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其他类型 >新宋Ⅱ·权柄4最新章节 > 新宋Ⅱ·权柄4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八章 大安改制 第十二节

  西夏。兴庆府。

  这个曾经兴盛一时的军事强国的都城,此时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紧张的味道。官员们穿梭往来,交头接耳,有些人在选择,有些人则在观望,很多人都敏感地觉察到变化即将到来。

  局势看起来非常不妙。

  朝廷派遣密使向青唐请求和亲,被董毡断然拒绝。不仅如此,董毡还大肆宣扬,恶毒地嘲弄西夏。这件事情让西夏颜面扫地,若是换在以前,这就是战争的开始。但在此时,除了加深西夏的窘况以外,兴庆府没有人敢提出“报复”二字。

  自谅诈以后,西夏对吐蕃就没打过胜仗,何况现在?这种自取其辱的事情,连梁乙埋都知道不必去做。

  惟一让西夏人稍稍安心的是,与辽国的谈判,进行得非常顺利。

  但是这种顺利,在一些人看来,却完全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东西。夏国冒着触怒宋朝的危险,出兵威胁杨遵勖的后方,而西夏军队攻占的土地与人民,西夏国一点也得不到,并且,西夏军队还不被允许进入愿意投降的城镇——因为辽国担心西夏军队劫掠;也不得攻击忠于辽主的部落……如果改成更直白的表叙方式,则意味着西夏将出兵替辽主打一场自己得不到任何实质性好处的战争。他们得到的,只是许诺。

  最核心的许诺只有一样:如若夏国遭到宋朝侵略,辽国会出兵帮助。

  但是,包括夏主秉常在内,也有一部分西夏将领在怀疑辽国是否会兑现自己的诺言。其实,绝大部分的西夏将领都只相信抢劫,而不会相信承诺。对他们而言,战争等于抢劫,诺言毫无意义。人们不过是在努力地骗自己相信这样一个事实:夏国与辽国结盟了。如此而已!

  对于夏国而言,这有点像一个溺水的人,拼命地要抓住每一根稻草。

  也许,这份协议真正的作用,并非军事上的,而是政治上的。

  得到了辽国这样强大的国家的保护承诺,梁乙埋的地位,至少在表面上,是再次稳固下来了。

  所以,当五月份,萧佑丹满意地回国之时,国相梁乙埋亲自送出百里,临别之时,还拉着萧佑丹的手,赌咒发誓,许诺一定会出兵夹击杨遵勖。

  但是兴庆府空气中的紧张味道,却并没消失。

  人们还在等待。

  虽然只是一丝希望,但是西夏的君臣们,还是希望出使大宋的李乾义,能够带回好消息。

  同是在五月。

  当梁乙埋与萧佑丹道别的时候,李乾义一行,终于回到了西夏,进入了仁多澣的辖区。仁多澣留李乾义休息了一个晚上,次日便选派了一千骑兵,在仁多保忠的率领下,护送着李乾义,前往兴庆府向夏主复命。

  李乾义到达兴庆府的那一天,是五月十五日。

  “你是说,宋朝无亡我之意?”秉常瞪大眼睛望着李乾义,黑沉沉的眸子在烛光下闪烁着。听到李乾义回国的消息,秉常立时丢下刚咬了一口的烤羊腿,连夜召见李乾义。

  李乾义躬身答道:“至少宋朝口头上是这么说的。除了石越的暗示外,臣离开汴京之时,宋朝兵部侍郎郭逵奉旨前来送行,他亲口向臣传达宋帝的口谕,道是沙漠以外,宋朝取之无用,游牧之族此来彼往,宋朝反要用军队镇守,甚费钱帑。不若以大夏为之镇守边疆有利。但宋朝甚忌我大夏扰其陕西,故道横山之地,他们必要图之。”

  “横山亦是我大夏生死之地。”秉常蹙眉忧道,“横山若失,则攻守战和,皆由他人。”

  “此是迫不得已。眼下我大夏亦无力与东朝争横山。”李乾义无奈地说道。

  “先不管这些。”秉常摇了摇头,又问道:“郭逵可还说过甚事?”

  “郭逵且道,若我大夏能谨守臣职,绝辽通宋,开放贸易,宋朝不仅愿意休兵,且愿每年赏赐宋夏贸易总税入的二成予我大夏。其又道,宋朝需要大量牛马,若大夏果真能放开贸易,则宋朝每岁至少可以从我大夏买羊四十万,牛二十万,马六万以及盐五十万斤。若大夏能开通宋与西域之商道,宋朝每岁可再赏赐钱二万贯,布四万匹。”李乾义如实地向夏主报告一切。

  “他们想做什么?”秉常反被吓了一跳。他的头脑,无法理解“贸易”二字的含义。他直觉地认为,宋朝平白无故地给出这么多好处,后面一定藏着大阴谋。

  “郭逵只是说,宋朝想找一个办法,让西北永久息兵。”李乾义迟疑了一下。

  “你想说什么?尽管直言。”秉常捕捉到了李乾义的动作。

  “臣以为,若果真如宋朝所言,对我大夏,亦是有莫大的好处。”李乾义有点底气不足,毕竟他说的,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情。“以往互市规模甚小,然我大夏已颇得好处。若互市规模果真能扩大至这个程度,那我大夏所得之利,远胜于出兵劫掠。而宋朝也的确需要我大夏的牛、羊、马、盐。臣在汴京,见到从汴京一个城门,每日驱赶入城宰杀之羊,便有数万头之多。且据臣打探所得,宋朝每月从辽国所买之羊,至少达数万头。而这是因为辽国元气未复,不足供应更多所致……”

  “你是说宋朝是诚心议和?”秉常还是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李乾义的头垂得更低了:“臣……臣不敢确信。”

  秉常背着双手,急促地来回走着。

  “若依郭逵此言,于我大夏确有好处。只要不遭天灾,这贸易所得,确是远胜于劫掠。”秉常似是自言自语,“但这对宋朝有何好处?必是懈我之计……”

  “宋朝或果真有意南图,亦未可知。”李乾义低声道,“何况宋朝果真是为懈我,我不中计便是。借此机会,恢复国力,亦是良机。”

  秉常的脚步停了下来:“你说得有理!”他顿了一下,又疑道,“只是卖羊与盐也罢了,卖牛马,却也会增加宋朝的国力。终必为我国之大患!”

