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愤激,依然?
雷淑容/文
——读北岛的散文集《青灯》
何平
青灯是一盏怎样的灯?
青灯是一盏中国的灯。清油注瓦盏,灯芯且作炷,灯光清寒,有青荧之意。今天,在红灯复绿酒,暗夜换白日的都市。如果有青灯闪闪烁烁,联系着的一定是泛黄的书卷、“城南旧事”、古旧的日子和寂寞的旅途等等。苏东坡曾云,“纸窗竹屋,灯火青荧”。陆放翁的诗歌说,“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而现在北岛则说,“美女如云/护送内心的航程/青灯掀开梦的一角/顺手挽住火焰/化作漫天大雪。”一盏青灯照亮的旅途,是往旧时代走,往记忆深处走。
我读北岛的《青灯》,一年前读他的《失败之书》,读他的《时间的玫瑰》。这些都是北岛去国日久写下的文字。青灯照亮的旅途。“中文是唯一的行李。”是喂养心灵饥饿的粮食。和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北岛,这中间隔开了是十数年的时间。像我们这样的年纪,1960年代出生,阅读北岛,和我们的成长有着隐秘的私心。再读北岛,我们的记忆仿佛还停留在那个并不遥远,但却恍若隔世的时代。我们在另一个时代,读北岛,也读舒婷、顾城、食指、芒克、多多……而现在《青灯》,不是《回答》,不是《太阳城札记》,也不是《白日梦》,孤冷、清寂,不再愤激,那还依然北岛吗?
我注意到这些年,北岛的文字中提得最多的词是“漂泊”。《青灯》同样是关于“漂泊”的书。书中其中的一篇《旅行记》,北岛写到:“从长安街那边出发的男孩到此刻的我之间,到底有多远?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我们这一代人违背了古训,云游四方,成为时代的孤儿。有时深夜难眠,兀自茫然:父母风烛残年,儿女随我漂泊,社稷变迁,美人色衰,而我却一意孤行。这不仅仅是地理上,而是历史与意志、文化与反叛意义上的出走。这或许是命中注定的。在行走中我们失去了很多,失去的往往却又成了财富。”我们没有去国,我们又何尝不在漂泊。
我把北岛的漂泊理解成和心灵相关的修行之路。北岛2002年在接受《书城》杂志采访时说,我们这些作家当年被批判也好被赞扬也好,反正一夜成名,备受瞩目,突然有一天醒来,发现自己什么也不是。这种巨大的反差,会特别受不了。那是我生命中的一大关。慢慢的,心变得平静了,一切从头开始——作为一个普通人,学会自己生活,学会在异国他乡用自己的母语写作。那是重新修行的过程,通过写作来修行并重新认识生活,认识自己。
北岛这样说的时候,其实世界又发生着奇怪的错位。国人已经习惯把这些漂泊在外的人作为一个时代的象征,而他们自己却把自己还原成一个普通人。而北岛要选择散文这种文体。如他说,散文往往是中年心态的折射,与荷尔蒙、血压及心跳等生理因素有关。就像一个下山的人,需要调节呼吸,放慢步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怀旧在所难免,那是对气喘吁吁的爬山过程的回顾,对山的高度以及风险的再认识。可是,许多人却多么愿意看到他们还在“上山”的路上,哪怕他们的背影苍凉,却悲壮。
如果要在北岛的《青灯》寻找“文化英雄”的记忆肯定是走错了路。《青灯》是沧桑阅尽的普通人,对自己过去和现在生活的打捞和记录。“辑一”是向自己记忆深处走,怀念那些无法忘怀的故人,冯亦代、魏斐德、熊秉明、蔡其矫,还有少年时代的朋友刘羽;“辑二”是向未知的远途走。这一辑,北岛对于诗人和革命的思考尤其值得我们注意。写这些文字的北岛,和心灵相关,和偶像无关。褪尽矫饰和繁华,《青灯》中的那些记忆中的人与事,那些旅途中邂逅的人与事,亲切得让我们叹惋。
光阴如锋利的镰刀,我们被它一茬茬的收割。时代日日新,北岛时时老,我们和北岛一起老了。“如果天空不老”,让熊秉明学生想到青年时代。北岛说,当时不知道这联想怎么来的,现在终有所悟。这诗句其实有种悖论式的紧张:说来年轻时的天空是不死的,但虚拟语气对此提出了质疑,那正是青春期的困惑。
是啊,如果北岛不老呢?
