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其他类型 >铁血战国最新章节 > 铁血战国TXT下载
错误举报

代后记 楚·永远的黄歇

  中国的历史,除恢宏华美的汉唐之外,春秋战国时代在我心中最是精彩。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四贤公子,诸子百家,诗经离骚,楚简秦篆,若一幅长长绚丽的画卷,澎湃激情,演绎智慧,笔墨缤纷,色彩斑斓,令人经常在回顾与遥想的时空交错中,意气风发,荡气回肠!

  贼与寇,王与侯,是与非,荣与辱,成与败,功与过,最为无聊的就在于我们总是要将历史说出一个明白的结论和结果,才能够心安理得,放下心来,不惜忽略对那个过程的精彩精绝的品尝、领略和消受。

  理性的考证让我们的表情既无痛苦,也无愉悦;更无根性的飘逸,血性的洒脱。谁个还能那般任性地愤然而起,拍案而起,揭竿而起;谁个还能那般天性地歌之,咏之,舞之,蹈之,类似盛典与节日的狂欢;谁个还能那般率性地坦荡磊落,不愧于人,不畏于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我们果然变得理性理智还是冷酷冷漠了,因此我就要说到中国河南潢川县城西北一个叫隆古的地方,因为没有多少人会怦然心动想起那里就是黄国故城,战国四公子之一春申君黄歇的老家,天下黄姓的发源地和老祖根。那地方区划属于我所在的信阳。

  先说潢川。潢川因有一条小潢河得名。以地近濮公山(亦名弋阳山、浮光山),潢川古称光州。小潢河逶迤西来,穿城而过,将潢川县城一分为二,南城名弋阳镇,北城称春申镇,不言而喻,后者是对春申君黄歇含有纪念意义的命名。

  再说隆古。隆古在潢川西北6公里,黄国故城就在那里。这座古城的形成,始于黄族定居此地的夏初。那时它只是黄姓氏族首领及贵族的聚居点,后来逐渐增添一些防护性建筑。夏代称“堡”,殷商时作“邑”,西周时为“郭”,春秋时,它已是淮水岸边一座恢宏的城池了。

  故城遗址的东城墙约长1650米,残高5-7米;西城墙约长1600米,墙高7-10米;南城墙长1800米,墙高6-9米;北城墙长1720米,残高4-7米。城垣周长6770米,略呈长方形,城内面积近2平方公里。历经二千余年,云烟飘曳,风雨剥蚀,城墙依旧,是河南省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春秋古国都城遗址。

  城墙是用版筑法分段分层夯筑而成,十分坚实。护城墙外地势低洼,周遭环绕着城壕。城壕距城墙20-40米,宽50米,深3-4米,均为人工挖成。城高壕深,完全体现上古时代“金城汤池”的风格和风貌。

  环周城垣有14个大小不等的豁口,其中3个较大的可断定为城门痕迹,向内凹陷。城门路基厚实,路宽6米,上铺20厘米路土。这样厚实的城垣和宽阔的路面,依照中国古代城市建筑讲求谐调的风格,我们完全可以想见当年的黄国都城是怎样的气派!

  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据专家估算,仅城墙的夯土量便不少于84万立方米,依当时的条件,每日上万人版筑,也需干三到四年。这还不算整个城池里的其它宫殿、宗庙、楼台、房舍、民居的建筑。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城内有72座“莲花井”,这些古水井,分土绳井、陶圈井、木圈井、竹圈井4种;在堪称全国罕见的黄国春秋宫殿遗址区内,被称为“黄君台”的地方,还有一“天池”遗址,呈椭圆形,一泓清水,久旱不涸。究其原因,原是黄国贵族专用的两座“莲花井”之水源交汇处。

  水是生命之源,人与水息息相关,依水而生,择水而居,伴水而荣,水木清华。故黄国不枯不朽。从城内外出土过的大量的秦汉以后的文物器具文化遗存已经证明,黄被楚灭之后,其雄阔浩荡的都城并没有被废弃,被人沿用的历史很长。或为公有,或为私宅,或为杂居,客观上保护了这一处历史的遗址,让我们在遥远的猜想里有了具像的凭藉和见证。

  令人惋惜的是,在春秋列国中,黄国顷刻间的灭亡实在是太快了,也实在是太早了。黄国在当初由皇帝末孙陆终之子被封于此时,就显示出黄国帝王的气象,其势力与实力无人能比,无人能敌。

  不料那当儿稍不留神,南方楚国迅速崛起,转眼之间便称霸中原,摧枯拉朽,所向披靡。谁与争锋?后来仿佛只剩下随国、黄国了。但大局已定,大势已去,自谓强大一向唯我独尊想必也感觉良好的黄国使出浑身解数也无力回天了。

  《春秋》记载:鲁桓公八年,“楚子合诸侯于沈鹿,黄、随不会”。鲁僖公五年,“楚子使斗谷於菟(於菟为古代老虎的别称)灭弦(今河南信阳市光山县),弦子奔黄”。鲁僖公十二年,“黄人恃诸侯之睦于齐也,不共楚职,曰:‘自郢及我九百里,焉能害我!’”——的确坚强豪迈,但也过于傲慢,孰不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于是,“夏,楚灭黄”。

  这一年是公元前648年。

  潢川紧邻淮河南岸,处于亚热带向温暖带过渡地带,土地肥沃,林木丰茂,雨水充沛,四季分明,有着极佳的生存条件和人居环境。黄国建都于此,很快创立了浩大的基业,物阜年丰,盛世太平,国家安定团结,百姓安居乐业,氏族人丁兴旺。黄国封邑远至两百公里外的随州边界,随州曾出土多件黄国女子陪嫁器件物品,反映了当时两国联姻史实以及睦邻友好关系。故在楚国迅速称霸中原的时候,黄、随在残破的旗帜下和有些呜咽的号角声中一起联手,与之抗衡。

  当时的楚国豪情满怀,豪气冲天,势如破竹,势不可挡。楚国之势是大势,是大局;黄国的灭亡也是大势,是一个必然的定数,是历史规律。其规律已经两千年总结证明,成为普遍常识,但深刻永恒——

  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发展才是硬道理。

  黄国亡去,黄姓庞大的氏族不可能灭绝,楚国在尽可能地铲除黄国贵族领导阶层外,也尽可能地将黄国庶民百姓留存接纳了下来。国家机器的力量不在于杀戮,而在于统治。因此我们便有了今天丰富的推想,在那留存下来的黄姓氏族中就有黄歇的先辈。

  贵族?平民?官宦?庶人?富足?贫困?英武?鄙琐?似乎都不重要了,故国家园,辉煌不再,若之奈何;神聚形散,空留遗恨,一天清泪;家仇国恨随着时光的流转慢慢消逝消解了去。勉力勤恳,繁衍生息,已骄傲成强大楚国子民。盈缩卷舒,与时俱进,三百年后,在一声嘹亮的啼哭声中,黄姓氏族的一个伟大的人物在黄国故城诞生,楚国的统治者首先听到了,抬起头望去,一缕阳光灿烂耀目照亮了大殿的天顶。

  他就是赫赫有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春申君黄歇。

  说到战国四公子,我们知道,他们著称于世、著称于史、著称于天下的就是他们皆以招贤纳士,礼贤下士,养士用士名世,一个个都号称门客三千,白白养活着这么多的人,该是怎样的门头!

