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其他类型 >世界如此险恶,你要内心强大2最新章节 > 世界如此险恶,你要内心强大2TXT下载
错误举报

附录 答读者问

  问:小女刚毕业,在一机关办公室上班。办公室一大妈整天炫耀,贬低、鄙视别人,摆出一副自己无所不知的样子。本人内心不强大,经常遭她鄙视,不知道该如何对付此类人?

  答:她骨子里在你面前很自卑,但有经历可以压你。所以,她是在向你发出一个信号:“拍我马屁,给我面子,然后我会回报你!”拍吧,到你了!

  答:当然有啊。想一想,厌食的人不想吃饭,好像也不饿,同时,心情抑郁,似乎饭是不洁净的、有危险的对不对?饭,就代表了他的“自我”之外的世界,不想吃饭就是不想和外界发生联系,因为发生联系,对于他来说就是危险的。

  所以具有厌食症的人,大多数是没有热情去和别人打交道的人。

  再来看肥胖症。一个人搞得那么肥胖,肯定是吃多了,但吃多了不仅仅是生理需要,也是心理需要。他心理上需要什么呢?需要占有世界,要把世界纳入他的胃中!

  肥胖症,是他吃了两片用来治疗焦虑的药片的结果。一片是用吃来消除不安,他吃的不是饭,而是药物;一片是把“世界”纳入胃中来变相满足自己的占有欲,吃的同样不是饭,而是金钱、物品和别人的关系!

  问:我发现我有一种挺可笑的倾向,就是遇到自己不愿意或者与自我价值观不一致的事,但又不得不做时,就会试图消极地反抗,比如做事打个折扣、离岗等,似乎这么挣扎过了,才能安心于处境。这是什么心理?我应该是自卑+表演型性格的人吧?

  答:你这是在心理上保护自己,不至于让那些你不愿意但又不得不做的事情伤害到你的心理结构,你反抗了,就是在心理上向自己证明:你没有因为利益或别的原因而把自己给卖了。

  这是正确的,不要觉得自己怪。它的负面效应是你这样一直玩下去,会有心理冲突,它会放大、折磨你。

  所以,最好的办法,不是这样,而是:澄清你要做这件事情的意义,因为如何如何,所以你必须做,这样,你就不是被迫带着心理保护去做。

  问:请问老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听到自己的不足就会暗暗努力修正的属于哪种心理?

  答:你在心理上真是狡猾的,而且,只要努力,注定不是平庸之辈。相信我,没错的。

  我教你一招来了解自己。

  你在乎别人的评价,表明你追求优秀一些,但对自己没有足够的自信。

  但听到不足时,你没有郁闷、沮丧、生气,表明你是一个敢于面对自我的人,而且,你也清楚,自己有很多不足。

  如果是一个不敢面对自我的人,在这个时候就沦为心理动物了,如果别人夸他,他就会很爽;如果贬他,他就会恼怒。总之,别人的话,引发的只是他的情绪,而不是引发他对自我的审视。他要靠情绪来避免别人和他自己接触到他的内心!你看,他的心理保护,是不是玩得太夸张了点?

  一个人有没有出息,最关键的一点,就看在心理上,是不是要阻止自己去面对自我。

  而你为什么听到自己的不足,就会暗暗努力去修正?事实上这是在告诉你,你其实在内心里也知道自己的不足,并愿意去修正,只不过,平时你有惰性,没有给自己压力,把它给忽略了。但当它暴露在别人面前时,你知道不修正不行了,因为你的这些不足,暴露在了别人面前,你在心理上、价值上都处于劣势。

  为什么是暗暗地修正呢?这涉及你的一个秘密:在和别人打交道时,内心里有着防御,害怕成为透明人。你追求一种你在干什么别人不知道,但当出现在别人面前时,让别人大吃一惊的那种快感。

  一句话,当你不足以在心理上、价值上占优时,你不愿意让别人看见你,而当你在心理上、价值上占优时,你会把自己亮出来。

  所以,在别人没有看见你的时候,训练能力!当别人看见你的时候,表演能力!

  问:无知和愚蠢有什么区别?

  答:无知是用来描述智力结构的词语,就是在头脑上你不知道而已,没什么丢人的,只有不敢承认自己无知才丢人,但“不敢”,已经是一个心理问题了。

  和无知不同,愚蠢同时是智力结构、心理结构的概念。它说的不仅仅是一个人不知道,而且在心理上也预设了自己知道,并且阻止自己去知道!

  所以自作聪明、自我感觉良好、自负的人,其实都是愚蠢之徒。

  问:我很敏感,我不知道我怎么了?

  答:我也不知道你怎么了。但我知道,你的敏感不是你头脑敏锐,而是你心里有焦虑,甚至有恐惧,你害怕某些事情的发生打击到你,所以你要主动进行心理防御,避免到时猝不及防,受到伤害,所以,有什么苗头,你马上就认为是这些事情发生的征兆。

  我不知道你意识到没有,你在敏感的时候,是一只心理动物。

  问:老师,我一直觉得我是一个迟钝的人,别人讲什么,我半天都反应不过来,我怎么改变自己啊?

  答:看来你知道自己迟钝可能不是头脑的问题,而是心理的问题。申明一下,头脑的问题我是没办法的。

  迟钝在心理上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封闭自己,害怕和世界关系介入太深,宁愿活在自己心理的一亩三分地。你之所以对别人讲的半天反应不过来,其实是你害怕反应过来会有什么后果。你的迟钝是在对世界的危险闭上眼睛。我不知道你在以前发生过什么,但可以肯定:你对和别人打交道不适应。

  如果你还有一个朋友,多和他交流吧,尤其是争论一些问题。

  问:为什么很多90后那么短视,只想享受现在不去想将来啊?

  答:很简单。他们成长在一个变化非常快的时代。变得太快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很多东西,尤其是“未来”的不确定性增大多了,人在心理上无法抓住他。

  但“现在”是确定的,因此在心理上也是可以抓住的。

  那么,从心理保护而言,为什么要去想根本不确定的“未来”,而不是享受“现在”?

  如果还不明白,那你想想,当一个社会不变时,未来是不是可以确定的?就是说,日子只是周而复始,明天是什么样,未来是什么样,你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但如果社会变得太快,明天是什么样你就不知道了。

  问:我是男的,在一家公司当中层管理人员。为什么我有一种白活了那么多年的感觉?

