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0 章
抵制做这样的决定,因为他在生前实在无法承认自己已经断绝了生个儿子的希望。
明朝的皇帝从太祖朱元璋开始一直到他这一代,虽然有过叔侄兄弟夺位事件,事实上还是遵循父子相替八世一系的传统的,但是等到朱厚照真的没了生儿子的希望的时候,他的眼睛已经永远的闭上了。
在这个时候,对明朝的政治做决定的是两个人,朱厚照的母亲张太后和内阁首辅大臣杨廷和。这一男一女将替刚刚死去的皇帝决定,让谁来继承大明王朝新皇帝的位置。
其实就在朱厚照重病之际,杨廷和就瞒着皇帝直接向太后讨论过继承人的问题。但是张太后也没有其他的儿子可以指望,因此她也手足无措,陷入了迷茫之中,只能向内阁大臣们请教该怎么办。
杨廷和却胸有成竹,立刻就提出了他的人选,兴王世子朱厚。
其实在明武宗驾崩前五天,首辅杨廷和预料到之后的继承人问题,就已经作出了先导xìng的安排。他援引《皇明祖训》中“兄终弟及”的原则,擅自以皇帝的名义,提前颁布敕令,令朱厚缩短为其父服丧时间,并承袭兴王爵位了。
武宗驾崩后的当天,杨廷和让司礼监请太后懿旨,正式宣布远在安陆的朱厚为皇帝继承人。
没人替小朱同学可惜,随着这个叫朱厚照的皇帝,无嗣且英年早逝,孝宗这一脉的子嗣,从血统上讲已经绝了。按照祖制,杨廷和应该从孝宗弟弟们的脉系里寻找继承人,同时根据长幼有序的原则按资排辈。从这一方面来说,兴王一脉也算是比较适合的。
但是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祖制有兄终弟及的规定,却没有说侄子死了叔叔可以即位这种言论,所以兴王朱佑本人是不适合继承他的侄儿朱厚照的皇位的。并且朱佑本人也在正德十四年去世,追封为兴献王了,那么他唯一的儿子,正在为他服丧的朱厚,就成了最适合的即位人选。
上面的这一套说法,都只是杨廷和的一种权宜之计,事后他并不承认。因为当时的杨廷和打死也不会想到,这位小皇帝后来会搅动那么多的事情,所以他在一开始就出现了太多的失误。
杨廷和和文官集团的大意和失误,都被不风流等人牢牢地抓住,并将之当成了后来那大礼议事件的转折点。
张太后虽然不喜欢别人的儿子成了皇帝,但是苦于自己没有子嗣,这位可怜的女人也只能含泪同意。在朱厚照去世的当天,慈宁宫联合内阁一起颁布了朱厚照的遗诏
“朕疾弥留,储嗣未建。朕皇考亲弟兴献王长子厚,年已长成,贤明仁孝,lún序当立,已尊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于宗庙,请于慈圣皇太后,即日遣官迎取来京,嗣皇帝位。奉礼宗庙,君临天下。”
朱厚照的这份遗诏,当然不是自己真正的遗言,它只是张太后和杨廷和,以朱厚照的身份对外公布的他们的意思罢了。而这份遗诏上面的每一个字,都对后来发生的大礼议事件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杨廷和再一次在这里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更加悲哀的是,他的错误还被不风流抓住了。
皇太后同时还亲自下了懿旨:“皇帝寝疾弥留,已迎取兴献王长子厚来京嗣皇帝位,一切事待嗣君至日处分。”
内阁和礼部立即派出一个迎君团,以内阁大臣,礼部尚书,勋臣,太监和皇戚组成,浩浩dàngdàng前往兴王府所在地安陆,迎取他们未来的新皇帝。