  排场得很,阔气得很,诸公子想必也酷得很。而以个人德才能绩论,有人认为首推信陵君魏无忌,春申君黄歇次之,孟尝君田文第三,平原君赵胜居末。

  这个排次大致是对的,但有一点给忽略了,那就是四公子惟春申君非王室中人。这在等级森严的中国封建社会,非王族非贵族非公子的春申君最终所达到的地位和名声以及历史的影响力,较之其他三位,他除了要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和拼争外,绝对自有其过人之能。所以从这一点上讲,春申君更让我牵肠挂肚,心生感佩。

  另外在感情因素上,那就是他是我信阳人,信阳人的骄傲;而信阳为楚国贡献了一先一后两代名相,前为蓼国淮滨的孙叔敖,后是黄国潢川的春申君。

  他们属于灵性信阳,属于厚重中华,他们是古老东方文化的灿烂章节,他们是百折不挠薪火传承的优秀民族之子。

  黄国被楚灭掉之后,黄姓氏族所能有的命运沦丧已无须假想,那其中的黄歇的先辈们靠了怎样的坚韧在屈辱中生存下来。而到了黄歇时代,他们已成为楚国的贵族,这真让人惊叹。卧薪尝胆,审时度势,发奋图强,励精图治,似乎都不能概括其间的变化和过程。那是政治与经济的双重人生历险中的伟大运作和经营;智慧而练达,艰辛而豪迈!因此,这才有了黄歇与其他诸公子于群雄并起时代的比肩而立。而就黄歇本人而言,不仅学识渊博,优秀出众,而且在激荡喧嚣的历史进程中,无处不彰显出出类拔萃的个人才学和才智,光芒四射的个人才能和才华。

  需要着重强调的是,春申君相楚二十余年,正值楚国从它的巅峰崩塌跌落下来,一世称雄的煌煌霸业在风雨飘摇中日日流失,天地人伦的气数在痛心疾首中渐渐散去。那么,谁为砥砺,谁成中坚;谁有回天之力,阻其颓败之态势;谁能力挽狂澜,托举沉没之舟船!

  如此说来,春申君真是了不起的人物。他在担任楚国令尹前后,对外穷兵黩武,纵横捭阖;对内辅政持权,治国安邦。名重于诸侯,权驾于国君,八面威风,极尽显赫。虽然最后受制于奸佞小人,惨死在乱刀之下;但他做为一个个体的生命形象血肉丰满,鲜艳生动;在历史的风谷浪尖中,在命运的起落沉浮中,站立不倒,光彩夺目。

  而我更看中的正是历史对他的记载更具一个人的真实。

  其实早在楚怀王时期,盛大雄浑的楚国就从根本上开始了它的没落。而在此之前,春秋五霸之首的楚庄王所谓“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的楚国是什么气势;苏秦所谓“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的楚国是什么景象!问题是,从春秋到战国是中国社会巨大变革的时期,生产工具的改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旧的奴隶制正在被新的封建制所代替。

  那么,谁最先敏感地预测分析判断这种变革的大局和格局,谁就有了视野的开阔;谁最先敏锐地洞察认识顺应这种变化的形势和趋势,谁就有了胸襟的开放;谁最先敏捷地把握掌控抢抓这种黄金的机会和机遇,谁就有了现实的主动。

  魏国魏文侯深刻地感受到了,用李悝为相,主持变法,使后起的魏国迅速兴起,进而一跃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独领风骚,称霸百年。你看那时,强大起来的魏文侯一下就有了王的姿态,用一种实力和势力为资本乜斜着目光傲视群雄,带着不屑和小小的挑衅。

  秦国秦孝公清醒地感受到了,用商鞅为相,两次变法。而秦国的改革最为彻底,当然也最为成功。由此富强起来的秦国最终成了战国七雄中的老大,高山仰止,无与匹敌。

  赵国赵武灵王也有了天下的忧患,亲自倡导“胡服骑射”,一度跃马扬威驰骋呼啸于广袤雄浑的北方的天空下,令人刮目相看,不可小觑。

  要说楚国,也是最先有着国家政治的警觉和警醒,早在楚悼王执政时期,就没有过丝毫的疏忽和大意,没有顷刻的迟疑和怠慢,在吴起一切的人生得意失意后,几乎是被迫凄凉惨淡由魏入楚时,悼王立即拜他为相,进行变法。

  天降大任,天生我才,吴起从历史波浪涌潮的谷底大笑着一跃而出!波光潋滟,水天一色,鸥鸟翔集,风云际会。满胸满腔的才情抱负,满怀满腹的雄才大略,都组成此一时刻又一个中国“士”的风光和风景。吴起那会儿竟感到了生命的震撼与悲壮,慨叹一声,眼睛里有了热辣辣的泪水。

  ——曾经苦心砺志,发愤图强,拜孔子学生曾子为师,终于学业有成,满腹经纶,文韬武略,名盖天下。为的什么!

  ——曾经离家对母亲立誓:不为卿相,不复入卫。以至老母病逝,不惜背负不孝的罪名,终也未归,留下人生的大憾和大痛。为的什么!

  ——曾经在鲁国权且为将领,齐攻鲁时,鲁王因其妻是齐国人,不敢任为元帅。吴起毅然决然,杀了妻子,以示一心无二。终以两万兵,以弱胜强,打败齐国。为的什么!

  ——曾经鲁君听信小人谗言,被辞,魏文侯用其为将帅,军纪森严,号令严明,并以身作则。为士兵吸允毒疮脓血,竟引来士兵母亲的哭诉,说,孩子他父亲就是将军为他吸过疮口,直至战死也不回首。如今将军又为我儿吸毒疮脓血,不知他将死在哪里了。为的什么!

  ——曾经在魏27年,与诸侯国大战76次,获得全胜64次,辟地四面,拓地千里,魏一度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壮的国家。并著《吴子兵法》48篇,也著就他成为了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为的什么!

  ——魏文侯死后,又辅助魏武侯内修文德,外治武备,固其德政,成其德业。见田文知山外有山,自愧弗如。惜田文也死,公叔为相,娶魏国公主为妻,因畏忌而设计谋害自己,才逃奔如今的楚国。为的什么!

  哦,罢了,人生苦短也苦长,大男人投死报国,以义灭身,只为能名垂竹帛,功标青史。

  他不知道为什么,但他知道他应该做什么。

  吴起清醒细致在激情间,他的思考和分析深刻犀利而又闪射思想的锋芒,指出,楚之“贫国弱兵”,原因就是“大臣太重,封君太众”;他们又“上逼主而下虐民”。提出,“使私不害公,谗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顾毁誉”;“塞私门之请,一楚国之俗”,就是整顿官场歪风,禁止私门请托。最后要“破横散纵,使驰说之士无所开其口”,拒绝纵横家游说,扰乱国家思想。

  基于此,吴起在变法初始,就显示出彻底的政治改造和制度革命的意义,并一次性到达它应有的广度、深度、力度和高度。“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贵人往实广虚之地”,改变世卿世禄制与分封制,收回贵族受封已传三代的爵位和俸禄;精简机构,罢无能、废无用、裁汰不急之官;节省开支,供养选练之士,强大楚国军队。

  这与秦国商鞅的改革本质上是一样的,程度上却比秦国商鞅的改革更决绝。楚国再度振兴,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

  气势磅礴,气贯长虹,气吞山河。

  功高人共嫉,事定我当烹。吴起知道这涂满鲜血的预言会一千零一次证明在他身上不过早晚的事,但万万没有想到会来得这么快。正当他攻魏救赵,战于州西,出于梁门,军舍林中,饮马于大黄河的时候,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楚悼王去世了!

  积怨成仇穷凶极恶的楚国贵族有了群体罪恶的猖狂和疯狂,联合起来进攻吴起,必杀之而后快。我们预见了惨烈,我们预备了悲愤,我们预感了惊恐,我们预示了残暴。

  雄才大略的吴起这时却表现了他疏忽间的浅显和幼稚。杀机四伏、刀光剑影中,他幼稚地直奔楚悼王的尸体,伏而不起。他以为这是王的尸体啊,谁敢轻举妄动,谁敢无所顾及,谁敢伤天害理。射我必射王,王中,作乱者就暴露了他们的丑恶嘴脸险恶用心。

  人性尽失,天良何在,这个时候,什么王啊,侯啊,尊啊,贵啊,箭在弦上,弹已出膛,谁也挡不住了。万千箭镞锐利地带着惊恐和呼啸,射向悼王,射向吴起,射向楚国的心脏。

  失血过多的楚国,顿时有了大伤痛、大贫病、大苍白与大羸弱。

  杀身之害小,存国之利大。吴起只是觉得自己死得太早,变法时间太短,抱负未及施展,理想没有实现。他这一去,伟大的楚国怕是要一蹶不振,江河日下,危在旦夕了。

  再给我一点时间,一点点时间。吴起临死时的目光里浸满血色的遗憾和哀求。

  历史迅速进入楚怀王时期。

  我们现在开始痛苦地看见吴起临死预见的楚国,这片曾让楚人浪漫傲慢载歌载舞的土地,如今无处不显露出时世的沉沦、凋敝、暗淡和苍凉。

  吴起之后,屈原来了。光华一现,他又去了。

  浪漫诗歌的悲愤与呼喊终归于一个人的无力呻吟,兰蕙与香草凋零成泣泪成血的句子和韵律。那是《橘颂》优美的韵律,是《抽思》伤怀的韵律,是《惜诵》沉郁的韵律,是《思美人》凄美的韵,是《涉江》激情的韵律,是《离骚》华美的旋律,是《天问》奇崛的韵律,是《哀郢》凄凉的韵律,是《渔父》悲绝的韵律……

  然而,那高扬与低迴的声音都淹没在强大秦国战马与兵车呼啸滚过的烟尘里了。屈原知道,作为楚国的官员,他力量太单薄了。作为楚国的子民,他生命太渺小了。作为楚国的诗人,他声音太微弱了。

  楚怀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秦昭王实施了他对楚更为严厉的阴谋和打击,命庶长奂率军攻楚,连取楚国八城,那意思就是告诉你我打你楚国跟闹着玩儿一样;服不服?不服,我还打你没商量!

