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中国与世界经济 第十章 中国对全球经济的依赖有多大?
贸易对中国来说有多重要?在当前全球经济收缩,2010年才能缓慢复苏的背景下,这个问题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此次危机爆发之前,中国国内一些政学界人士表达了中国易受全球经济放缓影响的担忧,但在一些银行经济学家眼中,全球经济放缓不会冲击中国——尽管中国出口规模大,但中国经济已经与全球经济“脱钩”。对于后一种说法,我始终持怀疑态度。但是,我也知道,从传统经济学的立场看,经济增长依靠出口拉动的中国应该受到剧烈冲击。类似表述多次出现在官员的讲话和文章中,建立在经济前景转暗的预期之上。我认为,真实情况位于“依赖”和“脱钩”之间。具体位于二者之间的什么程度,正是本章想要找到的答案。
因此,本章中,借助部分经济学家在贸易领域的潜心研究,我们将尝试找出度量贸易对中国的重要性的正确方法。
评估贸易对一个经济体的重要程度最简单(也是最有问题)的方式,是看它的出口额。2008年中国出口总额达1.4万亿美元,占中国GDP的31%。这一规模十分巨大,一般情况下,像中国这样规模的经济体的出口占比要远低于这个数字。这种方式存在的一个大问题在于,出口数据中包含着大量进口,这些进口材料经过一定的程序后很快成为出口,留在中国的附加值非常低,这就是所谓的“加工贸易”经济。简单地说,加工贸易就是进口原材料和配件,组装之后再出口。其中的关键是附加值。以标价300美元的Ipod为例,它由上海附近的工厂用进口原料组装而成,对于中国的重要性远不如其300美元的价签所隐含的那么大,在上海创造的附加值可能不足30美元。所有真正有价值的配件都是日本、韩国或者美国等地制造的。这意味着出口Ipod对中国来说不那么重要——连就业带利润创造的价值仅有30美元(更多的就业和利润被配件生产国获得)。在2008年中国的1.4万亿美元出口中,近半为“加工贸易”出口,规模达6750亿美元。因此,整体贸易数据可能夸大了贸易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
更好的评估贸易的方式是看非加工贸易(即一般贸易)出口。2008年,中国的一般贸易出口达7520亿美元。这类出口是中国企业使用国内原材料生产的产品的出口,几乎全部价值都是在中国创造的,在就业和利润方面对中国的重要性要大得多。占GDP比重为16%的一般贸易出口,是观察贸易对中国经济重要性的更好指标。但这种方式也存在问题,因为它同样也忽略了一般贸易在中国增加的价值。出口原油和汽车是有区别的——后者对中国而言更有价值,因为这一出口建立在更长的供应链基础之上,能够创造更多就业。
处理这一问题的传统方式是从全部出口中刨去全部进口,得到净出口数字,理论上说,我们可以由此得出全部国内附加值。要更好地理解出口对中国经济整体的重要性,我们还需要看GDP数据,即按支出法核算的GDP。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看多少钱被花出去了——多少钱被用于投资,多少钱被家庭和政府消费,多少钱用于净出口(也就是出口金额减去进口金额)。将以上支出加总,就是核算GDP的一种方式。2008年,名义GDP的6.5%为净出口,这一比例仅比上一年的7.6%略低。以这种方式看,出口对中国经济的重要程度似乎弱了很多。
整体GDP的增长是由4个增长引擎共同贡献的,净出口的贡献每年都在发生变化。从实际增长看(即经过价格变动调整之后),2007年中国经济同比增长11.9%,净出口为整体经济增长贡献了2.6个百分点。换而言之,净出口占当年整体经济增长的22%。2008年中国经济实际同比增长约10%,但净出口只贡献了0.7个百分点,仅占整体经济增长的7%。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很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某些年份净出口的增长比另外一些年份更重要。
以净出口为指标度量中国经济对外部需求的依赖程度是错误的。这是因为我们在估算中笼统地假定所有进口都进入了出口,因此从出口中扣除进口以得到一个净额。但是显然,这并不符合事实——中国的进口中也有一部分用于投资和自身消费。
要了解这一问题的本质,需要掘地三尺,深入中国经济内部,按各种产品,一道道生产工序,分步骤跟踪附加值。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才能知晓中国的工业产能中,有多少是生产出口产品的。我们才可能知道,某些行业只有10%的附加值在中国产生,90%被其他国家得到。只有这样做,我们才可以计算出平均的整体国内附加值。只看出口达到多少美元,或只看贸易顺差有多大不能告诉你这些。
但这一方式的难度在于,计算创造的附加值极其复杂,耗时费力——远非我们这些银行分析师的力量所及,我们中的大多数既没那样的头脑,也没那么多时间去做这些复杂的运算。幸亏,一些头脑聪明、功底深厚的做学问的经济学家做了这一工作,他们的研究给予我们很大的借鉴和启迪。
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是投入产出表。巨大的投入产出表中的数字,经过一定的假设和运算,可以追踪货物的原料投入、生产和流出某经济体的整个环节。当我们以这种方式跟踪货物的流动,就可以知道,哪些环节真正实现了价值增加。欧洲中央银行的两位经济学家,加博尔·善拉(GaborPula)和图奥马斯·佩尔托宁(TuomasPeltonen),采用了独特的亚洲投入产出表来分析亚洲范围内创造的附加值。“HasEmergingAsiaDecoupled?”,WPaper,GPula,TPeltonen,June2008,他们特别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所有这些附加值的需求来自哪里,国内还是国外?
