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答《精品导报》记者赵君华问
1、《大嘴吃八方》用灵动智慧的语言煲人生之沧桑,令人在品美味、嚼美食、流连岁月与市井风情之际精神大爽,胃口顿开。获得一种酣畅淋漓的阅读享受。我特别想知道,这样一本洋洋洒洒、内容丰富的散文,您是怎么一点一点写出的?
古清生:谢谢关注,谢谢读者。《大嘴吃八方》实际上是一部味觉游历书,其中有一些是我自己烧的菜,大多数是南北奔走中品味到的美食。我不止是写了这一本散文,2003年出过一本《左烧烤右煨汤》,新近由“兄弟文化”出一套三本,美食文章我写了十年,其间有一些中断,主要是写小说和其他文章去了。
我最早是在《人民政协报》开的专栏,编辑紫訾是位漂亮的河北女孩,她喜欢这样的文字,用黑体字印刷,这在报纸上是没有过的。初始只写自己做的菜,纯属游戏之作,也写过一些少年时代吃的东西。后来,发现美食里面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就着意去考察了。我写人文地理就从美食开始。“兄弟文化”的李永平先生认为,我是找到了一个状写中华文化的好的壳,食是一个文化载体,它的内容可包含的太多。
2、这是一本美食散文。您最希望读者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以什么样的心态阅读这本书?读完能获得什么样的阅读感受?
古清生:我希望读者在工作之余,在稍显疲惫的状态或从喧嚣的环境中走出来,感觉一下散文中的宁静与悠远。当然,如果是烦躁而毫无胃口的时候,也不妨读读,它是可以调动食欲的。中华美食,讲究美色、美形、美味、美器。所以,美食文章,最重要的是美文,美境和美情。用它来平和一下自己的心境,我想,我写作时便有这些想法,特别是松弛紧张的神经,它非常有作用,我的一些朋友,拿我的书给读中学的孩子看,对中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放松神经调节食欲取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这里面,也给他们一些地理、农耕文化方面的知识和烹饪常识,对学习和成长都有好处,我不认为给中学生看是什么难堪的事情,现在的中学生,知识结构普遍比他们的上一辈人全面。
1、全国各地,您走了这么多的地方,刚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时,您是怎么立刻分辨出真正的美食的?
古清生:我喜欢寻找有文化的根性的食物,比如香河肉饼,它有极漫长的人文积淀。如果这个食品几百年,上千年仍在沿续,那它就是一个好东西,不管它有多么土,也不管它是多么便宜,多么不上档次。我曾在衡水吃过“苜蓿合子”,它非常漂亮,我就记住了,这是华北平原的好食品,它养育了华北平原的优秀儿女。因此,我对地域性的食品也是抱有敬重的,它不仅仅是吃的食品,它有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
2、书的名字叫《大嘴吃八方》,您本人对中华民族的吃文化也非常有研究,从心里来说,您觉得国内哪个地方的食文化最值得称道?
古清生:我个人现在已经不对某个地域的食文化特别赞美或抱歧视态度,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有的食品都有它的道理。北方人过去吃榆钱,他们回忆的时候,有一种痴迷的陶醉感。我以为,这种陶醉感最是人生美好的回忆。不仅是国内,国外的美食我也是抱着欣赏的态度,年前去山西写醋,顺便去了汾河源,在宁武吃莜面,我对莜面一时吃不惯,但是,我悉心品尝,便能感觉他们爱莜面的理由,继而发现,莜面是个好东西呀。人人都觉得故乡的食物最好,故乡是一种酶,味觉之上含有乡愁。童年吃的东西,便融入味觉记忆中了,再也难以改变。也许,一个人吃遍天下,最难忘记的还是母亲做的菜,那份质朴,那份关爱。好的食品,内中是含有爱的,不论它多粗糙,那情怀令人永远温暖。
3、您有一句名言:“一个时代的吃文化,多少能折射出这个时代总的心态。”以您看来,我们这个时代的吃文化是什么样子,又折射出了我们这个时代怎样的总的心态?
