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走进玛雅 现代人看玛雅
在现代人的眼中,玛雅人是神秘的象征,他们处于落后的石器时代,却创造了诸多的文明与成就,而这些文明与成就是现代人无法企及的。后世人于是在研究这些成就的过程中,也对玛雅人本身做了详细的研究。而研究表明,玛雅人的文明经过了四个阶段:首先是根达亚文明。在根达亚文明中,那里的人虽然矮小但具有超能力,男人甚至还有第三只眼,呈翡翠色,第三只眼的功能也会因人而异。有的具有预测功能,有的具有杀伤力等。这个文明中的女人没有第三只眼,所以她们害怕男人。但是,女人在这个文明中也不是凡人,她们的子宫具有通神的能力,所以女人在怀孕前会与天上要投生的神联系,等他们相互之间谈好了,女人才会要孩子。
只是这种文明,按照玛雅人的说法毁于了大陆沉没。
第二个是根达亚文明。这个文明又被称为是饮食文明,他是由上个文明的幸存者制造的。只是到了这个文明时,原本具有超能力的人们,已经忘记了以前的事,连超能力也惭惭清失。替代超能力的是他们对饮食的爱好,所以在这个文明中发展出了各色各样的专家。
但这种文明只存在于南极大陆,并且毁于地球磁极转换。
第三种生物能文明也叫穆里亚文明,又是上一个饮食文明逃亡者的延续。由于他们也忘记了上一个文明的事情,所以他们转向了新的领域。当他们的先祖注意到植物在发芽时将产生巨大的能量后,这个文明内的人们经过一个世纪的改良,终于发明了利用植物能运转且放大能量的机器。
可惜,该文明再次毁灭,原因是大陆沉没。
第四种文明是亚特兰缔斯文明,别名又叫光的文明。它继承了上一个文明继续发展,但据说亚特兰缔斯是来自猎户座的殖民者,他们本身拥有光的能力。所以,早在穆文明时期亚特兰就已经建立起来,然后两者为了争夺各自的利益甚至还打起了核战争。
玛雅人拥有十分充盈的智慧,他们不仅在天文、历法、建筑等领域创造出了无人能比的文明,就是在日常的生活中也展现了充分的智慧。所以,后世的人们在经过考古、观察、研究之后,对于玛雅人的智慧到了佩服至极的地步。
我们其实应该感谢那些考古学家和文化学者,因为正是他们的努力,我们才有机会走进玛雅,窥探玛雅人的生活,了解玛雅人的智慧,分享玛雅人创造的文明。然后,进一步揭开玛雅神秘的面纱,感受他们创造的那种智慧美。
玛雅文明之所以神秘化就在于人们对它知之甚少,因为这片区域自从16世纪西班牙征服者将它摧毁后,它就只能静静地掩埋在丛林之中、泥土之下。幸好在埋葬的300年之后,有勇敢的旅行家们率先踏上了这片神秘莫测的地域,然后渐渐揭开了蒙住它的尘土和疯狂生长的野草,还原了一个它原来的模样。1956年,当美国100名考古专家经危地马拉政府同意而前往此地考察发掘时,这座130平方公里、布局十分合理的古代玛雅城市终于重见天日。
据考察,挖掘出来的这座典型玛雅城市在8世纪时人口至少达到了4万人,如果按照现代文化学家的定义来说,人口只需要达到5000就算是文明城市的指标之一了。并且,当时的蒂卡尔除了拥有相当多的居民之外,还存在着复杂的社会关系,这从考古遗址中看到的家庭住宅的占地、形式等方面可以得到说明。
从玛雅的遗址中考古学家们还发现了种类繁多的文物,其中甚至还包括公元前6世纪使用过的煤块,树胶(玛雅人先用于宗教目的,之后将它作为了近代橡胶工业技术的灵感)以及一些珍宝。而这些珍宝它们的来历都非常有意思,有些是来自太平洋,有些是来自于大西洋,并且除了贝壳之外,还有用贝壳包藏起来的墨西哥出产的绿宝等。就连那些古代玛雅社会生活、生产劳动、艺术创造等集中体现的实物证据——石器制造匠、陶器生产者和雕刻艺术家的石刻人像也存在于遗址中。由此可见,玛雅人对于基本社会生活、生产劳动、艺术创造等抱着十分看重的态度,这也可以解释为何他们创造出了灿烂的文明,因为他们始终秉持着勤劳、勇敢的精神。
玛雅人的智慧首先表现在他们生活的环境上。
玛雅地区地处中美洲,往西靠近太平洋,东边濒临大西洋的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北部则是突出的尤卡坦半岛,而西北向与东南向都分别通过墨西哥和中美诸国的两条狭窄陆地与北美洲和南美洲连接。这样的地理位置决定了玛雅人靠海而居的生活,而四通八达的道路又促进了他们经济、文明等的发展。
现代专家更喜欢从现代政治国家疆域的角度来划分玛雅文化地区。这样一来,玛雅地区被分为墨西哥东南部及尤卡坦半岛上的几个州、半岛东南部的伯利兹、居于玛雅腹地背靠太平洋的危地马拉、通往中南美洲走廊上的洪都拉斯。而整体上来说,区域总面积达到125000平方英里,约为320000平方公里,这相当于是统一以后的德国领土面积、或者是英国领域上再加上爱尔兰,也相当于是中国安徽省、江苏省和浙江省三省的总和。
而如今我们所说的玛雅地区,详细区分起来,可以分为三大块:高地、低地和平原,这是按照地形、气候、植被的类型不同而划分的。玛雅人就是在这种地形复杂的环境中生存着,并创造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灿烂文明。
