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荧光
[一]
从此让灰尘递增我们彼此的距离。
[二]
小学时父母总是出差,一个人在家时白天下饺子晚上吃挂面。持续几天。钥匙用长绳挂在胸前,回家就开了电视。名叫小霸王学习机的东西,实际上却用来打64合1的游戏卡。敲冰砖或者坦克车,还有吃豆。
初中时就读的学校,对面是体育场,于是得到一大片开阔的天,在四月的时候有人放风筝,上课的时候忍不住望着那里走神。然后等到放学去两条马路外的音像店,喜欢的偶像歌手出了新的专辑。在磁带依然是主流的日子里,码在木头架子上的整整一面墙。在之前买的炸糖糕,被店长呵斥着吃完才能进来后三口两口吞完,噎得几乎要翻白眼。
高中时在暑假也去上辅导班,一节课40分钟,却有30分钟用来打瞌睡。从家到辅导学校骑车要花45分钟,七月八月的盛夏,摇摇晃晃地蹬着踏板,在两棵茂盛的樟树间骑得快一点,到了樟树的阴影下就慢一些。然而成绩依旧上不去,考试结束的半夜在宿舍里用牙齿咬着被单艰难地哭。
[三]
那么,换上睡衣和我一起坐在小霸王学习机前的朋友,小学时亲密到彼此的父母都互相熟络,剩我独自留守时她带着双份的晚餐来过夜。作业扔在一边的深夜十点,两人为了把"松鼠大作战"通关睁着兴奋的双眼。
而她此刻在哪里。
和初中时坐在邻座的朋友一样,上课时一起因为发呆而被点名。在音像店门前她猛吞下三块糖糕我吞下四块,分享同一种甜味。随后我买了苏慧伦的《lemontree》,她则挑了孟庭苇的《心言手语》。甚至发明古怪的游戏,即便在同一个教室里隔着不过两三米的距离,也频繁地用写信的方式来交流,每周一个或者两个来回,很快累积起厚厚的一叠。一定,也许,应该,可能,曾经在信的末尾写过"很高兴能这样",类似的话。
但是,这样的朋友,现在在哪里。
周末整理手机短信,看见来自高中好友的新年短信。暑假时一快上辅导班,结束后我自告奋勇地坚持要载她去反方向的车站,尽管由此我回家的旅途得多花上十五分钟。而在形影不离的三年间,她扮演着一切的角色,包括半夜爬上床铺黑暗中摸索着向用手替我擦掉眼泪,逃课一起去远处的超市买好吃的面包,甚至真正激动起来训斥我不够坚强,这样的事她都做到过。
只不过,眼下是仅在一年前用短信问候过的朋友。
在哪里。
[四]
其实不是不知道。她们去了国外留学,已经恋爱结婚,或者在市区某个公司上班,实习得不错后便被顺利留了下来。
"哪里"不是这个意思。
[五]
读书生涯结束后,认识新的人。一起工作,熬夜的晚上抱出被子来摊在大厅地上,一边聊天一边撕着面包干边吃,女生的小腿交叠缠绕在一起,又因为暖气过盛而常常伸出来透气。闲下来的夜晚手拉手上街,坐在关闭的喷泉旁,又被冷不丁重新开启的它喷了几幅湿漉漉的后背。
或者是在网上认识的,从陌生到熟悉,变成要好的关系。每天都会用聊天工具相处几个小时,说着随时发生的小事情,刚刚午饭吃了什么,或者眼下在看哪个动画片,某个刚看见的笑话段子。即便是无意义地用键盘对喊"啊啊啊",也能收到同样无意义但却是回应的弹出式小窗口里写"吼吼吼"。生日时想赠送礼物,有机会也能约在快餐店里见面,而半夜中相遇,连内心里很深的秘密和孤苦都愿意拿出来叙说。
只是同样的,他们也都消失不见了。
变成连此刻的境况都不知道,没有在手机通讯录里留下名字,和再也不曾响起过聊天头像的人。
