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其他类型 >千年乱局:争霸东北亚1最新章节 > 千年乱局:争霸东北亚1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六章 慕容雄风 四、命中注定的冤家

  人才的选择都是双向的,君王挑选人才,人才也在挑选君王,尤其在乱世,一个昏庸(这里的昏庸,主要是指没有才能、魄力、野心,而非道德上的高尚情操)的君王是很难得到人才的青睐的,只有那些雄才大略,有容人之量的雄主、明主,才能聚集起越来越多的人才。

  慕容垂不仅是人才,而且是威震天下的名将,燕国的台柱子,有他在,牛逼哄哄的桓温无可奈何,其它较小的势力更是不敢轻举妄动。可现在,慕容垂要逃了。那么,慕容令为什么要建议他去秦国,而他为什么有觉得去秦国是一条比政变更为稳妥的出路呢?能够吸引慕容垂和慕容令这样的人物,秦国究竟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

  秦国,就是由氐族建立的前秦。当时的秦王,就是大名鼎鼎的苻坚。苻坚,也是通过政变登上王位的,与大多数少数民族首领不同,他是一个比汉人还是汉人的君王。

  苻坚,字永固,又字文玉,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东南)氐族人。苻坚是苻洪的孙子,苻健的侄儿,苻雄的儿子。苻洪死后,苻健占据关中,在长安称帝。苻雄因辅佐大哥苻健立国有功,被封为东海王。苻雄死后,苻坚便承袭了爵位。苻健死后,苻生即位。苻生此人残暴嗜杀,比石勒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位七年,杀人无数,最后被清河王苻法和东海王苻坚联手擒住,废为越王,最后被杀。

  公元357年,苻坚即位。他做得第一件事,就是废除帝号,改称大秦天王。千万不要小看这一小小的改变,要知道,中国人是最重名号的——谁称帝,谁就是众矢之的,就是大家的靶子。当时天下有两个皇帝——东晋和燕国,而前秦的实力,是无法与二者相提并论的。苻坚自降一级,就是为了给前秦争取到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接下来,苻坚诛杀奸臣、革除弊政,平定内乱、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安顿民生,同时起用了一大批有才干的汉人为官,使得前秦迅速摆脱了苻生在位时的混乱状态。

  很多时候,事情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苻坚做得这些事,能够让国家摆脱内乱,但却不足以让前秦逐鹿天下;但他在拨乱反正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胸襟和手段,却让天下士人对前秦刮目相看。苻坚的贤名和前秦的潜力,就成为不少有远见的人一个新的“投资”方向。

  这当中,最有眼光,最舍得下血本的,就是王猛。

  王猛,字景略,北海剧县(今山东潍坊寿光东南)人。王猛出身普通,但好学多闻,特别喜欢读兵书。喜欢读兵书、阴阳纵横之术的,一般都是有抱负、有野心,不甘安于现状的人。王猛也是如此,他没有与大多数中原汉人那样南迁东晋,而是反其道行之,从青州前往关中,在华山脚下的华阴隐居。也许,在王猛看来,高耸险峻的华山,正是自己人生志向的写照。而华阴正好位于通往关中、中原、河东三大战略区域的要冲,王猛在此隐居,就是大隐于乱世,坐观天下风云变幻,等待时机。

  公元354年,桓温北伐前秦,率军驻扎在灞上。王猛听说后,就穿着麻布短衣前往晋军大营求见。见面后,王猛一面捉虱子,一面谈论天下大势,旁若无人。桓温也是那种不拘小节之人,对王猛的才学见识非常佩服。当桓温问起为什么他率王师北上,关中百姓却不来为我效劳时,王猛回答说:“长安城近在咫尺,您却不去攻下它,关中百姓搞不清楚你到底有没有决心收复关中,所以不敢前来。”

  王猛的话一针见血,暗示桓温北伐不过是在捞取政治资本。桓温听后默然不语,只说了一句,江东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你的才干。桓温本想把王猛招揽到自己麾下,但被王猛拒绝了。在王猛看来,桓温是个牛人,但不是可以托付终身、实现理想的明主。他决定继续等待。

