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招隐寺 第十节
地方志办公室所在的那栋三层灰色小洋楼,位于市政府大院的西北角。房子年久失修,古旧而残破。不知何人所修,不知建于何年何月。灰泥斑驳,苔藓疯长,墙上爬满了藤蔓。它是各类小动物天然的庇护所:老鼠、蟑螂、白蚁、壁虎、七星瓢虫,不一而足。自从有一天,一条被当地人称为“火赤练”的无毒花蛇被发现以后,原先在这里驻扎的妇女联合会决定连夜搬家,给正发愁无处栖身的方志办腾出了地方。
端午刚来的时候,因单位没能提供宿舍,他被默许临时住在办公室过夜。那年冬天,他用电炉煮面条时,不小心烧穿了木地板。刚刚出生的小老鼠一个接着一个从焦黑的地板洞里钻了上来,一共五只,颤颤巍巍地爬到了端午的棉鞋上。那些肉色的、粉嫩的、楚楚可怜的小家伙,让他彻底改变了对于老鼠的不良印象。他还从中挑了一只最小的,养在笔筒里,每天喂以残菜剩饭,希望它像传说中的隐鼠一样,为他舔墨。明显是营养过剩,小老鼠被他养得又肥又壮。等到它有足够的力气顶翻笔筒上盖着的那本《都柏林人》,便逃之夭夭,不知了去向。
那是一段寂寞而自在的时光。百无聊赖。灰色小楼里的生活,有点像僧人在静修,无所用心,无所事事。在这个日趋忙乱的世界上,他有了这么一个托迹之所,可以任意挥霍他的闲暇,他感到心满意足。唯一困扰着他的,是一种不真实感,他觉得自己有点像《城堡》中的那个土地测量员。
那么,鹤浦市政府到底需不需要一个地方志办公室这样的常设机构?自从1990年8月他从鹤浦矿山机械厂调到这里的那天起,端午就一直为这个问题感到困惑,迄今为止,没有答案。
除了李斗的《扬州画舫录》和刘侗的《帝京景物略》等有限的几本书之外,端午对于方志掌故一类的文献,并没有多少了解。他只是隐约地知道,过去的地方志通常是由个人编撰的,如被称为“淮左二俞”的俞希鲁和俞阳。这就给他造成了一个错觉:他调入地方志办公室,是给地方上的某个“村野学究”当助手。完全没想到的是,它竟然是一个地方上的局级单位。在编的工作人员就多达二十余名。不仅有主任、副主任,还下设编审科、编撰一科、编撰二科、档案科、资料科等诸多部门。
一般来说,地方志差不多30至50年才会重修一次,这是惯例。可市政府最近创造性地提出了所谓“盛世修志”的设想,将修志的间隔缩短为二十年。但即便如此,在无志可修的年月里,这么多人挤在那座阴暗潮湿的小楼里,如何打发时间?
