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0767章 打破第四电视网的失败魔咒
做为上位者、领导者,过人之处总是需要具备一些的,比如,运用人心,否则的话,越往上走,越精英扎堆,人家凭什么非要服你呢!
就像此时,高爵士巧妙地给巴里·迪勒提了一个颇有哲理的问题,顿时让一副将要大展宏图模样的巴里·迪勒,陷入了沉思。
高弦的话并非没有道理啊,成功打造出米国第四电视网这个话题,从一九五零年代便开始大肆炒作,到了现在,除了被一个浪头一个浪头地扑死在沙滩上的众多敢吃螃蟹者残骸,就只剩下了越来越令人望而生畏的失败魔咒了,你巴里·迪勒凭什么认为自己肯定成功?而只要不成功,那损失可就大了,到时候巴里·迪勒引咎辞职、拎包滚蛋,可买单者却只能是派拉蒙,没有半分逃避的余地。
相比之下,收购一个现成的电视网,就形势明朗多了,尤其米国广播公司,和派拉蒙有着那么深的渊源,加上时光流逝让其掌舵者垂垂老矣,米国广播公司到了必须考虑如何往下传承的关键节点。
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巴里·迪勒还能说服高弦,支持自己的成立米国第四电视网的理想,那巴里·迪勒理所当然地要进一步领高爵士的知遇之恩、提携之情。
显而易见,执着了这么多年,巴里·迪勒肯定不会放弃自己的米国第四电视网理想,思索了一会,斟酌好言辞后,开口道:“从您的角度来讲,收购一家已经成形的电视网,确实不失为一个相对省心的选择。”
“但问题在于,电视传媒这个行业,形势变化非常快,受众更是喜新厌旧,而包括米国广播公司在内的三大电视网,历史倒是足够悠久了,可相应地,包括节目编排在内的很多方面,积弊甚多,革新难度很大,实质上并不比成立米国第四电视网的轻装上阵,拥有绝对优势。”
“具体说最近几年电视传媒行业形势的明显变化,三大电视网体系外的独立电视台,所具备的价值正在提高,而现阶段正府监管相对较松的有线电视发展势头迅猛,全美家庭使用百分比达到了两位数,它们都是米国第四电视网的潜在成员。如此有利的形势,堪称前所未有。”
“另一方面,传统三大电视网凭借多年的行业主导优势,在广告业务上俨然形成了默契,于是导致了诸如宝洁、通用磨坊等等非常重视全美范围内广告效果的公司,明确抱怨,投放广告的成本过高,需要引入第四电视网,以加强竞争。这种呼声堪称越来越高!”
听着巴里·迪勒洋洋洒洒的最终陈述,高弦最后没有让巴里·迪勒失望,点了点头,明确表态道:“既然如此,那派拉蒙传媒就组建自己的电视网。”
这话的潜台词就是,好吧,那我就艰难地做出这个万一不成功就必定拖累整个派拉蒙集团的艰难决定,巴里·迪勒你可要不一般地领情。
闻言大喜的巴里·迪勒,那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热切地催促道:“高爵士,这份收购电视台的计划,还请您过目。”
高爵士微微颔首,终于翻开了那份文件,“咱们边看边讨论吧。”
这份收购电视台的计划,可不仅仅是看看哪家电视台收视率、广告收入、出售价格等等条件是否合适,便能决定收购与否那么简单,因为米国的电视传媒行业超出一般人想象地形势复杂,可谓水深无比。
从电视台把节目内容直接输送到千家万户的电视机终端这个层面来讲,电视行业的技术运作可分为地面无线电视、有线电视、卫星电视三类。
其中,“卫星天上走、地上大锅收”模式的卫星电视,当前的商业应用还不成熟,休斯飞机公司旗下的休斯电子公司,便涉足这个技术领域,给高爵士的结论是,保守估计还要等十年左右的时间。所以,派拉蒙组建米国第四电视网的时候,就暂时没有必要考虑卫星电视了。
有线电视在米国的历史可有些年头了,最早可以追溯到一九四零年代末,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和卫星一样,扮演着“中继者”的角色。