高地一般由太平洋沿岸的高山组成,大致的范围在今天的危地马拉。那里由于海拔高,所以气候比较寒冷,常年覆盖着松树。而即使是如此寒冷的地方,玛雅人也在这里创造了最早的玛雅农业文明。
低地的区域大概是以佩腾湖为中心的流域盆地,当然也会包括一些周边的谷地以及南部地区的大片草地。这里由于又有谷地,又是盆地的地势,所以在雨季到来的时候,许多湖泊因为涨满了水而连成一片。这里也具有盆地具有的一切特征:由于整个地区温暖湿润,雨季较长,在外谷地的山坡上土壤潮湿滋润,森林也就茂密地生长着,而且这里物产丰富,几乎可以找到所有的中美洲作物品种和野生动植物。另外,这里有大量的石灰石,而石灰石是建筑的很好材料,又因为出产花岗岩,这里便有着古代玛雅人的石头城市。玛雅人修建巨石建筑一般需要三个必备条件:石器和木质、纤维等建筑工具,石灰,做沙浆用的砾石,可幸运的是这一地区这三者都具备,因此这里成为了玛雅文明古典时期的中心就不足为奇了。
平原是由南向北之间的过渡带,那些高大的树木在这里变成了低矮的灌木丛。由于腐殖土较浅,到处可见外露的天然石灰石;又由于地表水极少,所以这里几乎没有湖泊、河流,气候整体而言非常干旱。这里的玛雅城市为了适应这里的环境,也多依靠天然蓄水穴井来蓄水,而且文明也不是一开始就发展起来的,很多是后来移来的文明。
总之,玛雅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异常丰富多彩,不论是在终年雾气蒙蒙的热带丛林,还是干燥的谷地,抑或是寒松覆盖的高地,都可以看到玛雅地区环境的丰富。而这样多彩的自然生态给玛雅文明提供了很多的便利,资源再被聪明智慧的玛雅先民们利用,就创造了多姿多彩、不同凡响的玛雅文明。
其次,玛雅人的智慧表现在他们的建筑之上。
在尼加拉瓜中北部地区,考古人员发现了6座玛雅金字塔,它们都被隐藏在了郁郁葱葱的丛林中。详观这个金字塔群,它们的排列呈现字母“L”形,其中最大的金字塔长53米,宽32米,高4.5米。另外令外界为之建筑着迷的还有洪都拉斯的科潘遗址等,那里的建筑都展现出了玛雅人高超的建筑工艺,也体现了独有的一种艺术之美。
再次,玛雅人的智慧表现在他们的文化中。
玛雅人留下的天文、历法、宗教都证明了他们拥有无穷的智慧,创造了高度发展的文化。其实,玛雅人对于文化的智慧除了表现在他们的创造中,还表现在他们对于文化的坚守中。在玛雅地区的西界,也就是原墨西哥阿兹台克文化地区,这里的文明早已经被大西洋对岸来的欧洲人给同化了。即使是在仍然保持着土著文化的玛雅地区的东界,也即今洪都拉斯以东的地区,当地的人们也没能像玛雅人那样,曾经很成功地抵挡住了欧洲人的文化冲击。
尽管玛雅人没有“疆域”的概念,在政治版图上从属于殖民统治,很多时候甚至还能容忍海外人在自己所在的区域建立起互不相扰的殖民“飞地”,但是对于自己的文化,他们却采取了强硬的保护措施,让“文明”的欧洲文化没有缝隙可进入。即使在语言和宗教上,欧洲侵入者毁坏了那不可搬走的城市,焚烧了经卷,杀掉了他们认为神圣的祭司,但是玛雅人的脑中依然保持着最传统的观念,那些平常就是用的语言、传说等,都伴随着他们民族的生命一起共存。
玛雅先民在他们的土地上已经至少有了三四千年的文明史,而这种文明史并没有被任何侵入的文化同化,或者是发生了变质,他们依然保持着自己本来的特质。
其实,就“玛雅”这个名字来讲也是有一定故事的,它并不是玛雅人对自己的称呼,甚至那些创造了伟大文明的先民们,也根本不知道自己在现代社会中被人们称为“玛雅人”。玛雅这个称谓要回溯到500年前,那时候,尤卡坦半岛上有三个强大的城邦,其中之一叫玛雅潘,它曾一度成为尤卡坦北部最具政治主导力的中心。到了12~14世纪的时候达到它的黄金时代后,西班牙慕名前来进行侵略和掠夺,他们于是将这个城邦的威名加在整个玛雅地区头上,这才有了“玛雅”的提法,出现了后世我们常说的“玛雅地区、玛雅民族、玛雅文明”等。
玛雅人士信奉宗教的民族,所以他们的人生几乎和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首先,玛雅人崇尚洗礼,即使是在小孩子刚出生的时候也会进行一个仪式,而之后,随着孩子逐渐地长大,仍然需要进行几个堪称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仪式。即使是在现代,在尤卡坦半岛生活的土著人依然盛行着一种来自于古老玛雅的仪式,这种仪式被他们叫作赫兹梅克(hetzmek)。内容上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在抱起婴儿的时候第一次要挎着婴儿的臀部。
古玛雅人中关于抱挎婴儿臀部的仪式,资料十分简略,也没有特别详细的阐释。所以很多人猜测它其实并不是玛雅人本来的仪式,只是在后来受到西班牙人统治时期,被西班牙统治者强制推行的天主教仪礼,意义也很简单,就是获得对新生命的确认。