他们的研究发现,亚洲经济体(尤其是中国、印尼等大规模经济体)的绝大多数需求仍然来自国内。中国和印尼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中70%来自国内。但另一个极端的例子是,新加坡生产产品的需求来自国内的不足30%,其余需求均来自国外。平均下来,2006年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附加值需求中有37%来自外部世界。
同样显著的一个发现是,这一比率比10年前高出许多。也就是说,尽管近些年这些经济体国内消费有较大增长,亚洲经济与外部世界却更加“挂钩”(而不是“脱钩”)。亚洲全部最终需求中,欧美日三大经济体占16%,亚洲占7%,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占了14%。印尼、中国和韩国是亚洲内需驱动最显著的经济体。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最易受到全球需求降低的冲击。
中国对外部世界的依赖总体上弱于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但根据普拉和佩尔托宁的估算,2006年仍有30%的附加值需求是由海外消费者和投资者拉动的。2000年时,这一比率是25.5%。这表明,自2000年以来,中国经济对外部世界的依赖程度加深了,而不是相反。鉴于2001年中国成为WTO成员以后出口的大幅增长,这一结论在我看来是成立的。
几名位于华盛顿和纽约的经济学家,罗伯特·库普曼(RobertKoopman)、王直和魏尚进,从另外一个角度探讨了这一问题。“HowMuchofeseExportsisReallyMadeina?AssessingDomesticValueaddedwhenProcessingisPersuasive”,NBERWPaper#14109,June2008,普拉和佩尔托宁着眼于最终需求的来源。库普曼等人则从出口出发,去发现其中含有多少国内附加值。他们的答案是:很多。世界平均出口中的国内附加值比率是75%。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出口价值100美元的货物中,75美元是国内创造的价值。这一点很有意思,表明全世界都在某种程度上参与了某种形式的“加工”贸易。也就是说,即便发达如美国,仍然在进口需要加工的原材料,加工后再出口。此前的很多研究认为,中国出口中75%的附加值是在国内创造的。但根据库普曼等人的反复计算,中国出口价值中的国内创造部分应该在50%左右。
他们也借助了投入产出表,但有一些不同。大部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假定,所有国家对制造出口产品的进口材料的使用方式和强度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同。这种假定简化了数学运算,却不适用于像中国这样一半进口用于加工贸易继而出口的经济体,很多行业创造的国内附加值非常有限。库普曼等人通过复杂的运算解决了这一问题。
简言之,他们估算认为,2006年中国出口中平均约50%的附加值是在国内产生的。当然,对于加工贸易出口来说,国内附加值比率要低得多,大约是20%。一般贸易国内附加值比率接近90%。将两类贸易综合在一起,得出总出口的附加值中有50%是在中国国内创造的。这一比率显著低于之前很多学者所使用的75%。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刘遵义的研究也得出了与库普曼近似的结论,他们的相关论文中使用的方法也相类似。“EstimatesofUSaTradeBalaermsofDomesticValueadded”,WPaper#295,StanfordtreforIionalDevelopment,November2006,刘遵义等人发现,在2002年的中国对美出口总额中,国内的附加值比例为37%。
自然,不同的行业在中国国内创造的附加值是有差异的。表面看起来很高科技的产品(如Ipod)的国内附加值最低。这当然也是意料之中的——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很多企业出于各种原因,仍然将真正高科技的制造环节放在国外。有时候是因为生产所需的高端设备中国尚不具备,企业一般与母国高校或研发设计中心合作。其他的原因还包括,企业希望将核心的高科技留在本国,以免被中国竞争者偷学到手。
当前中国做得很好的不是高科技出口,而是“中等科技”出口,基础化工、汽车配件、机械设备出口的国内附加值都很高。换句话说,这些出口对中国更为重要——它们的供应链深入国内经济,而不是国外,因此给国内创造了更多就业(通常收入较高),同时也为中国企业和它们的股东创造了更多利润。