古清生:我们这个时代,公众的总体心态趋向于浮躁、纷乱,这种心态不是好的心态。反映在吃方面,人皆追求奇食、重味、刺激以及超越食文化的东西,比如报刊报道过的长沙的人乳宴,昆明的人体宴,这都是美食文化的异端,是异味的,不合道德传统的。好的美食心态,要向着淡雅、宁静、质朴的,学会品尝美食,这也是人生的一个课题。
1、我记得您有一句话,说“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实际上就是一部美食史。”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美食有研究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兴趣?
古清生:上世纪跟人写过一部《中国可以说不》,引起很大轰动,这种轰动我始料不及,当时学识有限,写得不好,心里又有一种处于热度中心的不安,在接下写长篇小说《追杀索罗斯》和《2038》以后,就完全向美食研究转向了,但如果从好吃算起,应该是在地质队的时候,那时天天在山中寻找吃,研究吃,地质队的人天南海北地跑,闲时,人人都能讲一些关于美食的段子或经历,当时还可以打猎,有过甩手枪响,野鸡从天而落的那种快感体验。
我想,我是一个喜欢孤独和宁静的人,我的文章也是有孤独和宁静的味道。《不》出版后,接受了世界上许多著名通讯社的记者采访,思考了许多世界的问题,这样一路梳理过来,明白中国现在的文化学术与西方的距离,我们是骑着自行车去研究,人家是坐着汽车去研究,差距就这么大。但是,有一块是空白,农耕文明,或曰农耕文化。食文化是农耕文化的外壳。我叔叔现在还在江西的老家耕种,我爱乡土,爱那桃花源般的世界,我写了南方很多的乡间美食。我也发现自己,最是适合研究这一块,我又做过地质队员,我稍许知道一点地质构造、地理特征,以及上面的植物与生物。所以,从此潜心研究食文化,是研究中国原生态的农耕文化。
2、您是美食家,同时也是一个作家。生活中,您怎么安排品尝美食和写作的时间?
古清生:呵,我主要是作家,其次才是美食家,而且有些偏食,喜欢乡土的东西。实际上以美食为题材写作,与别人用其他题材写作是一样的,有的作家喜欢写性,有的作家喜欢写战争,美食是一个载体,美食写作最终反映的是这个地方的人文、地理、物产、气候、历史和生活方式,是写人间社会的。我每年都有大量的时间出去行走,当年与中国青年出版社合作,打出行走文学的旗号,那不是假的,确确实实感觉到当代中国人窝居在单一化生存的都市,学术面非常窄,现在多是地方的人士邀请,他们希望外面的世界了解他们的美食、地理地貌,这可能与现在的旅游业热起有关,地主都有非常功利的想法,我们各取一方,也是双赢。
3、从书中看,美食、写作占了相当的生活内容。生活中的您,除了这两项内容还有哪些生活情趣?
古清生:我喜欢旅游、游泳、登山、打猎(现在不能打猎了)、垂钓,喜欢呆在大自然中,有时候也喜欢去探险。还喜欢植物和小昆虫。
4、您最早什么时候开始接触文学?
古清生:我自以为比较有份量的一个中篇发在1992年,当年《小说月报》第五期转载,做职业作家是我儿时的梦想,十几岁时写过间谍小说,主要是想伪装成手抄本拿去跟人换书看,现在不是也出伪书么?想法都差不多。
5、有人这样评价您,说您“形成了吃喝文学,是位生活家。”您怎么看待这种评价?
古清生:我觉得这评价不错的,人不要去故作高雅不食人间烟火,把自己打扮成一个神,西方有一个经典说法,判断那个家伙是人还是神,就看看他有没有肚脐,有肚脐的都不是神。文学史上,李白喜欢喝酒,苏东坡喜欢吃肉,陆羽、李渔、袁枚、郑板桥等,都写作过许多吃喝文字,都成经典了。梁实秋著作等身,大家能记住他写了什么?雅舍谈吃。问题是,如何写好它。
6、国内有许多美食作家,比如沈宏非老师等。和其他美食作家,相比,您觉得自己区别于他们的最主要特点是什么?
