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回 尘埃落定 外交艺术
面对刘备的复仇东征,孙权很早就开始着手准备。公元220年,刘备称帝前后,孙权便将首都由东方的建业搬到江夏的鄂县,改名为武昌,使东吴中央有更多余力照料新征服的荆州。
当时吕蒙已经过世,他的部队由昭武将军朱然接掌,镇守江陵,南郡太守的头衔则给了绥南将军诸葛瑾,戍守公安。江陵以西,负责防守的是右护军、镇西将军陆逊,他担任宜都太守,镇守宜都、夷陵等地。宜都更西面的秭归和巫县,则另外成立固陵郡,由振威将军潘璋担任太守。
说起潘璋,此人可称得上是个怪人。他好酒好赌,且欠钱不还,每次带几千人出征,总把营区搞得乌烟瘴气,像有几万人似的。只要一有空闲,他马上开军市,结果他的部队里什么玩意儿都有。击斩关羽之后,潘璋声名大噪,接着他又合并了甘宁死后留下的部队,兵强马壮。孙权将这么一个极具侵略性的人物放在最西线,恐怕不只是为了防御,多少还有点图谋巴蜀的意味。
此外,孙权将原本在交州“只手遮天”的平戎将军步骘调上来,率领万余人镇守长沙,加强荆南的防御。
除了军事上的布局,孙权更力求在政治上深化江东对荆州的统治力。他赋予陆逊人事任免权,让他可以自由拔擢荆州人士。同时,孙权也重用前州从事、武陵人潘濬,凡荆州事务一概征求他的意见,加强施政的本土性。
军事内政兼具,刘备当然明白,孙权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敌人,要想夺回荆州,光靠武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得依靠某位仁兄的帮忙。
七月,刘备的复仇大军才开离江州,马上就接到江东的议和书,老规矩,议和书是由“和平之驴”诸葛瑾执笔。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瑾提出的和平条件是:
一、送还孙夫人;
二、遣返降将(糜芳、士仁、范疆、张达);
三、交还荆州。
罗贯中老先生之所以这么处理,无非是想告诉大家,连这么优厚的条件刘备都不答应,足见刘备与关羽、张飞之间的义薄云天。
但根据史料记载,诸葛瑾这封议和书其实只是单纯的过过嘴瘾,连“投降输一半”之类的条件都没有。诸葛瑾告诉刘备:“陛下和关羽的关系,与汉献帝的关系,哪个比较亲近?荆州一地和天下,哪个比较重要?只要审酌轻重,就会知道眼下攻打荆州,完全是个错误的决策。”
这种“伟大的废话”当然不可能有任何效果,刘备大概会想:“这还用说?当然是关羽和我比较亲近,我连刘协那小子长什么样儿都快忘了,亲密个屁!荆州和天下哪个重要?没有荆州哪来的天下,你小子唬人也要看对象。”
于是他将江东使者斥回,继续向东方挺进。
刘备发兵之后不久,前线便传来了好消息,两位领军将领冯习跟吴班旗开得胜,在巫县击败了江东将领李异跟刘阿,打通了长江三峡。江东军展开大撤退,一口气让出秭归等重要据点,一直退到离江陵只有一百五十公里左右的夷道、猇亭一线。
刘备大喜,蜀汉大军遂趁势前进,重兵进驻秭归。
从孙权主动议和到主动撤退,刘备知道,孙权也在担心那个人的反应。
那个人便是曹丕。
其实魏、蜀、吴三国之间的烂账,说白了就是一场赌局,彼此之间藕断丝连,牵一发而动全身,倘若蜀汉攻打东吴,曹魏不可能置身于事外,只要曹魏选择去开某一国的后门,便能够改变战局。
客观地讲,刘备的后门要比孙权牢固一些,汉中多山,有魏延和吴懿重兵把守,曹操先前又清空了武都郡,再加上曹丕即位之后,西凉羌胡叛乱无常,种种原因,使得曹魏发兵汉中的概率大幅度降低。
反观孙权,征服荆州之后,他必须面对更加广大的北方防线,打从东海岸起,曹魏的一级统帅包括臧霸、曹休、张辽、满宠、徐晃、曹仁、夏侯尚等,布满了淮河、汉水一线,如果曹丕下令动手,再加上刘备的复仇军团,恐怕孙权也只能大呼“吕蒙误我”!