  李乾义苦笑道:“难道我国不卖予他,宋朝的国力便不会增强吗?契丹已经在卖了。”

  秉常顿时愕然。半晌,才叹了气:“唉!”

  “只是宋朝的条件……”

  “绝辽通宋而已,不足为虑。”秉常对辽国可没有任何顾虑。

  李乾义苦笑了一下,他左右看了一眼,却没有说话。

  秉常愣了一下,朝左右挥了挥手。侍候在两旁的卫士与侍从连忙一一退下。李乾义见殿中人皆走空,这才压低声音,低声道:“除此以外,宋朝还要陛下亲政,行汉制、用汉礼,以及……”他略迟疑了一下,终于咬牙说道:“以及国相的人头!”

  “啊?!”秉常倒吸了一口凉气。他并非爱惜梁乙埋的人头,而是畏惧梁氏的势力。“这……”

  “宋朝君臣,恨国相入骨。皆以为国相不可信。而国相曾遣人刺杀石越,石越尤其怀恨,必欲诛之而后快。”李乾义沉声道,“若国相不死,石越绝不肯善罢甘休,一切休提。”

  “这……”

  “陛下知道石越在宋朝举足轻重……”

  “此事须从长计议。”秉常盯了李乾义一眼,道:“你不可泄露片言只语。”

  “是。”

  “外面送你来的将军是谁?”秉常岔开话题,随意问道。

  “是仁多保忠将军。”

  “哦?”秉常心里,还在不停地翻滚着。宋朝要诛杀梁乙埋,究竟只是石越的私恨,还是想挑起夏国的内乱?秉常的手指烦乱地搓着。

  “他还带来仁多统领的密奏,想亲自呈报陛下……”李乾义没有体会夏主的心情。

  “宣他进来。”秉常下意识地说道。

  “是。”

  次日。

  西夏国相府。

  “南朝许诺休兵议和?”梁乙埋倨坐在一张胡床上,盯着李乾义,问道。

  “是。”李乾义小心地把昨晚对秉常说的话,又向梁乙埋复叙了一遍。当然,省去了宋朝要他梁乙埋人头的那部分。

  梁乙埋不动声色地眯着眼睛听完,忽问道:“皇上怎么说?”

  “皇上说要从长计议。”

  “喔。”梁乙埋挥了挥手,“你辛苦了,先回去休息吧。太后免不得也要召见你的。”

  “谢国相。”李乾义恭谨地应道,又向梁乙埋一揖,退出国相府。

  “你以为如何?”待到李乾义走远,梁乙埋方转头向梁乙逋问道。

  “宫中卫士报告说,昨晚这厮见皇帝时,曾屏退左右密谈。他必有事情瞒着我们。”梁乙逋脸上的肌肉跳了跳。

  “使团中我们的人怎么说?”

  “一概不知情。只知道石越和郭逵,单独与这厮谈过。”

  “他回来时在仁多澣那里待了一晚,还是仁多保忠送他回京的,是吧?”

  “是。”梁乙逋脸上还有忧虑之色,“昨晚皇帝还见了仁多保忠,谈了约半个时辰。只恐对我家不利。”

  “仁多保忠带了多少兵?”

  “一千人。”

  “给我打发回去。”梁乙埋冷冷地说道,“把仁多保忠留下,这是质子。”

  “是。”梁乙逋答应着,又道:“天下没有这么便宜的事情,宋朝亡我之心,路人皆知。现在却又许下这许多好处,正是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必是南朝奸计!”

  梁乙埋点点头,道:“我自然知道这是奸计,但是国中文武百官,却未必知道。将人逼到绝路时,又将老大一块肉摆在你面前,利令智昏,人人都想着左右是个死,不如咬一口试试……”他脸上的肌肉抽搐了一下,咬牙道:“这才是毒计!必是石越小儿所设。”

  “那当如何应对?总要设法知道李乾义和皇帝私下里说了什么才好……”

  “怕什么?”梁乙埋桀桀冷笑道,“只要握紧兵权,他们玩不出什么花样!明日你便去军中住着。府中宫中,全部调上精锐可信之士。旁事只要静观其变便可。”梁乙埋打仗外行,但是对于政治斗争,却是十分精通。

  “是。”

  “再派人盯紧李清与文焕。”

  “是。”梁乙逋应道,沉吟一下,又问道:“禹藏花麻呢?”

  “别去惹他。”梁乙埋皱紧了眉头,“那是个蛮子。真惹恼了他,他能马上翻脸率兵攻打我的相府。反正他一个人不足为惧,不要管他。真闹出事来,你就让人率兵把他围了,我保管他立刻向你效忠。”

  “是。我即刻便去安排。”

  梁乙埋微微点头,轻松地笑道:“若果真闹将起来,千万别伤了小皇帝。真惹上了弑君的罪名,会惹得天下大乱的。”

  “我理会得。”

  “嗯。嘿嘿……本相倒要看看,他们到底能玩出什么花样来。”放肆的笑声,从国相府中传出。

  “文卿,你以为南朝可信吗?”秉常依然在犹豫。

  文焕沉吟着。他心里也不是很明白朝廷的用意,但是在李乾义回国之前,职方馆就传给他命令,要他尽其可能,劝夏主接受朝廷的条件。

  “南朝经略南海之意倒很明白。但即便如此,其可信不可信,其实并不重要。”

  “哦?”