  答:一个人的人生是由经历构成的。那些影响过我们,让我们成为某种样子的经历,一定是“心理上的经历”,它冲击、改变过我们的心理结构。

  有的经历对我们的心理结构没多少影响,比如我们每天上下班,看见那么多的人、碰到那么多的事,它们只会在我们的智力结构和心理结构表层停留一下,然后像烟一样散去。

  正因为经历对于人生来说是如此重要,而你特别看重某些还没有的经历,所以感觉白活了。

  另外我想说一下,很多男人女人蠢蠢欲动想出轨一次,并不一定和婚姻不如意有关,而是想着去占有“偷情”的经历,这样人生似乎才不留下遗憾。

  答:表明你内心懦弱,骨子里害怕暴力啊!

  鲁迅老前辈曾经说围观者就像一群被人提着脖子的鸭,这是文学描述。从心理分析上,其实我想说,围观者是一群心理阴暗、内心深处有挫败感、一直想发泄、想破坏的人。而无论别人出了什么事,他凑上去看热闹,就变相地满足了这种阴暗的心理,因为发生这类事正是他内心所希望看到的,他可以从围观中得到发泄,而且没有任何风险。

  那些不想围观的人呢,比如你?

  你会害怕暴力。原因是,你害怕一种不可控制的、可能会伤害到自己的庞大力量。而围观的人组成了一个这样的群体。围观时,可能人群沸腾,可能不可控制地出现乱成一团的局面。所有这些,都对你构成了一种威胁。

  那么,出于心理保护,你会主动躲开这种威胁,就是不去围观。

  问:我一个同学,平时彬彬有礼,温和谦逊,待人非常客气。但是在散打考试中,打人打得非常凶狠,令周围的人都很吃惊。他是什么心理?

  答:这个人提醒我们,要注意的是一个人真正是什么样子,而不是他看上去是什么样子。要不然,我们哪一天在他手上吃亏都不知道。

  就是说,我们看一个人,不要以为看他表现出的是什么样子就完了,那可能只是一种伪装。我们可以从他的表情、语言、动作等捕捉到他的内心,以及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里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当一个人在你面前出现时,无论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只要在表情、语言、动作上玩得稍微夸张一些,以致你内心感觉到有点不真实,或有点别扭,那你一定要注意了,要抓住你这种感觉,因为它告诉你,这个人表现出来的,不是他真实的样子。

  接着,你可以用心理分析,来破译他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想干吗?

  说一说你这个同学。他彬彬有礼,温和谦逊,待人非常客气,嗯,看上去简直是君子的典范对不对?人们很吃这一套。但是,有点不对劲啊。

  因为,我们和一个人交往,要么是人格的交往(比如朋友之间),要么只是角色的交往(比如和客户)。虽然交往要借助于表情、语言、动作上的礼貌和客气来作为润滑剂,但两个人的交往毕竟要么就冲着关系来,要么就冲着利益来,而不是冲着这一套礼貌、客气来。

  所以,如果是人格的交往,在表情、语言、动作上玩得这么夸张,就喧宾夺主,把关系拉远了。角色的交往呢?这恰恰是对背后心理动机的一种包装、掩饰。比如,你有求于某个人,当然就使劲地讨好他。

  你这位同学当然不是在和客户进行交往,而是和同学、老师、朋友交往。这样玩说明什么?

  说明他一直没有学会让真实的自己去和别人打交道!他或者害怕得罪人,或者害怕自己显得不礼貌,从而有道德压力,一直在压抑自己!而对自己的压抑,在心理结构上对自己就是一种杀伤,基于心理保护,他就会产生攻击性,无论是攻击自己,还是别人。

  如果是攻击自己,那么,在别人没有看见的情况下,他就会倾向于这样做。如果是攻击别人,在获得了合法性的保护的情况下,他也会倾向于这样做。

  非常幸运。散打,无论按照游戏规则,还是大家的价值观念,都可以攻击别人。于是,他终于不再压抑自己,爆发了,把真实的自我暴露了。

  问:我看到这些话,觉得有道理,但不知为什么,想向您请教。请不要无视我!

  这些话是:

  a、一个女人如果想要诱惑一个男人——简单;

  b、一个男人如果想要诱惑一个女人(不用物质诱惑)——困难;

  c、一个男人想要诱惑一个男人(不用物质诱惑)——找打;

  d、一个女人想要诱惑一个女人——似乎也很简单。

  答:嗯。我重视你的存在。

  a、是对的。因为在心理上,男人对于女人具有占有倾向,送上门的,迎合了这一点,所以简单。

  b、也是对的。因为它违反了心理契约和社会游戏规则:女人不是白给男人的。

  c、也是对的。因为陌生的男人和男人之间有敌意。

  d、就错了。情况很复杂。而且,往往一个女人很难诱惑另一个女人,因为她们之间有嫉妒,在心理上预设了对方是竞争者!

  问:我很懒惰,请问如何克服啊?

  答:一个人懒惰,有三种情况。

  一种是他有深深的失败感,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在他看来做什么事都没意义,改变不了什么,所以在内心里说服自己,没必要做了。懒惰就是这种心理的表现。

  另一种是他觉得自己现状不错,自我感觉良好,不想改变什么,也害怕改变什么,懒惰就可以让他躲在现状下,一直享受安全感。因为如果做什么,就破坏了这个现状的秩序了,他会有不确定性、不安全感。

  还有一种,就是知道自己在某些方面不行,但对现状暂时还算满意,而且还有幻想,有依靠,所以虽然明明知道这样下去,自己迟早会被人抛在身后,但还是安于现状,不想努力,因为事情似乎还没逼到那一步。

  我想你肯定属于这种情况。因为第一、第二种情况的人都不会想着要克服懒惰。

  方法是很简单的,和那些超过你几个等级的人比一下,你混得如何?你有懒惰的理由吗?那么,你想做什么?马上就去做!

  问:老师,小人和恶人有什么不同?他们都喜欢攻击别人。

  答:我不仅要回答你,而且要让你看到一种可怕的心理规律!

  先来看小人。

  小人是在暗处攻击一个人对不对?而且,在攻击时,他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攻击性情绪和姿态,比如愤怒、恶狠狠。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获得心理优势,是靠他在暗处、别人在明处来帮忙的,不是靠凶狠这类攻击性、毁灭性力量来帮忙。

  那就意味着,小人在暗处暗算别人时,他内心其实很恐惧!

