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传奇故事在民间
刘伯温在民间俨然是大仙级人物。关于刘伯温的传说,数不胜数。虽然这些传说不是史实,但作为历史人物,它恰好是刘伯温另一面的眉批。胡适说,历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那么,我们不妨看看民间是如何打扮刘伯温这位大仙的吧。
关于刘伯温的死,民间始终相信是朱元璋逼的。据说朱元璋在刘伯温的指导下得到江山后,对刘伯温就有了意见。因为刘伯温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这样的人活着,对他和他的江山绝不是好事。可无缘无故地杀了刘伯温,又担心别人说闲话。所以朱元璋决定找刘伯温的茬儿,让他“犯罪”。
当时朱元璋的太子朱标才十几岁,刘伯温正是他的老师。有一天,朱标缠着刘伯温带他到宫外玩耍,刘伯温就带着他到南京城的大街小巷去转悠,行经一门口时,朱标听到门里传出撕心裂肺的叫声,向里一看,几个大汉正在那里杀一头猪。
朱标就问刘伯温:“他们为什么要杀猪?”
刘伯温回答:“杀猪吃肉啊。”
朱标又问:“所有的猪都要被杀掉吗?”
刘伯温回答:“当然,大猪是肯定要被杀的,小猪长大了,也要被杀。”
两人回宫后,朱标向父亲朱元璋汇报学习成绩,就谈到了杀猪那件事。朱元璋一听,顿时脸色大变,发怒道:“什么大猪(朱)小猪(朱),这不是反了吗?刘伯温这厮如此大胆,想要杀我,还想杀太子,篡夺我的江山,明天我就叫你好看!”
朱元璋在七窍生烟时,他的老婆马女士正巧路过,听到后,马上派人给刘伯温送了一个小口袋。刘伯温打开口袋后,发现里面只有一枚枣和一颗桃。他琢磨了一会儿,大叫一声:“大事不好。枣桃,就是早逃的意思,皇后这是让我赶紧逃跑啊。”
刘伯温跳上一匹快马,昼夜奔驰,逃回青田。可就在路上,他被朱元璋派来的人追上。刘伯温见无处可逃,就从怀中摸出一块金子,吞金自杀了。
另外一个传说是,刘伯温的死是咎由自取,因为他泄露天机,斩断龙脉,惹恼了上天。
据说刘伯温是天上一颗星宿下凡,下凡前,主管下凡事务的神仙告诉他,你到下界做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斩龙脉,因为龙脉是老天爷用法力摆在那里的,那里出皇帝已是注定的事。刘伯温一口应允,可帮助朱元璋夺取天下后,他得意洋洋,居然把这件事忘了。
有一天,他对朱元璋说:“北辰紫微星曜眼光明,此乃我大明帝国昌隆之兆,不过东方太白星时明时暗,有时光亮程度超过紫微星,这说明在大明境内将来有异姓天子出现的可能。”
朱元璋大惊失色,说:“先生可有破解之法?”
刘伯温说:“当然有,待我先找到这个地方。”
于是,刘伯温被朱元璋封为特使,遍访天下灵气之地,找到那个可能的龙脉。刘伯温把自己装扮成个樵夫,按天象的指引,一路奔驰到了西北的甘肃。
刘伯温到甘肃后,就发现青城这个地方是虎踞龙盘之地,特别是二龙山山形奇特,前眺黄河,用风水学的角度来看,正是“前有望,背有靠”,刘伯温还注意到山间紫气氤氲,一条巨龙忽隐忽现。他鼓掌叫道:“正是此地。”
在进行了一番专业的考察后,刘伯温断定榆中是龙脉所在,也就是说,这个地方将来会出现一位真龙天子。不过,斩龙脉纯属风险活和技术活,玄幻的风水学说,如果斩龙脉时稍有差池,真龙天子不会出现,可难保不出现一些孽龙天子,如果出的太多,那肯定要祸害百姓,刘伯温一想到百姓受苦,心里就不舒服。所以,他决定把这件事做得细致周密些,不能有任何闪失。他用了三个月,在二龙山与兴隆山九十多里的山间行走考察,每到一处便测量、计算、做标记、口中念念有词,这三个月来,刘伯温没有睡过一天安稳觉,最后他凭借深厚的风水学功底和精湛的技能,成功敲定了一套斩龙脉方案。
斩龙方案非常精细复杂:他先命令当地官员派兵在他做过标记的七处地点安营扎寨,每处必须要用二十八人轮流值守,按北斗七星的阵形七人一组排布,四个斗柄分别指向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值守士兵手执兵器,日夜不得离开。而刘伯温本人则坐镇青城指挥,他知道二龙山是龙脉的脑袋,而兴隆山则是龙的尾巴,只要先斩断龙头,应龙就会咽气,龙血随之会流向七窍,在这个时候,只要兵士们用兵器蘸取龙血,洒向空中,挥发完毕,这条龙的命也就完蛋了。
这件事说起来简单,那可是一条龙啊,要斩它的脑袋,又不让人家乱动,这事的难度其实很大。
刘伯温掐指算了许多日,终于选定了一个没有月亮、星星也特少的夜晚,就在这天夜晚,他看到紫微星与太白星互争光辉,像是两个旗鼓相当的摔跤手,你上我下、我上你下地争斗着。刘伯温说:“此时正是斩龙脉的大好机会,不可错过。”
命令一下,早已待命多日的士兵凿开了二龙山与兴隆山之间的一段山脉,据刘伯温说,那里就是龙脖子上的大动脉,那段山脉刚一凿开,顿时阴风怒号,飞沙走石,天地失色,草木哭泣,过了一会儿,山洪暴发,老天下起了瓢泼大雨。直到第二天,太阳才在空中闪出来。
刘伯温看了现场,心都碎了。许多士兵都死在了飞沙走石和泥石流之下,他数了下,正好是四十九人,活着的士兵胆战心惊。刘伯温擦了点眼泪,说:“事还没完呢。”
接下来的事是这样的:他命人在二龙山顶挖下一坑,把木制龙首、屠龙符、兵器等物放到坑里,外用炒熟的黄土覆盖,堆成一座山。
接下来的三个月内,刘伯温四处查看是否还有未干的龙血,果然被他看到几处。他对那些士兵说:“只要龙血不干,咱们就不能走。”士兵们只好日夜用手中兵器蘸取鲜血,这一工作持续了三年,三年后,龙血消失,刘伯温才回南京城复命。
可当他复命的第二天,正准备接受朱元璋的重赏时,他病倒在床,很快就去世了。后人说,他的死就是因为斩了龙脉。
这些当然都是传说,不过下面的故事可能是事实。
据说刘伯温临死前,他两个儿子出于孝道,找了一块风水极佳的宝地作为父亲的坟墓,而且透露信息给刘伯温,死后要风光大葬,要让在月球上的人都能一眼看到父亲的坟墓。刘伯温严词拒绝,他解释说:“‘墓’字,上是草,下是土,这才能吸收日光和雨露,如果你们在坟墓外还建那么多多余的房屋,遮住了阳光,如何生草?无百草长青,就不是墓。仓颉造字,那可是大有讲究的。后人为了沽名钓誉,显示富贵权势,浪费巨资,大造其墓,这就是违背了古人的训诫。人要流芳,靠的是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是靠对坟墓精装修,立牌坊,你们谁知道张良和诸葛亮的坟墓在哪里?可人人都知道张良和诸葛亮。”
刘伯温死后,他的坟墓就建在一座青山之巅,毫不起眼。
刘伯温在死后的传说主要有两件事。第一件事是这样的:顺治四年(1647年),清帝国的一位贝勒在南方打了胜仗凯旋回京,路过浙江青田时,闻听刘伯温是仙人,认为他的坟墓里肯定有不同凡响的地方,于是让人挖开了刘伯温的坟墓。贝勒发现,刘伯温坟墓里只是个空棺材,棺材里有一石碑,碑上有文字:顺治三年半,天禧复二春,天下犹未定,如何开我坟!这段字下面是一行小字:贝勒、贝勒,天下无敌。生于北方,死在浙、直。
这名贝勒看完这些字后,大叫一声,一口鲜血喷了出来,进入直隶时,一命呜呼。
第二个传说是这样的:清朝末期,光绪皇帝在当地官员和大臣们的陪同下游龙门,众人边欣赏石头雕像边议论前人雕刻技艺的高超。玩兴正浓时,光绪皇帝突然看见伊河水中漂着一棵柳树,树上站着一只大红公鸡。这只公鸡非比寻常:和小牛犊差不多大小,浑身如火,光焰夺目。光绪皇帝见到这只不是人间有的公鸡,疑惑道:“鸡不会游泳,怎敢雄立水中?”不过他善于联想,念叨着柳树上的鸡,柳鸡,“哦!”他恍然大悟,说,“这不是前朝的军师刘基吗?”于是,他清了清嗓子,对公鸡说,“刘基呀刘基,你的主子不封你,却到我这里来讨封,我说你这千年不死的老鬼,还是离远点吧。”
这个传说恰好和上面那个贝勒之死的传说成为因果,光绪所以不封刘伯温,估计是对刘伯温杀了他的前辈怀恨在心。
关于刘伯温的死和死后的传说,非常奇幻,正如光绪所说,刘伯温在民间,的确是千年不死的老鬼。
中国历史上有三位神乎其神的人物,西汉时期的张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明初的刘伯温。很多人都想把三人作个对比,实际上,由于历史的原因,三人根本没有可比性。不过,民间坚信,先来的肯定比后到的厉害,比如诸葛亮就比刘伯温厉害,于是,就有了刘伯温和诸葛亮对决的传说。
这个传说是这样的:有一天,刘伯温做了一个梦,他梦到自己离开房间,独自走进一处深山老林。这是一片原始森林,山路坎坷异常,森林越来越密,脚下的泥土像是火山灰,软软的,森林里散发着令人窒息的空气。刘伯温心中很害怕,四下望了望,突然发现不远处有一座古庙。他想都没想,就跑了过去。
那座古庙的确很古老,门已腐烂,庙门匾额的字已斑驳不清,但刘伯温还是看明白了那四个字:诸葛武侯。
刘伯温心里一惊,诸葛武侯不就是诸葛亮吗?