  “南朝所提条件,对大夏利大于弊。陛下若欲真正掌握朝政,铲除权臣亦是必然之事。这些事情,南朝不提,陛下迟早要做。眼下他们提了,不过是顺水人情。”

  秉常沉吟着。文焕说的话,的确很有道理。

  “不过……”

  “陛下所虑者,并非南朝可信不可信。而是梁氏在国中经营已久,党羽密布,又握有军权,兼有太后之助,若轻率行事,恐诛虎不成反被虎伤。”文焕直视秉常,直言无忌地说道。

  秉常默然,良久,方点头道:“诚如卿言。”

  “臣请为陛下谋之。”文焕压低了声音。

  “只管直说。”秉常不由走近了数步,急切地说道。

  “梁氏虽然把持朝政,然而文武大臣,并不归心。陛下果真欲行大事,所要诛灭者,不过梁乙埋父子及二三死党尔,图之不难。臣闻仁多统领素忠义,且与梁氏不和,陛下可遣一使者,密谕仁多,使其谎报宋军入寇。陛下以李清随扈,立召梁乙埋及文武百官商议,待其至,可立诛之。尔后使一亲信之臣围宫,保护太后。陛下亲率御围内六班直持梁乙埋人头往军中,声明只罪梁氏父子,余皆赦免,夺军权易如反掌。尔后召仁多统领入京为相,则大事定矣。纵若有他变,陛下自守宫城,而使仁多预先领兵进京勤王,梁氏亦不过为鸟兽尔。此事只须行事周密果断便可。”文焕是存了心要挑起西夏内乱。西夏经过大败,若内部果真再来一次内战,便是神仙也救不了西夏。

  秉常沉吟许久,摇摇头,道:“终是行险。”说完,又苦笑道:“御围内六班直,梁氏党羽亦众,只恐也难以令他们完全听命于我。”

  “欲行非常之事,必冒非常之险。”文焕咬牙道,“御围内六班直虽有不服者,除之不难。且仁多保忠将军部下,尚有千余精兵可供陛下差遣。”

  “你如何知道?”秉常吃了一惊,警惕地问道。

  “臣刚才碰到仁多保忠将军。”文焕低声道,“仁多将军对臣夸耀,他带来千余精兵,皆是百战之余,可与六班直一较高下。臣当时不晓其意,现在想来,必是仁多统领深谋远虑……陛下,机者,难得易失。天予弗取,反受其咎。请陛下早下决断。”

  “此事亦不必操之过急。”

  “陛下!”文焕急道:“若陛下迟疑,臣料梁氏必设法逐仁多之兵出京。”

  “容我三思。”

  “陛下!”

  “不必再说了,你善守机密便可。”秉常转过身去,身子微微颤抖。他此时又有冲动,想当即采纳文焕之策,一举除去梁氏;但心中却始终有一种难以抗拒的恐惧,万一失败,万一失败……他有点无法想象失败的后果。我是西夏的皇帝,只要我不逼急了梁乙埋,他也不会敢把我怎么样吧?一种侥幸的念头,在秉常的脑海中徘徊不去。也许,我答应了宋朝其他的条件,他们未必一定会坚持要梁乙埋的人头……

  他祖父的狠决坚忍,在他这里,竟然连一点也没有剩下。没有人知道,他懦弱的基因,究竟是从哪里继承来的。

  三天之后。

  李乾义带来的消息,传遍了整个兴庆府。在兴庆府上空弥漫已久的乌云,几乎一扫而空。宋朝仅仅是要求夏主亲政,行汉制、改汉礼,通商、绝辽,以及事实上割让横山——除了最后一条让许多人感到一点危险与心疼外,其余的条件,绝大部分西夏人都乐于接受。甚至可以说,这正是他们期盼的。

  每个人都在等待梁乙埋的态度。

  即便是梁乙埋的党羽,也有一部分人私下里希望他能答应宋朝的条件,以免去西夏建国以来最大的一场危机。已经不止一两个人对他不断地发动对宋朝的战争感到不满了,现在大部分人都期盼着与宋朝的和平。

  当然,也不是没有反对者。

  也有相当数量的保守派,也是实力派,他们虽然不介意夏主亲政,不介意通商、绝辽,甚至不介意让横山易主,但是他们却反对行汉制、改汉礼。

  只不过,在这种时刻,他们也不敢轻易地跳出来表达意见。

  因为这一部分人,比其余的人更深刻地尊重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宋朝现在是强者,触怒强者并非明智的选择。更何况,这中间还牵扯到复杂的政治斗争。

  即便没有招来宋朝的军队,可是万一夏主某一日果真掌握政权,先跳出来的人,也一定是被肃清的对象。西夏不是宋朝,这里的政治斗争不是以失败者被流放而收场。在这里,失败者就只有死。

  所以,他们宁肯退而观望。

  为了穿什么衣服,叫什么名字,行什么礼节,而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对于西夏的这些酋长们来说,这并不值得。毕竟,无论兴庆府耍什么把戏,他们在自己的部落,依然可以保持自己的风俗,没有人会来管他们。

  罕见的,梁乙埋病了。

  自五月十九日起,西夏国相梁乙埋突然间称病,不再上朝。

  局势再次变得诡谲起来。

  在同一天。

  兴庆府城西,仁多保忠的兵营外。

  一个西夏军官带着四个随从,气势汹汹地向辕门走来。他刚至辕门前,“当”的一声,两把铁戟交叉,挡在他面前。

  “滚开!”军官怒声吼道。

  守营的士兵仿佛完全没有听到他的话,眉毛都没有动一下。

  “刷”的一声,军官将佩刀拔出半截,却忽然停住了——军营有十几个弓箭手,将箭头对准他,他骂了一声,狠狠地将佩刀插回。厉声道:“奉国相之命,本官有公事要见仁多保忠。”

  “稍等。”一个小校模样的士兵应了一声,转身向营中跑去。

  不多时,那小校又跑了回来,抱拳道:“有请。”

  铁戟这才分开,军官带着随从,大步走进营中。正待向中军帐走去,不料又被那小校挡住:“将军只见大人一人。我营中规矩,任何人不得挟刃见主将。”

  “你们等在这里。”军官恨恨说道,将腰刀解下,狠狠地扔给小校,怒气冲冲向中军帐走去。

  他进到中军帐,也不等通报,掀开帐帘便闯进帐中。却见帐内站着四个虎背熊腰的卫士,帅案前坐着一人,正低头看着文书。见他进来,连头也没抬,只是冷冷地问道:“国相有何事找我?”

