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其他类型 >夏洛特的亡灵最新章节 > 夏洛特的亡灵TXT下载
错误举报

后记

  在过去七年时间里,无论我什么时候提到我在写一本关于中央情报局的小说,几乎每一个人都会说“我都迫不及待地想看了”,我认为人们的期待不过源于对中央情报局的敬畏之情而不是对作者的尊敬;关于小说的第二种反应,尤其是那些不清楚小说是如何日复一日地写出来的人,他们会礼貌地问:“你是不是有朋友在情报局,而且你们还很亲密?”然而我却宁愿他们这么问:“你凭什么了解他们并写关于他们的小说?”

  我的回答大概是这样的:是的,我认识一些情报局的人,但是我不便透露太多。这是事实,要想写好情报局的故事,认识几个情报员是必要的基础。这些问题太无知,就像你问一个专业的足球教练他是否偷了对手球队的秘密信息,我想那个足球教练会说:“我们不需要这么做。专业的足球是一种文化,而我们就身处其中。另外,我们有足够的想象力书写一份合理的对抗计划。”

  所以,我应该这样回答:我是凭借自己在情报局待了四十年的经验来写这本书的。毕竟,《夏洛特的亡灵》是经过反复想象的产物,而且在过去的四十年中,我甚至仔细思考过情报局在人们生活中的神秘与诱惑;我不需要身处那个组织,也不需要与情报员有很密切的关系,我只管相信自己已经十分了解情报局的内部工作结构。十九世纪早期的一个苏联犹太人对东正教异常感兴趣,他不需要为了苏联东正教而刻意和一个牧师保持亲密的关系吧?当然,如果他这么做,并且他本来一出生就是苏联东正教徒的话,那他很有可能得到一些内部关系让他成为一个修道士。但是对我来说,为了获得写作必要的材料而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情报局是不可能的,并且我对情报局有着不一样的政治偏向。

  显然,我是在告诉你们,优秀的小说可以和作者的实际生活偏差很远,小说灵感可以源于文化体验,也可以是作者的想象力。这几年来,凭借丰富的想象力,我才得以在该主题下完成搭窝建巢。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刺激作者的想象力,比如美国总统的生活,或者是流浪汉的一天,这些或许马上就可以让作者灵机一动。小说家不仅有他们自己的生活,同时他们还会在生活中发展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刚开始那些人物形象不可能清晰地出现在作者脑海中,只有经过作者的构思,他们才能在作者的笔下一点一点清晰起来。

  当然,写作过程并不总是如此充满魔力。在写《夏洛特的亡灵》时,我做了大量的调查工作。如果我没有阅读上百本关于中央情报局的书的话,那我可能就必须接近情报局,但是我很幸运,在我写作的时候,关于情报局的作品也在源源不断地涌现,而且其中一些书籍对我帮助很大。如果这是一本非小说类文学作品,我一定会在很多地方加脚注和解释说明,再加上一个目录和参考书目,并且在这份免责声明出现之前,一直心存感激七年来这些书对我的帮助。

  但是,《夏洛特的亡灵》是一部杜撰小说,书里面大部分的主要人物以及绝大多数的配角人物都是虚构的。由于这里面牵涉了现实生活中的名人政要,其中还有一些历史上非常杰出的人物,所以很有必要在这解释一下我如何使用了我研究的书。

  一些非小说文学唤醒了人们的想象力,书中的要人名士光彩照人,也就是说,人们会觉得作品中的人物跟实际生活中的男人或女人一样真实、立体。但是,使用研究文献越多就越缺乏自己的看法。如果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着了迷,并全神贯注地研究,那么即使是普通的事物也能够让想象力无限放大;当你对它充满激情、热衷于研究它时,你就能够突破困惑,找到深埋的事实,就不会选择逃避模糊的事物。在我看的书籍中,有一些并不那么成功,故事情节的发展线索只是隐藏在作者的写作风格中。打个比方,一个担任足球教练四十年的男人只需要看几场高中生持球跑动进攻的比赛就可以知道谁是有天赋的;职业拳击赛的教练也是这样,他们只需要看一个业余选手打出一个左勾拳就知道这个人是否具有天赋。那些终身从事写作的小说家也不例外,过去的岁月,我已经写了很多不痛不痒的作品,并且花了很多时间思考为什么会写得那么差。在这些积累沉淀中,我已经能够从作品中了解到作者是做什么的,他是男是女,甚至更重要的是我能知道他真正要表达什么,这和反情报机关的工作很相似,他们需要区分敌人说的话是真还是假。

