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沉没 二、为迁都吵架
公元一九○年,春天,正月。关东各郡纷纷起兵,准备讨伐董卓。既然是要打群架,总要有个带头的人。关东豪杰一致认为,当他们头的,肯定非袁绍莫属了。
时势造英雄,豪杰们要组织反董卓联盟,还真离不开袁绍。
首先,袁绍家族显赫,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人气很旺;其次,很久之前,袁绍就已经不惜代价,到处招兵买马,手中人才资源相当丰富;第三,在天下所有英雄中,跟宦官直接对抗过的,有谁像袁绍名声大,努力多?
总之,没有袁绍,联盟等于是一盘散沙。没有袁绍,天下就像失去方向,无所依附。
真的是这样吗?有人却很怀疑。
参加反董卓联盟的,有十几路人马。这些人当中,有我们最熟悉的曹操。袁绍离开洛阳城后,老曹也紧随逃回老家,变卖家产,招了五千人,前来响应袁绍,于酸枣(今河南省延津县)会盟。
然而这个极大怀疑袁绍能力的,叫鲍信,时为济北国国相。
他这样对曹操说:“拨乱反正者,君也,苟非其人,虽强必毙。”
这话的意思是:能够搞定天下,力挽大厦于既倒的人,是你曹操,而不是袁绍。别看袁绍表面看上去很强,他有一天肯定玩完毙命。
排除鲍信跟袁绍结仇的可能,事实也证明,在所有非著名人士当中,他看人度物的眼光,却是最狠的。
是的,袁绍的一生,都是不自信的。谁也没想到,一向胆大包天的董卓,此时也不自信了。他还不是一般的不自信,而是相当的恐惧。
首先,董卓把刘辩降格为弘农王后不久,又派人把他毒死了。如此手法之差劲、之狠毒,已引起天下共愤,被袁绍等人当成了造反的有利借口之一。其次,他担心凭自己这点凉州兵力,根本就阻挡不了袁绍联盟的进攻。
于是就想,我要不要在开打之前,给自己找条退路呢?
说到退路,方向肯定就在西边。说到西边,董卓突然想到,关东是袁绍的天下,关西是我老董的天下。如果我迁都向西,看你袁绍还敢动我吗?
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发现,董卓兴奋极了。于是他召集众卿开会,就此事向各位咨询意见,说想把首都从洛阳迁到长安,你们觉得怎么样?
然而大家都是大眼瞪小眼,没有谁敢说一句话。
月亮代表我的心,沉默就代表大家没有异议了。那就动工吧。
董卓是这样设想的,要想迁都,就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派副手,率人把洛阳的官员百姓,迁往长安;第二步,则是由他亲自镇守洛阳,跟联军决战。实在撑不下去了,才回军长安。
说到副手,董卓已经想好一人。这个人大家并不陌生,他就是曾经跟皇甫嵩等剿灭黄巾等造反军,为汉朝建立汗马功劳的朱俊。
对于朱俊这个人,董卓心里是很忌惮的,但是外表又不得不装出很喜欢的样子。
想当年,他们一起上战场的时候,人家是指向哪儿,打向哪儿,打向哪儿,赢到哪儿。自己呢,实力不够,战场上输给敌人,还想跟同事皇甫嵩玩兵法,结果却输得脸面全无。所以,董卓打心里对朱俊还是敬畏几分的。
此时,朱俊的职位是河南尹,洛阳市的一把手。董卓的意思是,拜他为太仆,以为副手,即为副相国,让他来做大家的迁都总动员工作。
于是董卓就下达了任命书,派人征召朱俊。
但是,使者见到朱俊时,却被人家很不客气地打发回来了。并且人家还给董卓带回了一句话:不好意思,我当不了这个副相国,你还是去找别人吧。
董卓早就料到会有这么一天。
他知道,尽管他很亲纳朱俊,给足面子,但也知道他们俩不是一条道上的人。而朱俊更知道,董卓这个时候拜他为太仆兼副相国,其实就是利用他来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
还有迁都这种事,尽管朱俊在朝会上没有说,但在非正式场合,曾经很多次就明确地对董卓表过态的。让一个素有功名而遇事不屈的人主持迁都,肯定很不靠谱嘛。
如果换成别人,董卓早派人持刀上门去问候他全家了,偏偏是朱俊,他动不得呀。然而很快地,董卓又有主意了。
他认为,此时此景,有必要再召集高官会议,争取他们的支持。