  他根本不怕你也在暗处和他玩,因为这样对他没有威胁,他是安全的。但是如果你不按他的游戏规则出牌,直接就表现为对他暴力的威胁,他的恐惧就被激活了。

  我的意思当然不是说你面对一个小人,只有采取暴力。注意原理,就是打破有利于他的游戏规则,即他在暗处。你和他面对面,当着很多人的面公开来,他也会发抖的。

  再来看恶人。

  恶人的攻击性,直接体现为暴力。为什么他要玩得这么夸张啊?

  我在《世界如此险恶,你要内心强大》中讲到死亡恐惧时,其中有一段经典名言还记得吧?“有的人之所以不怕死,是因为他在心理上就是死亡本身!”我记得小时候,曾经看到有邻居为了壮胆,去坟墓边睡了一夜!

  恶人凶狠,就是这么一个原理。

  我们先从特征上进行描述。恶人眼神凶狠,说话简洁、有力、狠毒对不对?

  眼睛就不说了,直接就可以看出。我们进行语言分析!

  说话简洁、有力、狠毒,什么意思?简洁而绝不拖泥带水的语言,具有力量感,对他人构成心理震慑!他表现出这种凶狠、力量感,就是把自己当成威胁、暴力、死亡本身。

  你想一下,此刻他能体验到恐惧吗?明显没有了,因为他就是一种能量,一种威胁他人的能量。

  好,来看一种可怕的心理规律。

  想一下,如果恶人不表现出恶来,即体验不到对世界的仇恨、攻击性,会有什么事情发生?显然,他就会被迫面对他那个已经玩烂的自我。那么,内心就会有一种力量,谴责他把自己搞成了这种存在的败笔!他不敢面对这一点,所以,必须强迫自己保持恶人形象。

  那么,一个人为什么会成为恶人呢?

  没有天生的恶人。当我们说“某人天生就是一个坏坯子”,这是一种情感上的夸张表达,不是标准的事实判断。

  接下来就很容易理解了,这方面,你可以展开想象。比如,某个人之所以成为恶人,是因为受家庭、朋友的影响,在各方面受挫,等等。

  我们关心的是,当他踏出恶的第一步时,在心理上会发生什么?

  发生的是这件事情:一定会有内心的声音谴责他,因为这么干,他就成了一个坏人,而他来到这个世界上,按照存在的规定性,他不应该成为这种人的,无论以什么理由。

  于是,他有道德压力!

  如何消除这种道德压力?

  他不敢面对自己,因为一面对自己,他就会恨自己,因为无论可以找出外在的何种理由,他的自我、良知、人性的确是被他干掉了。那么怎么办?解决办法就是继续仇恨外界,因为他成为一个恶人,有外界的引诱逼迫之类因素,而更重要的是,他会把恨自己转化为恨外界:都是你们把我逼成一个残害自我的人的!

  看到没有?一旦这样,他就给自己下套了,越恶,越不敢面对自我,而越不敢面对自我越恶,最后终于成为一个人渣!

  问:有人激动,手就会抖。为什么?

  答:先描述一下激动导致手抖的现象,我们想象一下这种情境:

  比如你高考时,本来觉得好像考不上北大,但突然之间,有人告诉你考上了,你看了一下果然如此,于是,激动万分,手抖了。

  激动导致手抖,大多是在一个结果出现时,大大超出了你的期望,或者你根本没想到,对不对?

  如果你早知道会考取北大,肯定就很淡定,是不是?

  所以简单的解释是:一个人把原来的期待,把原来对结果的担心,瞬间猛烈地释放出来了,从而,表现在语言上、行动上,比如语无伦次,比如迅速奔跑,比如手抖。

  如果你还不明白,想一想范进同学中举后的表现!他可比手抖厉害多了。但你也应该看到,我只是谈到了激动的生理效应(手抖),却没有解释为何手抖。

  好,考察手抖这个现象。在这里我不说神经方面的问题,只说心理方面的。

  描述一下手抖这个现象。手不断轻微地颤抖,控制不了,精神紧张,同时,内心欣喜异常。大致是这样。

  看到没有?它暴露了心理秘密了。

  原因是:当结果出来时,一个人想抓住它,但那个时候,仍然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所以,手不停地抖,就是好像还在害怕不是真的,它是一种心理保护!

  还不明白?那再想一下赌桌上的人的表现!一个不是经常赢钱的赌徒突然之间赢了一堆钱时,他的手是抖的。那是因为,手抖,这一行为建构出了一个可以让他获得心理保护的秩序:他狂喜于这个结果,却害怕这不是真的,所以,不敢一把就把钱抓牢!

  问:您说自己的内心强大理论、心理分析理论有哲学基础,和那些“难得糊涂”“扼住欲望”的理论有根本性的区别。我自己有一种感觉,看了那些东西,只是更加自欺欺人、更加分裂。直到看了你的书后,才豁然开朗。但我不明白,它们理论上的软肋何在?

  答:它们犯了一个简单的逻辑错误。

  所有鼓吹“难得糊涂”“扼住欲望”的糊涂主义、禁欲主义理论的路数是:扼住你的思想、感受能力、欲望,似乎你就没有痛苦、没有约束了。它潜在地把人的思想、感受能力、欲望看成是痛苦和被束缚的根源,却不知道,思想、感受能力、欲望本身并无痛苦不痛苦一说,而且它们还是一个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或过一个好的生活的条件,只是,会受到外界的刺激或束缚。

  “糊涂主义”“禁欲主义”理论在此采取了鸵鸟战术,退回来,并把思想、感受能力、欲望所受到的束缚,偷换成它们本身就是束缚。

  问:我是自卑型性格,20岁,女。请教您几个问题,我很困惑,想要改变,需要帮助!

  a、为何对于有些人,我会故意装作对他们很冷淡甚至无视,其实我时刻在想着他们,不小心与他们的眼神接触到我会立马看向别处,并希望他们不要以为我刚才是在看他们?

  b、为何我宁愿误导别人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我真正的想法?

  c、为何我完全没有达到自己理想的样子,却看不起别人,把别人的缺点分析得头头是道?