  这一年,桓温42岁,王猛29岁。

  三年后,关中风云变幻,苻坚成了秦王,他所做的一切都昭示着,这个人,有机会成为天下英主。

  王猛决定出山。

  通过吕婆楼的引荐,苻坚与王猛一见如故。很多人把两人的风云际会看成是刘备和诸葛亮;可事实上,苻坚与王猛,更像是当年的秦孝公与商鞅。

  从公元357年到公元369年,十二年间,前秦在苻坚与王猛的治理下,前秦国势蒸蒸日上。内部矛盾基本解决后,这对君臣搭档就把目光放在了对外扩张上。桓温第三次北伐时,他们曾认为失去慕容恪的燕国根本不是桓温的对手;但慕容垂的重新出山,让他们意识到,只要这个人还在,燕国依旧很难对付。

  慕容垂主动来投,苻坚自然是喜出望外,而王猛却是一肚子狐疑。

  苻坚深知,想要留住人才,必须从面子上到地位上到物质上给予充分的优待。他先是亲自带着文武百官前往长安郊外迎接慕容垂。就连关中老百姓也闻风而动,纷纷前往想要一睹慕容垂父子的风采(慕容一族盛产帅哥已是天下闻名)。慕容垂原本是落难来投,灰头土脸,没想到被苻坚当成国宾来迎接,与在燕国时的待遇天壤之别,自然又是感动,又是感慨。

  光是迎接还不够,与慕容垂一番交谈后,苻坚觉得此人确实名不虚传,于是立刻封官,封慕容垂为冠军将军,宾都侯,食华阴五百户。大家如果还有印象的话,王猛当年就是在华阴隐居;苻坚倒是大方,连王猛的老巢都赏给慕容垂了,也不想想王猛是啥感受。

  给了面子,封了官,苻坚觉得还不够——慕容垂一大家子人,大多是成年男性,衣食住行还没着落呢,于是大手一挥,又赏给慕容垂父子几万钱,让他们能够在长安安家落户。

  封赏完了,慕容垂一家子兴高采烈的走了。接下来,就轮到王猛出场了。王猛脑子很清醒,当时就给苻坚浇了一盆冷水,说慕容垂不是那么容易驯服的,与其将来成为祸患,不如现在就除掉他。

  苻坚却认为,慕容垂父子落难来投,我正好可以借助他们的力量平定天下;现在人家刚到,我也刚很真诚的接纳了他们,如果立刻翻脸杀人,天下英雄还会来投奔我吗?

  有人觉得,王猛是小心眼,担心苻坚过于器重慕容垂,会对自己的地位产生威胁,所以千方百计要干掉他(后面也确实下手了)。可王猛真正担心的,不是动摇他的地位,而是慕容垂的到来,会开一个口子,一个不加选择滥用人才的口子。宽容大度确实是一个成功君王应当具备的品质,但是在用人上,应当有所甄别——有的人可以放手任用,有的人要控制着使用,有的人则应该杀之效尤。对于慕容垂这样用不好就会适得其反的人,王猛的意见就是宁可错杀,也不能姑息养奸。

  应该说,王猛的话有道理,因为慕容垂确实是个不好控制的枭雄,而且淝水之战后他也确实反了。苻坚的想法也有道理,刚招待完就翻脸杀人,自己脸面往哪里放?将来还怎么当老大?王猛尽到了臣子的责任,提醒了苻坚;苻坚作为决策者也有自己的考虑,所以没有杀慕容垂。

  因为苻坚有他的自信——我不杀你们,对你们好,你们就会感恩戴德,为我效命。他要走一条前所未有的宽容之路。所以,不论是慕容垂,还是以后一大群前来投奔的燕国贵族,他都委以重任。但事实证明,王猛的话是有道理的,慕容氏就是一个凝聚力很差,但独立性很强的家族。当你的实力不足以控制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造成极大的破坏。

  苻坚和王猛,原本不在东北亚的范畴之内,但这两个人与慕容垂的关系太过密切,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写一写。另外,王猛的抉择,一直以来就争议很大——他为什么不为汉族正统东晋效力,而要投靠胡族政权,为前秦打天下?