好在还有“年鉴”一说。
既然中国发展得那么快,新鲜事那么多,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的统计数字,又那么的庞杂和激动人心,社会发展的成就,自然需要在年鉴中得到反映。再说,年鉴的编辑和整理,也可以为日后大规模地重修地方志准备必要的资料。
尽管这里的工资待遇甚至还比不上矿山机械厂;尽管除了他本人之外,办公室的其他人员一律在五十岁以上,且心理状态都有些不太健康;在小史调来之前,方志办竟没有一位女性;当他每次去市政府的各个职能部门组织年鉴编写时,对方的神色既愤怒又不屑;尽管,每当家玉与他吵架时,都会讽刺他“正在那个小楼里一点点地烂掉”,可是说实在的,端午倒有点喜欢这个可有可无,既不重要,又非完全不重要的单位。有点喜欢这种“正在烂掉”的感觉。
他慢慢地就习惯了从堆积如山的书卷和纸张中散发出来的霉味。一到下雨天,当他透过资料科办公室的南窗,眺望着院墙外那片荒草丛生的滩涂,眺望那条乌黑发亮,臭气逼人的古运河,以及河中劈波斩浪的船只,他都能感觉到一种死水微澜的浮靡之美——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哺育并滋养着他的诗歌意境。
地方志办公室的主任已换过三个。去年刚来的这一位,名叫郭杏村,原来是市文化局的局长。因为一件闹得沸沸扬扬又无法查证的风化案,他不得已同意了市里平级调动的方案。和他差不多同时调入方志办的小史,虽说人有点笨,但作为这里唯一的年轻女性,还是颇得郭主任的青睐。老郭经常来资料科,找她畅谈人生。有时候,据说半夜里还把她从床上叫起来,去茶室打牌。
小史在背地里叫他“老鬼。”
老郭既然是主要领导,当然就有理由什么事都不做。真正业务上的负责人是鹤浦一中的一位退休的语文教研组组长。他是方志和年鉴实际上的主编和终审,名叫冯延鹤。这是一个做事一丝不苟、性格古怪的小老头。
他有一种病态的洁癖。为照料办公室里的几盆兰花,为毫无必要地定期清理他的房间,耗去了太多的精力。他常年戴着一副洗得发白的蓝色袖套,因担心别人将细菌传给他,从不跟人握手。他又担心别人说话时会将唾沫星子溅到他脸上,因此按照不成文的规矩,每一个向他汇报工作的下属走到他身边时,都必须自动后退两步,他才跟人家慢条斯理地说话。端午还曾为他写过一首诗,题为《鹤浦方志办的古尔德先生》。
可惜他不会弹钢琴。
冯延鹤对下属的业务能力很不信任。他从来不屑与端午说话。半年前,趁着一年中最为空闲的夏秋之交,他将全体工作人员召集到会议室,见样学样地搞了几次“集体学习”。他从鹤浦师范学院请来了一位研究古汉语的副教授,说是要给大家补一补古文字方面的课。没有人把这种小学生过家家似的学习当回事。第一次上课,就有超过一半的人趴在桌上睡大觉。冯延鹤的脸上有些挂不住了。他中断了教授的讲课,亲自走过去,把正在睡觉的人一一推醒,然后,他随手在小黑板上写下了一组古代的人名,诸如伍员、皋陶、郦食其、万俟卨之类,向在场的每一个人宣布说:如果有人全部正确地读出这些人名,那么他现在就可以回家睡觉,而且以后也无须参加这一类的集中学习……
在小史的竭力怂恿和推搡之下,在恶作剧的掌声之中,谭端午浑浑噩噩地站了起来,忐忑不安地把黑板上的那些名字读了一边。他读完了之后,全场鸦雀无声。只有小史低声地对他表达了自己愚蠢的担忧:
“亲爱的,我怎么觉得你把每个人的名字都念错了呀?”
