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定鼎金陵 3、李善长离间,刘伯温遭遣
南征北战,东招西讨,多少年来朱元璋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处理起有关问题来,早已得心应手。可定鼎金陵,当上皇帝以后,朱元璋不得不面对各种不同以前的新问题。从取得天下到治理天下,他能完成这种过渡吗?通过李善长与刘基的明争暗斗,朱元璋顺利实现了这一转变。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授李善长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朱元璋更是把他比做汉之萧何。封刘伯温诚意伯,岁禄两百石。
受封当晚回到家中,刘伯温长子刘琏问道:“父亲,儿不明白为何父亲仅被封为伯爵,而李善长竟然位居六公之首?这太不公平了。”
“琏儿呀,你还太年轻啊,许多道理你还不明白。皇上这是向着咱呢。”刘伯温道。
“儿的确不明白。他李善长岁禄四千石,为何仅予父亲两百石。就算李善长居功至伟,但父亲也不遑多让呀。”刘琏实在是不解,他替父亲觉得委屈。
“琏儿,自古以来飞鸟尽,良弓藏。此时,谁的地位越高,谁也就越危险啊。你可以这样想,为父岁禄虽只有区区两百石,仅为李善长的二十分之一,但为父的危险也只有他李善长的二十分之一。”刘伯温解释道。
刘伯温明白,如今天下初定,皇上还不敢对这些有功之臣下狠手,但这一天迟早都会来临。朱元璋这个皇上如此聪明,他不会留着这些功臣的。只要老百姓能过上太平日子,我刘伯温还有何求!该是我回青田老家过几天清静日子的时候了,找个适当时机就回去吧。这官场污秽不堪,荣华富贵万不可贪恋啊。
过了段时间,皇上召刘伯温进宫议事。君臣礼毕,朱元璋问道:“伯温啊,有没有什么话想对咱说啊?”
刘伯温明白,皇上这是在问自己对封爵一事有没有意见呢。“启禀皇上,臣没有什么要说的。”
“你不说咱也明白,这些年你跟随咱没少给咱出谋划策,立下了不少功劳。和李善长比起来,封你为伯爵确实委屈你了。如今右丞相徐达征战在外,咱准备增设一个丞相,让你来做,你看如何啊?”
“皇上这万万不可啊,臣担当不起!”刘伯温立即俯身下拜道。
“有什么担当不起的,我认为你做丞相比李善长更合适。”皇上扶起他道。
“皇上过奖了,李相国是柱国大臣,功勋显赫。而臣只不过是那山野小树,能支起只檐片瓦以得安身已是不错,怎可和李相国相提并论。”刘伯温趁机道出自己的归隐之心。
朱元璋明白,李善长没少说刘伯温的坏话。刘伯温在此时拒绝丞相一职,其原因只是为求自保。“呵呵,你的才干我太清楚了,这丞相一职咱以为你最合适。你不愿意只怕是另有原因。最近有些折子都在说你的是非,当然也有说李相国的。你怎么还说李相国的好呢?”
“皇上,臣性子直,只怕是得罪不少人。但平心而论,目前丞相一职还是李相国最为合适。现在文武百官的关系,怕只有李相国一人能够理顺。”刘伯温明白,现在诸文武多是淮西子弟,他们统揽朝廷大权。在这种情况下,他根本无法立足,所以丞相一职自己绝不能担任。
“既然你不愿意做这个丞相,咱也不勉强你了。我有几个人选你帮我参谋一下。”朱元璋心里明白刘伯温在担心什么,便不再勉强。
“杨宪如何呀?”朱元璋问道。
“臣以为杨宪不行。”刘伯温很感激皇上能与他共同探讨丞相人选。
“为什么啊?当初可是你把他推荐给咱的啊。”朱元璋很是不解。
“杨宪的确具有相才,也很得皇上赏识。但他办事好勇斗狠,处理不好与群僚的关系。只怕日后一旦为相,会使百官人人自危,引起变乱啊。”杨宪是刘伯温的好友,刘伯温太了解他了。
“那汪广洋怎么样?”朱元璋继续问道。
“此人比杨宪还不如,他的才气不能统领群臣。做个中书省参政已足矣。”
“那胡惟庸呢?”