比如,在大都市区里,生活在高楼大厦里的千家万户,都支起自己的室外天线,难免存在各种现实问题,于是便以每幢楼为单位,甚至每个街区为单位,架设接收信号效果更好的总天线,再通过米国电话电报公司拥有技术专利的同轴电缆,把节目信号,输送到观众的电视机终端上。
这种扮演着“中继者”角色的有线电视,后台那边并没有实际的有线电视台进行节目内容的运作。
而进入一九七零年代后,真正意义上的有线电视,开始蓬勃发展起来,比如,HBO便是在这个时期创办并发展壮大的。
和通过公共无线电波频段传输节目内容的地面无线电视一样,有线电视也要接受米国联邦通讯委员会的监管,只不过相对宽松一些而已。
米国联邦通讯委员会对地面无线电视的监管非常严格,这也成了米国电视行业水深无比的一个重要原因。
比如,米国联邦通讯委员会仅允许,一家公司在全美范围内,拥有最多十二个电视台。
再如,在同一个传媒市场里,两家电视台的所有者,不能是同一个。
传媒市场是什么意思呢?
大致来讲,传输节目内容的无线电波信号,终归存在一个有效覆盖的范围,未必会和县、市之类的行政区划重合,可能在偏僻山区地盘很大,而在大都市区里只是某个行政区下的一部分。
米国联邦通讯委员会就是通过传媒市场这个概念,避免电视台被垄断,进而也保证了电视台之间有竞争,为观众提供优质的节目内容。
商业电视台的立身之本,无非就是吸引尽可能多的观众收看,从而争取广告投放,让流量变现。
但有一样,分散在各个传媒市场的广告效果,肯定没法和步调一致地覆盖全美的广告效果,相提并论了,加上具有足够吸引力的优质节目内容制作并不轻松,为了追求更多的收益、更少的成本,拉帮结伙地进行全美范围内节目联排播放的米国传统三大电视网,便有了用武之地。
围绕“传媒市场”这个概念,米国联邦通讯委员会在监管上做的文章还有很多。
比如,在米国境内的绝大部分“传媒市场”里,米国联邦通讯委员会只允许设立三家使用甚高频频段无线电信号传输电视节目内容的发射台,而第四家发射台,必须使用特高频频段。
这个规定的影响同样很大,要知道,在电视行业发展的早期,做为节目内容接收终端的电视机,必然存在很多技术短板。
比如,甚高频频段无线电信号理论上可以分出十二个电视频道,但当时电视机的调谐器,只能分离出最多七个频道,因为如果频道太密集的话,就串台了,至于特高频的电视节目信号,电视机干脆无法直接处理。
在这种情况下,得到甚高频牌照的电视台,肯定比得到特高频牌照的电视台,更具备优势了。即使到了一九六零年代中期,米国联邦通讯委员会强制规定,在米国市场销售的电视机,必须能够直接调谐特高频电视节目信号,但甚高频电视台相比特高频电视台的先发优势,可没有那么容易被迅速追上。
派拉蒙入股的杜蒙电视网,基本被视为最早的米国第四电视网,可因为受到包括那个时期派拉蒙被反垄断收拾得焦头烂额在内的各种影响,难免运作上存在各种阻力,最后拉帮结伙过来的成员,往往都是那些得到特高频牌照的电视台,没有足够的广告收入,如何生存下去,很快便散伙了,“命硬”的特高频电视台成了独立电视台,实力不济者干脆把特高频牌照退还给米国联邦通讯委员会,认栽出局。
杜蒙电视网的关闭,倒是给当时境况好不了多少的米国广播公司起死回生的机会,等到一九七零年代,追上了全国广播公司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业界地位。
正如刚才巴里·迪勒游说高弦的那样,时至今日,那些持有特高频牌照的独立电视台,相比传统三大电视网里的甚高频电视台,已经不那么完全落于下风了,甚至位于诸如纽约、洛杉矶等大都市区的独立电视台,俨然有成为香饽饽的迹象;加上有线电视台的蓬勃发展,米国第四电视台的成长环境,确实空前地好。