当冯延鹤宣布端午全对,并询问他毕业于哪个大学时,小史的脸红得像发了情的鸡冠,恼羞成怒地在他的胳膊上狠狠地拧了一下。
虽然端午获得了立刻离开会议室的权利,可他并不打算将它兑现,而是颇为谦恭地缩在会议室的一个角落里,乖巧地望着他的领导。这就给了冯延鹤一个错觉,误以为他是一个谦虚好学、要求上进的好青年,并从此对他关爱有加。
当然,通过这一次的集体学习,冯延鹤也确立了自己毋庸置疑的绝对权威。仿佛握有别人案底似的,可以一劳永逸地从下属们自惭形秽的银行中,支取稳定的利息。
其实冯延鹤十分健谈,也喜欢下围棋。虽说他自称是业余三段,可谭端午以业余初段的棋力,想要故意卖个破绽输给他,都要颇费一番脑筋。有一次,下完棋复盘的时候,冯老头让他“无所顾忌,直言无隐”地谈一谈对方志办工作的看法。端午头脑一热,就大发了一通牢骚,并认为方志办根本没有必要存在,应予以取缔。
冯延鹤皱起了眉头。他建议端午好好地去读一读《庄子》。因为“凡事都是一个‘混沌’,它禁不住刨根问底”。他给端午讲了一番勿必、勿我、勿固、勿执的大道理,随后,冯老头他开始大段引用庄子的语录。什么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啦;什么醉者坠车,虽疾不死啦;什么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啦,诸如此类。
尽管端午是中文系毕业的,对他的那些话也听得似懂非懂。但最后那句话,他听得十分清晰,而且悄悄地将它记在了心里:
“无用者无忧,泛若不系之舟。你只有先成为一个无用的人,才能最终成为你自己。”
冯老头六十多岁了,可记忆力却十分强健。每次端午去闲聊,老冯都要跟自己谈上半天的《庄子》。奇怪的是,每次所引用的内容都不一样,绝少重复。这样一来,不到半年,他等于是将《庄子》重读了一遍。
依照端午的观察,尽管他嘴上说得好听,张口闭口不离《庄子》,可圣贤的那些话对他做人的修养,却没有发生什么实际的效用。这也是让端午感到绝望的地方。下棋的时候,每当端午吃掉他三五个子,要将死子从棋盘中提去的时候,冯老头就会本能地去抓端午的手,不让他动,好像是挖了他心肝似的。至于悔棋,更是家常便饭。有一次在食堂打饭,端午借了他两块五毛钱的菜票,冯老头两个月之后竟然还记得催他还钱。
不过,端午还是很喜欢这个精瘦的小老头。
他隔三差五地不去上班,躲在家里读书,写诗或干脆睡大觉,冯延鹤从来不闻不问。而郭主任因为常常要去找小史谈理想,嫌他碍手碍脚,因此对他的无故旷工,也乐得视而不见。即便是碰到负责考勤的副主任来查岗,小史只要替他撒个谎,事情就对付过去了。
每年的年终考评,端午竟然都是“优秀”。
久而久之,在县志办,端午渐渐就成了一个地位十分特殊的人物。在这个恶性竞争搞得每个人都灵魂出窍的时代里,端午当然有理由为自己置身于这个社会之外而感到自得。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
端午刚来的时候,因单位没能提供宿舍,他被默许临时住在办公室过夜。那年冬天,他用电炉煮面条时,不小心烧穿了木地板。刚刚出生的小老鼠一个接着一个从焦黑的地板洞里钻了上来,一共五只,颤颤巍巍地爬到了端午的棉鞋上。那些肉色的、粉嫩的、楚楚可怜的小家伙,让他彻底改变了对于老鼠的不良印象。他还从中挑了一只最小的,养在笔筒里,每天喂以残菜剩饭,希望它像传说中的隐鼠一样,为他舔墨。明显是营养过剩,小老鼠被他养得又肥又壮。等到它有足够的力气顶翻笔筒上盖着的那本《都柏林人》,便逃之夭夭,不知了去向。
那是一段寂寞而自在的时光。百无聊赖。灰色小楼里的生活,有点像僧人在静修,无所用心,无所事事。在这个日趋忙乱的世界上,他有了这么一个托迹之所,可以任意挥霍他的闲暇,他感到心满意足。唯一困扰着他的,是一种不真实感,他觉得自己有点像《城堡》中的那个土地测量员。
那么,鹤浦市政府到底需不需要一个地方志办公室这样的常设机构?自从1990年8月他从鹤浦矿山机械厂调到这里的那天起,端午就一直为这个问题感到困惑,迄今为止,没有答案。
除了李斗的《扬州画舫录》和刘侗的《帝京景物略》等有限的几本书之外,端午对于方志掌故一类的文献,并没有多少了解。他只是隐约地知道,过去的地方志通常是由个人编撰的,如被称为“淮左二俞”的俞希鲁和俞阳。这就给他造成了一个错觉:他调入地方志办公室,是给地方上的某个“村野学究”当助手。完全没想到的是,它竟然是一个地方上的局级单位。在编的工作人员就多达二十余名。不仅有主任、副主任,还下设编审科、编撰一科、编撰二科、档案科、资料科等诸多部门。
一般来说,地方志差不多30至50年才会重修一次,这是惯例。可市政府最近创造性地提出了所谓“盛世修志”的设想,将修志的间隔缩短为二十年。但即便如此,在无志可修的年月里,这么多人挤在那座阴暗潮湿的小楼里,如何打发时间?
