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读者反映
1月27日,A日报公布了“读者新闻摄影年度最佳奖”,四天之后的2月1日,A日报“反响”栏刊登了如下的读者来稿:
获年度最佳奖的作品《冲突》是从四千二百多幅应征作品中筛选出来的,看过之后,我觉得它不愧为一幅效果逼真的杰作。但是,坦率地说,回味起来,该作品给人的感觉极不是滋味儿。它拍摄的是,去年10月3日夜,东名高速公路御殿场至沼津间发生的一起严重交通事故。死者六名,重伤三名,事故惨不忍睹。大型带铝制车厢卡车翻倒在地,两辆中型小轿车和一辆客货两用车先后相撞起火,另一辆小型卡车闯过中心隔离带与对面的轿车相撞,两车均被彻底撞毁。这一切真是令人望而生畏。评选委员长古家先生说,摄影者遇到了万分之一、甚至是十万分之一的偶然机会,此作品堪称新闻摄影之最……不过,我觉得它是一张令人痛心的照片。
最令人反感的是,这张照片是业余摄影家拍摄的,而且荣获年度最佳奖。如果此作品出自报社摄影记者之手,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拍摄各种事故、事件的现场照片是他们的本分。然而,它出自业余摄影家之手,这就令人不可思议。
对此,可能会有人指责说,一些事故发生时报社记者往往不在现场,因此,报社渴望得到处于现场的业余摄影家的作品。果真是这样的话,当进行事件报道时,将有关照片刊登在报纸上也就可以了。然而,我认为尤其不该将格调如此凄惨的照片列为授奖对象。
业余摄影家身居悲惨事故现场并拍摄了照片,因此受到舆论谴责的例子并非没有过。1955年,四国高松海面发生撞船事故,其作者拍摄的紫云丸号船沉没的照片便属此类先例。人们曾一针见血地指责说,如有时间抢拍镜头,何必不去搭救落水乘客呢?哪怕是能救一个人也好嘛!
不能不使人感到,业余摄影家更感兴趣的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千方百计拍下这转瞬即逝的场面,对救人则根本不放在心上。因此,他们是自私自利者。假如在这种名利思想的背后,还有在报上公开发表以及贵社设立的年度奖奖金、奖杯等令人动心的荣誉起作用,那么,事态就会发展到不堪设想的地步。(千叶市印刷业工作者藤原喜六)
针对这种观点,报社特意发了一篇“摄影部长的答词”:
我们可以认为,以上稿件的宗旨是,凡“悲惨”的新闻照片只能由报社摄影记者来拍摄,业余摄影家拍摄的此类照片不应在报上正式公开发表。这种见解虽有一定道理,但我们觉得它是十分狡隘的,社会生活是复杂的,机械文明的普及日益发展,因此,无法预测的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在不断增加。要想防止事故的发生,只能依赖于每个人的自觉和自律。我们认为,撞车事故的“悲惨”现场照片能够深切地使读者的视觉有所感触,它具有文字所不可能有的感染力。它可以使汽车司机和使用者提高警惕,百倍谨慎;也使一般人感到交通事故的严重性,从而提高防范车祸的警惕性。不仅限于交通事故,楼房、旅馆、高层公寓等高层建筑物的火灾、轮船沉没和客机发生故障之类事件的照片都具有同样的客观效果,会使人联想到自己,从而汲取教训。我们不可忽视,新闻摄影除具有报道的价值以外,还具有为人们敲“警钟”的作用。
但是,报社摄影记者人数有限,经常忙于工作,四方出动。即使得到事故发生的信息,想及时予以处理,却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就是人力充足,得到消息立刻出动,因距离较远等多种原因,赶到现场也已经晚了。因此,拍摄的照片不一定能够如实反映现场的气氛。所以,我社广泛收集业余摄影家的新闻摄影作品,希望得到能够活生生地反映“转瞬即逝”的场面的作品。业余摄影家发挥着摄影记者起不到的作用。新闻摄影工作中存在着极大的偶然因素,正如评审委员长古家先生对获年度最佳奖作品《冲突》所评述的一样,对于摄影家来说,只有借助于千裁难逢的“万分之一或十万分之一的偶然机会”才能创作出如此出色的佳作。仅仅在这一点上,业余摄影家的优越性超过了任何专业记者。正因如此,藤原先生也承认,业余摄影家可以拍出效果更逼真的照片。如前所述,只要照片逼真,能够充分反映现场的悲惨气氛,就可以使司机增强自觉性,使一般人提高对交通事故的警惕性。因此,我们觉得,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无论报社的摄影记者还是业余摄影家,都肩负着相同的任务。
