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谱(1)
一八八零年十月二十三日(农历庚辰年九月二十日)辰时,出生于天津河东区地藏庵前陆家胡同二号一名门望族家庭。取名文涛,字叔同。祖籍浙江平湖,一说山西洪洞。父李世珍,字筱楼,与李鸿章、吴汝纶为会试同年,中进士后曾任吏部主事,不久后便辞官不做,返津经商,主营盐业,几乎垄断了天津内外的盐业,成为津门巨富;晚年又大力兴办钱庄,成为天津较早的银行家。李筱楼乐善好施,创办“备济社”,向贫民施舍粮食棺木,又兴办义塾让贫儿上学,在津门一带博得“李善人”的雅号。
叔同生母王氏名凤玲,一八六零年生,原系丫环,一八九七年被李筱楼收为三姨太。她略通文字,笃信佛教,对李叔同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李叔同在家中排行第三。其降生之日,有喜鹊噙松枝送至房内,此松枝被视作佛赐善根,叔同终生携带在身边。
一八八三年举家搬入粮店后街六十二号,与旧屋仅一巷之隔。
一八八四年开始学习书法,临摹柳、颜。
此年,其父因病过世,李鸿章亲临李宅为之主丧。李家大办丧事,僧众行普济法事,并做了一场焰口。叔同目睹这些场面后,召邻居小伙伴们群起效仿,自命为“大和尚”。其父去世后,因为财产等原因,叔同母子受到大家庭的排挤,叔同开始变得沉默寡言。自是岁起从母王氏诵名诗格言。
一八八六年始学《三字经》、《百家姓》等启蒙书,后读《百孝图》、《返性篇》、《玉历钞传》、《格言联璧》等。其母还教之以短诗。
一八八七年开始攻读《文选》。叔同日诵五百,过目不忘,进步飞快,常受其师常云庄赞赏。
一八八八年熟读《四书》、《孝经》、《诗经》及无数唐诗。因常陪同大娘郭氏(李筱楼之大姨太)前往无量庵,学会念诵《大悲咒》、《往生咒》。开始从天津著名书法篆刻家唐静岩学习篆刻。家中有京戏班子唱堂会,因好奇而学习唱戏。
一八九一年开始学习篆书,摹《宣王猎碣》,每天写五百余字。又学习隶书,热衷于碑学,临写《张猛龙碑》、《张迁碑》、《龙门二十品》等。随常云庄先生学习《史记》、《汉书》等史学著作,此间还常去票房学戏。
一八九四年文才初露,有“人生犹似西山月,富贵终如草上霜”之句流传。此时,其诗文书法均已打下良好的根基。在票房与京剧名伶杨翠
原第7页图放236页下方李叔同少年时书法习作之一
喜结识。
一八九五年入天津辅仁学院学习。自夏天起,开始学习算术、外语等西方教育内容,接受“新学”。
一八九六年拜其父生前好友、天津诗词界名流赵幼梅学词,将诗词融会贯通。又正式从著名书家唐静岩学习书法篆刻。此间广交津门艺林名士,著名教育家严修、大文豪孟广慧、大书法家王吟笙、大画家陈篙洲等诸多学者、书画大家皆与其交往甚密,使之得到广泛的艺术熏陶。是年以文童身份进入天津县学,开始学习八股文。
一八九七年奉母之命,与天津卫芥园俞家茶庄的茶商之女俞氏成婚。俞氏长叔同二岁,端庄淑静。李家大办婚事,其兄从家产中拨出三十万元供叔同家用。叔同买下一部德国钢琴,并开始学习拜厄的《钢琴基本教材》及车尔尼的《钢琴初步教程》。
一八九八年十月,叔同与母亲、妻子一同南下上海,在法租界卜邻里租房居住,并改名李漱筒。
到沪后,叔同与“沪学会”之许幻园等结识,加入“城南文社”。
一八九九年春季,在许幻园盛情邀请下,携全家迁入沪南青龙桥许家城南草堂,幻园为叔同所居院落题名“李庐”。
与许幻园、袁希濂、蔡小香、张小楼结成金兰兄弟,号称“天涯五友”。此外,还与文坛名人毛子监、李力园、刘泯松等过从甚密。
是年,叔同长子葫芦产后即夭折。
一九零零年作《二十自述诗》,冠以四言诗序以自省。又将自己的印章作品及家藏古代名印辑成一册《李庐印谱》出版。又编辑《诗钟汇编原第111页图放于238页李叔同在上海饰演黄天霸剧照
初集》,并自作序言。是年春天,叔同北上开封以童生身份参加了考试,考取第三名。
四月,与黄仰宗、任伯年、朱梦庐、高邕之等书画家,在上海福州路杨柳楼台旧址组织成立“上海书画家公会”,叔同为会员,随之加入上海书画金石界。“上海书画家公会”举办各种“书画讲习班”,免费宣讲,向大众普及书画知识。叔同讲授篆书篆刻课程。
九月,次子李准出生。
一九零一年年初,将个人诗作结集《李庐诗钟》,署名“当湖惜霜仙史”,在沪印行。