  如果我们抛开正统道德的观点,王猛的选择就很好理解了。乱世,是拼实力,拼眼光,拼决心的时候,譬如职场,老板是好人还是坏人,对我们来说并不重要。我们需要的,是一份能够养家糊口的薪水,是一个能够赏识重用我们的老板,是一个能够发挥才能、提供发展机会的平台。能够混到一定份儿上的人,没有谁是干干净净的。

  王猛看得很清楚,江东,不是他一展所长和抱负的地方。所以他放弃桓温——其实桓温也很讨厌那些只会吹牛的高门名士,就跟曹操讨厌孔融一样。如果去江东,做到最好,也不过是另一个桓温。可桓温在那些人眼里,不过是个不学无术的暴发户。

  先有张宾,后有王猛,在那个个性奔放的年代里,当江东清流名士用清谈玄学和五石散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时,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我们诠释了正统道德之外的,一种追求自我实现的人生取向。

  慕容垂的来投,让苻坚起了对燕国动手的心思,而且很快就找到了理由。原来,当初桓温北伐时,燕国担心抵挡不住,所以向前秦求援。前秦如约派兵支援,条件是获胜后燕国把虎牢关以西的土地割让给前秦(实际上就是要洛阳)。可仗打完了,燕国却选择性遗忘,压根儿不提这事。

  既然你爽约不给,那我就自己来拿!

  慕容垂前脚来投,苻坚后脚就派王猛、邓羌、梁成等人率军三万,向洛阳进军,并派慕容令为参军,充当大军的向导。正是这次试探性质的出兵,给了王猛对慕容垂父子下手的机会。王猛一生,光明磊落,但就是在这件事上,他让我们见识到了什么是真正的算无遗策。他不是不会用阴谋诡计,而是不屑用;只有当光明正大的手段无法解决问题时,他才会付诸阴谋;一旦付诸阴谋,他就会完全变成另外一个人。

  大军就要出发了,这也是慕容家族的人第一次为秦国卖命;而对手,正是曾经为之奋战多年的故国。慕容垂是忐忑的,他也知道,从反水的那一刻起,就必须用燕国人的血,来换取秦人对自己的信任。大军的统帅,是王猛,一个目光犀利,对自己颇为冷淡,却又得罪不起的人。几十年的宦海沉浮,让慕容垂懂得了夹起尾巴做人和寄人篱下的道理。他决定试探一下王猛。

  当时,秦军已经离开关中,向洛阳挺进,慕容令自然也在其中;而负责大军统筹调度工作的王猛,还逗留在长安没有出发。对于慕容垂的邀请,王猛没有拒绝,从容赴宴。他知道,这个人一定会来请自己——为了儿子,也为了家族的未来。

  宴非鸿门,而是好宴。没有旁人,唯景略与垂耳。

  宴上,宾主尽欢。那一刻,王猛与慕容垂,两位当世最杰出的人物,仿佛不再是敌人,而是一对神交已久的老友,畅谈天下,引为知己。酒过三巡,虚实难辨。

  王猛的谈吐见识,让慕容垂认定,这个人,是一定要好好拉拢的;慕容垂的豪杰气度,也让王猛更加肯定,此人非久居人下之辈,今日的隐忍,不过是权宜之计,他日必有所图。

  但,现在还不是发作的时候。王猛在等,等慕容垂开口。

  慕容垂开口了,借着酒性,希望王猛在军中多照顾儿子慕容令。这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要求,王猛一口答应,然后继续喝酒谈心。慕容垂见王猛如此痛快,心中的拘谨也少了几分。两人本都是豪杰之士,越喝越尽兴,越喝越投机。只不过,慕容垂是真高兴,王猛却是半真半假。喝到最后,王猛竟然拉着慕容垂的手,要和他结拜为兄弟。慕容垂哪里想得到王猛连喝酒结拜都藏着花花肠子,他只担心王猛对燕国太狠,却没想王猛真正要对付的却是自己。