[六]
宛如是不断做着减法的路途,慢慢的,逐渐,荒无人烟。
[七]
可现在依然有可以互开玩笑的人,了解彼此的脾性,有能够从她口中听到"加油"的温暖的关系,有能一起去看电影和把通话记录占满的对象,几天几夜里打长途短途电话,天黑说到天亮。所以,眼下依然有,依然有此刻的朋友。
他们把曾经的替代。
[八]
遗憾的,不是争吵,不是分裂,甚至没有一丁半点的矛盾,不是因为从正到负的感情变化。仿佛是极自然而又无奈,在长长的无意识后短暂意识--丢失了那些重要的人的信息,失去联系。
以毕业为转折,没有了见面的机会,或许最初曾经频繁通信,可终有某天因为考试周而暂停,然而密度便从此骤减,直到终于,回想起来时,已经数个月对方没有再联络。而这个时候,新认识的面孔,新的电话号码,新的话题,它们如同软水推送出眼前的河道。所以心里终究有懒散和失意的放弃,在过生日时请来与以前不同的人,并且也能过得很开心。
毕业或转职,告别和离开,有时连类似的契机也不需要。仅仅由于忙碌疏忽,或者其他早就忘却的理由,切断了网络上的联系,彼此变成一个灰黑色的图案,等意识到,却再也不能贸贸然对他开口说"吼吼吼"。而即便作了这样的开端,也将在来回十几句对话后,突然凝固起来。尴尬和不适爬升,站在原先温暖的地方。
时间空间成为两条相乘的线,得出一个庞大的数字,从此里面只能以填塞回忆的尘屑。
疏离仿佛是自然界的规律。就如同某座逐日萧条的城,某个失势的季节,某个不再流行的手势,某条废弃的铁轨,它的枕木风化或腐朽,四下长出蓬勃的蒿草,一点点掩埋直到消失在视线里。
[九]
这个世界上一定有永恒的美好的,如同所有诗篇里歌颂的那样的友情。一定会有。长日伴随左右,不受时空约束,琉璃华彩的恒久的友情。
所以这个世界上一定有不永恒的,不那么永恒的,只在某个阶段熠熠的友情。
[十]
类似的失去过于常见,以至于从心到身都变得习惯起来。整理新手机的联系人簿,也会考虑要不要删除,"留着有什么用吗",诸如此类的冷淡念头。在察觉到自己正路过以前的朋友的公司,没想过要停下来去看一看,只有"噢,是这里啊"的短语。
算是决绝吗。算是荒凉吗。
而能用到"以前的朋友"这种称呼,一定包含着"现在不是了",这样的涵义吧。尽管没有真实的原因,"不是了就不是了",一笔带过。
[十一]
随后在某个夜晚,无知无觉闯进以前的朋友的网站,接着从这个,连到那个,十年来连名字都忘记的对方逐一清晰。想起更多过往,在体育课上打羽毛球,结果卡在高高云杉的树枝上。某年的生日礼物是对着录音机录了一盒卡带。应该有一段是唱着苏慧伦的歌。她是我进高中后第一个说话的对象。好象浸了热水的毛巾。
于是理所当然的睡觉时做了梦。
坐了满满一车的人,窗外是紫红和蓝色混织的天,在往后的对话里明白原来是去看仙后座流星雨。而在距离仿佛只有几百米的天幕上,划满了飞逝的白光,隐约还能听见轰鸣的炸裂声响。这是个华丽绚烂的夜晚。
我跟身边的人说话,又转过头去跟后排的人,或者前排的人,右前排的人……坐满了的车厢里,都是以前的朋友。
[十二]
这个世界上一定有不永恒的,不那么永恒的,只在某个阶段熠熠的友情。就像这个世界上有名叫荧光粉的物质。它将之前吸收的光在随后缓慢释放,并且终有释放完的一天。