在玛雅人传统仪式中,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是青春礼,也即是一种确认生命已经成年、成熟的仪式。它是一种对人即将“社会出生”的预示,也就是说,对于玛雅人来说,婴儿降生仅仅是人生之前的准备阶段,只有经过了青春礼仪之后,一个人才能真正从社会意义上“诞生”。因而抱挎婴儿的仪式才这么奇特:抱挎婴儿的臀部仪式进行之时,搂抱的婴儿处于躺卧的体姿,当抱挎起臀部时,婴儿便坐立了起来,但是却并没有完全地立起来。这暗示着玛雅人对于婴儿的人生寄予了殷殷期待。
并且,这个仪式还有性别的讲究,女婴一般在她三个月的时候举行,而男婴则要等到四个月时才能举行。或许人们以为这只是一个凑巧,没有实际的意义,其实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男女三个月或四个月的不同是和他们之后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由上面的介绍我们可知:玛雅人的炉火边常会放有三块石头,而火炉边一般就是女人工作的地方,因而那个三个月象征了妇女在家中的活动范围;而男子在玛雅生活中被看做主要的职责是种地,作为植物代表的玛雅基本农作物——玉蜀黍四个边角,所以男子才会在四个月的时候行这个仪式。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男女仪式进行的不同时间,显示出了人们对孩子未来人生进行彩排的象征。通常在这一仪式中有一对教父教母来行使仪式,男人主持男婴的仪式,女人主持女婴的仪式。
在仪式开始的时候,一般桌案上会摆放着9种不同的物件,而这9种物件是孩子将在以后的人生活动中使用的东西的一种象征。这里,我们再一次发现了一个规律:在玛雅人的生活中,他们很重视9这个数字。接着上面的内容我们往下看,这9种东西一般男女的内容不一样。对男孩来说,常常会是一本书、一柄弯刀、一把斧子、一把锤子、一条刺枪、一根播种掘土棍或者是其他他长大之后会需要的物品;对女孩来说,九样东西就换成了针、线、扣针、瓢、烙玉米面煎饼用的铁盘之类的物品。总之,玛雅人根据性别来分别选取各自在生活范围中可能会使用的物品作为9样可选择的物品。
在仪式进行的过程中,男婴的亲生父亲需要郑重地将孩子交到教父手中,教父结果孩子之后将他挎抱在自己的左臂上,然后走近桌案,从摆放的9件物品中挑出一件来将它放到孩子的手中。之后,教父会一边挎着孩子绕桌案行走,一边告诫孩子给他的这样物品的用法。等绕着桌案行走了9圈之后,仪式就算完了。但在每一圈中,他都会分别地将9件物品中的其中一件交到孩子手中,同时在走的过程中向孩子“教授”这一物品的用途。当然,为了能让他专心地进行仪式而不至于忘记了所有的圈数,一般会在各个物品之间放上玉米粒,教父每走一圈就会取走一粒,以此来记住走了多少圈。
当都进行完之后,教父会将孩子转交给教母,教母于是又重复着教父的上述动作。唯一和教父不同的是,她用来记住绕桌案圈数的办法是9颗葫芦籽,每走上一圈,她就会吃掉一颗。等教母也进行完了仪式之后,她会将孩子交还给教父,然后由教父把孩子还给生父,并对孩子的父亲说:“我们已经给你的孩子做完了赫兹梅克。”孩子的生父生母在听说了这句话之后,需要跪在教父教母面前以示谢意,然后旁边的赞礼者便将食物、甜酒、烧鸡和煎饼奉献给教父教母。直到这个时候,整个仪式才算是圆满完成了。
对一个社会要进行了解,除了对他们的文化进行剖析之外,还要查看那个社会存在的三纲五常。就玛雅社会来讲,他们男尊女卑的社会关系已经将这个民族的道德伦理等方面都展现在了观察、研究者的面前。
经过考察可知,玛雅社会中男性是居于绝对优势地位的,妇女除了在生活中处于卑微的位置,连很多庄重的地方也不能涉足。例如:她们被禁止参加各种宗教仪式,也不得进入神圣的玛雅庙宇,就算是在街上行走,女子也不许正视男子,正确的做法是侧肩而过。在这一点上,十分类似于中国的古代封建社会,那时候的女子也在很多限制之下卑微地生活着,像“男女七岁不同席”、“授受不亲”等等。
即使是在就餐的时候,也可以明显地看出男尊女卑这种文化。首先,是长辈为先,父亲先于女儿。其次,平辈之间以男为长,弟弟先于姐姐。再次,不同辈分之间也同样如此强调男人的尊位,就连儿子也会先于母亲。并且从小男孩、女孩就一直受到这样的培养,继而将此作为整个社会的纲常伦理。
著名的玛雅文化研究专家莫利(SylvanusG.Morley)曾经这样说道:“玛雅人对儿童的培养,更多的是靠儿童他们自己来响应那套复杂而又是精心策划的社会实践,而不是靠苛刻死板的规矩。”由此可见,玛雅人培养这种社会伦理纲常,是从自身的行为上予以潜移默化。
相传,在玛雅人的日常生活中有这样一种行为,他们会给孩子在头上挂上一个挂珠,我们不能简单地看待这种行为,因为这反映出来的是玛雅人特有的一种教育方式。这个挂珠第一能给小孩带来美丽的装饰作用,第二,它对孩子是一种督促。当习惯玩闹的孩子带着这个挂珠的时候,他会减少淘气的程度,因为运动越剧烈,孩子被珠子打的越痛。
在那本名叫《美丽的扁头·高贵的斜眼》一书中对这种挂珠的行为有比较详细的介绍,有人这样评价这种行为:这小白珠能够限制顽童纵性纵情的闹腾,极为微妙地让男孩们在意这个头顶上朝夕不离的小玩艺儿,从而从心理机制上造成一种对内心冲动和不平静进行克制的倾向。
