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凌绝顶·千古一帝 第一章 秦始皇的十二个永恒词(上)
我们先给秦始皇嬴政填写一份简历——公元前二五九年,出生于赵国邯郸;公元前二四六年,其父秦庄襄王逝世,立为秦王;公元前二三八年,平息朝中叛乱;公元前二三七年,登基加冕,亲自执政;公元前二三〇年,灭韩;公元前二二八年,灭赵;公元前二二五年,灭魏;公元前二二四年,灭楚;公元前二二二年,灭燕;公元前二二一年,灭齐,统一中国,称始皇帝。
再——公元前二二〇年,西巡陇西、北地;公元前二一九年,东巡,上泰山封禅;公元前二一八年,东巡,至阳武博浪沙遇刺;公元前二一六年,在咸阳遇刺;公元前二一三年,焚书;公元前二一二年,坑儒;公元前二一〇年,病逝于东巡路上的沙丘平台,享年五十岁,葬于陕西临潼骊山北麓。
从公元前二三〇年到公元前二二一年,经过十年的南征北战,秦王嬴政气宇轩昂、气势磅礴、气贯长虹、气吞山河,终于以一个人与一群人凝聚起的伟大意志、豪情、胆魄和实力,灭亡了六国,平定了天下,终结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成就、开创并缔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
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贾谊的文字是如此的豪迈。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的诗句是如此的快意!
秦王嬴政扫平六国统一天下之后,才发现建立一个体制完备的崭新的大秦帝国有一系列十分具体的问题需要解决。首先是王的称号或称呼问题,下令丞相和御史组织有关人员就此进行讨论。参加讨论的人员先后有朝廷大臣、博士即国家的政治顾问以及文学史学文教方面的官员和专家,最后形成了较为一致的一个意见,上书秦王,曰:古有三皇,即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贵,臣等冒死呈上尊号,王号应称为“泰皇”,其命称为“制”,其令称为“诏”,王自称为“朕”。
秦王批示:“泰皇”除去“泰”字,留用“皇”字;再用上古“帝”位的号,并称“皇帝”。其他依照你们的建议办理。
接到王的批示后,那帮大臣和知识分子们才知他们有多么幼稚、浅薄和笨蛋。王把“三皇”(天皇、地皇、泰皇;另说为伏羲、神农、燧人或祝融或女娲)、“五帝”(一说是黄帝或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一说是太昊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少昊和颛顼)合起来让“皇”与“帝”集于一身,这才是王者的气魄,这才是伟人的胆识,而我们还在那里绞尽脑汁研究琢磨哪个“皇”最显贵呢。
在确立称号之后,追认秦庄襄王为太上皇。又考虑过去对死后的君主常常再根据他们的行为定立谥号,会形成儿子评价父亲,臣子议论君主的弊端,遂加以废除,从嬴政开始,称始皇帝,后世以数字计,为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万世皇帝,传至无穷。同时根据金、木、水、火、土凡五德循环往复相生相克的原理,推算周为火德,秦代周,应为水德。遂更改年始,群臣朝贺都在十月初一这一天;衣服、符节和旗帜崇尚黑色;水德属阴,而《易》卦中表示阴的符号阴爻叫做“元”,就把数目改成以六为终极,符节和御史所戴的法冠都为六寸,车宽为六尺,六尺为一步,一辆车驾六匹马;改黄河为“德水”;国家实行法治,刚毅严厉,冷峻刻薄,以符合五德中水主阴的命数等等,不一而足。
那会儿,兴奋、亢奋的秦始皇忙得不可开交。