可当时由于太害怕这森林的黑暗,所以没有多想,进得庙门,只见对面供着个泥塑像,他不认识,塑像两边贴着一副对联:金鸡土狗奔马时,留头金刀在此溺。
刘伯温不明白这狗屁对联是什么意思,由于惊吓,刘伯温有了尿意,所以就找了个僻静地方,撒了泡尿。刘伯温原本就是个彬彬有礼的读书人,在庙里撒尿的事还是头一次,所以赶紧给庙中神像深深施了一礼。低头看时,发现神像下有木刻神牌,上面有七个字:三分天下诸葛亮。
刘伯温放声大笑,说:“你诸葛亮真不要脸,被人吹嘘得神乎其神,居然连北伐魏国都不能成功,最后还活活把自己累死了。三分天下也好意思说,我一统天下都没有说呢!”
说完,他就把木牌拿到手,突然木牌下面掉出个小牌,上面也有字,也是七个:一统天下刘伯温。
刘伯温这才大吃一惊,心说:“诸葛亮这家伙真是神人!居然在一千多年前就知道我一统天下。”他又去看那副对联,“金鸣土狗奔马时”,这是指时间。本年是丁酉年,酉即鸡;九月九日的地支是戌,戌的生肖是狗;奔马时,显然是指正午时辰,现在正是正午啊!再看下联,留头金刀,“留”去“田”加“金”“刀”旁正是“劉(刘的繁体)”字。“原来诸葛亮千年前就知道我今天将在这里撒尿(溺)!”刘伯温想到这里,啧啧称奇,于是跪下去,给诸葛亮行个礼。但这一跪可不要紧,他两腿毫无知觉,起不来了。他焦急地四下探索,只见对面墙上写有拳头大四个字:“弃甲而走”。刘伯温一看自己,居然穿着盔甲呢,于是脱掉盔甲,腿又听他脑子的指挥了。他这才逃出了庙门,然后,梦就醒了。
这个传说把诸葛亮刻画成了神,把刘伯温倒贬成了凡人。虽然如此,这个传说还没有让刘伯温太难堪,下面这个传说,就让刘伯温在诸葛亮面前卑微到极致了。
有一天,刘伯温去诸葛亮墓地拜祭,当穿过高大的牌楼,刚上花石台阶时,刘伯温看到一巨碑矗立眼前,上面有诸葛亮亲书“吾到无人到”五个篆体大字。刘伯温对身边的人说:“诸葛亮的书法不错,但就是这预知能力太差,三岁孩子都知道,只要他有墓,自然就会有人来到,怎么能说是无人到呢。我看还是推倒这个巨碑,省得让人笑话。”
随从们如狼似虎,抄起工具冲到巨碑前,三两下就把石碑砸倒了。刘伯温继续向前,走出没几步,又看到一巨大石碑,经历风吹雨打后,这块石碑已衰老得可怜。幸好,上面只有五个字,刘伯温顺口一读,魂飞魄散,嘴里连喊:“罪过,罪过!我妄自尊大,不知天高地厚,毁碑碎碣辱没先师,罪过深重,该当万死!”
刘伯温为何如此,原来碑上的五个字是:只有伯温到。
这是前一石碑“吾到无人到”的下一句。这种“大喘气”让人生厌,但刘伯温是亲历者,而且字里的当事人就是他,所以他恐惧得有理。
刘伯温跪下磕头,和之前那个传说一样,他正要站起来时,发现腿不听自己指挥了,正在惊慌之际,忽然看到圆头碑的下边刻有一行小字:伯温戴盔行礼脱盔而起。刘伯温赶紧摘了头盔磕头,磕头完毕,他的腿又是自己的了。
受到这样的惊吓,刘伯温算是对诸葛亮有点信服了。回来的路上,特意到诸葛亮祠堂焚香跪拜一番。他看到桌上放着一碗凉水,桌下放着一双朝靴。他觉得这里必有文章,于是端起水一饮而尽,穿上朝靴转了三圈。随口吟道:“喝我师的水清廉不贪,穿我师的靴路正不偏。”由此看见,刘伯温已把诸葛亮当成了自己的师父。后来,他脱下鞋子,走出门,不经意抬头一看,迎面的大照壁上留着两行金字:“穿吾靴,喝吾水,走到沙丘逢凶灾。”显然,这又是诸葛亮写的,对于这种装神弄鬼,刘伯温是笃信不疑。他想,这是老师在提醒我,要遇到灾祸了。
看来,这场灾祸是在沙丘。听说这里有个镇子叫沙丘镇,不如我绕开它就是了。想到这里,刘伯温领着他的随从特意绕了个路,远远地望见沙丘镇的炊烟,刘伯温不禁长出了一口气。
可这口气出后还没有吸回来,刘伯温就看到他自己正在横穿一条干涸的漏沙河床。而就在不远处,他看到两群儿童各自占领着一个沙丘玩军事游戏。刘伯温最后把目光放到了那些低矮的人工制作的沙丘上,不禁长叹一声,说:“真是‘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我还是在沙丘这里遇到了凶灾。但我要生得伟大,死得有意义。”
说完,他让随从拿出笔墨,写了一篇短文,是他当时的感受:“山高总有顶,天大却无边;坐井观天小,登高望天阔。谋胜虑败终不败,取长补短终不短;知错改错终不错,知耻雪耻终不耻。吾居功狂傲,目中无人,从来不思过错,不补短缺,终受吾师严惩,招来丧身之祸。此时醒悟,悔之已晚,望众位传吾留言诫其子孙后代。”
写完最后一个字,刘伯温把笔一扔,脸色涨得发紫,两腮也涨了起来,他一张口,“哇”的一声,一道血柱喷了出来,气绝身亡。
这个传说告诉我们,诸葛亮没有遇见到自己的死,却吃饱了撑的,穿越到一千多年后的刘伯温时代,预测了刘伯温的死。
关于诸葛亮和刘伯温的传说,恐怕只有下面这个传说把刘伯温抬高了些,这个传说的开头是这样的:刘伯温对诸葛亮始终心怀嫉妒,就像是当年周瑜嫉妒诸葛亮一样。所以,他用奇异的法术卜算出了诸葛亮的坟墓,然后挖开了诸葛亮的坟。诸葛亮的坟里空空如也,只有石碑,碑上有字:我能算后世出伯温,你能算后世出何人?
刘伯温吸了口凉气,说:“这诸葛老头是有两下子啊。不过,你只能算出我一个人来,而我用《烧饼歌》算出了将来的天下大事,这点,你不如我。”
刘伯温说完这句话,墓里发出哭声,这说明诸葛亮认输而后痛哭了。
刘伯温和朱元璋的传说,在民间多如牛毛。二人的传说首先是从朱元璋请刘伯温开始的。
朱元璋在多年的打打杀杀生涯中终于有了自己的地盘,而且还当上了王爷,兵多将广,所以就想找个军师。有人告诉他,处州青田县有个刘伯温,此人不但是个才子,还是个巫师,能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如果能请到他,大事可成。
朱元璋于是派人三番五次去请,但都没有成功。据派去请的人回来说,刘伯温死都不出山,说是在等真命天子。朱元璋手下几个性情暴躁的将军大为光火,拍着桌子叫道:“干脆来硬的,让军队去请。如果他还不来,就把他就地处决。”朱元璋制止了这群武夫,说:“咱们是要用人家,不是废人家。我有办法。他不是在等真命天子吗?我就给他演一出真命天子下凡的戏。”这出戏很快就上演了。有一天,刘伯温离开青田到杭州去,闻听有人说起个异人。这个异人是个盐贩子,重情重义,视钱财为粪土,而且善花样武术表演。刘伯温对这样的人很感兴趣,于是就想去见上一面。打听了此人经常歇脚之地后,他就奔那地方走去。走到半路,他看到一个人正躺在地上睡觉。
此人的睡姿很有意思:头枕扁担,平摊两手,叉着双脚。整个身子和扁担恰好组成了一个“天”字。刘伯温心中一动,此人的姿势真有福相。不过,在地上睡觉容易着凉。想到这里,他就上去推那人,那人睡得很香,被刘伯温一推,顺势翻了个身,侧着身,脚一钩,头一低,又睡着了。他这一侧身,扁担正好不易察觉地转到腰那里。刘伯温这一看,大惊骇:“啊呀!这不是个‘子’字吗?睡觉时能现出‘天子’二字,这人可不是池中之物!”于是连推带揍地把对方折腾醒了。两人攀谈起来,刘伯温发现此人就是他要找的那个盐贩子。
刘伯温更是惊讶,说:“你绝非凡人,报上名来。”此人表明了身份:“我就是去请你多次的朱元璋。”刘伯温哈哈一笑,知道自己上了当。不过,朱元璋既然亲自来请,他实在也没有理由拒绝了,从此跟朱元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真实历史早已告诉我们,朱元璋根本没有亲自去请过刘伯温。而真实的历史也告诉我们,后期朱元璋和刘伯温的博弈,总是以刘伯温无可奈何的失败而告终。可在民间,朱元璋在刘伯温的智慧面前,总是无可奈何,“朱元璋三试刘伯温”的传说就是典型。
这个传说是这样开始的,有一天,朱元璋和刘伯温下棋,即将要输时,他转移视线,问刘伯温:“听说先生您过目不忘,一部天文书看过一遍就能倒背如流,可是真的?”