叫人开会很容易,但是主持会议,董卓很没经验。上次主持议废时,跟卢植翻脸,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还有,此次跟上次不一样了,上次是议废,此次是说迁都。议废涉及的只是一个人一个家族的利益,迁都则是成千上万人的利益,前者好对付,后者工作做不到位,那是很被动的。
所以董卓决定改变策略,先来软的,实在不行,再搞硬的。
开会那天,大老粗董卓突然变得很温柔,也很有文化起来。会议一开始,他就说道:“诸位,高祖建都关中长安,历时十一世,光武帝建都洛阳,亦是十一世。据神秘预言书《石包谶》说,这时应该迁长安,才能上通天意,下达民情。”
董卓一说历史,有人就笑了。
偷笑老董的人,是司徒杨彪,字文先,杨赐的儿子,杨修的老爸。
想当初,高祖刘邦立国,到王莽抢权前,历经不止十一世;光武刘秀立国到刘协止,亦不止十一世。董卓硬要说十一世,说明他的历史知识很有问题。
当然,董卓有可能为迎合神秘预言书的说法,故意使错。杨彪笑,不是笑董卓故意使错,而是他这个招数实在太烂了。
当年,王莽就是以此招忽悠天下,夺得汉朝皇权的。现在,董卓如果想学王莽,那只能说他碰到他杨彪,实在太不走运了。
他已经忍了很久了,今天再不说,真的是要疯了。
杨彪当场站了起来,提出了三条反对意见:光武迁都,那是因为以前长安破坏严重,才搬来洛阳的,现在洛阳好好的,干吗要搬往长安?这是一;东汉建都洛阳已久,无缘无故抛弃皇家高庙,割舍皇陵搬走,势必引起百姓不满。这是二。
第三条,杨彪更不客气了。他说:“《石包谶》是本邪书,你也信?”
我想,杨彪心里应该是想说,那本破书,你也好意思拿来忽悠我们?
对于杨彪以上那两条意见,董卓愣了一会儿,没法回答。都这个时候了,不行也要硬着头皮上了。
于是,董卓清清口,这样反驳杨彪:关中肥沃,故秦得并吞六国。现在的长安,木材资源相当丰富,武帝时代的陶灶还在,只要用心经营,什么豪华宫殿房子,不消多久,即可造成。至于百姓嘛,他们算什么,如果谁胆敢不走的,我派兵把他们通通赶到海里去淹死算了。
三句不离杀字,杨彪的心都凉了。好一会儿,他又说道:“天下动之至易,安之甚难,惟明公虑焉!”
这话的意思是:迁都可是国家大事,动起来很容易,但是要收拾安顿就难了,还是请董公三思而后行啊。
三思个啥玩意儿,董卓一听,立马拉长脸皮,黑着脸,阴阴地说道:“杨司徒,你是不是想坏国之大计呀?”
董卓杀气腾腾,这时太尉黄琬一看情势不对,立即站起来说道:“董相国休怒,迁都是一件很重大的事情,杨司徒的意见,仅供参考罢了。”
汉朝三公,两个出来说话了,第三个觉得自己也该说两句话。接着司空荀爽见董卓迁都意决,如果当场跟他闹翻,后果那就严重了。
于是也赶紧出来打圆场道:“其实董相国哪想迁都呀,只不过是因为关东联军逼得太紧,所以才做此大计,借故秦之山形,以便控制天下。”
两个和事老,一前一后,一唱一和,犹如一阵春风,把正怒气腾腾的董卓拍得只剩一缕轻烟了。
就这样,会议在极度不和谐的气氛中,虎头蛇尾地收场了。
然而怒气稍平的董卓,一回到家里,突然又杀气腾腾起来了。原因是黄琬那个所谓的和事老,一退朝就给他上了一道奏。奏书里再也不见朝会上那般温柔细语,而是很明确地表态——反对迁都。
董卓火大了。他突然恍然大悟,黄琬原来是跟杨彪串通好,给他演双簧的。
想跟我玩,老子就陪你玩到底。
二月五日,董卓下诏,以天变灾异为理由,罢免杨彪和黄琬。同时,拜光禄勋赵谦为太尉,而接任杨彪司徒职位的人,则是一个猛人。
这个人,就是在江湖上消失良久的王允。
之前,王允为躲避宦官追杀,改姓隐名,辗转各地。后来,刘宏驾崩,王允到洛阳奔丧,大将军何进把他留住,当了参谋。及宦官被诛,献帝刘协即位,他被拜为太仆。
董卓此举,就是想告诉杨彪和黄琬,他不缺听话做事的人。
事实上,罢免只不过是一个前奏。很快地,杨彪就发现,老董为迁都之事,是真的想动真格了。
城门校尉伍琼,是董卓的亲信,当初袁绍出逃时,董卓想追杀,这家伙替袁绍说过几句话。然而董卓没想到,亲信伍琼也强烈反对迁都,不由分说,叫骂一番,并把他拖出去砍了。
刚杀完了人,杨彪和黄琬主动登门道歉,说不该阻拦董相国迁都。
董卓笑了。看来,这杀一儆百的手段极为正确,他的目的基本实现了。
不过为了解决后顾之忧,他还必须解除一个人的兵权,扫清最后的障碍。这个手握重权的人,才是董卓的真正对手,他就是传说中的战神皇甫嵩。打仗打不过皇甫嵩,玩兵法也玩不过他,董卓还有什么办法能搞他定呢?
