谁晓得他们家是什么情形?王叔是个好人,千里迢迢接我们回乡,我们对他好一点,回了傅家,能多个帮手。”
韩氏听了她的话,两手一拍,“一家子人,费那么多心思做什么?我们又不贪图他们家的东西,把我几亩地够养活你就行了。”
云英摇摇头,韩氏是个苦出身,不懂大家族里头的弯弯绕绕,一家子有两个兄弟,分家的时候就可能互生龃龉,尤其是像傅家这样骤然富起来的,只怕天天有穷亲戚上门打秋风,这时候她们母女回去投奔,又多了两个吃白饭的,肯定有人心里不高兴。
毕竟听王叔说,傅家全是靠四老爷一个人撑起来的,和傅老大没关系,而且傅老大当初之所以离开湖广,是因为吃酒的时候打伤了知县家的公子,为了避祸才逃走的。
傅老大对傅家的兴旺全无贡献,他是长子,惹了事丢下一家老小逃到外地,不孝不义,在傅家人面前,云英和韩氏没法挺直腰板呐!
而且云英好几次看到王叔欲言又止,仿佛有什么话想对韩氏说,但最后还是没说出口。
王叔可能隐瞒了什么事,而那件事显然对韩氏不利。
在回傅家之前,云英要弄清楚到底有什么麻烦等着她们。
韩氏直来直往,没什么心机,她没把王叔当奴仆看,对他很客气,但也没想到要拉拢他。对她来说,一家人应该互帮互助,船到桥头自然直,用不着想太多。
云英只能靠自己了,她不是真的七岁孩童,可以为韩氏分忧。
她吃完一个菜馅馒头,把另一个只咬一小口的馒头塞到韩氏手里,“娘,地皮菜太脆了,我不爱吃。我只吃皮,你帮我吃完吧。”
韩氏骂她,手指头狠戳她的脑袋,“你咋这么挑?一文钱一个的好东西,还嫌不好吃?”
骂归骂,她接了馒头,犹豫着要不要再数一枚钱出来,“吃饱了没?要不娘给你买个羊肉馅的?”
云英笑着摇头,去后院找水洗手。
韩氏三两下把馒头吃了,随便抹一下嘴巴,小声嘀咕:大丫身子不好,还是先让她好好养着吧!
女伢子家可怜,生来就要吃苦,吃得少,干的活多,出阁嫁人以后也不清净,要伺候相公一大家子,公婆小姑都得服侍好。韩氏小时候根本没吃过饱饭,倒是和傅老大成亲之后过得轻省些,偏偏傅老大是个短命鬼。
韩氏叹口气,她吃了那么多苦头,不忍心让女儿受同样的苦,她得多挣点钱,给女儿攒嫁妆,嫁妆多,女儿就能说个好人家。
她咂咂嘴,扭头看一眼蒸屉里雪白松软的馒头c烧饼,回味刚刚咽下肚的菜馅馒头,把怀里装钱的布兜捂得紧紧的。
难怪要一文钱一个,还真是好吃啊!
屏风外面,孙先生训斥两个学生一顿,罚两人抄书。
傅云启和傅云泰的手好得差不多了,没借口推托,兄弟俩撇撇嘴,悄悄朝孙先生的背影翻白眼。
孙先生忽然转头。
霎时一片窸窸窣窣的响动声。
傅云泰反应快,扭过脸去假装在翻阅桌案旁的一本《小学集解》,不敢和先生对视。
傅云启来不及收回脸上的憎恶表情,眨眨眼睛,试图蒙混过去,被眉头紧皱的孙先生扯出书房,提溜着耳朵揪到院子里罚站。
外面并不怎么冷,但是人来人往的,回廊里丫头c婆子时不时从他面前经过,虽然她们尽量不露出异样神色,但还是能从她们眼底看到促狭和讥笑,傅云启羞得耳垂红透,恨不能钻到地缝里去躲起来。
尤其听到孙先生表扬五妹妹的声音从糊了一层丁香色窗纱的槅窗里飘出来,他更是无地自容,满脸惭色。
帐幔高卷,丫头把傅云英写好的功课送出去。孙先生接过,仔细看了一遍,面露赞许之色。同时惋惜,若是五小姐是位少爷,他何必发愁不能替四老爷完成望子成龙的心愿?