  答:你确实是自卑型。

  问题a。这“有些人”,一定是你的亲人、朋友之类,而你或是情况不如意,或是有过什么伤害,或内心里在他们面前自卑。你骨子里其实希望他们来尊重你、关心你,希望和他们友好地在一起,但你有很强的自尊心,不想把内心的弱小、伤痛等暴露在别人面前。一旦你和他们是正常的关系,由于比较了解你,那么,他们的目光,就会像看到了你的内心一样,你很难承受这样的目光。所以,你要有一个心理保护,就是虽然内心想要,但在表情、语言、动作上要装,要“抗拒”别人,躲开那些目光。

  问题b。你属于善良的自卑人。你对外界没有进攻性,但害怕受到伤害,受到攻击,而如果受到攻击,你很难抵御。那么怎么办?只能是把你的自我隐藏起来,不让别人看到。这形成了你在和别人交往时自我保护的方式。所以,哪怕你误导别人,甚至欺骗别人,也不能让别人知道你的真正想法,因为你的真正想法就代表了你的自我,一旦别人知道,你就危险了。

  问题c。你看不起别人只是看不起自己的一种投射。你越是把别人的缺点分析得头头是道,越可以对自己的缺点进行掩饰。所以,当你看不起别人,分析别人的缺点的时候,记住,在你心理上发生的事情,其实和别人没关系,你只是玩了一下这类心理花招,不敢面对自己的缺点啊!

  我对你的建议是:

  和自己在黑暗中独处半小时,次数不少于三次!

  看我的书,学会分析、澄清自己的心理问题!

  多和别人交流,勇敢地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并无畏地用目光迎接别人的目光!

  让自己成为众人的中心两次以上,训练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

  树立一个目标,每天坚持做!

  问:我看到有人病恹恹的样子,就会有一种焦虑,就想对他发脾气,如果他是我的亲人,就更加明显。我没有心理问题吧?

  答:你没有,大可放心。但也轻微地暴露了你是一个自我中心主义的人,有一点点自私。

  想一下,当我们看到一种并不“美”的东西时,会产生不良情绪,而看到美的东西,会感觉挺爽,比如天气好,你心情也好;天气不好,你心情也压抑,是吧?

  这仅仅是对自然景物而言,我们知道,审美的同时,人会产生相应的情感反应。

  对于道德判断来说也一样,道德判断也会产生心理效应,比如有相应的感情,对于坏的东西,我们会产生恨,而对于好的东西,我们会由衷地赞赏。

  就是说,审美和道德判断,会在心理上产生相应的效应。

  对于人来说,当一个陌生人病恹恹的样子出现在你面前时,除了审美(在这里是丑)上的原因,还有另一个原因让你烦,就是他的样子对你的身体构成了一种暗示,你害怕自己的身体也像他那样。但你必须否认这一点,对自己进行心理保护。所以,就以对他很烦的样子体现出来。

  而对于亲人来说,意思又多了一层。亲人的样子让你担忧,你不想被这种担忧烦恼,为了让自己好过一点,在心理上就有一种攻击他让你烦恼的样子的冲动。

  为了最大限度地逼真,我们还可以让它换一个环境,比如是在房间里,在那一瞬间,你仍然傻掉、失去兴趣,不敢对不对?

  很简单,你的心理预设是:她是弱者,她可以这样被你YY或性侵,你淫笑着按自己的心理预设想象、行动……可是突然之间她换了一个形象,震慑了你,把这个心理预设打破了,在那一瞬间,你再也无法按原来在心理上建构的和她的关系来进行!

  从这个原理,我们还可以看出:当一个人以某种形象和你打交道,你在心理上已经习惯了时,如果他突然之间换了一种形象,你会极不适应。

  那么,对于朋友,你最好是以让他熟悉、已经认同的一面来对待他,要知道,当两个人做不成朋友时,内心里一定先有这种感觉,即对方变化太大!

  而对于你的博弈对手或要整你的人,你就要善于打破他的心理预设!

  问:老师,最近发现控制欲极强的女性往往有一个性格懦弱的男友或老公,这当然符合其性格。这种女人往往极其屈服于价值排序、势利而虚荣,不过令我奇怪的是,为什么她们没能够找到一个有能力或家庭有背景的男人,按照她们的价值观而不考虑性格因素,那种懦弱无能的男人实在无法入她们的眼。这是否意味着,在择偶的时候,更多的是性格在起主导作用?

  答:可能最优先的解释是实力原则。有能力、有背景的男人,没人喜欢一个控制欲强的女人,除非她们美若天仙。但现实是,美若天仙的女人,更少控制欲,即使有控制欲,也是玩大的。而我们所看到的那些具有控制欲的女人,不是为了玩大,而恰恰是为了安全感。

  就是说,以她们的档次,她们找不到更好的,虽然她们想找好的,看不起窝囊的,但没办法。

  而找了以后,屈服于价值排序,骨子里还是看不起窝囊的男人,但又知道自己没戏。这个时候,控制这个男人,一方面是出于报复(谁叫他们让她们失望,没能满足她们价值排序的愿望呢),另一方面是出于安全感,获取自己可以掌控所涉领域的感觉,相当于一种变相的补偿。

  问:我观察到这样的一个现象,强势母亲的家庭往往会有一个强势的女儿,或懦弱的男孩。为什么?

  答:你还可以观察到,在这样的家庭里,还有一个窝囊、懦弱的父亲!

  为什么呢?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强势母亲是社会价值排序的忠实粉丝,会使劲拿自己老公和别人比,结果非常失望,基于心理保护,因此一直看不起窝囊、懦弱的丈夫,最后发展到有嫁给她老公非常亏的那种“受害感”,从骨子里不信任男人,把男人看成是可操纵或防御的对象,整天充满怨气,以报复她老公为乐。

  她这样也就罢了,还根据性别,把自己和老公的关系投射到了子女身上,从而把女儿看成是和自己一伙的,是补偿自己人生失败的希望、报复男人的同盟。因此,她把女儿变得跟自己一模一样,似乎只有如此强势,才能在以后不吃男人的亏。

  所以我敢断定,这类悍妇,不仅当着女儿的面说过老公的坏话,甚至会教唆女儿去说老爸的坏话!

  而对于儿子,因为是男人,她已经忘记了自己是个母亲,而把儿子看成是他父亲那边的人,属于要打击、操纵、提防的对象!

  问:很多人最喜欢说,“我性格有点内向”“我性格有点外向”。性格的“内向”“外向”是什么意思?