  军官见仁多保忠如此无礼,不由大怒,将一份文书扔到仁多保忠帅案,怒声说道:“国相敕令将军所部即日离京。兴庆府非外军久驻之地。”

  “知道了。”仁多保忠看都不看,便将文书直接丢到一个角落里。

  “你!”

  “我什么?”仁多保忠霍然抬头,犀利的眼神逼视着那军官,那军官被吓了一跳,不禁倒退了一步。

  “烦你回去回禀国相,便说我部粮草不足,士卒疲惫,尚须休整数日。”

  军官鼓起勇气,高声道:“你这是违背军令!”

  “是吗?”仁多保忠嘴角露出一丝讥笑,仿佛在说:“那你能将我怎样?”嘴里却是淡淡地说道:“那你便告诉国相好了——我仁多保忠,只奉大夏国皇帝之敕令!非有皇帝陛下下旨,旁人之令,恕难从命!”

  “你……”

  “送客!”仁多保忠大声喊道,不待军官再说什么,两个卫士便大步上前,几乎是半拎着那军官,将他丢出了帐外。一人还在他耳边低声威胁道:“若敢聒噪,必取你狗命!”

  目送着军官悻悻地离开仁多保忠的大营,一个男子微笑着摇了摇头,掀开中军大帐,弯腰钻了进去。

  “状元公。”见着来人,仁多保忠一改倨傲之态,站了起来,笑着迎接。

  文焕笑着抱拳,道:“梁乙埋虽然受挫一次,必不肯善罢甘休。”

  “他能奈我何?”仁多保忠不屑地笑道,“梁氏威信全无,又如何能用军法节制部众?他不敢招惹禹藏花麻,难道我仁多家便是好惹的?”

  文焕注视仁多保忠,低声道:“只恐他用诡计。”

  “诡计?”

  文焕点点头,沉声道:“将军在此,是最好的人质。”他顿了一下,笑道:“不过,只要将军不离大营,便可无忧。”

  仁多保忠低头思忖一会儿,猛然醒悟,抬头笑道:“我偶感风疾,焉能离营?”

  文焕看了仁多保忠一眼,意味深长地一笑,也不多说,抱抱拳,便转身离去。

  仁多保忠望着文焕离去,微微叹了口气。他与文焕交往虽然不多,但是却已知此人心机深沉,智算过人,行事果决,实在大出他的意料。这样的人物,竟然被李清降伏,背弃自己的族人,真不知是可怜还是可叹。仁多保忠颇有点百感交集,他知道宋朝可以说是蒸蒸日上,说得不好听一点,万一宋朝果真灭夏,像他与仁多澣这样的人物,只要投降宋朝,还能不失荣华福贵;但若是文焕被擒,却绝对不会有好结果。本来文焕的命运如何,与他仁多保忠可以说毫不相干,但是,文焕在西夏的妻子,却是他的堂妹,而且是感情颇好的堂妹……为了这个,仁多保忠却又不能不操心。

  “不过,”仁多保忠自失地一笑,暗怪自己杞人忧天,“无论如何,只要能除去梁乙埋,大夏也不是这么容易灭国的……”

  继梁乙埋告病不朝之后,仁多保忠也突然生起病来。

  这个年轻的将军,谢绝一切探视,每日坚卧营中,绝不见任何外人,仅仅是上表请求夏主允许他继续在京府养病。不久,仁多澣也知道了这个消息,也送来一份奏折,乞求皇帝能让仁多保忠率他的“亲兵”,一道在京师养病,待病愈方归。

  秉常顺水推舟地批准了仁多澣的请求,让仁多保忠安心养病。

  梁乙埋明知道这是仁多澣插进兴庆府的一颗钉子,却也拿他没有办法。不过,无论如何,梁乙埋都不能就这么任由仁多保忠这么钉在兴庆府中,他指使亲信,以防止军士扰民为名,在仁多保忠大营的周围,筑起了高大的坊墙,将仁多保忠的部队圈在坊墙当中,又派了两支部队,一前一后监视着坊墙的两道大门。

  仁多保忠却也沉得住气,任由梁乙埋摆弄,竟是一点也不理会。

  眨瞬之间,时间便过去了五个月。

  这五个月的时间里,西夏的局势从表面看来,已经恢复了平静。人们也渐渐从战败的打击中,回过神来,一切看起来都渐渐正常——对梁乙埋不满的依然不满,趋附梁氏的依然趋附,观望的始终观望。没有什么变化。

  惟一还昭示着暗潮并没有真正平息的是,国相梁乙埋依然告病,而仁多保忠的病也没有痊愈。李清、文焕、禹藏花麻等人始终在不懈地游说夏主秉常,但是秉常却始终在观望,或者说是在犹豫。文焕与李清撰写的关于改制的条程,在秉常那里,已经摆了很久。

  从宋朝传来的消息,对西夏而言,也很难说是好是坏——石越在五月底回到了陕西。

  战争并没有继续下去。宋军在横山的行动没有停止,但也仅限于此。石越显然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内政当中。

  但这也只是推测。西夏人现在真正可以确知的,仅仅是石越的的确确回到了陕西。而宋夏的关系,可以说并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也没有任何恶化的迹象。偶尔有细作报告传来,显示着宋军一直在进行着可疑的调动,但是却没有更多的情报让西夏的边将进行分析。于是这样的情报便被暂时丢到了一边。

  来往于宋夏边境,在双方边境戒备森严之时,并非想象中那么容易的事情。西夏并没有如职方馆那样组织结构更先进的间谍机构,他们的情报来源,依然是中国传统的模式——通过边境将领的私人间谍来搜集情报。这种模式下,情报的数量与质量,完全取决于将领的个人能力与运气——亦即他分析情报的能力,以及是否有足够的运气招揽到好的间谍;并且,将领之间一般也缺少交流。而上级对情报的掌握,则往往来源于将领们那极不全面的报告。没有一个将领会心甘情愿地向上级报告他知道的一切,因为在传统的情况下,对敌人的了解,实际上也是一种政治资本。对情报一定程度的垄断,对于个人而言大有好处。

