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作者原注
关于共工头触不周山的故事<spanclass=""data-note="共工,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其事迹,古代各种典籍中的记载不尽相同,详见作者自注中所引用的那些书证。"></span>:
《淮南子·天文训》
《国语·周语》
《史记》司马贞补《三皇本纪》
毛按:诸说不同。我取《淮南子·天文训》,共工是胜利的英雄。你看,“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他死了没有呢?没有说。看来是没有死,共工是确实胜利了。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一九六二年五月号。
<strong>赏析</strong>
第一次反“围剿”发生在1930年10月至1931年1月初。
1930年8月底,遵照蒋介石的旨意,国民党陆海空军总司令武汉行营主任何应钦召集湖南、湖北、江西三省党、政、军官员举行“绥靖会议”,部署对中央苏区的大“围剿”。10月,中原大战以冯玉祥、阎锡山的失败而告结束,蒋介石发表“双十节”文告,提出以“肃清匪共”为首的五项政治方针。紧接着在武汉召开“绥靖会议”,10月23日又召集三省“剿匪军事会议”密商,纠集了十万大军,蒋介石决定了“剿匪大业”的十六字方针:“分进合击、长驱直入、外线作战、猛进猛打”,并狂妄宣称“我想三个月内,肃清共匪一定没有什么问题”。10月28日蒋又亲发命令“歼灭朱毛彭黄及方志敏各股匪”。12月9日蒋介石在南昌召开军事会议后,任命武汉卫戍司令、江西省主席鲁涤平兼任陆海空军总司令南昌行营主任,张辉瓒为前敌总指挥。与敌军对垒的是中央苏区的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治委员毛泽东,参战部队为红一军团、红三军团和赤卫队,约四万人。红军采取了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多次设伏。12月5日,毛泽东在小布主持召开苏区军民歼敌誓师大会,并草拟一对联:“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12月29日,张辉瓒率第18师向江西永丰龙冈逼近,红军总部当机立断,将主力秘密转移到龙冈附近的群山腹地集结。次日,大雾遮山蔽谷,红军向窜入龙冈的九千多敌军缩紧了伏击圈。下午四时,红军发动总攻,敌军无一漏网,张辉瓒被红军战士活捉。龙冈之役,是红军由以游击战为主向以运动战为主转变的第一个战役,初战告捷,意义重大。1931年1月3日,红军再歼谭道源第50师一个多旅。朱德、毛泽东领导的中央苏区红军,五天内两战大捷,共歼敌一万五千人,粉碎了国民党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次“围剿”。
这首词上阕,描写了红军在龙冈设伏到首战告捷的过程。“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极写红色根据地正气凛然的不容侵犯气势:虽已进入霜冻的冬天,万木依然红叶烂漫;抒发了设伏临战的红军有如“天兵”同仇敌忾,要压倒一切敌人的豪壮气概。紧接着,诗人以泼墨画笔描状出崇山峻岭茫茫雾海中,战况严峻、形势诡异的幽暗气氛:“雾满龙冈千嶂暗”。埋伏在险峻群山之中的红军战士,以逸待劳,智应顽敌,真可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全歼敌张辉瓒部的大捷,以红军欢呼腾跃宣告结束。诗人在行军途中,听到了战士们群情激荡的欢呼,活捉敌酋的呼喊在峡谷间激荡。这一人民战争震撼群山的胜利强音,瞬间激发了战地诗人的壮志豪情,毛泽东谱就出荡气回肠的《渔家傲》的上阕。
1931年,蒋介石增兵至二十万,再次发动对中央苏区的大“围剿”。毛泽东得到大敌逼近的消息后,续填了词的下阕。“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实写来犯敌军气势汹汹。“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高度概括了毛泽东以人民战争打破国民党军事“围剿”的战略思想。“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反革命打不破我们,我们却要打破反革命。”(《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词的下阕以共工神话入词,再写红军将以人民战争的雷霆气势,迎战新的强敌。“不周山下红旗乱”,漫山遍野红旗飘舞,形象地抒发了诗人夺取反第二次“围剿”胜利的坚定信念。
关于这首词的写作经过,有种种演义性的说法,无法准确考证。1962年4月27日毛泽东在《为〈词六首〉写的小引》中说:“这些词,是在一九二九——一九三一年在马背上哼成的,通忘记了。《人民文学》编辑部的同志们搜集起来寄给了我,要求发表。略加修改,因以付之。”今天,对照《人民日报》编辑部寄呈毛泽东审定的传抄稿,我们注意到,修改稿对这首词正文的传抄稿,做了多处大的改动:如“万木霜天红烂漫”的传抄稿原为“万木参天红烂熳”;传抄稿为“红军怒气冲霄汉”的诗句,毛泽东曾改为“秋来一派风流态”,最后定稿为“天兵怒气冲霄汉”。“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在传抄稿上是“十万大兵重入赣,飞机大炮知何限”。而“不周山下红旗乱”在传抄稿上本作“教他片甲都不还”,诗人曾拟改成“牵来后羿看朝饭”,最后定稿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不周山下红旗乱”。据逄先知《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回忆,1962年毛泽东要田给这六首词填上词牌,并查出“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典故。诸说不同,毛泽东在自注中选择了“共工是胜利的英雄”这一全新的解说。
从开篇的“天兵怒气冲霄汉”到结句中的“不周山下红旗乱”,诗人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以浓墨重彩将远古神话中的天兵、共工形象,化入到新时代的话语之中。“重写神话绝不是对神话故事的简单重复,他还叙述自己的故事,这也是互文性的功能之一:在激活一段典故之余,还让故事在人类的记忆中得到延伸。”(法