在研究的最后,经济学家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中国是否真的想升级为“高科技”,既然高科技为国内经济创造的附加值并不多。我猜想,中国政府真正希望见到的,是计算机、通讯设备等行业在国内经济中衍生出更多更长的产业链条,以产生更多国内附加值。从库普曼等人的表述中,很少有证据表明这一情况正在发生。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大致匡算出,出口对中国经济具有多大的重要性。我们已知,中国出口中50%的附加值是在国内创造的。2007年中国出口总值达12180亿美元,约有6090亿美元来自国内工业。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我们还知道,当年工业生产总值(除建筑业外)为14901亿美元,约占GDP的43%。由此得出,工业附加值中的41%进入出口(6090亿美元除以14910亿美元)。这个比例很大。也意味着2007年工业出口相当于GDP总规模的18%,相当于2008年GDP总规模的17%。这一比例当然要小一些,因为GDP中还包括农业和服务业,中国这两大类产业的贸易额普遍不多。
话题说到这里并未结束,我们还需要估算每一年的投资中有多少进入外向型企业厂房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港口以及工人宿舍等。这个数据很难估算,简单地说,没有十分的信心,是不可能估算出来的。但我们可以做些(尽可能合理的)猜测。我们已知,在2007年官方投资中工业投资占43%,出口在工业活动占所占比重约为41%,假定出口行业的投资与出口活动保持一致,那么我们可以估计2007年投资中18%(41%中的43%)属于出口行业的投资。
这些估算对于2009/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具有深刻含义。研究美国经济的同事预期,2009年美国经济将收缩2.6%,欧洲经济将收缩3.8%。很多新兴市场经济体也会受到影响——尽管大多数新兴经济体经济仍在增长(我们预计2009年印度经济增长6.4%,巴西经济增长0.6%)。整个全球经济将会出现负增长,或者非常接近零增长。2009年11月,本书即将付梓之时,全球市场大有起色,但仍对2010年的前景惴惴不安。很多人担心美欧日三大经济体出现二次探底。我们认为,至少美欧经济增长速度会低于潜在增长率,到2010年底美欧经济刺激政策的效力将会减弱。
对中国经济具有什么影响呢?我们要说的第一件事是,全球经济减速对中国工业的冲击力度要大于2007年末/2008年初大多数分析家的预测。本次全球危机爆发之前我掌握的数据显示,2006~2007年,中国制造业中的40%最终成为出口。因为我们是沿着供应链追踪附加值,所以附加值数据中包括最终进入出口的加工贸易进口零部件和基本加工产品的价值。这意味着,每10个制造业岗位中的4个岗位与出口有关,也就意味着每10元企业销售收入中的4元依赖于出口市场。一旦出口出现下滑,将会带来大面积的失业压力,并给企业利润造成极大冲击。并且,由于我们估价每5个投资项目中有1个是外向型的,对投资增速也会产生影响。
那么,中国对外需放缓有多敏感?根据IMF经济学家阿齐兹(JahangirAziz)和李向明的观点,由于中国出口的科技含量升高,最近10年来中国出口对外部需求的敏感性上升。“a'sgingTradeElasticities”,aandtheWorldEy,Vol16,No3,2008,近年来表现出的一条基本规律是,外部需求每上升1%,中国出口将上升4.5%。1995~1999年间这一比率为3.6%,当时美欧经济收缩幅度达到约3%。预计中国面向美欧市场的出口缩减约15%是合理的。
说到出口,就不能不提人民币汇率变化的效应。研究表明,中国出口对人民币汇率的敏感性大致为其对外部变化的敏感性的一半。也就是说,海外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受到人民币价值的影响,但幅度不像经常听到的那么大。人民币每升值1%,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下降约2%。尽管如此,2008年第四季度,以贸易加权为基础的人民币汇率创下20年来的高点,在同期美元走强的形势下,2009年第一季度一直停留在这一高位。2009年初与2005年相比,人民币贸易加权汇率升值约20%,与2008年初相比也贵了约10%。也就是说,即使人民币仍可能存在低估(毕竟中国对外贸易仍为巨额顺差),但与此前相比,它相对于其他货币升值的幅度也是很显著的。而同期,多种亚洲货币兑美元和欧元呈疲软态势。这也将给中国出口行业带来很大的影响。
<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
因此,本章中,借助部分经济学家在贸易领域的潜心研究,我们将尝试找出度量贸易对中国的重要性的正确方法。