  某种程度上可以这么说,我对中央情报局的理解有一半直接来自我所阅读的书籍,另一半则来自我对这些书籍的分析重组。结果只有一点,我让我的读者感受到了我眼中的一九五五年到一九六三年之间情报局的样子,至少他们是通过一个年轻男人的眼光看它,而这个年轻男人在情报局里长大成长,所以对情报局的情况他有一定的话语权。书中的情报局是一个虚构的情报局,它真实的样子只存在我的脑海里。而且我要指出的是,那些已经在情报局里工作了四十年的男人和女人也一样,他们对情报局的认识也仅限于他们自己参与的那部分,就像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美国一样,没有两个人的观点是相同的。如果我一定要有个参照让自己的小说尽量逼真,那么我脑海里的情报局比任何当事人眼中的情报局都要真实。

  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们有许多方法可实现文章的逼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为出现在作品中的所有名人编造虚假的名字,否则就会给人留下语言粗糙不规范的印象,比如你讲到美国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总统时,硬生生编出个名字——詹姆斯·费茨帕特里克,那读者一定会觉得很别扭,文章也就难以逼真了。

  因此,很显然,我们应该直接给出杰克·肯尼迪的真实名字,这样才不会影响到小说的效果,他在小说里的生活就会和小说中其他虚构人物的生活一样激烈了。如果说作者非要使用虚假的姓名,那么读者也只能感叹一句:“噢,是的,费茨帕特里克总统就是肯尼迪总统,让我们看一看杰克·肯尼迪的特征是什么吧。”

  霍华德·亨特和艾伦·杜勒斯也一样,就后面这个人物来说,问题还不是那么大,因为他在这里不是中心人物;至于亨特,他在小说中是一个重要角色,所以还不能妄下结论。曾经有一段时间我考虑要不要给他取一个名字叫作查理·斯坦特·史蒂文斯,但这有侵犯他的肖像权之嫌,因为精明的读者很快就会发现:“那是霍华德·亨特。”然后适应了假名之后,读者就会猜测我写的每一个关于“假亨特”的内容都是真的;但是,如果我公然使用他的名字,读者就不用怀疑了,他们或许会说:“这并不完全是我了解的亨特。”

  然后,为了寻求作品依据,我找了两部亨特的传记,《情天长恨》(GiveUsThisDay)和《卧底》(Undercover),书中描写了他的性格,我在对这两本书的理解基础上写出了有关霍华德·亨特的内容。当然,他说的话除了有几句是我摘抄的以外,剩下全部是我自己写的。我的书写不会超出他的性格界限,我不会仅仅因为是我的小说,就主观安排给他我都不相信他能完成的秘密任务。

  或许最自由的真实人物就是威廉·哈维了。有一本写得很好并且很有娱乐性的书叫作《荒野镜子》,大卫·C.马丁著,这本书很客观地描写了哈维的长相,为我的想象提供了素材并且刺激我超越马丁的真实描写。我笔下的威廉·哈维和已故的威廉·哈维有一定关联,而且他还紧跟真哈维的职业脚步——柏林隧道工程,他的婚礼,因为“猫鼬计划”而和真实的兰斯代尔将军以及真实的罗伯特·肯尼迪发生过争执,最终他的职业生涯在罗马结束,这些没有一个是编造的。虽然马丁的描述看起来像是哈维的原型,但是对于哈维的描写我还借鉴了其他书籍,所以我笔下的哈维更具想象力(因为我不希望他和霍华德·亨特一样真实)。

  至于夏洛特,我对这个人物形象的想象就更不受限制了,他的原型可以说是情报局传奇中的老大詹姆斯·杰西·安格勒顿,但是因为在我写这本小说的时候,很少有人知道安格勒顿,而且他本身也是一个非常复杂、令人费解的人,所以我决定自己创造这个人物,这个完全虚假的休·蒙塔古,当然,还有他的妻子,基特里奇。