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
关于共工头触不周山的故事<spanclass=""data-note="共工,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其事迹,古代各种典籍中的记载不尽相同,详见作者自注中所引用的那些书证。"></span>:
《淮南子·天文训》
《国语·周语》
《史记》司马贞补《三皇本纪》
毛按:诸说不同。我取《淮南子·天文训》,共工是胜利的英雄。你看,“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他死了没有呢?没有说。看来是没有死,共工是确实胜利了。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一九六二年五月号。
<strong>赏析</strong>
第一次反“围剿”发生在1930年10月至1931年1月初。
1930年8月底,遵照蒋介石的旨意,国民党陆海空军总司令武汉行营主任何应钦召集湖南、湖北、江西三省党、政、军官员举行“绥靖会议”,部署对中央苏区的大“围剿”。10月,中原大战以冯玉祥、阎锡山的失败而告结束,蒋介石发表“双十节”文告,提出以“肃清匪共”为首的五项政治方针。紧接着在武汉召开“绥靖会议”,10月23日又召集三省“剿匪军事会议”密商,纠集了十万大军,蒋介石决定了“剿匪大业”的十六字方针:“分进合击、长驱直入、外线作战、猛进猛打”,并狂妄宣称“我想三个月内,肃清共匪一定没有什么问题”。10月28日蒋又亲发命令“歼灭朱毛彭黄及方志敏各股匪”。12月9日蒋介石在南昌召开军事会议后,任命武汉卫戍司令、江西省主席鲁涤平兼任陆海空军总司令南昌行营主任,张辉瓒为前敌总指挥。与敌军对垒的是中央苏区的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治委员毛泽东,参战部队为红一军团、红三军团和赤卫队,约四万人。红军采取了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多次设伏。12月5日,毛泽东在小布主持召开苏区军民歼敌誓师大会,并草拟一对联:“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12月29日,张辉瓒率第18师向江西永丰龙冈逼近,红军总部当机立断,将主力秘密转移到龙冈附近的群山腹地集结。次日,大雾遮山蔽谷,红军向窜入龙冈的九千多敌军缩紧了伏击圈。下午四时,红军发动总攻,敌军无一漏网,张辉瓒被红军战士活捉。龙冈之役,是红军由以游击战为主向以运动战为主转变的第一个战役,初战告捷,意义重大。1931年1月3日,红军再歼谭道源第50师一个多旅。朱德、毛泽东领导的中央苏区红军,五天内两战大捷,共歼敌一万五千人,粉碎了国民党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次“围剿”。
这首词上阕,描写了红军在龙冈设伏到首战告捷的过程。“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极写红色根据地正气凛然的不容侵犯气势:虽已进入霜冻的冬天,万木依然红叶烂漫;抒发了设伏临战的红军有如“天兵”同仇敌忾,要压倒一切敌人的豪壮气概。紧接着,诗人以泼墨画笔描状出崇山峻岭茫茫雾海中,战况严峻、形势诡异的幽暗气氛:“雾满龙冈千嶂暗”。埋伏在险峻群山之中的红军战士,以逸待劳,智应顽敌,真可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全歼敌张辉瓒部的大捷,以红军欢呼腾跃宣告结束。诗人在行军途中,听到了战士们群情激荡的欢呼,活捉敌酋的呼喊在峡谷间激荡。这一人民战争震撼群山的胜利强音,瞬间激发了战地诗人的壮志豪情,毛泽东谱就出荡气回肠的《渔家傲》的上阕。
1931年,蒋介石增兵至二十万,再次发动对中央苏区的大“围剿”。毛泽东得到大敌逼近的消息后,续填了词的下阕。“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实写来犯敌军气势汹汹。“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高度概括了毛泽东以人民战争打破国民党军事“围剿”的战略思想。“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反革命打不破我们,我们却要打破反革命。”(《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词的下阕以共工神话入词,再写红军将以人民战争的雷霆气势,迎战新的强敌。“不周山下红旗乱”,漫山遍野红旗飘舞,形象地抒发了诗人夺取反第二次“围剿”胜利的坚定信念。
关于这首词的写作经过,有种种演义性的说法,无法准确考证。1962年4月27日毛泽东在《为〈词六首〉写的小引》中说:“这些词,是在一九二九——一九三一年在马背上哼成的,通忘记了。《人民文学》编辑部的同志们搜集起来寄给了我,要求发表。略加修改,因以付之。”今天,对照《人民日报》编辑部寄呈毛泽东审定的传抄稿,我们注意到,修改稿对这首词正文的传抄稿,做了多处大的改动:如“万木霜天红烂漫”的传抄稿原为“万木参天红烂熳”;传抄稿为“红军怒气冲霄汉”的诗句,毛泽东曾改为“秋来一派风流态”,最后定稿为“天兵怒气冲霄汉”。“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在传抄稿上是“十万大兵重入赣,飞机大炮知何限”。而“不周山下红旗乱”在传抄稿上本作“教他片甲都不还”,诗人曾拟改成“牵来后羿看朝饭”,最后定稿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不周山下红旗乱”。据逄先知《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回忆,1962年毛泽东要田给这六首词填上词牌,并查出“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典故。诸说不同,毛泽东在自注中选择了“共工是胜利的英雄”这一全新的解说。
从开篇的“天兵怒气冲霄汉”到结句中的“不周山下红旗乱”,诗人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以浓墨重彩将远古神话中的天兵、共工形象,化入到新时代的话语之中。“重写神话绝不是对神话故事的简单重复,他还叙述自己的故事,这也是互文性的功能之一:在激活一段典故之余,还让故事在人类的记忆中得到延伸。”(法
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