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曰第二十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舜亦以命禹。
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尧曰是论语最后一篇,内有三章,首为尧曰,次为子张问,后为君子应知命。
尧曰章,皇邢二疏皆分为五节。
第一节,自尧曰至天禄永终。
这是帝尧命舜之辞。命是在禅让之际,称天而命之义。
“尧曰,咨,尔舜。”尧将让位给舜时,先发咨嗟的叹声,然后呼舜,告诫他以下四句话。尔舜,尔是汝字、你字之义,加在舜字前,作语助辞用。
“天之历数在尔躬。”依照天的历数,帝位当在汝身。虞书大禹谟“天之历数”,孔传:“历数谓天道。”孔氏颖达疏:“历数,谓天历运之数。帝王易姓而兴,故言历数为天道。”
“允执其中。”尧命舜,要信实的执持其中道。
“四海困穷。”尧又命舜,要为四海之内的人民解除困穷之苦。刘氏正义引孟子滕文公篇,尧时洪水氾滥,是四海困穷之征,尧举舜敷治之,故此咨告之言,当忧恤之。
“天禄永终。”最后是尧祝福舜,天所赐予的禄位,长享于终身。大禹谟“天禄永终”,孔传:“天之禄籍长终汝身。”
焦循论语补疏引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说,四海困穷,不得如汉注作好,天禄永终,亦不得作不好。
毛奇龄论语稽求篇:“阎潜丘云,四海困穷是儆辞,天禄永终是勉辞。四海当念其困穷,天禄当期其永终。虽与子良说亦稍有异,而其旨则同。盖天禄永终,则断无作永绝解者。潜丘当谓汉魏以还,俱解永长。典午以后,始解永绝。”阎若璩号潜丘。包咸字子良。下文“包曰”即是包咸曰。典午即司马之意。此处指称晋朝。十二支中,午属马。晋姓司马。故称晋朝为典午。
汉宋两注,录作参考。
集解包曰:“允,信也。困,极也。永,长也。言为政信执其中,则能穷极四海,天禄所以长终。”
朱子集注:“四海之人困穷,则君禄亦永绝矣。戒之也。”
第二节,就是“舜亦以命禹”一句。
后来舜让位给禹时,也是用这样的辞句命禹。
第三节,自曰予小子履至罪在朕躬。
这是汤伐桀告天之辞。
“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汤伐桀,告天说,我小子履,谨敢用黑牡为祭品,谨敢明告于大大君天帝。刘氏正义说:“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汤告天,故谦言小子。”履,商汤之名。玄是黑色,夏代祭祀用牲尚黑,殷尚白,汤在此时,仍用夏礼,以玄牡为牲。说文:“皇,大也。”皇皇,犹如伟大之义。尔雅释诂:“后,君也。”后帝,尊称天帝为君。
“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这三句依皇邢二疏解释即可。二疏大意是说,汤明告天帝,他伐夏桀,是顺天奉法,不敢擅自赦有罪的人。帝是天,帝臣就是桀。桀是天子,天子事天,犹如事君,故说桀是帝臣。桀居帝臣之位,所犯的罪已不可隐蔽,以其简在天心之故。简作阅字讲,简在帝心,就是天帝心里看得很清楚的意思。他注引墨子兼爱篇“有善不敢蔽,有罪不敢赦”之文,将此处帝臣解释为善臣。墨子所说的是殷汤祷雨之辞,以此解释论语伐桀告天之文并不适合,所以皇邢二疏但依何晏之注,以帝臣为桀。
“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尔雅释诂:“朕,我也。”郭璞注:“古者贵贱皆自称朕,至秦世始为天子尊称。”孔安国注:“无以万方,万方不与也。”汤说,我本身有罪,请天帝不要牵连万方之民,万方之民有罪,其罪责由我承担。
第四节,自周有大赉,至在予一人。
这是周武伐纣誓众之辞。
“周有大赉,善人是富。”何氏集解,周,指周家。赉,作赐字讲。此意是说,周家受天大赐,善人很多。此善人即指治理之臣而言,也就是尚书泰誓篇武王说的“予有乱臣十人。”
“虽有周亲,不如仁人。”这是尚书泰誓篇中的两句话,依皇疏解释即可。大意是说,虽有周家最亲的人,但若不善,则被罪黜。虽非周家之亲,然而他是仁者,亦必重用他。
