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东南卷及其他 第69篇 钱塘东去
钱塘江,又名之江、浙江。因此,浙江省因钱塘江而得名。从风水学的角度讲,浙江二字,均为三点水,所以,浙江是一个需要水的省份。当然,这种说法,多少带有一些迷信的色彩,不足为信。然而,浙江省的水资源,的确低于全国人均水平。虽然浙江拥有6400多公里位居全国第一的漫长海岸线,境内除钱塘江,还有流经宁波的甬江,以及由温州入海的瓯江,但总体来说,浙江依然是一个淡水资源缺乏的地区。不过,即使如此,也不影响浙江对水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且有些是在全国前列。
浙江最早与水利有关的记录,要从大禹治水说起。说起大禹,这位中国治水先驱可谓家喻户晓。有关大禹治水的区域众说不一,口口相传中的大禹已经成为水神而无所不能。《淮南子》的记载似乎可以重现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代,那时的黄河流域连续发生特大洪水,滔滔洪水淹没了平原,包围了丘陵和山冈。大批人口和牲畜死亡,房舍和积蓄也为洪水所吞噬。大水经年不退,灾民们扶老携幼,到处漂流。奉唐尧之命治水的夏族首领鲧最终没能阻挡黄河的泛滥,继任唐尧的虞舜处死了鲧而任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理洪水。大禹告别新婚妻子涂山氏,吸取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一改单纯筑堤堵水的办法而采用疏导的策略。肆虐的洪水终于受到遏制。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根治水灾得到万众拥戴,战国时期有人感慨“微禹,吾其鱼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不是大禹,我们现在已经变成鱼虾了。
传说中的大禹还出现在长江。《尚书》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书,开篇《尧典》记载了大禹治理三峡的经过,相传大禹治理长江首先是从岷江开始,然后大禹顺流而下来到三峡,他借助神力劈开瞿塘峡“以通江”,又“决巫山,令江水东过”,再凿西陵峡内的“断江峡口”,终于使得浩浩长江顺利入海。由此可见,大禹治水的功绩为历代相传,并且赢得民间口碑。因此,《诗经》在歌颂禹的功绩时用了“奕奕梁山,维禹甸之”的诗句,它的寓意是大禹治水把梁山之野辟为良田。大禹的儿子启后来创建了夏朝,那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而大禹的遗迹与传闻则遍布华夏大地。
事实上,大禹在浙江留下的踪迹似乎更多。位于绍兴城东南会稽山麓的大禹陵,公认是大禹葬地。远眺大禹陵,周围群山环抱,奇峰林立,若耶清流潺潺东去,使大禹陵更显凝重与壮观。大禹陵由禹陵、禹祠、禹庙三大建筑群组成。据传,禹祠是夏王朝第六代君王少康封其庶子无余赴此守护大禹陵时创建,是定居在禹陵的姒姓宗族祭祀、供奉大禹的宗祠。而禹庙则是大禹陵区的主要建筑之一,相传始创于禹的儿子启,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悠久的祭祀、供奉民族英雄大禹的庙宇。自1995年始,浙江省和绍兴市政府在大禹陵联合举行公祭大禹陵典礼。据说这是上世纪30年代后期停祭大禹陵后的第一祭。此后,当地采取公祭与民祭相结合的方式,每年举行祭祀活动。“北祭黄帝陵,南祭大禹陵”,作为华夏后代祭祀祖先的传统方式,自此延续。
而大禹的妻子,那个叫涂山氏的女子,从现有的史料来看,普遍认为是绍兴人。其依据是在绍兴城北面濒海处,有一座不起眼的小山,叫涂山。小山虽然景物不多,林木也无特别之处,却诞生了一位了不起的女子,这位取名女娇的绍兴女子后来成为大禹的妻子,她就是涂山氏。有关女娇的记载,最早可见司马迁的《史记》,在“夏本纪赞”中,司马迁如此记述:禹在大越,在涂山遇见一位名叫女娇的涂山氏女,一见钟情,喜结连理,在新婚燕尔的第4日,禹就告别女娇,踏上治水之路。在禹离开后10个月,禹的儿子启就出生。禹一走就是13年,其间三过家门不入。这13年间女娇在涂山,空门守寡,养育儿子,直至大禹治水成功归来。禹即位天子归大越后,曾在绍兴两次会盟诸侯,所选的盟址一次是会稽山,另一次则是在涂山。这段记述,确认大禹之妻为涂山人。涂山又名旗山,与其西面的鼓山遥相对峙,形成旗鼓相当的地形,相传这里是孕育帝王的风水之地。民间野史称明建都金陵时,国师刘伯温曾来此,毁禹庙,破鼓山,其目的是为保大明王朝万世基业。可憾如今明朝已逝,涂山却依旧。现在的涂山上建有大禹庙,据专家观测,此庙的建筑年代当在南朝之前。而当地史载:“圣姑从海上乘石舟兜帆至此,遂立庙。”可见涂山女娇对大禹的感情甚笃,而大禹两次会盟诸侯,其中一次选址涂山,想必也是对其妻女娇最好的纪念。
大禹治水在绍兴也留有痕迹。大禹出生以前的绍兴地区也经常受到洪水的祸害,被称为荒蛮之地。等大禹到了这块荒蛮之地,采取凿山疏流方式,将滔滔洪水引入东海,使这片浅海沼泽之地重新成为平原,人民得以从事垦殖为生。这个说法从浙江的地形位置分析,其实完全成立。因为绍兴边缘与杭州湾毗邻,而杭州湾为钱塘江入海口,民间俗称杭州湾两岸为海涂,即使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若干年间,也曾经掀起过围海造田的运动。现在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这种围海造田的决策也许并不是上策,因为从海滩上所造的田,非良田,多为盐碱地,一般只适宜种植甘蔗和西瓜,并不适种水稻、小麦或油菜,所以,这些海滩上围填的土地后来有不少成为工业用房。但是,钱塘江涨潮时引发的洪水,却的确经常侵袭沿岸百姓,围海造田更大意义上是一种防洪手段。后来,浙江省政府作出加固、建筑1000公里海塘的决策,才从源头上解决了洪水入侵问题。而大禹在绍兴的治水策略获得成功后,使绍兴成为著名的江南鱼米之乡。绍兴人民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治水英雄,不仅每年去大禹陵公祭,而且在完成环城河的治理后,特在河边建治水广场,并塑大禹像一座。以下这段铭文的撰写者姓名不详,但却可从中看出绍兴人民对治水先驱们的敬仰,以及讴歌绍兴市民治理环城河的业绩,为当代绍兴治水史记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越中大地,依山濒海,江流纵横,河湖棋布,虽有舟楫鱼米之利,亦多海潮山洪之患。相传4000多年前的夏朝,大禹为治水曾两次躬临绍兴,治平了水土,故至今尚存禹陵胜迹。继大禹之后,历代皆以浚河为安民要务,治水为治越首策。越王勾践建山阴故水道,东汉马臻营八百里鉴湖,晋凿运河,唐连海塘,明汤绍恩造三江闸,经千百年之努力,水利之业,代有所成。