  答:所谓“内向”“外向”不是性格的类型,就是说,一个“内向”的人,可能是自卑型性格,也可能是攻击型性格,而一个“外向”的人,可能是表演型性格,也可能是炫耀型性格。

  严格来说,它不是什么性格倾向,“内向”“外向”反映的不是一个人的性格特征,而是一个人在心理上和世界的关系,是他的一种心理倾向!“内向”就意味着,他害怕把自我暴露出来,因为他在心理上无法控制自我暴露出来的后果。而“外向”则是,如果他不把自我给亮出来,他就体验不到他的存在!

  问:自称“屌丝”,这是什么心理?

  答:想一下,当“穷光蛋”和你扯在一起的时候,你只有在哪种情况下才不受伤,是在你自称“穷光蛋”的时候对不对?因为虽然这三个字给你羞辱,但你都先对自己下手了,对别人有威慑力了,相形之下别人对你的羞辱(骂你是“穷光蛋”)也就没什么威力了。

  但这是通过某种轻微的心理变态来做到的,就是以前我说的“在精神上自残”。

  自称“丝”,是一种自嘲,含有一点点这个意思,但主要不是这样,它还有另外两个重要的元素:戏谑、时尚。

  先说戏谑。如果我们把很多事搞得很认真,是不是容易受伤?搞得认真的意思,其实就是你真正投入了情感、智力、自我。而不认真呢?就不会受伤了。因为我们越是把实际的生活状态游戏化,在心理上,离真实的自己似乎就越远,自我也难以受到打击。所以现在很多人倾向于认为这个世界不值得认真对待,这是一种心理保护。

  “屌丝”就是这样搞出来的,而且是一种戏谑。

  再说时尚。一种东西,无论是高档的,还是低档的,只要和时尚沾边,价值排序并不是最低的,所以无论是自称“屌丝”,还是别人叫自己“屌丝”,虽然含有贬抑性,但都算不上羞辱。

  还有一点挺有意思的,“屌丝”抹去了“穷”“富”这些刺激性的字眼,因此不再对应现实中的阶层对立,而变成一种狂欢了。在大家狂欢的时候,如果一个人是个有点钱的市侩,以骂“穷光蛋”的语气和表情骂“丝”,不觉得自己是个土暴发户吗?

  问:为什么单独说“穷”“矮”“丑”,在心理上对一个人有打击能力,但把三个字连在一起搞成“穷矮丑”,怎么感觉就好玩了,没多少打击能力了呢?类似的还有“羡慕嫉妒恨”。为什么?

  答:把“穷矮丑”这三个字连起来,构成了一种不适当的夸张,获得时尚、自嘲的效果,也就把单个字对人的心理打击效果弱化了。

  “羡慕嫉妒恨”也是如此。当我对你说“我好羡慕你啊”“我好嫉妒你啊”“我好恨你啊”,意味着,在你面前,我心理上、道德上都处于劣势,对吧?

  所以,如果我确实羡慕你、嫉妒你、恨你,我可能不敢公开说。

  但是,当我把它们连起来变成“羡慕嫉妒恨”后,它们就时尚化、戏谑化了,就给了我保护,成了我可以合法地说出来表达对你的不爽的一个幌子,而你也不会受伤。因为你和我都认同了时尚、戏谑的游戏规则。如果我在说的时候,还玩一种猥琐的形象,那就更是如此。

  一个人以开玩笑的方式来合法地攻击另一个人,而对方也不能生气,原理与此相似,即在此游戏规则下,某些话说出来,你是不能认真对待的。

  问:为什么我看到一个五六十岁老太太身材不错,打扮时尚,但脸上实在已经太老(比如晚上在广场上跳舞的那些),就觉得很厌恶?

  答:嗯。那你看到的老太太如果身材臃肿、打扮得很普通,你一定没有任何感觉!

  知道为什么吧?我来给你解密。

  弗洛伊德有一个理论,就是用“性”来解释很多人的心理,这当然太夸张了,但也只是夸张,并不全错。

  你不是高僧,也不是柳下惠,所以,当你看到一个身材不错、衣着时尚的女人时,无意识地,你想要干什么?我想,你懂的。

  但当你的心理能量被刺激出来时,出现在你面前的,是一张非常老的脸!可怕吧?

  身材、衣着时尚和脸的这种强烈反差,一定会让你突然泄气!而当一个男人的某种生理-心理能量被激起来的时候,他最恨的就是被打断!这一点,你也懂。

  那么,剩下的事情就清楚了,你喜欢对年轻而身材不错的女人YY,为了在生理-心理上保护自己,就不愿意有这种事情发生,即一个人身材好、衣着时尚却有一张苍老的脸!因为她会威胁到你,所以你预先采取了心理保护策略,先厌恶她!所以你一看到这样的老太太,就条件反射般地厌恶起来了。

  当然,人家老太太爱穿什么是她的自由,你这种心理是很阴暗的,要接受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

  我相信,假如有这种事情发生的话,你不仅是厌恶,而且甚至是怨恨,有被耍的感觉:你正对一个衣着时尚、身材不错的女人YY,她一回头,居然是个老太太!

  而你对身材臃肿、衣着普通的老太太之所以没有任何感觉,是因为你完全不用在心理上防御她。

  我想,从你这件事中,你一定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也许和一个人从来没有什么关系,但是,我们的存在本身,使他偏要和我们发生心理上的关系;然后,他在心理上经历着我们不知道的事情,恨我们或喜欢上我们。

  问:为什么我帮了别人,得不到一句“谢谢”就很不舒服?但过后,看到有人需要帮忙,又去帮。

  答:那是因为,当你开口对别人说话,对别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时候,已经在心理上预设了别人应该如何回应你。

  比如,当你友好地和一个人打招呼,在心理上已经预设了他应该对你报以“你好”之类用语,而不是当你不存在。

  同样,你在帮别人的时候,心理上也预设了应该得到一句“谢谢”,而不是觉得理所当然。

  别人不报以一句“谢谢”,就相当于打破你的心理预设了,显得你一厢情愿,你的自我暴露在了他面前,像一个傻子一样,而别人可以随时嘲弄。这种情况威胁到了你的心理生存,所以你很不舒服,甚至有隐隐的怨恨。

  这些不懂得“谢谢”,可以说没有什么教养的人是很讨人恨的。他们不明白别人帮他一次,是冒着一些风险,包括心理上的风险的,他至少有道德义务来解除别人这种心理上的风险。

  想一下,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预设呢?