  这一年,秦昭王又亲自修书给楚怀王,追忆“黄棘会盟”互婚合欢秦楚亲善美好的岁月,回顾太子横“不谢而亡去”及其导致秦楚交兵的经过,九曲衷肠,言真意切,遂约怀王去秦国的武关与之会晤,继续婚姻相亲关系,重建秦楚睦邻友好。

  怀王读罢来信,忧虑忧郁,去,怕再受骗;不去,又怕秦怒。斟酌再三,明知凶多吉少,最后还是决定去秦赴昭王的约请。其实这个时候谁都知道,他没有别的选择。

  怀王苍老苍凉的心情在恍惚的悲哀中有一个强烈的预感,他兴许此一去秦便是踏上一条不归路,那么令他最不放心的是谁来继承他的王位。他尽可能地让头脑清醒起来,招昭睢入密室亲授旨意,令他不惜一切代价,派人去齐国把太子熊横接回郢都。

  派谁去接,昭雎想到了屈原。

  那年秋天,楚国郢都在黄叶间飘落着无声的萧索和凄哀,一辆装饰豪华的马车驶出王宫,我们望见车内那片恍惚的阴影里坐着去秦国赴约的神情木然的楚怀王。车行至阙外教场停下,南后郑袖和子兰母子俩搀怀王下车。怀王仰脸仿佛顿生几分眷恋,遥望楚国辽阔秋日的天空,又垂下眼帘望了望身边的郑袖和子兰母子,心上掠过一阵柔情、温情和莫名的深情,眼睛里就热热的了。

  他也许忘记了他与昭雎的密室授诣,他也许已经不在意那个授诣的重要了。平静祥和地对郑袖说,我已委托昭雎派屈原去齐国把太子横接回郢都,如果顺利,也该回来了。怀王说得平静祥和,郑袖顿觉五雷击顶,把嘴巴张得难看而阔大,“啊”出一声毛骨悚然的惊异,这极度精美精明的女人第一感觉和判断就是她“废嫡立庶”的努力幻灭了。她转眼将锐利如剑刃青锋寒冷的目光直逼昭雎。昭雎大义大勇大无畏,说太子横回国统理朝政无可质疑,无可非议,无可取代!

  说时迟,那时快,车马喧嚣黄尘飞卷中,一队人马风驰电掣般驶抵教场,打开车门,熊横疾下,一头扑倒在怀王的面前,泪如雨下。怀王说,回来便好,生死关头,长歌当哭;楚国托你,千钧一发,不要负王!悲壮别过后,载着怀王的马车缓缓启动。

  一片光华四射里,屈原优雅坚定地拦住了去路,话未出口,已泣不成声,大王!你果然一定要去阴险之地,赴罪恶之约,饮毒鸩之酒,与虎狼会盟么……怀王恼怒,一口血涌在胸口,大声喝令,滚开,给我滚开!屈原猛然冲到车前,疯狂将大旗扳到在地,用脚奋力狂踏。然后一转身做了一个优美的冲越,卧倒在怀王的车轮下面,大声哭喊,大王!要去武关,就从我屈原身上辗过去!

  在场的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历史在那一时刻也屏住了呼吸。怀王大怒,你死去吧!

  战马撕心裂肺一声啸叫,不忍踏向屈原;车子颠簸摇晃一阵倾斜,不肯碾过屈原。

  待我们从尘埃中抬起目光来时,我们便望见了西行的车队渐渐远去渐渐消逝在历史的背影,望见了衰老的怀王渐渐远去渐渐消逝在历史的背影,望见了没落的楚国渐渐远去渐渐消逝在历史的背影。昭雎表情肃穆。陈轸充满自嘲。屈原放声悲哭,泣血成诗,成《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大招》,成生命千古之绝唱!

  屈原没有拦住怀王拦住楚国拦住无奈的历史,我的故事只好百感交集万端感慨跟随怀王餐风露宿长途跋涉一起西行会盟。

  所有智者庸者,勇者弱者都预测这是一起阴谋,都断定这是一个危难。其实怀王更清楚明了,他在无可选择的情况下也许想亲身验证一下,舍身对决一下。他那张痛苦复杂的脸表现了一个颓势之王的无助,表现了一个衰败国家的无奈。

  我们看到萧瑟秋风尘土落叶中心事重重缓缓行驶的马车,载着怀王终于到了秦国的武关,一位秦国的军士扮作秦昭王,将怀王一行热情迎进关里。怀王还没转过神来,一声闷响,大门关闭,伏兵四起,怀王遂被绑架胁迫至秦渭南行宫的章台朝拜秦昭王。

  这时的秦昭王,一脸胜者为王的表情,一副超级大国的姿态,一派奈我若何的顽劣,高高端坐在宫廷之上。对怀王这番轻侮蔑视,已非王者之间的磋商会晤,倒像接见番臣的朝贡跪拜。作为大楚之国的尊者,怀王怎能蒙受这般无赖的羞辱与这般下流的侮辱,愤然昂首,挺身而去。

  去是根本去不了了,不吃敬酒吃罚酒,秦王豪华一挥阔大的袖子,令人将怀王押至咸阳,软禁起来,威逼怀王将楚之巫郡、黔中郡无条件割让给秦国。

  在这种情况下,令我们都大吃一惊的是怀王竟突然有了强烈个性化的不屈和气节,拒不割地,死不退让,这一下让他身心俱疲在秦被关押了两年!

  可以想知,那羁押受迫的日子和生活一定不会美好,况且他的衣食住行原是王者的尊贵啊,况且他已是一个进入暮年的老人了。他想到了逃跑!

  经过策划和努力,楚怀王趁秦昭王打盹的功夫,仓皇中竟真地逃出了咸阳。然而逃往哪里,如何回楚,他不知道。反复思考后,他到了赵国,想求他的老友赵武灵王帮他逃回楚国。不料想在他扣留在秦期间,赵武灵王已将王位传给儿子赵何;赵武灵王呢,自称什么“主父”,真正像一位德高望重光荣退休的老干部一样携他娇媚的小夫人去北部边境颐养天年了。

  这可苦了十万火急又贫病交加的楚怀王了。赵何这位初立为王的毛头小子,他哪知道什么楚王啊;脏兮兮的,凭怎么发挥想象也不能把眼前的这个老头儿和天高地阔的楚国的大王联系起来。待弄清了,才知是从秦落难逃了出来。从秦逃来?我的老天爷,那就更不敢收留他了。

  人生遇到如此悲凉际遇,怀王也只有唏嘘后苦笑的惨淡和一怀的凄楚。岁月无情,物是人非,仿佛一切都无所谓了;重新择道吧,经魏返楚。他知道那是一条渺茫的路,一条险恶的路,一条没有任何可能走出去的路。

  大道通天,阡陌纵横,而怀王别无它途。果然,绝望中的怀王奔逃至秦、魏边境,不出意外,被秦军截住。一年后,怀王病死在秦国。

  楚顷襄王三年(公元前296年),怀王灵枢运回楚国郢都,楚人扶棺痛哭,如伤考妣,如悲娘亲,如诉国耻。这使我们看到了淮河与长江流域文化气质里与中原文化截然不同的悲剧形态和浪漫色调。

  感性。艺术。情怀。婉约。内涵。温润。柔软。哀愁。痛苦。夸张。

  楚,这荆蛮古老的植物,最初表示荆棘蛮荒、刀耕火种、筚路蓝缕、繁衍生息;另有清晰、齐整、鲜明、华美之意;最终却是作了酸楚、凄楚、苦楚、悲楚、痛楚的联系和联想。及至泛指南国天空的“楚天”一词,较之西北和中原的广漠与苍凉,竟也平添了一袭深远的清灵与凄怆!