秦始皇废除分封制,采用郡县制,最初将全国分为三十六个郡,后来增至四十六个。但是秦郡的设置过程和郡的名目长期存有各种说法和争论,我取公元一九四八年历史学家谭其骧《秦郡新考》说:内史郡,为秦京师直辖区,体制与外郡不同,不在郡数之内。始皇二十六年初并天下为三十六郡,按秦置郡先后,为上郡、巴郡、汉中郡、蜀郡、河东郡、陇西郡、北地郡、南郡、黔中郡、南阳郡、上党郡、三川郡、太原郡、东郡、云中郡、雁门郡、颍川郡、邯郸郡、巨鹿郡、广阳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砀郡、陈郡、泗水郡、薛郡,即泗水郡、九江郡、辽东郡、代郡、会稽郡、闽中郡、长沙郡、临淄郡、齐郡,即琅琊郡。
始皇二十六年后又增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九原郡。后复分薛郡置东海郡,分邯郸置恒山郡,分临淄置济北郡,分琅琊置胶东郡,分河东置河内郡,分九江置衡山郡。这样,自内史以外,秦郡凡得四十六。是时北边有胡患,故渔阳、上谷等郡,辖地最少,设戍镇守;南方水乡安靖,故九江、会稽等郡辖地最多,皆出李斯调度。
官员的设置为:
中央“三公”:左右丞相(总理政务)、太尉(掌管军事)、监察御使(掌管图籍章奏,监察、弹劾百官)。
下设九卿:奉常(掌管宗庙祭祀礼仪)、郎中令(掌管宫廷警卫)、卫尉(掌管皇宫保卫)、太仆(掌管宫廷车马)、宗正(掌管皇族内部事务)、典客(掌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少府(掌管山河湖海税收和手工业制造)、治粟内史(掌管全国财政税收)、廷尉(掌管司法)。
郡:郡尉(典兵)、郡守(治民)、监御史(新置郡负责监督百姓及官吏)。
县:县令(万户以上)、县长(不满万户)。
乡:游徼(治安)、三老(教化)、啬夫(小乡司法与税收)、有秩(大乡司法与税收)。
亭:亭长。
里:里正。
郡县的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免和考核,称为“上计”;规定俸禄,如郡守二千石,县令六百石至一千石,县长三百石至五百石等,彻底改变和废除了过去的世卿世禄制,扩大了中央集权的界别阶层和阶级基础,保证了中央政令畅通无阻,一直贯彻到基层中去。更重要的是秦始皇通过郡县组织将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再通过“三公”、“九卿”把权力集中到自己手里,彻底实现了韩非“要在中央”的主张。秦始皇不知道,他设计创立的这个封建制度体系有多么完备,一下在中国沿用了两千多年几乎没有改变!
自周朝东迁洛邑(洛阳)后,历五百余年诸侯兼并和七国争霸。到了秦统一的时候,在意识形态领域,已如《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所言,各国“田畴异,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尤其文字,据说当时“宝”字的写法,有一百四十九种形态;“眉”字、“寿”字的写法也都有百种以上。在字的结体上,有的柔婉流动,有的疏密夸张,有的体势纵长,有的结构狂怪。从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角度来看,无疑为之提供了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但对统一的中国来说,却带来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上的困难与混乱。秦始皇对此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实行“书同文字”,“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命宰相李斯将当时所有字体统一为一种书写文字,这就是秦篆。即把原来的史籀大篆简化成小篆,通令全国使用。