泰誓孔安国传,将周亲解释为纣王的至亲,仁人指为周家之人。但孔注论语这两句:“亲而不贤不忠,则诛之,管蔡是也。仁人,谓箕子、微子,来则用之。”两者何以不同,邢昺疏加以解释,孔安国之意,盖以泰誓为伐纣誓众之辞,论语此处是泛言周家政治之法,欲两通其义,故两处之注不同。
“百姓有过,在予一人。”邢疏以为,百姓,是天下众民。武王说,我若不教百姓,使有罪过,当归罪在我一人。
竹氏会笺:“周有大赉,善人是富,云云,在予一人。此六句,必是一时之言。以周字起,以予一人结,其为武王曰可知,故省耳。”
第五节,自谨权量至公则说。
总说二帝三王所行之政皆是此法。这一节,诸儒以为孔子语,并引汉书律历志,公羊传昭公三十二年何休注等为证,应可信从。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包氏注:“权,秤也。量,斗斛。”秤本作称,是称物之器,以称称物而知轻重。斗与斛,皆是量物之器,以斗斛量物而知多少。尚书舜典所说的“同律度量衡”之义,其度就是度物的长短,如尺丈等。谨权量,就是谨慎齐一度量衡之制,使民间贸易公平。邢疏:“法度,谓车服旌旗之礼仪也,审察之,使贵贱有别,无僭逼也。官有废阙,复修治之,使无旷也。”审法度,就是审察礼仪制度,使其各有秩序,而不紊乱。邢疏修废官之意,是事必有官,官必有人,人必尽职。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则四方之政便能顺利的施行。
(倾′国?小说网:.qGreaDing.)
“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兴起已灭的诸侯之国,为已绝祀的贤卿大夫立后,举用隐居的才行超逸之民,如此,天下的民心自然来归。刘氏正义:“尔雅释诂,灭,绝也。公羊僖五年传,灭者,亡国之善辞也。许氏五经异义解此文云,国谓诸侯,世谓卿大夫。”
“所重民食丧祭。”帝王所重视的是民食丧祭四者。孔安国注:“重民,国之本也。重食,民之命也。重丧,所以尽哀。重祭,所以致敬。”此注很好,人民是帝王为政的根本,重视民食,是为养民,重视丧礼与祭祀,是教民以德。
“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宽厚待人,则得众人归附。信实待人,则得人民信任。办事敏捷,则有事功。为政公平,则民心悦服。尚书洪范:“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孔传:“荡荡,言开辟。平平,言辩治。”孔颖达疏:“无偏私,无阿党,王家所行之道,荡荡然开辟矣。无阿党,无偏私,王者所立之道,平平然辩治矣。”
孔安国注:“凡此二帝三王所以治也,故传以示后世。”
邢昺疏:“此章有二帝三王之事,录者采合以成章。检大禹谟、汤诰、与泰誓、武成,则此章其文略矣。”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子张问孔子,怎样才可以从事政治。
孔子说,要尊崇五种美事,屏除四种恶事,这就可以从政了。
子张问,何谓五美。
孔子说,君子为政,惠民而不耗费财力,劳民而不招民怨,有欲而非自私之贪,心中安泰而不骄傲,有威仪而不凶猛。
子张问,何谓惠而不费。
孔子便逐条解释五美:“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王肃注:“利民在政,无费于财。”为政者要以适当的政策来利民,民之所利不同,就要因仍其不同的利益,制定不同的政策,付诸实施。例如因仍农民所利,就要有利于农民的政策,因仍工商之民所利,就要有利于工商之民的政策。以这些利民的政策来辅助各地各业人民,使其安居乐业,各遂其生,此即惠而不费。
“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邢疏以学而篇孔子的话解释:“使民以时,则又谁怨恨哉。”为政者推行公共建设,如修治沟洫,或养护道路桥梁等,需用民间劳力,但需选在农闲时期,民间可以出动劳力,这才劳动人民,又有谁怨呢。
“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之欲,是欲行仁政,欲行即行,便能得仁,此欲便不是贪。皇疏:“欲仁义者为廉,欲财色者为贪。言人君当欲于仁义,使仁义事显,不为欲财色之贪,故云欲仁而得仁,又焉贪也。”又引江熙曰:“我欲仁,则仁至,非贪也。”