  因此楚国深陷在一种情绪中不能自拔,让国家意义上复仇与复兴的机会在哭声中不经意地随泪水流逝。到了后来,楚国失去的甚至不是机会,而是判断。

  一直到了楚顷襄王四年(公元前295年),秦因故罢去楼缓相位,任用魏冉,“予楚粟五万石”,用一点物质利诱,主动改善与楚国的关系的时候,楚国仍然没感觉到自己于战国时代的重要地位。更没判断出于国家的最高利益与原则中谁是真正的朋友,谁是真正的敌人这样大是大非的问题,还在那五万石麦子或小米面前喜气洋洋,乐不可支。而秦在改善了与楚、齐关系后,对韩、魏进行大规模的讨伐,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兼并六国的战争。

  秦国用行动诠释“近攻远交”的大谋略。这一年,秦遣向寿攻韩,取武始今河北邯郸西南。遣白起攻韩,取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又大败魏军于解今山西临漪西南。两年之后,韩、魏反击,秦将白起率军在伊阙今河南洛阳东南龙门大败韩、魏联军,斩首24万。继而渡河攻取韩的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以东至乾河今山西翼城南之地。

  伊阙之哉,韩、魏大伤,从此一蹶不振。秦国实现它称霸中原的图谋指日可待。而中原就是天下。

  很有意思的是,秦昭王选择这个时候给楚顷襄王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带着半是威胁半是戏弄的口气说,楚背秦,秦将率诸侯伐楚,决一胜负。过去你来我往地像小孩子玩游戏似的无聊而扫兴;这一回,你好好地检阅一下整顿一下加强一下你的军队,鼓励一下掂量一下扩充一下你的实力,我们酣畅淋漓痛痛快快心情舒畅空前绝后地打它一仗给战国掀起一个小高潮怎么样。

  楚顷襄王反复检阅整顿加强,鼓励掂量扩充,觉得双方的实力悬殊,其结果怕是你酣畅淋漓痛痛快快心情舒畅空前绝后了,而我可惨绝了。于是决定这仗不能打,只能和。于是卑躬屈膝迎娶秦女,与秦结为姻亲之国。这在当时是楚国外交上的又一耻辱和失败,结一秦而叛五国。出生在信阳光山县的宋代史学家司马光对此痛心疾首地说,甚哉秦之无道也,杀其父而劫其子,楚之不竞也,忍其父而婚其仇,呜呼!

  楚国不应战,秦继续大攻韩、魏。楚顷襄王八年(公元前291年),秦攻魏取轵今河南济源东南;司马错攻韩取邓今河南孟县西;白起取宛今河南南阳。次年,秦相魏冉攻魏,魏被迫献河东地四百里给秦;韩无奈献武遂地今山西垣曲东南、黄河以北地区二百里给秦。

  楚国这时似乎明白了,秦昭王的那封信根本不是一道战书,而是对楚国的一次带有调侃性质的试探。楚顷襄王有了点上当受骗的感觉。然而让他彻底的明白过来已是苏秦“约六国纵亲”的时候了。

  遗憾的是声势浩大的六国合纵伐秦并没有构成对秦国的嚣张气焰以根本性的挫败和打击,倒是让苏秦火了一把,更为严重的是无端膨胀了一个人的私欲和野心,那就是齐湣王。而它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六国合纵目标原是伐秦,后来不得不转为抗齐了。

  这是秦国乐意看到的,并且热情高涨积极筹划参与其中。秦昭王甚至幸福而美意地想,如果靠五国之力,灭掉齐国,他兼并计划的日程表就简洁明快多了。

  起因我们知道了,就是五国伐秦的第二年即楚顷襄王十三年(公元前286年),齐、魏、楚联合伐宋而三分其地。三分其地后,还没动摊呢,齐湣王心里反复觉得他妈的别扭,旋即对楚与三晋进行报复,把分给魏楚的土地又给夺走了。齐与天下的恩怨这就挽下了一个死结。

  楚顷襄王十四年(公元前285年),秦昭王借此果断行动,他马上与楚顷襄王在宛相会,接着与赵惠文王在中阳今山西中阳会晤。回去后便命蒙武率兵攻齐,经韩、魏长驱直入,连拔九城,改为九县。这还不算,燕昭王即位后,竟又给了秦昭王一个机会。

  我们知道,这个燕昭王是一个雄心勃勃的王,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招贤纳士,广罗人才,欲报当年齐破燕之仇。后在亚卿乐毅的积极谋划下,约秦、赵、韩、魏共同伐齐。秦国再次表现出了它高涨的热情。

  楚顷襄王十五年(公元前284年),秦昭王兴高采烈来往穿梭,分别与魏昭王、韩厘王在宜阳、新城会晤。而燕昭王呢,则亲赴赵国与赵惠文王会晤。于是,由秦、燕发动的燕、秦、韩、魏、赵五国合纵伐齐联军很快组成了。声势浩大的五国联军由燕国上将军乐毅统一指挥,一举攻占了齐都临淄,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

  五国合纵伐齐,楚顷襄王没有参与,但细细一琢磨,他突然有了某种不安后的清醒,并和他的大臣们作了一番深入的研究分析,对各国伐齐的后果进行重新认识:五国以破齐,秦必南图楚。结论:齐国灭亡,楚必失利。决定:援救齐国,存齐强楚。遂派大将淖齿转而率兵救齐。但令楚顷襄王万万不能想到的是淖齿这个贪婪的家伙竟趁战乱不仅违背楚国上层决策救齐的意图,反而生了新的想法和野心,杀了齐湣王,后又被齐人所杀。

  这一次,齐国险些灭国,六年后田单力挽狂澜,助齐复兴,但已是国力大伤国势大衰国威大减。它的另外的一个含义,就是秦国在兼并进程中少了一个强有力的对手。秦昭王用笔在他的统一日程表上轻轻地划掉了齐国。而楚顷襄王那会儿在心上打了一个寒战。

  秦昭王是谨慎的,他并不因为少了一个齐国而轻举妄动。我们来看看他精心做的那个长远周密详尽完备的计划。在遏制、控制、钳制以至最后吞并楚国之前,秦国要完成对巴蜀战略意义上的控制和经营。完成对巴蜀战略意义上的控制和经营,就实现了秦国对楚国空间和地域一定范围的框定,也为今后大举进攻楚国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而这很快就会被证明。

  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公元前285年,秦定巴蜀。公元前283年,秦昭王与楚顷襄王连续两次在鄢和穰会晤,其目的还是想先稳住楚国以便东进。同年,秦果然攻魏。

  公元前282年,秦昭王分别找韩僖王、魏昭王谈话,韩、魏臣服。于是转而攻赵。公元前279年,赵惠文王应秦昭王邀,由赵卿蔺相如保驾陪同赴渑池会晤。弹瑟击瓮后表面上修秦、赵之好,但事实上赵对秦已经是意志上的动摇和心理上的屈从。

  “三晋”皆已归服,秦昭王看了看他的统一日程表,哦,该轮到楚国了。

  楚顷襄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秦命大将司马错率军从陇西出发,经由蜀郡,补充巴、蜀之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而下,大举攻楚,占领了楚国的黔中郡今湘西及黔东北一带。另白起在攻赵取光狼城今山西高平西之后,得秦昭王令,亦挥师南下,集中兵力进攻楚国北境的邓城今河南南阳境内。楚国被迫割上庸今湖北竹溪东南及汉水以北地给秦。楚国这时看到了当年秦控制和经营巴蜀的真正用意和目的了。于是断然下了决心,举兵溯江而上,攻旧巴国,迅速占领了枳今四川涪陵东。

  你不要小看了楚攻巴取枳的这一冒险行动,它在当时所具有的重大的战略意义,不仅让秦昭王大吃一惊,也引起了“三晋”各国的深刻关注。秦昭王因此在没有退路的严峻形势下最后下定了彻底灭除楚国的决心。