最后,就设奖收集新闻摄影作品问题做个答复。既然要收集优秀作品,就需唤起应征者的兴趣。决定入选,为入选作品确定等级,斟情授予奖杯,奖状和奖金等措施,都是为了刺激应征者的兴趣,公开发表在报纸上也是予以鼓励的一种手段。就应征者的心理而言,不可否认地存在着藤原先生指出的弱点,即使暂且可称之为“个人野心”,但是如果它能够成为促使人拍出优秀作品的动力,就无须多加指责。以上答复,希望能得到大家的理解。(摄影部长)
六天之后,该报《反响》栏又登出一篇来稿:
前几天,本栏刊登了藤原先生对于获年度最佳奖作品《冲突》的批评和本报摄影部长的答词,两篇文章我均拜读了。
从报上见到《冲突》这张照片,我大吃一惊。此作品如实地再现了发生悲惨事故的瞬间情景。其逼真的效果是无与伦比的。我相信,它会作为一幅充分发挥了新闻摄影作用的作品,作为一份记录留给后世。藤原先生的指责未免有些吹毛求疵,不太尽情理。既是新闻,就无业余与专业之分。尤其是受着偶然机遇限制的新闻摄影更是如此。
摄影部长已经谈到,报社摄影记者人数有限,而且各负其责,分散在四面八方。他们得到消息即使立刻奔赴现场,因距离较远或交通阻滞等原因,根本无法及时到达现场。他们拍摄的照片的真实效果,是无法与正巧在现场的业余摄影家的作品相比的。所谓新闻摄影只能向摄影记者负责的观点。是脱离现实而又过分狭隘的。
藤原先生还对设奖征集作品提出指责。然而,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样才能促使大家认真切磋研究,努力提高技术。给优秀作品以荣誉和报酬是无可非议的。而且,业余摄影家并不以获奖为首要目的。我完全支持摄影部长的观点。(小峰和雄)
最后,《反响》栏的编辑说明道,观点大同小异的稿件还有十几篇。
报社是公正的,至少从表面看是这样的。因为,四天后《反响》栏又刊登了读者的不同见解:
前几天,读了本栏刊登的藤原对获年度最佳奖作品《冲突》的批评及摄影部长的答复和小峰表示赞同的观点。在此,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我赞成藤原先生的意见。
不可否认,《冲突》是一幅佳作。能够如此真实地再现交通事故悲惨情景的作品委实不多。这是公认的现实。它获得年度最佳奖是当之无愧的,对此任何人也不会持有异议。
但是,我认为作品的优劣与设奖征集作品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问题。不言而喻,除非恰巧身居事故发生的现场,才能拍出如此逼真的照片。因此,我们理解到,只靠报社摄影记者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必须得到广大业余摄影家的协助。但是,难道“效果逼真”是照片能在报上发表的唯一条件吗?报纸有成千上万的读者,而令人痛心的新闻充斥着每天的报纸。不仅我一个人,而且很多读者都希望,至少能让读者看到一些赏心悦目的照片。如果晚报登一些秀丽的风景照或和悦的人情照,一家人围在一起吃晚饭的时候,它们就能成为饭桌上的明快话题,使全家得到愉快的享受;如果将这样的照片登在日报上,它就能够使读者对人生充满希望地奔赴工作岗位。因为,照片是可以直接跃入眼帘的形象,比文字更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作为一份传播大量国内外信息的报纸,刊登一些揭露阴暗面的新闻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对此进行文字报道就足矣了。最好不要刊登情调过于低沉而悲惨的照片,我认为,象《冲突》这样刺激性过强的、不堪入目的照片,不应该出现在版面上。作为一份记录应当永久地保存下去,因此,可将其编入新闻摄影年鉴之类的刊物中去。如果在报上公开发表,希望贵社能选择事故现场比较稳定的照片。