1999年夏,绍兴政府投资10亿余元,在两岸新砌堤墈24公里,并于河旁建公园,筑广场,开绿带,计50万平方米。治水广场地处鉴湖之滨,近傍马臻墓,远眺会稽山,内设治水纪念馆,陈列自古至今之治水业绩。并塑大禹、马臻、汤绍恩诸像。既以表彰先贤功烈,亦以策励来者。
钱塘江,古称浙江、渐江、罗刹江和之江,是祖国东南名川,浙江省最大河流。钱塘江全长605公里,流域面积48887平方公里,流经杭州市闸口以下注入杭州湾。江口呈喇叭状,海潮倒灌,形成著名的“钱塘潮”。钱塘江河道曲折,上游为山溪性河道。束放相间,中游为丘陵,下游江口处呈喇叭形状,江口逐渐展宽。主要支流有乌溪江、婺江、新安江、分水江、浦阳江、曹娥江等。
钱塘江首先是因钱江大潮而著名。钱江潮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其独特的喇叭状海湾,钱塘江外的杭州湾,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喇叭状海湾。出海口江面宽达100公里,往西到澉浦,江面骤缩到20公里。而到达嘉兴的海宁盐官镇一带时,江面只有3公里宽。起潮时,宽深的湾口,一下子吞进大量海水,由于江面迅速收缩变窄变浅,夺路上涌的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便产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的自然景观。潮水到达大夹山附近,又遇水下巨大拦门沙坝,于是,潮水一拥而上,掀起高耸惊人的巨涛,形成陡立的水墙,酿成初起的潮峰。
除了上述地理学方面的原因,特殊的气象条件也是形成海宁大潮的重要原因。浙江沿海一带,夏秋之交,东南风盛行,风向与潮波涌进方向大体一致,风助潮势,推波助澜,而潮波的传播在深水中快,在浅水中慢,钱塘江由深变浅的特点极为突出,这种特殊条件,能使后浪很快赶上前浪,层层巨浪叠加,形成潮头。此外,潮涌与月亮、太阳的引力也有关。东汉有一位思想家叫王充,他在著名的《论衡》一书中说:“涛之起也,随月盛衰,小大满损不齐同。”因为在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前后,太阳、月亮和地球排列在一条线上,太阳和月亮的引力合在一起吸引着地球表面的海水,所以每月初一和十五的潮汐就特别大,而农历八月十八前后,是一年中地球离太阳最近、引力最大的时候,此时出现的涌潮,自然也就最猛烈。
钱塘江大潮的起因,不外乎地理与气象,但是在浙江民间,却另有一个悲壮的传说也令人叹息。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在如今江苏、安徽一带有一个吴国,吴王夫差打败了今浙江一带的越国。越王勾践表面上向吴国称臣,暗中却卧薪尝胆,准备复国。此事被吴国大臣伍子胥察觉,多次劝说吴王杀掉勾践。由于有奸臣在吴王面前屡进谗言,诋毁伍子胥。吴王奸忠不分,反而赐剑让伍子胥自刎,并将其尸首煮烂,装入皮囊,抛入钱塘江中。伍子胥死后9年,越王勾践在大夫文种的策划下,果然灭掉了吴国。但越王也轻信传言,迫使文种伏剑自刎。伍子胥与文种这两个敌国功臣,虽然分居钱塘江两岸,各保其主,但下场一样,同恨相连。于是,他们的满腹郁恨,化作滔天巨浪,掀起了钱塘怒潮。
有关钱塘大潮的各种传说在浙江民间代代相传。不过,有一个出生在钱塘江边的人看着钱塘潮长大,最后却被平静的湖水吞噬。国学大师王国维诞生在盐官这座小小的古镇上,也许从小看惯钱江潮的澎湃,与水有缘,最终,王国维也止于水,投进北京颐和园昆明湖。其因据称是因为国民革命军北上,在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后,曾被梁启超赞誉为“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的一代国学大师再也没有浮出水面。王国维之死,被认为是国学史上最具悲剧色彩的“谜案”。无论是以当时,还是现在的眼光来看,王国维的死都是令人扼腕的,不过,钱塘大潮却并不会因此而停歇甚至于有所收敛,依旧年复一年,以无比壮观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视线当中。
历代文人在观潮之后留下的诗文也为观赏钱江大潮推波助澜。比如苏轼在《观浙江涛》中称“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红旗青盖互明末,黑沙白浪相吞屠。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情此景哪两得。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北宋诗人王师道所写的《十七日观潮》一直被人们传颂:“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范仲淹说:“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杜甫也留下了感叹:“天地黯惨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还有刘禹锡的《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孟浩然的《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照日秋空迥,浮天渤解宽。惊涛来似雪,一座凌生寒。”大诗人李白也岂能错过如此壮美的自然现象,他在看过汹涌的钱江潮后,诗兴盎然,写下一首《横江词》:“海神东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如连山喷雪来。”至于先于苏轼在杭州市履职的白居易,自然也不甘落后,欣然写下一首《潮》:“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不独光阴朝复暮,杭州老去被潮催。”