当最后的一刻,从它体内映出的光束由强至弱,最后稀薄,追随而至的是完整而沉默的黑暗。先前用荧光书写的路标地名全都隐没,那么,这个时候,对于很古老很古老的一句话里说的意思,现在能明白了吗。
那句话说,"再也回不去了"。
现在明白了吗。
后记:《不朽》
有些事我已经分不清究竟是真的发生过还是幻觉。回忆在时间的影响下变得不可信赖。
印象中在很小的时候跟同楼的小姐姐出去玩,楼群外面是山坡,由隔断的墙分为里和外。我们在翻越那隔断的时候她不小心摔伤了,背脊受了严重的伤--到这里依然是看着可信的话吧,但是,我记得那伤口,非常严重的损伤,她的毛衣被擦破,然后露出脊椎上的骨头,直直的白骨一排--到这里就不怎么靠谱了,但即便被荒诞感所包围,脑海中依然是历历在目的清晰影象,真实到让人瞠目结舌。
分不清是真还是假。
也是类似那个年纪,在屋子后有一片小树林。准确说是六七棵不知名的树。但它们有着可以摘下来当零食一样嚼的叶子,在明显的植物般腥辣气息后,是甜和酸,于是成了记忆里"天然的健康的奇妙的美味"。但真的有这样的树木存在么。好象魔法故事里的路标。
而在更早一些的某年夏天,夜晚在外婆家楼下乘凉,躺到接近十一点的时候,在我头上的路灯上,出现了燃烧着红和橙两色光芒的火球。突然出现在头顶,停留了几秒遍瞬间飞走消失。四下恢复了之前那个热融融的,潮湿的夏夜。
你看我说得头头是道,但现在连我自己也觉得不是真的。
所以那些大人说的确发生过的事--邻居家的阿姨值班时不幸事故遇难,大洪水爆发的夏天,褪去后在墙上留下十几厘米的淤泥印记,奶奶来的时候在后山摔破了裤子,我坐在玩具车上被淘气的男生推进几米的沟渠里--这些大人言之凿凿肯定的事情,我却毫无印象,记忆中没有半点相关。
倘若真假不再值得计较。
于是,让我以和白骨相关,咀嚼树叶喂养自己,并连外星人曾经有过接触的模样站在你面前,我希望这会是不同于以往的相遇。
第一次出版的散文集,并且不出意外的话应该也是未来三年,五年,甚至七八年里仅有的散文集(反正也没人会想起在八年后找我对质……吧?)。整理花了我几个月的功夫,但比起修改而言,所谓的整理只是一遍又一遍的反复读,一次读完再读一次。
生活方面异常散漫的我在其他地方却有强迫症一般的古怪,突出表现在对自己的文章总是不满意居多,哪怕发表也不会再看一遍,怕又被迫加深"怎么会这样"的厌恶心理。但在这次的整理过程--或者说重复阅读里,没有冒出"不好""这段处理很粗糙""搞什么嘛"的宛如批判者一般的结语。
"原来有过这样的事……","是的我想起来……","那段时光……","的确是这样……",全都不是针对文章好坏的感想。
每则散文里,只有曾经发生过的,或者我认为它们真实存在的过往。应该是真实的不会错,无论是窘迫的童年,各种罅隙里杂草丛生,不明白困苦的来由,还是软弱的性格,犯错的同时抱有各种幻想,或者点滴温暖,被它溶解的一小个星期,它们全都无可辩驳地真实。
妈妈带来消息说"《读者》上选了你的文章呀"时,我正连续几天失眠精神状态处于临界点,于是用疲倦的脸色掩盖慌乱和窘迫,"哦,那你要不要买一本",故作轻描淡写地说。"呵……"她笑笑,穿着下班后居家的驼色毛衣,因而没有了工作女性的味道,变成很标准的妈妈形态,接着告诉我,"其实你爸爸昨天已经买了"。
我心里有很传统的那"咯噔"一声,也只好继续"哦是么"地搭腔。
"是一篇什么魔法师的,啊?是吧?后半生的魔法师?"她问我,"你知道吧?"
