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第一步不需要完美
关于创业犯错,周鸿祎后来打了个比喻——其实再有经验的女人生孩子也要怀胎十月。怀第一个是10个月,怀第二个也要10个月。如果我们在怀第二个孩子的时候觉得自己有经验了,可以通过加大努力俩月就生出来,10个月应该能生5个,这是很严重的错误。事后来看,如果当时稍微专注一点儿,能把这当中任何一件事情坚持地做下来都是很不错的。
除搜索、社交和交易之外,互联网还有一个重要的领域:安全。周鸿祎对这两个字其实并不陌生。他在研究生时期就做过反病毒卡,还获了大奖。但那时候,病毒作为一个产业链还不是特别猖狂。
光明总是伴随着黑暗,随着互联网的兴盛,威胁也悄然而至。
1998年5月发生的印度尼西亚排华事件是一个转折点。
排华事件之前,中国的黑客只是一些对技术怀着偏执兴趣的调皮鬼,比如一个叫龚蔚的黑客。1997年,他在境外某网站申请了一处免费空间,然后在国内做了镜像站点,用于黑客之间的交流,美其名日“绿色兵团”。
在他看来,他当时只是出于兴趣爱好以及和同道切磋比拼的快感,“与利益无关,与政治无关”。但是这个建立在兴趣、爱好之上的“绿色兵团”后来不仅跟政治相关,更与利益牢牢地纠缠在一起。与政治的关系就缘起于排华事件。
排华事件发生后,正蹒跚学步的中国黑客们决定声援,他们向印尼网站发起攻击。谁能料想“绿色兵团”第一次在公众视野的亮相竟然是携爱国之名。他们的“义举”在年轻人中反响热烈,一呼百应。
“绿色兵团”这个名字表达了他们美好的梦想:以兵团一般的纪律和规则,打造绿色和平的网络世界。那时候看起来他们的确也像那么回事。当年的组织者龚蔚后来分析,造成这个结果,一是民族情绪使然;二是最初的江湖尚遵守规则。他们留真名,只为表明自己的态度,不去窃取资料,也不恶意破坏对方设备。
舆论环境的宽松成就了“绿色兵团”的发展,仅1998年一年便趋于鼎盛,注册人数不下5000人,核心团队有100多人。这是一群沉醉于挑战技术的网络爱好者,其中有一些二十出头的大学生,连电脑都买不起,为了争夺校园实验室里的机位而废寝忘食。他们信守自己的黑客准则,主张网络技术共享、互助,耻于随意的攻击,更别提谋利了。这其中出现了两个大名鼎鼎的“陈三公子”:一个是后来黑客组织“第八军团”的领导者,大名陈有湛,后来开了家网络安全公司;另一个大名陈大年,后来和哥哥一起创办了中国最赚钱的网络游戏公司,并任该公司的首席技术官和高级副总裁。那家公司叫盛大,他哥哥叫陈天桥。
朴素的爱国热情使得中国黑客最初的行动颇似“卫国战争”,甚至出现了“中国黑客紧急会议中心”专门负责对外国网站攻击期间的协调工作。1999年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他们又一次大规模地团结起来去“攻陷”美国白宫。
世纪之交的中国,黑客技术就像日后的博客一样流行。裹挟着《黑客帝国》的风暴,人们对这个群体充满了好奇,很多人甚至还拍手叫好,远没有意识到有一天他们会变成“黑色兵团”,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无尽的烦恼。
盛极必衰。2002年4月,中国互联网协会公告制止有组织的攻击行为,黑客组织从此一蹶不振。
但黑客技术却没有因此覆没,它们转移到了网络安全产业。1998年开始出现的一系列的攻击行动客观上也提醒了国人对于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有需求的地方就有利益,有利益的东西就有人去角逐。
“攻陷白宫”只能偶尔为之,不能成为一个职业。守着互联网这座金山,这些网络游侠很快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制造流氓软件。
2006年,这一问题开始全面爆发。瑞星发布了《2006年上半年中国电脑病毒疫情及互联网安全报告》,在报告中提到:过去的6个月里,中国的互联网除了病毒数量增长外,流氓软件侵害用户的数量在历史上第一次超过病毒,“这些插件不惜一切代价侵入系统,经常是安装一款共享软件会跟着安装数十种广告软件。而这些广告软件无形地抢占系统资源,或互相冲突,常常引发系统的不稳定。”