然而,潮水虽美,却也给钱塘江两岸的人民造成水患。在杭州闸口附近,也就是钱塘江进入喇叭湾的分界处,耸立着一座造型别致的古塔,名六和。六和塔位于西湖之南,钱塘江畔的月轮山上。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当时杭州为吴越国国都,国王为镇住钱塘江潮水派僧人智元禅师建造了六和塔,现在的六和塔塔身重建于南宋。塔名取佛教“六和敬”之义,命名为六和塔。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取“天地四方”之意。塔身内部砖石结构分7层,外部木结构为8面13层。清乾隆帝曾为六和塔每层题字,分别为:初地坚固,二谛俱融、三明净域、四天宝纲、五云覆盖、六鳖负载、七宝庄严。六和塔外形雍容大度,气宇不凡,塔内由螺旋阶梯相连。塔内第三级须弥座上雕刻花卉飞禽、走兽、飞仙等各式图案,刻画精细。构思精巧,结构奇妙,堪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曾有人评价杭州的三座名塔:六和塔如将军,保俶塔如美人,雷峰塔如老衲。从六和塔内向江面眺望,可看到壮观的钱塘江大桥和宽阔的江面。
也许是因为六和塔不仅塔身壮美,而且面向钱塘,所以,在此也曾发生过不少有趣的往事。相传梁山泊英雄南征方腊,宋江将兵马驻扎在六和塔外的寺庙内,鲁智深与武松忽听得钱塘江上潮声雷响。鲁智深是北方人,从没听说过钱江潮,以为是战鼓声,便欲起身准备迎战。后来僧人跟他解释,方知这是潮声。于是他想起以前出家时师父说过“听潮而圆,见信而寂”的偈言,觉得这是宿命,便在六和塔边圆寂坐化了。而到了1936年4月,更是在六和塔下举行过一场轰动一时的电影明星集体结婚,由著名民主人士沈钧儒证婚,蓝苹也即江青与唐纳、赵丹与叶露茜、顾而已与杜小鹃三对新人结为夫妇。
建造六和塔的初衷是为了镇压钱塘江的江潮,但是,也有一个传说流传甚广。传说古代钱塘江里的龙王十分凶暴,经常兴风作浪,淹没家田,百姓遭殃。一渔童名六和,其父也被江潮淹死,母亲被卷走,六和万分悲痛,整日投石镇江,震得水晶宫摇晃不定。龙王只好求饶,以金银财宝与六和讲和。六和提出两个条件:一是要放回母亲;二是不许让潮水祸害百姓。龙王无可奈何,只得答应。从此,钱塘江潮水不再泛滥,人民过着安居的生活。人们为了感激六和,就在他投石的小山上建了一座塔,这就是现在依旧耸立于山腰上的六和塔。
现在,钱塘江的潮水基本上作为一道独特的自然奇观出现在世人面前,在观潮的最佳处海宁盐官与萧山美女坝,两地政府甚至每年都会举办观潮节。而在杭州市滨江公园的射潮广场上,由著名工艺美术大师韩美林创作的《钱王射潮》雕塑已经成为钱塘江边一道特别的文化景观。韩美林之所以应杭州市政府之邀创作这样一尊巨型雕塑,其灵感其实与一个传说有关。古时候由于钱塘江潮水凶猛,给两岸人民带来无尽灾害。唐末,人称“钱王”的吴越王钱镠治理杭州,对修建中的钱塘江海堤屡被潮水冲塌非常苦闷。有侍从告诉钱王说,这是江中有潮神作怪。适逢八月十八潮神生日,于是,钱王带上万名弓箭手蓄势以待,当潮神出现时,钱王发出“放箭”命令,霎时万箭齐发,潮神落荒而逃,潮水退去。从那时起,海堤才得以造成。百姓为纪念钱王射潮的功绩,就把江边的海堤叫做“钱塘”。
事实上,所有的传说都是因为历朝历代治理钱塘江没有取得完全成功有关,所以,人们只好借助传说中威力无穷的六和或钱王来阻止潮水的侵袭。对任何一条江河,只要治理得当,就能从发电、防洪、灌溉、航运、给水、渔业等方面产生效益,为人类造福。钱塘江也不例外。历史上,人们对钱塘江的治理从来没有停止过。钱塘江海塘被认为是中国一项伟大的古建筑。据水利专家推测,8世纪70年代,在杭州附近已修筑有土质海塘御潮。到了10世纪初,杭州附近筑捍海塘,为石砌海塘之始;清朝康熙、乾隆年间则进一步发展为鱼鳞大石塘,这些大石塘甚至沿用至今。钱塘江河口的整治也有过实践,1747年,当时的水务部门曾在河口赭山和河庄山之间开挖中小门,试图以此为中泓,稳定河势于两山之间,但不久复淤。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钱塘江流域的治理才渐趋科学而合理。钱塘江全流域的水资源总量为389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为262.84万千瓦,可能开发的装机容量为200.14万千瓦。现已建成的水电站装机容量为146.51万千瓦,其中发电装机容量相对较大的是新安江、富春江、黄坛口、湖南镇、峡口5座水电站,其装机容量达到120.17万千瓦。
新安江是钱塘江最大的支流,旧名徽港、青溪、歙港,从源头至建德梅城,长359公里,流域面积为11674平方公里,其中在杭州市境内的流域面积为5645平方公里,河长128公里。新安江在兴建水库以前,河宽100至300米。其江流曲折,两岸千峰竞秀,水质清澄,唐代诗人孟浩然曾涉足于此,并留下:“湖经洞庭阔,江入新安清”的诗句。新安江发源于怀玉山脉海拔1350米的主峰,经安徽休宁、屯溪、歙县至街口附近流入浙江淳安县境内,至建德市梅城东与兰江汇合后称富春江。新安江素有“锦峰秀岭,山水之乡”之誉。上游干流曲折奔流,穿行于皖南、浙西山区的丘陵、低山和盆地间,形成青峰夹岸、翠岗重叠,千仞石壁、临江卓立,百丈飞瀑、向谷悬空的山川景色,特别是迥异的水色,更是著称于世。新安江在歙县境内有一座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渔梁坝。从水利角度看,渔梁坝毫无疑问是新安江流域水利工程的鼻祖。
渔梁坝系安徽省歙县古代最大的水利工程,据水利专家考证,早在唐宋年代,人们就曾在此垒石为坝,现在的古坝为明代重建,有明万历三十三年修坝记事碑可考。渔梁坝既可蓄上游之水,也可缓坝下之流。无论是灌溉、行舟,还是放筏与抗洪,都可兼而利之。渔梁坝坝长138米,底宽27米,顶宽4米,全部用清一色的坚石垒砌而成,每块石头重达吨余。从表面看,坚石垒砌的建筑方法科学而巧妙,每垒十块青石,均立一根石柱,上下层之间则用坚石墩如钉插入,这种石质的插钉称为“稳定”,也称之为元宝钉。这样,上下层如穿了石锁,互相衔接,就显得极为牢固。而每一层的条石之间,又用石锁连锁,这样上下左右紧联一体,构筑成了跨江而卧的坚实渔梁坝。坝中间有开水门,用于排水。国家著名古建专家郑孝燮先生曾经给予此坝如此评价:“渔梁坝的设计、建设和功能,均可与横卧岷江的都江堰相媲美!”
