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招贤纳士 5、邓愈投奔,巧驭骁将常遇春
朱元璋在滁州的时候,听人说到一个年少有为的将才邓愈,心中很是称赞。对于有才华的人,朱元璋都有一种心理——收为己用。朱元璋很明白在个人事业的发展中,要收拢人才,重用人才,才能取得更长远的发展,才能有实力渡过长江,谋取集庆,平定天下。
这个邓愈,幼时聪敏好学,十六岁就随父兄参加了义军。父亲成为一名不大不小的军官,然而在和元军作战的时候不幸牺牲,他的兄长接管父亲的兵权,不久得病,英年早逝。尚年少的邓愈,代替父兄职位率兵作战,异常骁勇,每遇战事,总能挺身向前,冲锋陷阵。军队中的兵士十分佩服他的勇猛,泗州、灵璧、盱眙等地很多民众听闻他的美名前来投效。
在朱元璋攻下和州的时候,邓愈率军从盱眙前来投奔。
朱元璋见邓愈带着一万多人马的军队来投靠心中很高兴,但也有些担心。邓愈此时不过才十七岁,十七岁的少年性格还未定型,此前他能带兵打仗,说明是个勇猛之人,但这样的人作为投靠者,往往也较为敏感,恐怕不好驾驭。朱元璋也明白,若能合理调控,收服他的野心和野性,这样的人必是有用之将才。
朱元璋决定对邓愈先来个攻心,他相信人和人之间若能以诚相待,以义相对,只要是通情达理之人,都会以礼相还。而对人际关系的沟通,李善长更具亲和力、说服力。朱元璋和李善长一起找来少年邓愈畅谈军务。
邓愈见初到军营朱元璋就找自己谈军务,心中很高兴,觉得受到了重用。
朱元璋见邓愈情绪高昂,知道这是一个阳刚洒脱之人,不喜掩藏自己,即说:“钦佩令尊的为人和勇敢,只是不能再有机缘相见,终身遗憾。能和邓公子共同对付元兵,元璋甚觉欣慰。只是不明白,如今天下枭雄辈出,起义军众多,为何公子前来和州助元璋之军?”
邓愈老成地答道:“先父生前就很敬重朱将军,朱将军是为天下百姓打仗,邓家也是为了百姓才誓死抵抗元军,这是共同的目标。正如将军所言,眼下各路起义军都在发展壮大,但真正能成气候,能为民着想的不多。”
听到此,李善长叹道:“公子不愧是邓将军的儿子,有远见,有气魄。跟着朱将军,共同抵抗元军,天下不久即可平定。”
邓愈说:“在下等的就是天下平定的那一天,以祭告亡父在天之灵。”
朱元璋又和邓愈谈了些军法兵道,谦虚地询问邓愈对目前形势的看法,相谈投机,同时也让邓愈觉得备受尊重,心中很高兴。朱元璋委任邓愈为总管,邓愈成为朱家军中最年轻的军官。
在邓愈来投奔不久,朱元璋听胡大海说起怀远人常遇春,知道这是一个年轻力壮、枪法厉害的野性青年,只当作笑谈,并未往心里去,但记下了这个名字。
一日,朱元璋和十多个兵士去滁州办事,走到陡阳关一带。朱元璋考虑山路曲折盘桓,突发奇想,要从山林穿过。这是一片茂密的丛林,因树木繁密,很难找到路,但并不是一片特别阔大的树林,只是因为树木茂密人迹罕至。一路上除了有几只野兔蹦过,林中的景色安静幽然,朱元璋的心情也清朗明爽。
然而才走不过几里路程,听到附近有马蹄声。朱元璋心中好奇,想见识见识何人敢藏身林中,又有何念头。不一会儿,朱元璋身旁就出现了几个骑马的壮士,冲在前面的是一个二十岁左右的青年人,英姿飒爽,相貌俊朗,手拿长枪。朱元璋心中好奇,认真打量了一番。
那年轻人见朱元璋毫无畏惧之色,大声嚷道:“你是谁?从哪里来,又去哪里?”
对付这样的青年,朱元璋无须多费心机,平静地答道:“从和州来,去滁州,请问这位兄弟尊姓大名?”
那青年人打量朱元璋一番,见此人气宇不凡,相貌奇特,像是将领又像是官员,看不出真正的身份,长枪一横,大声道:“快报上名来!”
朱元璋依然是平静的神态,又笑笑说:“在下朱元璋,失礼!”