但这只是宏观层面的有利趋势,到了微观层面,肯定少不了和属于传统势力的三大电视网竞争的相持阶段,如果把资金都烧完了,还没有熬出头,同样会玩完,甚至为他人做嫁衣。
另外,至少到目前为止,诸如一家公司在全美范围内拥有最多十二个电视台、在同一个传媒市场里两家电视台的所有者不能是同一个,之类的米国联邦通讯委员会监管,并没有随着米国电视行业形势的最新变化,就消失了。
因此,巴里·迪勒的收购电视台计划,需要取舍的东西,非常多,很费脑筋。
不过,事在人为,但凡人制定出来的规矩,往往都难免存在可被钻营的控制,米国联邦通讯委员会对·电视台控制权的监管,也不会例外。
在讨论当中,高弦便提出了一个破解方法,而且还有一个堂而皇之的正式名称,叫做“本地营销协议”。用不太精确的白话解释就是,可以找一个绝对可靠的代理人,持有一家电视台,然后再把这家电视台租赁过来运营。
“通过这种巧妙的迂回方法,我们可以在全美范围内,实际控制更多的电视台,并且也能为和休斯广播电视公司、赫斯特广播电视公司的合作,提供进一步的便利。”
听了高爵士的主意后,巴里·迪勒略显迟疑,“本地营销协议可是游走在法规边缘地带,不会到时候麻烦上身,难以甩掉吧。”
“放心,我已经请专业律师团队反复论证过了,可操作性极高。”高弦微微一笑,“而且,早已经有不少人,在暗中使用这个方法了,比如辛克莱广播集团。”
听到这里,巴里·迪勒的胆量顿时上来了,“那就好办多了,我们派拉蒙可不是被人随便拿来开刀的角色,如果真的被追究起来,起码要大家一起扛!”
本书由公众号整理制作。关注VX【书友大本营】,看书领现金红包!松语文学www.songyuwenxue.coM免费小说阅读
就像此时,高爵士巧妙地给巴里·迪勒提了一个颇有哲理的问题,顿时让一副将要大展宏图模样的巴里·迪勒,陷入了沉思。
高弦的话并非没有道理啊,成功打造出米国第四电视网这个话题,从一九五零年代便开始大肆炒作,到了现在,除了被一个浪头一个浪头地扑死在沙滩上的众多敢吃螃蟹者残骸,就只剩下了越来越令人望而生畏的失败魔咒了,你巴里·迪勒凭什么认为自己肯定成功?而只要不成功,那损失可就大了,到时候巴里·迪勒引咎辞职、拎包滚蛋,可买单者却只能是派拉蒙,没有半分逃避的余地。
相比之下,收购一个现成的电视网,就形势明朗多了,尤其米国广播公司,和派拉蒙有着那么深的渊源,加上时光流逝让其掌舵者垂垂老矣,米国广播公司到了必须考虑如何往下传承的关键节点。
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巴里·迪勒还能说服高弦,支持自己的成立米国第四电视网的理想,那巴里·迪勒理所当然地要进一步领高爵士的知遇之恩、提携之情。
显而易见,执着了这么多年,巴里·迪勒肯定不会放弃自己的米国第四电视网理想,思索了一会,斟酌好言辞后,开口道:“从您的角度来讲,收购一家已经成形的电视网,确实不失为一个相对省心的选择。”
“但问题在于,电视传媒这个行业,形势变化非常快,受众更是喜新厌旧,而包括米国广播公司在内的三大电视网,历史倒是足够悠久了,可相应地,包括节目编排在内的很多方面,积弊甚多,革新难度很大,实质上并不比成立米国第四电视网的轻装上阵,拥有绝对优势。”
“具体说最近几年电视传媒行业形势的明显变化,三大电视网体系外的独立电视台,所具备的价值正在提高,而现阶段正府监管相对较松的有线电视发展势头迅猛,全美家庭使用百分比达到了两位数,它们都是米国第四电视网的潜在成员。如此有利的形势,堪称前所未有。”
“另一方面,传统三大电视网凭借多年的行业主导优势,在广告业务上俨然形成了默契,于是导致了诸如宝洁、通用磨坊等等非常重视全美范围内广告效果的公司,明确抱怨,投放广告的成本过高,需要引入第四电视网,以加强竞争。这种呼声堪称越来越高!”