二月,北上天津探望家人。抵津后适逢其兄赴豫,叔同本欲再赶往河南,但因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道路阻滞,未能成行,遂在津滞留两月有余。其间曾入京看望名伶杨翠喜,回津后作词《菩萨蛮·忆杨翠喜》以为纪念。叔同此次北上留有多首诗词佳作,如《南浦月·北行留别海上同人》、《轮中枕上闻歌》、《到津愁不成寐》等,返沪后将之辑成《辛丑北征泪墨》,该书面世后,在沪获得各界人士高度评价。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
叔同生母王氏名凤玲,一八六零年生,原系丫环,一八九七年被李筱楼收为三姨太。她略通文字,笃信佛教,对李叔同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李叔同在家中排行第三。其降生之日,有喜鹊噙松枝送至房内,此松枝被视作佛赐善根,叔同终生携带在身边。
一八八三年举家搬入粮店后街六十二号,与旧屋仅一巷之隔。
一八八四年开始学习书法,临摹柳、颜。
此年,其父因病过世,李鸿章亲临李宅为之主丧。李家大办丧事,僧众行普济法事,并做了一场焰口。叔同目睹这些场面后,召邻居小伙伴们群起效仿,自命为“大和尚”。其父去世后,因为财产等原因,叔同母子受到大家庭的排挤,叔同开始变得沉默寡言。自是岁起从母王氏诵名诗格言。
一八八六年始学《三字经》、《百家姓》等启蒙书,后读《百孝图》、《返性篇》、《玉历钞传》、《格言联璧》等。其母还教之以短诗。
一八八七年开始攻读《文选》。叔同日诵五百,过目不忘,进步飞快,常受其师常云庄赞赏。
一八八八年熟读《四书》、《孝经》、《诗经》及无数唐诗。因常陪同大娘郭氏(李筱楼之大姨太)前往无量庵,学会念诵《大悲咒》、《往生咒》。开始从天津著名书法篆刻家唐静岩学习篆刻。家中有京戏班子唱堂会,因好奇而学习唱戏。
一八九一年开始学习篆书,摹《宣王猎碣》,每天写五百余字。又学习隶书,热衷于碑学,临写《张猛龙碑》、《张迁碑》、《龙门二十品》等。随常云庄先生学习《史记》、《汉书》等史学著作,此间还常去票房学戏。
一八九四年文才初露,有“人生犹似西山月,富贵终如草上霜”之句流传。此时,其诗文书法均已打下良好的根基。在票房与京剧名伶杨翠
原第7页图放236页下方李叔同少年时书法习作之一
喜结识。
一八九五年入天津辅仁学院学习。自夏天起,开始学习算术、外语等西方教育内容,接受“新学”。
一八九六年拜其父生前好友、天津诗词界名流赵幼梅学词,将诗词融会贯通。又正式从著名书家唐静岩学习书法篆刻。此间广交津门艺林名士,著名教育家严修、大文豪孟广慧、大书法家王吟笙、大画家陈篙洲等诸多学者、书画大家皆与其交往甚密,使之得到广泛的艺术熏陶。是年以文童身份进入天津县学,开始学习八股文。
一八九七年奉母之命,与天津卫芥园俞家茶庄的茶商之女俞氏成婚。俞氏长叔同二岁,端庄淑静。李家大办婚事,其兄从家产中拨出三十万元供叔同家用。叔同买下一部德国钢琴,并开始学习拜厄的《钢琴基本教材》及车尔尼的《钢琴初步教程》。
一八九八年十月,叔同与母亲、妻子一同南下上海,在法租界卜邻里租房居住,并改名李漱筒。
到沪后,叔同与“沪学会”之许幻园等结识,加入“城南文社”。
一八九九年春季,在许幻园盛情邀请下,携全家迁入沪南青龙桥许家城南草堂,幻园为叔同所居院落题名“李庐”。
与许幻园、袁希濂、蔡小香、张小楼结成金兰兄弟,号称“天涯五友”。此外,还与文坛名人毛子监、李力园、刘泯松等过从甚密。
是年,叔同长子葫芦产后即夭折。
一九零零年作《二十自述诗》,冠以四言诗序以自省。又将自己的印章作品及家藏古代名印辑成一册《李庐印谱》出版。又编辑《诗钟汇编原第111页图放于238页李叔同在上海饰演黄天霸剧照
初集》,并自作序言。是年春天,叔同北上开封以童生身份参加了考试,考取第三名。
四月,与黄仰宗、任伯年、朱梦庐、高邕之等书画家,在上海福州路杨柳楼台旧址组织成立“上海书画家公会”,叔同为会员,随之加入上海书画金石界。“上海书画家公会”举办各种“书画讲习班”,免费宣讲,向大众普及书画知识。叔同讲授篆书篆刻课程。
九月,次子李准出生。
一九零一年年初,将个人诗作结集《李庐诗钟》,署名“当湖惜霜仙史”,在沪印行。
二月,北上天津探望家人。抵津后适逢其兄赴豫,叔同本欲再赶往河南,但因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道路阻滞,未能成行,遂在津滞留两月有余。其间曾入京看望名伶杨翠喜,回津后作词《菩萨蛮·忆杨翠喜》以为纪念。叔同此次北上留有多首诗词佳作,如《南浦月·北行留别海上同人》、《轮中枕上闻歌》、《到津愁不成寐》等,返沪后将之辑成《辛丑北征泪墨》,该书面世后,在沪获得各界人士高度评价。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