他走回书桌前,翻出两本手抄的书册,一本是《性理字训》,一本是《千字文》。
“从纲领开始,先读大段,然后大段分小段,小段分细段,每天通读三百遍。从明天开始,一日记诵一小段,隔一日背诵给我听。”
把两本书交给丫头,孙先生踱步至屏风前,捋一捋胡须,朗声道。
傅云英翻开书册,一目十行,《千字文》她以前背过,略读个几遍应该能重新记诵,倒是《性理字训》她没学过。
她合上书本:“学生谨记。”
孙先生教傅云启和傅云泰也是这个法子,先从背书开始,不用明白字句的意义,从头到尾背下来,背得滚瓜烂熟,不论先生从中间哪一段起头,他们必须能立刻接上下一句。如此背个几个月,先生才开始细讲段落的涵义。
本朝规定,八股文专取四子书及《易》c《书》c《诗》c《春秋》c《礼记》五经命题试士,八股文的题目全部取自其中。想要飞黄腾达,就得考科举。科举考试最重要的就是写好八股文,而想写好八股文,必须熟读四书五经。本朝规定阐释题旨只能依据程朱理学派学者的传注,写八股文,只看程颐c朱熹的解经之法,每一个字,每一句言论,牢牢遵守程朱理学的规范。
黄州县文风不盛,一般人家的子弟参加科举考试,能考中秀才就心满意足,考中举人那是祖上烧高香的功德,全家都能跟着鸡犬升天。考中举人之后,大部分人选择凑钱疏通关系觅个肥差,很少有人继续苦读,把精力投入到会试中去。
一来,江南的考生个个学富五车,届届包揽进士一大半名额,剩下的由北直隶和各地省府的学子瓜分,边缘偏僻州县的学子不管是学识还是眼界都比不过他们。每届会试,全国各地的学子齐聚京师,群英荟萃,个个出口成章,才高八斗,乃人中龙凤。跟人家比,小地方出去的举人连张口说话的机会都没有,更别提和他们竞争。二来,考进士花销太大,之后应酬来往更是一笔不小的花费,寻常人家实在负担不起,也只有富庶的江南学子能够随心所欲地挥金如土。
去京师参加会试的偏僻州县学子,要么是自负才学,觉得自己八成榜上有名,不甘心就此放弃。要么就是家境富裕,不愁钱钞,想借机出去见见世面。
也就是说,考中秀才,读书的目的达到了。考上举人,完全是意外之喜。像傅云章那样年纪轻轻中举的,黄州县只有他一个,县里没有先生敢教他,也教不了他。
这种情况下,先生教授的课程基本围绕着童子试和乡试,除四书五经之外的书不教。学生们不愿意把时间浪费在读其他书上面,每个人的案头只有四书五经。反正只要把这些书记得熟烂,县试c府试c院试肯定能顺利通过。
《小学集解》c《幼学琼林》这之类的只是最基本的启蒙读物,课堂上主要先学《孝经》c《大学》c《中庸》,然后是《论语》c《孟子》,至于其他杂书,课堂上先生不管,学生平时可以自己阅读,有不懂的地方请教师长。熟读四书后,再开始接触《诗经》c《尚书》c《周易》c《礼记》c《左传》。
