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八章 天下大计
登坛拜将的仪式结束后,刘邦和众将各自就座。
刘邦当着所有人的面,问了韩信一个所有人都关心的问题:“丞相多次称将军大才,那将军用有什么计策指教我呢?”刘邦难得这样客气地跟别人讲话。
韩信知道这是他表现自己的绝好机会,也是打消所有人疑虑的时间了。他先是客气客气哪里哪里的谦让了一番。然后他问了刘邦一个问题: “如果大王要东进争夺天下,最大的敌人是不是项王呢?”
“是。”刘邦和其他人心里都在骂韩信明知故问。
“大王自己估计在您个人的勇敢c强悍和部队兵力方面与项王相比,谁强?”这个问题是不是似曾相识?是的,鸿门宴之前张良也问过刘邦。聪明人问的问题似乎都差不多,他们这样问的目的,不是想知道问题的答案,他们心里早已有答案,他们是要引起回答者的思考,提起听者谈话的兴趣。
同样的,刘邦每次回答这个问题都会先沉默一阵,他的回答确实是实事求是的:“我不如项王。”
韩信站起来,对着刘邦拜了两拜,然后说出了下面这段精彩绝伦的话,其中对当时天下大势和政治人物的分析评论堪称经典。
“我也认为大王比不上项王。” 他先对刘邦的观点表示了赞同,也不怕他生气。
然后接着说:“我曾经侍奉过项王,请让我说说项王的为人吧。他震怒咆哮时,可以吓得千军万马不敢粗声喘气,但他不能放手任用其他人,所以这只不过是一介匹夫的勇猛罢了(匹夫之勇《史记》);他待人又恭敬慈爱,言语温和,看到有生病的人,会心疼的流泪,并且将自己的食物分给他,但等到有的人立下战功,应该加封进爵时,他却会把刻好的官印一直放在手里把玩,直到磨玩得失去了棱角,还舍不得给人,所以他的仁慈只是女人的仁慈罢了(妇人之仁《史记》)。”
说得好!
领导整天道貌岸然,对下属彬彬有礼c嘘寒问暖,除了为他自己获得平易近人c谦虚有礼的好名声之外,对冲锋陷阵c拼命工作的下属毛用没有。
“受人尊重的需要”c“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两大本能需求,这就和人饿了得吃饭c饥渴了想啪啪c危险时会自保求生一样,不需要教导,也不可压抑。哪个人不想实现抱负?哪个人没有受人尊重的期盼?权利c地位c金钱c美女c实现自身价值是所有人奋斗的最原始c最本质并且不可改变的动机。总想用温情的话语c敬业的道德去让人卖命,而舍不得给别人一个官职个封号的领导如果不是很傻很天真,那么就无异于诈骗犯,骗取的是下属的才能和忠心,同时,也是扼杀下属青春才华的刽子手。
无论领导是有“妇人之仁”还是有“匹夫之勇”,或者二者兼而有之,都不可能招揽到人才,即使手下有人才,也不可能得到他们真心的回报,而懂得给予的领导就算满嘴脏话,手无缚鸡之力,仍然会从者如云。
“项王虽然称霸天下,使诸侯王都臣服了,但他没有在关中立足,放弃了有利地形。同时,又违背了义帝的约定,将自己的亲信分封为王,各路诸侯也愤愤不平。诸侯王看到项王把义帝迁移到江南僻远的地方,也都学着驱逐自己的国君,占据好的地方自立为王。项王军队所经过的地方,没有不横遭摧残毁灭的,天下人的怨恨很多,百姓也不怎么愿意归附,只不过迫于威势,勉强服从罢了。他虽然名义上是霸主,实际上却失去了天下的民心。所以说他的优势很容易转化为劣势。”
韩信指出了项羽的几个弱点:
一c放弃了关中这个合适称霸天下的有利地形;
二c违背了所有义军名义上的领袖义帝“先入关中者王之”的约定,封自己和其他人为王,但又没有按功封赏,而是大封自己的亲信,其他有功之人就会心怀不满。并且将原来的一些诸侯王根据和他的亲疏关系任意迁徙,这既让项羽的封王行为失去了合法性,又为他树立了很多敌人,并且这些有功的敌人都有着相当的实力;
三c项羽驱逐怀王,其他有实力的人也会学着驱逐自己的主人,这就在各个诸侯王之间造成了大量矛盾,所以诸侯王并非是铁板一块支持项羽,而是各怀鬼胎,从而给想称霸天下的刘邦有机可乘;
四c项羽的军队不爱护人民,已经失去了民心,人民的内心对其并不支持。
韩信列举项羽的短板是为了说明项羽并不是人们想像中的那么强,要打消包括刘邦在内的所有人对项羽的恐惧,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要打破项羽“不可战胜利的神话!”。
“大王如果能够反其道而行,任用天下英勇善战的人才,有什么不可以被诛灭的呢?用天下的城邑分封给有功之臣,有什么人不心服口服呢?以正义之师,顺从将士东归的心愿,有什么样的敌人不能击溃呢?”