"恩,知道。"
"诶诶,《读者》很厉害的啊。我的同事平时都买的,现在她们都知道了呢。"
"……但《读者》也没以前卖得多了吧。"其实我不确定。
"你不知道,那篇文章我看了都很妒忌……你爸爸读完以后,真的他的表情,好象要流眼泪一样。"
我站在原地,过了一会,反而是她先说"我先回去了,我饭还没吃",于是我送她出门"再见"。
《后半生的魔法师》,将近三年前写的,关于爸爸的散文。而我确信的是,写那篇文章的过程中,肯定有流过眼泪,就如同我写《百万富翁》和《》时一样,耳机里的音乐起着催化作用,于是鼻腔里仿佛突如其来的酸涩,往上蔓延,然后化做液体从眼睛渗出。
但我觉得疑惑的是,眼下这时,自己居然也有想哭的冲动。在多愁善感已经不是什么褒义词的现代,身体却不受控制。
对父母的感情从来不会当面说,甚至平时我也是个不乖巧不嘴甜的女儿,但却会在写关于他们的文章时,把电脑键盘从面前推开,好好把脸埋在手臂里流眼泪。
这世界上有许多,太多的一想起来便会涌上眼泪的事。虽然大半时间还是开着嬉闹的玩笑,大声说话,讨论明星八卦,过得非常潇洒明朗的样子。不过终于还是会出现某辆出租车的右后座,某首曲子,某个更了名的饮料牌,点滴的类似的事物,让人忽然转侧一点脸,用不经意的姿势吸了下鼻子,然后动用脸上的肌肉和骨骼,将眼睛中间的距离尽量拉开一点。这样总能多少将眼泪收回一点。
太多的我们的弱点。
我最近一套全部看完的散文集是梁实秋的系列。真正的大师,非常幽默而且智慧,广博的见识与阅历,有一页让人毫无防备地喷笑出来,有一页则满是我闻所未闻的经纶。后来在书店里翻阅,也能收获类似的感悟。大多散文集,展示作者的"底子",思想,学识,见识,让人赞叹不已。
但无奈的这些我一点也做不到。知识面或者阅历,文化或者欧洲艺术的发展史,完全的空白。所以完全没有办法讲述或者表达。那些东西对我来说不曾存在,便当然地无法在文字中与人分享。
可如同前面所说,散文是唯一我不会以批评的目光去审视,相反非常喜欢,厚点脸皮会说觉得是目前自己格外擅长,带有"写散文对我来说没问题"心情的题材。
让一直很消极而自卑的自己都暂时忘记消极和自卑的东西。我甚至带有感激的心情来写这句话。因为在每则文章里,看见了过去,我把每一点曾经打动过--无论是温暖地打动还是悲戚地打动--自己的事,能够记住,并且记叙下来,希望与所有曾经有过同样感受的人分享。
在没有更多可以分享的时候,唯有心事能够永恒,它们长久影响而成为今天的我以后,我将他们叙述下来。
能够分享的只有过往,只有感悟,只有曾经发生并感受过的事情,希望如果能有人同时产生共鸣。这就是我的散文吧。
从回忆中古怪的带有血色的画面里告别,埋葬酸甜的树,那以后十几年再也没有目睹过飞碟……如果记忆是无法辨认真假的,却可以通过心情来鉴别。
琐碎的不安,愤怒,茫然,更细微的快乐,温暖,温暖的无奈,曾经有过这样的感受,那么产生它的事件也一定真实。
这个世界是非常强大的,它将要布置给每个人如苦难历练般的事情。而与此同时,我们每个人也超乎想象地强大着,即便承受那么多事,绝望或者哭泣,也依然能够顽强地活下来。将那些不朽的,变成须臾,淡然经过。以及,让所有须臾,化为不朽,累计永恒。
《须臾》,和《不朽》。
就是这么回事呵。
我自己有个很糟糕的习惯是容易忽略书的前言和后记,等几年后把正文看了十多遍,也许才会想起翻到后记部分。
就是这样不怎么地的我了。