照片《冲突》并非出自报社摄影记者之手,而是业余摄影家的作品,因此,我与藤原先生一样对此极为反感。摄影记者拍摄此类照片是他们的本分,完全不足为奇,但是,业余摄影家则以摄影为乐趣和爱好,偏偏要拍摄如此惨不忍睹的照片去争取奖金、奖杯,这是令人难以容忍的。审查委员长古家先生称之为遇到“万分之一乃至十万分之一的偶然机会”的幸运者;摄影部长说,新闻摄影无专业与业余之分,摄影记者与业余摄影家肩负着“同样的任务”,但是,我觉得他们讲得有些言过其实。
如果象古家评审委员长所说的那样,业余摄影家时时刻刻随身携带照相机是“他们以备万一的措施”,那么,我们认为,对于紫云丸号船遇难照片的批评就是千真万确的。大难当头,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救他人于危难之中,而是“捕捉摄影良机,以沽名钓誉,巧取功名”,这是极端自私的。古家先生和摄影部长说,将《冲突》这样的照片发表在报纸上,可以使司机引以为戒,使一般人提高对交通事故的注意和警觉,可以收到为人们敲起警钟的效果。我认为,这完全是教训人的口气,是在玩弄文字技巧。
我认为,业余摄影家希望拍出优秀作品,以博得他人赞誉的心理,说穿了,就是一切为了应征,觊觎着年度最佳奖或优秀奖,祈望奖杯、奖金双丰收。摄影部长在答复中说,设奖是对业余摄影家的鼓励,为了促使大家“切磋技术”,此话貌似有理,但是,这种名与利的诱惑使得一些人更加自私,助长了他们遇事袖手旁观的恶习。而且,设奖征集新闻摄影作品的活动只要不是报社招揽读者的巧计良谋,我们就应为之庆幸了。(大阪市吉村健吉)
事隔三天之后,该报《文化栏》刊登了评审委员长古家库之助的文章:
对于获本报去年年度新闻摄影最佳奖的作品《冲突》反响之大,是出乎意料的。大家公认它是一幅佳作,但是,对于作品在报上发表、作者的身份以及设奖征集摄影作品等问题提出了质疑。围绕此类问题,如《反响》栏登出的稿件一样,具有赞成与反对两种不同观点。可以肯定,这些观点来源于普通读者或摄影工作者。因事关新闻摄影的根本性问题,作为评审工作人员,我想借贵报一角谈谈个人意见。
对立志于新闻摄影的人来说,千叶市藤原先生和大阪市吉村先生的忠言是值得深思的。大难当头,是以救人为重,还是专心于看取景器、按快门呢?不言而喻,应当以前者为重,这一点无须赘述。但是,看了登在报上的新闻摄影照片,有人会产生误解,这也是难免的。在藤原与吉村先生的意见中,就存在着一些误会。
人们以为,摄影师只要能拍照,就可以投入救护工作,但实际则不然。在高松海面紫云丸号海难事件中,摄影者刚好乘坐在第三字高丸号船上,紫云丸号船与它相撞之后五分钟就沉没了。救护遇难者的工作是由第三字高丸号船船员承担的,但是,不习水性的乘客是无能为力的。从画面上可以看到,第三字高丸号船的乘客一排排地站在船上,他们眼睁睁地看着沉下去的轮船和遇难者惊得目瞪口呆。照片上的两条船距离似乎很近,但实际上距离很远。这可能是产生误解的原因。
议论纷纷的《冲突》是撞车事故发生后不久拍摄下来的,面对如此严重的交通事故,孤身一人马上投入救护是办不到的。摄影家山鹿恭介为了从静岗县长泉町高原拍摄沼津一带的夜景,在那里步行的时候,东名高速公路上突然发出一声巨响,同时火光冲天,当他返回现场附近时,事故已经发生了。因此,他不由得按下快门。既然无法救人,对于立志于新闻摄影的山鹿恭介来说,举起随身携带的相机是无可厚非的,不应多加指责。作者如果是专业新闻工作者就可以允许,若是业余摄影家就不能允许,我觉得,这种批判略有感情用事之嫌。而且,效果如此逼真的照片,只有遇到“万分之一乃至十万分之一的偶然机会”才能拍出来,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山鹿君不愧为优秀的业余摄影家,他出色地抓住了这绝好的机会。
吉村先生的批判尤为严厉,当然,先生所指责的“名利思想”在业余新闻摄影家中是绝对不允许存在的。新闻摄影家在作为一名时代的记录者之前,首先是一个真正的人,必须是公正的、对人类充满爱的人。否则,就会被人们误解为受相机左右的自私自利者。(古家库之助)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