站在渔梁坝顶上,举目四望,可谓气象万千,尽收眼底。坝上碧波如镜,鱼翔深潭,小舟拨浪,激起涟漪,恬静安闲。坝下则乱石嶙峋,浪峰咬石;西岸巍然屹立的紫阳山,林木葱郁;建于明代的紫阳桥,宛若彩虹横卧清波,此桥长140米,高14米,宽10米,在歙县城的三座古桥中最高、最宽,因桥的上游即为徽商行舟的码头,所以桥孔建得比一般桥要高大得多,以便行舟过帆。渔梁坝址地处歙县城南1公里处的练江,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古代拦河坝,它横截练江,使坝上水势平坦,坝下激流奔腾。坝南端依龙井山,北端接渔梁古镇老街。这条老街至今保存完好,是典型的徽派民居布局,窄窄的青石板路往河边侧有许多叉口,拾级而下,便可下到渔梁坝。2001年6月25日,渔梁坝作为唐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从古人建造渔梁坝,或许可得某些启示,在新安江上,具备建设大型水坝的条件,而现代水坝的作用,已经远远超出灌溉、防洪等传统意义,它对于水能的利用将更加经济。新安江河床平均比降较大,其中安徽屯溪至浙江铜官间距离不到100公里的地段,天然落差达100余米,因此峡谷险滩一个接着一个,水流十分湍急。类似河床,对水电建设得天独厚。据南宋《严州图经》和明、清《淳安县志》印证,自安徽歙浦口至浙江赵家滩,有志可查者实有70多个滩名,其中淳安有40滩,建德有25滩,桐庐有7滩。清代有一位名叫黄仲则的诗人在看过江上险滩后,写下一诗:
一滩复一滩,一滩高十丈。
三百六十滩,新安在天上。
诗句形象地写出了新安江的滩密险要,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源远流长的新安江蕴藏着巨大的水力资源。诗人李白也到过新安江,这位一生喜好名山大川的诗人在见到新安江的水后,也忍不住发出由衷的赞叹:
青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它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第一座自己设计、自己施工、自制设备和自行安装的大型水电站。发源于安徽的新安江素以风光旖旎著称,她清澈的江水滋润着宽广的流域面积,浇灌出了山清水秀的锦绣江南。然而,就像所有桀骜不驯的江河一样,每当大水年汛期来临,新安江也会在狂风暴雨中失去平时的温顺而冲堤毁岸。开发新安江的水资源既是水利工程师们的梦想,也是他们心头抹不去的痛。在民国时期,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在杭州成立过一个“钱塘江水力发电勘测处”,担任这个勘测处主任的徐洽时当时主要的工作就是每天挟个皮包去各个衙门游说,他希望达到的目的不是能够建设新安江水电站,这个计划对于徐洽时来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奢望,无异于痴人说梦。如果在衙门的支持下能够利用美国剩余物资开建一个装机仅200千瓦的湖海塘水电站,那么徐洽时就心满意足了,因为那样多少能让他的工程师们有一些用武之地。
徐洽时梦想的实现比他想象的要来得早一些。在他担任上海水力发电设计院主要技术负责人时,承担了新安江水电站的设计任务。徐洽时在图纸上一步一步靠拢他的梦想:这是一个百米以上的高坝、百亿立方米以上的大库、66万千瓦量级的水电站、220千伏高压输电线路,30万移民将迁离库区。它的规模超越了我国所有已建和在建的水电站,它还将超越苏联建国后的水电里程碑第聂伯水电站。按当时水平比照,中国将一步跨入国际水电建设之林。比徐洽时站在更高端的是水电总局的李锐,李锐后来对修建长江三峡工程持反对态度要比他在主政水电总局时更有名。李锐似乎比较偏爱新安江水电站,在他当时列为拟建的五大水电工程中,除了新安江还有刘家峡、三门峡、五强溪与紫坪铺,但新安江是李锐拟定的重点并且确定为全国示范工程。
李锐在升任水电部副部长后陪同周恩来视察了建设中的新安江水电站。那是一次对于新安江水电站建设来说不可或缺的视察。当时几乎所有的民众都通过报纸看到了周恩来在新安江视察的新闻,还有那个鼓舞士气的题词。但是他们并不知道周恩来在到达新安江之前,在北京中南海的西花厅专门听过一次新安江水电站建设的汇报。参加汇报的除了李锐还有新安江水电站副总工程师潘圭绥。那次汇报的主要内容是在新安江工程施工中发生了左岸坝头山坡大塌方,并且由于使用不够标号的水泥造成了混凝土质量事故。如果撇开1957年至1960年那个特殊时期,由一个大国总理过问工程建设的水泥标号问题显然是不合适的,但是周恩来确实亲自过问了新安江水电站工程的水泥使用问题。周恩来还请李锐和潘圭绥在家中用了午餐。不到一个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共八届七中全会刚结束,周恩来就取道杭州去了新安江。在施工现场周恩来再次见到了潘圭绥。潘圭绥后来回忆说,总理一见到他就说:“我们不久前见过面,你是潘副总工程师。”周恩来在离开新安江时留下了那个著名的题词:“为我国第一座自己设计和自制设备的大型水力发电站的胜利建设而欢呼!”