评估贸易对一个经济体的重要程度最简单(也是最有问题)的方式,是看它的出口额。2008年中国出口总额达1.4万亿美元,占中国GDP的31%。这一规模十分巨大,一般情况下,像中国这样规模的经济体的出口占比要远低于这个数字。这种方式存在的一个大问题在于,出口数据中包含着大量进口,这些进口材料经过一定的程序后很快成为出口,留在中国的附加值非常低,这就是所谓的“加工贸易”经济。简单地说,加工贸易就是进口原材料和配件,组装之后再出口。其中的关键是附加值。以标价300美元的Ipod为例,它由上海附近的工厂用进口原料组装而成,对于中国的重要性远不如其300美元的价签所隐含的那么大,在上海创造的附加值可能不足30美元。所有真正有价值的配件都是日本、韩国或者美国等地制造的。这意味着出口Ipod对中国来说不那么重要——连就业带利润创造的价值仅有30美元(更多的就业和利润被配件生产国获得)。在2008年中国的1.4万亿美元出口中,近半为“加工贸易”出口,规模达6750亿美元。因此,整体贸易数据可能夸大了贸易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
更好的评估贸易的方式是看非加工贸易(即一般贸易)出口。2008年,中国的一般贸易出口达7520亿美元。这类出口是中国企业使用国内原材料生产的产品的出口,几乎全部价值都是在中国创造的,在就业和利润方面对中国的重要性要大得多。占GDP比重为16%的一般贸易出口,是观察贸易对中国经济重要性的更好指标。但这种方式也存在问题,因为它同样也忽略了一般贸易在中国增加的价值。出口原油和汽车是有区别的——后者对中国而言更有价值,因为这一出口建立在更长的供应链基础之上,能够创造更多就业。
处理这一问题的传统方式是从全部出口中刨去全部进口,得到净出口数字,理论上说,我们可以由此得出全部国内附加值。要更好地理解出口对中国经济整体的重要性,我们还需要看GDP数据,即按支出法核算的GDP。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看多少钱被花出去了——多少钱被用于投资,多少钱被家庭和政府消费,多少钱用于净出口(也就是出口金额减去进口金额)。将以上支出加总,就是核算GDP的一种方式。2008年,名义GDP的6.5%为净出口,这一比例仅比上一年的7.6%略低。以这种方式看,出口对中国经济的重要程度似乎弱了很多。
整体GDP的增长是由4个增长引擎共同贡献的,净出口的贡献每年都在发生变化。从实际增长看(即经过价格变动调整之后),2007年中国经济同比增长11.9%,净出口为整体经济增长贡献了2.6个百分点。换而言之,净出口占当年整体经济增长的22%。2008年中国经济实际同比增长约10%,但净出口只贡献了0.7个百分点,仅占整体经济增长的7%。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很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某些年份净出口的增长比另外一些年份更重要。
以净出口为指标度量中国经济对外部需求的依赖程度是错误的。这是因为我们在估算中笼统地假定所有进口都进入了出口,因此从出口中扣除进口以得到一个净额。但是显然,这并不符合事实——中国的进口中也有一部分用于投资和自身消费。
要了解这一问题的本质,需要掘地三尺,深入中国经济内部,按各种产品,一道道生产工序,分步骤跟踪附加值。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才能知晓中国的工业产能中,有多少是生产出口产品的。我们才可能知道,某些行业只有10%的附加值在中国产生,90%被其他国家得到。只有这样做,我们才可以计算出平均的整体国内附加值。只看出口达到多少美元,或只看贸易顺差有多大不能告诉你这些。
但这一方式的难度在于,计算创造的附加值极其复杂,耗时费力——远非我们这些银行分析师的力量所及,我们中的大多数既没那样的头脑,也没那么多时间去做这些复杂的运算。幸亏,一些头脑聪明、功底深厚的做学问的经济学家做了这一工作,他们的研究给予我们很大的借鉴和启迪。
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是投入产出表。巨大的投入产出表中的数字,经过一定的假设和运算,可以追踪货物的原料投入、生产和流出某经济体的整个环节。当我们以这种方式跟踪货物的流动,就可以知道,哪些环节真正实现了价值增加。欧洲中央银行的两位经济学家,加博尔·善拉(GaborPula)和图奥马斯·佩尔托宁(TuomasPeltonen),采用了独特的亚洲投入产出表来分析亚洲范围内创造的附加值。“HasEmergingAsiaDecoupled?”,WPaper,GPula,TPeltonen,June2008,他们特别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所有这些附加值的需求来自哪里,国内还是国外?