不知道聪慧的玛雅人在进行这项行为的时候时不时本着这个初衷,但是有一点很明了,他们只有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使用。例如:教育女孩儿他们将采取另一套办法,当女孩子们达到和上面的男孩子同样年龄的时候,家长们就要在她们的腰间扎上一根绳子,上边垂挂着象征其贞操的一枚红色贝壳。谁如果在青春期仪式到来之前就取下了这两样东西,那就十分了不得,会被人嘲笑并让父母觉得是奇耻大辱。
玛雅人深深懂得如果教育好子女,在他们看来,四五岁是儿童性格形成的关键期,所以需要在这个时候给孩子形成一套基本心理反应模式,然后让这套反应模式来影响孩子一生。通常情况下,玛雅母亲们非常喜欢亲抚她们的孩子,并且总是喃喃地对着婴孩讲儿语。有研究人员认为,这或许是玛雅人摆脱不掉受神保护观念的心理在起作用,因为他们总是渴望神来亲抚、眷顾他们,并且理解他们的处境、满足他们的愿望,所以,他们才会潜意识地进行这种行为。
就算孩子不听话需要体罚的时候,母亲也总是不参与此事,因为这该由处于尊位的父亲行使赏罚权。这在一个十分强调男尊女卑的社会结构中是正常的,因为这符合了“父严母慈”这种传统的理想家庭内部搭配。
即使玛雅社会中强调男尊女卑,儿子有可能在地位上要比母亲还搞一些,但是,在玛雅家庭中,大孩子还有具有威信。他们不仅被父母要求来照顾年幼的弟妹,而且还要充当父母的角色对弟妹们进行管理。
于是,有人认为玛雅社会真题呈现出的“顺从”,都来自于这种童年经验的纲常伦理。正是这种培养,造就了玛雅人极为完美的社会组织体系,然后在完美的组织体系中,他们齐心合力地完成了诸如宏伟的金字塔、坛庙、石碑等人类文明的建造。
上面已经介绍过了玛雅人对于彼岸世界的一些观点,其实,玛雅人之所以能产生这样的观点,就在于他们并不将死亡看做“消失”,而是将它看作了人生的避风港。在他们眼中,死了之后可以再度扬帆启航,死亡不是一个人的终点,只是一个中转站。
为了帮助很多的同类获得新生,他们为中转的人生过客提供了许多“优质服务”。他们会悉心包裹尸体,让他们走的从容;他们会给死者嘴里塞满玉米,以免死者在等候下趟班车时挨饿;他们还会往死者嘴中填塞玉石,让他拿着这份珍贵的物品在中转中行好路。
因此,墓穴里还会放上一些偶像,以来保佑死者一路平安。至于死者的身份证件,也是必需品,一定要齐全(这里的身份证件只是具有象征性的一些物品,人们通过它们就知道了此人生前是做什么工作的。)。比如,如果死者生前是位工匠,那么他的墓中就需要放上石斧来证明他的职业和技能;如果是祭司,就需要放上书籍图谱;同理,是法师,就放些魔石;是猎人、渔夫,就放弓矢钩叉。
玛雅上层人物的死后安排就不用说了,都非常地精心。通常情况下是先火化,然后再将尸灰收藏在瓮中入葬。
很多人在研究玛雅文明的时候,常常将那里修建的金字塔当作玛雅人单纯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通过考古学家后来的考察后发现,其实这些金字塔还有一些别的用处。关于这点有很多的例证,其中本世纪初,法国人阿尔贝·吕兹的考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阿尔贝在考察帕楞克古城的一座金字塔时,无意中他发现塔顶神庙里地上的大石板有些异样,详细观察,他看到板上有几个圆孔,似乎显示板下面掩盖着什么。于是,凭着直觉他领人撬开了这块大石板,令所有人感到惊讶得是,石板下面竟然是一条被泥石堵塞的通道。而当他和六位助手花费了三年的时间,将这条长20米、有56级台阶的地下甬道挖通之后,让他们感到惊讶的还在后头。
在甬道的尽头是一堵石墙,墙下有很多的玉珠耳饰和项链,当他们一行人拆除掉石墙后,又找到了另外一条甬道,而这条甬道的尽头仍然是石墙。在石墙的左侧有个石瓮,内中装有6具年轻人的尸骨。深具考古经验的吕兹经过详细观察、分析后,判断这六个人只是殉葬者,真正的大人物应该在还要经过探索、挖掘之后方能登场。
再经过细致的探察,阿贝尔等人终于发现在墙上有块三角形的大石块,看形状极可能是一道门。一帮人撬开石块之后,果然出现了一间大墓室。之所以说是一间大墓室,是因为除了墓穴很宽,很高,很深外,墓顶上竟然有块6吨重的大石板,要想移开它简直是难上加难,最后,考古人员他们用4个汽车千斤顶才慢慢地移开了石板。
虽然移开了石板,但整个的挖掘工作却只是刚刚开始,因为在这个墓穴高7米、宽4米、进深9米,室内四壁尽是人像浮雕的墓室中,四处充斥着厚重的需要移除的物体。那些人像浮雕构成的四壁,似乎是在共同拱卫着室中央的巨型石椁。之所以说它是巨型,是因为光是棺椁的盖板,竟然就重达40吨。即使在这个笨重的棺盖上,也刻有各种的人像和图案。经文化专家初步研究石板上的象形文字,推断它的制作时间应该是在公元7世纪。