  秦昭王决心破釜沉舟。秦昭王知道时间之于战争刻不容缓。秦昭王知道,这当儿,稍一犹豫,便会松懈,而首先软弱下来的是战争的意志力。那样,包括先前秦对“三晋”的征服与控制也将化为乌有。

  楚顷襄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我们看到了秦昭王不惜代价的疯癫和疯狂。秦分兵两路攻楚。一路由白起率军攻陷楚之邓城后,向鄢即今湖北宜城北猛烈进逼;另一路由秦蜀郡守张若率水陆之军东下,向楚国的巫郡及江南地全面进击。鄢是楚国的别都,紧依楚都郢,鄢郢历来并称,是郢都北边的战略门户。很明显,一旦鄢失,郢都不保。

  楚国调动了主力部队与秦军在鄢决一死战。

  白起攻城不下,引鄢水灌城,水从城西灌入城东,是时一片汪洋,百姓随水而流,数十万人被溺死水中,鄢城沦陷,郢都之北,门户洞开,已是危在旦夕。

  在这种危急的情势下,楚顷襄王和大臣们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派了军队继续长江上游的争夺。其战略意义一方面是以此来牵制秦国攻楚行动,减轻郢都后防的压力;一方面为郢都一旦被破后,开辟楚国新的生存领域。但一切都为时已晚,所有都来不及了。于是我们看到在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大将白起一举攻陷楚国郢都,大肆焚烧楚先王陵墓,并掘坟鞭尸。这千古奇耻万世大辱,最先让遥远流放的屈原知晓了,放声悲哭,壮烈奋起,美丽一跃,投汨罗江自杀。

  历史那一刻荡起的涟漪,从此无限波扬在我们一代代善良人的心里了。而楚国也在那一刻向黑暗的深渊沉落下去。

  在楚国再次定都陈国今河南淮阳之前,楚顷襄王从失陷的郢都先到了我现在居住的信阳。我们称那个地方叫“楚王城”。

  信阳是西周时期的申伯之地,在春秋战国,一直为楚国的军事要镇,史称这里“控据三关,为全楚之襟要”。由信阳市往北十余公里,过“长淮古渡”,黄沙铺金,碧水回绕,野草萋萋,芦花摇曳的尽头,便是楚王城了。

  所谓楚王城,原是楚武王破申时所筑,当时称“城阳”;更早一些时候,楚国的三位信阳人,即率领著名的“申、息之师”的左司马目反,好龙的叶公,还有申公寿曾来这里开过一次会,那时叫“负函”。而楚顷襄王来,是把它做了暂时的避难场所或临时国都。

  据说楚王城当年建造得还算宏伟,颇具王者的气象。“城东西约四十丈……东南面城濠宽十余丈,深二丈许”。后经考古学家实地勘察,远比记载要大得多!不过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有楚王城凸出地面的基址了,当年的景象早已不复存在。

  跟随楚顷襄王而来的除了大臣侍从外,还有那些金衣玉食豪华无度的一大批楚国贵族。大势所趋,覆水难收,号称百万大军的楚国兵败如山倒。

  我们已无从知道当时景状,但我们无数次地进行猜想。从郢都到信阳这历史性的逃亡,楚顷襄王这个昏庸的国君一定面色如土一定惊魂不定一定惨不忍睹;而那些望风披靡的百万楚兵,成群结队的贵族妻妾百姓妇孺又是怎样的从湖北江陵奔逃哭号着向北四散奔来。

  这是一次历史的大劫难,这是一次疯狂的大逃亡!

  亦真亦假。如梦如幻。仿佛一夜之间,一世的霸业流失了,一座王城塌陷了,一切秩序打乱了,楚王城也在一夜间于惊恐万状和莫名其妙中倏然爆满炸裂。城里城外拥挤着惊慌失措毫无主张的人们。他们终于亲眼目睹了自己国家的沦陷,他们怎不想起当年吴起变法受阻,屈原忠谏被逐,以至不堪屈辱,投汩罗江自杀。

  当然,此时此刻楚国的君臣们的当务之急决然不是对历史进行清醒的反思和深刻的检讨,因为生死存亡的现实危机就迫在眉睫。于是,楚王和其部下第一次实事求是而又不无不客观地坐下来开始分析时局,讨论问题,研究对策,一连三天三夜。

  决无鲜美珍奇的供奉,决无锦瑟管弦的伴奏,决无美酒肥羊的丰盛,决无歌伎仕女的姿色,因此也决无大话空话套话假话兜着圈子绕着弯子端着架子捋着胡子的天南海北不着边际的胡吹乱侃。大家都哭丧着脸开始从虚伪中步入真实,痛苦地让良心讲了真话。

  这真是一次务实的会议,乃至楚顷襄王自己也惭愧地想起了被自己放逐到赵国的谋臣庄辛,带着一种难言之痛颤抖着挥了挥手,让人去把庄辛请回楚王城来。紧接着,历史便随着庄辛的到来,文化的中国在信阳就产生一个著名的“亡羊补牢”的典故。

  顷襄王曰,寡人不能用先生之言,今事至于此,为之奈何?

  庄辛对曰,我听乡邻间有句俗语,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这就是说,见到了兔子你回头来唤你的猎狗,不算是太晚;而丢失了你的羊群之后,把羊圈加固补牢就行了。从前商汤和周武王凭着百里的地盘发展昌盛起来;夏桀和商纣拥有整个天下却亡国了。现在的楚国虽然丢失了大片土地,加加减减,还有十个百里也不止啊。

  大王你见过那种精灵般的小动物蜻蜓吧,六条腿四个翅膀,在天地间自由地飞翔。向下啄食蚊虻,向上承接甘露。自以为与世无患,与人无争。但它错了,它不知道一个五尺高的孩子正调制黏液胶汁涂在丝绳上要预谋捕捉它呢。一命呜呼从自由飞翔的天空中掉下来,成为蝼蛄和蚂蚁的大餐和美食。

  这蜻蜓的例子还不算啥呢,你知道黄雀么,低头啄食雪白的米粒;鼓翅飞往树林中栖息。自以为与世无患,与人无争。但它错了,它不知道那些公子王孙拿着弹弓,装上弹丸要诱捕抓获它呢。白天还在茂密的林子里翅羽翻飞,晚上便成了人们的盘中下酒的野味了。

  这黄雀的例子还不算啥呢,你知道天鹅么,浮游于大江大海,停歇在沼泽湖畔,吞食着鱼蟮虾蟹,咀嚼着茭菱水草;奋其长翼,而凌清风,如云翔于高天之上。自以为与世无患,与人无争。但它错了,它不知道猎人正挽弓搭箭要锋利地射杀它呢。白天还在江湖上游泳嬉戏,晚上便被放在了大锅里烹煮。

  这天鹅的例子还不算啥呢,你知道蔡灵侯么,他南游高坡,北登巫山,饮茹溪之水,食湘江之鱼,左抱年轻的娇妾,右拥宠爱的美女;与之在原野上欢乐驰骋,而不以国政为事。自以为与世无患,与人无争。但他错了,他不知道子发正接过楚灵王的命令,用朱丝去绑缚他去见楚灵王呢。

  这蔡灵侯的例子还不算啥呢,大王你的情况也是这样。你左有宠臣州侯,右有宠臣夏侯,车后跟着鄢陵君和寿陵君,吃的是封邑进贡的粮食,用的是四方朝贡的黄金,并和他们悠闲地骑马奔驰于云梦大泽中,而不以天下国家为事。自以为与世无患,与人无争。但你错了,你不知道秦王的千军万马迅猛地开进楚国,要俘虏你去秦国呢。

  庄辛的这番极富哲理与文采的对话,看似一篇生动的寓言,实则一段犀利的政论。由远及近,步步进逼,待点破题面,便单刀直入,不仅不给楚王留一点面子,也让在场的群臣羞愧难当,最后不觉都惊出了一身冷汗。

  庄辛帮助楚王和楚国分析了问题也好,提高了认识也好,把握了时局也好。这也仅仅还是理论上的。庄辛之伟大就在于他不计前嫌,一腔忠诚,高风亮节,并且将“亡羊补牢”的理论化作楚国上下的一种生存精神坚定信念而付诸后来的实践。庄辛派兵驻守“义阳三关”,阻秦军北上;用“申、息之师”,借淮河天险布防,挡后援秦军南下,并在西线与秦军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一度收复被秦军攻占的长江沿岸的十五座城邑,设置郡县,抵御秦军。

  楚国终于在楚顷襄王的一声喘息中缓过一点劲来,在信阳楚王城住了三年后,迁徙陈国,重建郢都,使楚国的历史又延续了55年!