  宋朝以前也是采取同样的模式。在那种模式下,每个边境的官员对西夏都有自己的了解,但每个人的了解都是片面的,而朝廷上至皇帝下至大臣,对于西夏,普遍都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只有最杰出的人士,才可能对敌人真正有所了解。

  但是职方馆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宋朝与西夏相比,在情报上拥有压倒性的优势。专门的人员、专门的资金,从事专业的情报搜集工作,在资源整合后,间谍们活动的范围,比以前不仅可以更广泛,而且可以更深入。与此同时,又有专业的人员将这一切整理成更全面的文件,供决策者参考。可以说,职方馆的出现,让宋朝君臣第一次真正了解了自己的对手。

  不过,职方馆的人,同样也是人。

  宋夏双方在边境的戒备,对双方的间谍都是同样的限制。仁多澣虽然私下里与宋朝进行互市,但并不意味着他会对宋朝的细作掉以轻心。

  超过半年的时间内,西夏人基本上不知道宋朝发生了什么。特别是对陕西内腹地区发生的事情,可以说是一无所知。

  而宋朝也好不到哪里去,往往要两三个月才能传回一次情报。

  熙宁十一年十月一日。

  在宋夏边境的环州,下起了小雪。

  按照石越与仁多澣的密约,双方每个月在初一和十五举行两次互市,分别在宋朝的环州与西夏的清远军城举行。这一天正好是互市的日子。尽管小雪使道路变得泥泞难行,但是这一天,还是有许多的商人,赶着牛羊,推着小车,从西夏境内出发,经过宋军哨卡的检查,进入环州城内的东市,与早已等候在此的宋朝商人交易。环州城的市民们,往往也会在这一天去集市,卖掉自己的手工业产品或农产品,买回自己需要的东西。

  这座经过战争摧残的城市,已经渐渐恢复了活力。

  不过战争的记忆并没有从环州百姓的脑海中消失。城内香火最旺盛的庙,便是城西的狄将军庙。庙里供奉的狄詠金身,比起大宋朝最英俊的神灵二郎神都要英武三分;陪祠的李敢当也是栩栩如生。而除此之外,环州家家户户,都供着石越的生祠——尽管官府屡次下令禁止,却毫无作用。百姓们有自己朴素的感情。

  除了这些,战争留给环州的,还有一座“陕西路第一振武学校”以及环州军事小学校。这两所军校实际是二而一,一而二的。因为草创,其规模并不大,总计学员都不过百余人。但是身着戎装的少年,精神抖擞地出现在环州街头,也是环州的一道风景线。

  大约在上午巳初时分,在环州东市的一座新建的酒楼内。

  虽然外面的雪有越下越大的趋势,但是东市内依然是人声鼎沸,进入市场的人络绎不绝。而酒楼内,因为时间不到,反而稀稀落落的,没有几个人。不过,由于双方处于准战争状态,对于来宋朝互市的西夏商人,宋朝也有着严格的限制——他们只被允许在规定的区域内活动,所以,掌柜的倒并不担心自己的生意。西夏商人们可以选择吃饭的地方并不多。他反而会在心里暗暗看不起酒楼里的西夏客人们——在这个时候不去做生意,反而来酒楼喝酒的,一定是败家子。当然,雅座内的除外,那些都是谈大生意的。

  也算见多识广的掌柜知道,各种各样的人都是存在的。毕竟现在他的酒楼中,十几个客人中,也有四五个是西夏人。

  他的客人们显然不知道自己在被掌柜的腹诽。因为这些地方严禁售卖报纸,所以酒楼内也没有报博士与说书人存在,甚至连陪酒的妓女也没在这个时间出现,客人们只是在楼上楼下三三两两一桌,低声地说着话。

  “掌柜的。”一个青年男子的声音,打断了掌柜的胡思乱想。趴在柜台的掌柜头都没抬,懒洋洋地问道:“什么事?”

  “地字五号房在哪里?”

  “进里门,左拐,过一道门,右拐,第二间便是。”掌柜下意识地回道,待到说完,方想起那房子早有人了,忙抬起头来,叫道:“客官!那房有人了……”

  “我知道。”那个男子一面答应着,人却早已走远。

  依言左拐,过一道门,右拐。果然,第二间房门挂着“地五”的木牌。男子伸出手,轻轻叩了叩门。三长一短一长。

  “是谁?”屋里传来的声音,竟是个还没有变声的男孩的声音。

  “长安来的。”

  门“吱”地一声打开。

  男子走进房中,却没见有人在房中。他也不找,只是将门闩上,找张椅子坐了。方从怀中掏出半片鱼符来,和放在桌上半片鱼符合了。便静静地坐在那里,不再说话。

  “等你很久了。”过了一会儿,声音再次响起。

  “有何非常之事吗?”

  沉默了一阵,那人方说道:“若是无事,我也不必如此麻烦。但此事总是不能放心他人,而且亦没有直接证据……”

  “嗯。”青年男子轻轻应了一声。便听那人继续说道:“我家主人要我来传话给石帅,西夏两个月内必有大变。”

  这么惊人的消息,青年男子也只是微微点头,并没有什么惊讶的表现。

  那人似乎觉得有点奇怪,忍不住问道:“难道石帅早已知道吗?”

  “这似乎不合规矩了。”青年男子笑道,“何况石帅知不知道,我如何知道?”

  “哼!”那人哼了一声,冷笑道:“你以为我不知道你是谁吗?”

