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其他类型 >曹操秘史3·烈士迟暮犹伏枥最新章节 > 曹操秘史3·烈士迟暮犹伏枥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九章 遗响千年 三、疑冢之谜

  曹操死后葬于高陵,其位置在邺县城西的高岗上。然而,以后朝代几经更迭,邺县兴而复衰,又过了二百多年,北周大象二年(580年)杨坚将邺城彻底摧毁,后世再也没有重建。再加上邺县临近漳河,随着漳河不断改道,城池及主要标志物荡然无存。

  今天再到邺城旧址,唯一明显的地面遗迹是一座土台,它就是三台之一的金凤台,千百年来的风吹雨淋使其高度和规制已远不如从前,当年空中楼阁的盛景已被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土丘所代替,上面也不可能再现上百间屋宇的辉煌。

  曹操的高陵更是如此,随着地表建筑的彻底消失,到今天我们已经无法确认它的具体位置。

  其实也不只是今天,至少在八九百年前,人们似乎已经找不到曹操墓的位置了。北宋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有一首诗叫《将次相州》,诗中写道:“青山如浪入漳州,铜雀台西八九丘。蝼蚁往还空垄亩,骐麟埋没几春秋。功名盖世知谁是,气力回天到此休。何必地中余故物,魏公诸子分衣裘。”

  王安石把曹操比喻为“骐麟”,这是一个很新鲜的说法。诗中“八九丘”为何意,他没有交代。南宋诗人李壁给王安石诗作过注释,他在“八九丘”一词下作注:“余使燕,过相州,道边高冢累累,云是曹操疑冢也。”也许这是“曹操疑冢”概念第一次被提出,此时距曹操去世已将近一千年。

  此后,“曹操疑冢”的说法影响越来越广,南宋诗人范成大奉旨出使金国,路过漳河也写了一首怀古的诗,题目叫《七十二冢》,诗中写道:“一棺何用冢如林,谁复如公负此心。闻说北人为封土,世间随事有知音。”

  范成大担心大家看不明白,专门给这首诗作了一个注:“七十二冢在讲武城外,曹操疑冢也。森然弥望,北方金人经常来这里扫墓添土(北人比常增封之)。”这说明,到范成大时期,关于“曹操疑冢”已经越传越广,而且基本形成共识其数量为七十二个。

  此后,关于“曹操疑冢”的故事传播得更广泛,不仅民间传说、戏剧曲艺中经常提及,在文人墨客的凭吊怀古之作里,大多也都将其视为正史加以评伐或歌咏。

  “曹操疑冢”也被蒲松龄写进《聊斋志异》中,该书有一篇《曹操冢》:“许城外有河水汹涌,近崖深黯。盛夏时有人在河里洗澡,忽然像被刀斧砍了一样,尸断浮出;后来又有一个人也是这样。大家都很惊讶。地方官听到,派人把上游的闸关上,让河水流干,这才看见崖下有个深洞,中间有转轮,轮上排列利刃如霜。拿掉轮子,中有块小石碑,都是汉代篆字。仔细看,是曹孟德的墓。后来破棺散骨,殉葬的金银财宝也都被大家拿走了。”

  这大概是关于“曹操疑冢”最离奇的故事了,说曹操把墓设计在了流水之下。

  蒲松龄还以异史氏的名义发表了评论,他认为:有人写诗“尽掘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冢葬君尸”。可怎么能知道曹操的尸身是不是在这七十二个墓里?曹操真是奸诈啊,然而千余年后腐朽的骨头不保,使这些诈术又有什么用呢?唉,曹操的智慧,正是曹操的愚蠢啊(呜呼,瞒之智正瞒之愚也)!

  蒲松龄不是历史学家,想必他也只是把这件事成民间传说来看待,《聊斋志异》记录的大都是蒲松龄从社会上搜集来的传说故事,这则故事说明关于“曹操疑冢”的说法,到明清时期已经家喻户晓,结合当时的一些戏曲以及文人笔记小说来看,关于“曹操疑冢”也有了各种各样不同的版本。

  假话连说三遍都有可能变成真的,何况被无数人连着说了上千年呢?关于“曹操疑冢”的存在,似乎可以成为定论了。

  然而,有一个基本事实无法忽视:关于“曹操疑冢”的说法只是宋代以后才被提起,宋代以前的人们从没怀疑过曹操墓的真假。

  作为曹操政治遗产的继承人,曹丕也是曹操丧事的主要办理者,在《艺文类聚》里保存有曹丕写的《武帝哀策文》,其中有:“卜葬既从,大隧既通。漫漫长夜,窈窈玄宫。有晦无明,曷有所穷。卤簿既整,三官骈罗。前驱建旗,方相执戈,弃此宫庭,陟彼山阿。”

