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官场陷阱八:成为替罪羊的危险
小说《三国演义》有一段国人耳熟能详的段子,用以刻画曹操其人的阴狠毒辣:
管粮官任峻部下仓官王垕入禀操曰:“兵多粮少,当如之何?”操曰:“可将小斛散之,权且救一时之急。”垕曰:“兵士倘怨,如何?”操曰:“吾自有策。”垕依命,以小斛分散。操暗使人各寨探听,无不嗟怨,皆言丞相欺众。操乃密召王垕入曰:“吾欲问汝借一物,以压众心,汝必勿吝。”垕曰:“丞相欲用何物?”操曰:“欲借汝头以示众耳。”垕大惊曰:“某实无罪!”操曰:“吾亦知汝无罪,但不杀汝,军必变矣。汝死后,汝妻子吾自养之,汝勿虑也。”垕再欲言时,操早呼刀斧手推出门外,一刀斩讫,悬头高竿,出榜晓示曰:“王垕故行小斛,盗窃官粮,谨按军法。”于是众怨始解。
这一段故事,说的是盖世奸雄曹操在与袁术对峙的时候,粮草不敷,于是曹操吩咐仓官王垕使用小斛,克扣兵粮,结果引发了军士们的愤怒与抱怨。然后曹操再态度诚恳地向王垕“欲借汝头示众耳”,不由分说将无罪的仓官的脑袋砍了,声称克扣军粮是王垕干出来的事情,于是就化解了众怒。
这就是官场上的替罪羊策略,要知道,官场之上,杂事繁多,说不定哪一天就会爆出一桩麻烦事来,这时候大家就需要一个替罪羊。对人缺乏防范的人,往往会因此死得不明不白。
说到替罪之羊,历史上名气最大的,头一个当为商鞅。商鞅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制度转型的关键时期,当时封建制度已经走到了末路,何去何从,百家学者争论不休。儒家学者以削弱君权为己任,讨天子,抑诸侯,贬大夫,史称讥世卿。也就是不再承认世袭的权力,认为权力体制应该回归民众,向民众开放。
与儒家学者针对的学术观点,是法家的刑名之术。这一派人士认为,与其将权力归还给民众,莫不如反其道而行之,彻底强化君主的权力,将君主的权力推至极限,对民众实行最残酷的暴力镇压,让民众沦为权力的附属物,沦为君主实现自己目标的暴力工具。
儒法两家的学者争论不休,而战国诸侯的选择,内心里莫不是倾向于法家,强化自己手中的权力,凌驾于万民之上,为所欲为,这是何等的诱惑?然而,虽然君主们在心里渴望着这样做,但却没有哪个大臣愿意出面帮助他们,因为这将意味着以自己的名声及身家性命,再加上子孙后代的福祉为代价,只为了满足暴君一己之私欲,这当然是一桩极其不明智的选择了。
尽管这种事于人于己无益,但总有人宁肯冒天下之大不韪,只为了在实现权力集中化的过程中获得眼前利益。而商鞅正是这样一个人,他以卫国公子的身份,专程去了秦国,颁布了极其残暴的法令,将分散居住的民众集中起来,按照军事体制对每一个家庭进行管理,在将秦国打造成了一个强大的军事帝国的同时,也将秦国的所有民众禁锢在暴政与强权的统治之下。
暴政既成,就会立即反噬。秦孝公死后,太子登基,曾被商鞅打击过的权贵阶层趁此机会反扑,商鞅害怕了,就趁夜偷偷地逃走,逃到了关口处,想贿赂守关的士兵放他过去,士兵却回答说:商鞅所制定的法令极其严苛,一人犯法,株连全家,所以不能放他走。结果商鞅最终落入政敌之手,被五马分尸,从此留下了一个作法自毙的成语。
历史上排第二的替罪羊,是西汉景帝时代的晁错。景帝时代,各诸侯国势力强大,对中央政权构成了强力的威胁,于是汉景帝就想找一个替死鬼出来,拿替死鬼的身家性命为代价,为皇权的大一统扫清障碍。他找到了晁错,于是晁错就不惜冒开罪于天下人的危险,全心全意地为汉景帝卖起命来。
听说了这件事,晁错的父亲从颍川赶来京师,对儿子说:“我听说,你现在处理政事,是侵夺削弱诸侯,疏离皇家骨肉,你怎么会这么做呢?”晁错理直气壮地回答道:“当然要这样做,不这样做的话,皇帝又怎么称得上尊贵?”晁错的父亲气得破口大骂:“他皇帝尊贵不尊贵,跟你有什么关系?你拿子孙后代的性命福祉替人家干这种缺德事,我怎么会生下你这种缺心眼儿的儿子!”