所以非常谢谢你能看到这里。
不知道怎么结尾,就先这样吧。
谢谢。
拜。
P.S.书上市时是冬天。
喜欢冬天吗?我从最近开始喜欢它。
能下雪就下好了。
落落
2007年12月7日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
从此让灰尘递增我们彼此的距离。
[二]
小学时父母总是出差,一个人在家时白天下饺子晚上吃挂面。持续几天。钥匙用长绳挂在胸前,回家就开了电视。名叫小霸王学习机的东西,实际上却用来打64合1的游戏卡。敲冰砖或者坦克车,还有吃豆。
初中时就读的学校,对面是体育场,于是得到一大片开阔的天,在四月的时候有人放风筝,上课的时候忍不住望着那里走神。然后等到放学去两条马路外的音像店,喜欢的偶像歌手出了新的专辑。在磁带依然是主流的日子里,码在木头架子上的整整一面墙。在之前买的炸糖糕,被店长呵斥着吃完才能进来后三口两口吞完,噎得几乎要翻白眼。
高中时在暑假也去上辅导班,一节课40分钟,却有30分钟用来打瞌睡。从家到辅导学校骑车要花45分钟,七月八月的盛夏,摇摇晃晃地蹬着踏板,在两棵茂盛的樟树间骑得快一点,到了樟树的阴影下就慢一些。然而成绩依旧上不去,考试结束的半夜在宿舍里用牙齿咬着被单艰难地哭。
[三]
那么,换上睡衣和我一起坐在小霸王学习机前的朋友,小学时亲密到彼此的父母都互相熟络,剩我独自留守时她带着双份的晚餐来过夜。作业扔在一边的深夜十点,两人为了把"松鼠大作战"通关睁着兴奋的双眼。
而她此刻在哪里。
和初中时坐在邻座的朋友一样,上课时一起因为发呆而被点名。在音像店门前她猛吞下三块糖糕我吞下四块,分享同一种甜味。随后我买了苏慧伦的《lemontree》,她则挑了孟庭苇的《心言手语》。甚至发明古怪的游戏,即便在同一个教室里隔着不过两三米的距离,也频繁地用写信的方式来交流,每周一个或者两个来回,很快累积起厚厚的一叠。一定,也许,应该,可能,曾经在信的末尾写过"很高兴能这样",类似的话。
但是,这样的朋友,现在在哪里。
周末整理手机短信,看见来自高中好友的新年短信。暑假时一快上辅导班,结束后我自告奋勇地坚持要载她去反方向的车站,尽管由此我回家的旅途得多花上十五分钟。而在形影不离的三年间,她扮演着一切的角色,包括半夜爬上床铺黑暗中摸索着向用手替我擦掉眼泪,逃课一起去远处的超市买好吃的面包,甚至真正激动起来训斥我不够坚强,这样的事她都做到过。
只不过,眼下是仅在一年前用短信问候过的朋友。
在哪里。
[四]
其实不是不知道。她们去了国外留学,已经恋爱结婚,或者在市区某个公司上班,实习得不错后便被顺利留了下来。
"哪里"不是这个意思。
[五]
读书生涯结束后,认识新的人。一起工作,熬夜的晚上抱出被子来摊在大厅地上,一边聊天一边撕着面包干边吃,女生的小腿交叠缠绕在一起,又因为暖气过盛而常常伸出来透气。闲下来的夜晚手拉手上街,坐在关闭的喷泉旁,又被冷不丁重新开启的它喷了几幅湿漉漉的后背。
或者是在网上认识的,从陌生到熟悉,变成要好的关系。每天都会用聊天工具相处几个小时,说着随时发生的小事情,刚刚午饭吃了什么,或者眼下在看哪个动画片,某个刚看见的笑话段子。即便是无意义地用键盘对喊"啊啊啊",也能收到同样无意义但却是回应的弹出式小窗口里写"吼吼吼"。生日时想赠送礼物,有机会也能约在快餐店里见面,而半夜中相遇,连内心里很深的秘密和孤苦都愿意拿出来叙说。