很明显,这是个问题。
董卓当然知道,相比之下,皇甫嵩才是一只真的猛虎,唯一的办法,就是把他赶进圈子圈住,然后再行动枪。
圈子已经设计好了,它就是洛阳城。只要皇甫嵩进了洛阳城,在他眼皮底下,还能翻得起身吗?
不久,董卓以皇帝的名义下诏,拜左将军皇甫嵩为城门校尉。很快地,诏书就送到皇甫嵩手里。大家一看,都替皇甫嵩揪紧了心。完了,董老虎想使调虎离山之计了。
皇甫嵩看着诏书,半天无话。
这时,有人告诉他:左将军,与其进城受制于董卓,不如咱们响应袁绍,与他抗到底就是了。
说这话的,有两个人。一个是京兆尹盖勋,一个是皇甫嵩的参谋。
皇甫嵩听了,只是沉重地摇摇头,默默地收拾东西,整装上道了。
无论是威望,还是人气,或是玩战争,皇甫嵩都远超董卓。然而这么一个人,怎么会向董卓屈服?
这真是一个谜。
或许只有董卓和皇甫嵩才知道,这不是谜。了解自己的,除了自己还有对手。皇甫嵩或许认为,他现在已经不是董卓的对手了。
董卓真的已经强大到无懈可击了吗?没人知道,也没人敢回答。
直到那一天,答案被公布的时候。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
时势造英雄,豪杰们要组织反董卓联盟,还真离不开袁绍。
首先,袁绍家族显赫,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人气很旺;其次,很久之前,袁绍就已经不惜代价,到处招兵买马,手中人才资源相当丰富;第三,在天下所有英雄中,跟宦官直接对抗过的,有谁像袁绍名声大,努力多?
总之,没有袁绍,联盟等于是一盘散沙。没有袁绍,天下就像失去方向,无所依附。
真的是这样吗?有人却很怀疑。
参加反董卓联盟的,有十几路人马。这些人当中,有我们最熟悉的曹操。袁绍离开洛阳城后,老曹也紧随逃回老家,变卖家产,招了五千人,前来响应袁绍,于酸枣(今河南省延津县)会盟。
然而这个极大怀疑袁绍能力的,叫鲍信,时为济北国国相。
他这样对曹操说:“拨乱反正者,君也,苟非其人,虽强必毙。”
这话的意思是:能够搞定天下,力挽大厦于既倒的人,是你曹操,而不是袁绍。别看袁绍表面看上去很强,他有一天肯定玩完毙命。
排除鲍信跟袁绍结仇的可能,事实也证明,在所有非著名人士当中,他看人度物的眼光,却是最狠的。
是的,袁绍的一生,都是不自信的。谁也没想到,一向胆大包天的董卓,此时也不自信了。他还不是一般的不自信,而是相当的恐惧。
首先,董卓把刘辩降格为弘农王后不久,又派人把他毒死了。如此手法之差劲、之狠毒,已引起天下共愤,被袁绍等人当成了造反的有利借口之一。其次,他担心凭自己这点凉州兵力,根本就阻挡不了袁绍联盟的进攻。
于是就想,我要不要在开打之前,给自己找条退路呢?
说到退路,方向肯定就在西边。说到西边,董卓突然想到,关东是袁绍的天下,关西是我老董的天下。如果我迁都向西,看你袁绍还敢动我吗?
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发现,董卓兴奋极了。于是他召集众卿开会,就此事向各位咨询意见,说想把首都从洛阳迁到长安,你们觉得怎么样?