三个反问句指出刘邦取得天下应该实行的策略:
一c舍得官位,招揽人才;
二c舍得土地,招揽人才;
三c占领道德的制高点,为自己东进制造理论依据,以激励将士。
“项羽分封的三个王,原来都是秦朝的将领,率领秦地的子弟打了好几年仗,被杀死和逃跑的秦兵多到没法计算,又欺骗他们的部下向诸侯义军投降。到达新安后却被项王活埋了已投降的秦军二十多万人,唯独章邯c司马欣和董翳得以留存,秦地的父老兄弟对这三个人恨入骨髓。而今项羽凭恃着威势,强行封立这三个人为王,秦地的百姓没有谁从心底爱戴他们。而大王您进入武关后,秋毫无犯,废除了秦朝的苛酷法令,与秦地百姓约法三章,秦地百姓没有不想要大王在秦地做王的。根据约定,大王理当在关中做王,关中的百姓都知道这件事,大王失掉了应得的王位进入汉中,秦地百姓没有不怨恨这事的的。如果大王发动军队向东挺进,只要一道告示,三秦之地就可以平定了(传檄而定《史记》)。”
韩信最后指出了刘邦眼前要采取的行动及其理由:平定三秦。因为三秦王不得秦地人民的民心,而刘邦在关中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三秦可“传檄而定”。
翻开中国两千年的历史书,其实历史总是在不断地重复,改朝换代之时,得民心者得天下是不可违背的规律。但是,想提醒各位,有时民心并不代表正义。
以上对楚汉大势的分析,是那个时代几个最聪明人之一的韩信的华丽出场c初露锋芒!
刘邦看似很大大咧咧,其实精明得很,他能经常采纳正确的意见是因为他能分辨是非,知道别人说的有没有理。他听了韩信精彩恰当的分析,心里的那一丝怀疑已经转变为欣喜,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差点就要骂萧何为什么不早要他拜将了,此时他对的韩信的尊重才是发自内心的尊重。
从此,一代韩兵仙就跟着刘汉王,踏上了他们的伟业开创之路,只是,他们没有一起走完。
这一年,韩信25岁!(推测)
现在,刘邦按照韩信的计策一步步地开始了军事准备部署,放手让丞相萧何治理巴c蜀c汉中,招兵买马,收取军粮,为他争霸天下的大业积累着资本。
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
刘邦当着所有人的面,问了韩信一个所有人都关心的问题:“丞相多次称将军大才,那将军用有什么计策指教我呢?”刘邦难得这样客气地跟别人讲话。
韩信知道这是他表现自己的绝好机会,也是打消所有人疑虑的时间了。他先是客气客气哪里哪里的谦让了一番。然后他问了刘邦一个问题: “如果大王要东进争夺天下,最大的敌人是不是项王呢?”
“是。”刘邦和其他人心里都在骂韩信明知故问。
“大王自己估计在您个人的勇敢c强悍和部队兵力方面与项王相比,谁强?”这个问题是不是似曾相识?是的,鸿门宴之前张良也问过刘邦。聪明人问的问题似乎都差不多,他们这样问的目的,不是想知道问题的答案,他们心里早已有答案,他们是要引起回答者的思考,提起听者谈话的兴趣。
同样的,刘邦每次回答这个问题都会先沉默一阵,他的回答确实是实事求是的:“我不如项王。”
韩信站起来,对着刘邦拜了两拜,然后说出了下面这段精彩绝伦的话,其中对当时天下大势和政治人物的分析评论堪称经典。
“我也认为大王比不上项王。” 他先对刘邦的观点表示了赞同,也不怕他生气。
然后接着说:“我曾经侍奉过项王,请让我说说项王的为人吧。他震怒咆哮时,可以吓得千军万马不敢粗声喘气,但他不能放手任用其他人,所以这只不过是一介匹夫的勇猛罢了(匹夫之勇《史记》);他待人又恭敬慈爱,言语温和,看到有生病的人,会心疼的流泪,并且将自己的食物分给他,但等到有的人立下战功,应该加封进爵时,他却会把刻好的官印一直放在手里把玩,直到磨玩得失去了棱角,还舍不得给人,所以他的仁慈只是女人的仁慈罢了(妇人之仁《史记》)。”
说得好!