“此人有相才,但气量不足为相。遇事睚眦必报,一旦为相,必打压异己。”
“难道他们都不行吗?”朱元璋愤愤道。
“皇上,臣以为现如今有李相国坐镇中书省已经足够了。皇上大可不必为此心烦。”刘伯温明白,李善长如今已统揽朝政,谁出任另一个丞相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皇上想靠增加一个丞相职位来牵制李善长,只怕是徒劳无益。
朱元璋也明白这个道理,他早有废李善长之心,只是时机还未成熟。李善长位居六公之首,一旦动了他,只怕那些开国功勋会人人自危。
“伯温啊,过几日咱将要去汴梁犒赏诸将士,你和李相国一起主政。这个你就不要再推辞了。”朱元璋还是不想放过刘伯温。刘伯温只好答应。
在李善长、刘伯温主事期间,有一日,刘伯温查出中书省都事李彬贪污公款。其实李善长早知道此事,只是李彬是勋旧,李善长一直帮其掩盖,没有说出。
李善长向刘伯温道:“此事就请先放一放,等皇上回来再说。”李善长相信,皇上不会因为李彬贪污些银子就把他怎么样。
可没想到刘伯温坚决不同意,他问李善长:“相国大人,您还记得宋朝是怎么灭亡的吗?皆因其法纪松弛,以致丢了天下。难道您想让我们重蹈覆辙吗?”李善长哑口无言。
刘伯温认为应斩了李彬,以肃纪纲。他奏请皇上后得到许可,便立即斩了李彬,一时朝臣无不震惊。
刘伯温明白,这次他算彻底得罪了李善长,恐怕朝中再无自己安身之地。果然,此后李善长多次进言中伤刘伯温。
不久,刘伯温青田老家的妻子病逝,刘伯温想,自己告归的机会终于来了,于是去见皇上。
“伯温啊,你的事我都知道了,需要多少时间来处理家事呀?”还没等刘伯温说话,朱元璋先道。
“皇上,连日来臣的身体也越来越差,想请皇上恩准臣告老还乡过几天太平日子,也好陪陪那死去的老伴。”刘伯温恳求道。
朱元璋不觉一阵心酸,自己的确对不住刘伯温,天子脚下竟然不能给他太平的日子。“也好,回去歇歇也好,咱知道这段时间你日子不太平静。但伯温呀,咱大明江山还需要你这种人才,希望咱有需要的时候,你还能出山相助。相信那时咱能让你好好施展你的才能。”
刘伯温叩头谢恩。他自己也不能肯定这一走还会不会再回来。他是不想回来,大明朝虽然打下了江山,却仍留下一大堆问题没解决。希望皇上经过这几年的历练,能去除作战时的勇猛而多些驭臣之策。
“皇上,臣要走了,但还有几句话要说。你如今已得了天下,需知这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而不是你的,也不是淮西子弟的。你可以靠淮西子弟打天下,但你不可以只凭淮西子弟治天下啊。”
“咱早等你这番话了,咱懂。那些骁勇悍将,他们战时功劳有多大,他们如今威胁就有多大。看看今天的满朝文武,尽是些淮西人。他们还说你是什么浙东党,真是无中生有!”朱元璋说到此处,气得瞪大了双眼。
“多谢皇上圣断!”刘伯温感激地说道。
“其实咱真的不想放你走,咱还准备好好用你这个浙东人呢。”朱元璋依依不舍道。
回来后,刘伯温与长子刘琏说道:“赶快收拾东西,明天一早就悄悄地走。”
“父亲,皇上不是已经同意我们回青田老家了吗?为什么还要悄悄地走呢?”刘琏问道。
“皇上答应放我们回去,但却不是心甘情愿。我担心皇上又听信谗言改变主意啊。”刘伯温解释道。
果然如刘伯温所料,胡惟庸得到刘伯温遭遣的消息后,向皇上进言,说青田地处原张士诚部,担心刘伯温回去后聚众造反。
朱元璋很是犹豫,胡惟庸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同时,朱元璋也担心刘伯温回到青田后,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人仍不会放过他,思来想去,决定还是把刘伯温留在京城更为合适。
可怜刘伯温虽遭遣,仍不得回青田老家。