  青年男子眼中闪过一丝讶异之色,却并不追问,只是笑道:“职方馆的规矩,本来与我无关。你才是职方馆的人,我可不是。”

  “我也不是。我主人才是。”那人颇不服气。

  “罢了罢了,我不想回去被骂。”青年男子笑道,“言归正传吧。我从长安辛苦赶来,也不容易。”

  “我不辛苦吗?”那人反驳道,青年男子不觉一笑,只觉那人争强好胜,不知如何竟然入了职方馆,而且还地位颇高。又听那人悻悻地说道:“这事情,并无一点证据。但又确实要紧,所以我家主人让我特意来一次……叫转达给石帅,夏主这两个月内,必定改制。”

  青年男子听到这样的消息,却依然是波澜不惊的神色,只问道:“令主人这般想,定有他的缘由。”

  “若有证据,何必这般麻烦?”那人颇显不耐,道:“我家主人说,这不过是他的直觉。他身临其境,感受已多,所以方能有此判断。若强要证据,只有一桩,夏主在十几日前,曾经秘密召见仁多保忠……你告诉石帅,让他自己决断便是。夏主行事向来率性,果真要证据,却也甚难。”

  “那……”

  “我知你要问什么。”那人对青年男子不信任他主人的话,显得十分不满,言辞中便颇不客气,“那两人都无法证实。”

  青年男子此时才不禁要目瞪口呆。世上哪有这么骄悍的细作?简直是闻所未闻。他不禁微微动气,道:“我知道了,必当如实禀报给石帅。”便作势起身要走。

  “你急什么?”那人冷笑道,“我家主人还有话说……”

  “请说。”青年男子虽然地位不高,但平生却没受过多少这样的气,不免也微微发怒,生硬地回道。

  “椅子下面,有一张纸,写了兴庆府一带兵力布置和各军将领名单,你取了回去给石帅,他看了后,便可知道夏主这次改制能不能成功……我们陕西房收买的西夏将领名录,按例只能上报枢府,还要劳烦石帅自己问枢府去要。”

  青年男子知道这人后一句是故意刺激自己,也不理会,只依言向椅子下面摸去,果然摸到一张纸,他打开略扫了一眼,便小心收入怀中。

  “夏主一旦改制,我辈之任务便完成一大半。”那人竟打了哈欠,笑道:“做了这么久的细作,总算快可以解脱了。”

  “莫要高兴太早,那还只是你家主人臆测。”青年男子忍不住故意打击道。

  “哼!”

  “石帅也想请问一下你家主人,李清将军究竟有无可能反正?”

  “石帅关心此事做甚?”那人似乎有点吃惊,“李清反正,只是手段,并非目的吧?”

  “如此人才,不为大宋效力,岂不可惜?”

  那人沉默了许久,方缓缓说道:“原来如此。请你回复石帅,李清是今之国士。他的确心怀故土,但是必不负夏主。”

  “可惜!”

  “但也未必没有希望……”

  “哦?”

  “若是夏主走投无路,李清必不肯再为西夏效力,此时他定转投大宋。”那人说这话的时候,整个人似乎都成熟了几分。

  “我会回禀石帅。”青年男子站起身来,转身向外走去。

  “恕不远送。”那人低声说道,顿了一会儿,仿佛炫耀性地又补了一句:“侍剑!”

  侍剑身形停了一下,终于强忍住回头的欲望,继续走出了这间房子。

  约半个月后。

  此时正是西夏大安四年十月中旬。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将有“塞上江南”之称的兴庆府附近都裹上了银装,这座矗立在白茫茫的原野之上的城池,雄浑之中又多出了几分英气。在兴庆府的王宫之内,夏主秉常身着黑狐袍,正与一干亲信的臣子商议着犹豫了近一年的大事。

  “朕已决意,要仿宋、辽之制,改革国家之礼仪制度……”没有人知道秉常为何突然下定了决心。事实上,连李清、文焕、禹藏花麻这几位素来亲信,并且一意劝诱夏主改行汉制的臣子,都觉得事情非常的突兀。三人在人群中无奈地交换着眼神。历来要行大事,都必须谋定后动,不除权臣,未专朝政,轻言改制,实是取祸之道。但是秉常突然之间在更大的范围内,公开提出此事,却不吝于打草惊蛇。

  但是秉常对这些似乎毫不介意,他苍白的脸上印出兴奋的红潮,正一厢情愿地沉浸于自己对未来的憧憬之中:“……宋帝用石越之策,改革旧章,宋因此而强;辽主学习宋制,励精图治,契丹中兴,贻始于此……我大夏虽小,然素与二强抗礼,今日之弱,全是因循守旧,若仿契丹之策,以宋为师,大夏中兴,指日可待!……”

  宋朝与契丹的君主,都是那么的年轻,却都能让国家有如此成就,这一点就让年轻的夏主既惭且妒。景宗皇帝、毅宗皇帝时,白上国还是大陆西北让任何一国都不敢小觑的军事强国,传到自己手中,却没落至此,几乎有亡国之危!想到这一点,秉常浑身的血液似乎都燃烧起来。

  是的,自己绝对不能再犹豫不决了。

  秉常回避了梁乙埋的阻碍,他将梁乙埋长达半年之久的告病,当成了梁乙埋的一种妥协与退让。

  “朕要放手施为!”秉常在心里对自己打气,“我不会比赵顼、耶律濬差一点半点的!”

  然而宫中群臣的态度,却出乎秉常的意外。

  在他做了这番表示之后,十余个素来亲信的臣子,都陷入短暂的沉默中。

  死寂般的沉默,仿佛连殿外飘雪的声音都清晰可闻。

  秉常一时间觉得十分的难堪,他的目光缓缓移过第一个人的脸上,但他目光所到之处,那些臣子无不将头垂下,避开他的目光。禹藏花麻更是一开始就垂下了眼帘,绝不看秉常一眼;李清的嘴唇嚅动了一下,也终于垂下头去。他们对秉常的这种冲动,既不满,又无奈。

  夹杂着失望的怒火,在秉常的胸中点起,他的目光越来越狂躁,越来越恼怒。终于,他的目光移到了文焕脸上。这个宋朝的武状元,却没有避开他的目光,反而对视过来。

  “陛下!”文焕跨出一步,朗声说道:“臣以为改制之事,顺天应人,陛下之举,可称英明!”

  听到这句话,秉常脸上露出一丝喜色。一瞬间,他觉得文焕果真是越看越顺眼。

  李清却不满地望了文焕一眼,出列说道:“陛下!臣以为此事过于急躁。臣敢问陛下,此事可曾与太后、国相商议?”