古清生:我平时不看电视,也不看报纸,多在网上浏览,重要的时间看书,书是人类文化积淀的重要载体,是人穷其一生用生命去写作的。关于其他美食作家,我一般没有作评价,因为人都是在自己喜欢那一块工作,我喜欢研究乡土美食、地域文化,我希望自己的写作能够反映出中华农耕文明的积淀,能够在工业时代到来之际,最后打量前工业时代的乡土生活,这个选题令我激动不已,我想用自己的一生的能量去努力。当然,以后会写得比现在好一些。谢谢。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
古清生:谢谢关注,谢谢读者。《大嘴吃八方》实际上是一部味觉游历书,其中有一些是我自己烧的菜,大多数是南北奔走中品味到的美食。我不止是写了这一本散文,2003年出过一本《左烧烤右煨汤》,新近由“兄弟文化”出一套三本,美食文章我写了十年,其间有一些中断,主要是写小说和其他文章去了。
我最早是在《人民政协报》开的专栏,编辑紫訾是位漂亮的河北女孩,她喜欢这样的文字,用黑体字印刷,这在报纸上是没有过的。初始只写自己做的菜,纯属游戏之作,也写过一些少年时代吃的东西。后来,发现美食里面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就着意去考察了。我写人文地理就从美食开始。“兄弟文化”的李永平先生认为,我是找到了一个状写中华文化的好的壳,食是一个文化载体,它的内容可包含的太多。
2、这是一本美食散文。您最希望读者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以什么样的心态阅读这本书?读完能获得什么样的阅读感受?
古清生:我希望读者在工作之余,在稍显疲惫的状态或从喧嚣的环境中走出来,感觉一下散文中的宁静与悠远。当然,如果是烦躁而毫无胃口的时候,也不妨读读,它是可以调动食欲的。中华美食,讲究美色、美形、美味、美器。所以,美食文章,最重要的是美文,美境和美情。用它来平和一下自己的心境,我想,我写作时便有这些想法,特别是松弛紧张的神经,它非常有作用,我的一些朋友,拿我的书给读中学的孩子看,对中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放松神经调节食欲取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这里面,也给他们一些地理、农耕文化方面的知识和烹饪常识,对学习和成长都有好处,我不认为给中学生看是什么难堪的事情,现在的中学生,知识结构普遍比他们的上一辈人全面。
1、全国各地,您走了这么多的地方,刚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时,您是怎么立刻分辨出真正的美食的?
古清生:我喜欢寻找有文化的根性的食物,比如香河肉饼,它有极漫长的人文积淀。如果这个食品几百年,上千年仍在沿续,那它就是一个好东西,不管它有多么土,也不管它是多么便宜,多么不上档次。我曾在衡水吃过“苜蓿合子”,它非常漂亮,我就记住了,这是华北平原的好食品,它养育了华北平原的优秀儿女。因此,我对地域性的食品也是抱有敬重的,它不仅仅是吃的食品,它有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
2、书的名字叫《大嘴吃八方》,您本人对中华民族的吃文化也非常有研究,从心里来说,您觉得国内哪个地方的食文化最值得称道?
古清生:我个人现在已经不对某个地域的食文化特别赞美或抱歧视态度,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有的食品都有它的道理。北方人过去吃榆钱,他们回忆的时候,有一种痴迷的陶醉感。我以为,这种陶醉感最是人生美好的回忆。不仅是国内,国外的美食我也是抱着欣赏的态度,年前去山西写醋,顺便去了汾河源,在宁武吃莜面,我对莜面一时吃不惯,但是,我悉心品尝,便能感觉他们爱莜面的理由,继而发现,莜面是个好东西呀。人人都觉得故乡的食物最好,故乡是一种酶,味觉之上含有乡愁。童年吃的东西,便融入味觉记忆中了,再也难以改变。也许,一个人吃遍天下,最难忘记的还是母亲做的菜,那份质朴,那份关爱。好的食品,内中是含有爱的,不论它多粗糙,那情怀令人永远温暖。
3、您有一句名言:“一个时代的吃文化,多少能折射出这个时代总的心态。”以您看来,我们这个时代的吃文化是什么样子,又折射出了我们这个时代怎样的总的心态?
古清生:我们这个时代,公众的总体心态趋向于浮躁、纷乱,这种心态不是好的心态。反映在吃方面,人皆追求奇食、重味、刺激以及超越食文化的东西,比如报刊报道过的长沙的人乳宴,昆明的人体宴,这都是美食文化的异端,是异味的,不合道德传统的。好的美食心态,要向着淡雅、宁静、质朴的,学会品尝美食,这也是人生的一个课题。
1、我记得您有一句话,说“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实际上就是一部美食史。”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美食有研究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兴趣?