“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孔安国注:“言君子不以寡小而慢也。”君子待人接物,虚心平等。所待之人,无论多数少数,也不论是大人物小人物,都不敢怠慢。此即泰而不骄。
“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君子端正其衣冠,自尊其瞻视仪容,令人望之俨然而敬畏。此即威而不猛。
子张既知五美是何意义,再问何谓四恶。
孔子为子张解释:
不教而杀谓之虐。”为政不先教民,人民犯罪就杀,这叫做虐。
“不戒视成谓之暴。”马融注:“不宿戒,而责目前成,为视成。”此意是说,为政不在事先一再的告戒,而立刻就要看到成果,这就是暴。
“慢令致期谓之贼。”政令发布很慢,限期完成却是紧急而刻不容缓。这就是贼害人民。
“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孔安国注:“谓财物俱当与人,而吝啬于出纳,惜难之。此有司之任耳,非人君之道也。”皇疏:“有司,犹库吏之属。人君若物与人而吝,即与库吏无异。”孔注“犹之”为“俱当。”刘淇助字辨略:“犹之,犹俗云总是也。”皇疏之意,犹若以物与人。应以皇疏较优。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知命、知礼、知言,三者非常重要,孔子告诉学者不可不知。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孔安国注:“命,谓穷达之分也。”皇疏:“命,谓穷通夭寿也。人生而有命,受之由天,故不可不知也。若不知而强求,则不成为君子之德。”皇疏之意,命就是天命。各人的命虽然同受于天,但有穷通夭寿之异。何谓其然,必须了解前因。各人前因不同,所以受天之命不同。了解前因,便能知命。如此知命,始肯修德以立命。不但立一己之命,更为生民立命。这才能成君子之德。
“不知礼无以立也。”人不知礼,无从立身。皇疏:“礼主恭俭庄敬,为立身之本。人若不知礼者,无以得立身于世也。”皇疏又引证礼记礼运篇孔子的话:“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由此可见礼是如何的重要。
“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刘氏恭冕说:“言者心声,言有是非,故听而别之,则人之是非亦知也。”知言乃能知人。如何知言,刘氏引孔子与孟子各一段话以为示范。周易系辞传孔子说:“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孟子公孙丑篇:“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此为圣贤知言知人之学,学者闻一可以反三。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
舜亦以命禹。
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尧曰是论语最后一篇,内有三章,首为尧曰,次为子张问,后为君子应知命。
尧曰章,皇邢二疏皆分为五节。
第一节,自尧曰至天禄永终。
这是帝尧命舜之辞。命是在禅让之际,称天而命之义。
“尧曰,咨,尔舜。”尧将让位给舜时,先发咨嗟的叹声,然后呼舜,告诫他以下四句话。尔舜,尔是汝字、你字之义,加在舜字前,作语助辞用。
“天之历数在尔躬。”依照天的历数,帝位当在汝身。虞书大禹谟“天之历数”,孔传:“历数谓天道。”孔氏颖达疏:“历数,谓天历运之数。帝王易姓而兴,故言历数为天道。”
“允执其中。”尧命舜,要信实的执持其中道。
“四海困穷。”尧又命舜,要为四海之内的人民解除困穷之苦。刘氏正义引孟子滕文公篇,尧时洪水氾滥,是四海困穷之征,尧举舜敷治之,故此咨告之言,当忧恤之。
“天禄永终。”最后是尧祝福舜,天所赐予的禄位,长享于终身。大禹谟“天禄永终”,孔传:“天之禄籍长终汝身。”
焦循论语补疏引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说,四海困穷,不得如汉注作好,天禄永终,亦不得作不好。