  有两点:当我们对外界说什么、做什么时,相当于,已经向外界敞开我们的自我了,把它押了上去;同时,我们所说的话、所做的行为,如果不带来效果,类似于一拳打向虚空一样,会有一种挫败感。所以,它们在发生时,需要同时得到心理上的保护,所以在心理上预设了应该得到什么回应。

  一个不懂礼貌的人,其实也是一个不懂人类心理的人,反过来也大致如此。

  问:我入职场两年,女的。有一个和我关系一般的朋友,因为我做事讲究原则,对我表示很失望。估计她不再愿意和我来往。我想了一下,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但是不是我的为人真有问题呢?求解答!

  答:我估计有你这类困惑的人不少。所以,先让我们看一个心理规律:心理契约。

  当一个熟人因为痛苦而向我们倾诉时,他在心理上已经预设了,我们会倾听,值得他信任。

  但不仅如此,他实际上还和我们签订了一个心理契约,希望我们能够安慰他、替他保密。

  如果我们一脸不以为然,表现得很不屑,或者背后把他的痛苦当笑话说,那就相当于一脸无赖相地对他说:“你太傻了,你看我像可以让你信任的人吗?我反而会耍弄你的痛苦!我可恶吧?哈哈!”

  这是对他单方面签订的心理契约的无耻违反。结果,只能是招人恨!

  有些心理契约是很明显的,比如,当领导对你说“好好干,我看好你”。他就是在公开地、单方面地和你签订一个心理契约!

  如果你的回答是“嗯”或“谢谢领导,我一定好好干”,那你就相当于明白了他的意思,在这个心理契约上签字了。如果以后你的表现不行,那就等于违约,你知道后果是什么。

  但很多心理契约并不明显,要细心捕捉。

  一个人为什么喜欢单方面和别人签订心理契约呢?想一想法律上的合同的功能,是用来确定A人和B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对不对?心理契约,其实就是一个人在心理上,单方面地确定他和别人的权利义务关系。

  这么干,就是一种隐秘的心理保护:A觉得B的存在对他有心理上的意义,甚至比较重要,那么,A害怕B的表现不符合他的希望、期待,从而打击他的心理结构,所以,预先采取了一个心理保护的策略——就是把“你应该符合我的期望,当然啦,我也会以赞扬、信任,甚至帮助回报你的”这一权利义务关系在心理上固定下来,变成合同条款,一旦B违反了,A就有理由豁免自己的责任(本来就是他想要别人怎么样的),而是B的错。他在进行心理保护时,无论是对B埋怨、攻击,还是疏远,都占据了道德优势、心理优势。

  你的那个所谓朋友,其实就和你单方面签订了一个心理契约,希望你的表现符合她的期待。但你显然不符合,于是,她表示失望了。

  心理契约是A在心理上单方面地希望、期待、要求B如何,在有些情况下,这是无可厚非的,因为B确实应该做到A所希望、期待、要求的。比如,父母虽然没有给我们说,但确实希望我们抽空回去看他们,如果我们不回去,他们会很失落。这种心理契约并没有什么错,因为履行契约是我们的道德义务。

  但是,像你这类情况,你对那个所谓的朋友没有什么道德义务要符合她的期待。

  我们为什么要去迎合别人?除非他对我们在心理上和利益上都很重要。

  我建议你根本无须再理她。因为,她并不尊重你,她在心理上预设了,你只是满足她的价值观、利益立场、趣味、心理需求等的工具。在她的心里,只有你是否让她“失望”的概念,没有你的位置。

  我想说,如果一个人真正尊重你,拿你当朋友看,关心你或可以帮你,那么,即使你让他失望,他也不会马上就直接对你说!

  我们要做的,只是在这类人开始失望的时候,马上就意识到这一点,并进行补救,避免他对我们绝望。

  问:我是女的,20岁。我发现很多人说的话都是不算数的,即使是在他好像很真诚的时候也一样!

  答:嗯。但可能有几种情况,一种是随便说说,应付应付,一种是故意欺骗。这两种情况,一个人都明白他在做什么。但还有另一种情况,他不一定明白。

  看过下面这个故事,你就知道了。

  曾经有几个“官二代”到井冈山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感受革命先辈们为了人民的幸福和解放而流血牺牲的崇高精神。听着革命先辈们的事迹,有的“官二代”掉下了眼泪,在谈心得体会时,有人甚至表示,回去不再贪了。

  这是不是太假、太会演戏了?

  但我可以保证,这些“官二代”说“回去后就不再贪了”,在当时是真的,和他们在会上做廉政报告不是一回事,他们在心理上确实体验到了革命先辈们崇高精神的召唤,心灵受到了洗涤。但是,我也可以保证,他们回去后,只要机会许可,照贪不误。

  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他们进入了一个“剧场”,这个剧场的情境,是用革命先辈们的崇高精神营造出来的。“官二代”在心理上体验到了这一情境,使自己的心理结构与这一“剧场”对应,所以,他们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被召唤出来,他们的贪污有了巨大的道德压力,而流泪、表示不再贪污,正是心理上的真实表现。所以真不是故意,而是在那个“剧场”中,投入地扮演一个真实的角色。

  然而,千万别忘记了,这种心理只是“剧场心理”。回去后,这个“剧场”消失了,变成了另一个“剧场”——更大的、更真实的“剧场”,他们又会拥有另外的“剧场心理”,扮演另一个真实的角色,或虚假地扮演一个廉洁的角色。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一个人说话,受到了某种激情、爱心氛围、道德压力的影响,是当不得真的。

  因为,他在当时,只是根据心理所体验到的东西来演出。那是一个真实的演员在说话,不是他本人在说。换了另一个情境,这些话他就忘得一干二净了。

  问:现在“公知”(公共知识分子)和“五毛”(网络评论员)在微博上打来打去的,很热闹,你如何评价这两种人?

  答:在涉及心理的时候,我只搞技术分析,不想评价谁好谁坏。而涉及政治经济的时候,我只关心问题。所以我对这两种人保持沉默。

  但我可以告诉你一个秘密:“国家”“民族”之类东西,对于一个人来说,在心理上实际上是一个“母体”,说得形象一点就相当于是“母亲”。你生活在哪个国家、民族里,你对它不可能没有“感情”和“态度”,即是反对呢,还是认同、维护。

  好。假设有两种人,相互之间在“国家”“民族”这类概念的背景下攻击性很强,彼此充满恨意,一个是骂,一个是维护,那么,在心理上就可以说:

  前者恐惧于和一个“坏母亲”认同,因此把自己给卖了,并攻击“坏母亲”,理想化别人的“母亲”,就相当于是自己的“母亲”一样。

  后者呢?是恐惧于得不到爱,而要把自己给卖了,认同一个“坏母亲”,把她认为是“好母亲”。

  问:我经常做很多一厢情愿的事情,最后搞得很尴尬和受伤,为什么会这样?怎么避免?