从这个大型墓中,人们还发现了墓主人的随葬品十分丰富,既有金玉冠冕、耳环、项链、手镯等装饰品,还有一些小偶像。最为奇妙的是,子啊死者的脸部还罩着一块青玉面具,这块面具由200余枚玉片拼成,眼窝处甚至还用室石镶嵌。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玛雅人对于归天是另一种解释:人们获得永生的中转站,是你过一段生命开始的象征。所以,他们才会不惜花费巨大的代价来举行隆重的葬礼仪式,为死者对方丰富的陪葬品。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
只是这种文明,按照玛雅人的说法毁于了大陆沉没。
第二个是根达亚文明。这个文明又被称为是饮食文明,他是由上个文明的幸存者制造的。只是到了这个文明时,原本具有超能力的人们,已经忘记了以前的事,连超能力也惭惭清失。替代超能力的是他们对饮食的爱好,所以在这个文明中发展出了各色各样的专家。
但这种文明只存在于南极大陆,并且毁于地球磁极转换。
第三种生物能文明也叫穆里亚文明,又是上一个饮食文明逃亡者的延续。由于他们也忘记了上一个文明的事情,所以他们转向了新的领域。当他们的先祖注意到植物在发芽时将产生巨大的能量后,这个文明内的人们经过一个世纪的改良,终于发明了利用植物能运转且放大能量的机器。
可惜,该文明再次毁灭,原因是大陆沉没。
第四种文明是亚特兰缔斯文明,别名又叫光的文明。它继承了上一个文明继续发展,但据说亚特兰缔斯是来自猎户座的殖民者,他们本身拥有光的能力。所以,早在穆文明时期亚特兰就已经建立起来,然后两者为了争夺各自的利益甚至还打起了核战争。
玛雅人拥有十分充盈的智慧,他们不仅在天文、历法、建筑等领域创造出了无人能比的文明,就是在日常的生活中也展现了充分的智慧。所以,后世的人们在经过考古、观察、研究之后,对于玛雅人的智慧到了佩服至极的地步。
我们其实应该感谢那些考古学家和文化学者,因为正是他们的努力,我们才有机会走进玛雅,窥探玛雅人的生活,了解玛雅人的智慧,分享玛雅人创造的文明。然后,进一步揭开玛雅神秘的面纱,感受他们创造的那种智慧美。
玛雅文明之所以神秘化就在于人们对它知之甚少,因为这片区域自从16世纪西班牙征服者将它摧毁后,它就只能静静地掩埋在丛林之中、泥土之下。幸好在埋葬的300年之后,有勇敢的旅行家们率先踏上了这片神秘莫测的地域,然后渐渐揭开了蒙住它的尘土和疯狂生长的野草,还原了一个它原来的模样。1956年,当美国100名考古专家经危地马拉政府同意而前往此地考察发掘时,这座130平方公里、布局十分合理的古代玛雅城市终于重见天日。
据考察,挖掘出来的这座典型玛雅城市在8世纪时人口至少达到了4万人,如果按照现代文化学家的定义来说,人口只需要达到5000就算是文明城市的指标之一了。并且,当时的蒂卡尔除了拥有相当多的居民之外,还存在着复杂的社会关系,这从考古遗址中看到的家庭住宅的占地、形式等方面可以得到说明。
从玛雅的遗址中考古学家们还发现了种类繁多的文物,其中甚至还包括公元前6世纪使用过的煤块,树胶(玛雅人先用于宗教目的,之后将它作为了近代橡胶工业技术的灵感)以及一些珍宝。而这些珍宝它们的来历都非常有意思,有些是来自太平洋,有些是来自于大西洋,并且除了贝壳之外,还有用贝壳包藏起来的墨西哥出产的绿宝等。就连那些古代玛雅社会生活、生产劳动、艺术创造等集中体现的实物证据——石器制造匠、陶器生产者和雕刻艺术家的石刻人像也存在于遗址中。由此可见,玛雅人对于基本社会生活、生产劳动、艺术创造等抱着十分看重的态度,这也可以解释为何他们创造出了灿烂的文明,因为他们始终秉持着勤劳、勇敢的精神。
玛雅人的智慧首先表现在他们生活的环境上。
玛雅地区地处中美洲,往西靠近太平洋,东边濒临大西洋的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北部则是突出的尤卡坦半岛,而西北向与东南向都分别通过墨西哥和中美诸国的两条狭窄陆地与北美洲和南美洲连接。这样的地理位置决定了玛雅人靠海而居的生活,而四通八达的道路又促进了他们经济、文明等的发展。
现代专家更喜欢从现代政治国家疆域的角度来划分玛雅文化地区。这样一来,玛雅地区被分为墨西哥东南部及尤卡坦半岛上的几个州、半岛东南部的伯利兹、居于玛雅腹地背靠太平洋的危地马拉、通往中南美洲走廊上的洪都拉斯。而整体上来说,区域总面积达到125000平方英里,约为320000平方公里,这相当于是统一以后的德国领土面积、或者是英国领域上再加上爱尔兰,也相当于是中国安徽省、江苏省和浙江省三省的总和。
而如今我们所说的玛雅地区,详细区分起来,可以分为三大块:高地、低地和平原,这是按照地形、气候、植被的类型不同而划分的。玛雅人就是在这种地形复杂的环境中生存着,并创造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灿烂文明。
高地一般由太平洋沿岸的高山组成,大致的范围在今天的危地马拉。那里由于海拔高,所以气候比较寒冷,常年覆盖着松树。而即使是如此寒冷的地方,玛雅人也在这里创造了最早的玛雅农业文明。