如果说李善长是他朱元璋的萧何,那刘伯温就是他的张良。朱元璋明白,要想整治吏政,还得从他们这些股肱之臣下手。李善长、刘伯温两人斗争的表面结果是刘伯温遭遣,但朱元璋经过此事也看清了时局。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势力日益膨胀,直接威胁到皇权。连自己器重的刘伯温他们都可以随意对付,更何况其他官员呢?李善长也感受到了这种压力,出于自保,于洪武三年(1370年)称病归乡。朱元璋遂在洪武四年(1371年),以李善长年高有病为名,让李善长告老还乡。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授李善长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朱元璋更是把他比做汉之萧何。封刘伯温诚意伯,岁禄两百石。
受封当晚回到家中,刘伯温长子刘琏问道:“父亲,儿不明白为何父亲仅被封为伯爵,而李善长竟然位居六公之首?这太不公平了。”
“琏儿呀,你还太年轻啊,许多道理你还不明白。皇上这是向着咱呢。”刘伯温道。
“儿的确不明白。他李善长岁禄四千石,为何仅予父亲两百石。就算李善长居功至伟,但父亲也不遑多让呀。”刘琏实在是不解,他替父亲觉得委屈。
“琏儿,自古以来飞鸟尽,良弓藏。此时,谁的地位越高,谁也就越危险啊。你可以这样想,为父岁禄虽只有区区两百石,仅为李善长的二十分之一,但为父的危险也只有他李善长的二十分之一。”刘伯温解释道。
刘伯温明白,如今天下初定,皇上还不敢对这些有功之臣下狠手,但这一天迟早都会来临。朱元璋这个皇上如此聪明,他不会留着这些功臣的。只要老百姓能过上太平日子,我刘伯温还有何求!该是我回青田老家过几天清静日子的时候了,找个适当时机就回去吧。这官场污秽不堪,荣华富贵万不可贪恋啊。
过了段时间,皇上召刘伯温进宫议事。君臣礼毕,朱元璋问道:“伯温啊,有没有什么话想对咱说啊?”
刘伯温明白,皇上这是在问自己对封爵一事有没有意见呢。“启禀皇上,臣没有什么要说的。”
“你不说咱也明白,这些年你跟随咱没少给咱出谋划策,立下了不少功劳。和李善长比起来,封你为伯爵确实委屈你了。如今右丞相徐达征战在外,咱准备增设一个丞相,让你来做,你看如何啊?”
“皇上这万万不可啊,臣担当不起!”刘伯温立即俯身下拜道。
“有什么担当不起的,我认为你做丞相比李善长更合适。”皇上扶起他道。
“皇上过奖了,李相国是柱国大臣,功勋显赫。而臣只不过是那山野小树,能支起只檐片瓦以得安身已是不错,怎可和李相国相提并论。”刘伯温趁机道出自己的归隐之心。
朱元璋明白,李善长没少说刘伯温的坏话。刘伯温在此时拒绝丞相一职,其原因只是为求自保。“呵呵,你的才干我太清楚了,这丞相一职咱以为你最合适。你不愿意只怕是另有原因。最近有些折子都在说你的是非,当然也有说李相国的。你怎么还说李相国的好呢?”
“皇上,臣性子直,只怕是得罪不少人。但平心而论,目前丞相一职还是李相国最为合适。现在文武百官的关系,怕只有李相国一人能够理顺。”刘伯温明白,现在诸文武多是淮西子弟,他们统揽朝廷大权。在这种情况下,他根本无法立足,所以丞相一职自己绝不能担任。
“既然你不愿意做这个丞相,咱也不勉强你了。我有几个人选你帮我参谋一下。”朱元璋心里明白刘伯温在担心什么,便不再勉强。
“杨宪如何呀?”朱元璋问道。
“臣以为杨宪不行。”刘伯温很感激皇上能与他共同探讨丞相人选。
“为什么啊?当初可是你把他推荐给咱的啊。”朱元璋很是不解。
“杨宪的确具有相才,也很得皇上赏识。但他办事好勇斗狠,处理不好与群僚的关系。只怕日后一旦为相,会使百官人人自危,引起变乱啊。”杨宪是刘伯温的好友,刘伯温太了解他了。
“那汪广洋怎么样?”朱元璋继续问道。
“此人比杨宪还不如,他的才气不能统领群臣。做个中书省参政已足矣。”
“那胡惟庸呢?”