  卡尔·哈伯德也是一样的。特雷西·巴恩斯和德斯蒙德·菲茨杰拉德的性格特点可以轻易找到,但是我对他们并不熟悉,客观地说哈伯德和蒙塔古一样,都是完全虚构的人物。

  无论是哈利·哈伯德、迪克斯·巴特勒、阿诺德·罗斯、沙威·福特斯、托托·巴尔巴罗,或是马萨罗夫一家、谢尔曼一家、农场的所有人员,还是生活在柏林、乌拉圭和迈阿密的所有小人物,他们几乎都是虚构出来的。但是文中也有许多真实存在的人物,如卡斯特罗、阿蒂姆、巴克、圣·罗马、托尼·奥利瓦、欧亨尼奥·马丁内斯以及许多在书中闪现的古巴人,还有美国“新增特别小组”的政府官员以及威廉·阿特伍德和丽莎·霍华德。之所以决定把这些真实的和虚构的人物都融合到书中,不是想让其变为一部纪实文献片,而是要超越它。我再次重申这份免责声明,如果一个作家要写出一部好的小说,他就得让读者感觉到比其他非小说类作品更加真实。因此,我在小说中把真实人物和虚构人物结合起来只是想表明一个观点:如果读者知道一些历史真实事件的细节,他在读小说的时候就会很轻松,他们可以很轻松地分辨出哪些是真实发生的,哪些是作者杜撰的。我希望读者可以从《夏洛特的亡灵》虚构的世界中更多地联系到真实存在的历史事件,而不是零碎的事实碎片或者是媒体报刊给予的误导。这个要求有点儿偏高,但是我有理由相信只有小说家们有这样的先天优势,他们可以超越史实,创造出完全虚构的历史。

  对以上情况我可以举出适用于我的作品的典型例子——朱迪思·坎贝尔·艾克斯纳和奥维德·德马里斯一起写了一本书,叫作《我的故事》。在书中,艾克斯纳坦诚直白地描述了她与弗兰克·辛纳特拉、山姆·吉安卡纳以及美国总统杰克·肯尼迪之间的风流韵事的细节。这本书非常成功,给读者营造了十分愉快的阅读气氛,让读者愿意相信她所描述的都是事实。

  因此我可以对我的理论做一个补充,我决定间接利用艾克斯纳小说中的描述,比如朱迪思·坎贝尔·艾克斯纳所展现出的想象已经十分详尽时,我便采用她的表达。跟她比起来,我在小说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所以我还是会受到她的影响。在我创造虚构的角色摩德纳·墨菲时,我对这个角色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受艾克斯纳的影响,她有一点点像朱迪思·坎贝尔,但是又差得很多;她的行为在许多方面都和坎贝尔类似,比如说她也和辛纳特拉、肯尼迪以及吉安卡纳之间都有过风流韵事,她和坎贝尔一样让联邦调查局感到无比头疼,她在最后也会变得悲惨不幸。但是她的内心生活、她的言语对话以及大多数的具体情境都不同于坎贝尔,只属于摩德纳·墨菲这个人物。所以我写的不是另外一个朱迪思·坎贝尔,但是无可否认,坎贝尔的经历给我提供了灵感和历史框架,让我能够构思出相似的故事。

  实际上,我的小说中所用的历史真相大部分都来自朱迪思·坎贝尔的小说,其中有些事件是真实的故事而有些只是部分遵从事实真相。我在写这本小说的时候很注意避免夸大历史,如果我做得很成功,那么《夏洛特的亡灵》这本书中所提到的中央情报局就会和现实中的中情局差不多,没有过分夸大也不会低估其权力。

  我对下面这些书深表感激,我是按照作者姓名的字母顺序来排列这些书目的,对于那些对我有重大帮助的书目我会用星号标出:

  E.C.阿克曼,《流浪者:中情局的迈克·阿克曼》,阿克曼及帕伦博,1976年;

  ☆菲利普·阿吉,《公司内部的中情局日记》,波士顿:石山学院,1975年;

  路易斯·沃尔夫,《中情局在西欧的肮脏刑警》,纽约:莱尔·斯图亚特出版社,1978年;

  斯图尔特·奥尔索普,《中心》,纽约:哈珀与罗出版社,1968年;

  克里斯多夫·安德鲁,《女王密使:英国情报界的形成》,伦敦:海涅曼出版公司,1985年;

  查尔斯·阿什曼,《中情局和黑手党的联系》,纽约:庄园书屋,1975年;

  威廉·阿特伍德,《红与黑》,纽约:哈珀与罗出版社,1976年;

  布兰德利·厄尔·艾尔斯,《战争从来不存在》,纽约:博布斯—美林出版社,1976年;

  詹姆斯·班福德,《迷宫》,纽约:企鹅出版社,1983年;