而此时的朱厚正安安静静的待在兴王府中,为他的父亲守孝。虽然他的父亲已经去世两年了,但是服丧期限未过,他依旧只是兴王世子的身份。再熬一年,也许他就可以名正言顺的继承大明王朝亲王的爵位,成为全国四十多个藩王中的一个了。
但是朱厚同学始终没有成为藩王,最终他等来的,居然是一个皇帝的宝座!这个宝座在前几年的时候,是藩王安化王和宁王神兽九羽,不惜抛弃身家xìng命都要追求的东西。现在竟然就这么轻易的,砸到了朱厚的头上,让这个才刚刚初二年龄的小学生,一时之间都不知道应该是恐惧还是幸福了。
正德十六年(1521年)4月22日,一个由司礼监、皇室和朝廷代表组成的使团前往安陆,朱厚以兴王的身份接见了使团并接受了太后的诏书,在王府接受诸臣行礼。
迎接新皇帝的首席大臣定国公徐光祚,将大行皇帝的遗诏郑重的jiāo在了这位新任皇帝的手中,而朱厚当时所能做的,仅仅是跪伏在他母亲蒋王妃膝上流泪,母子顿时哭成一团。
这并不是什么作秀和表演,朱厚对父母的极端孝顺,是他整个一生所表现出来的在人情上最为值得称道的优点(虽然这些优点并不多)。当时母子二人知道将要天各一方,即便砸下来的是天子之位,笼罩在他们心头的依旧是惨淡的愁云。
朱厚母子二人都不知道将要面对什么,以后会发生什么,母子俩以后是否还能有相聚的一天。但是来迎接皇帝的人们却都知道,在此刻,这个所谓的皇帝其实不过是大家选出来的傀儡罢了。这小学生什么时候能拿回属于他自己的至高无上的权力,只有朱厚后来所迷恋的那个太上老君才知道。
对朱厚同学来说,虽然做藩王级别低,但是这个位子至少安全系数高。他要想爬上金字塔的最高峰,反而更有跌落下来摔死的危险。国不可一日无君,使团很快就启程前往北京。当然了,我们都知道在这个使团里面,再次隐藏了一个叫不风流的人的身影,他好像已经习惯躲在幕后cāo控一切了。
陪伴朱厚上路的,除了那些朝廷派来的陌生人,还有一个叫袁宗皋的王府长史。这是他此行唯一可以信任的几个人之一,只有依靠这个人,朱厚才会觉得有一丝底气。
要知道这个时候的朱厚虚岁才十五岁,虽然明朝有比他小的多的皇帝,可是人家一出生基本就是储君,接受的也是最好的教育,身边到处是从小就熟悉的辅政官员。而朱厚看了看自己身边,除了这个长史,对于他这个外来户来说,他还能依靠谁呢?
不风流来的还真是时候啊,他的这个外挂助力,正好填补了朱厚小皇帝最大的空白,他的出现,让朱厚有底气挺直了自己的腰杆,顶住了那些立刻就会扑面而来,他从未见过甚至连想都没想到过的,如山如天的巨大压力!
第390章 礼仪即利益
新皇帝朱厚一行走了二十多天才到京城的郊外良乡,而大家之所以停留在这里,是因为储君进城是要举行仪式的。所有的人马都只能先在这里休息,等第二天的仪式开始以后才能进城。但是谁也没想到的是,矛盾如此之早的就在这京城郊外bào发了。
在杨廷和的授意下,礼部先是派出了一名侍郎级别的官员,前来欢迎朱厚,并向未来的新皇帝透露了一个令后者震惊的消息:礼部已经决定,恭请兴王世子以皇太子的礼仪,明日从东安门进皇宫进行劝进礼,然后再等待即位。
有不风流的协助和预先侦查,早就知道怎么回事的朱厚一听,表现出了非常不理解的神情:“我是谁的皇太子?大行正德皇帝的?孝宗弘治皇帝的?都不是!本人十五年来压根就没当过一天的皇太子!”
来人还没明白过来怎么回事,朱厚同学紧跟着咄咄逼人的反问道:“遗诏上明明是叫我来继承皇帝之位的,没说我是皇子啊,你们这些礼部的礼仪是怎么弄的啊!能力如此之差,真让我失望!”