  答:你在很多时候沦为心理动物了,经常玩“移情”大法。

  什么是移情?很简单,就是一个人把对某人或外物的情绪、情感、理念、观点、态度、信仰等东西转投到另一人或另一物身上,由此让被投注的此人或此物,取代原先的彼人或彼物。

  它的路径是:由A出发,投向B。

  比如,你失恋了,有一个男人来关心你,突然你爱上了这个男的。

  不奇怪吧?你不一定是真爱上了他。真相可能是:原来的那个男人离开你,让你痛苦,但这个男的,填补了原来那个男人在你心中的位置。他是对你的伤的一种治疗。

  问:常听人说“我的直觉告诉我……”他的直觉能告诉他什么?

  答:这个问题挺有意思。我认为心理分析的一个崇高境界就是形成直觉能力,一眼就看穿,马上就直觉到。干了蠢事才后悔,有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有四种常见的直觉。

  第一种是具有逻辑必然性的。

  非常之准,至少可以达到99.99%。这是长期的分析训练的结果。原理很简单,比如要得出结论P,我们首先经过了一系列的推理:因为A,推出B,推出C……推出P。但如果经常这样做,只要出现A,所有的推论过程都省略了,我们直接一眼就可以看到或判断出P!

  放在对人心的破译上也是一样,我们之所以一眼就可以看到一个人语言、行为背后的心理秘密,正是用多了心理分析方法,具有了洞察能力的结果!

  第二种,是经验上的。

  经验上的直觉是很多人经常有的,比如以前我们经历过A事情,它具有特征a,经历过B事情,也具有特征a,经历过C事情,也具有特征a……然后,某一天,当我们经历P事情时,我们马上就直觉到会有a!

  就是说,我们的经验多了,当只要再出现某件事,和过去的经验有点相似,我们的经验就可以用上,马上就形成直觉。

  这种直觉有时候是准的,但有时候却不一定,它只属于“碰运气”,不具有逻辑必然性。原因就很简单了,因为A事情、B事情……一直到P事情,只是有点相似,但并不是同一件事情,也就是说,在逻辑上只是相似,不是等同,所以,虽然A事情、B事情都有特征a,但P事情真不一定有特征a。我们因为经验,以为现在出现的一件事情,也像过去一样,那就有可能犯错误。这就是经验虽然有些可靠,但并不保险的地方。

  一个聪明人,依靠的并不仅仅是经验。毕竟,就算你碰得头破血流,总结出了什么经验,你的人生也可能付出了惨重代价,甚至无法东山再起。而即使如此,你的经验可能也是靠不住的,一个靠不住的经验,有时候会让我们吃大亏。

  所以,我们需要这种直觉,但不能主要依赖于它,因为有些亏我们吃不起,也没那么长的时间去耗。我强烈推荐第一种直觉,虽然要达到它并不是那么容易。

  我们常用的直觉,其实就是第一种和第二种。

  第三种,就是生命的自我保存本能的直觉。

  在电影、电视、书以及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有这样的情境:当一个人在月黑风高之夜,走在一个黑暗的地方时,他会感觉到有危险正向他逼近,似乎四周埋伏无数准备对他下手的人,于是马上做出防御性的反应;或者,当一个人和朋友坐在酒馆里喝酒时,外面突然进来了几个大汉,他“下意识”地感觉到了危险。像这些情况的直觉,就是生命保存本能的直觉。

  有什么神秘吗?没有。它或者仍然来自于经验,类似的危险情境重新出现了,激活了他心理上的防御;或者,他从情境、人的表情等读到了危险。

  第四种直觉,属于“心灵感应”。

  说得好像和“第六感”有点类似,但又不全是一回事。所谓“第六感”,指的是在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味觉之外还有一个所谓具有超强能力的“心觉”。而无论是我们所说的“心灵感应”还是“第六感”,都确实神秘。据说日本忍者喜欢练“第六感”,具体效果如何,能不能预知未来我没有考证过,不得而知。

  对“心灵感应”的经典描述是这样:某一天,A在北京正上班时,突然之间什么都做不下,心里面非常烦闷、担心,预感到在家乡的亲人出事了,比如母亲死了。没过多久,他兄弟打电话过来,说母亲死了,你赶快请假回家吧。

  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吗?我不知道,反正江湖上流传着这种“心灵感应”的传说。

  确实挺神秘的:两个相隔遥远的亲人,没有任何信息联系,其中一个出事了,另一个却能在同一段时间“感应”到。难道是因为两个亲人之间,由于存在情感上的强烈联系,于是,当其中一个出事时,冥冥之中便发出了一个信息,隐身于黑暗之中,迅速传达到另一个亲人那儿,而他并没有意识到,引起了心理反应?或者,由于在此之前,A一直担心母亲,心里面害怕,但也知道可能会有事,在他这种担心加重,预感到母亲去世时,母亲真的去世了,出现了巧合?

  解释这一点,超出了我的能力。也许情况是,我们愿意把一些原本就属于巧合的事情弄得神秘兮兮,也许确实有很多东西我们现在还不知道。

  假如存在这个“心灵感应”的话,我想,搞清它、解释它,应该是心理学、生理学、物理学的共同任务。当然,它也可以是“灵修大师”们的任务。

  专家们有的忙了。

  拜托了!

  问:我搞不懂,为什么一些没什么名气的人做了很多有良知的事,付出了巨大代价,没人去关注他们。但一些名人不痛不痒、表演性极强地批评了一下政府,在网络上立刻就被很多人吹捧成“良知”的化身,搞得很伟大一样。

  答:如果你知道,当一些“脑残粉”吹捧名人的“良知”,这种“正义感”背后是屈服于社会价值排序的奴性时,你就懂了。

  为什么普通人虽然再有良知,也不会被大众关注呢?这是因为,他激不起大众的自卑,他的身份没有什么价值属性,可以让大众在心理上寄生在他那儿。骨子里,大众关注他会觉得掉价。

  所谓的“良知”,不过是大众在奴性驱使下,崇拜名人时找的一个有助于自我欺骗的借口!