2008年2月23日随园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
——读北岛的散文集《青灯》
何平
青灯是一盏怎样的灯?
青灯是一盏中国的灯。清油注瓦盏,灯芯且作炷,灯光清寒,有青荧之意。今天,在红灯复绿酒,暗夜换白日的都市。如果有青灯闪闪烁烁,联系着的一定是泛黄的书卷、“城南旧事”、古旧的日子和寂寞的旅途等等。苏东坡曾云,“纸窗竹屋,灯火青荧”。陆放翁的诗歌说,“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而现在北岛则说,“美女如云/护送内心的航程/青灯掀开梦的一角/顺手挽住火焰/化作漫天大雪。”一盏青灯照亮的旅途,是往旧时代走,往记忆深处走。
我读北岛的《青灯》,一年前读他的《失败之书》,读他的《时间的玫瑰》。这些都是北岛去国日久写下的文字。青灯照亮的旅途。“中文是唯一的行李。”是喂养心灵饥饿的粮食。和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北岛,这中间隔开了是十数年的时间。像我们这样的年纪,1960年代出生,阅读北岛,和我们的成长有着隐秘的私心。再读北岛,我们的记忆仿佛还停留在那个并不遥远,但却恍若隔世的时代。我们在另一个时代,读北岛,也读舒婷、顾城、食指、芒克、多多……而现在《青灯》,不是《回答》,不是《太阳城札记》,也不是《白日梦》,孤冷、清寂,不再愤激,那还依然北岛吗?
我注意到这些年,北岛的文字中提得最多的词是“漂泊”。《青灯》同样是关于“漂泊”的书。书中其中的一篇《旅行记》,北岛写到:“从长安街那边出发的男孩到此刻的我之间,到底有多远?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我们这一代人违背了古训,云游四方,成为时代的孤儿。有时深夜难眠,兀自茫然:父母风烛残年,儿女随我漂泊,社稷变迁,美人色衰,而我却一意孤行。这不仅仅是地理上,而是历史与意志、文化与反叛意义上的出走。这或许是命中注定的。在行走中我们失去了很多,失去的往往却又成了财富。”我们没有去国,我们又何尝不在漂泊。
我把北岛的漂泊理解成和心灵相关的修行之路。北岛2002年在接受《书城》杂志采访时说,我们这些作家当年被批判也好被赞扬也好,反正一夜成名,备受瞩目,突然有一天醒来,发现自己什么也不是。这种巨大的反差,会特别受不了。那是我生命中的一大关。慢慢的,心变得平静了,一切从头开始——作为一个普通人,学会自己生活,学会在异国他乡用自己的母语写作。那是重新修行的过程,通过写作来修行并重新认识生活,认识自己。
北岛这样说的时候,其实世界又发生着奇怪的错位。国人已经习惯把这些漂泊在外的人作为一个时代的象征,而他们自己却把自己还原成一个普通人。而北岛要选择散文这种文体。如他说,散文往往是中年心态的折射,与荷尔蒙、血压及心跳等生理因素有关。就像一个下山的人,需要调节呼吸,放慢步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怀旧在所难免,那是对气喘吁吁的爬山过程的回顾,对山的高度以及风险的再认识。可是,许多人却多么愿意看到他们还在“上山”的路上,哪怕他们的背影苍凉,却悲壮。
如果要在北岛的《青灯》寻找“文化英雄”的记忆肯定是走错了路。《青灯》是沧桑阅尽的普通人,对自己过去和现在生活的打捞和记录。“辑一”是向自己记忆深处走,怀念那些无法忘怀的故人,冯亦代、魏斐德、熊秉明、蔡其矫,还有少年时代的朋友刘羽;“辑二”是向未知的远途走。这一辑,北岛对于诗人和革命的思考尤其值得我们注意。写这些文字的北岛,和心灵相关,和偶像无关。褪尽矫饰和繁华,《青灯》中的那些记忆中的人与事,那些旅途中邂逅的人与事,亲切得让我们叹惋。
光阴如锋利的镰刀,我们被它一茬茬的收割。时代日日新,北岛时时老,我们和北岛一起老了。“如果天空不老”,让熊秉明学生想到青年时代。北岛说,当时不知道这联想怎么来的,现在终有所悟。这诗句其实有种悖论式的紧张:说来年轻时的天空是不死的,但虚拟语气对此提出了质疑,那正是青春期的困惑。
是啊,如果北岛不老呢?
2008年2月23日随园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