那位侍郎无言以对,直接给吓傻了,他没有按照预先想象的那样解释,倒搞的朱厚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于是这个小学生只好转向求助袁宗皋,而袁宗皋也只能在这些京官面前,一边帮助安慰朱厚,一边想办法暗示他继续严词拒绝。
朱厚确实聪明,袁宗皋一暗示他立刻就心领神会,明言拒绝了礼部的提议。这位侍郎大人碰了一鼻子灰,只好回去向内阁大臣杨廷和复命。
可即便如此,杨廷和还是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xìng,他这块老姜根本就没把朱厚放在眼里,立刻就故技重施联合朝臣集体上疏,请求朱厚接受礼部的提议。
但是让所有人都不可想象的是,朱厚竟然依然坚决拒绝皇太子的身份,否则拒不入城。双方互不相让,一个在城内一个在城外,如同两支军队僵持在了那里。此情此景,让幕后推手不风流好不自豪,他咬了咬牙狠狠地说道:“这才刚刚开始,大明朝的中枢,我来了!”
两边吵架总得有个人出来打个圆场,深宫之中的张太后实在看不下去了,亲自下旨,认为国家不可以长时间没有君主,让杨廷和等人让步,请朱厚迅速进宫即位!
皇太后发话,大臣们自然不敢违抗,于是只能修改礼仪,省略掉皇太子的迎接礼,直接请百官上表劝进。在礼节xìng的三请三让后,朱厚最终“勉为其难”的同意继承皇帝的位置,准备成为明朝历史上第十一任皇帝。
皇太后发话怎么会这么管用呢?除了她的身份,就是杨廷和对他的承诺了。杨廷和不但预想了自己将要得到的权利,当时也很是善解人意的替皇太后想到了她的担忧。既然做选择的是皇太后,她怎么可能会不考虑到自己以后的利益呢?
朱厚照当皇帝的时候,虽然这个皇帝很顽劣,可皇太后毕竟是皇太后啊。这要是换一个新皇帝,如果皇太后已经不是皇帝他妈以后,皇太后还是皇太后吗?所以杨廷和给皇太后保证,一定会先让这个新皇帝过继到皇太后的膝下,这样皇太后就还是皇帝他妈,皇太后依然还是皇太后。
也就是说杨廷和在这里领着大家据理力争的东东,除了自己的权利,其实大部分都是为了皇太后!这女人也真不容易啊,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他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这样做无可厚非。但是这个女人还是识大体的,她最终还是为了大明朝作出了牺牲。
当然了,文官集团和皇太后都作出了让步,朱厚当然也相应的作出了让步。他同意顺路去觐见皇太后,这样双方都有面子,都能替自己自圆其说。皇太后说新皇帝很尊重他,朱厚说我就是顺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说谁有理。
因此,朱厚终于得以从大明门进入皇宫了。这个大明门是皇帝专用门,这一天,它第一次对一个还没有穿上龙袍的人开启了。
在不风流等人的帮助下初战告捷的朱厚踌躇满志,他开始意识到了皇权的威力。即便是他还不是皇帝的时候,都已经能够和百官讨价还价了,那当他真正的当上皇帝以后,还了得吗?!