好在还有“年鉴”一说。
既然中国发展得那么快,新鲜事那么多,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的统计数字,又那么的庞杂和激动人心,社会发展的成就,自然需要在年鉴中得到反映。再说,年鉴的编辑和整理,也可以为日后大规模地重修地方志准备必要的资料。
尽管这里的工资待遇甚至还比不上矿山机械厂;尽管除了他本人之外,办公室的其他人员一律在五十岁以上,且心理状态都有些不太健康;在小史调来之前,方志办竟没有一位女性;当他每次去市政府的各个职能部门组织年鉴编写时,对方的神色既愤怒又不屑;尽管,每当家玉与他吵架时,都会讽刺他“正在那个小楼里一点点地烂掉”,可是说实在的,端午倒有点喜欢这个可有可无,既不重要,又非完全不重要的单位。有点喜欢这种“正在烂掉”的感觉。
他慢慢地就习惯了从堆积如山的书卷和纸张中散发出来的霉味。一到下雨天,当他透过资料科办公室的南窗,眺望着院墙外那片荒草丛生的滩涂,眺望那条乌黑发亮,臭气逼人的古运河,以及河中劈波斩浪的船只,他都能感觉到一种死水微澜的浮靡之美——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哺育并滋养着他的诗歌意境。
地方志办公室的主任已换过三个。去年刚来的这一位,名叫郭杏村,原来是市文化局的局长。因为一件闹得沸沸扬扬又无法查证的风化案,他不得已同意了市里平级调动的方案。和他差不多同时调入方志办的小史,虽说人有点笨,但作为这里唯一的年轻女性,还是颇得郭主任的青睐。老郭经常来资料科,找她畅谈人生。有时候,据说半夜里还把她从床上叫起来,去茶室打牌。
小史在背地里叫他“老鬼。”
老郭既然是主要领导,当然就有理由什么事都不做。真正业务上的负责人是鹤浦一中的一位退休的语文教研组组长。他是方志和年鉴实际上的主编和终审,名叫冯延鹤。这是一个做事一丝不苟、性格古怪的小老头。
他有一种病态的洁癖。为照料办公室里的几盆兰花,为毫无必要地定期清理他的房间,耗去了太多的精力。他常年戴着一副洗得发白的蓝色袖套,因担心别人将细菌传给他,从不跟人握手。他又担心别人说话时会将唾沫星子溅到他脸上,因此按照不成文的规矩,每一个向他汇报工作的下属走到他身边时,都必须自动后退两步,他才跟人家慢条斯理地说话。端午还曾为他写过一首诗,题为《鹤浦方志办的古尔德先生》。
可惜他不会弹钢琴。
冯延鹤对下属的业务能力很不信任。他从来不屑与端午说话。半年前,趁着一年中最为空闲的夏秋之交,他将全体工作人员召集到会议室,见样学样地搞了几次“集体学习”。他从鹤浦师范学院请来了一位研究古汉语的副教授,说是要给大家补一补古文字方面的课。没有人把这种小学生过家家似的学习当回事。第一次上课,就有超过一半的人趴在桌上睡大觉。冯延鹤的脸上有些挂不住了。他中断了教授的讲课,亲自走过去,把正在睡觉的人一一推醒,然后,他随手在小黑板上写下了一组古代的人名,诸如伍员、皋陶、郦食其、万俟卨之类,向在场的每一个人宣布说:如果有人全部正确地读出这些人名,那么他现在就可以回家睡觉,而且以后也无须参加这一类的集中学习……
在小史的竭力怂恿和推搡之下,在恶作剧的掌声之中,谭端午浑浑噩噩地站了起来,忐忑不安地把黑板上的那些名字读了一边。他读完了之后,全场鸦雀无声。只有小史低声地对他表达了自己愚蠢的担忧:
“亲爱的,我怎么觉得你把每个人的名字都念错了呀?”