“此人有相才,但气量不足为相。遇事睚眦必报,一旦为相,必打压异己。”
“难道他们都不行吗?”朱元璋愤愤道。
“皇上,臣以为现如今有李相国坐镇中书省已经足够了。皇上大可不必为此心烦。”刘伯温明白,李善长如今已统揽朝政,谁出任另一个丞相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皇上想靠增加一个丞相职位来牵制李善长,只怕是徒劳无益。
朱元璋也明白这个道理,他早有废李善长之心,只是时机还未成熟。李善长位居六公之首,一旦动了他,只怕那些开国功勋会人人自危。
“伯温啊,过几日咱将要去汴梁犒赏诸将士,你和李相国一起主政。这个你就不要再推辞了。”朱元璋还是不想放过刘伯温。刘伯温只好答应。
在李善长、刘伯温主事期间,有一日,刘伯温查出中书省都事李彬贪污公款。其实李善长早知道此事,只是李彬是勋旧,李善长一直帮其掩盖,没有说出。
李善长向刘伯温道:“此事就请先放一放,等皇上回来再说。”李善长相信,皇上不会因为李彬贪污些银子就把他怎么样。
可没想到刘伯温坚决不同意,他问李善长:“相国大人,您还记得宋朝是怎么灭亡的吗?皆因其法纪松弛,以致丢了天下。难道您想让我们重蹈覆辙吗?”李善长哑口无言。
刘伯温认为应斩了李彬,以肃纪纲。他奏请皇上后得到许可,便立即斩了李彬,一时朝臣无不震惊。
刘伯温明白,这次他算彻底得罪了李善长,恐怕朝中再无自己安身之地。果然,此后李善长多次进言中伤刘伯温。
不久,刘伯温青田老家的妻子病逝,刘伯温想,自己告归的机会终于来了,于是去见皇上。
“伯温啊,你的事我都知道了,需要多少时间来处理家事呀?”还没等刘伯温说话,朱元璋先道。
“皇上,连日来臣的身体也越来越差,想请皇上恩准臣告老还乡过几天太平日子,也好陪陪那死去的老伴。”刘伯温恳求道。
朱元璋不觉一阵心酸,自己的确对不住刘伯温,天子脚下竟然不能给他太平的日子。“也好,回去歇歇也好,咱知道这段时间你日子不太平静。但伯温呀,咱大明江山还需要你这种人才,希望咱有需要的时候,你还能出山相助。相信那时咱能让你好好施展你的才能。”
刘伯温叩头谢恩。他自己也不能肯定这一走还会不会再回来。他是不想回来,大明朝虽然打下了江山,却仍留下一大堆问题没解决。希望皇上经过这几年的历练,能去除作战时的勇猛而多些驭臣之策。
“皇上,臣要走了,但还有几句话要说。你如今已得了天下,需知这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而不是你的,也不是淮西子弟的。你可以靠淮西子弟打天下,但你不可以只凭淮西子弟治天下啊。”
“咱早等你这番话了,咱懂。那些骁勇悍将,他们战时功劳有多大,他们如今威胁就有多大。看看今天的满朝文武,尽是些淮西人。他们还说你是什么浙东党,真是无中生有!”朱元璋说到此处,气得瞪大了双眼。
“多谢皇上圣断!”刘伯温感激地说道。
“其实咱真的不想放你走,咱还准备好好用你这个浙东人呢。”朱元璋依依不舍道。
回来后,刘伯温与长子刘琏说道:“赶快收拾东西,明天一早就悄悄地走。”
“父亲,皇上不是已经同意我们回青田老家了吗?为什么还要悄悄地走呢?”刘琏问道。
“皇上答应放我们回去,但却不是心甘情愿。我担心皇上又听信谗言改变主意啊。”刘伯温解释道。
果然如刘伯温所料,胡惟庸得到刘伯温遭遣的消息后,向皇上进言,说青田地处原张士诚部,担心刘伯温回去后聚众造反。
朱元璋很是犹豫,胡惟庸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同时,朱元璋也担心刘伯温回到青田后,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人仍不会放过他,思来想去,决定还是把刘伯温留在京城更为合适。
可怜刘伯温虽遭遣,仍不得回青田老家。
如果说李善长是他朱元璋的萧何,那刘伯温就是他的张良。朱元璋明白,要想整治吏政,还得从他们这些股肱之臣下手。李善长、刘伯温两人斗争的表面结果是刘伯温遭遣,但朱元璋经过此事也看清了时局。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势力日益膨胀,直接威胁到皇权。连自己器重的刘伯温他们都可以随意对付,更何况其他官员呢?李善长也感受到了这种压力,出于自保,于洪武三年(1370年)称病归乡。朱元璋遂在洪武四年(1371年),以李善长年高有病为名,让李善长告老还乡。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