刘备赌的就是这一点,以他的兵力,独立作战夺回荆州有一定难度,但如果曹丕肯在后面捅孙权一刀,孙权就算不仆街,也必定让步。
就因为这样,蜀汉的东征进行得相当缓慢,公元221年夏天巫县大捷后,刘备并没有趁胜大举进攻,反而让军队停留在秭归,他自己则坐镇第二线鱼复,整整四五个月没有动作,笔者认为,刘备就是在观望曹丕的动向。
要想争取曹丕的配合,当然不能只靠运气。早在建安二十五年初,曹操过世之时,刘备就派出了使者前往北方吊唁,企图改善蜀魏关系,为东征铺路。但这个举动“猫哭耗子”的味道太过明显,曹丕并不接受。
这种把戏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刘备懂得拉拢曹丕,孙权当然也会。长久以来和刘备在荆州议题上摸爬滚打,孙权比刘备更明白外交的个中三昧,在对曹丕的外交工作上,孙权找到了一个枢纽人物,他的名字叫浩周。
浩周是上党人,父祖不详,估计是士族出身,最高曾当到徐州刺史。建安二十三年襄樊大战时,他担任于禁的护军,随着于禁投降关羽,之后也一同成为东吴的俘虏。孙权看出此人的价值,因此给予他相当高规格的待遇,而浩周也就这样傻乎乎地相信了孙权是个好人,成为一连串错误的肇事者。
建安二十五年初,曹操过世,孙权派浩周回到北方,向曹丕传达自己的“赤胆忠心”,孙权表示:之前边境的军事冲突都是误会,纯属擦枪走火,希望能建立双方军事互信机制,曹魏应该坦诚相告边界军队部署的情形与目的,避免再有类似的冲突发生。
曹丕看了孙权的信,半信半疑,孙权之前背盟的记录不少,谁也不敢保证这次是真的。浩周先生就在这时派上了用场,他拍胸脯保证,孙权一定是真心投降,而且这次必定愿意将儿子孙登送来洛阳当人质。也不知道浩先生哪根筋不对,他居然还向曹丕发下毒誓:要是孙权不归降,我全家死光光。
大概就是因为浩周这种拿身家性命作保的气势,曹丕最终接受了孙权的投降。当年底,曹丕即任帝位,又派浩周出使孙权,要求孙权送交质子。
当浩周告诉孙权他是用身家性命为其担保时,孙权痛哭流涕地说:“浩兄,你用全家性命为我担保,我……我还有什么话好说?”他的确是无话可说,但将儿子送去做人质这种蠢事却是万万不会做的。
浩周回去后,孙权前前后后又给浩周(不是给曹丕)写了好几封信,首先强调自己一定会送儿子过去,但儿子年纪太小,需要管教,稍后再说。过了一阵子又说,会派宗室重臣孙桓一起过去。又过了一阵子,说连江东元老张昭老先生也要陪同去洛阳,时间就在今年的十二月份,说得有鼻子有眼。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这是一套很高明的催眠技巧,它让浩周和曹丕觉得整件事一直在向前发展,但其实什么都没做。
其实当时洛阳朝廷中,也有人建议曹丕应该配合刘备攻打江东,例如刘晔,他很明确地分析道:如果曹魏此时出兵江东,东吴必亡,到时蜀汉独木难支,不可能和曹魏对抗。但曹丕当时已被孙权的“催眠术”给忽悠住了,不但没想过要去开孙权的后门,甚至还反过来想要跟孙权联手,一同攻打蜀汉。
曹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十一月,刘备巫县大捷之后不久,“魏吴同盟”正式确立。曹丕降诏,封孙权为吴王、大将军、荆州牧、都督交州,外加至高无上的“九锡”,表明了在吴、蜀之战中,曹魏力挺东吴的态度。
当年濡须之战,曹操和孙权对阵时,见江东军阵列严谨,曾发出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公道地讲,这句话算是曹操的肺腑之言,但曹操只将刘表的儿子恶心了一把,好像忘了将自己的儿子拿出来比较一番(孙权比曹丕大四岁而已)。或许孰优孰劣曹操心知肚明,只是开不了口罢了。
这场外交大战,最终以刘备的彻底失败,孙权的彻底胜利而告终。与曹丕成功缔结了盟约之后,孙权终于将悬着的一颗心放了下来,全副身心对付他的前妹夫刘备。