听着巴里·迪勒洋洋洒洒的最终陈述,高弦最后没有让巴里·迪勒失望,点了点头,明确表态道:“既然如此,那派拉蒙传媒就组建自己的电视网。”
这话的潜台词就是,好吧,那我就艰难地做出这个万一不成功就必定拖累整个派拉蒙集团的艰难决定,巴里·迪勒你可要不一般地领情。
闻言大喜的巴里·迪勒,那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热切地催促道:“高爵士,这份收购电视台的计划,还请您过目。”
高爵士微微颔首,终于翻开了那份文件,“咱们边看边讨论吧。”
这份收购电视台的计划,可不仅仅是看看哪家电视台收视率、广告收入、出售价格等等条件是否合适,便能决定收购与否那么简单,因为米国的电视传媒行业超出一般人想象地形势复杂,可谓水深无比。
从电视台把节目内容直接输送到千家万户的电视机终端这个层面来讲,电视行业的技术运作可分为地面无线电视、有线电视、卫星电视三类。
其中,“卫星天上走、地上大锅收”模式的卫星电视,当前的商业应用还不成熟,休斯飞机公司旗下的休斯电子公司,便涉足这个技术领域,给高爵士的结论是,保守估计还要等十年左右的时间。所以,派拉蒙组建米国第四电视网的时候,就暂时没有必要考虑卫星电视了。
有线电视在米国的历史可有些年头了,最早可以追溯到一九四零年代末,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和卫星一样,扮演着“中继者”的角色。
比如,在大都市区里,生活在高楼大厦里的千家万户,都支起自己的室外天线,难免存在各种现实问题,于是便以每幢楼为单位,甚至每个街区为单位,架设接收信号效果更好的总天线,再通过米国电话电报公司拥有技术专利的同轴电缆,把节目信号,输送到观众的电视机终端上。
这种扮演着“中继者”角色的有线电视,后台那边并没有实际的有线电视台进行节目内容的运作。
而进入一九七零年代后,真正意义上的有线电视,开始蓬勃发展起来,比如,HBO便是在这个时期创办并发展壮大的。
和通过公共无线电波频段传输节目内容的地面无线电视一样,有线电视也要接受米国联邦通讯委员会的监管,只不过相对宽松一些而已。
米国联邦通讯委员会对地面无线电视的监管非常严格,这也成了米国电视行业水深无比的一个重要原因。
比如,米国联邦通讯委员会仅允许,一家公司在全美范围内,拥有最多十二个电视台。
再如,在同一个传媒市场里,两家电视台的所有者,不能是同一个。
传媒市场是什么意思呢?