低地的区域大概是以佩腾湖为中心的流域盆地,当然也会包括一些周边的谷地以及南部地区的大片草地。这里由于又有谷地,又是盆地的地势,所以在雨季到来的时候,许多湖泊因为涨满了水而连成一片。这里也具有盆地具有的一切特征:由于整个地区温暖湿润,雨季较长,在外谷地的山坡上土壤潮湿滋润,森林也就茂密地生长着,而且这里物产丰富,几乎可以找到所有的中美洲作物品种和野生动植物。另外,这里有大量的石灰石,而石灰石是建筑的很好材料,又因为出产花岗岩,这里便有着古代玛雅人的石头城市。玛雅人修建巨石建筑一般需要三个必备条件:石器和木质、纤维等建筑工具,石灰,做沙浆用的砾石,可幸运的是这一地区这三者都具备,因此这里成为了玛雅文明古典时期的中心就不足为奇了。
平原是由南向北之间的过渡带,那些高大的树木在这里变成了低矮的灌木丛。由于腐殖土较浅,到处可见外露的天然石灰石;又由于地表水极少,所以这里几乎没有湖泊、河流,气候整体而言非常干旱。这里的玛雅城市为了适应这里的环境,也多依靠天然蓄水穴井来蓄水,而且文明也不是一开始就发展起来的,很多是后来移来的文明。
总之,玛雅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异常丰富多彩,不论是在终年雾气蒙蒙的热带丛林,还是干燥的谷地,抑或是寒松覆盖的高地,都可以看到玛雅地区环境的丰富。而这样多彩的自然生态给玛雅文明提供了很多的便利,资源再被聪明智慧的玛雅先民们利用,就创造了多姿多彩、不同凡响的玛雅文明。
其次,玛雅人的智慧表现在他们的建筑之上。
在尼加拉瓜中北部地区,考古人员发现了6座玛雅金字塔,它们都被隐藏在了郁郁葱葱的丛林中。详观这个金字塔群,它们的排列呈现字母“L”形,其中最大的金字塔长53米,宽32米,高4.5米。另外令外界为之建筑着迷的还有洪都拉斯的科潘遗址等,那里的建筑都展现出了玛雅人高超的建筑工艺,也体现了独有的一种艺术之美。
再次,玛雅人的智慧表现在他们的文化中。
玛雅人留下的天文、历法、宗教都证明了他们拥有无穷的智慧,创造了高度发展的文化。其实,玛雅人对于文化的智慧除了表现在他们的创造中,还表现在他们对于文化的坚守中。在玛雅地区的西界,也就是原墨西哥阿兹台克文化地区,这里的文明早已经被大西洋对岸来的欧洲人给同化了。即使是在仍然保持着土著文化的玛雅地区的东界,也即今洪都拉斯以东的地区,当地的人们也没能像玛雅人那样,曾经很成功地抵挡住了欧洲人的文化冲击。
尽管玛雅人没有“疆域”的概念,在政治版图上从属于殖民统治,很多时候甚至还能容忍海外人在自己所在的区域建立起互不相扰的殖民“飞地”,但是对于自己的文化,他们却采取了强硬的保护措施,让“文明”的欧洲文化没有缝隙可进入。即使在语言和宗教上,欧洲侵入者毁坏了那不可搬走的城市,焚烧了经卷,杀掉了他们认为神圣的祭司,但是玛雅人的脑中依然保持着最传统的观念,那些平常就是用的语言、传说等,都伴随着他们民族的生命一起共存。
玛雅先民在他们的土地上已经至少有了三四千年的文明史,而这种文明史并没有被任何侵入的文化同化,或者是发生了变质,他们依然保持着自己本来的特质。
其实,就“玛雅”这个名字来讲也是有一定故事的,它并不是玛雅人对自己的称呼,甚至那些创造了伟大文明的先民们,也根本不知道自己在现代社会中被人们称为“玛雅人”。玛雅这个称谓要回溯到500年前,那时候,尤卡坦半岛上有三个强大的城邦,其中之一叫玛雅潘,它曾一度成为尤卡坦北部最具政治主导力的中心。到了12~14世纪的时候达到它的黄金时代后,西班牙慕名前来进行侵略和掠夺,他们于是将这个城邦的威名加在整个玛雅地区头上,这才有了“玛雅”的提法,出现了后世我们常说的“玛雅地区、玛雅民族、玛雅文明”等。
玛雅人士信奉宗教的民族,所以他们的人生几乎和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首先,玛雅人崇尚洗礼,即使是在小孩子刚出生的时候也会进行一个仪式,而之后,随着孩子逐渐地长大,仍然需要进行几个堪称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仪式。即使是在现代,在尤卡坦半岛生活的土著人依然盛行着一种来自于古老玛雅的仪式,这种仪式被他们叫作赫兹梅克(hetzmek)。内容上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在抱起婴儿的时候第一次要挎着婴儿的臀部。
古玛雅人中关于抱挎婴儿臀部的仪式,资料十分简略,也没有特别详细的阐释。所以很多人猜测它其实并不是玛雅人本来的仪式,只是在后来受到西班牙人统治时期,被西班牙统治者强制推行的天主教仪礼,意义也很简单,就是获得对新生命的确认。
在玛雅人传统仪式中,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是青春礼,也即是一种确认生命已经成年、成熟的仪式。它是一种对人即将“社会出生”的预示,也就是说,对于玛雅人来说,婴儿降生仅仅是人生之前的准备阶段,只有经过了青春礼仪之后,一个人才能真正从社会意义上“诞生”。因而抱挎婴儿的仪式才这么奇特:抱挎婴儿的臀部仪式进行之时,搂抱的婴儿处于躺卧的体姿,当抱挎起臀部时,婴儿便坐立了起来,但是却并没有完全地立起来。这暗示着玛雅人对于婴儿的人生寄予了殷殷期待。