从秦小篆字体来看,它一方面保留了大篆字体结构和象形文字的基本特点;另一方面则对字体的结构进行较大的整理加工,使之相对统一和规范。主要的一是各种偏旁形体统一,每字所用偏旁基本固定为一种,而不用别种代替;二是偏旁的位置相对固定,不能随便移动;三是大致确定每个字的书写笔数和笔顺。
文字的统一,实质是社会生活习俗以及人们的行为方式的变革,有一个接受的过程,加之在推广之初,人们对小篆的结构也不太熟悉,很难一下写得得心应手。于是,由李斯作《仓颉篇》,赵高作《爰历篇》,胡毋敬作《博学篇》。这三部书既作为学童的识字课本,又是推行小篆的模板,供国人学习临摹。这种在当时纯粹以实用为主、兼辅美观的文字书体,最后发展成了东方古老的书法艺术之一种。可以说,小篆的出现,不仅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也意外成就了中国书法史最初的辉煌。
公元前二一九年,秦始皇东巡至峄山(今山东峄县境内),刻立《峄山刻石》;后至泰山,刻立《泰山刻石》。公元前二一八年,秦始皇至琅琊山(今山东胶南),立《琅琊台刻石》;又至之罘山(今山东烟台西北),立《之罘刻石》。公元前二一五年,秦始皇东巡至碣石(今河北昌黎县境内),刻立《碣石颂刻石》。公元前二一〇年,秦始皇南巡第五次登会稽山(今浙江绍兴东南),刻立《会稽刻石》。这些刻石所书文字,都是标准的小篆字体,俱出自李斯之手。
殷商之甲骨文刻辞,是早期人类与自然神灵信息沟通的一种企图,是蒙昧时代认识未知世界的记录和表达。商周于青铜器上铸刻铭文即金文或钟鼎文,用以祭祀神灵、记录事件、显示富有、张显权贵。秦始皇刻石,则是用以歌功颂德,并将其开国大帝的丰功伟绩,刻于巨石,立于名山,与天地共存,如日月恒久。而在这一显而易见的政治目的实现的过程中,不期然使石刻成了一种可以使书法长久留存的载体和形式。秦始皇几乎一生都在寻找长生不老的方法终还是死了,而只有那些石刻还残留至今,也算是一种意义上的恒久与不朽了。
中国书法艺术分碑、帖两大系统,而秦刻石则是在此前秦石鼓文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碑系开山之作,对后世的影响巨大而深刻。
《峄山刻石》当是秦篆早期的代表作,字的点划均为线条,粗细一致,圆起圆收,表现圆浑流丽之风格。字体端庄严谨,有实有虚,疏密得当,从容平和且劲健有力,有人评之为“画如铁石,千钧强弩”。其结构上紧下松,垂脚拉长,有居高临下的俨然之态,须仰视而观之。在章法上行列整齐,规矩和谐。有人分析这种整齐化一的风格,与秦朝政治理想是一致的。而总体上的从容、俨然、强健有力的艺术风范,从相当程度上则表现了秦王朝统一时代的精神内涵与指向。《峄山刻石》原石已被后来曹操登山时毁掉,但留下了碑文,今天所见到的是根据五代南唐徐铉的摹本由宋代人所刻,现藏于西安碑林。
《琅琊台刻石》现存于山东诸城海神祠内,始皇颂诗及从臣诸名已剥落,尚存二世从官名和诏书十三行。书体是典型的小篆,以曲线为主,字体皆为长方,笔划粗细如一,显现出雍容典雅之风格。
《泰山刻石》直接继承了《石鼓文》的本质特征,更简化和方整,并呈长方形,线条流畅,疏密匀停,刚柔并济,圆浑挺健,给人以端庄稳重的感受,最具秦小篆的特点和风貌。故唐张怀瓘对其大加称颂,赞其画如铁石,字若飞动,骨气丰匀,方圆妙绝。
小篆在当时一般用于秦朝政府公布的公文、法令、诏书等,而在民间,因其实在是结构复杂,书写困难,速写就更是不易,一种以草书笔法书写的篆字并能急就的字体就诞生了,这就是隶书。相传当时有一个叫程邈的县吏得罪始皇,关在狱中,见当时狱官的腰牌用小篆书写很麻烦,经十年悉心钻研,化繁为简,化圆为方,创立了这种新的字体。秦始皇看了大为欣赏,不仅赦免了他的罪,还封他为御史,并将这种字体普遍运用于官狱文字事物之中。因程邈是个徒隶,该书体又专供隶役应用,所以就把这一书体称之为隶书。到了汉魏,已臻完善完美,从笔势到结构都成了与秦篆完全不同的一种书体,并为其后楷书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书法专业术语称秦隶为“古隶”,汉隶为“今隶”。