那青年人脸上露出惊愕的神色,又把朱元璋打量了一番,说道:“在下常遇春,怀远人,幸会朱将军。”
朱元璋得知他是常遇春,顿时高兴起来,想若是此行能收下常遇春在军中作战,真是不枉此行,忙说道:“久闻大名,不知你现居何处?”
常遇春也收起自己的长枪,拱手道:“朱将军礼让,在下被一寨主收留。”
朱元璋说道:“你年少有才气,待在山林中不是长久之策。不知是否愿意跟咱共创大业,凭你的能耐足够做将领。”
常遇春望望朱元璋,面无表情,沉默不语。
朱元璋意识到自己的此番言语有些冒昧,即笑道:“你若想投军,咱随时欢迎。还望遇春弟三思。”
常遇春拱手道:“失礼,今日尚有任务在身,恕不奉陪。”说毕策马而去。
朱元璋想如此骁勇叛逆之人,要想收归,并非易事。他心中知道,常遇春若是一个明理之人,定会投军,放弃山寨。朱元璋也不忘让胡大海打听常遇春的下落和行踪。
过了十几天,朱元璋听士兵来报,说城外有个后生来投军,跟胡大海打了起来。
朱元璋心中气愤,心想投军的人怎能如此猖狂,即刻赶往城门处。
原来是常遇春来投军,之前跟胡大海有些过结,此时相遇双方都有气,就打了起来。
朱元璋先把胡大海痛骂一阵,常遇春得意情形,面露笑色。朱元璋把常遇春的表现都看在眼里,并未理他。待胡大海被训斥得连连喊冤之后,朱元璋才问胡大海理由,胡大海还未说话,常遇春倒先说话了。朱元璋有些不满,知道常遇春是轻狂之人,但不可激怒。常遇春的理由是,他诚意投军,还未入城,胡大海就领兵出城,因与胡大海有过节,担心胡大海有敌意,伤害自己,才争斗起来。
胡大海连连叫屈,说并非自己先出手。朱元璋不等胡大海说完,就对他说:“军队有军队的纪律,违反者是要施行军法的。且不论此事谁是谁非,既然都要参军,就要有个规矩。常遇春的是非暂且不论,因他还不是咱军中之人,你胡大海身为军官,怎能意气用事,和常遇春在城门打斗起来,成何体统。”其实这话只有一小半是说给胡大海听的,主要是说给常遇春听。虽然常遇春这样的人并非几句话即可驯服,但也要给他个下马威,让他知道军队和山寨的不同。
常遇春和胡大海两人都低下头。朱元璋见此,亦不多言,只是关切地问常遇春在山寨中的生活以及近况。得知常遇春是因为寨主让他下山劫粮,一无所获不肯回寨,方来投军。朱元璋摇摇头说:“你是一个将才,但要先有做人的礼节。现在你并未辞别寨主,只因故来投军,对寨主和义军都是不义之举。若你有诚意投军,不久义军将会渡江,往江南发展。那时你再来投,元璋定会收留你,用你做前锋。”
常遇春虽性格急躁,听不得劝,但也觉得今日闹城门是自己不对,且确实山寨的事情未了结,自己带了兄弟来投靠,不符合江湖规矩,不是明快人所为,即对朱元璋拱手道:“请朱将军放心。”策马离去。
望着常遇春离去的背影,胡大海说:“将军,你不是一直在打探常遇春的信息吗?为何今日他来投军,将军又拒收呢?”
朱元璋笑道:“常遇春年少气盛,武艺高超,若重用他必先挫掉他的锐气和棱角,否则留在军中难以调用。”
胡大海佩服道:“将军说的是,可是将军不担心他不来了吗?”