新安江水电站在建成后虽然没有得到三门峡水电站那样的待遇将自己的影像印上人民币,但成了一种卷烟的品牌,“新安江牌”香烟外壳上那座大坝的雄姿深入人心,就像以新安江命名的那包香烟一样,这座水电站的建设成本也可以用价廉物美来形容。电站建设者们在施工条件极其简陋的情况下将图纸上那座外形俊美的大坝打磨得美轮美奂,原本专门订购用于电站施工的捷克斯洛伐克大型施工机械被调到天安门的国庆工程去了。但是最终电站只用了3年时间就建成了,包括近30万的移民费用,这座电站的造价也只相当于火力发电厂的投资,这或许是一个绝版的决算。而它的大坝施工质量在运行近50年以后依旧稳如磐石。从新安江水电站发出的电力通过浙江省第一条220千伏高压线路将电能输往杭州和上海,它曾经照亮了杭州和上海的夜晚,它所到之处,灯火辉煌。
1963年11月,郭沫若来到了新安江。此时的新安江已经换了容颜,郭所看到的江,其实只是大坝以下的一段,而大坝以上,曾经曲折滩险的江面已经被一座巨大的人工湖所代替。郭站在巍巍的大坝上,放眼望去,但见蓝天白云下,万顷碧波无边无际,葱茏群山连绵不断,令人心旷神怡。郭没有看到大坝泄洪时的壮观景象,但是在随行专家的描述中,诗人的想象力足够他想象大坝在泄洪时,形成的巨大人工瀑布,是何等的白浪排空,云雾升腾,吼声如雷,山摇地动,腾空而起的白雾笼罩地域方圆近1公里,气势磅礴,蔚为壮观。郭兴奋不已,诗情勃发,写下后来被人们广泛咏叹的诗作一首:
随着新安江水电站的建成,过去的白沙渡头已逐渐建成一座新兴的城市。过去,这里是“野渡无人舟自横”,一条破船,几丛蒿草,滩高流急,“走遍天下路,难过白沙渡”。而现在,建于新安江两岸的建德作为一座宜居的城市,从大坝底部流出的江水清澈而冰凉,夏天的江南闷热异常时,建德市所在地新安江镇却十分清凉。市民与库区毗邻,每年,他们都会举行千岛湖秀水节,这可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
浙江最早与水利有关的记录,要从大禹治水说起。说起大禹,这位中国治水先驱可谓家喻户晓。有关大禹治水的区域众说不一,口口相传中的大禹已经成为水神而无所不能。《淮南子》的记载似乎可以重现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代,那时的黄河流域连续发生特大洪水,滔滔洪水淹没了平原,包围了丘陵和山冈。大批人口和牲畜死亡,房舍和积蓄也为洪水所吞噬。大水经年不退,灾民们扶老携幼,到处漂流。奉唐尧之命治水的夏族首领鲧最终没能阻挡黄河的泛滥,继任唐尧的虞舜处死了鲧而任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理洪水。大禹告别新婚妻子涂山氏,吸取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一改单纯筑堤堵水的办法而采用疏导的策略。肆虐的洪水终于受到遏制。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根治水灾得到万众拥戴,战国时期有人感慨“微禹,吾其鱼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不是大禹,我们现在已经变成鱼虾了。
传说中的大禹还出现在长江。《尚书》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书,开篇《尧典》记载了大禹治理三峡的经过,相传大禹治理长江首先是从岷江开始,然后大禹顺流而下来到三峡,他借助神力劈开瞿塘峡“以通江”,又“决巫山,令江水东过”,再凿西陵峡内的“断江峡口”,终于使得浩浩长江顺利入海。由此可见,大禹治水的功绩为历代相传,并且赢得民间口碑。因此,《诗经》在歌颂禹的功绩时用了“奕奕梁山,维禹甸之”的诗句,它的寓意是大禹治水把梁山之野辟为良田。大禹的儿子启后来创建了夏朝,那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而大禹的遗迹与传闻则遍布华夏大地。
事实上,大禹在浙江留下的踪迹似乎更多。位于绍兴城东南会稽山麓的大禹陵,公认是大禹葬地。远眺大禹陵,周围群山环抱,奇峰林立,若耶清流潺潺东去,使大禹陵更显凝重与壮观。大禹陵由禹陵、禹祠、禹庙三大建筑群组成。据传,禹祠是夏王朝第六代君王少康封其庶子无余赴此守护大禹陵时创建,是定居在禹陵的姒姓宗族祭祀、供奉大禹的宗祠。而禹庙则是大禹陵区的主要建筑之一,相传始创于禹的儿子启,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悠久的祭祀、供奉民族英雄大禹的庙宇。自1995年始,浙江省和绍兴市政府在大禹陵联合举行公祭大禹陵典礼。据说这是上世纪30年代后期停祭大禹陵后的第一祭。此后,当地采取公祭与民祭相结合的方式,每年举行祭祀活动。“北祭黄帝陵,南祭大禹陵”,作为华夏后代祭祀祖先的传统方式,自此延续。
而大禹的妻子,那个叫涂山氏的女子,从现有的史料来看,普遍认为是绍兴人。其依据是在绍兴城北面濒海处,有一座不起眼的小山,叫涂山。小山虽然景物不多,林木也无特别之处,却诞生了一位了不起的女子,这位取名女娇的绍兴女子后来成为大禹的妻子,她就是涂山氏。有关女娇的记载,最早可见司马迁的《史记》,在“夏本纪赞”中,司马迁如此记述:禹在大越,在涂山遇见一位名叫女娇的涂山氏女,一见钟情,喜结连理,在新婚燕尔的第4日,禹就告别女娇,踏上治水之路。在禹离开后10个月,禹的儿子启就出生。禹一走就是13年,其间三过家门不入。这13年间女娇在涂山,空门守寡,养育儿子,直至大禹治水成功归来。禹即位天子归大越后,曾在绍兴两次会盟诸侯,所选的盟址一次是会稽山,另一次则是在涂山。这段记述,确认大禹之妻为涂山人。涂山又名旗山,与其西面的鼓山遥相对峙,形成旗鼓相当的地形,相传这里是孕育帝王的风水之地。民间野史称明建都金陵时,国师刘伯温曾来此,毁禹庙,破鼓山,其目的是为保大明王朝万世基业。可憾如今明朝已逝,涂山却依旧。现在的涂山上建有大禹庙,据专家观测,此庙的建筑年代当在南朝之前。而当地史载:“圣姑从海上乘石舟兜帆至此,遂立庙。”可见涂山女娇对大禹的感情甚笃,而大禹两次会盟诸侯,其中一次选址涂山,想必也是对其妻女娇最好的纪念。