  意思是:在正式下葬之前进行了卜筮,宽阔的墓道通向墓室。墓室里如漫漫长夜,又如幽幽深宫,没有光明,没有尽头,多么令人悲伤呀!参加丧仪的人们已整齐站好,天、地、水三官也排列整齐,前面是高高举起的旗帜,中间还有人手执长戈。从现在起,先王将离开宫廷,到达被安葬的山岗。

  也参加了曹操安葬仪式的曹植写过一篇《诔文》,相当于悼词,在这篇长达六百多字的祭文中,曹植更为详细地记录了曹操安葬的情况,其中写道:“既即榇宫,躬御缀衣。玺不存身,唯绋是荷。明器无饰,陶素是嘉。既次西陵,幽闺启路。群臣奉迎,我王安厝。窈窕玄宇,三光不晰。幽闼一扃,尊灵永蛰。”

  意思是:将要入葬时,穿的还是平时的衣服,印信没有带到身上,只带了印章上的丝带。陪葬用品也没有什么华美的,最值钱的只是素色的陶器。灵柩到达西陵,墓门慢慢打开,群臣送迎,我王就这样安葬了。在幽暗的墓室里,没有日月星辰之光,墓门落下来了,至尊的魏王将永远生活在里面。

  从曹丕和曹植这两位亲历者的记述来看,曹操的安葬活动是公开的,也是盛大的,曹丕和曹植不仅知道曹操被安葬的确切位置,他们都曾亲自到墓室里察看过。

  亲眼看见过曹操遗嘱原件的晋人陆机生于曹操去世后四十年,他的弟弟陆云亲自到邺县参观过铜雀三台,《太平御览》中保存有他写给哥哥陆机的两封信,谈到此次邺县之行所见所闻。其中说道,他登上了三台,发现上面的房屋正在毁坏,其中一个台上还有曹操当年储藏的十万公斤煤(石墨),陆云临走还拿了点,并送给陆机一些作纪念。

  这时候已距离曹操去世八十多年,曹魏政权已灰飞烟灭,铜雀三台尚在,但游人已经能随便上去参观了。陆云没有提到他是否瞻仰过曹操的高陵,但如果高陵位置是个谜的话,想必他也会多说几句吧。

  又过了一百多年,被李白称为“小谢”的南朝诗人谢眺来参观过邺城故址及曹操的高陵,写下了《同谢谘议铜雀台诗》和《铜雀悲》等诗,其中写道:“郁郁西陵树,讵闻歌吹声。”那时候曹操墓的位置应该是众所周知的。

  其后,为陈寿《三国志》作注的北齐学者裴松之,《玉台新咏》的编纂者南朝诗人徐陵等,也都先后来到这里参观、瞻仰,留下了一些诗文。

  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年),即曹操去世四百二十多年后,另一位历史伟人李世民亲征高句丽,大军路过邺城故址,一向对曹操推崇倍致的李世民亲自撰写了祭文在曹操墓前祭奠,这篇祭文收录在《全唐文》中。其后宋之问、王勃、张说、高适、刘长卿、李白、岑参、刘禹锡、李贺、李商隐、温庭筠、罗隐、陆龟蒙等唐代诗人,或者亲自来过邺都旧址,或者写过与铜雀台、曹操墓有关的诗作,但没有一个人提到过“曹操疑冢”问题。

  可见,这个问题本来是不存在的,是宋代以后人们虚拟出来的,原因与历史上对曹操评价的变化有关。

  在宋代以前,曹操的形象基本上是正面的,陈寿在《三国志》里对曹操一生的评价基本被大家认可,提到曹操,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一个英雄,公开崇拜曹操也不会被大家非议。

  但是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以后,曹操的形象突然发生逆转,有人认为这与南宋偏安于江南的政治格局不无关系,涉及谁是历史正统的问题,曹操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变了,由英雄成了奸雄。苏东坡曾经说过:“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辄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说的就是这种现象。恰在此时,“曹操疑冢”也出现了。

  所以,这是一个文化现象、历史现象,而不是一个考古学上的问题。

  另外,现邺城故址以西的漳河沿岸不知从何时起确实出现过一片古墓群,也为宋元之后来此凭吊的文人就“曹操疑冢”的联想增加了证据。但考古证实,这些被认为是“曹操疑冢”的陵墓只是东魏、北齐皇室与贵族的墓葬群,1956年河北省公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时将它们冠以“曹操七十二疑冢”的名目,1992年国务院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将其正式更名为“北朝墓群”。