  一番对天发誓后,慕容垂便与眼前这个豪爽的大胡子拜了把子。古人结拜,不是随便说说的,是要有信物凭证的,王猛于是说,我马上就要带兵出征了,不知道几时才能回来,你我兄弟一场,我就把自己最喜爱的一方镇纸送给你当个纪念吧,我不在的时候,你看见它,就等于看见我。慕容垂大为感动——王猛不但答应照顾儿子,还主动与自己结拜,把心爱之物送给自己;而自己,原本是来求人的,一来二去算下来,竟是欠了王猛好几个人情。慕容垂虽然是个老粗,身边从来不带文房四宝,但他是个豪爽之人,受了王猛的关照,就一定要还他一个大大的人情,所以,他当即解下那把家传的宝刀,送给王猛作为回赠。

  这把刀,有个特定的名字,叫金刀。

  慕容垂没想到的是,送出去的是金刀,送掉的却是儿子的性命!

  金刀在手,今晚的行动就算大功告成了。回过头来看王猛行事:只有让慕容令跟着去打燕国,慕容垂才会担心;只有担心了,慕容垂才会主动邀约;只有在宴会上,才有把酒言欢,顺手送人情的机会;只有送了人情,才有结拜的气氛和可能;只有结拜了,才能让慕容垂回赠信物;只有拿到慕容垂的信物,才能进行下一步动作……每一步都丝丝入扣,分毫不差,而且不露半点痕迹,水到渠成。

  因此,让慕容令以参军身份参加对燕国的进攻,极有可能也是王猛向苻坚举荐的。至于为什么是慕容令,也许从第一眼看到这个年轻人开始,王猛就料定,此人定是个不安分的主,必须除掉……

  王猛的计划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忽悠慕容垂,搞到信物;第二步才是忽悠慕容令。

  送走王猛后,慕容垂并没有派人去跟慕容令说:儿子,老爸已经搞定了你的领导,这一路上他都会关照你的,你就放心吧!慕容垂觉得,以慕容令的能力,再加上王猛的暗中照拂,根本用不着通气。从之后慕容令的表现看,慕容垂确实没有再跟他联系过。反过来说,如果慕容垂跟慕容令通气了,事情或许就不是后来的结果了。

  就这样,慕容令随秦军来到洛阳城外。王猛恩威并施,收降了燕国的荆州刺史、武威王慕容筑,兵不血刃的占领了洛阳。紧接着,秦军又在石门(今河南荥阳北)与乐安王慕容臧率领的燕国援军打了一仗,吃了个败仗,两军陷入僵持。

  在一个漆黑的夜里,有一个人来到了慕容令的军帐外,指指名道姓要见他。两人一照面,慕容令认出此人是父亲的心腹金熙(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是个棒子)。慕容令见金熙神情紧张,似乎带来了什么重要的消息,于是就屏退左右,把金熙单独留了下来。

  果不其然,金熙带来了慕容垂的传话:“我们父子一行之所以投奔秦国,无非是为了避祸。可现在王猛嫉贤妒能,对我们百般提防,处处陷害,恨不能杀了我们。秦王苻坚现在对我们不错,但肯定经不住王猛每天说我们的坏话。也许过不了多久,我们就会大祸临头。听说慕容暐对我们出走很是后悔,希望我们能回去重新为燕国效命,所以我决定回国。你见到金熙的时候,我已经在回燕国的路上了,你现在身在军中,一有机会,就可以脱身回国。情势紧急,我没来得及写信,所以派金熙带话,特此以金刀为证。”

  说完,金熙便递上王猛从慕容垂那里得来的那柄金刀。

  慕容令听完,惊疑不已。自从来到秦国后,父亲从来没有表现出要回国的意思;更何况,刚刚叛逃一次,马上再叛逃,这也太不可思议了。可眼前的金熙,确实是父亲的亲信;他手中的金刀,也确实是父亲的随身之物。饶是慕容令这般急智之人,也是心乱如麻。

  此刻最好的办法,就是立刻与父亲取得联系,可按照金熙的话说,父亲已经在回国的路上了,基本不可能联系上。可要是继续在秦军大营呆下去,一旦父亲叛逃的消息传来,自己立刻就会被秦军捉拿问罪。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先走一步!