只是同样的,他们也都消失不见了。
变成连此刻的境况都不知道,没有在手机通讯录里留下名字,和再也不曾响起过聊天头像的人。
[六]
宛如是不断做着减法的路途,慢慢的,逐渐,荒无人烟。
[七]
可现在依然有可以互开玩笑的人,了解彼此的脾性,有能够从她口中听到"加油"的温暖的关系,有能一起去看电影和把通话记录占满的对象,几天几夜里打长途短途电话,天黑说到天亮。所以,眼下依然有,依然有此刻的朋友。
他们把曾经的替代。
[八]
遗憾的,不是争吵,不是分裂,甚至没有一丁半点的矛盾,不是因为从正到负的感情变化。仿佛是极自然而又无奈,在长长的无意识后短暂意识--丢失了那些重要的人的信息,失去联系。
以毕业为转折,没有了见面的机会,或许最初曾经频繁通信,可终有某天因为考试周而暂停,然而密度便从此骤减,直到终于,回想起来时,已经数个月对方没有再联络。而这个时候,新认识的面孔,新的电话号码,新的话题,它们如同软水推送出眼前的河道。所以心里终究有懒散和失意的放弃,在过生日时请来与以前不同的人,并且也能过得很开心。
毕业或转职,告别和离开,有时连类似的契机也不需要。仅仅由于忙碌疏忽,或者其他早就忘却的理由,切断了网络上的联系,彼此变成一个灰黑色的图案,等意识到,却再也不能贸贸然对他开口说"吼吼吼"。而即便作了这样的开端,也将在来回十几句对话后,突然凝固起来。尴尬和不适爬升,站在原先温暖的地方。
时间空间成为两条相乘的线,得出一个庞大的数字,从此里面只能以填塞回忆的尘屑。
疏离仿佛是自然界的规律。就如同某座逐日萧条的城,某个失势的季节,某个不再流行的手势,某条废弃的铁轨,它的枕木风化或腐朽,四下长出蓬勃的蒿草,一点点掩埋直到消失在视线里。
[九]
这个世界上一定有永恒的美好的,如同所有诗篇里歌颂的那样的友情。一定会有。长日伴随左右,不受时空约束,琉璃华彩的恒久的友情。
所以这个世界上一定有不永恒的,不那么永恒的,只在某个阶段熠熠的友情。
[十]
类似的失去过于常见,以至于从心到身都变得习惯起来。整理新手机的联系人簿,也会考虑要不要删除,"留着有什么用吗",诸如此类的冷淡念头。在察觉到自己正路过以前的朋友的公司,没想过要停下来去看一看,只有"噢,是这里啊"的短语。
算是决绝吗。算是荒凉吗。
而能用到"以前的朋友"这种称呼,一定包含着"现在不是了",这样的涵义吧。尽管没有真实的原因,"不是了就不是了",一笔带过。
[十一]
随后在某个夜晚,无知无觉闯进以前的朋友的网站,接着从这个,连到那个,十年来连名字都忘记的对方逐一清晰。想起更多过往,在体育课上打羽毛球,结果卡在高高云杉的树枝上。某年的生日礼物是对着录音机录了一盒卡带。应该有一段是唱着苏慧伦的歌。她是我进高中后第一个说话的对象。好象浸了热水的毛巾。
于是理所当然的睡觉时做了梦。
坐了满满一车的人,窗外是紫红和蓝色混织的天,在往后的对话里明白原来是去看仙后座流星雨。而在距离仿佛只有几百米的天幕上,划满了飞逝的白光,隐约还能听见轰鸣的炸裂声响。这是个华丽绚烂的夜晚。
我跟身边的人说话,又转过头去跟后排的人,或者前排的人,右前排的人……坐满了的车厢里,都是以前的朋友。
[十二]
这个世界上一定有不永恒的,不那么永恒的,只在某个阶段熠熠的友情。就像这个世界上有名叫荧光粉的物质。它将之前吸收的光在随后缓慢释放,并且终有释放完的一天。