刘伯温告诉他,有这样的事。当年进京赶考时,在大都城里遇到个书贩,书贩手里有本天文书,自己看过一遍,就已背得滚瓜烂熟。
朱元璋就离开棋盘,从书架上抽出一本司马迁的《史记》来,问刘伯温能背否。刘伯温回答:“我从小就看过,当然能背。”说完就环扫朱元璋的书架,说,“这些书都在我的肚子里。”
朱元璋认为刘伯温有吹牛的嫌疑,就顺手从书架上拿出一本书来,要刘伯温背诵,刘伯温看了看书名,张口就背诵,朱元璋像个校对员一样,校对了几页后,刘伯温果然一字不差。朱元璋赞叹不已。
两人回到棋盘,朱元璋又问刘伯温:“听说先生的对联水平也很高,我有一上联,”指着墙上一副《采樵图》出上联,“此木为柴山山出。”刘伯温不假思索地对出下联:“因火成烟夕夕多。”朱元璋又指了墙壁上一幅《千里江山图》,出上联道:“千里为重,重山重水重庆府。”刘伯温看了看棋盘,马上就对出下联:“日月成明,明德明义明贤君。”朱元璋再出上联:“天为棋盘,星为子,何人能下?”刘伯温应对:“地作琵琶,路作弦,哪个敢弹?”朱元璋听到这样的赞誉,心花怒放。刘伯温请求出去方便一下,回来后,看到棋盘旁边有个碗,上面盖了一张布。这是他出去后,朱元璋咬了一口的烧饼。朱元璋问他:“你知道这碗里是什么吗?”这可不是才学能解决的问题,而近乎巫术了。刘伯温掐指一算,说:“圆圆日,圆圆月,金龙咬一缺。”朱元璋称赞他:“一点不错啊,据说姜子牙能算出周朝八百年天下,先生能不能算算我大明天下多少年?”刘伯温沉思了一会儿,回答:“八百嫌少,三百嫌多。”朱元璋不明白。刘伯温就解释道:“江山的长久与短暂,是民心决定的。只要您以民为本,立出法度,世代遵循,何愁大明江山不传之万代?所以说‘八百嫌少’。”
朱元璋点了点头。他没有问“三百嫌多”。
后来明帝国传了276年,民间就认为,刘伯温早已算出大明的气数了。
朱元璋和刘伯温最精彩的传说应该是刘伯温逃脱朱元璋魔爪的传说。
传说有一年春天,朱元璋带文武百官到南京城外的长江边游玩。他看到巨龙般的长江滚滚东去,又见江岸边的燕子矶若钢浇铁铸般屹立,忽然诗兴大发,脱口吟了一句:“燕子矶兮一秤砣。”然后就卡住了。他环视众人,突然看到大家都在窃笑。那些武将都在小声议论:“这哪里叫诗,连打油诗都算不上。”朱元璋正在尴尬时,刘伯温站出来说:“把燕子矶比作秤砣,其实这是挺好的一句诗,我可以续下去。燕子矶兮一秤砣,长虹作杆又如何。天边弯月是挂钩,称我江山有几多?”
刘伯温一吟罢,群臣就叫起“好”来。朱元璋的脸上实在挂不住了,他认为这些文武百官根本不重视自己,自己的权威不牢固,所以决定把他们都杀掉。一个一个地杀,太麻烦,索性来个一窝端。
几天后,朱元璋下令修建庆功楼,对外宣称庆功楼是他和功臣们饮酒作乐的娱乐会所。当庆功楼修建完毕后,他邀请所有的功臣到楼上去。就在这之前,刘伯温夜观天象,发现了朱元璋要火烧庆功楼,把那些功臣们当成烧烤。去庆功楼的前一天,刘伯温在大街上骑着马飞驰,以前他从来没有这样的举止,正当大家奇怪时,刘伯温突然一个不稳,从马上摔了下来。被抬回家后,朱元璋叫御医去查看,御医说,刘伯温至少要卧床休息三天。朱元璋心想,那就过几天再杀你,让你多活几天。
当天夜里,刘伯温忍痛逃出了南京城。而正如他所预测的那样,第二天,朱元璋在大家喝得正欢时,偷偷下了楼,命人点起了火。那些功臣像兔子一样被烧死了。
当朱元璋听说刘伯温逃跑后,心惊胆战,好几个晚上睡不着。因为刘伯温神机妙算,如果把这一技能用到朱元璋身上,那可是天大的厄运。
正是因此,朱元璋带着他最能打的卫士多次到各地微服私访,目的就是要找到刘伯温。
他找刘伯温是大海捞针,但刘伯温对他的行踪却是了如指掌。有一次,朱元璋到北方一座城市去寻找刘伯温,在山道上遇到大雨,所以匆忙躲到了一棵树下,大雨丝毫没有停的意思,电闪雷鸣,朱元璋担心自己被雷劈了,蜷缩在树下直发抖。就在这时,一个年轻人身披蓑衣头戴斗笠,手中还拿着一把伞,向他走来。走到跟前,向朱元璋施礼,朱元璋内心发虚,问道:“难道你认识我?”
年轻人摇头,说:“不认识。我只知道这里有人需要伞,所以就送来了。”
朱元璋奇怪地问:“你如何知道?”
年轻人不回答,只是说:“我家就在附近,到家里换件衣服吧。”
朱元璋虽然心里犯嘀咕,可树下的确不安全,所以只好跟着年轻人走。到了年轻人的家,朱元璋换了衣服,吃了不错的饭菜,由于赶路困倦,所以倒头就睡了。
第二天清晨,阳光灿烂,朱元璋出门看到一道彩虹横跨天际,诗性又发作了,吟了两句诗:“谁把青红线两条,和风甘雨系天腰。”但下面两句不见了,这说明他又卡住了。
正当他挖空心思地想下两句时,那个年轻人走过来,接了下去:“只因玉皇銮舆出,万里长空架彩桥。”
朱元璋这回可是吃惊不小。这两句诗不但接得好,而且还指出他朱元璋是皇帝。朱元璋相貌怪异,根本没有皇帝的气质,放在人堆里,只能在选丑比赛中胜出。他仔细审视了这个年轻人,冷冷地问:“你怎么知道?”
年轻人一脸茫然:“我知道什么呀?”