  只用了一个晚上,慕容令就下定决心,逃!

  慕容令逃得异常顺利。当然,这一切,都是王猛安排好的;就连金熙,也是他花重金收买的,让他跑去慕容令那里带话,同时献出金刀,逼他叛逃。

  等慕容令一逃,王猛立刻向苻坚告状,同时让慕容垂在第一时间得到了这个消息。

  慕容垂一听儿子跑了,根本没想到是王猛使得黑手,只当是这个不安分的儿子再次闯祸了,于是连辩解都省了,直接逃跑。很不幸,王猛可以放跑儿子,却不能放跑老子,慕容垂刚跑到蓝田,就被追兵赶上,押送回长安。

  事情进展到这一步,全都在王猛的算计和控制之下,没有出现半点差错。可有一句话叫做功亏一篑,就在慕容垂垂头丧气,觉得自己难逃一死的时候,大善人苻坚赦免了他,还安慰他说:小孩子心念故国,本来就是人之常情,我只是为他没有机会为大秦效力感到遗憾而已;就算多十个慕容令,燕国也难免败亡的命运。他是他,你是你,他跑了是他的损失,跟你们没关系。

  一旁的王猛肯定气得快吐血了——老子多不容易才整一条毒计啊,就被你这么轻描淡写的给灰飞烟灭了,老天不公啊……

  慕容垂躲过一劫,可跑回燕国的慕容令就没这么走运了——老爸压根儿就没回来,还好好的在秦国当着官。燕国君臣见慕容令莫名其妙又回来了,就以为他是秦国派来卧底的,但又不敢杀了他得罪慕容垂,所以就找了个理由把他流放到沙城(位于龙城东北数百里外)戍边去了。

  慕容令天生就是那种不安分的人,来到沙城后,他不甘心就这么潦倒一生,于是积极联络旧部,准备秘密起事,然后占据龙城,以辽东为大本营,东山再起(就是早先给慕容垂的那个建议)。

  这时,二世祖慕容麟又现身了,他利用慕容令的信任,获悉了他的起兵计划,然后故技重施,跑去慕容评那里告了密。不久,慕容令起兵,由于燕军准备充分,战败被杀。

  慕容氏年轻一代中的希望之星,就这样在王猛的算计下,浑然不觉的送了性命。直到被杀,慕容令或许还没想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这么倒霉。

  慕容令死后,慕容垂立慕容宝为世子。后来,重建燕国的慕容垂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一个儿子堪当大任。他一边为慕容令的死而惋惜,一边为王猛的毒计而后怕——幸好王猛死得早,否则哪有他重建大燕的机会。

  王猛的金刀计,虽然没能要了慕容垂的性命,但却害死了慕容垂最优秀的儿子慕容令。他干掉的不是二十年后前秦的隐患,而是慕容氏一族未来的希望!

  世间毒计,莫过于此!

  攻占洛阳后,前秦便打通了从关中去往中原的大道。当时,从绝对实力看,前秦仍然差燕国一大截;正如官渡之战前的曹操与袁绍,前秦虽然貌似处于劣势,但慕容垂的出奔,无疑给了天下人一个大大的信号——燕国已经留不住人了,前秦正在崛起;在秦国执政的是牛人王猛,而在燕国执政的却是庸人慕容评。