公元222年,三十九岁的陆逊被任命为大都督,率领韩当、朱然、潘璋、宋谦、徐盛、鲜于丹、孙桓等将领,约五万大军进驻猇亭。在这里,新一代的江东鳄鱼头领,将为刘备搭建一座华丽、灿烂,也是最后的战争舞台。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
当时吕蒙已经过世,他的部队由昭武将军朱然接掌,镇守江陵,南郡太守的头衔则给了绥南将军诸葛瑾,戍守公安。江陵以西,负责防守的是右护军、镇西将军陆逊,他担任宜都太守,镇守宜都、夷陵等地。宜都更西面的秭归和巫县,则另外成立固陵郡,由振威将军潘璋担任太守。
说起潘璋,此人可称得上是个怪人。他好酒好赌,且欠钱不还,每次带几千人出征,总把营区搞得乌烟瘴气,像有几万人似的。只要一有空闲,他马上开军市,结果他的部队里什么玩意儿都有。击斩关羽之后,潘璋声名大噪,接着他又合并了甘宁死后留下的部队,兵强马壮。孙权将这么一个极具侵略性的人物放在最西线,恐怕不只是为了防御,多少还有点图谋巴蜀的意味。
此外,孙权将原本在交州“只手遮天”的平戎将军步骘调上来,率领万余人镇守长沙,加强荆南的防御。
除了军事上的布局,孙权更力求在政治上深化江东对荆州的统治力。他赋予陆逊人事任免权,让他可以自由拔擢荆州人士。同时,孙权也重用前州从事、武陵人潘濬,凡荆州事务一概征求他的意见,加强施政的本土性。
军事内政兼具,刘备当然明白,孙权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敌人,要想夺回荆州,光靠武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得依靠某位仁兄的帮忙。
七月,刘备的复仇大军才开离江州,马上就接到江东的议和书,老规矩,议和书是由“和平之驴”诸葛瑾执笔。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瑾提出的和平条件是:
一、送还孙夫人;
二、遣返降将(糜芳、士仁、范疆、张达);
三、交还荆州。
罗贯中老先生之所以这么处理,无非是想告诉大家,连这么优厚的条件刘备都不答应,足见刘备与关羽、张飞之间的义薄云天。
但根据史料记载,诸葛瑾这封议和书其实只是单纯的过过嘴瘾,连“投降输一半”之类的条件都没有。诸葛瑾告诉刘备:“陛下和关羽的关系,与汉献帝的关系,哪个比较亲近?荆州一地和天下,哪个比较重要?只要审酌轻重,就会知道眼下攻打荆州,完全是个错误的决策。”
这种“伟大的废话”当然不可能有任何效果,刘备大概会想:“这还用说?当然是关羽和我比较亲近,我连刘协那小子长什么样儿都快忘了,亲密个屁!荆州和天下哪个重要?没有荆州哪来的天下,你小子唬人也要看对象。”
于是他将江东使者斥回,继续向东方挺进。
刘备发兵之后不久,前线便传来了好消息,两位领军将领冯习跟吴班旗开得胜,在巫县击败了江东将领李异跟刘阿,打通了长江三峡。江东军展开大撤退,一口气让出秭归等重要据点,一直退到离江陵只有一百五十公里左右的夷道、猇亭一线。
刘备大喜,蜀汉大军遂趁势前进,重兵进驻秭归。
从孙权主动议和到主动撤退,刘备知道,孙权也在担心那个人的反应。
那个人便是曹丕。
其实魏、蜀、吴三国之间的烂账,说白了就是一场赌局,彼此之间藕断丝连,牵一发而动全身,倘若蜀汉攻打东吴,曹魏不可能置身于事外,只要曹魏选择去开某一国的后门,便能够改变战局。
客观地讲,刘备的后门要比孙权牢固一些,汉中多山,有魏延和吴懿重兵把守,曹操先前又清空了武都郡,再加上曹丕即位之后,西凉羌胡叛乱无常,种种原因,使得曹魏发兵汉中的概率大幅度降低。
反观孙权,征服荆州之后,他必须面对更加广大的北方防线,打从东海岸起,曹魏的一级统帅包括臧霸、曹休、张辽、满宠、徐晃、曹仁、夏侯尚等,布满了淮河、汉水一线,如果曹丕下令动手,再加上刘备的复仇军团,恐怕孙权也只能大呼“吕蒙误我”!