悲愤之下,晁错的父亲当场服毒自杀。几天之后,诸侯国掀起叛乱,声称诛杀晁错,而汉景帝则立即命人将晁错推出腰斩。
我们可以注意到,举凡沦为替罪羊的人,都是因为犯下极为不智的错误,即在做一件伤害公众利益的坏事之前,没有对事件的具体负责人提出公示要求。所以,初入官场的年轻人,务必要牢记这个特点,一旦官场上有人拉着你干一件有可能激起众怒的事情,而不在事先将事情的责任人明示出来,那么,你十有八九已经被人暗中视为了替罪羊。一旦事发,惩罚就会落在你的头上,一如当初落在商鞅及晁错的头上一样。
但我们必须要说清楚的是,即使是在官场之上,也并不一定存在着一群心存险恶、四处寻找替罪羊的恶人。官场上的主体价值观始终是正面的、向上的、积极的、阳光的。但是,如果一个颇具替罪羊“气质”的人来到,这种事难免就会发生。
什么叫具有替罪羊“气质”的人呢?这样的人,具有这样的特点:
第一,道德观念淡漠,感觉不到伤害给别人所带来的痛苦。
第二,权力崇拜狂,在权力执掌者面前没有任何抗拒能力。
第三,小聪明有余而大智慧不足,不惜为了眼前的微小利益,而以一生的前程作为赌注。
看看这三个特点,正是因为道德观念淡漠,才会做出伤害别人的事情来。正是出于对权力的膜拜,才会促动权力产生驱使替罪羊去伤害别人的冲动。再加上第三个特点,替罪羊往往在奉权力之命行伤害之事后,会获得一点小小的物质奖励,单只这一点,就足以让替罪羊铤而走险了。
举凡具备替罪羊的心理特点的人,到了官场之上,就会因人而成事,无形中促成替罪羊事件的发生。正如先有了王垕,才让曹操产生了克扣军粮的想法;正如先有了商鞅,才有了秦王变法的冲动;正如先有了晁错,才有了汉景帝削藩的举动。所以,官场上有关替罪羊,存在着这样一条铁律:
如果不是已经有替罪羊出场,替罪羊事件就不会发生。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
管粮官任峻部下仓官王垕入禀操曰:“兵多粮少,当如之何?”操曰:“可将小斛散之,权且救一时之急。”垕曰:“兵士倘怨,如何?”操曰:“吾自有策。”垕依命,以小斛分散。操暗使人各寨探听,无不嗟怨,皆言丞相欺众。操乃密召王垕入曰:“吾欲问汝借一物,以压众心,汝必勿吝。”垕曰:“丞相欲用何物?”操曰:“欲借汝头以示众耳。”垕大惊曰:“某实无罪!”操曰:“吾亦知汝无罪,但不杀汝,军必变矣。汝死后,汝妻子吾自养之,汝勿虑也。”垕再欲言时,操早呼刀斧手推出门外,一刀斩讫,悬头高竿,出榜晓示曰:“王垕故行小斛,盗窃官粮,谨按军法。”于是众怨始解。
这一段故事,说的是盖世奸雄曹操在与袁术对峙的时候,粮草不敷,于是曹操吩咐仓官王垕使用小斛,克扣兵粮,结果引发了军士们的愤怒与抱怨。然后曹操再态度诚恳地向王垕“欲借汝头示众耳”,不由分说将无罪的仓官的脑袋砍了,声称克扣军粮是王垕干出来的事情,于是就化解了众怒。
这就是官场上的替罪羊策略,要知道,官场之上,杂事繁多,说不定哪一天就会爆出一桩麻烦事来,这时候大家就需要一个替罪羊。对人缺乏防范的人,往往会因此死得不明不白。
说到替罪之羊,历史上名气最大的,头一个当为商鞅。商鞅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制度转型的关键时期,当时封建制度已经走到了末路,何去何从,百家学者争论不休。儒家学者以削弱君权为己任,讨天子,抑诸侯,贬大夫,史称讥世卿。也就是不再承认世袭的权力,认为权力体制应该回归民众,向民众开放。
与儒家学者针对的学术观点,是法家的刑名之术。这一派人士认为,与其将权力归还给民众,莫不如反其道而行之,彻底强化君主的权力,将君主的权力推至极限,对民众实行最残酷的暴力镇压,让民众沦为权力的附属物,沦为君主实现自己目标的暴力工具。