获年度最佳奖的作品《冲突》是从四千二百多幅应征作品中筛选出来的,看过之后,我觉得它不愧为一幅效果逼真的杰作。但是,坦率地说,回味起来,该作品给人的感觉极不是滋味儿。它拍摄的是,去年10月3日夜,东名高速公路御殿场至沼津间发生的一起严重交通事故。死者六名,重伤三名,事故惨不忍睹。大型带铝制车厢卡车翻倒在地,两辆中型小轿车和一辆客货两用车先后相撞起火,另一辆小型卡车闯过中心隔离带与对面的轿车相撞,两车均被彻底撞毁。这一切真是令人望而生畏。评选委员长古家先生说,摄影者遇到了万分之一、甚至是十万分之一的偶然机会,此作品堪称新闻摄影之最……不过,我觉得它是一张令人痛心的照片。
最令人反感的是,这张照片是业余摄影家拍摄的,而且荣获年度最佳奖。如果此作品出自报社摄影记者之手,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拍摄各种事故、事件的现场照片是他们的本分。然而,它出自业余摄影家之手,这就令人不可思议。
对此,可能会有人指责说,一些事故发生时报社记者往往不在现场,因此,报社渴望得到处于现场的业余摄影家的作品。果真是这样的话,当进行事件报道时,将有关照片刊登在报纸上也就可以了。然而,我认为尤其不该将格调如此凄惨的照片列为授奖对象。
业余摄影家身居悲惨事故现场并拍摄了照片,因此受到舆论谴责的例子并非没有过。1955年,四国高松海面发生撞船事故,其作者拍摄的紫云丸号船沉没的照片便属此类先例。人们曾一针见血地指责说,如有时间抢拍镜头,何必不去搭救落水乘客呢?哪怕是能救一个人也好嘛!
不能不使人感到,业余摄影家更感兴趣的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千方百计拍下这转瞬即逝的场面,对救人则根本不放在心上。因此,他们是自私自利者。假如在这种名利思想的背后,还有在报上公开发表以及贵社设立的年度奖奖金、奖杯等令人动心的荣誉起作用,那么,事态就会发展到不堪设想的地步。(千叶市印刷业工作者藤原喜六)
针对这种观点,报社特意发了一篇“摄影部长的答词”:
我们可以认为,以上稿件的宗旨是,凡“悲惨”的新闻照片只能由报社摄影记者来拍摄,业余摄影家拍摄的此类照片不应在报上正式公开发表。这种见解虽有一定道理,但我们觉得它是十分狡隘的,社会生活是复杂的,机械文明的普及日益发展,因此,无法预测的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在不断增加。要想防止事故的发生,只能依赖于每个人的自觉和自律。我们认为,撞车事故的“悲惨”现场照片能够深切地使读者的视觉有所感触,它具有文字所不可能有的感染力。它可以使汽车司机和使用者提高警惕,百倍谨慎;也使一般人感到交通事故的严重性,从而提高防范车祸的警惕性。不仅限于交通事故,楼房、旅馆、高层公寓等高层建筑物的火灾、轮船沉没和客机发生故障之类事件的照片都具有同样的客观效果,会使人联想到自己,从而汲取教训。我们不可忽视,新闻摄影除具有报道的价值以外,还具有为人们敲“警钟”的作用。
但是,报社摄影记者人数有限,经常忙于工作,四方出动。即使得到事故发生的信息,想及时予以处理,却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就是人力充足,得到消息立刻出动,因距离较远等多种原因,赶到现场也已经晚了。因此,拍摄的照片不一定能够如实反映现场的气氛。所以,我社广泛收集业余摄影家的新闻摄影作品,希望得到能够活生生地反映“转瞬即逝”的场面的作品。业余摄影家发挥着摄影记者起不到的作用。新闻摄影工作中存在着极大的偶然因素,正如评审委员长古家先生对获年度最佳奖作品《冲突》所评述的一样,对于摄影家来说,只有借助于千裁难逢的“万分之一或十万分之一的偶然机会”才能创作出如此出色的佳作。仅仅在这一点上,业余摄影家的优越性超过了任何专业记者。正因如此,藤原先生也承认,业余摄影家可以拍出效果更逼真的照片。如前所述,只要照片逼真,能够充分反映现场的悲惨气氛,就可以使司机增强自觉性,使一般人提高对交通事故的警惕性。因此,我们觉得,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无论报社的摄影记者还是业余摄影家,都肩负着相同的任务。