毛奇龄论语稽求篇:“阎潜丘云,四海困穷是儆辞,天禄永终是勉辞。四海当念其困穷,天禄当期其永终。虽与子良说亦稍有异,而其旨则同。盖天禄永终,则断无作永绝解者。潜丘当谓汉魏以还,俱解永长。典午以后,始解永绝。”阎若璩号潜丘。包咸字子良。下文“包曰”即是包咸曰。典午即司马之意。此处指称晋朝。十二支中,午属马。晋姓司马。故称晋朝为典午。
汉宋两注,录作参考。
集解包曰:“允,信也。困,极也。永,长也。言为政信执其中,则能穷极四海,天禄所以长终。”
朱子集注:“四海之人困穷,则君禄亦永绝矣。戒之也。”
第二节,就是“舜亦以命禹”一句。
后来舜让位给禹时,也是用这样的辞句命禹。
第三节,自曰予小子履至罪在朕躬。
这是汤伐桀告天之辞。
“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汤伐桀,告天说,我小子履,谨敢用黑牡为祭品,谨敢明告于大大君天帝。刘氏正义说:“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汤告天,故谦言小子。”履,商汤之名。玄是黑色,夏代祭祀用牲尚黑,殷尚白,汤在此时,仍用夏礼,以玄牡为牲。说文:“皇,大也。”皇皇,犹如伟大之义。尔雅释诂:“后,君也。”后帝,尊称天帝为君。
“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这三句依皇邢二疏解释即可。二疏大意是说,汤明告天帝,他伐夏桀,是顺天奉法,不敢擅自赦有罪的人。帝是天,帝臣就是桀。桀是天子,天子事天,犹如事君,故说桀是帝臣。桀居帝臣之位,所犯的罪已不可隐蔽,以其简在天心之故。简作阅字讲,简在帝心,就是天帝心里看得很清楚的意思。他注引墨子兼爱篇“有善不敢蔽,有罪不敢赦”之文,将此处帝臣解释为善臣。墨子所说的是殷汤祷雨之辞,以此解释论语伐桀告天之文并不适合,所以皇邢二疏但依何晏之注,以帝臣为桀。
“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尔雅释诂:“朕,我也。”郭璞注:“古者贵贱皆自称朕,至秦世始为天子尊称。”孔安国注:“无以万方,万方不与也。”汤说,我本身有罪,请天帝不要牵连万方之民,万方之民有罪,其罪责由我承担。
第四节,自周有大赉,至在予一人。
这是周武伐纣誓众之辞。
“周有大赉,善人是富。”何氏集解,周,指周家。赉,作赐字讲。此意是说,周家受天大赐,善人很多。此善人即指治理之臣而言,也就是尚书泰誓篇武王说的“予有乱臣十人。”
“虽有周亲,不如仁人。”这是尚书泰誓篇中的两句话,依皇疏解释即可。大意是说,虽有周家最亲的人,但若不善,则被罪黜。虽非周家之亲,然而他是仁者,亦必重用他。
泰誓孔安国传,将周亲解释为纣王的至亲,仁人指为周家之人。但孔注论语这两句:“亲而不贤不忠,则诛之,管蔡是也。仁人,谓箕子、微子,来则用之。”两者何以不同,邢昺疏加以解释,孔安国之意,盖以泰誓为伐纣誓众之辞,论语此处是泛言周家政治之法,欲两通其义,故两处之注不同。
“百姓有过,在予一人。”邢疏以为,百姓,是天下众民。武王说,我若不教百姓,使有罪过,当归罪在我一人。
竹氏会笺:“周有大赉,善人是富,云云,在予一人。此六句,必是一时之言。以周字起,以予一人结,其为武王曰可知,故省耳。”
第五节,自谨权量至公则说。
总说二帝三王所行之政皆是此法。这一节,诸儒以为孔子语,并引汉书律历志,公羊传昭公三十二年何休注等为证,应可信从。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包氏注:“权,秤也。量,斗斛。”秤本作称,是称物之器,以称称物而知轻重。斗与斛,皆是量物之器,以斗斛量物而知多少。尚书舜典所说的“同律度量衡”之义,其度就是度物的长短,如尺丈等。谨权量,就是谨慎齐一度量衡之制,使民间贸易公平。邢疏:“法度,谓车服旌旗之礼仪也,审察之,使贵贱有别,无僭逼也。官有废阙,复修治之,使无旷也。”审法度,就是审察礼仪制度,使其各有秩序,而不紊乱。邢疏修废官之意,是事必有官,官必有人,人必尽职。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则四方之政便能顺利的施行。
(倾′国?小说网:.qGreaDing.)