领导整天道貌岸然,对下属彬彬有礼c嘘寒问暖,除了为他自己获得平易近人c谦虚有礼的好名声之外,对冲锋陷阵c拼命工作的下属毛用没有。
“受人尊重的需要”c“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两大本能需求,这就和人饿了得吃饭c饥渴了想啪啪c危险时会自保求生一样,不需要教导,也不可压抑。哪个人不想实现抱负?哪个人没有受人尊重的期盼?权利c地位c金钱c美女c实现自身价值是所有人奋斗的最原始c最本质并且不可改变的动机。总想用温情的话语c敬业的道德去让人卖命,而舍不得给别人一个官职个封号的领导如果不是很傻很天真,那么就无异于诈骗犯,骗取的是下属的才能和忠心,同时,也是扼杀下属青春才华的刽子手。
无论领导是有“妇人之仁”还是有“匹夫之勇”,或者二者兼而有之,都不可能招揽到人才,即使手下有人才,也不可能得到他们真心的回报,而懂得给予的领导就算满嘴脏话,手无缚鸡之力,仍然会从者如云。
“项王虽然称霸天下,使诸侯王都臣服了,但他没有在关中立足,放弃了有利地形。同时,又违背了义帝的约定,将自己的亲信分封为王,各路诸侯也愤愤不平。诸侯王看到项王把义帝迁移到江南僻远的地方,也都学着驱逐自己的国君,占据好的地方自立为王。项王军队所经过的地方,没有不横遭摧残毁灭的,天下人的怨恨很多,百姓也不怎么愿意归附,只不过迫于威势,勉强服从罢了。他虽然名义上是霸主,实际上却失去了天下的民心。所以说他的优势很容易转化为劣势。”
韩信指出了项羽的几个弱点:
一c放弃了关中这个合适称霸天下的有利地形;
二c违背了所有义军名义上的领袖义帝“先入关中者王之”的约定,封自己和其他人为王,但又没有按功封赏,而是大封自己的亲信,其他有功之人就会心怀不满。并且将原来的一些诸侯王根据和他的亲疏关系任意迁徙,这既让项羽的封王行为失去了合法性,又为他树立了很多敌人,并且这些有功的敌人都有着相当的实力;
三c项羽驱逐怀王,其他有实力的人也会学着驱逐自己的主人,这就在各个诸侯王之间造成了大量矛盾,所以诸侯王并非是铁板一块支持项羽,而是各怀鬼胎,从而给想称霸天下的刘邦有机可乘;
四c项羽的军队不爱护人民,已经失去了民心,人民的内心对其并不支持。
韩信列举项羽的短板是为了说明项羽并不是人们想像中的那么强,要打消包括刘邦在内的所有人对项羽的恐惧,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要打破项羽“不可战胜利的神话!”。
“大王如果能够反其道而行,任用天下英勇善战的人才,有什么不可以被诛灭的呢?用天下的城邑分封给有功之臣,有什么人不心服口服呢?以正义之师,顺从将士东归的心愿,有什么样的敌人不能击溃呢?”
三个反问句指出刘邦取得天下应该实行的策略:
一c舍得官位,招揽人才;
二c舍得土地,招揽人才;
三c占领道德的制高点,为自己东进制造理论依据,以激励将士。
“项羽分封的三个王,原来都是秦朝的将领,率领秦地的子弟打了好几年仗,被杀死和逃跑的秦兵多到没法计算,又欺骗他们的部下向诸侯义军投降。到达新安后却被项王活埋了已投降的秦军二十多万人,唯独章邯c司马欣和董翳得以留存,秦地的父老兄弟对这三个人恨入骨髓。而今项羽凭恃着威势,强行封立这三个人为王,秦地的百姓没有谁从心底爱戴他们。而大王您进入武关后,秋毫无犯,废除了秦朝的苛酷法令,与秦地百姓约法三章,秦地百姓没有不想要大王在秦地做王的。根据约定,大王理当在关中做王,关中的百姓都知道这件事,大王失掉了应得的王位进入汉中,秦地百姓没有不怨恨这事的的。如果大王发动军队向东挺进,只要一道告示,三秦之地就可以平定了(传檄而定《史记》)。”
韩信最后指出了刘邦眼前要采取的行动及其理由:平定三秦。因为三秦王不得秦地人民的民心,而刘邦在关中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三秦可“传檄而定”。
翻开中国两千年的历史书,其实历史总是在不断地重复,改朝换代之时,得民心者得天下是不可违背的规律。但是,想提醒各位,有时民心并不代表正义。
以上对楚汉大势的分析,是那个时代几个最聪明人之一的韩信的华丽出场c初露锋芒!
刘邦看似很大大咧咧,其实精明得很,他能经常采纳正确的意见是因为他能分辨是非,知道别人说的有没有理。他听了韩信精彩恰当的分析,心里的那一丝怀疑已经转变为欣喜,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差点就要骂萧何为什么不早要他拜将了,此时他对的韩信的尊重才是发自内心的尊重。
从此,一代韩兵仙就跟着刘汉王,踏上了他们的伟业开创之路,只是,他们没有一起走完。
这一年,韩信25岁!(推测)
现在,刘邦按照韩信的计策一步步地开始了军事准备部署,放手让丞相萧何治理巴c蜀c汉中,招兵买马,收取军粮,为他争霸天下的大业积累着资本。
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