大致来讲,传输节目内容的无线电波信号,终归存在一个有效覆盖的范围,未必会和县、市之类的行政区划重合,可能在偏僻山区地盘很大,而在大都市区里只是某个行政区下的一部分。
米国联邦通讯委员会就是通过传媒市场这个概念,避免电视台被垄断,进而也保证了电视台之间有竞争,为观众提供优质的节目内容。
商业电视台的立身之本,无非就是吸引尽可能多的观众收看,从而争取广告投放,让流量变现。
但有一样,分散在各个传媒市场的广告效果,肯定没法和步调一致地覆盖全美的广告效果,相提并论了,加上具有足够吸引力的优质节目内容制作并不轻松,为了追求更多的收益、更少的成本,拉帮结伙地进行全美范围内节目联排播放的米国传统三大电视网,便有了用武之地。
围绕“传媒市场”这个概念,米国联邦通讯委员会在监管上做的文章还有很多。
比如,在米国境内的绝大部分“传媒市场”里,米国联邦通讯委员会只允许设立三家使用甚高频频段无线电信号传输电视节目内容的发射台,而第四家发射台,必须使用特高频频段。
这个规定的影响同样很大,要知道,在电视行业发展的早期,做为节目内容接收终端的电视机,必然存在很多技术短板。
比如,甚高频频段无线电信号理论上可以分出十二个电视频道,但当时电视机的调谐器,只能分离出最多七个频道,因为如果频道太密集的话,就串台了,至于特高频的电视节目信号,电视机干脆无法直接处理。
在这种情况下,得到甚高频牌照的电视台,肯定比得到特高频牌照的电视台,更具备优势了。即使到了一九六零年代中期,米国联邦通讯委员会强制规定,在米国市场销售的电视机,必须能够直接调谐特高频电视节目信号,但甚高频电视台相比特高频电视台的先发优势,可没有那么容易被迅速追上。
派拉蒙入股的杜蒙电视网,基本被视为最早的米国第四电视网,可因为受到包括那个时期派拉蒙被反垄断收拾得焦头烂额在内的各种影响,难免运作上存在各种阻力,最后拉帮结伙过来的成员,往往都是那些得到特高频牌照的电视台,没有足够的广告收入,如何生存下去,很快便散伙了,“命硬”的特高频电视台成了独立电视台,实力不济者干脆把特高频牌照退还给米国联邦通讯委员会,认栽出局。
杜蒙电视网的关闭,倒是给当时境况好不了多少的米国广播公司起死回生的机会,等到一九七零年代,追上了全国广播公司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业界地位。
正如刚才巴里·迪勒游说高弦的那样,时至今日,那些持有特高频牌照的独立电视台,相比传统三大电视网里的甚高频电视台,已经不那么完全落于下风了,甚至位于诸如纽约、洛杉矶等大都市区的独立电视台,俨然有成为香饽饽的迹象;加上有线电视台的蓬勃发展,米国第四电视台的成长环境,确实空前地好。
但这只是宏观层面的有利趋势,到了微观层面,肯定少不了和属于传统势力的三大电视网竞争的相持阶段,如果把资金都烧完了,还没有熬出头,同样会玩完,甚至为他人做嫁衣。
另外,至少到目前为止,诸如一家公司在全美范围内拥有最多十二个电视台、在同一个传媒市场里两家电视台的所有者不能是同一个,之类的米国联邦通讯委员会监管,并没有随着米国电视行业形势的最新变化,就消失了。
因此,巴里·迪勒的收购电视台计划,需要取舍的东西,非常多,很费脑筋。
不过,事在人为,但凡人制定出来的规矩,往往都难免存在可被钻营的控制,米国联邦通讯委员会对·电视台控制权的监管,也不会例外。
在讨论当中,高弦便提出了一个破解方法,而且还有一个堂而皇之的正式名称,叫做“本地营销协议”。用不太精确的白话解释就是,可以找一个绝对可靠的代理人,持有一家电视台,然后再把这家电视台租赁过来运营。
“通过这种巧妙的迂回方法,我们可以在全美范围内,实际控制更多的电视台,并且也能为和休斯广播电视公司、赫斯特广播电视公司的合作,提供进一步的便利。”
听了高爵士的主意后,巴里·迪勒略显迟疑,“本地营销协议可是游走在法规边缘地带,不会到时候麻烦上身,难以甩掉吧。”
“放心,我已经请专业律师团队反复论证过了,可操作性极高。”高弦微微一笑,“而且,早已经有不少人,在暗中使用这个方法了,比如辛克莱广播集团。”
听到这里,巴里·迪勒的胆量顿时上来了,“那就好办多了,我们派拉蒙可不是被人随便拿来开刀的角色,如果真的被追究起来,起码要大家一起扛!”
本书由公众号整理制作。关注VX【书友大本营】,看书领现金红包!松语文学www.songyuwenxue.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