朱元璋看到年轻人的脸上写满诚实,所以放下心来。后来回南京后,认为这个年轻人有才华,又对自己有恩,于是召他来见。谈到那次事情,这位年轻人说出另外一件事,让朱元璋惊骇不已。
这个年轻人说的事是这样的:他本是个读书人,但科举总是不中,有一天,他家里来了个道士,这道士一待就是半年,年轻人出于尊老重教的缘故,对道士侍奉殷勤。道士临走前,送给他一个一大一小两个锦囊和一套衣服,嘱咐他到某年某月某日先打开大的锦囊,里面有他如何做官的秘诀,而那套衣服将来是要用来换官服的,所以一定要好好保存。那个小的锦囊也一定要妥善保存,肯定有用。
年轻人虽然不信道士的话,可还是将东西保存了下来。朱元璋在大树下担心被雷劈的那天,正是那个道士说的打开大锦囊那天。锦囊里有张字条,要他穿蓑衣斗笠雨伞到某地去找一个人,其余的事,朱元璋就知道了。
朱元璋赶紧要来大小锦囊,先打开大的,发现字迹就是刘伯温的,心里不由得阵阵后怕。自己千辛万苦找刘伯温,想不到刘伯温对他的行踪了如指掌,如果刘伯温要想杀自己,那真是易如反掌。他想了半天,就对那个年轻人说:
“我封你个官吧,表示我对你的感谢。”
年轻人谢恩,朱元璋好奇地打开了那个小锦囊,里面有一张字条,上面写道:“谢万岁封某某为某某官。”
官职名称和他方才封给那个年轻人的一模一样。
朱元璋唏嘘了几声,从此再也没有私访过,因为他知道这是世界上最不现实的事。
朱元璋晚年,突然想起了刘伯温。他招来多年以前那个年轻人,问他是否再见过那个道士。此时已是中年人的年轻人说,曾在四川见过他,他正在装修一个破败的诸葛亮庙,说是给自己修家。
朱元璋立即下令重修各地诸葛亮庙,并在诸葛亮庙旁边为刘伯温建庙。在某地修诸葛亮庙时,一个技术工准备把诸葛亮庙前石碑推倒重换,当搬开石碑后,发现里面有一张牛皮画卷。画卷上是一个羽扇纶巾的人,此人虽然穿着汉代的服饰,可容颜正是刘伯温。
朱元璋这才明白,原来刘伯温是诸葛亮的转世,刘伯温在四川修诸葛亮庙时说给自己修家,就是这个原因。所以,朱元璋下令,只修诸葛亮庙就可以了,不必再画蛇添足建刘伯温庙。
这个传说还有现实作为依据:现在孔明庙并不罕见,但刘伯温庙却从来没人见过。
民间关于刘伯温救人的传说也很多,这些传说很凌厉地体现了刘伯温的机智。有一个传说叫“哑巴殿”,说的是朱元璋要刘伯温建南京城,快完工时,朱元璋在刘伯温的陪同下来视察。来到皇宫时,见皇宫建得很气派,就感慨道:“当初闹革命,只是想打家劫舍,希望每顿饭都有肉吃,想不到时来运转,弄假成真,居然做了皇帝,哈哈。”
刘伯温不好扫朱元璋的兴,就附和了一通。朱元璋走了一会儿,突然想到,我如今已是皇上,真龙天子,金口玉言,怎么可以这样信口胡扯,像是个成名的竖子,这如果让别人听了去,我的威严何在,体统何在,仪态何在?
想到这里,他急忙四处张望,突然看到一个匠人正在梁上工作,大吃一惊,心想,真有人听我说话,必须要杀了他。他对刘伯温说:“这小子悄无声息地在那里,不是盗贼是什么!”刘伯温惊骇,朱元璋这是要杀人灭口,他急中生智,大声说道:“他是个聋哑人。”朱元璋莫名其妙:“你怎么知道?”刘伯温说:“我是这里的头,哪个匠人身上有几根毛都知道。”朱元璋不知所措。刘伯温趁他不注意,向那个匠人打手势,指了指自己的嘴,又摇摇头,示意匠人装哑巴。那匠人很是聪明,就点了点头。
刘伯温又在朱元璋面前向那匠人做手势,要他下来。那匠人就跳了下来,跪在朱元璋面前,“啊啊呀呀”地说了一通,然后磕头。磕头完毕,就用手指着刘伯温的帽子,又指了指自己的头。朱元璋不懂这意思,就问刘伯温。
刘伯温回答:“皇上,哑巴在讨封。”朱元璋大笑,说:“一个‘没嘴王’还要什么封赏啊?”刘伯温说:“皇上圣明,残废人情不自禁,水向低处流,人却往高处走,我觉得皇上您不能让他失望才对。”朱元璋首先想到的是,他那几句流氓话是不会被传出去了,又想到刘伯温的话也在理。于是就高兴地说:“那就封他个‘没嘴王’吧。”那匠人听了,心中大欢喜,可却装作没有听到。刘伯温就对他做起了手势,意思是,皇上封你“没嘴王”了。匠人急忙表现出高兴的样子来,向朱元璋连磕了几个响头,爬起来跑掉了。另外一个极具刘伯温特色的传说是他救徐达的。朱元璋做了皇帝后,要刘伯温和徐达到今天北京城以北围城设防,防御蒙古,保护家园。
刘、徐二人领了圣旨,马不停蹄地奔赴北部边塞,到达一处高地,两人骑马登高了望,寻找筑城的最佳地点。徐达在高处望下去,不禁赞叹道:“好地方,好战场啊。”
刘伯温没有说话,调转马头回营了。第二天,两人又来到同一个地方,徐达又赞叹:“真是好地方!”刘伯温还是个闷葫芦,看了一会儿,就回营了。第三天,两人还是来到那个地方,徐达这次大声地喊起来:“先生,这真是个好地方啊!”刘伯温仍然一声不吭,这让徐达疑惑不解,于是问刘伯温:“为何先生您一句话都不讲?”
刘伯温淡淡地说了一句:“为何?为了大明江山,还为了你。”徐达更是大迷惑了,刘伯温开始指点起江山来:“徐元帅请看,北边燕山连绵,南边渤海漫天,在此筑起雄关,那就是铁桶江山,苍蝇都飞不进来。”徐达说:“是啊,我也说这是个好地方,但不知先生您想修建个什么样的城池?”刘伯温侃侃而谈:“它一定是当今天下边塞中的第一大城,要城连城、城套城、楼对楼、楼望楼,此城只在天上有,人间不得闻。”徐达拍手称快,但他疑惑未解,问刘伯温:“先生此举是为了大明江山,那‘为了我’是什么意思?”刘伯温就指着那片无边际的空地说:“这里不但是个好战场,还是个好居处。土地是那么肥沃,气候是那么温和,简直是北方小江南。”
徐达听明白了,这是想让他搬家到这里。但当时,他还没有这样的想法。两人画了工程图,招人开始了筑城,两年后,顺利完工。他们带着实景图回到南京,见朱元璋。
朱元璋对这座城池非常满意,于是给起名为“山海关”。这件事不久,有一天,徐达正在家里吃肉,刘伯温来拜访。徐达急忙迎接,刘伯温不落座,就说,自己该走了。
徐达以为刘伯温还要出差,但刘伯温告诉他,自己要去云游四海了。徐达又是大惑不解,说:“我们千辛万苦帮皇上创建了这份家业,如今正是享福的时候,您怎么就走了呢?”刘伯温说:“此时不走,恐怕再也走不了了。”徐达惊骇地张大嘴巴,刘伯温语重心长地对他说:“皇上是个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的人,你以后一定要小心。”徐达知道刘伯温能掐会算,他这样说,必然有他的道理,一想到刘伯温的话将成事实,就惊慌起来。他说:“先生你让我多加小心,我该怎么小心啊?”刘伯温伸出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说:“八个字——尽忠为国,紧跟万岁。”徐达如坠五里雾中,刘伯温早已飘出他的家门,不见了。刘伯温走后不久,徐达突然接到圣旨,要他第二天到新建的庆功楼上与皇上开怀畅饮。徐达心中一动,问传圣旨的人,皇上都请了谁。传旨的太监告诉他,一席全是功勋,没有别人。徐达大叫一声:“难道皇上这是要连窝端了我们吗?”
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在房间里转悠。突然想到了刘伯温留下的那八个字,心里就有了主意。
第二天,所有功臣都上了庆功楼,朱元璋让大家尽情畅饮,不必拘泥君臣之礼。这些功臣们本来都是土匪出身,看到酒肉就如饿狼,又听皇上说可以尽情,所以全都敞开怀,大喝大吃起来。
朱元璋却一口酒都不喝,当他看到群臣都喝得神魂颠倒后,突然捂着肚子说:“啊呀,我的肠炎犯了,要赶紧回宫吃药,你们继续喝。”说完,转身就下了楼。徐达从桌子后跳了出来,跟着朱元璋下了楼。徐达只喝了一点,这场饭局,他心惊胆战,时刻注意着朱元璋的一举一动。朱元璋到了楼下,回头一望,看到徐达跟了出来,不禁恼火,命令徐达:“你给我进去。”徐达知道,庆功楼现在已成地狱,他既然出来了,无论如何都不会再回去。他跪下说:“皇上,我要紧跟您左右。”朱元璋气愤道:“我不用你,赶紧给我回去。”徐达抓住朱元璋的小腿,说:“皇上,我怕您回宫有个什么闪失,所以必须要保护您回宫。”朱元璋踢了他一脚,但徐达抱住不放,还大声哭了起来。朱元璋有点慌了,他担心徐达的哭声引起楼上那群人的注意,心里又想,反正留你一个也可以,杀起来比较容易。就这样,他同意了徐达和他一起回宫的建议。两人回到宫中还未坐稳,就有人来报告说:“不好啦,庆功楼着火啦。”朱元璋假装惊慌,说:“快去救火!”又问,“有活着的人没有?”报告的人回答:“全成烤鸭啦。”朱元璋挤出几滴眼泪,说:“可怜了我一帮功臣啊。”徐达当时已汗流浃背。回到家中,让家人收拾了金银珠宝,连夜逃到山海关,从此在那里过上了幸福安定的生活。这就是刘伯温八字救徐达的传说。我们都知道,民间的刘伯温的故事都是假的,与正史不符,但民间却认为,这就是真的。他们塑造出了一个神乎其神、大慈大悲的刘伯温,和正史那个刘伯温一比,大部分的人都喜欢民间的刘伯温,于是,他们更希望,刘伯温永远在民间。
(全书完)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
关于刘伯温的死,民间始终相信是朱元璋逼的。据说朱元璋在刘伯温的指导下得到江山后,对刘伯温就有了意见。因为刘伯温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这样的人活着,对他和他的江山绝不是好事。可无缘无故地杀了刘伯温,又担心别人说闲话。所以朱元璋决定找刘伯温的茬儿,让他“犯罪”。
当时朱元璋的太子朱标才十几岁,刘伯温正是他的老师。有一天,朱标缠着刘伯温带他到宫外玩耍,刘伯温就带着他到南京城的大街小巷去转悠,行经一门口时,朱标听到门里传出撕心裂肺的叫声,向里一看,几个大汉正在那里杀一头猪。
朱标就问刘伯温:“他们为什么要杀猪?”