大禹治水在绍兴也留有痕迹。大禹出生以前的绍兴地区也经常受到洪水的祸害,被称为荒蛮之地。等大禹到了这块荒蛮之地,采取凿山疏流方式,将滔滔洪水引入东海,使这片浅海沼泽之地重新成为平原,人民得以从事垦殖为生。这个说法从浙江的地形位置分析,其实完全成立。因为绍兴边缘与杭州湾毗邻,而杭州湾为钱塘江入海口,民间俗称杭州湾两岸为海涂,即使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若干年间,也曾经掀起过围海造田的运动。现在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这种围海造田的决策也许并不是上策,因为从海滩上所造的田,非良田,多为盐碱地,一般只适宜种植甘蔗和西瓜,并不适种水稻、小麦或油菜,所以,这些海滩上围填的土地后来有不少成为工业用房。但是,钱塘江涨潮时引发的洪水,却的确经常侵袭沿岸百姓,围海造田更大意义上是一种防洪手段。后来,浙江省政府作出加固、建筑1000公里海塘的决策,才从源头上解决了洪水入侵问题。而大禹在绍兴的治水策略获得成功后,使绍兴成为著名的江南鱼米之乡。绍兴人民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治水英雄,不仅每年去大禹陵公祭,而且在完成环城河的治理后,特在河边建治水广场,并塑大禹像一座。以下这段铭文的撰写者姓名不详,但却可从中看出绍兴人民对治水先驱们的敬仰,以及讴歌绍兴市民治理环城河的业绩,为当代绍兴治水史记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越中大地,依山濒海,江流纵横,河湖棋布,虽有舟楫鱼米之利,亦多海潮山洪之患。相传4000多年前的夏朝,大禹为治水曾两次躬临绍兴,治平了水土,故至今尚存禹陵胜迹。继大禹之后,历代皆以浚河为安民要务,治水为治越首策。越王勾践建山阴故水道,东汉马臻营八百里鉴湖,晋凿运河,唐连海塘,明汤绍恩造三江闸,经千百年之努力,水利之业,代有所成。
1999年夏,绍兴政府投资10亿余元,在两岸新砌堤墈24公里,并于河旁建公园,筑广场,开绿带,计50万平方米。治水广场地处鉴湖之滨,近傍马臻墓,远眺会稽山,内设治水纪念馆,陈列自古至今之治水业绩。并塑大禹、马臻、汤绍恩诸像。既以表彰先贤功烈,亦以策励来者。
钱塘江,古称浙江、渐江、罗刹江和之江,是祖国东南名川,浙江省最大河流。钱塘江全长605公里,流域面积48887平方公里,流经杭州市闸口以下注入杭州湾。江口呈喇叭状,海潮倒灌,形成著名的“钱塘潮”。钱塘江河道曲折,上游为山溪性河道。束放相间,中游为丘陵,下游江口处呈喇叭形状,江口逐渐展宽。主要支流有乌溪江、婺江、新安江、分水江、浦阳江、曹娥江等。
钱塘江首先是因钱江大潮而著名。钱江潮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其独特的喇叭状海湾,钱塘江外的杭州湾,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喇叭状海湾。出海口江面宽达100公里,往西到澉浦,江面骤缩到20公里。而到达嘉兴的海宁盐官镇一带时,江面只有3公里宽。起潮时,宽深的湾口,一下子吞进大量海水,由于江面迅速收缩变窄变浅,夺路上涌的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便产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的自然景观。潮水到达大夹山附近,又遇水下巨大拦门沙坝,于是,潮水一拥而上,掀起高耸惊人的巨涛,形成陡立的水墙,酿成初起的潮峰。
除了上述地理学方面的原因,特殊的气象条件也是形成海宁大潮的重要原因。浙江沿海一带,夏秋之交,东南风盛行,风向与潮波涌进方向大体一致,风助潮势,推波助澜,而潮波的传播在深水中快,在浅水中慢,钱塘江由深变浅的特点极为突出,这种特殊条件,能使后浪很快赶上前浪,层层巨浪叠加,形成潮头。此外,潮涌与月亮、太阳的引力也有关。东汉有一位思想家叫王充,他在著名的《论衡》一书中说:“涛之起也,随月盛衰,小大满损不齐同。”因为在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前后,太阳、月亮和地球排列在一条线上,太阳和月亮的引力合在一起吸引着地球表面的海水,所以每月初一和十五的潮汐就特别大,而农历八月十八前后,是一年中地球离太阳最近、引力最大的时候,此时出现的涌潮,自然也就最猛烈。
钱塘江大潮的起因,不外乎地理与气象,但是在浙江民间,却另有一个悲壮的传说也令人叹息。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在如今江苏、安徽一带有一个吴国,吴王夫差打败了今浙江一带的越国。越王勾践表面上向吴国称臣,暗中却卧薪尝胆,准备复国。此事被吴国大臣伍子胥察觉,多次劝说吴王杀掉勾践。由于有奸臣在吴王面前屡进谗言,诋毁伍子胥。吴王奸忠不分,反而赐剑让伍子胥自刎,并将其尸首煮烂,装入皮囊,抛入钱塘江中。伍子胥死后9年,越王勾践在大夫文种的策划下,果然灭掉了吴国。但越王也轻信传言,迫使文种伏剑自刎。伍子胥与文种这两个敌国功臣,虽然分居钱塘江两岸,各保其主,但下场一样,同恨相连。于是,他们的满腹郁恨,化作滔天巨浪,掀起了钱塘怒潮。
有关钱塘大潮的各种传说在浙江民间代代相传。不过,有一个出生在钱塘江边的人看着钱塘潮长大,最后却被平静的湖水吞噬。国学大师王国维诞生在盐官这座小小的古镇上,也许从小看惯钱江潮的澎湃,与水有缘,最终,王国维也止于水,投进北京颐和园昆明湖。其因据称是因为国民革命军北上,在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后,曾被梁启超赞誉为“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的一代国学大师再也没有浮出水面。王国维之死,被认为是国学史上最具悲剧色彩的“谜案”。无论是以当时,还是现在的眼光来看,王国维的死都是令人扼腕的,不过,钱塘大潮却并不会因此而停歇甚至于有所收敛,依旧年复一年,以无比壮观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视线当中。
历代文人在观潮之后留下的诗文也为观赏钱江大潮推波助澜。比如苏轼在《观浙江涛》中称“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红旗青盖互明末,黑沙白浪相吞屠。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情此景哪两得。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北宋诗人王师道所写的《十七日观潮》一直被人们传颂:“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范仲淹说:“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杜甫也留下了感叹:“天地黯惨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还有刘禹锡的《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孟浩然的《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照日秋空迥,浮天渤解宽。惊涛来似雪,一座凌生寒。”大诗人李白也岂能错过如此壮美的自然现象,他在看过汹涌的钱江潮后,诗兴盎然,写下一首《横江词》:“海神东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如连山喷雪来。”至于先于苏轼在杭州市履职的白居易,自然也不甘落后,欣然写下一首《潮》:“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不独光阴朝复暮,杭州老去被潮催。”