然而朱厚和不风流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杨廷和岂是易与之辈啊,这一切都还只是个开始罢了!初战的轻松取胜,让朱厚一方在面对后来的挫折时,措手不及差一点就输掉了这场战争。
经过一系列烦琐的劝进,告祭礼仪后,杨廷和给朱厚送上了即位诏书。
心思缜密早有预谋的朱厚,坐在龙床上小心的审阅这个,由那帮他不认识的陌生人起草的诏书,看了很久,依然气死人不偿命的沉默不语。
百官们在下面静静的等着,都不知道这位“桀骜不驯”的新皇帝究竟又怎么了。最后有人实在忍不住了,只好出声催促。朱厚微微一笑,第一次拿起他的御笔,修改了他平生第一道诏书。
朱厚这位皇帝后来以没事就给大臣们修改诏书闻名,哪怕他对这些诏书很赞同,他也要帮人家修改,这第一次他更是直接抹去了,内阁给他拟定的新年号“绍治”两个字,在上面写上了“嘉靖”二字。
不风流早就跟朱厚照商量好这个“嘉靖”年号了,可他们两人依然没想到,杨廷和跟他的文官集团竟然这么瞧不起朱厚这个新皇帝,竟然起了“绍治”这个名字。好在朱厚虽然小小年纪,可他的涵养功夫真不是盖的,竟然波澜不惊的忍住了。
正德十六年四月二十二日,大明嘉靖皇帝朱厚正式坐上了龙椅,明王朝的嘉靖时代由此开始了。而大礼议事件,在演完了其短暂的序幕后,正式拉开了它主章节的大幕。但是大礼议事件中的人说都明白,虽然这事情叫做大礼议事件,但是礼仪即利益,大礼议事件其实还不如直接说成是大利益事件。
大家还记得杨廷曾经帮武宗起草的那份遗诏吗,在不风流细细研读之下,他笑了,轻蔑的笑了。而朱厚随后就利用这份遗诏作为利器,迫使杨廷和不断的改变立场,最终做到了全面的胜利。
再次说一下遗诏的内容
“皇考孝康敬皇帝亲弟兴献王次子,聪明仁孝,德器夙成,lún序当立,已遵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于宗庙,请于慈寿皇太后,与内外文武群臣合谋同词,即日遣官迎取来京,嗣皇帝位。”
在不风流看来,这其中“嗣皇帝位”四字最为关键,他对朱厚说道:“遗诏以你嗣皇帝位,非皇子也。”
四月廿七,朱厚下令群臣议定武宗的谥号,以及他生父的主祀及封号。
以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的朝中大臣,援引汉朝定陶王(汉哀帝)和宋朝濮王(宋英宗)先例,认为世宗既然是由小宗入继大宗,就应该尊奉正统,要以明孝宗为皇考(就是爹,老爸,皇阿玛。)而兴献王则可以改称“皇叔考兴献大王”(老爹成了叔叔了),母妃蒋氏为“皇叔母兴国大妃”(亲妈成了婶子了)!
第391章 杀人的政治
杨廷和等人欺负人没底线,他们说朱厚在祭祀的时候,还必须对其亲生父母自称“侄皇帝”(亲儿子成了侄子了)。另以益王次子崇仁王朱厚炫为兴献王之嗣(再给找个便宜弟弟),主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
明朝的皇帝从太祖朱元璋开始一直到他这一代,虽然有过叔侄兄弟夺位事件,事实上还是遵循父子相替八世一系的传统的,但是等到朱厚照真的没了生儿子的希望的时候,他的眼睛已经永远的闭上了。
在这个时候,对明朝的政治做决定的是两个人,朱厚照的母亲张太后和内阁首辅大臣杨廷和。这一男一女将替刚刚死去的皇帝决定,让谁来继承大明王朝新皇帝的位置。
其实就在朱厚照重病之际,杨廷和就瞒着皇帝直接向太后讨论过继承人的问题。但是张太后也没有其他的儿子可以指望,因此她也手足无措,陷入了迷茫之中,只能向内阁大臣们请教该怎么办。
杨廷和却胸有成竹,立刻就提出了他的人选,兴王世子朱厚。
其实在明武宗驾崩前五天,首辅杨廷和预料到之后的继承人问题,就已经作出了先导xìng的安排。他援引《皇明祖训》中“兄终弟及”的原则,擅自以皇帝的名义,提前颁布敕令,令朱厚缩短为其父服丧时间,并承袭兴王爵位了。
武宗驾崩后的当天,杨廷和让司礼监请太后懿旨,正式宣布远在安陆的朱厚为皇帝继承人。
没人替小朱同学可惜,随着这个叫朱厚照的皇帝,无嗣且英年早逝,孝宗这一脉的子嗣,从血统上讲已经绝了。按照祖制,杨廷和应该从孝宗弟弟们的脉系里寻找继承人,同时根据长幼有序的原则按资排辈。从这一方面来说,兴王一脉也算是比较适合的。