然而大家都是大眼瞪小眼,没有谁敢说一句话。
月亮代表我的心,沉默就代表大家没有异议了。那就动工吧。
董卓是这样设想的,要想迁都,就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派副手,率人把洛阳的官员百姓,迁往长安;第二步,则是由他亲自镇守洛阳,跟联军决战。实在撑不下去了,才回军长安。
说到副手,董卓已经想好一人。这个人大家并不陌生,他就是曾经跟皇甫嵩等剿灭黄巾等造反军,为汉朝建立汗马功劳的朱俊。
对于朱俊这个人,董卓心里是很忌惮的,但是外表又不得不装出很喜欢的样子。
想当年,他们一起上战场的时候,人家是指向哪儿,打向哪儿,打向哪儿,赢到哪儿。自己呢,实力不够,战场上输给敌人,还想跟同事皇甫嵩玩兵法,结果却输得脸面全无。所以,董卓打心里对朱俊还是敬畏几分的。
此时,朱俊的职位是河南尹,洛阳市的一把手。董卓的意思是,拜他为太仆,以为副手,即为副相国,让他来做大家的迁都总动员工作。
于是董卓就下达了任命书,派人征召朱俊。
但是,使者见到朱俊时,却被人家很不客气地打发回来了。并且人家还给董卓带回了一句话:不好意思,我当不了这个副相国,你还是去找别人吧。
董卓早就料到会有这么一天。
他知道,尽管他很亲纳朱俊,给足面子,但也知道他们俩不是一条道上的人。而朱俊更知道,董卓这个时候拜他为太仆兼副相国,其实就是利用他来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
还有迁都这种事,尽管朱俊在朝会上没有说,但在非正式场合,曾经很多次就明确地对董卓表过态的。让一个素有功名而遇事不屈的人主持迁都,肯定很不靠谱嘛。
如果换成别人,董卓早派人持刀上门去问候他全家了,偏偏是朱俊,他动不得呀。然而很快地,董卓又有主意了。
他认为,此时此景,有必要再召集高官会议,争取他们的支持。
叫人开会很容易,但是主持会议,董卓很没经验。上次主持议废时,跟卢植翻脸,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还有,此次跟上次不一样了,上次是议废,此次是说迁都。议废涉及的只是一个人一个家族的利益,迁都则是成千上万人的利益,前者好对付,后者工作做不到位,那是很被动的。
所以董卓决定改变策略,先来软的,实在不行,再搞硬的。
开会那天,大老粗董卓突然变得很温柔,也很有文化起来。会议一开始,他就说道:“诸位,高祖建都关中长安,历时十一世,光武帝建都洛阳,亦是十一世。据神秘预言书《石包谶》说,这时应该迁长安,才能上通天意,下达民情。”
董卓一说历史,有人就笑了。
偷笑老董的人,是司徒杨彪,字文先,杨赐的儿子,杨修的老爸。
想当初,高祖刘邦立国,到王莽抢权前,历经不止十一世;光武刘秀立国到刘协止,亦不止十一世。董卓硬要说十一世,说明他的历史知识很有问题。
当然,董卓有可能为迎合神秘预言书的说法,故意使错。杨彪笑,不是笑董卓故意使错,而是他这个招数实在太烂了。
当年,王莽就是以此招忽悠天下,夺得汉朝皇权的。现在,董卓如果想学王莽,那只能说他碰到他杨彪,实在太不走运了。
他已经忍了很久了,今天再不说,真的是要疯了。
杨彪当场站了起来,提出了三条反对意见:光武迁都,那是因为以前长安破坏严重,才搬来洛阳的,现在洛阳好好的,干吗要搬往长安?这是一;东汉建都洛阳已久,无缘无故抛弃皇家高庙,割舍皇陵搬走,势必引起百姓不满。这是二。
第三条,杨彪更不客气了。他说:“《石包谶》是本邪书,你也信?”
我想,杨彪心里应该是想说,那本破书,你也好意思拿来忽悠我们?
对于杨彪以上那两条意见,董卓愣了一会儿,没法回答。都这个时候了,不行也要硬着头皮上了。
于是,董卓清清口,这样反驳杨彪:关中肥沃,故秦得并吞六国。现在的长安,木材资源相当丰富,武帝时代的陶灶还在,只要用心经营,什么豪华宫殿房子,不消多久,即可造成。至于百姓嘛,他们算什么,如果谁胆敢不走的,我派兵把他们通通赶到海里去淹死算了。
三句不离杀字,杨彪的心都凉了。好一会儿,他又说道:“天下动之至易,安之甚难,惟明公虑焉!”