儒法两家的学者争论不休,而战国诸侯的选择,内心里莫不是倾向于法家,强化自己手中的权力,凌驾于万民之上,为所欲为,这是何等的诱惑?然而,虽然君主们在心里渴望着这样做,但却没有哪个大臣愿意出面帮助他们,因为这将意味着以自己的名声及身家性命,再加上子孙后代的福祉为代价,只为了满足暴君一己之私欲,这当然是一桩极其不明智的选择了。
尽管这种事于人于己无益,但总有人宁肯冒天下之大不韪,只为了在实现权力集中化的过程中获得眼前利益。而商鞅正是这样一个人,他以卫国公子的身份,专程去了秦国,颁布了极其残暴的法令,将分散居住的民众集中起来,按照军事体制对每一个家庭进行管理,在将秦国打造成了一个强大的军事帝国的同时,也将秦国的所有民众禁锢在暴政与强权的统治之下。
暴政既成,就会立即反噬。秦孝公死后,太子登基,曾被商鞅打击过的权贵阶层趁此机会反扑,商鞅害怕了,就趁夜偷偷地逃走,逃到了关口处,想贿赂守关的士兵放他过去,士兵却回答说:商鞅所制定的法令极其严苛,一人犯法,株连全家,所以不能放他走。结果商鞅最终落入政敌之手,被五马分尸,从此留下了一个作法自毙的成语。
历史上排第二的替罪羊,是西汉景帝时代的晁错。景帝时代,各诸侯国势力强大,对中央政权构成了强力的威胁,于是汉景帝就想找一个替死鬼出来,拿替死鬼的身家性命为代价,为皇权的大一统扫清障碍。他找到了晁错,于是晁错就不惜冒开罪于天下人的危险,全心全意地为汉景帝卖起命来。
听说了这件事,晁错的父亲从颍川赶来京师,对儿子说:“我听说,你现在处理政事,是侵夺削弱诸侯,疏离皇家骨肉,你怎么会这么做呢?”晁错理直气壮地回答道:“当然要这样做,不这样做的话,皇帝又怎么称得上尊贵?”晁错的父亲气得破口大骂:“他皇帝尊贵不尊贵,跟你有什么关系?你拿子孙后代的性命福祉替人家干这种缺德事,我怎么会生下你这种缺心眼儿的儿子!”
悲愤之下,晁错的父亲当场服毒自杀。几天之后,诸侯国掀起叛乱,声称诛杀晁错,而汉景帝则立即命人将晁错推出腰斩。
我们可以注意到,举凡沦为替罪羊的人,都是因为犯下极为不智的错误,即在做一件伤害公众利益的坏事之前,没有对事件的具体负责人提出公示要求。所以,初入官场的年轻人,务必要牢记这个特点,一旦官场上有人拉着你干一件有可能激起众怒的事情,而不在事先将事情的责任人明示出来,那么,你十有八九已经被人暗中视为了替罪羊。一旦事发,惩罚就会落在你的头上,一如当初落在商鞅及晁错的头上一样。
但我们必须要说清楚的是,即使是在官场之上,也并不一定存在着一群心存险恶、四处寻找替罪羊的恶人。官场上的主体价值观始终是正面的、向上的、积极的、阳光的。但是,如果一个颇具替罪羊“气质”的人来到,这种事难免就会发生。
什么叫具有替罪羊“气质”的人呢?这样的人,具有这样的特点:
第一,道德观念淡漠,感觉不到伤害给别人所带来的痛苦。
第二,权力崇拜狂,在权力执掌者面前没有任何抗拒能力。
第三,小聪明有余而大智慧不足,不惜为了眼前的微小利益,而以一生的前程作为赌注。
看看这三个特点,正是因为道德观念淡漠,才会做出伤害别人的事情来。正是出于对权力的膜拜,才会促动权力产生驱使替罪羊去伤害别人的冲动。再加上第三个特点,替罪羊往往在奉权力之命行伤害之事后,会获得一点小小的物质奖励,单只这一点,就足以让替罪羊铤而走险了。
举凡具备替罪羊的心理特点的人,到了官场之上,就会因人而成事,无形中促成替罪羊事件的发生。正如先有了王垕,才让曹操产生了克扣军粮的想法;正如先有了商鞅,才有了秦王变法的冲动;正如先有了晁错,才有了汉景帝削藩的举动。所以,官场上有关替罪羊,存在着这样一条铁律:
如果不是已经有替罪羊出场,替罪羊事件就不会发生。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