然而,潮水虽美,却也给钱塘江两岸的人民造成水患。在杭州闸口附近,也就是钱塘江进入喇叭湾的分界处,耸立着一座造型别致的古塔,名六和。六和塔位于西湖之南,钱塘江畔的月轮山上。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当时杭州为吴越国国都,国王为镇住钱塘江潮水派僧人智元禅师建造了六和塔,现在的六和塔塔身重建于南宋。塔名取佛教“六和敬”之义,命名为六和塔。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取“天地四方”之意。塔身内部砖石结构分7层,外部木结构为8面13层。清乾隆帝曾为六和塔每层题字,分别为:初地坚固,二谛俱融、三明净域、四天宝纲、五云覆盖、六鳖负载、七宝庄严。六和塔外形雍容大度,气宇不凡,塔内由螺旋阶梯相连。塔内第三级须弥座上雕刻花卉飞禽、走兽、飞仙等各式图案,刻画精细。构思精巧,结构奇妙,堪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曾有人评价杭州的三座名塔:六和塔如将军,保俶塔如美人,雷峰塔如老衲。从六和塔内向江面眺望,可看到壮观的钱塘江大桥和宽阔的江面。
也许是因为六和塔不仅塔身壮美,而且面向钱塘,所以,在此也曾发生过不少有趣的往事。相传梁山泊英雄南征方腊,宋江将兵马驻扎在六和塔外的寺庙内,鲁智深与武松忽听得钱塘江上潮声雷响。鲁智深是北方人,从没听说过钱江潮,以为是战鼓声,便欲起身准备迎战。后来僧人跟他解释,方知这是潮声。于是他想起以前出家时师父说过“听潮而圆,见信而寂”的偈言,觉得这是宿命,便在六和塔边圆寂坐化了。而到了1936年4月,更是在六和塔下举行过一场轰动一时的电影明星集体结婚,由著名民主人士沈钧儒证婚,蓝苹也即江青与唐纳、赵丹与叶露茜、顾而已与杜小鹃三对新人结为夫妇。
建造六和塔的初衷是为了镇压钱塘江的江潮,但是,也有一个传说流传甚广。传说古代钱塘江里的龙王十分凶暴,经常兴风作浪,淹没家田,百姓遭殃。一渔童名六和,其父也被江潮淹死,母亲被卷走,六和万分悲痛,整日投石镇江,震得水晶宫摇晃不定。龙王只好求饶,以金银财宝与六和讲和。六和提出两个条件:一是要放回母亲;二是不许让潮水祸害百姓。龙王无可奈何,只得答应。从此,钱塘江潮水不再泛滥,人民过着安居的生活。人们为了感激六和,就在他投石的小山上建了一座塔,这就是现在依旧耸立于山腰上的六和塔。
现在,钱塘江的潮水基本上作为一道独特的自然奇观出现在世人面前,在观潮的最佳处海宁盐官与萧山美女坝,两地政府甚至每年都会举办观潮节。而在杭州市滨江公园的射潮广场上,由著名工艺美术大师韩美林创作的《钱王射潮》雕塑已经成为钱塘江边一道特别的文化景观。韩美林之所以应杭州市政府之邀创作这样一尊巨型雕塑,其灵感其实与一个传说有关。古时候由于钱塘江潮水凶猛,给两岸人民带来无尽灾害。唐末,人称“钱王”的吴越王钱镠治理杭州,对修建中的钱塘江海堤屡被潮水冲塌非常苦闷。有侍从告诉钱王说,这是江中有潮神作怪。适逢八月十八潮神生日,于是,钱王带上万名弓箭手蓄势以待,当潮神出现时,钱王发出“放箭”命令,霎时万箭齐发,潮神落荒而逃,潮水退去。从那时起,海堤才得以造成。百姓为纪念钱王射潮的功绩,就把江边的海堤叫做“钱塘”。
事实上,所有的传说都是因为历朝历代治理钱塘江没有取得完全成功有关,所以,人们只好借助传说中威力无穷的六和或钱王来阻止潮水的侵袭。对任何一条江河,只要治理得当,就能从发电、防洪、灌溉、航运、给水、渔业等方面产生效益,为人类造福。钱塘江也不例外。历史上,人们对钱塘江的治理从来没有停止过。钱塘江海塘被认为是中国一项伟大的古建筑。据水利专家推测,8世纪70年代,在杭州附近已修筑有土质海塘御潮。到了10世纪初,杭州附近筑捍海塘,为石砌海塘之始;清朝康熙、乾隆年间则进一步发展为鱼鳞大石塘,这些大石塘甚至沿用至今。钱塘江河口的整治也有过实践,1747年,当时的水务部门曾在河口赭山和河庄山之间开挖中小门,试图以此为中泓,稳定河势于两山之间,但不久复淤。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钱塘江流域的治理才渐趋科学而合理。钱塘江全流域的水资源总量为389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为262.84万千瓦,可能开发的装机容量为200.14万千瓦。现已建成的水电站装机容量为146.51万千瓦,其中发电装机容量相对较大的是新安江、富春江、黄坛口、湖南镇、峡口5座水电站,其装机容量达到120.17万千瓦。
新安江是钱塘江最大的支流,旧名徽港、青溪、歙港,从源头至建德梅城,长359公里,流域面积为11674平方公里,其中在杭州市境内的流域面积为5645平方公里,河长128公里。新安江在兴建水库以前,河宽100至300米。其江流曲折,两岸千峰竞秀,水质清澄,唐代诗人孟浩然曾涉足于此,并留下:“湖经洞庭阔,江入新安清”的诗句。新安江发源于怀玉山脉海拔1350米的主峰,经安徽休宁、屯溪、歙县至街口附近流入浙江淳安县境内,至建德市梅城东与兰江汇合后称富春江。新安江素有“锦峰秀岭,山水之乡”之誉。上游干流曲折奔流,穿行于皖南、浙西山区的丘陵、低山和盆地间,形成青峰夹岸、翠岗重叠,千仞石壁、临江卓立,百丈飞瀑、向谷悬空的山川景色,特别是迥异的水色,更是著称于世。新安江在歙县境内有一座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渔梁坝。从水利角度看,渔梁坝毫无疑问是新安江流域水利工程的鼻祖。
渔梁坝系安徽省歙县古代最大的水利工程,据水利专家考证,早在唐宋年代,人们就曾在此垒石为坝,现在的古坝为明代重建,有明万历三十三年修坝记事碑可考。渔梁坝既可蓄上游之水,也可缓坝下之流。无论是灌溉、行舟,还是放筏与抗洪,都可兼而利之。渔梁坝坝长138米,底宽27米,顶宽4米,全部用清一色的坚石垒砌而成,每块石头重达吨余。从表面看,坚石垒砌的建筑方法科学而巧妙,每垒十块青石,均立一根石柱,上下层之间则用坚石墩如钉插入,这种石质的插钉称为“稳定”,也称之为元宝钉。这样,上下层如穿了石锁,互相衔接,就显得极为牢固。而每一层的条石之间,又用石锁连锁,这样上下左右紧联一体,构筑成了跨江而卧的坚实渔梁坝。坝中间有开水门,用于排水。国家著名古建专家郑孝燮先生曾经给予此坝如此评价:“渔梁坝的设计、建设和功能,均可与横卧岷江的都江堰相媲美!”