刘伯温回答:“杀猪吃肉啊。”
朱标又问:“所有的猪都要被杀掉吗?”
刘伯温回答:“当然,大猪是肯定要被杀的,小猪长大了,也要被杀。”
两人回宫后,朱标向父亲朱元璋汇报学习成绩,就谈到了杀猪那件事。朱元璋一听,顿时脸色大变,发怒道:“什么大猪(朱)小猪(朱),这不是反了吗?刘伯温这厮如此大胆,想要杀我,还想杀太子,篡夺我的江山,明天我就叫你好看!”
朱元璋在七窍生烟时,他的老婆马女士正巧路过,听到后,马上派人给刘伯温送了一个小口袋。刘伯温打开口袋后,发现里面只有一枚枣和一颗桃。他琢磨了一会儿,大叫一声:“大事不好。枣桃,就是早逃的意思,皇后这是让我赶紧逃跑啊。”
刘伯温跳上一匹快马,昼夜奔驰,逃回青田。可就在路上,他被朱元璋派来的人追上。刘伯温见无处可逃,就从怀中摸出一块金子,吞金自杀了。
另外一个传说是,刘伯温的死是咎由自取,因为他泄露天机,斩断龙脉,惹恼了上天。
据说刘伯温是天上一颗星宿下凡,下凡前,主管下凡事务的神仙告诉他,你到下界做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斩龙脉,因为龙脉是老天爷用法力摆在那里的,那里出皇帝已是注定的事。刘伯温一口应允,可帮助朱元璋夺取天下后,他得意洋洋,居然把这件事忘了。
有一天,他对朱元璋说:“北辰紫微星曜眼光明,此乃我大明帝国昌隆之兆,不过东方太白星时明时暗,有时光亮程度超过紫微星,这说明在大明境内将来有异姓天子出现的可能。”
朱元璋大惊失色,说:“先生可有破解之法?”
刘伯温说:“当然有,待我先找到这个地方。”
于是,刘伯温被朱元璋封为特使,遍访天下灵气之地,找到那个可能的龙脉。刘伯温把自己装扮成个樵夫,按天象的指引,一路奔驰到了西北的甘肃。
刘伯温到甘肃后,就发现青城这个地方是虎踞龙盘之地,特别是二龙山山形奇特,前眺黄河,用风水学的角度来看,正是“前有望,背有靠”,刘伯温还注意到山间紫气氤氲,一条巨龙忽隐忽现。他鼓掌叫道:“正是此地。”
在进行了一番专业的考察后,刘伯温断定榆中是龙脉所在,也就是说,这个地方将来会出现一位真龙天子。不过,斩龙脉纯属风险活和技术活,玄幻的风水学说,如果斩龙脉时稍有差池,真龙天子不会出现,可难保不出现一些孽龙天子,如果出的太多,那肯定要祸害百姓,刘伯温一想到百姓受苦,心里就不舒服。所以,他决定把这件事做得细致周密些,不能有任何闪失。他用了三个月,在二龙山与兴隆山九十多里的山间行走考察,每到一处便测量、计算、做标记、口中念念有词,这三个月来,刘伯温没有睡过一天安稳觉,最后他凭借深厚的风水学功底和精湛的技能,成功敲定了一套斩龙脉方案。
斩龙方案非常精细复杂:他先命令当地官员派兵在他做过标记的七处地点安营扎寨,每处必须要用二十八人轮流值守,按北斗七星的阵形七人一组排布,四个斗柄分别指向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值守士兵手执兵器,日夜不得离开。而刘伯温本人则坐镇青城指挥,他知道二龙山是龙脉的脑袋,而兴隆山则是龙的尾巴,只要先斩断龙头,应龙就会咽气,龙血随之会流向七窍,在这个时候,只要兵士们用兵器蘸取龙血,洒向空中,挥发完毕,这条龙的命也就完蛋了。
这件事说起来简单,那可是一条龙啊,要斩它的脑袋,又不让人家乱动,这事的难度其实很大。
刘伯温掐指算了许多日,终于选定了一个没有月亮、星星也特少的夜晚,就在这天夜晚,他看到紫微星与太白星互争光辉,像是两个旗鼓相当的摔跤手,你上我下、我上你下地争斗着。刘伯温说:“此时正是斩龙脉的大好机会,不可错过。”
命令一下,早已待命多日的士兵凿开了二龙山与兴隆山之间的一段山脉,据刘伯温说,那里就是龙脖子上的大动脉,那段山脉刚一凿开,顿时阴风怒号,飞沙走石,天地失色,草木哭泣,过了一会儿,山洪暴发,老天下起了瓢泼大雨。直到第二天,太阳才在空中闪出来。
刘伯温看了现场,心都碎了。许多士兵都死在了飞沙走石和泥石流之下,他数了下,正好是四十九人,活着的士兵胆战心惊。刘伯温擦了点眼泪,说:“事还没完呢。”
接下来的事是这样的:他命人在二龙山顶挖下一坑,把木制龙首、屠龙符、兵器等物放到坑里,外用炒熟的黄土覆盖,堆成一座山。
接下来的三个月内,刘伯温四处查看是否还有未干的龙血,果然被他看到几处。他对那些士兵说:“只要龙血不干,咱们就不能走。”士兵们只好日夜用手中兵器蘸取鲜血,这一工作持续了三年,三年后,龙血消失,刘伯温才回南京城复命。
可当他复命的第二天,正准备接受朱元璋的重赏时,他病倒在床,很快就去世了。后人说,他的死就是因为斩了龙脉。
这些当然都是传说,不过下面的故事可能是事实。
据说刘伯温临死前,他两个儿子出于孝道,找了一块风水极佳的宝地作为父亲的坟墓,而且透露信息给刘伯温,死后要风光大葬,要让在月球上的人都能一眼看到父亲的坟墓。刘伯温严词拒绝,他解释说:“‘墓’字,上是草,下是土,这才能吸收日光和雨露,如果你们在坟墓外还建那么多多余的房屋,遮住了阳光,如何生草?无百草长青,就不是墓。仓颉造字,那可是大有讲究的。后人为了沽名钓誉,显示富贵权势,浪费巨资,大造其墓,这就是违背了古人的训诫。人要流芳,靠的是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是靠对坟墓精装修,立牌坊,你们谁知道张良和诸葛亮的坟墓在哪里?可人人都知道张良和诸葛亮。”
刘伯温死后,他的坟墓就建在一座青山之巅,毫不起眼。
刘伯温在死后的传说主要有两件事。第一件事是这样的:顺治四年(1647年),清帝国的一位贝勒在南方打了胜仗凯旋回京,路过浙江青田时,闻听刘伯温是仙人,认为他的坟墓里肯定有不同凡响的地方,于是让人挖开了刘伯温的坟墓。贝勒发现,刘伯温坟墓里只是个空棺材,棺材里有一石碑,碑上有文字:顺治三年半,天禧复二春,天下犹未定,如何开我坟!这段字下面是一行小字:贝勒、贝勒,天下无敌。生于北方,死在浙、直。
这名贝勒看完这些字后,大叫一声,一口鲜血喷了出来,进入直隶时,一命呜呼。
第二个传说是这样的:清朝末期,光绪皇帝在当地官员和大臣们的陪同下游龙门,众人边欣赏石头雕像边议论前人雕刻技艺的高超。玩兴正浓时,光绪皇帝突然看见伊河水中漂着一棵柳树,树上站着一只大红公鸡。这只公鸡非比寻常:和小牛犊差不多大小,浑身如火,光焰夺目。光绪皇帝见到这只不是人间有的公鸡,疑惑道:“鸡不会游泳,怎敢雄立水中?”不过他善于联想,念叨着柳树上的鸡,柳鸡,“哦!”他恍然大悟,说,“这不是前朝的军师刘基吗?”于是,他清了清嗓子,对公鸡说,“刘基呀刘基,你的主子不封你,却到我这里来讨封,我说你这千年不死的老鬼,还是离远点吧。”
这个传说恰好和上面那个贝勒之死的传说成为因果,光绪所以不封刘伯温,估计是对刘伯温杀了他的前辈怀恨在心。
关于刘伯温的死和死后的传说,非常奇幻,正如光绪所说,刘伯温在民间,的确是千年不死的老鬼。
中国历史上有三位神乎其神的人物,西汉时期的张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明初的刘伯温。很多人都想把三人作个对比,实际上,由于历史的原因,三人根本没有可比性。不过,民间坚信,先来的肯定比后到的厉害,比如诸葛亮就比刘伯温厉害,于是,就有了刘伯温和诸葛亮对决的传说。
这个传说是这样的:有一天,刘伯温做了一个梦,他梦到自己离开房间,独自走进一处深山老林。这是一片原始森林,山路坎坷异常,森林越来越密,脚下的泥土像是火山灰,软软的,森林里散发着令人窒息的空气。刘伯温心中很害怕,四下望了望,突然发现不远处有一座古庙。他想都没想,就跑了过去。
那座古庙的确很古老,门已腐烂,庙门匾额的字已斑驳不清,但刘伯温还是看明白了那四个字:诸葛武侯。
刘伯温心里一惊,诸葛武侯不就是诸葛亮吗?
