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其他类型 >坐在黄河岸边的小镇上品饮最新章节 > 坐在黄河岸边的小镇上品饮TXT下载
错误举报

附:说“吃”——读美食美文

  中国是一个好吃的国度,这从“吃”字上就可以得到验证。吃,分开来是口乞,它从口旁,而不是月旁,说明中国人吃是为嘴,而不是为肚子。

  京城美食家古清生这几年行走了不少地方,也吃了不少地方的风味美食。此君以前当过地质队员,风餐露宿大概是常有的,一饱了肚子,马上就把对食品的感觉从胃里提到嘴巴上来了。饱了口福之余,从牙缝里剔出些感想来,写了不少美食文章。吃,原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连李逵这样的粗人,久未沾腥,也要大骂“嘴里淡出个鸟来”。最平常的事,往往是最不能拿来说事的——因为人人都懂,稍不留意,就会露拙。古清生不怕,因为他是吃人之未吃:“厨师做的是天下头一号文章,色香味具全的一道菜,有美术作品的感观刺激,音乐作品的绵绵余韵,清炒是一盘诗,红烧是一碗杂文,涮火锅恰如写随笔,烂炖的大锅中当然是一部长篇小说。”(《中国菜》)——您说,有把涮火锅当随笔吃的吗?

  读古清生的美食文章,你有时恨不能把作者从文字背后揪出来狠狠揍一顿:他的笔墨恰似邻家飘出的菜香,在你饿着肚子的时候钻进你的鼻子,一点一点折磨着你的胃,口水欲滴却不能画饼充饥,那种无处着力的感觉。

  “然含汤于口,亦如将黄河的月亮含于口中,满腔的柔情在味蕾之上缠绵如丝,沁心入肺,荡漾于灵魂深处。逾三碗鱼汤入肚,我已经是飘然于时间之上,这鱼汤也是醉人,我的光头上也已经是大汗淋漓。”(《黄河鱼汤》)

  古清生就是这样,轻描淡写的文字,随手拈来,却调动起读者的所有感官。你不光齿颊生津,还得跟他一块儿遥想人生情怀……我敢打赌,当读者这边厢沉浸在一种“美食几时有”的情愫中时,那厮一定躲在文字后面偷笑!就象厨师无非用几样平常的佐料,做了一样看似普通的菜,却让食客惊为仙肴时的暗自得意。

  古清生的吃,不光是形式主义的,他实际上是把人生当作菜,菜当作人生一锅烩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往往有不可言说之妙。“炖也是人生的一种状态……是另外的一种耐心,因为炖必须文火,又要使砂锅,要经历漫长的时间,还要忍受那缕缕袭来的芳香对人的诱惑。”(《山药》)

  “茄子的确是不能小视,了解认识茄子,差不多是可以参透这人生世事……茄子仿佛也是一个中性味道,佐什么味道偏什么,这其实也是站在错误的立场作出的错误判断。”(《茄子:亦雅亦俗》)

  “关于汤菜,它是一种集体意识的体现,举凡高贵大雅与低贱流俗烩于一锅,融合的是一个混沌意味十足的汤境,在各自包容的前提下,共同打造出一锅好汤。博山烩菜的意义,自是在审味之外,也有着一种普世真理,无论多么的高贵与卑微,在汤的世界里,皆皆有其发散个体特性的机宜。所以言汤,不必独尊燕窝鱼翅者,以博山之法以烩之,是为大同世界也。”(《博山烩菜》)

  古清生虽是文人,却是颇关心政治的,往往发文大谈治国平天下,我以为,他的那些洋洋洒洒的高谈阔论,却不如《博山烩菜》这几句来得令人叹服。人是很奇怪的,如果叫你单独吃盐或喝醋,你会觉得难以下咽。而把它炒在菜里,你却会觉得美味无比。古清生深谙这个道理,在他的美食文章里,你会把他的人生感悟和美食一起愉悦地咽下去。一次在人民网读书论坛和古清生交流,我说,巴剑兄(古清生在人民网的网名),这辑美食文章,是你的作品中最有可能在50年后还有人在读而且击节叫好的。我是衷心说这话的。

  原本想,古清生这辑美食文章应该单独出书,以做流传。谁知他性急,把这个系列共25篇美食美文编进他的新著《比路还长的日子》了。这样的一个书名,让人想到的是温暖的炉火、卖弄睿智的交谈、庸懒而故作的倾听……与古清生走过的那些漂泊的日子似乎相去甚远。但无疑这是一个契合时尚的书名。在这个一切都可能成为商品的时代,是要讲究卖点的,而作家的卖点,就在于和读者的融合度。在这种意义上,被传统文人所鄙夷的“卖点”,实际上应是必须的。屡在论坛宣称自己不是知识分子而是地质队员的古兄,却给自己的新书取了一个绝对“知识分子”、小资意味颇浓的书名,实在是有些无奈了。

  《比路还长的日子》是古清生的随笔散文集,共分六部分:躺在网上、一个人走进怒吧、不会射门的文学、经济时代的鲈鱼政策、假模假式的作业、吃在中国。古清生是当代行走文学的一个代表,这部随笔散文集正是他用思想丈量这片土地的结果。而作为一个特立独行的职业作家,古清生的思想一直是独立的、自由的,这正是他的文章很受我喜欢的一个重要原因。

  除了吃在中国的美食系列,其他几个部分也很有看头。但比较起来,我却是最喜欢古清生的美食美文的。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