  “朕已亲政,国事当可独断!”秉常盯着李清,语气变得严厉起来。他完全没有想想李清的用心,不知道李清是想给他留下一个回旋的余地,反而有一种被背叛的愤怒。

  “陛下!”李清跪了下去,顿首道:“臣之忠心,可表日月。然而天下之事,欲速则不达!请陛下三思!”

  “李将军此言差矣!”一直不曾表态的禹藏花麻,终于开口,“以宋为师,推行汉制,革新国政,亦是李将军之夙愿。陛下之举,实是英明。我大夏虽居西陲,然好礼慕义,崇儒尚文,国家典范,皆出先贤,岂可永久自居于蛮夷?况辽主师宋而强,宋朝变法而兴,若大夏固步自封,必有亡国之忧。臣虽不才,愿为陛下马前卒!”

  禹藏花麻说完,朝李清挤了挤眼。其余群臣,眼见这般情势,再也不敢多说什么,连忙纷纷表示拥戴。李清眼见着秉常眉开眼笑的神情,又见着禹藏花麻与文焕的眼色,不由在心里叹了口气,暗暗道一声:“博一把吧!”也跟着大声说道:“陛下英明……”

  次日。

  兴庆府大朝会的朝钟撞响,在国相梁乙埋缺席的情况下,夏主秉常身着汉服上朝,正式下诏,自即日起,大夏国罢废蕃礼,改行汉制!

  此诏一下,梁乙埋在西夏的实力便展现出来了——殿中立时便有半数以上的官员,长跪不起。他们借着夏景宗元昊的名义,反对秉常改行汉制。还有三成的官员则彷徨不定,心存观望。真正支持秉常改制的,连二成都不到!

  秉常勃然大怒,命令武士将这些官员全部撵出正殿。并颁下严旨:五日之后再次朝会,有敢着蕃服者,即斩!

  同时,秉常又向全国颁布诏令,申明西夏从此要推行着汉服、行汉礼、习汉文、开科举、建学校、办报馆、整军队、轻赋税、和邻国、通互市九项大的改制措施。至于其小的条目则更是内容丰富,前三项不论,如开科举、建学校,就包含奉儒教为国教,开创明理、格物、武学诸科,而军事学校更是重中之重;整军队一项,则是要将西夏军队,分成御围内六班直、羽林军、部落军三种,要重建一支以骑射为主,正军人数在五万左右,装备精良的精锐羽林军,以此为西夏军事力量的核心,并且要仿效宋朝创建卫尉寺,将监军一职彻底职业化,并且深入至每个部落的百夫长一级;而轻赋税一项,则是规定西夏将用五年时间,逐年减轻赋税徭役,最终确定十一税的比率,并保证服兵役的户口税率再减为三十税一;和邻国、通互市则是向宋、辽同时称臣,与吐蕃议和,以推进双方的贸易,并缓解边境的危机,同时向西扩张掠夺,以弥补在东面的损失……

  史称“大安改制诏”所提出来的措施,平心而论,若西夏果真能顺利施行,恢复国力并且一举进入完全的文明时代,也绝非没有可能。

  但是这么多的措施,想一次推行下去,没有一个极其强势的君主,是绝不可能的。而且西夏君臣,无论是秉常,还是李清,抑或是禹藏花麻,或者是反对者的梁乙埋与梁太后,都缺少宋朝君臣的财政概念。而惟一略微有点财政观念的文焕,用心却并不纯良……

  将西夏国内极其沉重的赋税降低,以缓解百姓负担,本意上是好的,但是此举却足以让西夏的财政在短期内破产——除非他们能同时掠夺到大量的金银;而且,西夏更多的普通百姓受到的最残酷的剥削,不是来源于国家,而是来源于部落首领与贵族、地主,这一点上秉常无能为力——他并非辽主耶律濬,辽国在内战中,许多贵族被清洗,从而使国家直接管理的户口增多,贵族统治的人口只占到少数。而且辽国地域宽广,辽主仅仅以契丹、奚、汉三族为统治基础,便可以毫无顾虑地将财政压力转嫁到其他部落头上。这两个原因,使得辽主可以大胆地减轻百姓赋税,以收买民心,恢复国力。所以,尽管秉常的这一举措是向辽国学习,但是因为两国情况完全不同,导致这一措施在西夏要面临极其巨大的困难——除非秉常有能力在短期内将西域完全征服,将那里掠夺一空或者另有敛财良策。否则,他其余所有的改革,都是要钱的,仅仅依靠通互市这一个利源,绝不可能支撑起这么庞大的改革措施。

  据说石越得到“大安改制诏”之后,第一个反应就是——西夏国库到底有多少钱啊?在推算出西夏财政状况可能好过宋朝,但却不可能太富裕之时,石越便开始怀疑秉常找到了一条金脉。

  但不论如何,大安四年的冬天,秉常与他的亲信臣子们,却是抱着极大的热情,想要推行他们的改制的。

  “胡闹!胡闹!他眼里还有没有我这个太后!”梁太后拍着桌案,身子气得直发抖。

  她儿子想行汉礼的风声,她的确早就听说过。但是这么久没有动静,本来她都快认为秉常已经死了这个心了,但不料两天之内,秉常就突然闹出这么大的事情来。而且,事先根本就没有询问过她的意见。

  “数典忘祖!”梁太后气急攻心,说话都有点哆嗦,“来人!来人!去叫皇帝来见我!”

  “太后息怒。”嵬名荣低声劝道。

  “你说,你说……我们好好的胡人,却要穿汉服,习汉文,行汉礼,景宗皇帝在九泉之下,也不得瞑目!”梁太后指着揉成一团的“大安改制诏”钞本,这个一向都胸有成竹的女人,都不禁痛心疾首。

  “太后……”嵬名荣犹疑着。

  梁太后望着嵬名荣的神色,哼道:“有话就说!”