并且,这个仪式还有性别的讲究,女婴一般在她三个月的时候举行,而男婴则要等到四个月时才能举行。或许人们以为这只是一个凑巧,没有实际的意义,其实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男女三个月或四个月的不同是和他们之后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由上面的介绍我们可知:玛雅人的炉火边常会放有三块石头,而火炉边一般就是女人工作的地方,因而那个三个月象征了妇女在家中的活动范围;而男子在玛雅生活中被看做主要的职责是种地,作为植物代表的玛雅基本农作物——玉蜀黍四个边角,所以男子才会在四个月的时候行这个仪式。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男女仪式进行的不同时间,显示出了人们对孩子未来人生进行彩排的象征。通常在这一仪式中有一对教父教母来行使仪式,男人主持男婴的仪式,女人主持女婴的仪式。
在仪式开始的时候,一般桌案上会摆放着9种不同的物件,而这9种物件是孩子将在以后的人生活动中使用的东西的一种象征。这里,我们再一次发现了一个规律:在玛雅人的生活中,他们很重视9这个数字。接着上面的内容我们往下看,这9种东西一般男女的内容不一样。对男孩来说,常常会是一本书、一柄弯刀、一把斧子、一把锤子、一条刺枪、一根播种掘土棍或者是其他他长大之后会需要的物品;对女孩来说,九样东西就换成了针、线、扣针、瓢、烙玉米面煎饼用的铁盘之类的物品。总之,玛雅人根据性别来分别选取各自在生活范围中可能会使用的物品作为9样可选择的物品。
在仪式进行的过程中,男婴的亲生父亲需要郑重地将孩子交到教父手中,教父结果孩子之后将他挎抱在自己的左臂上,然后走近桌案,从摆放的9件物品中挑出一件来将它放到孩子的手中。之后,教父会一边挎着孩子绕桌案行走,一边告诫孩子给他的这样物品的用法。等绕着桌案行走了9圈之后,仪式就算完了。但在每一圈中,他都会分别地将9件物品中的其中一件交到孩子手中,同时在走的过程中向孩子“教授”这一物品的用途。当然,为了能让他专心地进行仪式而不至于忘记了所有的圈数,一般会在各个物品之间放上玉米粒,教父每走一圈就会取走一粒,以此来记住走了多少圈。
当都进行完之后,教父会将孩子转交给教母,教母于是又重复着教父的上述动作。唯一和教父不同的是,她用来记住绕桌案圈数的办法是9颗葫芦籽,每走上一圈,她就会吃掉一颗。等教母也进行完了仪式之后,她会将孩子交还给教父,然后由教父把孩子还给生父,并对孩子的父亲说:“我们已经给你的孩子做完了赫兹梅克。”孩子的生父生母在听说了这句话之后,需要跪在教父教母面前以示谢意,然后旁边的赞礼者便将食物、甜酒、烧鸡和煎饼奉献给教父教母。直到这个时候,整个仪式才算是圆满完成了。
对一个社会要进行了解,除了对他们的文化进行剖析之外,还要查看那个社会存在的三纲五常。就玛雅社会来讲,他们男尊女卑的社会关系已经将这个民族的道德伦理等方面都展现在了观察、研究者的面前。
经过考察可知,玛雅社会中男性是居于绝对优势地位的,妇女除了在生活中处于卑微的位置,连很多庄重的地方也不能涉足。例如:她们被禁止参加各种宗教仪式,也不得进入神圣的玛雅庙宇,就算是在街上行走,女子也不许正视男子,正确的做法是侧肩而过。在这一点上,十分类似于中国的古代封建社会,那时候的女子也在很多限制之下卑微地生活着,像“男女七岁不同席”、“授受不亲”等等。
即使是在就餐的时候,也可以明显地看出男尊女卑这种文化。首先,是长辈为先,父亲先于女儿。其次,平辈之间以男为长,弟弟先于姐姐。再次,不同辈分之间也同样如此强调男人的尊位,就连儿子也会先于母亲。并且从小男孩、女孩就一直受到这样的培养,继而将此作为整个社会的纲常伦理。
著名的玛雅文化研究专家莫利(SylvanusG.Morley)曾经这样说道:“玛雅人对儿童的培养,更多的是靠儿童他们自己来响应那套复杂而又是精心策划的社会实践,而不是靠苛刻死板的规矩。”由此可见,玛雅人培养这种社会伦理纲常,是从自身的行为上予以潜移默化。
相传,在玛雅人的日常生活中有这样一种行为,他们会给孩子在头上挂上一个挂珠,我们不能简单地看待这种行为,因为这反映出来的是玛雅人特有的一种教育方式。这个挂珠第一能给小孩带来美丽的装饰作用,第二,它对孩子是一种督促。当习惯玩闹的孩子带着这个挂珠的时候,他会减少淘气的程度,因为运动越剧烈,孩子被珠子打的越痛。
在那本名叫《美丽的扁头·高贵的斜眼》一书中对这种挂珠的行为有比较详细的介绍,有人这样评价这种行为:这小白珠能够限制顽童纵性纵情的闹腾,极为微妙地让男孩们在意这个头顶上朝夕不离的小玩艺儿,从而从心理机制上造成一种对内心冲动和不平静进行克制的倾向。
不知道聪慧的玛雅人在进行这项行为的时候时不时本着这个初衷,但是有一点很明了,他们只有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使用。例如:教育女孩儿他们将采取另一套办法,当女孩子们达到和上面的男孩子同样年龄的时候,家长们就要在她们的腰间扎上一根绳子,上边垂挂着象征其贞操的一枚红色贝壳。谁如果在青春期仪式到来之前就取下了这两样东西,那就十分了不得,会被人嘲笑并让父母觉得是奇耻大辱。