  所以,曹操墓就是一个普通的帝王陵墓,曹操生前并没想把它搞得那么神秘,他死后的长达数百年时间里这个问题也都是清楚的。曹操墓最终成为一个“疑案”,一方面缘于历史的变迁,原址地貌的巨大变化,另一方面缘于曹操历史形象的变化,是人们通过各种传说、臆断、演绎的结果。

  可以基本肯定的是,曹操墓仍然在地下的某处,历一千八百多年之久仍未能见到天日。直到公元2009年12月的一天,各大媒体竞相转载的一篇新闻报道,重新搅动起人们对曹操墓的强烈关注:

  “今天(2009年12月27日)上午,曹操墓考古发现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记者获悉,曹操墓位于河南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至此,曹操墓到底在何处这一千古之谜终于被破解。

  “历史上关于曹操墓众说纷纭,七十二疑冢、许昌城外、漳河水底、铜雀台下,一千多年来,曹操墓到底在哪里,谜团重重。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二号墓地的考古挖掘最终解开了这一千古谜团,专家的主要依据是一块珍贵的石牌。

  “12月19日和25日,记者两次来到发掘现场高穴村二号墓地——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南地一片开阔的田地里,了解了曹操墓的来龙去脉。曹操墓规格相当高,呈中字型土坑式砖石墓室,墓室分为前室和后室,中间有甬道相通,前后室顶部为四角攒顶,甬道为砖券拱形顶。前后墓室东西两侧各有一个耳室。两座墓室最深处距地表十六米,属于典型的深埋墓葬。墓道长三十五米,宽九点六米,呈阶梯式内收。

  “在这座墓里出土有金、银、铜器,陶器、兵器等,但在这些出土文物中,最让专家兴奋的就是这块写有‘魏武王常所用虎大戟’的石牌,专家介绍,‘魏武王’三个字已经足够说明问题,因为这和曹操的身份相符合:曹操生前为王,他儿子曹丕做了皇帝以后,他才被追封为魏武帝;‘魏武王’与他死时的身份完全相符。这块写有‘魏武王’的石牌确切地证明了墓主人身份。同时,在挖掘过程中还出土了三具骨架,经专家鉴定,一具为男性,约为六十多岁,另两具为女性,分别为二十多岁和四十多岁,男性死亡年龄与史书中记载的曹操死亡年龄极为相符。

  “与出土的文物共同指明这一古墓为曹操墓的还有一块在1998年被该村村民徐玉超起土时挖出的一块鲁潜墓志,志文提到了鲁潜墓距魏武帝陵的方位与距离:‘墓在高决桥陌西行一千四百步,南下去陌一百七十步,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四十三步,北回至墓明堂二百五十步。’这里所说的魏武帝陵应该就是高陵(西陵),高决桥应该为高穴桥,古代‘决’通‘穴’,这说明曹操的墓地应该在西高穴村附近。

  “根据出土‘魏武王常所用虎大戟’的石牌、鲁潜墓志、以及西门豹祠位置,经过多位专家充分论证,最终确定西高穴村就是曹操墓所在地,千百年来所有的猜测所有的争论终于停止,千古谜团终破解。”

  这则新闻一经发布,立即引起全社会的热议,焦点在于该墓葬到底是不是曹操墓。对此,考古界、文物管理部门的声音基本上是一致的:这就是曹操墓。而文化界、舆论界对此的看法刚好相反,他们认为这只是一种商业炒作,是浮躁浮夸和急功近利在考古工作中的表现。

  要说这不是曹操墓,最有利的证据就是把真曹操墓找出来,但现在看来这也不是一朝一夕有结果的事;说这就是曹操墓,似乎也要拿出更多的证据来才有说服力,现在看来还需要继续考证和搜集证据。这是一个很专业的问题,没有做过专门研究和实地考察还是不要轻易做出是与不是的妄断。

  不过一个基本事实可以肯定:曹操墓没有被刻意藏起来,它的消失是自然环境变迁的结果,它仍然在这个世界上,如果它还没有被发现,它就有被发现的可能。

  我们宁愿相信这就是曹操墓,宁愿相信那具六十多岁的男性遗骨就是曹操本人,时光悄然越过千百年,无尽的人世纷争和战场上的厮杀被地层阻隔,在这个世界上总算还保留一块宁静的空间,让辛劳一生的曹操闭上眼睛后有一个地方可安眠。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