但是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祖制有兄终弟及的规定,却没有说侄子死了叔叔可以即位这种言论,所以兴王朱佑本人是不适合继承他的侄儿朱厚照的皇位的。并且朱佑本人也在正德十四年去世,追封为兴献王了,那么他唯一的儿子,正在为他服丧的朱厚,就成了最适合的即位人选。
上面的这一套说法,都只是杨廷和的一种权宜之计,事后他并不承认。因为当时的杨廷和打死也不会想到,这位小皇帝后来会搅动那么多的事情,所以他在一开始就出现了太多的失误。
杨廷和和文官集团的大意和失误,都被不风流等人牢牢地抓住,并将之当成了后来那大礼议事件的转折点。
张太后虽然不喜欢别人的儿子成了皇帝,但是苦于自己没有子嗣,这位可怜的女人也只能含泪同意。在朱厚照去世的当天,慈宁宫联合内阁一起颁布了朱厚照的遗诏
“朕疾弥留,储嗣未建。朕皇考亲弟兴献王长子厚,年已长成,贤明仁孝,lún序当立,已尊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于宗庙,请于慈圣皇太后,即日遣官迎取来京,嗣皇帝位。奉礼宗庙,君临天下。”
朱厚照的这份遗诏,当然不是自己真正的遗言,它只是张太后和杨廷和,以朱厚照的身份对外公布的他们的意思罢了。而这份遗诏上面的每一个字,都对后来发生的大礼议事件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杨廷和再一次在这里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更加悲哀的是,他的错误还被不风流抓住了。
皇太后同时还亲自下了懿旨:“皇帝寝疾弥留,已迎取兴献王长子厚来京嗣皇帝位,一切事待嗣君至日处分。”
内阁和礼部立即派出一个迎君团,以内阁大臣,礼部尚书,勋臣,太监和皇戚组成,浩浩dàngdàng前往兴王府所在地安陆,迎取他们未来的新皇帝。
而此时的朱厚正安安静静的待在兴王府中,为他的父亲守孝。虽然他的父亲已经去世两年了,但是服丧期限未过,他依旧只是兴王世子的身份。再熬一年,也许他就可以名正言顺的继承大明王朝亲王的爵位,成为全国四十多个藩王中的一个了。
但是朱厚同学始终没有成为藩王,最终他等来的,居然是一个皇帝的宝座!这个宝座在前几年的时候,是藩王安化王和宁王神兽九羽,不惜抛弃身家xìng命都要追求的东西。现在竟然就这么轻易的,砸到了朱厚的头上,让这个才刚刚初二年龄的小学生,一时之间都不知道应该是恐惧还是幸福了。
正德十六年(1521年)4月22日,一个由司礼监、皇室和朝廷代表组成的使团前往安陆,朱厚以兴王的身份接见了使团并接受了太后的诏书,在王府接受诸臣行礼。
迎接新皇帝的首席大臣定国公徐光祚,将大行皇帝的遗诏郑重的jiāo在了这位新任皇帝的手中,而朱厚当时所能做的,仅仅是跪伏在他母亲蒋王妃膝上流泪,母子顿时哭成一团。
这并不是什么作秀和表演,朱厚对父母的极端孝顺,是他整个一生所表现出来的在人情上最为值得称道的优点(虽然这些优点并不多)。当时母子二人知道将要天各一方,即便砸下来的是天子之位,笼罩在他们心头的依旧是惨淡的愁云。
朱厚母子二人都不知道将要面对什么,以后会发生什么,母子俩以后是否还能有相聚的一天。但是来迎接皇帝的人们却都知道,在此刻,这个所谓的皇帝其实不过是大家选出来的傀儡罢了。这小学生什么时候能拿回属于他自己的至高无上的权力,只有朱厚后来所迷恋的那个太上老君才知道。
对朱厚同学来说,虽然做藩王级别低,但是这个位子至少安全系数高。他要想爬上金字塔的最高峰,反而更有跌落下来摔死的危险。国不可一日无君,使团很快就启程前往北京。当然了,我们都知道在这个使团里面,再次隐藏了一个叫不风流的人的身影,他好像已经习惯躲在幕后cāo控一切了。
陪伴朱厚上路的,除了那些朝廷派来的陌生人,还有一个叫袁宗皋的王府长史。这是他此行唯一可以信任的几个人之一,只有依靠这个人,朱厚才会觉得有一丝底气。
要知道这个时候的朱厚虚岁才十五岁,虽然明朝有比他小的多的皇帝,可是人家一出生基本就是储君,接受的也是最好的教育,身边到处是从小就熟悉的辅政官员。而朱厚看了看自己身边,除了这个长史,对于他这个外来户来说,他还能依靠谁呢?