他们的研究发现,亚洲经济体(尤其是中国、印尼等大规模经济体)的绝大多数需求仍然来自国内。中国和印尼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中70%来自国内。但另一个极端的例子是,新加坡生产产品的需求来自国内的不足30%,其余需求均来自国外。平均下来,2006年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附加值需求中有37%来自外部世界。
同样显著的一个发现是,这一比率比10年前高出许多。也就是说,尽管近些年这些经济体国内消费有较大增长,亚洲经济与外部世界却更加“挂钩”(而不是“脱钩”)。亚洲全部最终需求中,欧美日三大经济体占16%,亚洲占7%,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占了14%。印尼、中国和韩国是亚洲内需驱动最显著的经济体。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最易受到全球需求降低的冲击。
中国对外部世界的依赖总体上弱于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但根据普拉和佩尔托宁的估算,2006年仍有30%的附加值需求是由海外消费者和投资者拉动的。2000年时,这一比率是25.5%。这表明,自2000年以来,中国经济对外部世界的依赖程度加深了,而不是相反。鉴于2001年中国成为WTO成员以后出口的大幅增长,这一结论在我看来是成立的。
几名位于华盛顿和纽约的经济学家,罗伯特·库普曼(RobertKoopman)、王直和魏尚进,从另外一个角度探讨了这一问题。“HowMuchofeseExportsisReallyMadeina?AssessingDomesticValueaddedwhenProcessingisPersuasive”,NBERWPaper#14109,June2008,普拉和佩尔托宁着眼于最终需求的来源。库普曼等人则从出口出发,去发现其中含有多少国内附加值。他们的答案是:很多。世界平均出口中的国内附加值比率是75%。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出口价值100美元的货物中,75美元是国内创造的价值。这一点很有意思,表明全世界都在某种程度上参与了某种形式的“加工”贸易。也就是说,即便发达如美国,仍然在进口需要加工的原材料,加工后再出口。此前的很多研究认为,中国出口中75%的附加值是在国内创造的。但根据库普曼等人的反复计算,中国出口价值中的国内创造部分应该在50%左右。
他们也借助了投入产出表,但有一些不同。大部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假定,所有国家对制造出口产品的进口材料的使用方式和强度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同。这种假定简化了数学运算,却不适用于像中国这样一半进口用于加工贸易继而出口的经济体,很多行业创造的国内附加值非常有限。库普曼等人通过复杂的运算解决了这一问题。
简言之,他们估算认为,2006年中国出口中平均约50%的附加值是在国内产生的。当然,对于加工贸易出口来说,国内附加值比率要低得多,大约是20%。一般贸易国内附加值比率接近90%。将两类贸易综合在一起,得出总出口的附加值中有50%是在中国国内创造的。这一比率显著低于之前很多学者所使用的75%。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刘遵义的研究也得出了与库普曼近似的结论,他们的相关论文中使用的方法也相类似。“EstimatesofUSaTradeBalaermsofDomesticValueadded”,WPaper#295,StanfordtreforIionalDevelopment,November2006,刘遵义等人发现,在2002年的中国对美出口总额中,国内的附加值比例为37%。
自然,不同的行业在中国国内创造的附加值是有差异的。表面看起来很高科技的产品(如Ipod)的国内附加值最低。这当然也是意料之中的——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很多企业出于各种原因,仍然将真正高科技的制造环节放在国外。有时候是因为生产所需的高端设备中国尚不具备,企业一般与母国高校或研发设计中心合作。其他的原因还包括,企业希望将核心的高科技留在本国,以免被中国竞争者偷学到手。
当前中国做得很好的不是高科技出口,而是“中等科技”出口,基础化工、汽车配件、机械设备出口的国内附加值都很高。换句话说,这些出口对中国更为重要——它们的供应链深入国内经济,而不是国外,因此给国内创造了更多就业(通常收入较高),同时也为中国企业和它们的股东创造了更多利润。