  约翰·巴伦,《克格勃》,纽约:读者文摘出版社,1974年;

  路易斯·柏尼克,《亚伯》,西雅图:三叉戟出版社,1970年;

  弗雷·贝托,《菲德尔与宗教》,哈瓦那:联邦院出版局,1988年;

  塞丽娜·布勒多斯卡和乔纳森·布洛克,《克格勃到中情局:情报与反情报工作》,纽约:埃克赛特书籍,1987年;

  威廉·布鲁姆,《中情局:遗忘的历史》,伦敦:Zed出版社,1986年;

  罗伯特·博洛萨芝和约翰·马克斯,《中情局档案》,纽约:格罗斯曼出版社,1976年;

  本杰明·C.布拉德利,《和肯尼迪谈话》,纽约:诺顿出版社,1975年;

  ☆威廉·布拉舍,《山姆·吉安卡纳的生与死》,纽约:哈珀与罗出版社,1977年;

  文森和南《间谍—反间谍:间谍的百科全书》,纽约:麦格劳希尔集团,1982年;

  迈克尔·伯克,《非凡运气》,波士顿:布朗出版社,1984年;

  大卫·沙夫沙娃德斯,《皇冠与风雨衣:在中情局的俄罗斯王子自传》,纽约:大西洋国际出版社,1990年;

  雷·克莱因,《秘密、间谍与学者》,雷斯顿,维吉尼亚州:城堡出版社,1976年;

  雷·克莱因,《中央情报局:一部真实的历史》,纽约:斯坦和戴出版社,1986年;

  威廉·科尔比,《可敬的人》,纽约:西蒙和舒斯特出版社,1978年;

  H.H.A,库珀和劳伦斯·J.汉德凌格,《做间谍:一个星探的手册》,波尔德,科洛:帕拉丁出版社,1986年;

  迈尔斯·科普兰,《民族的博弈》,纽约:西蒙和舒斯特出版社,1969年;

  ☆迈尔斯·科普兰,《不用斗篷,也不用匕首》,纽约:西蒙和舒斯特出版社,1974年;

  ☆威廉·R.科森,《无知的军队》,纽约:戴尔出版公司,1977年;

  威廉·R.科森和罗伯特·克罗利,《新克格勃》,纽约:威廉·莫罗出版社,1986年;

  威廉·R.科森,苏珊B.特伦托以及约瑟夫J.特伦托,《寡妇们:四个美国间谍及其留下的妻子,克格勃削弱美国间谍》,纽约:克朗出版社,1989年;

  ☆塞西尔·B.柯里,《爱德华·兰斯代尔:不平静的美国人》,波士顿:米夫林出版公司,1988年;

  ☆皮尔·席尔瓦,《私密:中情局和间谍的利用》,纽约:时代图书公司,1978年;

  弗兰克·唐纳,《监控的时代》,纽约:克诺夫出版社,1980年;

  ☆阿伦·W.杜勒斯,《职业间谍》,纽约:哈珀与罗出版社,1963年;

  菲利克斯·捷尔任斯基,《捷尔任斯基自传》,莫斯科:国会出版局,1977年;

  约翰·J.德齐亚克,《契卡》,列克星敦,马萨诸塞州:莱克星顿书籍,1988年;

  埃迪线,《开锁指南大全》,汤森港,华盛顿州:loom-panics出版社,1982年;

  爱德华·杰伊·爱泼斯坦,《骗术:克格勃与中情局之间的无形战争》,纽约:西蒙和舒斯特出版社,1989年;

  爱德华·杰伊·爱泼斯坦,《审讯:沃伦委员会与真理的建立》,纽约:维京出版社,1966年;

  ☆爱德华·杰伊·爱泼斯坦,《传奇:李·哈维·奥斯瓦尔德的隐秘世界》,纽约:读者文摘出版社,1978年;

  哈罗德·乔治·埃里克森,《如何寻找失踪者:侦察员手册》,汤森港,华盛顿州:loom-panics出版社,1981年;

  ☆朱迪思·埃克斯纳(和奥维德·德玛里斯),《我的故事》,纽约:格鲁夫出版社,1977年;

  ☆克里斯多夫·菲力克斯,《秘密战争的短期课程》,纽约:达顿出版社,1963年;

  伯纳德·芬斯特沃尔德,《巧合还是阴谋?》,纽约:斑马书籍,1977年;