至此,便有了后来许慎《说文解字》对秦书八体的概括:一曰大篆:广义的大篆指秦代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史籀文和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除秦以外的六国的古文,狭义上单指籀文。二曰小篆:如上所述,李嗣真《书后品》便赞曰:小篆之精,古今妙绝。秦望诸山及皇帝古玺,犹夫千钧强弩,万古洪钟,岂徒学者之宗匠,亦是传国之遗宝。三曰刻符:此类篆体专刻于符节上,因系用刀刻在金属上,不能婉转如意,故笔画近于平直,形体近于方正,现存有阳陵虎符上的文字即是。四曰虫书:也称鸟虫书,篆书中的花体,秦以前就有这种字体,大都铸或刻在兵器和钟镈上。往往用动物的雏形组成笔画,似书似画,饶有情趣。也书于旗帜和符信,而汉代不乏鸟虫书入印的实例。五曰摹印:也称缪篆,其实是汉代摹制印章用的一种篆书体。形体平方匀整,饶有隶意,而笔势由小篆的圆匀婉转演变为屈曲缠绕,具绸缪之义,故名。六曰署书:也称榜书,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载:检者,书署也,凡一切封检题字,皆曰署,题榜曰署。七曰殳书:也称史书,佐书,即秦古隶。称之为佐书,段玉裁认为:其法便捷,可以佐助篆所不逮。近来有学者首先认为隶书之名隶,是起于徒隶所书;其佐书之佐,或是起于书佐(汉代职掌起草和缮写的低级官吏)所书而名。八曰隶书:为我国文字由古体转为今体的重要里程碑。再细分,小篆当还有玉筯篆、玉箸篆、铁线篆、草篆等。
汉字在漫长的历史演进和发展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书写造型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而秦始皇帝为统一的文字,命李斯等独创秦篆、秦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仅为书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存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世汉隶、楷书、草书、行书的变革、发展和繁荣,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后人盛赞,斯之法也,驰妙思而变古,立后学之宗祖。
秦之后,统一的汉文字始终没有改变,这真是一个让人惊叹的奇迹。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
再——公元前二二〇年,西巡陇西、北地;公元前二一九年,东巡,上泰山封禅;公元前二一八年,东巡,至阳武博浪沙遇刺;公元前二一六年,在咸阳遇刺;公元前二一三年,焚书;公元前二一二年,坑儒;公元前二一〇年,病逝于东巡路上的沙丘平台,享年五十岁,葬于陕西临潼骊山北麓。
从公元前二三〇年到公元前二二一年,经过十年的南征北战,秦王嬴政气宇轩昂、气势磅礴、气贯长虹、气吞山河,终于以一个人与一群人凝聚起的伟大意志、豪情、胆魄和实力,灭亡了六国,平定了天下,终结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成就、开创并缔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
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贾谊的文字是如此的豪迈。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的诗句是如此的快意!