玛雅人深深懂得如果教育好子女,在他们看来,四五岁是儿童性格形成的关键期,所以需要在这个时候给孩子形成一套基本心理反应模式,然后让这套反应模式来影响孩子一生。通常情况下,玛雅母亲们非常喜欢亲抚她们的孩子,并且总是喃喃地对着婴孩讲儿语。有研究人员认为,这或许是玛雅人摆脱不掉受神保护观念的心理在起作用,因为他们总是渴望神来亲抚、眷顾他们,并且理解他们的处境、满足他们的愿望,所以,他们才会潜意识地进行这种行为。
就算孩子不听话需要体罚的时候,母亲也总是不参与此事,因为这该由处于尊位的父亲行使赏罚权。这在一个十分强调男尊女卑的社会结构中是正常的,因为这符合了“父严母慈”这种传统的理想家庭内部搭配。
即使玛雅社会中强调男尊女卑,儿子有可能在地位上要比母亲还搞一些,但是,在玛雅家庭中,大孩子还有具有威信。他们不仅被父母要求来照顾年幼的弟妹,而且还要充当父母的角色对弟妹们进行管理。
于是,有人认为玛雅社会真题呈现出的“顺从”,都来自于这种童年经验的纲常伦理。正是这种培养,造就了玛雅人极为完美的社会组织体系,然后在完美的组织体系中,他们齐心合力地完成了诸如宏伟的金字塔、坛庙、石碑等人类文明的建造。
上面已经介绍过了玛雅人对于彼岸世界的一些观点,其实,玛雅人之所以能产生这样的观点,就在于他们并不将死亡看做“消失”,而是将它看作了人生的避风港。在他们眼中,死了之后可以再度扬帆启航,死亡不是一个人的终点,只是一个中转站。
为了帮助很多的同类获得新生,他们为中转的人生过客提供了许多“优质服务”。他们会悉心包裹尸体,让他们走的从容;他们会给死者嘴里塞满玉米,以免死者在等候下趟班车时挨饿;他们还会往死者嘴中填塞玉石,让他拿着这份珍贵的物品在中转中行好路。
因此,墓穴里还会放上一些偶像,以来保佑死者一路平安。至于死者的身份证件,也是必需品,一定要齐全(这里的身份证件只是具有象征性的一些物品,人们通过它们就知道了此人生前是做什么工作的。)。比如,如果死者生前是位工匠,那么他的墓中就需要放上石斧来证明他的职业和技能;如果是祭司,就需要放上书籍图谱;同理,是法师,就放些魔石;是猎人、渔夫,就放弓矢钩叉。
玛雅上层人物的死后安排就不用说了,都非常地精心。通常情况下是先火化,然后再将尸灰收藏在瓮中入葬。
很多人在研究玛雅文明的时候,常常将那里修建的金字塔当作玛雅人单纯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通过考古学家后来的考察后发现,其实这些金字塔还有一些别的用处。关于这点有很多的例证,其中本世纪初,法国人阿尔贝·吕兹的考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阿尔贝在考察帕楞克古城的一座金字塔时,无意中他发现塔顶神庙里地上的大石板有些异样,详细观察,他看到板上有几个圆孔,似乎显示板下面掩盖着什么。于是,凭着直觉他领人撬开了这块大石板,令所有人感到惊讶得是,石板下面竟然是一条被泥石堵塞的通道。而当他和六位助手花费了三年的时间,将这条长20米、有56级台阶的地下甬道挖通之后,让他们感到惊讶的还在后头。
在甬道的尽头是一堵石墙,墙下有很多的玉珠耳饰和项链,当他们一行人拆除掉石墙后,又找到了另外一条甬道,而这条甬道的尽头仍然是石墙。在石墙的左侧有个石瓮,内中装有6具年轻人的尸骨。深具考古经验的吕兹经过详细观察、分析后,判断这六个人只是殉葬者,真正的大人物应该在还要经过探索、挖掘之后方能登场。
再经过细致的探察,阿贝尔等人终于发现在墙上有块三角形的大石块,看形状极可能是一道门。一帮人撬开石块之后,果然出现了一间大墓室。之所以说是一间大墓室,是因为除了墓穴很宽,很高,很深外,墓顶上竟然有块6吨重的大石板,要想移开它简直是难上加难,最后,考古人员他们用4个汽车千斤顶才慢慢地移开了石板。
虽然移开了石板,但整个的挖掘工作却只是刚刚开始,因为在这个墓穴高7米、宽4米、进深9米,室内四壁尽是人像浮雕的墓室中,四处充斥着厚重的需要移除的物体。那些人像浮雕构成的四壁,似乎是在共同拱卫着室中央的巨型石椁。之所以说它是巨型,是因为光是棺椁的盖板,竟然就重达40吨。即使在这个笨重的棺盖上,也刻有各种的人像和图案。经文化专家初步研究石板上的象形文字,推断它的制作时间应该是在公元7世纪。
从这个大型墓中,人们还发现了墓主人的随葬品十分丰富,既有金玉冠冕、耳环、项链、手镯等装饰品,还有一些小偶像。最为奇妙的是,子啊死者的脸部还罩着一块青玉面具,这块面具由200余枚玉片拼成,眼窝处甚至还用室石镶嵌。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玛雅人对于归天是另一种解释:人们获得永生的中转站,是你过一段生命开始的象征。所以,他们才会不惜花费巨大的代价来举行隆重的葬礼仪式,为死者对方丰富的陪葬品。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