不风流来的还真是时候啊,他的这个外挂助力,正好填补了朱厚小皇帝最大的空白,他的出现,让朱厚有底气挺直了自己的腰杆,顶住了那些立刻就会扑面而来,他从未见过甚至连想都没想到过的,如山如天的巨大压力!
第390章 礼仪即利益
新皇帝朱厚一行走了二十多天才到京城的郊外良乡,而大家之所以停留在这里,是因为储君进城是要举行仪式的。所有的人马都只能先在这里休息,等第二天的仪式开始以后才能进城。但是谁也没想到的是,矛盾如此之早的就在这京城郊外bào发了。
在杨廷和的授意下,礼部先是派出了一名侍郎级别的官员,前来欢迎朱厚,并向未来的新皇帝透露了一个令后者震惊的消息:礼部已经决定,恭请兴王世子以皇太子的礼仪,明日从东安门进皇宫进行劝进礼,然后再等待即位。
有不风流的协助和预先侦查,早就知道怎么回事的朱厚一听,表现出了非常不理解的神情:“我是谁的皇太子?大行正德皇帝的?孝宗弘治皇帝的?都不是!本人十五年来压根就没当过一天的皇太子!”
来人还没明白过来怎么回事,朱厚同学紧跟着咄咄逼人的反问道:“遗诏上明明是叫我来继承皇帝之位的,没说我是皇子啊,你们这些礼部的礼仪是怎么弄的啊!能力如此之差,真让我失望!”
那位侍郎无言以对,直接给吓傻了,他没有按照预先想象的那样解释,倒搞的朱厚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于是这个小学生只好转向求助袁宗皋,而袁宗皋也只能在这些京官面前,一边帮助安慰朱厚,一边想办法暗示他继续严词拒绝。
朱厚确实聪明,袁宗皋一暗示他立刻就心领神会,明言拒绝了礼部的提议。这位侍郎大人碰了一鼻子灰,只好回去向内阁大臣杨廷和复命。
可即便如此,杨廷和还是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xìng,他这块老姜根本就没把朱厚放在眼里,立刻就故技重施联合朝臣集体上疏,请求朱厚接受礼部的提议。
但是让所有人都不可想象的是,朱厚竟然依然坚决拒绝皇太子的身份,否则拒不入城。双方互不相让,一个在城内一个在城外,如同两支军队僵持在了那里。此情此景,让幕后推手不风流好不自豪,他咬了咬牙狠狠地说道:“这才刚刚开始,大明朝的中枢,我来了!”
两边吵架总得有个人出来打个圆场,深宫之中的张太后实在看不下去了,亲自下旨,认为国家不可以长时间没有君主,让杨廷和等人让步,请朱厚迅速进宫即位!
皇太后发话,大臣们自然不敢违抗,于是只能修改礼仪,省略掉皇太子的迎接礼,直接请百官上表劝进。在礼节xìng的三请三让后,朱厚最终“勉为其难”的同意继承皇帝的位置,准备成为明朝历史上第十一任皇帝。
皇太后发话怎么会这么管用呢?除了她的身份,就是杨廷和对他的承诺了。杨廷和不但预想了自己将要得到的权利,当时也很是善解人意的替皇太后想到了她的担忧。既然做选择的是皇太后,她怎么可能会不考虑到自己以后的利益呢?