朱元璋道:“我已经说了会收他,委以重任。若他是一个聪明讲信义的人,过些日子,他自然会再来。若他真是性急,一挫即退,不来了,那他也不能算是一个可用之才,不来不足为惜。”
在渡江前夕,朱元璋正在调集所有军马,谋划布局,常遇春来投奔。朱元璋心中非常高兴,知道他这次是诚心诚意而来,也明白这是一个可调教的将才,遂命他做猛将前锋,与邓愈编在一队,又命邓愈与常遇春领兵自巢湖乘船南下。朱元璋故意让常遇春在年少的邓愈身边,让他这个性格乖张做过强盗的人看看邓愈如何带兵打仗。
常遇春和邓愈还算配合得好,先后攻占牛渚矶、太平、溧阳、溧水、句容、芜湖,立下战功。邓愈被提拔,此后屡立战功;常遇春则在战争中初露头角,得到朱元璋的器重,日后成为战功显赫的名将,在决定明朝生死存亡的战役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
这个邓愈,幼时聪敏好学,十六岁就随父兄参加了义军。父亲成为一名不大不小的军官,然而在和元军作战的时候不幸牺牲,他的兄长接管父亲的兵权,不久得病,英年早逝。尚年少的邓愈,代替父兄职位率兵作战,异常骁勇,每遇战事,总能挺身向前,冲锋陷阵。军队中的兵士十分佩服他的勇猛,泗州、灵璧、盱眙等地很多民众听闻他的美名前来投效。
在朱元璋攻下和州的时候,邓愈率军从盱眙前来投奔。
朱元璋见邓愈带着一万多人马的军队来投靠心中很高兴,但也有些担心。邓愈此时不过才十七岁,十七岁的少年性格还未定型,此前他能带兵打仗,说明是个勇猛之人,但这样的人作为投靠者,往往也较为敏感,恐怕不好驾驭。朱元璋也明白,若能合理调控,收服他的野心和野性,这样的人必是有用之将才。
朱元璋决定对邓愈先来个攻心,他相信人和人之间若能以诚相待,以义相对,只要是通情达理之人,都会以礼相还。而对人际关系的沟通,李善长更具亲和力、说服力。朱元璋和李善长一起找来少年邓愈畅谈军务。
邓愈见初到军营朱元璋就找自己谈军务,心中很高兴,觉得受到了重用。
朱元璋见邓愈情绪高昂,知道这是一个阳刚洒脱之人,不喜掩藏自己,即说:“钦佩令尊的为人和勇敢,只是不能再有机缘相见,终身遗憾。能和邓公子共同对付元兵,元璋甚觉欣慰。只是不明白,如今天下枭雄辈出,起义军众多,为何公子前来和州助元璋之军?”
邓愈老成地答道:“先父生前就很敬重朱将军,朱将军是为天下百姓打仗,邓家也是为了百姓才誓死抵抗元军,这是共同的目标。正如将军所言,眼下各路起义军都在发展壮大,但真正能成气候,能为民着想的不多。”
听到此,李善长叹道:“公子不愧是邓将军的儿子,有远见,有气魄。跟着朱将军,共同抵抗元军,天下不久即可平定。”
邓愈说:“在下等的就是天下平定的那一天,以祭告亡父在天之灵。”
朱元璋又和邓愈谈了些军法兵道,谦虚地询问邓愈对目前形势的看法,相谈投机,同时也让邓愈觉得备受尊重,心中很高兴。朱元璋委任邓愈为总管,邓愈成为朱家军中最年轻的军官。
在邓愈来投奔不久,朱元璋听胡大海说起怀远人常遇春,知道这是一个年轻力壮、枪法厉害的野性青年,只当作笑谈,并未往心里去,但记下了这个名字。
一日,朱元璋和十多个兵士去滁州办事,走到陡阳关一带。朱元璋考虑山路曲折盘桓,突发奇想,要从山林穿过。这是一片茂密的丛林,因树木繁密,很难找到路,但并不是一片特别阔大的树林,只是因为树木茂密人迹罕至。一路上除了有几只野兔蹦过,林中的景色安静幽然,朱元璋的心情也清朗明爽。
然而才走不过几里路程,听到附近有马蹄声。朱元璋心中好奇,想见识见识何人敢藏身林中,又有何念头。不一会儿,朱元璋身旁就出现了几个骑马的壮士,冲在前面的是一个二十岁左右的青年人,英姿飒爽,相貌俊朗,手拿长枪。朱元璋心中好奇,认真打量了一番。
那年轻人见朱元璋毫无畏惧之色,大声嚷道:“你是谁?从哪里来,又去哪里?”
对付这样的青年,朱元璋无须多费心机,平静地答道:“从和州来,去滁州,请问这位兄弟尊姓大名?”
那青年人打量朱元璋一番,见此人气宇不凡,相貌奇特,像是将领又像是官员,看不出真正的身份,长枪一横,大声道:“快报上名来!”
朱元璋依然是平静的神态,又笑笑说:“在下朱元璋,失礼!”
那青年人脸上露出惊愕的神色,又把朱元璋打量了一番,说道:“在下常遇春,怀远人,幸会朱将军。”
朱元璋得知他是常遇春,顿时高兴起来,想若是此行能收下常遇春在军中作战,真是不枉此行,忙说道:“久闻大名,不知你现居何处?”