老庄之学是邪门歪道,先生不仅不教,也不许学生读,等他们把基础打坚实了,才准许他们涉猎。
族学里的老先生和孙先生的教法都是如此。不同的是族学的老先生喜欢抠字眼,字字句句都按着注解讲,不许学生有一点自己的见解。孙先生毕竟是参加过乡试的人,比老先生略开明些,不过因为他是傅四老爷请来的老师,学生如果学不好,是他的失职,因此他比族学的老先生更为严厉。
傅云英不用考科举,孙先生对她的要求和傅云启c傅云泰的不一样。
但到底哪里不一样,傅云英也说不上来。说先生不严厉吧,她哪天如果稍微马虎了一点,他立刻能从她的字迹中看出来,当天一定会多留一份功课惩罚她。说先生严厉吧,他又对她偶尔曲解古人注释的事视而不见,仿佛对她听之任之的样子。
还有一件让傅云英哭笑不得的事:在征求傅四老爷的同意后,孙先生一边让她熟读启蒙读物,同时跳过《女则》c《女训》,改而教她《九章算术》。
原来傅四老爷想要傅云英学会记账,将来好帮他料理铺子上的事。听说《九章算术》是教算法的,他强烈要求孙先生把这本书加入课程之中。
背诵是傅云英的强项,《声律启蒙》七八千字,《训蒙骈句》六千余字,她每天背诵一段,读了半个月后,基本能倒背如流。《九章算术》其实也不难,她背过《九九乘法歌诀》,学起来还算顺利,但是孙先生明明知道账房们学的算术法和学堂里研习《九章算术》完全不是一回事,为什么还听从傅四老爷的意见?
《九章算术》第一章讲的是方田,首先从一道算术问题开始:“今有田广十五步,从十六步。问为田几何?”
广是指田亩的宽度,从是指田亩的长度,广从相乘,得到积步数,积步数除以二百四十,就是亩数。
十五c十六相乘,积步数正好是二百四十,所以这一题的答案是一亩。
孙先生讲解完第一题,问傅云英:“听懂了吗?”
傅云英点点头。
“好,合上书册。”
孙先生道。
傅云英按他说的做了。
“今有田广二里,从三里,问为田几何?”
这一道还是《九章算术》里的原题,傅云英没有迟疑,飞快答道:“二十二顷五十亩。”
五尺为步,三百步为一里,二里就是六百步,三里是九百步,六百c九百相乘,再除以二百四十,得到二千二百五十亩,一百亩即为一顷,答案是二十二顷五十亩。
孙先生沉默片刻,扫一眼屏风外面的傅云启和傅云泰,两人竖起书本假装在背书,其实脑袋一点一点,正在打瞌睡。他摇摇头,问傅云英:“五小姐是背会的,还是自己算出来的?”
语气和平时的淡然严肃不一样,有种傅云英看不懂的庄严郑重。
她如实道:“不瞒先生,我是背会的,方田这一章的题目我已经全部熟记于心。”
孙先生难得露出一个淡淡的笑容,“可有想过推算之法?”