最后,就设奖收集新闻摄影作品问题做个答复。既然要收集优秀作品,就需唤起应征者的兴趣。决定入选,为入选作品确定等级,斟情授予奖杯,奖状和奖金等措施,都是为了刺激应征者的兴趣,公开发表在报纸上也是予以鼓励的一种手段。就应征者的心理而言,不可否认地存在着藤原先生指出的弱点,即使暂且可称之为“个人野心”,但是如果它能够成为促使人拍出优秀作品的动力,就无须多加指责。以上答复,希望能得到大家的理解。(摄影部长)
六天之后,该报《反响》栏又登出一篇来稿:
前几天,本栏刊登了藤原先生对于获年度最佳奖作品《冲突》的批评和本报摄影部长的答词,两篇文章我均拜读了。
从报上见到《冲突》这张照片,我大吃一惊。此作品如实地再现了发生悲惨事故的瞬间情景。其逼真的效果是无与伦比的。我相信,它会作为一幅充分发挥了新闻摄影作用的作品,作为一份记录留给后世。藤原先生的指责未免有些吹毛求疵,不太尽情理。既是新闻,就无业余与专业之分。尤其是受着偶然机遇限制的新闻摄影更是如此。
摄影部长已经谈到,报社摄影记者人数有限,而且各负其责,分散在四面八方。他们得到消息即使立刻奔赴现场,因距离较远或交通阻滞等原因,根本无法及时到达现场。他们拍摄的照片的真实效果,是无法与正巧在现场的业余摄影家的作品相比的。所谓新闻摄影只能向摄影记者负责的观点。是脱离现实而又过分狭隘的。
藤原先生还对设奖征集作品提出指责。然而,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样才能促使大家认真切磋研究,努力提高技术。给优秀作品以荣誉和报酬是无可非议的。而且,业余摄影家并不以获奖为首要目的。我完全支持摄影部长的观点。(小峰和雄)
最后,《反响》栏的编辑说明道,观点大同小异的稿件还有十几篇。
报社是公正的,至少从表面看是这样的。因为,四天后《反响》栏又刊登了读者的不同见解:
前几天,读了本栏刊登的藤原对获年度最佳奖作品《冲突》的批评及摄影部长的答复和小峰表示赞同的观点。在此,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我赞成藤原先生的意见。
不可否认,《冲突》是一幅佳作。能够如此真实地再现交通事故悲惨情景的作品委实不多。这是公认的现实。它获得年度最佳奖是当之无愧的,对此任何人也不会持有异议。
但是,我认为作品的优劣与设奖征集作品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问题。不言而喻,除非恰巧身居事故发生的现场,才能拍出如此逼真的照片。因此,我们理解到,只靠报社摄影记者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必须得到广大业余摄影家的协助。但是,难道“效果逼真”是照片能在报上发表的唯一条件吗?报纸有成千上万的读者,而令人痛心的新闻充斥着每天的报纸。不仅我一个人,而且很多读者都希望,至少能让读者看到一些赏心悦目的照片。如果晚报登一些秀丽的风景照或和悦的人情照,一家人围在一起吃晚饭的时候,它们就能成为饭桌上的明快话题,使全家得到愉快的享受;如果将这样的照片登在日报上,它就能够使读者对人生充满希望地奔赴工作岗位。因为,照片是可以直接跃入眼帘的形象,比文字更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作为一份传播大量国内外信息的报纸,刊登一些揭露阴暗面的新闻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对此进行文字报道就足矣了。最好不要刊登情调过于低沉而悲惨的照片,我认为,象《冲突》这样刺激性过强的、不堪入目的照片,不应该出现在版面上。作为一份记录应当永久地保存下去,因此,可将其编入新闻摄影年鉴之类的刊物中去。如果在报上公开发表,希望贵社能选择事故现场比较稳定的照片。