当最后的一刻,从它体内映出的光束由强至弱,最后稀薄,追随而至的是完整而沉默的黑暗。先前用荧光书写的路标地名全都隐没,那么,这个时候,对于很古老很古老的一句话里说的意思,现在能明白了吗。
那句话说,"再也回不去了"。
现在明白了吗。
后记:《不朽》
有些事我已经分不清究竟是真的发生过还是幻觉。回忆在时间的影响下变得不可信赖。
印象中在很小的时候跟同楼的小姐姐出去玩,楼群外面是山坡,由隔断的墙分为里和外。我们在翻越那隔断的时候她不小心摔伤了,背脊受了严重的伤--到这里依然是看着可信的话吧,但是,我记得那伤口,非常严重的损伤,她的毛衣被擦破,然后露出脊椎上的骨头,直直的白骨一排--到这里就不怎么靠谱了,但即便被荒诞感所包围,脑海中依然是历历在目的清晰影象,真实到让人瞠目结舌。
分不清是真还是假。
也是类似那个年纪,在屋子后有一片小树林。准确说是六七棵不知名的树。但它们有着可以摘下来当零食一样嚼的叶子,在明显的植物般腥辣气息后,是甜和酸,于是成了记忆里"天然的健康的奇妙的美味"。但真的有这样的树木存在么。好象魔法故事里的路标。
而在更早一些的某年夏天,夜晚在外婆家楼下乘凉,躺到接近十一点的时候,在我头上的路灯上,出现了燃烧着红和橙两色光芒的火球。突然出现在头顶,停留了几秒遍瞬间飞走消失。四下恢复了之前那个热融融的,潮湿的夏夜。
你看我说得头头是道,但现在连我自己也觉得不是真的。
所以那些大人说的确发生过的事--邻居家的阿姨值班时不幸事故遇难,大洪水爆发的夏天,褪去后在墙上留下十几厘米的淤泥印记,奶奶来的时候在后山摔破了裤子,我坐在玩具车上被淘气的男生推进几米的沟渠里--这些大人言之凿凿肯定的事情,我却毫无印象,记忆中没有半点相关。
倘若真假不再值得计较。
于是,让我以和白骨相关,咀嚼树叶喂养自己,并连外星人曾经有过接触的模样站在你面前,我希望这会是不同于以往的相遇。
第一次出版的散文集,并且不出意外的话应该也是未来三年,五年,甚至七八年里仅有的散文集(反正也没人会想起在八年后找我对质……吧?)。整理花了我几个月的功夫,但比起修改而言,所谓的整理只是一遍又一遍的反复读,一次读完再读一次。
生活方面异常散漫的我在其他地方却有强迫症一般的古怪,突出表现在对自己的文章总是不满意居多,哪怕发表也不会再看一遍,怕又被迫加深"怎么会这样"的厌恶心理。但在这次的整理过程--或者说重复阅读里,没有冒出"不好""这段处理很粗糙""搞什么嘛"的宛如批判者一般的结语。
"原来有过这样的事……","是的我想起来……","那段时光……","的确是这样……",全都不是针对文章好坏的感想。
每则散文里,只有曾经发生过的,或者我认为它们真实存在的过往。应该是真实的不会错,无论是窘迫的童年,各种罅隙里杂草丛生,不明白困苦的来由,还是软弱的性格,犯错的同时抱有各种幻想,或者点滴温暖,被它溶解的一小个星期,它们全都无可辩驳地真实。
妈妈带来消息说"《读者》上选了你的文章呀"时,我正连续几天失眠精神状态处于临界点,于是用疲倦的脸色掩盖慌乱和窘迫,"哦,那你要不要买一本",故作轻描淡写地说。"呵……"她笑笑,穿着下班后居家的驼色毛衣,因而没有了工作女性的味道,变成很标准的妈妈形态,接着告诉我,"其实你爸爸昨天已经买了"。
我心里有很传统的那"咯噔"一声,也只好继续"哦是么"地搭腔。
"是一篇什么魔法师的,啊?是吧?后半生的魔法师?"她问我,"你知道吧?"