这话的意思是:迁都可是国家大事,动起来很容易,但是要收拾安顿就难了,还是请董公三思而后行啊。
三思个啥玩意儿,董卓一听,立马拉长脸皮,黑着脸,阴阴地说道:“杨司徒,你是不是想坏国之大计呀?”
董卓杀气腾腾,这时太尉黄琬一看情势不对,立即站起来说道:“董相国休怒,迁都是一件很重大的事情,杨司徒的意见,仅供参考罢了。”
汉朝三公,两个出来说话了,第三个觉得自己也该说两句话。接着司空荀爽见董卓迁都意决,如果当场跟他闹翻,后果那就严重了。
于是也赶紧出来打圆场道:“其实董相国哪想迁都呀,只不过是因为关东联军逼得太紧,所以才做此大计,借故秦之山形,以便控制天下。”
两个和事老,一前一后,一唱一和,犹如一阵春风,把正怒气腾腾的董卓拍得只剩一缕轻烟了。
就这样,会议在极度不和谐的气氛中,虎头蛇尾地收场了。
然而怒气稍平的董卓,一回到家里,突然又杀气腾腾起来了。原因是黄琬那个所谓的和事老,一退朝就给他上了一道奏。奏书里再也不见朝会上那般温柔细语,而是很明确地表态——反对迁都。
董卓火大了。他突然恍然大悟,黄琬原来是跟杨彪串通好,给他演双簧的。
想跟我玩,老子就陪你玩到底。
二月五日,董卓下诏,以天变灾异为理由,罢免杨彪和黄琬。同时,拜光禄勋赵谦为太尉,而接任杨彪司徒职位的人,则是一个猛人。
这个人,就是在江湖上消失良久的王允。
之前,王允为躲避宦官追杀,改姓隐名,辗转各地。后来,刘宏驾崩,王允到洛阳奔丧,大将军何进把他留住,当了参谋。及宦官被诛,献帝刘协即位,他被拜为太仆。
董卓此举,就是想告诉杨彪和黄琬,他不缺听话做事的人。
事实上,罢免只不过是一个前奏。很快地,杨彪就发现,老董为迁都之事,是真的想动真格了。
城门校尉伍琼,是董卓的亲信,当初袁绍出逃时,董卓想追杀,这家伙替袁绍说过几句话。然而董卓没想到,亲信伍琼也强烈反对迁都,不由分说,叫骂一番,并把他拖出去砍了。
刚杀完了人,杨彪和黄琬主动登门道歉,说不该阻拦董相国迁都。
董卓笑了。看来,这杀一儆百的手段极为正确,他的目的基本实现了。
不过为了解决后顾之忧,他还必须解除一个人的兵权,扫清最后的障碍。这个手握重权的人,才是董卓的真正对手,他就是传说中的战神皇甫嵩。打仗打不过皇甫嵩,玩兵法也玩不过他,董卓还有什么办法能搞他定呢?
很明显,这是个问题。
董卓当然知道,相比之下,皇甫嵩才是一只真的猛虎,唯一的办法,就是把他赶进圈子圈住,然后再行动枪。
圈子已经设计好了,它就是洛阳城。只要皇甫嵩进了洛阳城,在他眼皮底下,还能翻得起身吗?
不久,董卓以皇帝的名义下诏,拜左将军皇甫嵩为城门校尉。很快地,诏书就送到皇甫嵩手里。大家一看,都替皇甫嵩揪紧了心。完了,董老虎想使调虎离山之计了。
皇甫嵩看着诏书,半天无话。
这时,有人告诉他:左将军,与其进城受制于董卓,不如咱们响应袁绍,与他抗到底就是了。
说这话的,有两个人。一个是京兆尹盖勋,一个是皇甫嵩的参谋。
皇甫嵩听了,只是沉重地摇摇头,默默地收拾东西,整装上道了。
无论是威望,还是人气,或是玩战争,皇甫嵩都远超董卓。然而这么一个人,怎么会向董卓屈服?
这真是一个谜。
或许只有董卓和皇甫嵩才知道,这不是谜。了解自己的,除了自己还有对手。皇甫嵩或许认为,他现在已经不是董卓的对手了。
董卓真的已经强大到无懈可击了吗?没人知道,也没人敢回答。
直到那一天,答案被公布的时候。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