照片《冲突》并非出自报社摄影记者之手,而是业余摄影家的作品,因此,我与藤原先生一样对此极为反感。摄影记者拍摄此类照片是他们的本分,完全不足为奇,但是,业余摄影家则以摄影为乐趣和爱好,偏偏要拍摄如此惨不忍睹的照片去争取奖金、奖杯,这是令人难以容忍的。审查委员长古家先生称之为遇到“万分之一乃至十万分之一的偶然机会”的幸运者;摄影部长说,新闻摄影无专业与业余之分,摄影记者与业余摄影家肩负着“同样的任务”,但是,我觉得他们讲得有些言过其实。
如果象古家评审委员长所说的那样,业余摄影家时时刻刻随身携带照相机是“他们以备万一的措施”,那么,我们认为,对于紫云丸号船遇难照片的批评就是千真万确的。大难当头,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救他人于危难之中,而是“捕捉摄影良机,以沽名钓誉,巧取功名”,这是极端自私的。古家先生和摄影部长说,将《冲突》这样的照片发表在报纸上,可以使司机引以为戒,使一般人提高对交通事故的注意和警觉,可以收到为人们敲起警钟的效果。我认为,这完全是教训人的口气,是在玩弄文字技巧。
我认为,业余摄影家希望拍出优秀作品,以博得他人赞誉的心理,说穿了,就是一切为了应征,觊觎着年度最佳奖或优秀奖,祈望奖杯、奖金双丰收。摄影部长在答复中说,设奖是对业余摄影家的鼓励,为了促使大家“切磋技术”,此话貌似有理,但是,这种名与利的诱惑使得一些人更加自私,助长了他们遇事袖手旁观的恶习。而且,设奖征集新闻摄影作品的活动只要不是报社招揽读者的巧计良谋,我们就应为之庆幸了。(大阪市吉村健吉)
事隔三天之后,该报《文化栏》刊登了评审委员长古家库之助的文章:
对于获本报去年年度新闻摄影最佳奖的作品《冲突》反响之大,是出乎意料的。大家公认它是一幅佳作,但是,对于作品在报上发表、作者的身份以及设奖征集摄影作品等问题提出了质疑。围绕此类问题,如《反响》栏登出的稿件一样,具有赞成与反对两种不同观点。可以肯定,这些观点来源于普通读者或摄影工作者。因事关新闻摄影的根本性问题,作为评审工作人员,我想借贵报一角谈谈个人意见。
对立志于新闻摄影的人来说,千叶市藤原先生和大阪市吉村先生的忠言是值得深思的。大难当头,是以救人为重,还是专心于看取景器、按快门呢?不言而喻,应当以前者为重,这一点无须赘述。但是,看了登在报上的新闻摄影照片,有人会产生误解,这也是难免的。在藤原与吉村先生的意见中,就存在着一些误会。
人们以为,摄影师只要能拍照,就可以投入救护工作,但实际则不然。在高松海面紫云丸号海难事件中,摄影者刚好乘坐在第三字高丸号船上,紫云丸号船与它相撞之后五分钟就沉没了。救护遇难者的工作是由第三字高丸号船船员承担的,但是,不习水性的乘客是无能为力的。从画面上可以看到,第三字高丸号船的乘客一排排地站在船上,他们眼睁睁地看着沉下去的轮船和遇难者惊得目瞪口呆。照片上的两条船距离似乎很近,但实际上距离很远。这可能是产生误解的原因。
议论纷纷的《冲突》是撞车事故发生后不久拍摄下来的,面对如此严重的交通事故,孤身一人马上投入救护是办不到的。摄影家山鹿恭介为了从静岗县长泉町高原拍摄沼津一带的夜景,在那里步行的时候,东名高速公路上突然发出一声巨响,同时火光冲天,当他返回现场附近时,事故已经发生了。因此,他不由得按下快门。既然无法救人,对于立志于新闻摄影的山鹿恭介来说,举起随身携带的相机是无可厚非的,不应多加指责。作者如果是专业新闻工作者就可以允许,若是业余摄影家就不能允许,我觉得,这种批判略有感情用事之嫌。而且,效果如此逼真的照片,只有遇到“万分之一乃至十万分之一的偶然机会”才能拍出来,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山鹿君不愧为优秀的业余摄影家,他出色地抓住了这绝好的机会。
吉村先生的批判尤为严厉,当然,先生所指责的“名利思想”在业余新闻摄影家中是绝对不允许存在的。新闻摄影家在作为一名时代的记录者之前,首先是一个真正的人,必须是公正的、对人类充满爱的人。否则,就会被人们误解为受相机左右的自私自利者。(古家库之助)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