傅云英低头想了想,立即反应过来,起身道:“学生受教。”
“你坐下。”
孙先生颔首示意她归坐,低叹一声。
其实他让傅云英学《九章算术》,本是存了为难之意,叫她知难而退。
古人云:“有教无类”,不管身份多么卑贱的人,只要他存了好学之心,就应当好好教导。先人曾对这句话做了无数注解,不论贫富c不论智愚c不论贵贱,甚至不论善恶,唯独没有人说过里面还包含有不分男女这个意思。
孙先生不是没有教导过女学生,她们中的很多人冰雪聪明,领悟力和天赋丝毫不输男子。但唯独从傅云英身上,他看到勃勃的野心和旺盛的生命力,她学习的劲头可以说是一种古怪的执拗和坚持,恍若夏日原野之上疯狂蔓生的野草,看似毫无章法,平平无奇,实则气势恢宏,一往无前。
而且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前路渺茫,她就像一星如豆烛火,在风雨飘摇中执着前进。
如果傅云英只是把学识当成锦上添花的美德,那倒罢了,孙先生愿意倾囊相授,偏偏她不是。
这个世道对女子极为苛刻,有些女子不适合读书,读的书越多,她们越清醒,伴随清醒的,将是一生的痛苦愤懑。
到底是自己的学生,孙先生不忍看傅云英走上不归路,他想把她拉回正途——另辟蹊径需要承担太多世俗成见和流言蜚语,符合大部分人期望的坦途才是她该走的路。
他失败了。傅云英就像一头老黄牛,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她闻鸡起舞,朝乾夕惕,那种摒除一切杂念的专注力,每每让孙先生这个屡屡参加乡试的过来人都觉得不可思议,甚至可以说得上是动人心魄。
短短几个月,她就赶上傅云启和傅云泰的进度。
孙先生想到这里,猛然一个转身,走到外间,抄起戒尺,对着傅云启和傅云泰的桌案狠抽几下。
哐当两声尖锐的脆响,睡眼朦胧的兄弟俩不清楚状况,还以为闹地龙了,大叫一声,甩开挡脸的书册,吓得跳将起来。
书本纸张飞得到处都是,柳木凳子翻倒在地,又是一连串钝响。
孙先生面色阴沉如水。
傅云章要求她每天到他的书房抄半个时辰的书,什么时候抄完,什么时候借她下一本书。
傅四老爷喜滋滋替傅云英答应下来,眼珠一转,试探着道,“这么说,云章你就是英姐的老师了,人家师傅教学徒手艺都有拜师仪式”
说到一半,他故意压低声音,露出迟疑忐忑之色。
傅云章善解人意,没让他为难,道:“无妨,英姐,你去斟一盏茶。”
傅云英一愣,她还没开口呢,怎么就拜师了?而且傅云章不是说他的字写得不好吗?那他还误人子弟?
傅四老爷看她发愣,使劲推她,“这孩子一定是欢喜傻了,英姐,茶壶在外面月牙桌上,快去。”
傅云英暗叹一口气,走到外间,月牙桌上一套梅兰竹菊细瓷茶钟。她垫脚够到茶壶,倒了杯热茶,走到傅云章身边,高高举起茶盘,“二哥,吃茶。”
傅云章垂目看她,一言不发。
她手举茶盘,面色平静,站得笔直。
傅四老爷屏息凝神,一颗心提了起来。
书房里鸦雀无声,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傅云英一动不动,稳如庭外静静矗立在日光下的灵璧石。
傅四老爷擦了好几回汗,傅云章这才慢条斯理地把整只茶盘接过去,搁在条桌上,端起茶钟,浅啜一口,“明日巳时正过来,可能做到?”
傅云英点点头。
傅四老爷心花怒放,眉飞色舞,回到家里,茶也不吃,帽子也不摘,先径直去大吴氏的正院显摆,“娘,二少爷答应收英姐当学生了!”
一片寂静,屋子里的女眷们呆若木鸡。好半天后,还是卢氏最先反应过来,“果真?”
“这岂能有假?”
傅四老爷摘下六合帽,对着自己扇风,“从明天开始,英姐上午去二少爷那里上课,下午还是孙先生教她。”
大吴氏从震惊中缓过神来,盯着傅云英看了许久,皱纹舒展,笑眯眯道:“英姐,你过来,到奶奶这儿来。”
傅云英走到大吴氏跟前,挨着大吴氏吃果子的傅桂和傅月让开地方,拉她上罗汉床。
大吴氏捧起她的脸,头一次仔细地打量她,亲热地摩挲几下,“二少爷是我们傅家的贵人,难得他喜欢你,你要好好听话,不能惹二少爷生气。回头泰哥和启哥有什么问题想要请教二少爷,你帮他们说说好话,要论写文章的本事,这黄州县还是二少爷的功名最高,学问最好。以后泰哥和启哥出息了,你们姐妹几个才能挺直腰杆。”
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