  吉姆·加里森,《追踪杀手》,纽约:谢里登·史克威尔出版社,1988年;

  ☆安托瓦内特·吉安卡纳和托马斯·伦纳,《黑手党公主:成长在山姆·吉安卡纳之家》,纽约:威廉·莫罗出版社,1984年;

  阿纳托利·戈利钦,《旧事新谎:共产党欺骗与虚假信息的方法》,纽约:多德,米德出版社,1984年;

  森·格拉韦尔·爱迪生,《五角大楼文件》,波士顿:灯塔出版社,1971年;

  罗伯特·J.格洛登和哈里森·爱德华·利文斯顿,《叛国罪,暗杀总统约翰F.肯尼迪:到底发生了什么》,纽约:音乐学院出版社,1989年;

  特兰伯尔·希金斯,《彻底的失败:肯尼迪、艾森豪威尔以及猪湾的中央情报局》,纽约:诺顿出版社,1987年;

  华伦·亨克和威廉W.特纳,《雨是红的:与卡斯特罗秘密战争的故事》,纽约:哈珀与罗出版社,1981年;

  ☆海因茨·赫内和赫尔曼·措林格,《将军是间谍》,纽约:科沃德,麦肯和盖根出版社,1972年;

  约翰·霍兰德,《对间谍活动的反思》,纽约:雅典庙宇,1976年;

  威廉·胡德,《间谍》,纽约:诺顿出版社,1982年;

  威廉·胡德,《圣周三》,纽约:诺顿出版社,1986年;

  ☆吉姆·霍根,《幽灵:难以忘记的美国——间谍的私人使用》,纽约:威廉·莫罗出版社,1978年;

  吉姆·霍根,《秘密议程:水门事件、秘密检举人以及中情局》,纽约:兰登书屋,1984年;

  E.霍华德·亨特,《柏林的结局》,纽约:普特南出版社,1973年;

  ☆E.霍华德·亨特,《有朝一日》,纽约:阿灵顿舍,1973年;

  ☆E.霍华德·亨特,《密探》,纽约:伯克利—普特南出版社,1973年;

  ☆亨利·赫特,《夏德林:没有归来的间谍》,纽约:麦格劳希尔集团,1981年;

  ☆海恩斯·约翰逊,《猪湾事件》,纽约:诺顿出版社,1962年;

  菲利普·奈特利,《间谍大师》,纽约:克诺夫出版社,1989年;

  菲利普·奈特利,《第二古老职业:20世纪的间谍与间谍活动》,纽约,企鹅书籍,1988年;

  理查德·W.克鲁谢尔,《物理审讯技巧》,汤森港,华盛顿州:loom-panics出版社,1985年;

  乔纳森·科威特尼,《爱国者的罪行:关于吸毒、非法钱财级中情局的真实故事》,纽约:诺顿出版社,1987年;

  小莱曼·B.柯克帕特里克,《真实的中情局》,纽约:麦克米伦出版社,1968年;

  罗伯特·J.兰菲尔和汤姆·沙赫特曼,《克格勃与中情局的战争:一个特工的故事》,纽约:兰登书屋,1986年;

  马克·莱恩,《法庭风云》,特洛伊,密歇根:霍尔特、莱因哈特及温斯顿出版社,1966年;

  亚伦·莱瑟姆,《送给母亲的兰花》,波士顿:小布朗出版社,1977年;

  威廉·J.莱德勒和尤金·伯迪克,《丑陋的美国人》,纽约:福西特·克莱斯特,1958年;

  ☆维克多·马尔凯蒂和约翰·D.马克斯,《中情局与间谍的推崇》,纽约:克诺夫出版社,1974年;

  ☆大卫·C.马丁,《荒芜写实》,纽约:哈珀与罗出版社,1980年;

  J.C.马斯特曼,《二战期间的欺骗体系》,纽黑文市:耶鲁大学出版社,1972年;

  ☆帕特里克·J.麦加维,《中情局:神话与疯狂》,纽约:达顿出版社,1972年;

  ☆拉尔夫·W.麦吉,《致命的欺骗》,纽约:谢里登·史克威尔出版社,1983年;

  小科德·迈耶,《面对现实:从世界联邦主义到中情局》,纽约:哈珀与罗出版社,1980年;

  简·摩恩,《双重间谍——约翰·莫》,爱丁堡:主流出版物,1986年;

  威廉·B.莫兰,《暗中监视与电子渗入》,汤森港,华盛顿州:loom-panics出版社,1983年;