可当时由于太害怕这森林的黑暗,所以没有多想,进得庙门,只见对面供着个泥塑像,他不认识,塑像两边贴着一副对联:金鸡土狗奔马时,留头金刀在此溺。
刘伯温不明白这狗屁对联是什么意思,由于惊吓,刘伯温有了尿意,所以就找了个僻静地方,撒了泡尿。刘伯温原本就是个彬彬有礼的读书人,在庙里撒尿的事还是头一次,所以赶紧给庙中神像深深施了一礼。低头看时,发现神像下有木刻神牌,上面有七个字:三分天下诸葛亮。
刘伯温放声大笑,说:“你诸葛亮真不要脸,被人吹嘘得神乎其神,居然连北伐魏国都不能成功,最后还活活把自己累死了。三分天下也好意思说,我一统天下都没有说呢!”
说完,他就把木牌拿到手,突然木牌下面掉出个小牌,上面也有字,也是七个:一统天下刘伯温。
刘伯温这才大吃一惊,心说:“诸葛亮这家伙真是神人!居然在一千多年前就知道我一统天下。”他又去看那副对联,“金鸣土狗奔马时”,这是指时间。本年是丁酉年,酉即鸡;九月九日的地支是戌,戌的生肖是狗;奔马时,显然是指正午时辰,现在正是正午啊!再看下联,留头金刀,“留”去“田”加“金”“刀”旁正是“劉(刘的繁体)”字。“原来诸葛亮千年前就知道我今天将在这里撒尿(溺)!”刘伯温想到这里,啧啧称奇,于是跪下去,给诸葛亮行个礼。但这一跪可不要紧,他两腿毫无知觉,起不来了。他焦急地四下探索,只见对面墙上写有拳头大四个字:“弃甲而走”。刘伯温一看自己,居然穿着盔甲呢,于是脱掉盔甲,腿又听他脑子的指挥了。他这才逃出了庙门,然后,梦就醒了。
这个传说把诸葛亮刻画成了神,把刘伯温倒贬成了凡人。虽然如此,这个传说还没有让刘伯温太难堪,下面这个传说,就让刘伯温在诸葛亮面前卑微到极致了。
有一天,刘伯温去诸葛亮墓地拜祭,当穿过高大的牌楼,刚上花石台阶时,刘伯温看到一巨碑矗立眼前,上面有诸葛亮亲书“吾到无人到”五个篆体大字。刘伯温对身边的人说:“诸葛亮的书法不错,但就是这预知能力太差,三岁孩子都知道,只要他有墓,自然就会有人来到,怎么能说是无人到呢。我看还是推倒这个巨碑,省得让人笑话。”
随从们如狼似虎,抄起工具冲到巨碑前,三两下就把石碑砸倒了。刘伯温继续向前,走出没几步,又看到一巨大石碑,经历风吹雨打后,这块石碑已衰老得可怜。幸好,上面只有五个字,刘伯温顺口一读,魂飞魄散,嘴里连喊:“罪过,罪过!我妄自尊大,不知天高地厚,毁碑碎碣辱没先师,罪过深重,该当万死!”
刘伯温为何如此,原来碑上的五个字是:只有伯温到。
这是前一石碑“吾到无人到”的下一句。这种“大喘气”让人生厌,但刘伯温是亲历者,而且字里的当事人就是他,所以他恐惧得有理。
刘伯温跪下磕头,和之前那个传说一样,他正要站起来时,发现腿不听自己指挥了,正在惊慌之际,忽然看到圆头碑的下边刻有一行小字:伯温戴盔行礼脱盔而起。刘伯温赶紧摘了头盔磕头,磕头完毕,他的腿又是自己的了。
受到这样的惊吓,刘伯温算是对诸葛亮有点信服了。回来的路上,特意到诸葛亮祠堂焚香跪拜一番。他看到桌上放着一碗凉水,桌下放着一双朝靴。他觉得这里必有文章,于是端起水一饮而尽,穿上朝靴转了三圈。随口吟道:“喝我师的水清廉不贪,穿我师的靴路正不偏。”由此看见,刘伯温已把诸葛亮当成了自己的师父。后来,他脱下鞋子,走出门,不经意抬头一看,迎面的大照壁上留着两行金字:“穿吾靴,喝吾水,走到沙丘逢凶灾。”显然,这又是诸葛亮写的,对于这种装神弄鬼,刘伯温是笃信不疑。他想,这是老师在提醒我,要遇到灾祸了。
看来,这场灾祸是在沙丘。听说这里有个镇子叫沙丘镇,不如我绕开它就是了。想到这里,刘伯温领着他的随从特意绕了个路,远远地望见沙丘镇的炊烟,刘伯温不禁长出了一口气。
可这口气出后还没有吸回来,刘伯温就看到他自己正在横穿一条干涸的漏沙河床。而就在不远处,他看到两群儿童各自占领着一个沙丘玩军事游戏。刘伯温最后把目光放到了那些低矮的人工制作的沙丘上,不禁长叹一声,说:“真是‘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我还是在沙丘这里遇到了凶灾。但我要生得伟大,死得有意义。”
说完,他让随从拿出笔墨,写了一篇短文,是他当时的感受:“山高总有顶,天大却无边;坐井观天小,登高望天阔。谋胜虑败终不败,取长补短终不短;知错改错终不错,知耻雪耻终不耻。吾居功狂傲,目中无人,从来不思过错,不补短缺,终受吾师严惩,招来丧身之祸。此时醒悟,悔之已晚,望众位传吾留言诫其子孙后代。”
写完最后一个字,刘伯温把笔一扔,脸色涨得发紫,两腮也涨了起来,他一张口,“哇”的一声,一道血柱喷了出来,气绝身亡。
这个传说告诉我们,诸葛亮没有遇见到自己的死,却吃饱了撑的,穿越到一千多年后的刘伯温时代,预测了刘伯温的死。
关于诸葛亮和刘伯温的传说,恐怕只有下面这个传说把刘伯温抬高了些,这个传说的开头是这样的:刘伯温对诸葛亮始终心怀嫉妒,就像是当年周瑜嫉妒诸葛亮一样。所以,他用奇异的法术卜算出了诸葛亮的坟墓,然后挖开了诸葛亮的坟。诸葛亮的坟里空空如也,只有石碑,碑上有字:我能算后世出伯温,你能算后世出何人?
刘伯温吸了口凉气,说:“这诸葛老头是有两下子啊。不过,你只能算出我一个人来,而我用《烧饼歌》算出了将来的天下大事,这点,你不如我。”
刘伯温说完这句话,墓里发出哭声,这说明诸葛亮认输而后痛哭了。
刘伯温和朱元璋的传说,在民间多如牛毛。二人的传说首先是从朱元璋请刘伯温开始的。
朱元璋在多年的打打杀杀生涯中终于有了自己的地盘,而且还当上了王爷,兵多将广,所以就想找个军师。有人告诉他,处州青田县有个刘伯温,此人不但是个才子,还是个巫师,能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如果能请到他,大事可成。
朱元璋于是派人三番五次去请,但都没有成功。据派去请的人回来说,刘伯温死都不出山,说是在等真命天子。朱元璋手下几个性情暴躁的将军大为光火,拍着桌子叫道:“干脆来硬的,让军队去请。如果他还不来,就把他就地处决。”朱元璋制止了这群武夫,说:“咱们是要用人家,不是废人家。我有办法。他不是在等真命天子吗?我就给他演一出真命天子下凡的戏。”这出戏很快就上演了。有一天,刘伯温离开青田到杭州去,闻听有人说起个异人。这个异人是个盐贩子,重情重义,视钱财为粪土,而且善花样武术表演。刘伯温对这样的人很感兴趣,于是就想去见上一面。打听了此人经常歇脚之地后,他就奔那地方走去。走到半路,他看到一个人正躺在地上睡觉。
此人的睡姿很有意思:头枕扁担,平摊两手,叉着双脚。整个身子和扁担恰好组成了一个“天”字。刘伯温心中一动,此人的姿势真有福相。不过,在地上睡觉容易着凉。想到这里,他就上去推那人,那人睡得很香,被刘伯温一推,顺势翻了个身,侧着身,脚一钩,头一低,又睡着了。他这一侧身,扁担正好不易察觉地转到腰那里。刘伯温这一看,大惊骇:“啊呀!这不是个‘子’字吗?睡觉时能现出‘天子’二字,这人可不是池中之物!”于是连推带揍地把对方折腾醒了。两人攀谈起来,刘伯温发现此人就是他要找的那个盐贩子。
刘伯温更是惊讶,说:“你绝非凡人,报上名来。”此人表明了身份:“我就是去请你多次的朱元璋。”刘伯温哈哈一笑,知道自己上了当。不过,朱元璋既然亲自来请,他实在也没有理由拒绝了,从此跟朱元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真实历史早已告诉我们,朱元璋根本没有亲自去请过刘伯温。而真实的历史也告诉我们,后期朱元璋和刘伯温的博弈,总是以刘伯温无可奈何的失败而告终。可在民间,朱元璋在刘伯温的智慧面前,总是无可奈何,“朱元璋三试刘伯温”的传说就是典型。
这个传说是这样开始的,有一天,朱元璋和刘伯温下棋,即将要输时,他转移视线,问刘伯温:“听说先生您过目不忘,一部天文书看过一遍就能倒背如流,可是真的?”