在研究的最后,经济学家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中国是否真的想升级为“高科技”,既然高科技为国内经济创造的附加值并不多。我猜想,中国政府真正希望见到的,是计算机、通讯设备等行业在国内经济中衍生出更多更长的产业链条,以产生更多国内附加值。从库普曼等人的表述中,很少有证据表明这一情况正在发生。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大致匡算出,出口对中国经济具有多大的重要性。我们已知,中国出口中50%的附加值是在国内创造的。2007年中国出口总值达12180亿美元,约有6090亿美元来自国内工业。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我们还知道,当年工业生产总值(除建筑业外)为14901亿美元,约占GDP的43%。由此得出,工业附加值中的41%进入出口(6090亿美元除以14910亿美元)。这个比例很大。也意味着2007年工业出口相当于GDP总规模的18%,相当于2008年GDP总规模的17%。这一比例当然要小一些,因为GDP中还包括农业和服务业,中国这两大类产业的贸易额普遍不多。
话题说到这里并未结束,我们还需要估算每一年的投资中有多少进入外向型企业厂房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港口以及工人宿舍等。这个数据很难估算,简单地说,没有十分的信心,是不可能估算出来的。但我们可以做些(尽可能合理的)猜测。我们已知,在2007年官方投资中工业投资占43%,出口在工业活动占所占比重约为41%,假定出口行业的投资与出口活动保持一致,那么我们可以估计2007年投资中18%(41%中的43%)属于出口行业的投资。
这些估算对于2009/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具有深刻含义。研究美国经济的同事预期,2009年美国经济将收缩2.6%,欧洲经济将收缩3.8%。很多新兴市场经济体也会受到影响——尽管大多数新兴经济体经济仍在增长(我们预计2009年印度经济增长6.4%,巴西经济增长0.6%)。整个全球经济将会出现负增长,或者非常接近零增长。2009年11月,本书即将付梓之时,全球市场大有起色,但仍对2010年的前景惴惴不安。很多人担心美欧日三大经济体出现二次探底。我们认为,至少美欧经济增长速度会低于潜在增长率,到2010年底美欧经济刺激政策的效力将会减弱。
对中国经济具有什么影响呢?我们要说的第一件事是,全球经济减速对中国工业的冲击力度要大于2007年末/2008年初大多数分析家的预测。本次全球危机爆发之前我掌握的数据显示,2006~2007年,中国制造业中的40%最终成为出口。因为我们是沿着供应链追踪附加值,所以附加值数据中包括最终进入出口的加工贸易进口零部件和基本加工产品的价值。这意味着,每10个制造业岗位中的4个岗位与出口有关,也就意味着每10元企业销售收入中的4元依赖于出口市场。一旦出口出现下滑,将会带来大面积的失业压力,并给企业利润造成极大冲击。并且,由于我们估价每5个投资项目中有1个是外向型的,对投资增速也会产生影响。
那么,中国对外需放缓有多敏感?根据IMF经济学家阿齐兹(JahangirAziz)和李向明的观点,由于中国出口的科技含量升高,最近10年来中国出口对外部需求的敏感性上升。“a'sgingTradeElasticities”,aandtheWorldEy,Vol16,No3,2008,近年来表现出的一条基本规律是,外部需求每上升1%,中国出口将上升4.5%。1995~1999年间这一比率为3.6%,当时美欧经济收缩幅度达到约3%。预计中国面向美欧市场的出口缩减约15%是合理的。
说到出口,就不能不提人民币汇率变化的效应。研究表明,中国出口对人民币汇率的敏感性大致为其对外部变化的敏感性的一半。也就是说,海外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受到人民币价值的影响,但幅度不像经常听到的那么大。人民币每升值1%,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下降约2%。尽管如此,2008年第四季度,以贸易加权为基础的人民币汇率创下20年来的高点,在同期美元走强的形势下,2009年第一季度一直停留在这一高位。2009年初与2005年相比,人民币贸易加权汇率升值约20%,与2008年初相比也贵了约10%。也就是说,即使人民币仍可能存在低估(毕竟中国对外贸易仍为巨额顺差),但与此前相比,它相对于其他货币升值的幅度也是很显著的。而同期,多种亚洲货币兑美元和欧元呈疲软态势。这也将给中国出口行业带来很大的影响。
<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