秦王嬴政扫平六国统一天下之后,才发现建立一个体制完备的崭新的大秦帝国有一系列十分具体的问题需要解决。首先是王的称号或称呼问题,下令丞相和御史组织有关人员就此进行讨论。参加讨论的人员先后有朝廷大臣、博士即国家的政治顾问以及文学史学文教方面的官员和专家,最后形成了较为一致的一个意见,上书秦王,曰:古有三皇,即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贵,臣等冒死呈上尊号,王号应称为“泰皇”,其命称为“制”,其令称为“诏”,王自称为“朕”。
秦王批示:“泰皇”除去“泰”字,留用“皇”字;再用上古“帝”位的号,并称“皇帝”。其他依照你们的建议办理。
接到王的批示后,那帮大臣和知识分子们才知他们有多么幼稚、浅薄和笨蛋。王把“三皇”(天皇、地皇、泰皇;另说为伏羲、神农、燧人或祝融或女娲)、“五帝”(一说是黄帝或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一说是太昊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少昊和颛顼)合起来让“皇”与“帝”集于一身,这才是王者的气魄,这才是伟人的胆识,而我们还在那里绞尽脑汁研究琢磨哪个“皇”最显贵呢。
在确立称号之后,追认秦庄襄王为太上皇。又考虑过去对死后的君主常常再根据他们的行为定立谥号,会形成儿子评价父亲,臣子议论君主的弊端,遂加以废除,从嬴政开始,称始皇帝,后世以数字计,为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万世皇帝,传至无穷。同时根据金、木、水、火、土凡五德循环往复相生相克的原理,推算周为火德,秦代周,应为水德。遂更改年始,群臣朝贺都在十月初一这一天;衣服、符节和旗帜崇尚黑色;水德属阴,而《易》卦中表示阴的符号阴爻叫做“元”,就把数目改成以六为终极,符节和御史所戴的法冠都为六寸,车宽为六尺,六尺为一步,一辆车驾六匹马;改黄河为“德水”;国家实行法治,刚毅严厉,冷峻刻薄,以符合五德中水主阴的命数等等,不一而足。
那会儿,兴奋、亢奋的秦始皇忙得不可开交。
秦始皇废除分封制,采用郡县制,最初将全国分为三十六个郡,后来增至四十六个。但是秦郡的设置过程和郡的名目长期存有各种说法和争论,我取公元一九四八年历史学家谭其骧《秦郡新考》说:内史郡,为秦京师直辖区,体制与外郡不同,不在郡数之内。始皇二十六年初并天下为三十六郡,按秦置郡先后,为上郡、巴郡、汉中郡、蜀郡、河东郡、陇西郡、北地郡、南郡、黔中郡、南阳郡、上党郡、三川郡、太原郡、东郡、云中郡、雁门郡、颍川郡、邯郸郡、巨鹿郡、广阳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砀郡、陈郡、泗水郡、薛郡,即泗水郡、九江郡、辽东郡、代郡、会稽郡、闽中郡、长沙郡、临淄郡、齐郡,即琅琊郡。
始皇二十六年后又增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九原郡。后复分薛郡置东海郡,分邯郸置恒山郡,分临淄置济北郡,分琅琊置胶东郡,分河东置河内郡,分九江置衡山郡。这样,自内史以外,秦郡凡得四十六。是时北边有胡患,故渔阳、上谷等郡,辖地最少,设戍镇守;南方水乡安靖,故九江、会稽等郡辖地最多,皆出李斯调度。
官员的设置为:
中央“三公”:左右丞相(总理政务)、太尉(掌管军事)、监察御使(掌管图籍章奏,监察、弹劾百官)。
下设九卿:奉常(掌管宗庙祭祀礼仪)、郎中令(掌管宫廷警卫)、卫尉(掌管皇宫保卫)、太仆(掌管宫廷车马)、宗正(掌管皇族内部事务)、典客(掌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少府(掌管山河湖海税收和手工业制造)、治粟内史(掌管全国财政税收)、廷尉(掌管司法)。
郡:郡尉(典兵)、郡守(治民)、监御史(新置郡负责监督百姓及官吏)。
县:县令(万户以上)、县长(不满万户)。
乡:游徼(治安)、三老(教化)、啬夫(小乡司法与税收)、有秩(大乡司法与税收)。
亭:亭长。
里:里正。
郡县的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免和考核,称为“上计”;规定俸禄,如郡守二千石,县令六百石至一千石,县长三百石至五百石等,彻底改变和废除了过去的世卿世禄制,扩大了中央集权的界别阶层和阶级基础,保证了中央政令畅通无阻,一直贯彻到基层中去。更重要的是秦始皇通过郡县组织将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再通过“三公”、“九卿”把权力集中到自己手里,彻底实现了韩非“要在中央”的主张。秦始皇不知道,他设计创立的这个封建制度体系有多么完备,一下在中国沿用了两千多年几乎没有改变!