当冯延鹤宣布端午全对,并询问他毕业于哪个大学时,小史的脸红得像发了情的鸡冠,恼羞成怒地在他的胳膊上狠狠地拧了一下。
虽然端午获得了立刻离开会议室的权利,可他并不打算将它兑现,而是颇为谦恭地缩在会议室的一个角落里,乖巧地望着他的领导。这就给了冯延鹤一个错觉,误以为他是一个谦虚好学、要求上进的好青年,并从此对他关爱有加。
当然,通过这一次的集体学习,冯延鹤也确立了自己毋庸置疑的绝对权威。仿佛握有别人案底似的,可以一劳永逸地从下属们自惭形秽的银行中,支取稳定的利息。
其实冯延鹤十分健谈,也喜欢下围棋。虽说他自称是业余三段,可谭端午以业余初段的棋力,想要故意卖个破绽输给他,都要颇费一番脑筋。有一次,下完棋复盘的时候,冯老头让他“无所顾忌,直言无隐”地谈一谈对方志办工作的看法。端午头脑一热,就大发了一通牢骚,并认为方志办根本没有必要存在,应予以取缔。
冯延鹤皱起了眉头。他建议端午好好地去读一读《庄子》。因为“凡事都是一个‘混沌’,它禁不住刨根问底”。他给端午讲了一番勿必、勿我、勿固、勿执的大道理,随后,冯老头他开始大段引用庄子的语录。什么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啦;什么醉者坠车,虽疾不死啦;什么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啦,诸如此类。
尽管端午是中文系毕业的,对他的那些话也听得似懂非懂。但最后那句话,他听得十分清晰,而且悄悄地将它记在了心里:
“无用者无忧,泛若不系之舟。你只有先成为一个无用的人,才能最终成为你自己。”
冯老头六十多岁了,可记忆力却十分强健。每次端午去闲聊,老冯都要跟自己谈上半天的《庄子》。奇怪的是,每次所引用的内容都不一样,绝少重复。这样一来,不到半年,他等于是将《庄子》重读了一遍。
依照端午的观察,尽管他嘴上说得好听,张口闭口不离《庄子》,可圣贤的那些话对他做人的修养,却没有发生什么实际的效用。这也是让端午感到绝望的地方。下棋的时候,每当端午吃掉他三五个子,要将死子从棋盘中提去的时候,冯老头就会本能地去抓端午的手,不让他动,好像是挖了他心肝似的。至于悔棋,更是家常便饭。有一次在食堂打饭,端午借了他两块五毛钱的菜票,冯老头两个月之后竟然还记得催他还钱。
不过,端午还是很喜欢这个精瘦的小老头。
他隔三差五地不去上班,躲在家里读书,写诗或干脆睡大觉,冯延鹤从来不闻不问。而郭主任因为常常要去找小史谈理想,嫌他碍手碍脚,因此对他的无故旷工,也乐得视而不见。即便是碰到负责考勤的副主任来查岗,小史只要替他撒个谎,事情就对付过去了。
每年的年终考评,端午竟然都是“优秀”。
久而久之,在县志办,端午渐渐就成了一个地位十分特殊的人物。在这个恶性竞争搞得每个人都灵魂出窍的时代里,端午当然有理由为自己置身于这个社会之外而感到自得。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