“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兴起已灭的诸侯之国,为已绝祀的贤卿大夫立后,举用隐居的才行超逸之民,如此,天下的民心自然来归。刘氏正义:“尔雅释诂,灭,绝也。公羊僖五年传,灭者,亡国之善辞也。许氏五经异义解此文云,国谓诸侯,世谓卿大夫。”
“所重民食丧祭。”帝王所重视的是民食丧祭四者。孔安国注:“重民,国之本也。重食,民之命也。重丧,所以尽哀。重祭,所以致敬。”此注很好,人民是帝王为政的根本,重视民食,是为养民,重视丧礼与祭祀,是教民以德。
“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宽厚待人,则得众人归附。信实待人,则得人民信任。办事敏捷,则有事功。为政公平,则民心悦服。尚书洪范:“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孔传:“荡荡,言开辟。平平,言辩治。”孔颖达疏:“无偏私,无阿党,王家所行之道,荡荡然开辟矣。无阿党,无偏私,王者所立之道,平平然辩治矣。”
孔安国注:“凡此二帝三王所以治也,故传以示后世。”
邢昺疏:“此章有二帝三王之事,录者采合以成章。检大禹谟、汤诰、与泰誓、武成,则此章其文略矣。”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子张问孔子,怎样才可以从事政治。
孔子说,要尊崇五种美事,屏除四种恶事,这就可以从政了。
子张问,何谓五美。
孔子说,君子为政,惠民而不耗费财力,劳民而不招民怨,有欲而非自私之贪,心中安泰而不骄傲,有威仪而不凶猛。
子张问,何谓惠而不费。
孔子便逐条解释五美:“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王肃注:“利民在政,无费于财。”为政者要以适当的政策来利民,民之所利不同,就要因仍其不同的利益,制定不同的政策,付诸实施。例如因仍农民所利,就要有利于农民的政策,因仍工商之民所利,就要有利于工商之民的政策。以这些利民的政策来辅助各地各业人民,使其安居乐业,各遂其生,此即惠而不费。
“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邢疏以学而篇孔子的话解释:“使民以时,则又谁怨恨哉。”为政者推行公共建设,如修治沟洫,或养护道路桥梁等,需用民间劳力,但需选在农闲时期,民间可以出动劳力,这才劳动人民,又有谁怨呢。
“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之欲,是欲行仁政,欲行即行,便能得仁,此欲便不是贪。皇疏:“欲仁义者为廉,欲财色者为贪。言人君当欲于仁义,使仁义事显,不为欲财色之贪,故云欲仁而得仁,又焉贪也。”又引江熙曰:“我欲仁,则仁至,非贪也。”
“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孔安国注:“言君子不以寡小而慢也。”君子待人接物,虚心平等。所待之人,无论多数少数,也不论是大人物小人物,都不敢怠慢。此即泰而不骄。
“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君子端正其衣冠,自尊其瞻视仪容,令人望之俨然而敬畏。此即威而不猛。
子张既知五美是何意义,再问何谓四恶。
孔子为子张解释:
不教而杀谓之虐。”为政不先教民,人民犯罪就杀,这叫做虐。
“不戒视成谓之暴。”马融注:“不宿戒,而责目前成,为视成。”此意是说,为政不在事先一再的告戒,而立刻就要看到成果,这就是暴。
“慢令致期谓之贼。”政令发布很慢,限期完成却是紧急而刻不容缓。这就是贼害人民。
“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孔安国注:“谓财物俱当与人,而吝啬于出纳,惜难之。此有司之任耳,非人君之道也。”皇疏:“有司,犹库吏之属。人君若物与人而吝,即与库吏无异。”孔注“犹之”为“俱当。”刘淇助字辨略:“犹之,犹俗云总是也。”皇疏之意,犹若以物与人。应以皇疏较优。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知命、知礼、知言,三者非常重要,孔子告诉学者不可不知。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孔安国注:“命,谓穷达之分也。”皇疏:“命,谓穷通夭寿也。人生而有命,受之由天,故不可不知也。若不知而强求,则不成为君子之德。”皇疏之意,命就是天命。各人的命虽然同受于天,但有穷通夭寿之异。何谓其然,必须了解前因。各人前因不同,所以受天之命不同。了解前因,便能知命。如此知命,始肯修德以立命。不但立一己之命,更为生民立命。这才能成君子之德。
“不知礼无以立也。”人不知礼,无从立身。皇疏:“礼主恭俭庄敬,为立身之本。人若不知礼者,无以得立身于世也。”皇疏又引证礼记礼运篇孔子的话:“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由此可见礼是如何的重要。
“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刘氏恭冕说:“言者心声,言有是非,故听而别之,则人之是非亦知也。”知言乃能知人。如何知言,刘氏引孔子与孟子各一段话以为示范。周易系辞传孔子说:“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孟子公孙丑篇:“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此为圣贤知言知人之学,学者闻一可以反三。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