  “依臣之见,这改制诏书,也未必一无是处。”嵬名荣硬着头皮说道,秉常的这份诏书的内容,对许多西夏人来说,并非没有吸引力。“国中如今议论纷纷,众人都觉得诏书之策虽小有不妥之处,但大体确是良策,不过怀疑能否实行罢了。”

  “连你也糊涂了!”梁太后指着嵬名荣骂道,“你看看这些事情,我大夏做得,可南朝也做得!我大夏论人口土地,还比不上南朝一路!果真行此策,我们凭什么与南朝相抗?我大夏之根本,是胡俗!只有这一点,南朝永远也比不上。南朝养一个骑兵,花费数千贯,尚且未必是善战之士,我大夏却不要花一文钱!若果真崇儒尚文,不出数代,风俗变更,南朝不费吹灰之力,便可灭我。真是糊涂啊!”

  “但现在依守旧章,也有亡国之危。”嵬名荣一时也判断不了究竟谁对谁错,只得据实直言,“况且人心皆以宋朝为强国,人人皆道要师宋自强……依臣之愚见,太后莫若静观其变。主上也不是一两句能劝过来的……”

  “劝不过来也要劝。别的我任他去做,不过行汉礼、着汉服、习汉文、办报馆这四项,却一定要废。学校可以建,但是要教也只能教蕃文的。”梁太后咬牙道。

  意外的,秉常在梁太后找他之前,便先来向梁太后禀告改制之事了。

  双方的谈话注定不会有好结果,虽然秉常在内心十分畏惧梁太后的权威,但是射出去的箭,也不可能再回头。

  五天时间很快过去。再一次大朝会到来。

  秉常满意地接受着殿中的文武百官身着汉服,用汉礼进行朝拜。他居高临下地扫视众人,心中得意洋洋——忽然,他的目光停在几个人的身上,脸色变得难看起来。

  “野利拿!讹庞良固!吴江!”秉常的声音仿佛结了冰一样。

  众人的目光都聚集到这三人身上:在一殿汉服中,只有这三人依然身着蕃服,并且用蕃礼参拜。

  殿中顿时沉寂下来。

  这三个人都是元昊时代的臣子,野利拿更是做过谟宁令,讹庞良固则做过枢铭,吴江虽是汉人,在谅诈时代也当过北院宣徽使。

  而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知道,这三人与梁乙埋素来很亲密。

  梁乙埋一面让梁氏子弟与大部分党羽假意服从秉常,一面却挑出三个老臣来,试探秉常。其实这也是题中应有之义——改制诏中,对军队的改革,早就被众人解读成秉常想借此机会夺去梁氏的兵权。梁乙埋又岂会束手待缚?

  秉常的脸上仿若涂上了一层严霜。

  “朕五天前的诏令,你等不曾听过?”

  “那是乱令!”野利拿自恃身份,倚老卖老地说道,“变乱祖制,臣不敢奉诏。若穿汉服,臣死后无脸见景宗皇帝!”

  “是吗?”秉常的声音更加严酷,“只可惜,轮不到你来指责朕!”他转向讹庞良固与吴江:“你们两个呢?”

  “臣等不敢奉诏。”

  “你们也是怕无脸见景宗皇帝吗?”

  “是!臣等愧对列祖列宗!”讹庞良固与吴江从秉常的眼神,感觉到一丝凉意,但事已至此,却只能硬着头皮说道。

  “好!甚好!”秉常忽然点了点头,笑了起来。但只是一瞬间,他的脸便又沉了下来,一股杀意弥漫在脸上,“既然你们这么想见景宗皇帝,朕便成全你们!”秉常这句杀气腾腾的话,在殿中空荡地回响,几个胆小的,吓得一个哆嗦,几乎跪了下去。

  “来人!”秉常厉声喊道。

  几个武士大步上殿,抓住野利拿三人。三人早被吓呆了,连话都没说出来,便听秉常冷冷说道:“我大夏素来尚武,不忌血腥,便将这三人在殿中处死,悬首示众三日,全家抄没为奴!”

  “遵旨!”

  “慢!”

  “陛下息怒!”

  秉常看都不看准备求情的官员一眼,厉声喝道:“立即行刑!敢求情者,与三人同罪!”

  “遵旨!”殿中武士毫不含糊,拔刃出鞘,一刀一个,顷刻之间,三人便身首异处,血溅殿中。西夏诸臣并非没见过杀戮之人,但这种血腥的场面,却也让许多人胃中翻滚,忍不住想要呕吐,但是看着秉常杀气腾腾的样子,又只得拼命强忍,绝不敢表露出来。

  而文焕早已带头跪下,高声呼道:“陛下万岁!万岁!”

  众官员连一齐跪倒,同声唱和:“陛下万岁!万岁!”

  史称“大安改制”的西夏政治改革,正式血淋淋地拉开了序幕。

  李清府。

  “你给皇上出的这个主意,实在太过于血腥……梁乙埋岂会善罢甘休?”李清回想起殿中一幕,忍不住责怪着事情真正的幕后主使者文焕。但是他也有点无可奈何,夏主对文焕的信任,现在丝毫不亚于他。

  “难道不杀人,梁乙埋便会善罢甘休?”文焕淡淡地反驳道。实际上他心里巴不得梁乙埋发难。

  “以这样的手段,众人不会心服。”

  “行大事,必先立威信。罚当罚,赏当赏,则众必心服。”文焕不以为然,“严刑峻法,可以让众人明白皇上的决心。法令更易推行。”

  “不是这般。”李清摇摇头,“状元公你太偏颇了,德刑不可偏废。”

  文焕笑道:“我们不必辩论这个。实则我献此策,还另有用意。”

  “哦?”

  “皇上心中对梁氏,似有畏惧之意。”文焕毫无顾忌地说道,“用这种非常手段,能增强皇上的勇气与信心。若老是对梁氏不敢动手,大事必败。而今日之杀戮,在他日对付梁乙埋之时,亦可震慑众人,使众人不敢轻易偏向梁氏一方。”

  “罢!罢!”李清叹了口气,他也不知道这样做是对是错。事情已经发生,再说多了也没有意义。现在他最担心的,是梁乙埋的反应。

  自己的党羽被杀,梁乙埋岂会善罢甘休?

  李清不由握紧了拳头。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