站在渔梁坝顶上,举目四望,可谓气象万千,尽收眼底。坝上碧波如镜,鱼翔深潭,小舟拨浪,激起涟漪,恬静安闲。坝下则乱石嶙峋,浪峰咬石;西岸巍然屹立的紫阳山,林木葱郁;建于明代的紫阳桥,宛若彩虹横卧清波,此桥长140米,高14米,宽10米,在歙县城的三座古桥中最高、最宽,因桥的上游即为徽商行舟的码头,所以桥孔建得比一般桥要高大得多,以便行舟过帆。渔梁坝址地处歙县城南1公里处的练江,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古代拦河坝,它横截练江,使坝上水势平坦,坝下激流奔腾。坝南端依龙井山,北端接渔梁古镇老街。这条老街至今保存完好,是典型的徽派民居布局,窄窄的青石板路往河边侧有许多叉口,拾级而下,便可下到渔梁坝。2001年6月25日,渔梁坝作为唐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从古人建造渔梁坝,或许可得某些启示,在新安江上,具备建设大型水坝的条件,而现代水坝的作用,已经远远超出灌溉、防洪等传统意义,它对于水能的利用将更加经济。新安江河床平均比降较大,其中安徽屯溪至浙江铜官间距离不到100公里的地段,天然落差达100余米,因此峡谷险滩一个接着一个,水流十分湍急。类似河床,对水电建设得天独厚。据南宋《严州图经》和明、清《淳安县志》印证,自安徽歙浦口至浙江赵家滩,有志可查者实有70多个滩名,其中淳安有40滩,建德有25滩,桐庐有7滩。清代有一位名叫黄仲则的诗人在看过江上险滩后,写下一诗:
一滩复一滩,一滩高十丈。
三百六十滩,新安在天上。
诗句形象地写出了新安江的滩密险要,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源远流长的新安江蕴藏着巨大的水力资源。诗人李白也到过新安江,这位一生喜好名山大川的诗人在见到新安江的水后,也忍不住发出由衷的赞叹:
青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它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第一座自己设计、自己施工、自制设备和自行安装的大型水电站。发源于安徽的新安江素以风光旖旎著称,她清澈的江水滋润着宽广的流域面积,浇灌出了山清水秀的锦绣江南。然而,就像所有桀骜不驯的江河一样,每当大水年汛期来临,新安江也会在狂风暴雨中失去平时的温顺而冲堤毁岸。开发新安江的水资源既是水利工程师们的梦想,也是他们心头抹不去的痛。在民国时期,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在杭州成立过一个“钱塘江水力发电勘测处”,担任这个勘测处主任的徐洽时当时主要的工作就是每天挟个皮包去各个衙门游说,他希望达到的目的不是能够建设新安江水电站,这个计划对于徐洽时来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奢望,无异于痴人说梦。如果在衙门的支持下能够利用美国剩余物资开建一个装机仅200千瓦的湖海塘水电站,那么徐洽时就心满意足了,因为那样多少能让他的工程师们有一些用武之地。
徐洽时梦想的实现比他想象的要来得早一些。在他担任上海水力发电设计院主要技术负责人时,承担了新安江水电站的设计任务。徐洽时在图纸上一步一步靠拢他的梦想:这是一个百米以上的高坝、百亿立方米以上的大库、66万千瓦量级的水电站、220千伏高压输电线路,30万移民将迁离库区。它的规模超越了我国所有已建和在建的水电站,它还将超越苏联建国后的水电里程碑第聂伯水电站。按当时水平比照,中国将一步跨入国际水电建设之林。比徐洽时站在更高端的是水电总局的李锐,李锐后来对修建长江三峡工程持反对态度要比他在主政水电总局时更有名。李锐似乎比较偏爱新安江水电站,在他当时列为拟建的五大水电工程中,除了新安江还有刘家峡、三门峡、五强溪与紫坪铺,但新安江是李锐拟定的重点并且确定为全国示范工程。
李锐在升任水电部副部长后陪同周恩来视察了建设中的新安江水电站。那是一次对于新安江水电站建设来说不可或缺的视察。当时几乎所有的民众都通过报纸看到了周恩来在新安江视察的新闻,还有那个鼓舞士气的题词。但是他们并不知道周恩来在到达新安江之前,在北京中南海的西花厅专门听过一次新安江水电站建设的汇报。参加汇报的除了李锐还有新安江水电站副总工程师潘圭绥。那次汇报的主要内容是在新安江工程施工中发生了左岸坝头山坡大塌方,并且由于使用不够标号的水泥造成了混凝土质量事故。如果撇开1957年至1960年那个特殊时期,由一个大国总理过问工程建设的水泥标号问题显然是不合适的,但是周恩来确实亲自过问了新安江水电站工程的水泥使用问题。周恩来还请李锐和潘圭绥在家中用了午餐。不到一个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共八届七中全会刚结束,周恩来就取道杭州去了新安江。在施工现场周恩来再次见到了潘圭绥。潘圭绥后来回忆说,总理一见到他就说:“我们不久前见过面,你是潘副总工程师。”周恩来在离开新安江时留下了那个著名的题词:“为我国第一座自己设计和自制设备的大型水力发电站的胜利建设而欢呼!”
新安江水电站在建成后虽然没有得到三门峡水电站那样的待遇将自己的影像印上人民币,但成了一种卷烟的品牌,“新安江牌”香烟外壳上那座大坝的雄姿深入人心,就像以新安江命名的那包香烟一样,这座水电站的建设成本也可以用价廉物美来形容。电站建设者们在施工条件极其简陋的情况下将图纸上那座外形俊美的大坝打磨得美轮美奂,原本专门订购用于电站施工的捷克斯洛伐克大型施工机械被调到天安门的国庆工程去了。但是最终电站只用了3年时间就建成了,包括近30万的移民费用,这座电站的造价也只相当于火力发电厂的投资,这或许是一个绝版的决算。而它的大坝施工质量在运行近50年以后依旧稳如磐石。从新安江水电站发出的电力通过浙江省第一条220千伏高压线路将电能输往杭州和上海,它曾经照亮了杭州和上海的夜晚,它所到之处,灯火辉煌。
1963年11月,郭沫若来到了新安江。此时的新安江已经换了容颜,郭所看到的江,其实只是大坝以下的一段,而大坝以上,曾经曲折滩险的江面已经被一座巨大的人工湖所代替。郭站在巍巍的大坝上,放眼望去,但见蓝天白云下,万顷碧波无边无际,葱茏群山连绵不断,令人心旷神怡。郭没有看到大坝泄洪时的壮观景象,但是在随行专家的描述中,诗人的想象力足够他想象大坝在泄洪时,形成的巨大人工瀑布,是何等的白浪排空,云雾升腾,吼声如雷,山摇地动,腾空而起的白雾笼罩地域方圆近1公里,气势磅礴,蔚为壮观。郭兴奋不已,诗情勃发,写下后来被人们广泛咏叹的诗作一首:
随着新安江水电站的建成,过去的白沙渡头已逐渐建成一座新兴的城市。过去,这里是“野渡无人舟自横”,一条破船,几丛蒿草,滩高流急,“走遍天下路,难过白沙渡”。而现在,建于新安江两岸的建德作为一座宜居的城市,从大坝底部流出的江水清澈而冰凉,夏天的江南闷热异常时,建德市所在地新安江镇却十分清凉。市民与库区毗邻,每年,他们都会举行千岛湖秀水节,这可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