  ☆罗伯特·D.莫罗,《背叛:从猪湾事件到肯尼迪总统遇刺的秘密事件后的重建》,芝加哥:亨利·莱格尼里公司,1976年;

  罗伯特·D.莫罗,《这个参议院必须死:肯尼迪总统的谋杀者》,圣塔莫尼卡,加利福尼亚:圆桌出版社,1988年;

  ☆伦纳德·莫斯利,《杜勒斯:关于埃莉诺、阿伦、约翰·福特斯·杜勒斯及他们的家庭结构的自传》,纽约:戴尔出版公司,1978年;

  ☆马尔科姆·马格里奇,《记录浪费了的时间:可憎的格鲁夫》,伦敦:柯林斯出版社,1973年;

  ☆卡尔·奥格尔斯比,《美国佬与牛仔之战》,堪萨斯城,密苏里州:安德鲁与麦克米尔出版社,1976年;

  ☆布鲁斯·佩奇、大卫·利奇和菲利普·奈特利,《菲尔比的阴谋》,花园城市,纽约:双日出版社,1968年;

  奥列格·潘可夫斯基,《潘可夫斯基的文件》,纽约:百龄坛,1965年;

  埃莉诺·菲尔比,《我的丈夫:间谍金姆·菲尔比》,纽约:西蒙和舒斯特,1967年;

  ☆金姆·菲尔比,《我的无声之战》,纽约:格鲁夫出版社,1968年;

  ☆大卫·艾德礼·菲利普斯,《守夜》,纽约:雅典庙宇,1977年;

  大卫·艾德礼·菲利普斯,《密战日记:我在实战、间谍活动及隐秘活动中的冒险》,贝塞斯达,马里兰州:石头小径出版社,1980年;

  查普曼·平彻,《长久绝密》,纽约:圣马丁出版社,1984年;

  查普曼·平彻,《卖国贼》,纽约:圣马丁出版社,1987年;

  理查德·H.波普金,《第二个奥斯瓦尔德》,纽约:埃文,1966年;

  达斯科·波波夫,《间谍与反间谍:达斯科·波波夫自传》,纽约:格罗塞和邓拉普,1974年;

  理查德·吉德·鲍尔斯,《保密与权力:J.埃德加·胡佛的生活》,纽约:自由出版社,1987年;

  ☆托马斯·鲍尔斯,《保守秘密的人:理查德·赫尔姆斯和中情局》,纽约:克诺夫,1979年;

  L.弗莱彻·普劳蒂,《秘密队伍》,纽约:普伦蒂斯·霍尔,1973年;

  约翰·帕特里克·夸克,大卫·艾德礼·菲利普斯,雷·克莱因博士及沃尔特·普福尔茨海姆,《中央情报局:真实的历史》,吉尔伯特,康涅狄格州:外国情报出版社,1986年;

  约翰·拉内拉赫,《从间谍大师多诺万到比尔卡西:中情局的兴与衰》,纽约:西蒙和舒斯特,1987年;

  伯特·拉普,《遮蔽与隐藏指导手册大全》,汤森港,华盛顿州:loom-panics出版社,1986年;

  安东尼·里德和大卫·费舍尔,《陆军上校Z:一个间谍大师的隐秘生活》,纽约:维京,1975年;

  杰弗里·T.里切尔森,《美国情报界》,剑桥,马萨诸塞州:巴林杰,1985年;

  菲利克斯·I.罗德里格斯和约翰·韦斯曼,《影子战士:一百场不知名战役中的中情局英雄》,纽约:西蒙和舒斯特,1989年;

  罗恩·罗斯鲍姆,《间谍魅影》,哈珀斯杂志,1983年10月;

  ☆亚瑟·施莱辛格,《小罗伯特·肯尼迪和他的时代》,纽约:霍顿·米夫林,1978年;

  斯蒂芬·施莱辛格和史蒂芬·金泽尔,《苦果:美国在危地马拉政变秘史》,花园城市,纽约:双日出版社,1982年;

  ☆参议院讨论国际关系,《中情局国内外活动的听闻》,华盛顿:USGPO,1975年;

  ☆参议院政府情报工作特别委员会,《涉及领导的暗杀阴谋》,华盛顿:USGPO,1975年;

  阿尔卡季·N.舍甫琴科,《与莫斯科的决裂》,纽约:克诺夫,1985年;

