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其他类型 >谋说天下·谋明最新章节 > 谋说天下·谋明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五章 定鼎金陵 8、策除功臣,李善长被诛

  在所有的开国功臣中,武将以徐达功劳最大,而文官则要数李善长最为有功。李善长在开国册封时位居六公之首,又为中书省左丞相,统领中书省日常事务。虽然李善长已辞官多年,但他仍然是淮西勋贵的顶梁柱,朝中大臣有什么疑难之事,也喜欢找李善长商量之后再作决定,比起徐达来,李善长对朝廷的威胁更大。

  事实上,在成功除掉徐达的同时,朱元璋一直思考着如何除掉李善长。只是朱元璋明白,和徐达比起来,李善长这棵老树的根更深、枝更茂,要想搬倒他,还需费一番工夫,仔细计划。

  洪武十八年,就在徐达死去的这一年,忽然有人报告朱元璋,说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父子曾经和胡惟庸相互勾结,准备谋反。

  朱元璋听到这件事后不禁喜出望外,认为搬倒李善长的机会来了,他决定亲自提审李存义父子。

  “说说看吧,你们是准备怎么谋反的?”朱元璋对李存义说道。

  “皇上,该说的我都已经说过了。”原来在此之前刑部已经审过了李存义。

  “这事李善长知道吗?”朱元璋继续问道。

  “皇上,这事家兄完全不知情,还望皇上明察。”李存义答道。

  朱元璋岂肯就此罢手,他明白如果真有这样的事情,他们不会不征求李善长的意见。“老实交代或许还有一条生路,要不然大刑之下,你也会什么都交代的。”

  李存义已经领教过刑部大刑的厉害,知道自己熬不过去。想想还不如现在就招了,说不定皇上开恩还真能免自己一死。

  “皇上英明,家兄的确知道此事。”李存义说道。

  “说说到底是怎么回事吧。”朱元璋不紧不慢地说道。

  “胡惟庸想造反,因为我和他是儿女亲家,就让我去说服家兄。家兄听说后很是吃惊,说谋反可是灭九族的勾当,坚决不同意。过了一段时间,胡惟庸又派家兄的一个老朋友杨文裕去劝说,说事成之后定当封家兄为九千岁,与胡惟庸共同治理国家。家兄仍是不肯,但言语间颇有些动摇。”李存义说道。

  “那后来呢?”朱元璋生气地问道。他待李善长不薄,不敢想李善长真起反心。

  “后来胡惟庸看劝不动家兄,便亲自登门来求。家兄仍是不许。后来家兄提起此事曾对我说:‘我老了,等我死后,就随便你们折腾吧,反正我也看不到了。’”李存义继续说道。

  “李善长好大的胆子,立马让他来见我。”朱元璋愤怒地命令道。

  等李善长带到,他已是吓得迈不开步子。刚一见到皇上,便瘫倒在地:“皇上,那都是臣一时糊涂才会听了胡惟庸那小人之言。请皇上恕罪。”

  朱元璋虽是气愤,但脑子很清醒。他明白,仅靠李存义的这几句供词是扳不倒李善长的。况且如今徐达刚死,如果再杀李善长,只怕会引起老臣们的猜疑。现在不如把他放回去,等掌握了足够的证据再杀他不迟。

  “咱知道你李善长对咱是忠心一片,李相国怎么会和胡惟庸这种小人狼狈为奸呢!这次的事情咱就不再追究了,你还回你的杭州好好养老去吧。”朱元璋笑笑说道。

  李善长如今早已习惯了安稳的日子,把握不了朝中的形势,更揣摩不到皇上的心思,只以为皇上念其功高,不会拿自己开刀。听皇上不治自己的罪,于是连忙俯身谢过皇上,便又高高兴兴地回杭州去了。

  朱元璋的“不治罪”果然麻痹了李善长。他回到杭州后丝毫没有收敛。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七十七岁的李善长扩修宅院,因工匠不够,竟向信国公汤和借兵勇三百。

  汤和一向为人小心谨慎,早早便辞官回了凤阳老家。徐达的死使汤和已隐约感到了山雨欲来,所以行事更加小心。他给李善长回信说,自己已经没有了军职,身边只有几个随从,并没有多余的兵勇借给他。