  泥沙中悦目一粒珍珠的晶莹,乱云间顿开一线日光的鲜艳,岩缝里钻出一缕小草的翠碧。污淖中临风一株红荷的亮丽。历史苍茫烟云间,我们看到了庄辛美丽的典故和美丽典故的庄辛!

  秦拔郢都后,在楚本土建立南郡,秦昭王一边让秦军有所战后休整,一边腾出手来收拾“三晋”残局。

  楚顷襄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76年),白起率军攻魏,攻取了两城。次年,秦相魏冉举兵攻魏,韩救之,被秦击败,折兵4万,魏割温地求和。楚顷襄王二十五年(公元前274年),秦相魏冉再攻魏,取蔡阳等4城,斩首4万。楚顷襄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73年),魏亲赵,组成两国联军攻韩,白起与客卿胡阳率军往救,大败魏军于华阳之下,斩首15万;又败赵将贾偃,沉其卒2万人于河中。魏献南阳与秦求和。

  韩、魏服秦已无大碍,秦、赵关系也有缓和,又经过这四五年的间歇,秦昭王觉得是需要再打一打楚国了,不能让这个楚顷襄王彻底活过来了。因为这是一个忍耐力、生存力和创造力都很强的国家。

  秦昭王命白起与韩、魏联合攻楚,战旗猎猎,厉兵秣马,三军整装待发。

  信阳潢川黄国人黄歇在这个时候,光芒四射地从战国风云的变幻中,从我们长久的期待中走了出来,光彩夺目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开始了他个性鲜明突出形象鲜活生动的一幕演出。楚顷襄王派黄歇出使秦国,这便有黄歇向秦昭王的那封众说纷纭的上书——

  大可这样说吧,天下诸侯没有谁比秦、楚两国更为强大的了。如果我的结论是事实的话,那么现在大王要征讨楚国,这就如同两个猛虎相与争斗。两虎相斗,劣马和死狗都会见机行事趁机而入投机钻营。我的观点,不如善待楚国。请允许我陈述这其中的道理和我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事物发展的规则是盛极而衰物极必反致至则危,如冬夏季节的变化,如堆叠垒高的棋子即是如此。如今秦国的土地,已占有西、北两方最远的边地了,这是有人类以来前所未有,即使天子也望尘莫及。先帝秦惠文王、秦庄王(有误,许是秦孝王)以及大王自身,三代秦王都不遗余力竭尽心智努力使秦国土地同齐国土地相连接,这个奇崛的构想是借以切断合纵结盟的中枢部位。

  秦派盛桥辅佐韩国,盛桥把韩国土地并入秦国,不动以一兵一卒,不施以武装军力,便得百里土地。——大王之才能!秦出兵攻魏,堵塞魏都大梁出入门户,攻取河内,占领燕地,进入邢地,魏国军队逃之如风,散之如云,不敢临敌救国。——大王之功劳!停止征战用兵,军民休养生息,两年后再度发兵,取蒲、衍、首、垣等地,兵临仁县、平丘,黄县、济阳则退而自守,魏国降服;又割取濮磿两地给燕,贯通齐、秦两国的要道,截断楚、赵联系的机枢,曾经有五次联合的六国诸侯,已不敢互相救援。——大王之威!

  势待大王的才能、功劳、威势都到了极点的时候,如能持功守威,戒攻伐之心,广施仁义之道,免除日后祸患,你的大业可与“三王”并称,你的威名可与“五霸”并举。然而,大王如果倚仗人口众多,凭借军备强大,趁着灭魏之势,以武力征服天下诸侯,我怕您会后患无穷啊。

  《诗经》曰,事情都有一个好开头,却很少能有一个好终结。《易经》曰,小狐狸渡水即将渡过时,却湿了它的尾巴。这些话说的都是开头容易,结局困难。怎么才能知道是这样的呢,我们可以举一些例子来说明它。譬如智伯,只看见攻伐赵襄子的好处,却没料到榆次的杀身之祸。譬如吴王夫差,只看到进攻齐国的利益,却没有想到在干隧被越王勾践战败。这两个国家,不是没有过伟大建树巨大功绩,由于贪图眼前利益,结果飞来意外祸患。吴王夫差是轻信了越国的恭维,而去攻打齐国,在艾陵战胜齐人之后,凯旋之时却在三渚水边被越王勾践擒获。智伯则轻信韩氏、魏氏,因而攻伐赵氏,进攻晋阳城,胜利指日可待,大功即将告成,韩、魏背叛了他,智伯被杀死在凿台之下。

  现秦恨楚国尚未毁灭,却忘记了毁灭楚国之后,韩、魏就会强大,我替大王深深考虑,也替大王深深忧虑,灭楚实非上策,决不可取。《诗经》曰,大军不长途跋涉,不远离自家地宅,而征战别国。辩证地看待这个观点的话,楚国就是秦国的帮手,邻国才是秦国的敌人。《诗经》曰,狡兔蹦跳,遇到猎犬,就跑不掉;别人心思,我要揣摩,才能知道。现在大王如此轻易相信韩、魏两国所谓的臣服和亲善,这与吴国相信越国如出一辙。

  我听到有一个这样的说法,说敌人不能宽容,时机不能错过。我估计韩、魏两国眼下对你的低三下四谦卑献媚,很难说不是一种形式的欺诈和哄骗。怎么见得,什么根据呢?你认真思考一下,很明显,几个世代以来,大王对韩、魏没有点滴恩德,只有血海深仇。韩、魏君王的父子兄弟相继死在秦国刀剑之下的将近十代了。

  你看看那是怎样凄惨的景象。他们国家受摧残,社稷被破坏,百姓遭蹂躏,宗庙被焚毁。将领士卒,剖腹断肠,折颈毁容,身首分离;枯骨暴露在荒野草泽之中,尸身僵卧在山川大地之上;父子兄弟老弱病残被捆着脖子绑着双手,成了任人凌辱的囚犯和俘虏,在路上一群接着一群,一队跟着一队;死者灵魂悲伤,无人安抚祭祀。百姓无法生活,家族流离失所,骨肉四散逃走,流亡沦落为奴,充满整个天下。这千百万人的大恨大仇,这千百万人的大悲大痛,一旦聚合成一种力量,终会有一次冲天的暴发。那是谁都不能阻挡的,谁也不能压制的,谁也不能抵抗的。所以我说,韩、魏不灭,秦之大患!如今大王竟借助他们一起攻打楚国,岂不大错特错!

  现在我们来说大王进攻楚国,不知你将从哪里出兵;向秦国仇敌韩、魏两国借路?若是,那么大王出兵之日,大王就要忧患他们能不能返回来了,这是大王把自己的军队以一种方式借给仇敌韩、魏两国吧。

  好吧,大王不借路韩、魏,那你必定攻打随水右边的地区。而随水右边地区,前面知道那里都是水广川巨,山高林密,溪谷深幽,原始蛮荒,不生庄稼,大王即使占领了它,不能算是得到了土地。不仅绝无土地的利益,还落下个打败楚国的名声。还有,大王从进攻楚国之日起,齐、赵、韩、魏一起响应纷纷出兵;秦、楚两国忙于交战无法脱身,这我就可以大致设计一下了。魏国出兵必攻打留地、方与、铚地、湖陵、砀地、萧地、相地等,原先宋国的土地必定全部归魏所有了。齐国出兵必向南进攻楚国,泗水流域必克。这些地方可都是广袤平原,交通发达,土地肥沃,这就让他们占领去了。

  如此,我们来看看那个结果吧。

  大王看似击败了楚国,当然能不能顺利击败楚国还是一回事,韩、魏两国趁此迅速在中原地区势力壮大起来实力雄厚起来;齐国呢,也得到了加强。仅韩、魏两国,便足以与秦抗衡。而齐国南面可以泗水为界,东负渤海,北恃黄河,没有后患。到那时,整个天下就没有谁能比得上齐国、魏国的强大雄伟;齐、魏两国得到土地保持已得利益,充分发挥优势,审时度势,审慎治理,我相信,也就一年以后,即使不能称帝,但也有相当充足的力量阻止大王你称帝的了。

  以大王土地这样的广阔,壮丁这样的众多,军备这样的强大,一发兵就与楚国结怨,而去让韩、魏两国尊齐称帝,我不客气地讲,大王失算,大王失策。

  我替大王反复考虑掂量权衡过了,秦、楚和好,必由之路,百利无一害;秦、楚联合成为一个整体,去应付韩国,韩必收敛,不敢轻举妄动;再利用东山的险要地势,发挥河曲的有利条件,韩国就必定成为秦国关内的一个听话的小侯吏、小附属。如果形成了这种态势,大王可用十万兵镇守郑地,魏国就心惊胆寒了,许地与鄢陵也自动退缩闭城固守了,上蔡、召陵与魏国的联系就被切断了,魏国自然也成为秦国关内的小臣吏小附属了。这样就还剩下一个齐国,情况会是怎样的呢?