  好了,高下立判,只等最后的摊牌。

  当时,前秦已经占领了平阳和洛阳:平阳和洛阳,就是控制黄河中游的两把锁钥。六百多年前,秦国也占据了这两个地方(秦国虽然没有占领洛阳,但控制了黄河两岸的大小渡口),把韩国的上党郡变成了一块飞地。上党太守一不做二不休,把上党献给了近在咫尺的赵国,由此引发了三年长平大战。

  与当年的秦国一样,前秦没有从洛阳渡河进攻河北,而是选择了上党作为决战之地。为什么会选择上党?那是因为,从军事地理看,经由洛阳渡河进攻位于河北的邺城,属于由南往北的仰攻(历代北伐都要比南征困难,就是因为北方居“上”,而南方居“下”),燕军很可能在秦军渡河时发起进攻。再者,从关中运粮到河南,距离比较远,在沿途受到截击的威胁也更大。

  而上党高地则位于河北大平原和河东平原(汾河下游两岸)之间,既是从河东进攻河北的阻隔,也是拱卫河北大平原的屏障。燕国占据上党高地,就会对秦国的平阳郡形成压顶之势;秦国占领上党高地,就能俯冲直下进攻邯郸和邺城。另外,平阳是前秦在河东的战略补给基地,从平阳到上党的距离要比走洛阳近得多。

  公元370年,前秦与前燕之间爆发了著名的潞川之战。慕容恪的死和慕容垂的出走给燕国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此时的燕国虽然强大,却似垂垂老人,徒有其表;前秦却个精壮的小伙子,兵分两路,一路仰攻太原,一路主攻上党。上党缺水,燕军统帅慕容评为了赚钱,竟然在军中大做买卖,搞得士兵怨声载道。在最后的决战中,王猛率六万精锐秦军击溃了三十万燕军主力,然后东出太行,攻克邺城,陆续扫平了包括辽东在内的全部燕国领土,一举灭亡燕国。

  攻灭燕国后,苻坚下令把燕国大部分王公贵族全部迁往长安,包括慕容暐、慕容评在内的王室贵族悉数封官,还把慕容暐的妹妹清河公主、弟弟慕容冲双双接入宫中,演绎了一段“一雌复一雄,双飞入紫宫”的风流韵事。(关于慕容冲姐弟的故事,我就不多渲染了,记得以前看过一个叫《凤起阿房》的小说,写得就是这段故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一看。)

  燕国灭亡后,那些在前秦当官的慕容氏子弟痛恨慕容评误国,所以纷纷想要杀他泄愤。苻坚倒是一视同仁,不管是有功的慕容垂、被俘的慕容暐,还是众矢之的的慕容评,统统不杀;为了保护慕容评不被人暗杀,他还特意封他为范阳太守,打发他去镇守北方边境。慕容评虽然才具平庸,贪财误国,却是个有福之人,既没被苻坚杀了,也没被慕容氏族人杀了,最后居然老死在范阳太守任上,落得善终,不能不说是个小小的奇迹。

  此后十几年间,前秦借攻灭燕国之威,先后灭仇池、取巴蜀、定西凉、平代国、克襄阳,一统北方,严重威胁到了东晋的生存。当时桓温已死,东晋政权分别被谢安和桓冲所掌握,前线又有谢玄、桓伊等名将坐镇,前秦也就没有占到多大的便宜。

  在扫平北方的同时,苻坚也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西北和东北。平定西凉后,前秦打通西域,重新恢复了中原政权对西域的控制,西域各国也是纷纷朝贡,一时间,往返于西域与长安之间的使者络绎不绝。而辽东则是鲜卑的老家,前秦采取主要采取了外交手段来控制这一地区。

  很多人觉得奇怪,为什么强大的燕国一下子就会被秦国灭了?我认为,燕国被灭,实际上是一次借助外力(前秦)来达到内部统治阶级大洗牌的休克疗法。国家虽然没了,但统治国家的人基本都保留了下来,而且封官领兵,过得都挺滋润,这就给了他们痛定思痛、徐图再起的机会。对前秦而言,一举灭燕固然是好事,但也是囫囵吞枣,造成了严重的消化不良。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