自周朝东迁洛邑(洛阳)后,历五百余年诸侯兼并和七国争霸。到了秦统一的时候,在意识形态领域,已如《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所言,各国“田畴异,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尤其文字,据说当时“宝”字的写法,有一百四十九种形态;“眉”字、“寿”字的写法也都有百种以上。在字的结体上,有的柔婉流动,有的疏密夸张,有的体势纵长,有的结构狂怪。从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角度来看,无疑为之提供了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但对统一的中国来说,却带来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上的困难与混乱。秦始皇对此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实行“书同文字”,“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命宰相李斯将当时所有字体统一为一种书写文字,这就是秦篆。即把原来的史籀大篆简化成小篆,通令全国使用。
从秦小篆字体来看,它一方面保留了大篆字体结构和象形文字的基本特点;另一方面则对字体的结构进行较大的整理加工,使之相对统一和规范。主要的一是各种偏旁形体统一,每字所用偏旁基本固定为一种,而不用别种代替;二是偏旁的位置相对固定,不能随便移动;三是大致确定每个字的书写笔数和笔顺。
文字的统一,实质是社会生活习俗以及人们的行为方式的变革,有一个接受的过程,加之在推广之初,人们对小篆的结构也不太熟悉,很难一下写得得心应手。于是,由李斯作《仓颉篇》,赵高作《爰历篇》,胡毋敬作《博学篇》。这三部书既作为学童的识字课本,又是推行小篆的模板,供国人学习临摹。这种在当时纯粹以实用为主、兼辅美观的文字书体,最后发展成了东方古老的书法艺术之一种。可以说,小篆的出现,不仅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也意外成就了中国书法史最初的辉煌。
公元前二一九年,秦始皇东巡至峄山(今山东峄县境内),刻立《峄山刻石》;后至泰山,刻立《泰山刻石》。公元前二一八年,秦始皇至琅琊山(今山东胶南),立《琅琊台刻石》;又至之罘山(今山东烟台西北),立《之罘刻石》。公元前二一五年,秦始皇东巡至碣石(今河北昌黎县境内),刻立《碣石颂刻石》。公元前二一〇年,秦始皇南巡第五次登会稽山(今浙江绍兴东南),刻立《会稽刻石》。这些刻石所书文字,都是标准的小篆字体,俱出自李斯之手。
殷商之甲骨文刻辞,是早期人类与自然神灵信息沟通的一种企图,是蒙昧时代认识未知世界的记录和表达。商周于青铜器上铸刻铭文即金文或钟鼎文,用以祭祀神灵、记录事件、显示富有、张显权贵。秦始皇刻石,则是用以歌功颂德,并将其开国大帝的丰功伟绩,刻于巨石,立于名山,与天地共存,如日月恒久。而在这一显而易见的政治目的实现的过程中,不期然使石刻成了一种可以使书法长久留存的载体和形式。秦始皇几乎一生都在寻找长生不老的方法终还是死了,而只有那些石刻还残留至今,也算是一种意义上的恒久与不朽了。
中国书法艺术分碑、帖两大系统,而秦刻石则是在此前秦石鼓文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碑系开山之作,对后世的影响巨大而深刻。
《峄山刻石》当是秦篆早期的代表作,字的点划均为线条,粗细一致,圆起圆收,表现圆浑流丽之风格。字体端庄严谨,有实有虚,疏密得当,从容平和且劲健有力,有人评之为“画如铁石,千钧强弩”。其结构上紧下松,垂脚拉长,有居高临下的俨然之态,须仰视而观之。在章法上行列整齐,规矩和谐。有人分析这种整齐化一的风格,与秦朝政治理想是一致的。而总体上的从容、俨然、强健有力的艺术风范,从相当程度上则表现了秦王朝统一时代的精神内涵与指向。《峄山刻石》原石已被后来曹操登山时毁掉,但留下了碑文,今天所见到的是根据五代南唐徐铉的摹本由宋代人所刻,现藏于西安碑林。