  秦楚交好,不用你说,关内那两个万乘之国即韩、魏,必向齐国割取土地,齐国右边广大地区便可垂手而得。这无庸置疑。

  你看吧,大王的土地横贯东西,及至两海,从中拦腰约束天下诸侯;燕国、赵国失去齐国、楚国为依托,齐国、楚国没有燕国、赵国相依傍。然后以生死危亡的厉害关系全面震慑燕、赵,直接动摇齐、楚,这四个国家不须大动干戈便可轻而易举全部降服它们了。

  秦昭王读罢黄歇的这封极富感染力的上书,精神振奋,身心大悦,情不自禁脱口狂叫了一声,好!

  后人评价他给秦王的上书,说黄歇当时嫁祸于人转嫁危机,只是暂时求得楚国苟安。而从最后的结果来看,它献给秦王的正是灭楚的大计,是灭六国的一个最佳战略方案。而对彼时的黄歇来说,谁能了解他的无奈,他的苦楚,末世衰败的楚国,已不是一个刚刚出道的小小左徒黄歇救得了的了。而他受王之遣此次出使秦国的任务,就是要秦王制止白起及其帮凶韩魏出兵伐楚,解决燃眉之急,当下战患。从这个浅显的意义上说,黄歇成功地做到了。

  一封上书,秦王不仅止了白起出征并辞谢韩、魏两国,还随即派了使臣给楚国送去了厚礼,秦、楚立了盟约,结为睦邻友好。

  楚顷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72年),黄歇接受了盟约返回楚国,楚国派黄歇与太子完到秦国作人质。这一去就是10年!

  楚顷襄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63年),楚国派使臣去秦报信:楚顷襄王大病不起。黄歇迅速去见秦丞相范睢,说,我听说丞相你与楚太子完私人关系不错。范睢说,是。黄歇说,楚顷襄王病得很重。范睢说,哦。黄歇说,我想请示秦国能让太子回去。范睢说,合情合理。

  黄歇说,从两国的利益关系来说,太子回国,如能即位,他一定会厚待秦国,感激丞相;这不仅保持了两国之间的亲善友好,而且帮助辅佐了未来一个超级大国的一国之主。如果不让他回去,那他不过是咸阳城里一介平民而已。更为严重的是楚国将改立太子,那他就不会事奉秦国了。那样就两头皆空,于秦于楚,都不是一件好事。望丞相能认真考虑一下并能尽快给个答复。范睢说,君言极是。

  范睢很快把黄歇说的话报告给了秦王。

  秦王说,让黄歇先回去探问一下楚王的病情,果然严重,就让太子回去。

  黄歇觉得秦王说得也有道理,但这一去一来需要时间啊,他害怕楚顷襄王早晚一死,太子未归,公子争立,国内会发生意外的变故。多事之秋的楚国夜长梦多啊。黄歇和太子说,秦王不管是好意还是歹意,你现在都要立即归国。这几天,我寝食不安,非常忧虑。太子说,怎么办。黄歇说,当断不断,必受其乱。走!太子说,怎么走。黄歇说,乔装打扮,换套装束,跟使臣一起逃走。太子说,那你怎么办。黄歇说,我留下来,以死抵罪,你就别管了,天大的事情我一人担当!

  太子放声悲哭。黄歇竭力劝止。于是经黄歇周到安排,让太子换了衣服扮成楚国使臣的车夫,很顺利地混了出去。秦王来看太子,询问楚王病情。黄歇在客馆里把着门口不让进,说太子为王病焦虑也病了,不好意思,不能会客。如此再三,秦王就不来了。半月后,黄歇估计着太子应该已经走出关外了,黄歇就大义凛然去见秦昭王。

  去见秦昭王,知道自己必死无疑,但想想他为一个国家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心上就涌出了满足和幸福。他将以最后的一死让历史记住他的故事他的义举和他光辉的名字。黄歇对昭王说,很遗憾地我要告诉你,楚国太子在我的安排下已经归国。我犯了欺君之罪,请赐我一死。

  秦昭王大怒,说,楚人多诈,果然如此,竟欺骗到我的头上来了。赐他一死,现在!

  范睢对昭王耳语,说,杀黄歇已不能让太子还,无用且无益,还把楚国得罪了。不如让黄歇也回去。

  秦昭王大惑不解,说,是何道理。

  范睢说,黄歇作为臣子,为了他的主人忠心耿耿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太子对他该怎样地感恩戴德;故应该让他回去。道理是,楚王死,太子必立;太子立,必用黄歇。这只会对秦国有好处,而决无坏处。一句话,放黄歇,利大于弊;杀黄歇,毫无意义。

  秦昭王说,想得长远,说得深刻!

  黄歇死里逃生转危为安幸运地回到楚国,三个月后楚顷襄王去世,太子完如愿以偿即立为王,是为考烈王。

  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年),任命黄歇为令尹,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其中包括了他的老家黄国故地潢川。

  黄歇陡然间高大阔气起来,同时他也被无情地推到了战国晚期动荡激荡大起大落的风口浪尖上。这正符合了黄歇的性格,他需要澎湃,需要张扬,需要冒险,需要广阔,需要豪华,需要占有,需要财富,需要威势。他开始了他艰辛的政治实践和刻苦的人生经营。他是谨慎的,也是困难的。任令尹当年,秦即对楚发起试探性攻击。黄歇迅速作出判断,立即给出态度,割州陵今湖北咸宁西北给秦,算是他任相后对秦的一点谢意,内有继续附秦这一指导思想的原则表达。两年之后,历史打响了旷古惨烈的长平之战,45万赵卒一夜被白起坑杀。白起想乘胜围邯郸,灭赵国,却不明原因地被秦昭王招回去了。秦退兵后,秦昭王又明白过来,再令白起攻赵,白起就有了他个性的发挥,托病坚辞不受。秦昭王改派五大夫王陵率兵攻赵,因为错过了战争的最佳进攻时机,出师不利,屡屡受挫。秦昭王又派王齕增援并取代王陵,亦久攻不下。再派郑安平为将增兵救援。形势就有了危急。

  楚考烈王五年(公元前258年),赵平原君赵胜带了门客毛遂来楚国求助。平原君找到黄歇,并私下允诺事成之后将灵丘今山东高唐南送给黄歇。黄歇心中矛盾而又痛苦。这倒不是为了什么山东高唐之地,那对他来说实在没有多大的诱惑力。黄歇矛盾的是如答应出兵,必与秦结怨,与楚不利;不出兵,与平原君的朋友关系不说,关键的问题是会影响他在楚国以至在天下正在确立的政治地位和个人形象。

  他在楚任相也将近五年了,他几乎在重大问题上还无所作为。本来国内已有人私下议论说他胆小怕事畏惧秦国,这个时候再不主张出兵援赵退秦,他的能力就值得大家怀疑了,其威信威望的政治信誉指数会一跌千丈。

  两相权衡,出兵援赵,对他的人生更显得现实而迫切一些。二日在毛遂按剑登阶而上,打破僵局,胁迫考烈王与赵联合抗秦时,黄歇就站出来说话了。促使楚考烈王当即下了决心让黄歇率八万楚兵救赵。