"恩,知道。"
"诶诶,《读者》很厉害的啊。我的同事平时都买的,现在她们都知道了呢。"
"……但《读者》也没以前卖得多了吧。"其实我不确定。
"你不知道,那篇文章我看了都很妒忌……你爸爸读完以后,真的他的表情,好象要流眼泪一样。"
我站在原地,过了一会,反而是她先说"我先回去了,我饭还没吃",于是我送她出门"再见"。
《后半生的魔法师》,将近三年前写的,关于爸爸的散文。而我确信的是,写那篇文章的过程中,肯定有流过眼泪,就如同我写《百万富翁》和《》时一样,耳机里的音乐起着催化作用,于是鼻腔里仿佛突如其来的酸涩,往上蔓延,然后化做液体从眼睛渗出。
但我觉得疑惑的是,眼下这时,自己居然也有想哭的冲动。在多愁善感已经不是什么褒义词的现代,身体却不受控制。
对父母的感情从来不会当面说,甚至平时我也是个不乖巧不嘴甜的女儿,但却会在写关于他们的文章时,把电脑键盘从面前推开,好好把脸埋在手臂里流眼泪。
这世界上有许多,太多的一想起来便会涌上眼泪的事。虽然大半时间还是开着嬉闹的玩笑,大声说话,讨论明星八卦,过得非常潇洒明朗的样子。不过终于还是会出现某辆出租车的右后座,某首曲子,某个更了名的饮料牌,点滴的类似的事物,让人忽然转侧一点脸,用不经意的姿势吸了下鼻子,然后动用脸上的肌肉和骨骼,将眼睛中间的距离尽量拉开一点。这样总能多少将眼泪收回一点。
太多的我们的弱点。
我最近一套全部看完的散文集是梁实秋的系列。真正的大师,非常幽默而且智慧,广博的见识与阅历,有一页让人毫无防备地喷笑出来,有一页则满是我闻所未闻的经纶。后来在书店里翻阅,也能收获类似的感悟。大多散文集,展示作者的"底子",思想,学识,见识,让人赞叹不已。
但无奈的这些我一点也做不到。知识面或者阅历,文化或者欧洲艺术的发展史,完全的空白。所以完全没有办法讲述或者表达。那些东西对我来说不曾存在,便当然地无法在文字中与人分享。
可如同前面所说,散文是唯一我不会以批评的目光去审视,相反非常喜欢,厚点脸皮会说觉得是目前自己格外擅长,带有"写散文对我来说没问题"心情的题材。
让一直很消极而自卑的自己都暂时忘记消极和自卑的东西。我甚至带有感激的心情来写这句话。因为在每则文章里,看见了过去,我把每一点曾经打动过--无论是温暖地打动还是悲戚地打动--自己的事,能够记住,并且记叙下来,希望与所有曾经有过同样感受的人分享。
在没有更多可以分享的时候,唯有心事能够永恒,它们长久影响而成为今天的我以后,我将他们叙述下来。
能够分享的只有过往,只有感悟,只有曾经发生并感受过的事情,希望如果能有人同时产生共鸣。这就是我的散文吧。
从回忆中古怪的带有血色的画面里告别,埋葬酸甜的树,那以后十几年再也没有目睹过飞碟……如果记忆是无法辨认真假的,却可以通过心情来鉴别。
琐碎的不安,愤怒,茫然,更细微的快乐,温暖,温暖的无奈,曾经有过这样的感受,那么产生它的事件也一定真实。
这个世界是非常强大的,它将要布置给每个人如苦难历练般的事情。而与此同时,我们每个人也超乎想象地强大着,即便承受那么多事,绝望或者哭泣,也依然能够顽强地活下来。将那些不朽的,变成须臾,淡然经过。以及,让所有须臾,化为不朽,累计永恒。
《须臾》,和《不朽》。
就是这么回事呵。
我自己有个很糟糕的习惯是容易忽略书的前言和后记,等几年后把正文看了十多遍,也许才会想起翻到后记部分。
就是这样不怎么地的我了。
所以非常谢谢你能看到这里。
不知道怎么结尾,就先这样吧。
谢谢。
拜。
P.S.书上市时是冬天。
喜欢冬天吗?我从最近开始喜欢它。
能下雪就下好了。
落落
2007年12月7日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