朱厚照当皇帝的时候,虽然这个皇帝很顽劣,可皇太后毕竟是皇太后啊。这要是换一个新皇帝,如果皇太后已经不是皇帝他妈以后,皇太后还是皇太后吗?所以杨廷和给皇太后保证,一定会先让这个新皇帝过继到皇太后的膝下,这样皇太后就还是皇帝他妈,皇太后依然还是皇太后。
也就是说杨廷和在这里领着大家据理力争的东东,除了自己的权利,其实大部分都是为了皇太后!这女人也真不容易啊,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他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这样做无可厚非。但是这个女人还是识大体的,她最终还是为了大明朝作出了牺牲。
当然了,文官集团和皇太后都作出了让步,朱厚当然也相应的作出了让步。他同意顺路去觐见皇太后,这样双方都有面子,都能替自己自圆其说。皇太后说新皇帝很尊重他,朱厚说我就是顺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说谁有理。
因此,朱厚终于得以从大明门进入皇宫了。这个大明门是皇帝专用门,这一天,它第一次对一个还没有穿上龙袍的人开启了。
在不风流等人的帮助下初战告捷的朱厚踌躇满志,他开始意识到了皇权的威力。即便是他还不是皇帝的时候,都已经能够和百官讨价还价了,那当他真正的当上皇帝以后,还了得吗?!
然而朱厚和不风流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杨廷和岂是易与之辈啊,这一切都还只是个开始罢了!初战的轻松取胜,让朱厚一方在面对后来的挫折时,措手不及差一点就输掉了这场战争。
经过一系列烦琐的劝进,告祭礼仪后,杨廷和给朱厚送上了即位诏书。
心思缜密早有预谋的朱厚,坐在龙床上小心的审阅这个,由那帮他不认识的陌生人起草的诏书,看了很久,依然气死人不偿命的沉默不语。
百官们在下面静静的等着,都不知道这位“桀骜不驯”的新皇帝究竟又怎么了。最后有人实在忍不住了,只好出声催促。朱厚微微一笑,第一次拿起他的御笔,修改了他平生第一道诏书。
朱厚这位皇帝后来以没事就给大臣们修改诏书闻名,哪怕他对这些诏书很赞同,他也要帮人家修改,这第一次他更是直接抹去了,内阁给他拟定的新年号“绍治”两个字,在上面写上了“嘉靖”二字。
不风流早就跟朱厚照商量好这个“嘉靖”年号了,可他们两人依然没想到,杨廷和跟他的文官集团竟然这么瞧不起朱厚这个新皇帝,竟然起了“绍治”这个名字。好在朱厚虽然小小年纪,可他的涵养功夫真不是盖的,竟然波澜不惊的忍住了。
正德十六年四月二十二日,大明嘉靖皇帝朱厚正式坐上了龙椅,明王朝的嘉靖时代由此开始了。而大礼议事件,在演完了其短暂的序幕后,正式拉开了它主章节的大幕。但是大礼议事件中的人说都明白,虽然这事情叫做大礼议事件,但是礼仪即利益,大礼议事件其实还不如直接说成是大利益事件。
大家还记得杨廷曾经帮武宗起草的那份遗诏吗,在不风流细细研读之下,他笑了,轻蔑的笑了。而朱厚随后就利用这份遗诏作为利器,迫使杨廷和不断的改变立场,最终做到了全面的胜利。
再次说一下遗诏的内容
“皇考孝康敬皇帝亲弟兴献王次子,聪明仁孝,德器夙成,lún序当立,已遵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于宗庙,请于慈寿皇太后,与内外文武群臣合谋同词,即日遣官迎取来京,嗣皇帝位。”
在不风流看来,这其中“嗣皇帝位”四字最为关键,他对朱厚说道:“遗诏以你嗣皇帝位,非皇子也。”
四月廿七,朱厚下令群臣议定武宗的谥号,以及他生父的主祀及封号。
以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的朝中大臣,援引汉朝定陶王(汉哀帝)和宋朝濮王(宋英宗)先例,认为世宗既然是由小宗入继大宗,就应该尊奉正统,要以明孝宗为皇考(就是爹,老爸,皇阿玛。)而兴献王则可以改称“皇叔考兴献大王”(老爹成了叔叔了),母妃蒋氏为“皇叔母兴国大妃”(亲妈成了婶子了)!
第391章 杀人的政治
杨廷和等人欺负人没底线,他们说朱厚在祭祀的时候,还必须对其亲生父母自称“侄皇帝”(亲儿子成了侄子了)。另以益王次子崇仁王朱厚炫为兴献王之嗣(再给找个便宜弟弟),主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