刘伯温告诉他,有这样的事。当年进京赶考时,在大都城里遇到个书贩,书贩手里有本天文书,自己看过一遍,就已背得滚瓜烂熟。
朱元璋就离开棋盘,从书架上抽出一本司马迁的《史记》来,问刘伯温能背否。刘伯温回答:“我从小就看过,当然能背。”说完就环扫朱元璋的书架,说,“这些书都在我的肚子里。”
朱元璋认为刘伯温有吹牛的嫌疑,就顺手从书架上拿出一本书来,要刘伯温背诵,刘伯温看了看书名,张口就背诵,朱元璋像个校对员一样,校对了几页后,刘伯温果然一字不差。朱元璋赞叹不已。
两人回到棋盘,朱元璋又问刘伯温:“听说先生的对联水平也很高,我有一上联,”指着墙上一副《采樵图》出上联,“此木为柴山山出。”刘伯温不假思索地对出下联:“因火成烟夕夕多。”朱元璋又指了墙壁上一幅《千里江山图》,出上联道:“千里为重,重山重水重庆府。”刘伯温看了看棋盘,马上就对出下联:“日月成明,明德明义明贤君。”朱元璋再出上联:“天为棋盘,星为子,何人能下?”刘伯温应对:“地作琵琶,路作弦,哪个敢弹?”朱元璋听到这样的赞誉,心花怒放。刘伯温请求出去方便一下,回来后,看到棋盘旁边有个碗,上面盖了一张布。这是他出去后,朱元璋咬了一口的烧饼。朱元璋问他:“你知道这碗里是什么吗?”这可不是才学能解决的问题,而近乎巫术了。刘伯温掐指一算,说:“圆圆日,圆圆月,金龙咬一缺。”朱元璋称赞他:“一点不错啊,据说姜子牙能算出周朝八百年天下,先生能不能算算我大明天下多少年?”刘伯温沉思了一会儿,回答:“八百嫌少,三百嫌多。”朱元璋不明白。刘伯温就解释道:“江山的长久与短暂,是民心决定的。只要您以民为本,立出法度,世代遵循,何愁大明江山不传之万代?所以说‘八百嫌少’。”
朱元璋点了点头。他没有问“三百嫌多”。
后来明帝国传了276年,民间就认为,刘伯温早已算出大明的气数了。
朱元璋和刘伯温最精彩的传说应该是刘伯温逃脱朱元璋魔爪的传说。
传说有一年春天,朱元璋带文武百官到南京城外的长江边游玩。他看到巨龙般的长江滚滚东去,又见江岸边的燕子矶若钢浇铁铸般屹立,忽然诗兴大发,脱口吟了一句:“燕子矶兮一秤砣。”然后就卡住了。他环视众人,突然看到大家都在窃笑。那些武将都在小声议论:“这哪里叫诗,连打油诗都算不上。”朱元璋正在尴尬时,刘伯温站出来说:“把燕子矶比作秤砣,其实这是挺好的一句诗,我可以续下去。燕子矶兮一秤砣,长虹作杆又如何。天边弯月是挂钩,称我江山有几多?”
刘伯温一吟罢,群臣就叫起“好”来。朱元璋的脸上实在挂不住了,他认为这些文武百官根本不重视自己,自己的权威不牢固,所以决定把他们都杀掉。一个一个地杀,太麻烦,索性来个一窝端。
几天后,朱元璋下令修建庆功楼,对外宣称庆功楼是他和功臣们饮酒作乐的娱乐会所。当庆功楼修建完毕后,他邀请所有的功臣到楼上去。就在这之前,刘伯温夜观天象,发现了朱元璋要火烧庆功楼,把那些功臣们当成烧烤。去庆功楼的前一天,刘伯温在大街上骑着马飞驰,以前他从来没有这样的举止,正当大家奇怪时,刘伯温突然一个不稳,从马上摔了下来。被抬回家后,朱元璋叫御医去查看,御医说,刘伯温至少要卧床休息三天。朱元璋心想,那就过几天再杀你,让你多活几天。
当天夜里,刘伯温忍痛逃出了南京城。而正如他所预测的那样,第二天,朱元璋在大家喝得正欢时,偷偷下了楼,命人点起了火。那些功臣像兔子一样被烧死了。
当朱元璋听说刘伯温逃跑后,心惊胆战,好几个晚上睡不着。因为刘伯温神机妙算,如果把这一技能用到朱元璋身上,那可是天大的厄运。
正是因此,朱元璋带着他最能打的卫士多次到各地微服私访,目的就是要找到刘伯温。
他找刘伯温是大海捞针,但刘伯温对他的行踪却是了如指掌。有一次,朱元璋到北方一座城市去寻找刘伯温,在山道上遇到大雨,所以匆忙躲到了一棵树下,大雨丝毫没有停的意思,电闪雷鸣,朱元璋担心自己被雷劈了,蜷缩在树下直发抖。就在这时,一个年轻人身披蓑衣头戴斗笠,手中还拿着一把伞,向他走来。走到跟前,向朱元璋施礼,朱元璋内心发虚,问道:“难道你认识我?”
年轻人摇头,说:“不认识。我只知道这里有人需要伞,所以就送来了。”
朱元璋奇怪地问:“你如何知道?”
年轻人不回答,只是说:“我家就在附近,到家里换件衣服吧。”
朱元璋虽然心里犯嘀咕,可树下的确不安全,所以只好跟着年轻人走。到了年轻人的家,朱元璋换了衣服,吃了不错的饭菜,由于赶路困倦,所以倒头就睡了。
第二天清晨,阳光灿烂,朱元璋出门看到一道彩虹横跨天际,诗性又发作了,吟了两句诗:“谁把青红线两条,和风甘雨系天腰。”但下面两句不见了,这说明他又卡住了。
正当他挖空心思地想下两句时,那个年轻人走过来,接了下去:“只因玉皇銮舆出,万里长空架彩桥。”
朱元璋这回可是吃惊不小。这两句诗不但接得好,而且还指出他朱元璋是皇帝。朱元璋相貌怪异,根本没有皇帝的气质,放在人堆里,只能在选丑比赛中胜出。他仔细审视了这个年轻人,冷冷地问:“你怎么知道?”
年轻人一脸茫然:“我知道什么呀?”