  哈里斯·史密斯,《战略情报局》,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1972年;

  约瑟夫·伯克霍尔德·史密斯,《描述一个冷战分子》,纽约:普特南出版社,1976年;

  弗兰克·斯内普,《正义的停战》,纽约:兰登书屋,1977年;

  伯纳德·斯皮德尔,《不祥的耳朵》,纽约:爱华德书屋,1968年;

  ☆斯图尔德·史蒂芬,《造成分裂的因素》,费城:利平科特,1977年;

  约翰·斯托克韦尔,《搜寻敌军》,纽约:诺顿,1978年;

  安东尼·萨默斯,《阴谋》,纽约:麦格劳希尔集团,1980年;

  维克托·苏沃洛夫,《水族馆:一个苏联军事间谍的职业与背叛》,伦敦:哈米什·汉密尔顿,1985年;

  泰德·肖尔茨,《间谍病:E.霍华德·亨特奇怪的职业》,纽约:维京,1974年;

  泰德·肖尔茨,《菲德尔—关键人物》,纽约:威廉·莫罗,1986年;

  ☆休·托马斯,《追求自由的古巴》,伦敦:艾尔,1971年;

  格雷戈里·F.特雷弗顿,《秘密活动:干涉战后世界的极限》,纽约:基础读物,1987年;

  休·特维罗伯,《菲尔比的风流韵事》,伦敦:威廉·金伯,1968年;

  安德鲁·塔利,《中情局的内幕故事》,纽约:威廉·莫罗,1962年;

  斯坦斯菲尔德·特纳,《保密与民主:中情局的转变》,纽约:霍顿·米夫林,1985年;

  欧内斯特·沃克曼,《黑夜勇士:间谍、士兵与美国情报工作》,纽约:威廉·莫罗,1985年;

  大卫·怀斯,《美国警察的状况》,纽约:兰登书屋,1976年;

  大卫·怀斯和托马斯·B.罗斯,《间谍机构》,纽约:兰登书屋,1967年;

  大卫·怀斯和托马斯·B.罗斯,《隐形的政府》,纽约:兰登书屋,1964年;

  皮特·怀特(与保罗·格林格拉斯),《间谍搜捕者》,纽约:维京,1987年;

  皮特·怀登,《猪湾事件: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纽约:西蒙和舒斯特,1979年。

  主要地名表

  班格尔缅因州城市

  巴特利特岛荒漠之山西岸小岛

  蓝山湾荒漠之山西边大海湾

  卡拉奥乔第八街,迈阿密古巴流亡者的主街道

  佩里营中情局在职培训中心,也就是所提到的农场

  卡拉斯科蒙得维的亚的一个富裕郊区

  塞万提斯哈利·哈伯德在蒙得维的亚住的便宜旅馆的名字

  蟑螂小巷I-J-K-L复合体的别名

  百货公司中情局内部对西贡最大妓院的行话

  多恩岛荒漠之山附近的一个小岛,第一任主人是哈伯德家族,后来卖给了加德纳

  农场佩里营的别名

  乔治城华盛顿的居民区

  关塔那摩美国在古巴海军基地

  哈维酒店华盛顿的一家酒店

  I-J-K-L复合体华盛顿倒影池周边的四个办公区,包括最大的中情局,它于1961年完工,先于兰利总部

  卡塔丁山缅因州最大的山脉

  金沙萨原名为利奥波德维尔,刚果民主共和国(原名扎伊尔)的首都

  库达姆库尔菲斯滕丹街的简称

  海滨大道哈瓦那沿海大道

  中途机场芝加哥国内机场

  荒漠之山缅因州海岸岛名,距班格尔南部四十公里

  奥克帕克芝加哥郊区

  奥尼昂塔纽约州北部小镇

  棕榈泉加州旅游胜地

  佩诺布斯科特河缅因州东部河流

  红海滩猪湾战场

  普拉赫原西德联邦情报局总部,靠近慕尼黑

  兰布拉蒙得维的亚沙滩前街道

  无忧宫华盛顿的一家酒店

  里维埃拉大道6312号迈阿密的房子,有为秘密袭击古巴海军修建的私人码头

  天鹅岛猪湾事件期间给古巴发送暗码电报的秘密无线电广播发射机地址

  特加蒙得维的亚的贫民窟

  百里香山迪克斯·巴特勒在维吉尼亚的马场

  维多利亚广场酒店蒙得维的亚的宾馆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