年底,某机构公布了“2006中国IT产业之最”年度调查,流氓软件以压倒性优势当选“2006年度最热关键词”及“2006最令人失望IT产品、服务”。
按照中国互联网协会的定义,“流氓”软件是指,在未明确提示用户或未经用户许可的情况下,在用户计算机或其他终端上安装运行,侵害用户合法权益的软件,但不包含法律法规规定的计算机病毒。流氓软件的典型特征是:强制安装、难以卸载、广告弹出、浏览器劫持、恶意收集用户信息、恶意卸载、恶意捆绑及其他侵犯用户知情权、选择权的恶意行为。
当年,曾经有好事者发布了年度流氓软件颁奖礼,获得了众多网友转载,阿里巴巴的雅虎助手(3721前身)、百度的百度搜霸等众多著名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皆榜上有名。这些流氓软件给制造者们带来了巨额的收益,一些大企业由这一项带来的月收入超过千万。
杀毒软件公司对这些恶意软件的横行,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方面,这些恶意软件并没有坏到可以定义为病毒的份上;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这些软件大都是国内的互联网公司制造的。大家都是圈内人,各走各道,各自发财,杀毒软件公司不好去断人财路,砸人饭碗。
若非3721插件给周鸿祎带来了铺天盖地的指责和谩骂,他可能不会对“安全”二字那么在意。研究生时期他关注过这个问题,但后来兴趣转移了。对3721的反思让他对这两个字有了刻骨铭心的体验、了解,补救心理悄悄滋生。但是一开始,他也没把这两个字作为企业的主攻方向。在他看来,查杀流氓软件只是补救心理带来的副产品。
惯性的力量是强大的,要放弃自己心爱的搜索也是不可能的。
2005年从雅虎中国辞职后,周鸿祎虽然没能马上创业,但是他的老部下齐向东在当年9月创立了奇虎公司。周鸿祎是投资人。奇虎创建后定位为搜索技术提供商,主营业务为帮助各大社区、论坛增加搜索功能,希望借鉴Web2.0的理念从大量UGC(UserGeedtent,用户生成内容)中觀别出与用户意愿更相关内容。
同时,奇虎以社区搜索作为“根据地”,提供更多的互动产品的搜索服务。
通过主题搜索等技术,搜索被主流搜索引擎所遗漏的社区内容,以销售关键字广告与社区网站分成——奇虎可算是少有的从初创到成熟都拥有原创商业模式的Web2.0网站之一。
这当然与3721的历史割裂不开。如今回头看周鸿祎和3721的创业历程,如果刨除后期因为三方大战而采取的不理智行为,其实在很多方面是有创新的,不仅对后来的创业者,对普通人也是有帮助的。
第一,周鸿祎以插件的形式做3721,下载即启动,省略了Windows操作系统上传统的保存、双击启动这两个步骤,相当于节约了用户的使用成本,提高了易用性。这种插件在今天看来,就是一个应用。这种改进从用户体验来说,在当时那个年代是进步的。遗憾的是,中国互联网企业家虽然善于改进产品的用户体验,但是恶劣的市场环境又恶化了用户体验,直到现在仍然如此。周鸿祎的确有错,但错不致死。就像腾讯被戴上了“抄袭”的帽子,但偌大中国,真正的原生态创新有多少?其实小企鹅很多东西也改造得很好。
第二,周鸿祎在地面渠道的组织是一个创新。当时搜索都是抄谷歌,谷歌在国外采用的是广告关键词直接销售。但是在中国,由于电脑用户的接受程度低,很多人还不知道搜索是什么,而且中国地域广阔,经济水平差距很大,代理制度的使用就成为最适合中国国情的选择。当时百度同样模仿谷歌采取直销的方式,而3721的网络实名却在IC的封锁下,因为不得不自行摸索,而最后摸出了中国互联网第一套地面渠道体系。所以,周鸿祎说,创新都是被逼出来的。如果日子过得好,任何人都有一种惰性,不愿意去改变。
第三,网站联盟模式是周鸿祎的创新,但他也因此饱受垢病。因为网站联盟的模式,3721安装量大幅度增长,但因为无法识别到底是不是新用户,频繁弹窗伤害了用户体验。3721被收购后,网站联盟和地面代理销售都被百度拿过去,为百度的商业帝国打下重要基础。