朱元璋看到年轻人的脸上写满诚实,所以放下心来。后来回南京后,认为这个年轻人有才华,又对自己有恩,于是召他来见。谈到那次事情,这位年轻人说出另外一件事,让朱元璋惊骇不已。
这个年轻人说的事是这样的:他本是个读书人,但科举总是不中,有一天,他家里来了个道士,这道士一待就是半年,年轻人出于尊老重教的缘故,对道士侍奉殷勤。道士临走前,送给他一个一大一小两个锦囊和一套衣服,嘱咐他到某年某月某日先打开大的锦囊,里面有他如何做官的秘诀,而那套衣服将来是要用来换官服的,所以一定要好好保存。那个小的锦囊也一定要妥善保存,肯定有用。
年轻人虽然不信道士的话,可还是将东西保存了下来。朱元璋在大树下担心被雷劈的那天,正是那个道士说的打开大锦囊那天。锦囊里有张字条,要他穿蓑衣斗笠雨伞到某地去找一个人,其余的事,朱元璋就知道了。
朱元璋赶紧要来大小锦囊,先打开大的,发现字迹就是刘伯温的,心里不由得阵阵后怕。自己千辛万苦找刘伯温,想不到刘伯温对他的行踪了如指掌,如果刘伯温要想杀自己,那真是易如反掌。他想了半天,就对那个年轻人说:
“我封你个官吧,表示我对你的感谢。”
年轻人谢恩,朱元璋好奇地打开了那个小锦囊,里面有一张字条,上面写道:“谢万岁封某某为某某官。”
官职名称和他方才封给那个年轻人的一模一样。
朱元璋唏嘘了几声,从此再也没有私访过,因为他知道这是世界上最不现实的事。
朱元璋晚年,突然想起了刘伯温。他招来多年以前那个年轻人,问他是否再见过那个道士。此时已是中年人的年轻人说,曾在四川见过他,他正在装修一个破败的诸葛亮庙,说是给自己修家。
朱元璋立即下令重修各地诸葛亮庙,并在诸葛亮庙旁边为刘伯温建庙。在某地修诸葛亮庙时,一个技术工准备把诸葛亮庙前石碑推倒重换,当搬开石碑后,发现里面有一张牛皮画卷。画卷上是一个羽扇纶巾的人,此人虽然穿着汉代的服饰,可容颜正是刘伯温。
朱元璋这才明白,原来刘伯温是诸葛亮的转世,刘伯温在四川修诸葛亮庙时说给自己修家,就是这个原因。所以,朱元璋下令,只修诸葛亮庙就可以了,不必再画蛇添足建刘伯温庙。
这个传说还有现实作为依据:现在孔明庙并不罕见,但刘伯温庙却从来没人见过。
民间关于刘伯温救人的传说也很多,这些传说很凌厉地体现了刘伯温的机智。有一个传说叫“哑巴殿”,说的是朱元璋要刘伯温建南京城,快完工时,朱元璋在刘伯温的陪同下来视察。来到皇宫时,见皇宫建得很气派,就感慨道:“当初闹革命,只是想打家劫舍,希望每顿饭都有肉吃,想不到时来运转,弄假成真,居然做了皇帝,哈哈。”
刘伯温不好扫朱元璋的兴,就附和了一通。朱元璋走了一会儿,突然想到,我如今已是皇上,真龙天子,金口玉言,怎么可以这样信口胡扯,像是个成名的竖子,这如果让别人听了去,我的威严何在,体统何在,仪态何在?
想到这里,他急忙四处张望,突然看到一个匠人正在梁上工作,大吃一惊,心想,真有人听我说话,必须要杀了他。他对刘伯温说:“这小子悄无声息地在那里,不是盗贼是什么!”刘伯温惊骇,朱元璋这是要杀人灭口,他急中生智,大声说道:“他是个聋哑人。”朱元璋莫名其妙:“你怎么知道?”刘伯温说:“我是这里的头,哪个匠人身上有几根毛都知道。”朱元璋不知所措。刘伯温趁他不注意,向那个匠人打手势,指了指自己的嘴,又摇摇头,示意匠人装哑巴。那匠人很是聪明,就点了点头。
刘伯温又在朱元璋面前向那匠人做手势,要他下来。那匠人就跳了下来,跪在朱元璋面前,“啊啊呀呀”地说了一通,然后磕头。磕头完毕,就用手指着刘伯温的帽子,又指了指自己的头。朱元璋不懂这意思,就问刘伯温。
刘伯温回答:“皇上,哑巴在讨封。”朱元璋大笑,说:“一个‘没嘴王’还要什么封赏啊?”刘伯温说:“皇上圣明,残废人情不自禁,水向低处流,人却往高处走,我觉得皇上您不能让他失望才对。”朱元璋首先想到的是,他那几句流氓话是不会被传出去了,又想到刘伯温的话也在理。于是就高兴地说:“那就封他个‘没嘴王’吧。”那匠人听了,心中大欢喜,可却装作没有听到。刘伯温就对他做起了手势,意思是,皇上封你“没嘴王”了。匠人急忙表现出高兴的样子来,向朱元璋连磕了几个响头,爬起来跑掉了。另外一个极具刘伯温特色的传说是他救徐达的。朱元璋做了皇帝后,要刘伯温和徐达到今天北京城以北围城设防,防御蒙古,保护家园。
刘、徐二人领了圣旨,马不停蹄地奔赴北部边塞,到达一处高地,两人骑马登高了望,寻找筑城的最佳地点。徐达在高处望下去,不禁赞叹道:“好地方,好战场啊。”
刘伯温没有说话,调转马头回营了。第二天,两人又来到同一个地方,徐达又赞叹:“真是好地方!”刘伯温还是个闷葫芦,看了一会儿,就回营了。第三天,两人还是来到那个地方,徐达这次大声地喊起来:“先生,这真是个好地方啊!”刘伯温仍然一声不吭,这让徐达疑惑不解,于是问刘伯温:“为何先生您一句话都不讲?”
刘伯温淡淡地说了一句:“为何?为了大明江山,还为了你。”徐达更是大迷惑了,刘伯温开始指点起江山来:“徐元帅请看,北边燕山连绵,南边渤海漫天,在此筑起雄关,那就是铁桶江山,苍蝇都飞不进来。”徐达说:“是啊,我也说这是个好地方,但不知先生您想修建个什么样的城池?”刘伯温侃侃而谈:“它一定是当今天下边塞中的第一大城,要城连城、城套城、楼对楼、楼望楼,此城只在天上有,人间不得闻。”徐达拍手称快,但他疑惑未解,问刘伯温:“先生此举是为了大明江山,那‘为了我’是什么意思?”刘伯温就指着那片无边际的空地说:“这里不但是个好战场,还是个好居处。土地是那么肥沃,气候是那么温和,简直是北方小江南。”
徐达听明白了,这是想让他搬家到这里。但当时,他还没有这样的想法。两人画了工程图,招人开始了筑城,两年后,顺利完工。他们带着实景图回到南京,见朱元璋。
朱元璋对这座城池非常满意,于是给起名为“山海关”。这件事不久,有一天,徐达正在家里吃肉,刘伯温来拜访。徐达急忙迎接,刘伯温不落座,就说,自己该走了。
徐达以为刘伯温还要出差,但刘伯温告诉他,自己要去云游四海了。徐达又是大惑不解,说:“我们千辛万苦帮皇上创建了这份家业,如今正是享福的时候,您怎么就走了呢?”刘伯温说:“此时不走,恐怕再也走不了了。”徐达惊骇地张大嘴巴,刘伯温语重心长地对他说:“皇上是个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的人,你以后一定要小心。”徐达知道刘伯温能掐会算,他这样说,必然有他的道理,一想到刘伯温的话将成事实,就惊慌起来。他说:“先生你让我多加小心,我该怎么小心啊?”刘伯温伸出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说:“八个字——尽忠为国,紧跟万岁。”徐达如坠五里雾中,刘伯温早已飘出他的家门,不见了。刘伯温走后不久,徐达突然接到圣旨,要他第二天到新建的庆功楼上与皇上开怀畅饮。徐达心中一动,问传圣旨的人,皇上都请了谁。传旨的太监告诉他,一席全是功勋,没有别人。徐达大叫一声:“难道皇上这是要连窝端了我们吗?”
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在房间里转悠。突然想到了刘伯温留下的那八个字,心里就有了主意。
第二天,所有功臣都上了庆功楼,朱元璋让大家尽情畅饮,不必拘泥君臣之礼。这些功臣们本来都是土匪出身,看到酒肉就如饿狼,又听皇上说可以尽情,所以全都敞开怀,大喝大吃起来。
朱元璋却一口酒都不喝,当他看到群臣都喝得神魂颠倒后,突然捂着肚子说:“啊呀,我的肠炎犯了,要赶紧回宫吃药,你们继续喝。”说完,转身就下了楼。徐达从桌子后跳了出来,跟着朱元璋下了楼。徐达只喝了一点,这场饭局,他心惊胆战,时刻注意着朱元璋的一举一动。朱元璋到了楼下,回头一望,看到徐达跟了出来,不禁恼火,命令徐达:“你给我进去。”徐达知道,庆功楼现在已成地狱,他既然出来了,无论如何都不会再回去。他跪下说:“皇上,我要紧跟您左右。”朱元璋气愤道:“我不用你,赶紧给我回去。”徐达抓住朱元璋的小腿,说:“皇上,我怕您回宫有个什么闪失,所以必须要保护您回宫。”朱元璋踢了他一脚,但徐达抱住不放,还大声哭了起来。朱元璋有点慌了,他担心徐达的哭声引起楼上那群人的注意,心里又想,反正留你一个也可以,杀起来比较容易。就这样,他同意了徐达和他一起回宫的建议。两人回到宫中还未坐稳,就有人来报告说:“不好啦,庆功楼着火啦。”朱元璋假装惊慌,说:“快去救火!”又问,“有活着的人没有?”报告的人回答:“全成烤鸭啦。”朱元璋挤出几滴眼泪,说:“可怜了我一帮功臣啊。”徐达当时已汗流浃背。回到家中,让家人收拾了金银珠宝,连夜逃到山海关,从此在那里过上了幸福安定的生活。这就是刘伯温八字救徐达的传说。我们都知道,民间的刘伯温的故事都是假的,与正史不符,但民间却认为,这就是真的。他们塑造出了一个神乎其神、大慈大悲的刘伯温,和正史那个刘伯温一比,大部分的人都喜欢民间的刘伯温,于是,他们更希望,刘伯温永远在民间。
(全书完)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