刘备赌的就是这一点,以他的兵力,独立作战夺回荆州有一定难度,但如果曹丕肯在后面捅孙权一刀,孙权就算不仆街,也必定让步。
就因为这样,蜀汉的东征进行得相当缓慢,公元221年夏天巫县大捷后,刘备并没有趁胜大举进攻,反而让军队停留在秭归,他自己则坐镇第二线鱼复,整整四五个月没有动作,笔者认为,刘备就是在观望曹丕的动向。
要想争取曹丕的配合,当然不能只靠运气。早在建安二十五年初,曹操过世之时,刘备就派出了使者前往北方吊唁,企图改善蜀魏关系,为东征铺路。但这个举动“猫哭耗子”的味道太过明显,曹丕并不接受。
这种把戏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刘备懂得拉拢曹丕,孙权当然也会。长久以来和刘备在荆州议题上摸爬滚打,孙权比刘备更明白外交的个中三昧,在对曹丕的外交工作上,孙权找到了一个枢纽人物,他的名字叫浩周。
浩周是上党人,父祖不详,估计是士族出身,最高曾当到徐州刺史。建安二十三年襄樊大战时,他担任于禁的护军,随着于禁投降关羽,之后也一同成为东吴的俘虏。孙权看出此人的价值,因此给予他相当高规格的待遇,而浩周也就这样傻乎乎地相信了孙权是个好人,成为一连串错误的肇事者。
建安二十五年初,曹操过世,孙权派浩周回到北方,向曹丕传达自己的“赤胆忠心”,孙权表示:之前边境的军事冲突都是误会,纯属擦枪走火,希望能建立双方军事互信机制,曹魏应该坦诚相告边界军队部署的情形与目的,避免再有类似的冲突发生。
曹丕看了孙权的信,半信半疑,孙权之前背盟的记录不少,谁也不敢保证这次是真的。浩周先生就在这时派上了用场,他拍胸脯保证,孙权一定是真心投降,而且这次必定愿意将儿子孙登送来洛阳当人质。也不知道浩先生哪根筋不对,他居然还向曹丕发下毒誓:要是孙权不归降,我全家死光光。
大概就是因为浩周这种拿身家性命作保的气势,曹丕最终接受了孙权的投降。当年底,曹丕即任帝位,又派浩周出使孙权,要求孙权送交质子。
当浩周告诉孙权他是用身家性命为其担保时,孙权痛哭流涕地说:“浩兄,你用全家性命为我担保,我……我还有什么话好说?”他的确是无话可说,但将儿子送去做人质这种蠢事却是万万不会做的。
浩周回去后,孙权前前后后又给浩周(不是给曹丕)写了好几封信,首先强调自己一定会送儿子过去,但儿子年纪太小,需要管教,稍后再说。过了一阵子又说,会派宗室重臣孙桓一起过去。又过了一阵子,说连江东元老张昭老先生也要陪同去洛阳,时间就在今年的十二月份,说得有鼻子有眼。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这是一套很高明的催眠技巧,它让浩周和曹丕觉得整件事一直在向前发展,但其实什么都没做。
其实当时洛阳朝廷中,也有人建议曹丕应该配合刘备攻打江东,例如刘晔,他很明确地分析道:如果曹魏此时出兵江东,东吴必亡,到时蜀汉独木难支,不可能和曹魏对抗。但曹丕当时已被孙权的“催眠术”给忽悠住了,不但没想过要去开孙权的后门,甚至还反过来想要跟孙权联手,一同攻打蜀汉。
曹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十一月,刘备巫县大捷之后不久,“魏吴同盟”正式确立。曹丕降诏,封孙权为吴王、大将军、荆州牧、都督交州,外加至高无上的“九锡”,表明了在吴、蜀之战中,曹魏力挺东吴的态度。
当年濡须之战,曹操和孙权对阵时,见江东军阵列严谨,曾发出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公道地讲,这句话算是曹操的肺腑之言,但曹操只将刘表的儿子恶心了一把,好像忘了将自己的儿子拿出来比较一番(孙权比曹丕大四岁而已)。或许孰优孰劣曹操心知肚明,只是开不了口罢了。
这场外交大战,最终以刘备的彻底失败,孙权的彻底胜利而告终。与曹丕成功缔结了盟约之后,孙权终于将悬着的一颗心放了下来,全副身心对付他的前妹夫刘备。
公元222年,三十九岁的陆逊被任命为大都督,率领韩当、朱然、潘璋、宋谦、徐盛、鲜于丹、孙桓等将领,约五万大军进驻猇亭。在这里,新一代的江东鳄鱼头领,将为刘备搭建一座华丽、灿烂,也是最后的战争舞台。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