《琅琊台刻石》现存于山东诸城海神祠内,始皇颂诗及从臣诸名已剥落,尚存二世从官名和诏书十三行。书体是典型的小篆,以曲线为主,字体皆为长方,笔划粗细如一,显现出雍容典雅之风格。
《泰山刻石》直接继承了《石鼓文》的本质特征,更简化和方整,并呈长方形,线条流畅,疏密匀停,刚柔并济,圆浑挺健,给人以端庄稳重的感受,最具秦小篆的特点和风貌。故唐张怀瓘对其大加称颂,赞其画如铁石,字若飞动,骨气丰匀,方圆妙绝。
小篆在当时一般用于秦朝政府公布的公文、法令、诏书等,而在民间,因其实在是结构复杂,书写困难,速写就更是不易,一种以草书笔法书写的篆字并能急就的字体就诞生了,这就是隶书。相传当时有一个叫程邈的县吏得罪始皇,关在狱中,见当时狱官的腰牌用小篆书写很麻烦,经十年悉心钻研,化繁为简,化圆为方,创立了这种新的字体。秦始皇看了大为欣赏,不仅赦免了他的罪,还封他为御史,并将这种字体普遍运用于官狱文字事物之中。因程邈是个徒隶,该书体又专供隶役应用,所以就把这一书体称之为隶书。到了汉魏,已臻完善完美,从笔势到结构都成了与秦篆完全不同的一种书体,并为其后楷书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书法专业术语称秦隶为“古隶”,汉隶为“今隶”。
至此,便有了后来许慎《说文解字》对秦书八体的概括:一曰大篆:广义的大篆指秦代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史籀文和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除秦以外的六国的古文,狭义上单指籀文。二曰小篆:如上所述,李嗣真《书后品》便赞曰:小篆之精,古今妙绝。秦望诸山及皇帝古玺,犹夫千钧强弩,万古洪钟,岂徒学者之宗匠,亦是传国之遗宝。三曰刻符:此类篆体专刻于符节上,因系用刀刻在金属上,不能婉转如意,故笔画近于平直,形体近于方正,现存有阳陵虎符上的文字即是。四曰虫书:也称鸟虫书,篆书中的花体,秦以前就有这种字体,大都铸或刻在兵器和钟镈上。往往用动物的雏形组成笔画,似书似画,饶有情趣。也书于旗帜和符信,而汉代不乏鸟虫书入印的实例。五曰摹印:也称缪篆,其实是汉代摹制印章用的一种篆书体。形体平方匀整,饶有隶意,而笔势由小篆的圆匀婉转演变为屈曲缠绕,具绸缪之义,故名。六曰署书:也称榜书,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载:检者,书署也,凡一切封检题字,皆曰署,题榜曰署。七曰殳书:也称史书,佐书,即秦古隶。称之为佐书,段玉裁认为:其法便捷,可以佐助篆所不逮。近来有学者首先认为隶书之名隶,是起于徒隶所书;其佐书之佐,或是起于书佐(汉代职掌起草和缮写的低级官吏)所书而名。八曰隶书:为我国文字由古体转为今体的重要里程碑。再细分,小篆当还有玉筯篆、玉箸篆、铁线篆、草篆等。
汉字在漫长的历史演进和发展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书写造型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而秦始皇帝为统一的文字,命李斯等独创秦篆、秦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仅为书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存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世汉隶、楷书、草书、行书的变革、发展和繁荣,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后人盛赞,斯之法也,驰妙思而变古,立后学之宗祖。
秦之后,统一的汉文字始终没有改变,这真是一个让人惊叹的奇迹。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