  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有些人无法自我欺骗,他是生活不下去的。这些人,用法国智者拉罗什福科的话说,就是:“被敌人欺骗和被朋友出卖总难以释怀,被自己欺骗、被自己出卖却欣然受之!”

  当然,如果一个普通人,在维权时付出了很大代价,而且被媒体聚焦,要凑热闹表现自己的“正义感”,大众也会关注他并佩服他。但是,千万记住,他一定不会像那些所谓有“良知”的名人那样被崇拜。大众佩服他,仅仅是他的行为,激起了他们的道德焦虑而已!

  问:我是个女的,总是受公司一位女上司的排挤、打击,但我没得罪她呀。为什么有“女强人”风味的女人,总是看漂亮、温柔的女人不顺眼?

  答:在回答你这个问题之前,先想另一个问题,一个有“女强人”风味的女人,最鄙视的男人是那些做事犹豫不决、唯唯诺诺、庸俗浅薄、缺乏远大抱负、具有“女性气质”的男人对不对?

  为什么呢?因为一个具有“女强人”风味的女人,在原来做女人时,有不安全感,无价值感,她受够了,于是,在心理上想要变得像男人一样。而这类具有“女性气质”的男人,在心理上正像她一直在逃离和鄙视的那个“自我”!

  但是,一个具有“女强人”风味的女人,骨子里其实还是希望找一个能降服她的男人来依靠的。但,由于比较强势,所以有难度。

  问题清楚了,人家付出了那么大的心理代价,想做小女人一直没有机会,而你居然不劳而获,轻轻松松就做成“小女人”了,这公平吗?人家不嫉恨你嫉恨谁啊,找谁发泄啊?

  我对男人建议,在一个具有“女强人”风味的女人面前,你可以什么都没有,但绝不可没有气势。

  对你,我的建议是,请学会做一个有头脑、内心强大、工作能力强、做事干净利落的女人,就算是装,也要装出来!

  问:穷人恨富人我知道是为什么,但富人为什么也那么恨穷人呢?

  答:那是因为理解时要拐一个弯,富人对穷人的恨是由负罪感和害怕转化而来的。

  假定一个人A剥夺、欺压另一个人B,那么,A在心理上,一定有这样的后果:有负罪感——因为这样做在道德上是错误的;有恐惧感——因为他知道B会恨他,说不定哪天就起来干掉他。

  这对于A的心理和利益都是一大威胁。他必须在心理上保护自己,办法就是去恨B。而且,越有负罪感、恐惧感,恨B越恨得入骨。

  所以,如果你发现,在一个社会里,富人对穷人充满了恨,那一定说明,这个社会是多么的不公正,富人的很多钱挣得并不干净。

  答:因为你只是“知道”而已,并没有在心里“明白”。

  一种道理,要让我们得到改变,有两条道路。

  一条是通过对我们情绪的释放。

  某个道理,从智力结构的表层,携带巨大的心理能量,进入了我们的心理结构,在那里长期驻扎了下来,而它所携带的心理能量,把我们的心理结构改变了,就是说,我们被这个道理改变了。

  比如,某个人经过人生的重大挫折,在一个阴雨绵绵的下午,走在大街上,看着街上行色匆匆的人群,突然顿悟出“别人关心的,只是你的成功,而不是你,因为你的成功对他们在心理上很重要,而你是谁对他们来说毫无意义”之类的道理。这个时候,他内心的激动难以形容,甚至会有脱胎换骨的喜悦。

  同样,一个高僧在“开悟”的时候,也伴随着心里的狂喜体验。

  如果一个人心里非常淡然、平静,也就是说,他的心理结构根本就没有动作,就想把头脑里关于一个道理的认知,转变成他存在的一部分,让他得到改变,就做梦吧!

  另一条道路,就是掌握认知道理、运用道理的方法。

  经过打击或挫折,我们或许会真正懂得某个道理,被它所改变,但如果要付出痛苦、挫折、失败这类的高昂学费,对“苦难是人生的财富”“逆境是人生的老师”念念有词,这未免也太残酷了点。

  而且,“吃一堑长一智”,主意听上去不错,但为什么要预设一个人只能用吃苦头去换认识,而不是用理论、方法来举一反三呢?

  我想说的是,一个人如果对某种认知道理、运用道理的方法能够运用自如,那么,方法就对他的头脑和心理进行了武装。

  存在主义的大佬萨特说:存在先于本质。你的“本质”,是通过你的“存在”,对你“存在状态”的改变来达到的!

  问:我觉得我有心理问题了,总是疑神疑鬼,担心有人在老板面前说坏话。我该怎么办?

  答:我可以保证你是一个善良的人,否则,你不会这样想的。

  一个认为自己已经有了心理问题,同时又比较善良的人,本能的反应就是“我有心理问题,我很痛苦,我要消除它”,于是,如何如何。

  很正常是吧?是的,很正常。

  但残酷的真相是:这种思维方式本身就是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或者会固化、加剧已经产生的心理问题!

  要看到,心理问题和生理上的那种病不是兄弟姐妹或夫妻,而是陌生人。感冒发烧,无论你怎么想,它都是客观的,不会减轻也不会加剧,但是,心理问题不一样,你认为你有或没有,都可能会产生甚至加剧它!

  而在治疗上,感冒发烧你等着医生诊断、吃药打针就可以了,病虽然在你身上,但好像不是你的事情,你无须做什么努力。然而,在解决心理问题上,没有人可以帮你搞定,那主要是你自己的事情,是不能幻想自己不做努力,然后有一个什么高人用什么神秘法术一下子或在不长的时间里驱散那些折磨你的幽灵的。上帝只救自救者,在解决心理问题上,一个不自救的人,没谁帮得了他。

  你一定会问:那么什么是正确的反应?心理问题可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一个人的确痛苦,需要消除它。

  我的回答是:不要总想着解决你的心理问题,你有搞定它的能力,要做的就是澄清它、破译它!

  当你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能够看到折磨你的那些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折磨你时,你自己就可以搞定它了。而在以后的漫长人生里,没人保证你不再受心理问题的干扰、百毒不侵,但你的自我分析能力至少可以保证它不会演变成一种严重的症状。

  (全书完)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