  固然后来击退秦军解邯郸之围主要是因了信陵君魏无忌“窃符救赵”的成功。但不能否认有楚八万兵浩浩荡荡奔袭而来的威慑作用。且在解邯郸之围后,黄歇把楚军大将景阳留在了中原继续参与合纵抗秦,而黄歇就在这一次的出兵中找到了战争的感觉并提升了某种信心。他把目标锁定在了鲁国。

  这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黄歇雄心勃勃率兵救赵,最后无功而返,楚王间接地表示出了他对黄歇的不满,黄歇感到了他在政治上的危机,遂与衰微的周朝周赦王组织了一次抗秦行动。然而包括整个战国的无数次战争战斗没有比黄歇组织的这次行动更窝囊的了。不仅没有形成六国的合纵,秦军一示威,黄歇先魂飞魄散地率兵跑了。最惨的是周赦王,由于临时军队的费用开支是借了人家的钱,这让他欠了一屁股的债无力偿还,还导致了周朝的最后覆灭。这让丢尽脸面失尽威风的黄歇决定要从小小鲁国身上来挽回他相国的威信和政治上的声誉了。

  楚考烈王八年(公元前255年),黄歇发兵攻取鲁国,将鲁顷公迁封于莒今山东莒县,任命荀况为兰陵令。楚考烈王十四年(公元前249年),黄歇收回莒,将鲁顷公迁往卞邑今山东泅水县东南,贬为庶民,鲁国灭亡。

  灭鲁的效果是明显的。它让诸侯各国错误地认为这标志着楚国的再度崛起和复兴,大吃一惊地已不能估猜出楚国现在所具有的真正国力和军力。而对黄歇来说,名声大噪,不可一世,从人生失意的谷底跃上政治生命的巅峰,他已经完全与当时的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比肩而立,并驾齐驱,驰名天下了。至此,黄歇开始在楚国大权在握一手遮天,独断专行,豪华无度,妻妾成群,门庭若市,包括楚国贵族王孙也望尘莫及自叹弗如,黄歇甚至常常就不把他们看在眼里。有人背后说黄歇,身为令尹,实楚王也。这评价耸人听闻,但带有明显的恶意。

  平原君曾派一门客来见黄歇,黄歇把他安排在上等宾馆住下。不知怎么这个平原君的门客就突发奇想,要见见春申君的门客,以向春申君的门客炫耀一下平原君的门客有多么奢侈富有。

  这位平原君的门客去见春申君的门客的时候,头上插着玳瑁簪子,腰佩宝剑,上等皮革精制的套子上装饰着贵重的珠玉。

  平原君的门客傲慢地去,对春申君的门客只看了一眼,立刻自惭形秽,羞愧难当。他看见春申君的门客中所有的上客连穿的鞋子上都缀满了珍珠!

  这是一种展览,一种示威,一种气魄。所以黄歇对封给他的淮北地十二县根本就不满足了。

  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黄歇直接向楚考烈王说,淮北地靠近齐国,那里情势紧急,把那个地区划为郡来治理更合适一些。我献出那淮北地十二个县,重新封江东地给我吧。楚考烈王答应了。春申君就占有了原吴国故都吴王旧宅今江苏苏州一带,并在江南大兴土木,营建自己的家宅及系列附属工程,极尽富丽与豪阔。

  一百余年后,司马迁心情有点复杂地去参观了那里,大为感慨,说,吾适楚,观春申君故城,宫室盛矣哉!

  这一年,还有一件大事,就是在黄歇的大力主张和建议下,楚国迁都安徽寿春。

  迁楚都于寿春之后,有一件严重的事情令黄歇寝食不安十分忧虑:楚考烈王没有儿子。

  这时,我们知道的那个赵国人李园就带着他美丽的妹妹李嫣来了,他原打算是把他美丽的妹妹进献给楚王的,但他判断楚王无子原因是他就根本没有生育能力。所以不管他妹妹如何美丽,也是不能为楚王生出儿子来的,时间一长,也不能得到宠幸。那他美丽的妹妹就没有他原本预谋的意义了。李园动了心思,为妹妹也为自己做了一个完美的策划。

  事实证明,李园的确是具有天赋大阴谋智慧的人。他开始不遗余力一步步实践、实施、实现他智慧的策动和计划。

  李园寻了一个意外的机会先做了黄歇的侍从,不久就向他请假回家,而假期到了后,故意延误了几日才返回楚国。回来后,就装出诚惶诚恐的样子去见黄歇,在解释请假超期的原因时,李园按他事先编好的谎话对黄歇说,真是对不起,齐王看我妹妹漂亮,才派使臣登门求娶的。黄歇问,订过婚了么?李园说,初步议了议,还没最后定。黄歇说,可以领来让我看看么?李园说,小妹不过一女流之辈,只要丞相不嫌弃,有什么不可以。

  李园回去后,就把他美丽的妹妹一番精心打扮后,送到了黄歇的面前。

  果然漂亮!果然绝色!黄歇当时就把美人留下了。之后数月里,黄歇精神抖擞,热情洋溢,青春焕发。

  李嫣怀孕了。李园得知后,开始实践、实施、实现他的下一步计划。李园要先做通妹妹李嫣的工作。李园说,小妹,做妾好,还是做夫人好。李嫣说,这还要问,妾怎比得了做夫人。李园说,做夫人好,还是做王后好。李嫣说,又开玩笑,做王后当然更好。李园说,想做王后么?李嫣说,当然想啊。李园说,那你就别怪哥哥胡说八道了。你在春申君这儿,不过一宠妾。我替你想过了,凭妹妹的条件和姿色,我想把你献给楚王。李嫣说,哥哥胡说。李园说,不!你没看到当今楚王无子么,你已有孕在身,现在献于楚王,万幸将来生一男孩,必立为太子,不日为王,你不就是当然更好的太后了么。李嫣说,哥哥开玩笑呢,我夫春申君如何答应。李园说,傻妹妹啊,我教你啊。

  一日晚上,黄歇与美人李嫣一番恩爱过后,李嫣就把哥哥教她的话向黄歇学说了一遍。大致意思是说,当今的楚王对你丞相宠信有加,即使是亲兄弟也没有这样的。你黄歇任楚国宰相已经二十多年,说一不二,权高责重。可是现在大王没有儿子,如果楚王寿终之后无子可立,就要改立兄弟了。

  那样你目前拥有的权力和地位就大可值得忧虑了。不做丞相倒没什么,但你要知道你这么多年,你可是在许多问题上对楚王的兄弟们都不免有忽略和失礼的地方,那你就已经不单单是有生活的忧虑而已经是有生命的忧虑了。这也是你这很长一个时期以来心事重重寝食不安的原因。妾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凭夫君对我这一时期的恩情,我想以贱妾的暂时牺牲换取夫君永远美好的未来。

  我的想法就是如果你答应,就趁我现在怀有你的骨肉把我进献给楚王。上天保佑我生个儿子,这你就是将来楚王的亲父,楚国就是我们的了。如果上天不能保佑我生个儿子,那我起码为夫君做过努力了,我也无怨无悔。

  李嫣说的真挚而激情,黄歇无尽感动地把李嫣紧紧拥在了怀里。眼泪便怎么也止不住,李嫣也哭着给他擦。李嫣知道,黄歇同意了。

  黄歇很快把李嫣送出府宅,严密地安排在了一个地方秘密住下,之后便很快找了一个机会便向楚考烈王说了李嫣,先说这个李嫣是他门客李园的妹妹;再对李嫣的美丽描述一番。楚王心动了,让黄歇把李嫣召进宫来,抬眼一看,美艳惊人,风华绝代,典雅妩媚,令人疼爱。楚王欣然纳之,招入后宫,几次温存,楚王便如痴如醉爱不释手了。

  一切都像李园当初设计好的,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李嫣顺利生产。令人惊奇的是,她生下的竟是一对双胞胎,而且是两个男孩。楚考烈王喜不自禁,满脸辉煌。

  两个孩子,长名为捍,次名为犹。随立捍为太子,李嫣为太后,李园为当然的国舅,开始参与朝政。

  我说过,李园是具有天赋大阴谋智慧的人。他这一会儿比任何人都清醒,现在和将来构成他和他妹妹最大的威胁和危险都来自他们的阴谋团伙一个知道内情的人,那就是黄歇!李园要动一下脑筋了。想来想去,除了杀他灭口,别无它途。李园开始暗中豢养训练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