  回完信后,汤和心里仍是不踏实。他明白现在皇上要是想杀人,那只需要他说一句话,有没有罪倒不重要。所以自己一定不能让皇上抓到任何把柄,要让皇上知道自己已是一个胆小怕事、安分守己的小民。于是连夜写了份奏折,把情况向皇上汇报了一遍。

  皇上看完汤和的奏折,哈哈大笑,对太子朱标说道:“你看看,我们当年英勇无比的汤大帅,现在竟然变得婆婆妈妈,这点小事还向咱呈个折子。不过,如果我们的开国功臣都像汤帅一样安安稳稳地过日子该多好,那样我就放心多了。”朱元璋很高兴汤和已经变成了温顺的百姓,同时也对李善长的大兴土木深恶痛绝。

  不久,李善长小妾的哥哥丁斌因仗着李善长的势力胡作非为,以致伤了别人性命,获罪入狱。不知危险即将来临的李善长在小妾的怂恿下,向官府施压,命他们放了丁斌。恰好此事又被盯着李善长的锦衣卫报告给了朱元璋。

  朱元璋听说此事,万分愤怒,骂道:“好你个李善长,你凭什么让我的官员放人?如不杀你,天理何存!”于是命人把丁斌押解进京,朱元璋准备亲自审理他。

  丁斌在朱元璋的暗示下,招出李善长与胡惟庸往来密切,并密谋造反。随后,在暗示下,李善长的几个家仆也纷纷告发李善长和胡惟庸的阴谋,并说李善长向汤和借兵三百是想试探汤和的态度如何,看有没有可能拉拢汤和共举大事。一时间,诸文武纷纷参奏李善长。

  朱元璋眼看时机成熟,于是下旨把李善长打入大牢,听候处置。

  太子朱标求情道:“父皇,自古以来治天下者无不以德治国。请问父皇如今你杀罚如此重,今后还有谁肯出来做官呢?李相国为我大明开国第一贤才,如果你杀了他,只怕会令天下士子们心寒啊!”

  “标儿,你怎么就不明白呢?咱杀了这么多人,无非是想交给你一个安稳的大明王朝。你性格软弱,这满朝的功勋们你如何驾驭得了?如今我把他们一个个都给你除掉,咱才放心把朱家的基业交给你啊。”朱元璋不是不知道杀罚太重群臣思变,只是面对这么一个仁弱的太子,他也没有更好的选择。

  这日早朝,御史进言道:“皇上,昨夜臣夜观天象,发现西南有流星陨落。据史书记载,这预示着有大臣即将获罪身亡。”

  朱元璋立即起身道:“看来连天都难容下李善长。”群臣立即附和。

  于是在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下旨,说李善长身为皇亲国戚,明知胡惟庸想谋反,竟然不举报,真乃罪大恶极,大逆不道,命将其兄弟二人两家共七十余人全部处死。

  走在刑场的路上,七十七岁的李善长终于明白过来,皇上无论如何是不会放过自己的,他会找出各种理由置自己于死地。可惜,这些道理李善长在锦衣玉食的生活中是不能体会到的。同时,李善长也不禁佩服起朱元璋来。他心想如果自己当了皇帝,也难以容下一个像自己这样的李善长的存在。

  李善长虽被小心翼翼地处死,但它引起的余震仍远远超出了朱元璋的想象。太子的话没错,李善长的死震动了满朝的士子。一年后有人替李善长上书喊冤,其意大致为:李善长对皇上忠心耿耿,出生入死帮皇上得了天下,论功应排在首位。况且李善长又是皇亲国戚,说他谋反,证据不足,说他要辅佐胡惟庸,则大错特错。李善长贵为开国第一功臣,即使助胡惟庸得了天下,胡惟庸又能给他什么呢?说流星陨落要杀大臣以应天象,则更不可取。臣害怕天下人听说此事,说李善长立下如此功劳却落得如此下场,以致人心离散。现在李善长已经死了,说这些也没什么意义,只盼皇上您能引以为戒,以鉴将来。

  朱元璋看完之后,觉得自己确实有负李善长,而且还把他的全家都杀了,自己的确无话可说,也就不再怪罪写这篇文章的人。

  徐达、李善长死后,朱元璋又杀了一批开国功臣,这些勋旧的威胁终于解除了。但朱元璋认为朝廷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一是官员玩忽职守、贪污腐化;二是军官居功自傲、不听调遣,它们一直都在大明王朝中存在着。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