古清生:上世纪跟人写过一部《中国可以说不》,引起很大轰动,这种轰动我始料不及,当时学识有限,写得不好,心里又有一种处于热度中心的不安,在接下写长篇小说《追杀索罗斯》和《2038》以后,就完全向美食研究转向了,但如果从好吃算起,应该是在地质队的时候,那时天天在山中寻找吃,研究吃,地质队的人天南海北地跑,闲时,人人都能讲一些关于美食的段子或经历,当时还可以打猎,有过甩手枪响,野鸡从天而落的那种快感体验。
我想,我是一个喜欢孤独和宁静的人,我的文章也是有孤独和宁静的味道。《不》出版后,接受了世界上许多著名通讯社的记者采访,思考了许多世界的问题,这样一路梳理过来,明白中国现在的文化学术与西方的距离,我们是骑着自行车去研究,人家是坐着汽车去研究,差距就这么大。但是,有一块是空白,农耕文明,或曰农耕文化。食文化是农耕文化的外壳。我叔叔现在还在江西的老家耕种,我爱乡土,爱那桃花源般的世界,我写了南方很多的乡间美食。我也发现自己,最是适合研究这一块,我又做过地质队员,我稍许知道一点地质构造、地理特征,以及上面的植物与生物。所以,从此潜心研究食文化,是研究中国原生态的农耕文化。
2、您是美食家,同时也是一个作家。生活中,您怎么安排品尝美食和写作的时间?
古清生:呵,我主要是作家,其次才是美食家,而且有些偏食,喜欢乡土的东西。实际上以美食为题材写作,与别人用其他题材写作是一样的,有的作家喜欢写性,有的作家喜欢写战争,美食是一个载体,美食写作最终反映的是这个地方的人文、地理、物产、气候、历史和生活方式,是写人间社会的。我每年都有大量的时间出去行走,当年与中国青年出版社合作,打出行走文学的旗号,那不是假的,确确实实感觉到当代中国人窝居在单一化生存的都市,学术面非常窄,现在多是地方的人士邀请,他们希望外面的世界了解他们的美食、地理地貌,这可能与现在的旅游业热起有关,地主都有非常功利的想法,我们各取一方,也是双赢。
3、从书中看,美食、写作占了相当的生活内容。生活中的您,除了这两项内容还有哪些生活情趣?
古清生:我喜欢旅游、游泳、登山、打猎(现在不能打猎了)、垂钓,喜欢呆在大自然中,有时候也喜欢去探险。还喜欢植物和小昆虫。
4、您最早什么时候开始接触文学?
古清生:我自以为比较有份量的一个中篇发在1992年,当年《小说月报》第五期转载,做职业作家是我儿时的梦想,十几岁时写过间谍小说,主要是想伪装成手抄本拿去跟人换书看,现在不是也出伪书么?想法都差不多。
5、有人这样评价您,说您“形成了吃喝文学,是位生活家。”您怎么看待这种评价?
古清生:我觉得这评价不错的,人不要去故作高雅不食人间烟火,把自己打扮成一个神,西方有一个经典说法,判断那个家伙是人还是神,就看看他有没有肚脐,有肚脐的都不是神。文学史上,李白喜欢喝酒,苏东坡喜欢吃肉,陆羽、李渔、袁枚、郑板桥等,都写作过许多吃喝文字,都成经典了。梁实秋著作等身,大家能记住他写了什么?雅舍谈吃。问题是,如何写好它。
6、国内有许多美食作家,比如沈宏非老师等。和其他美食作家,相比,您觉得自己区别于他们的最主要特点是什么?
古清生:我平时不看电视,也不看报纸,多在网上浏览,重要的时间看书,书是人类文化积淀的重要载体,是人穷其一生用生命去写作的。关于其他美食作家,我一般没有作评价,因为人都是在自己喜欢那一块工作,我喜欢研究乡土美食、地域文化,我希望自己的写作能够反映出中华农耕文明的积淀,能够在工业时代到来之际,最后打量前工业时代的乡土生活,这个选题令我激动不已,我想用自己的一生的能量去努力。当然,以后会写得比现在好一些。谢谢。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