常遇春也收起自己的长枪,拱手道:“朱将军礼让,在下被一寨主收留。”
朱元璋说道:“你年少有才气,待在山林中不是长久之策。不知是否愿意跟咱共创大业,凭你的能耐足够做将领。”
常遇春望望朱元璋,面无表情,沉默不语。
朱元璋意识到自己的此番言语有些冒昧,即笑道:“你若想投军,咱随时欢迎。还望遇春弟三思。”
常遇春拱手道:“失礼,今日尚有任务在身,恕不奉陪。”说毕策马而去。
朱元璋想如此骁勇叛逆之人,要想收归,并非易事。他心中知道,常遇春若是一个明理之人,定会投军,放弃山寨。朱元璋也不忘让胡大海打听常遇春的下落和行踪。
过了十几天,朱元璋听士兵来报,说城外有个后生来投军,跟胡大海打了起来。
朱元璋心中气愤,心想投军的人怎能如此猖狂,即刻赶往城门处。
原来是常遇春来投军,之前跟胡大海有些过结,此时相遇双方都有气,就打了起来。
朱元璋先把胡大海痛骂一阵,常遇春得意情形,面露笑色。朱元璋把常遇春的表现都看在眼里,并未理他。待胡大海被训斥得连连喊冤之后,朱元璋才问胡大海理由,胡大海还未说话,常遇春倒先说话了。朱元璋有些不满,知道常遇春是轻狂之人,但不可激怒。常遇春的理由是,他诚意投军,还未入城,胡大海就领兵出城,因与胡大海有过节,担心胡大海有敌意,伤害自己,才争斗起来。
胡大海连连叫屈,说并非自己先出手。朱元璋不等胡大海说完,就对他说:“军队有军队的纪律,违反者是要施行军法的。且不论此事谁是谁非,既然都要参军,就要有个规矩。常遇春的是非暂且不论,因他还不是咱军中之人,你胡大海身为军官,怎能意气用事,和常遇春在城门打斗起来,成何体统。”其实这话只有一小半是说给胡大海听的,主要是说给常遇春听。虽然常遇春这样的人并非几句话即可驯服,但也要给他个下马威,让他知道军队和山寨的不同。
常遇春和胡大海两人都低下头。朱元璋见此,亦不多言,只是关切地问常遇春在山寨中的生活以及近况。得知常遇春是因为寨主让他下山劫粮,一无所获不肯回寨,方来投军。朱元璋摇摇头说:“你是一个将才,但要先有做人的礼节。现在你并未辞别寨主,只因故来投军,对寨主和义军都是不义之举。若你有诚意投军,不久义军将会渡江,往江南发展。那时你再来投,元璋定会收留你,用你做前锋。”
常遇春虽性格急躁,听不得劝,但也觉得今日闹城门是自己不对,且确实山寨的事情未了结,自己带了兄弟来投靠,不符合江湖规矩,不是明快人所为,即对朱元璋拱手道:“请朱将军放心。”策马离去。
望着常遇春离去的背影,胡大海说:“将军,你不是一直在打探常遇春的信息吗?为何今日他来投军,将军又拒收呢?”
朱元璋笑道:“常遇春年少气盛,武艺高超,若重用他必先挫掉他的锐气和棱角,否则留在军中难以调用。”
胡大海佩服道:“将军说的是,可是将军不担心他不来了吗?”
朱元璋道:“我已经说了会收他,委以重任。若他是一个聪明讲信义的人,过些日子,他自然会再来。若他真是性急,一挫即退,不来了,那他也不能算是一个可用之才,不来不足为惜。”
在渡江前夕,朱元璋正在调集所有军马,谋划布局,常遇春来投奔。朱元璋心中非常高兴,知道他这次是诚心诚意而来,也明白这是一个可调教的将才,遂命他做猛将前锋,与邓愈编在一队,又命邓愈与常遇春领兵自巢湖乘船南下。朱元璋故意让常遇春在年少的邓愈身边,让他这个性格乖张做过强盗的人看看邓愈如何带兵打仗。
常遇春和邓愈还算配合得好,先后攻占牛渚矶、太平、溧阳、溧水、句容、芜湖,立下战功。邓愈被提拔,此后屡立战功;常遇春则在战争中初露头角,得到朱元璋的器重,日后成为战功显赫的名将,在决定明朝生死存亡的战役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