第四,在雅虎时,周鸿祎推出“一搜”这个独立搜索品牌。这是门户第一个以独立品牌推出搜索的案例,做到了与雅虎品牌切割。而且“一搜”奠定的几个原则甚至被全球做搜索的公司基本接受,比如用独立的品牌把搜索和原有的业务分开、找一个垂直的领域切入。比如,后来微软的搜索经过多次易名,终于以独立搜索品牌Bing(必应)的名字确定下来。
在独立搜索品牌上,周鸿祎的确有一套自己的理论。因此他觉得自己拥有做搜索的能力,是再正常不过的。再者,做投资人的经历也强化了他“做熟不做生”的观点。
但他们2006年犯了一个错误:太超前。当时周鸿祎看到了社区这个方向,但当时社交网站的潜力远远没有被充分挖掘,没有开心网,没有人人网,更没有微博和微信等社交网络,当时能看到的社区只是“天涯”、“水木清华”等BBS和博客等。这是最初级的社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交网络,想把搜索结合进去,本身的资源有限。因此,想用搜索技术把社区里的好东西过滤出来,实现个性化的推荐,就不现实了。
今天有了社交网络和微博之后,我们感觉信息过载了,而且大量的信息由网民产生,有美有恶,有妙语有噪声,有真实有谣言,有知识有广告,搜索过滤才逐渐成为真实的需求。但其操作性到今天依然是一个挑战。
当时奇虎提出做新一代的搜索——“我搜你看,你问我答”。
“我搜你看”的意思是说用户不用搜,抛弃关键字。奇虎只需了解你的习惯,了解你的爱好,不管给你推荐,他们当时把它叫作“Discovery”(意为“发现”);周鸿祎认为未来搜索有一个方向就是问答,很多时候用户喜欢问问题,他只需要一个比较精确的答案,于是有了“你问我答”。这在2005年、2006年是很超前的理念,为他们融了不少钱。
当时百度的问答还非常弱,最早做问答的是“雅虎知识堂”。“百度知道”源自雅虎知识堂,在当时还没起步。所以他们的理念获得投资商的认可也很自然,毕竟周鸿祎是很多人眼里挑战百度的最佳人选,甚至是唯一人选。
但其实他当时真不是冲着颠覆百度去的,他所做的一切恰恰都是为了避开与百度的正面冲突。
鲜为人知的是,早在雅虎中国并购3721之前,奇虎的前身——奇琥工作室已经研发出一套自动抓取新闻和编组新闻列表的信息索引系统,并首先将其应用于奇琥中文论坛“每日精粹”的索引服务。2004年,定位于互联网信息索引门户的“奇琥”(Qihoo)网站群悄然出笼。
因为一度秘不示人,该品牌在当时几乎默默无闻,直到2005年9月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以后,奇琥才正式推出,又直到当年11月才更名为“奇虎”且全面改版。
与百度等基于关键词的搜索引擎不同,奇虎社区搜索主要靠主题搜索,从众多个人网站和论坛自动抓取内容,然后自动生成页面。由于国内多达600万个社区的网页大都是程序写出的,标题、主题的位置在每个社区都不一样,因此主流的搜索引擎大多会忽略这些内容,而奇虎恰恰从中看到了机会。
机器抓取之外,奇虎也部分借助于用户自选及随后的人工编排来呈现内容。2005年11月的改版旨在通过用户的搜索需求归纳出更为细分的内容类别,依此生成不同的子栏目。到2006年4月,奇虎大约聚合了数十个频道、上万个栏目。
因为主要通过用户自选和机器抓取获得内容,奇虎的编制中几乎一半以上都是技术人员,而编辑人员则很少。虽然在2006年2月收购亿之唐以后,奇虎已获得后者的新闻转发证、ICP(网络内容提供商)和SP(内容提供商)牌照。
“收购亿之唐的意图不光在于尝试进入新闻搜索,也是意在由此完成短信、彩信、图铃下载、播客、音像搜索等无线业务的试探性布局,但这些业务目前还无法产生足够大的收入。”齐向东当年对记者说。
2006年4月,奇虎正式推出名为“蜘蛛计划”的社区联盟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为各大社区提供搜索服务并以销售关键字广告与之分成的方式获利。此前,奇虎实际上已经收录了1万多家社区。借助这些社区带来的流量,奇虎在3月的Alexa网站的全球排名已跃居第65位。
不光是在流量上获益,通过联盟和向联盟成员开放API(搜索代码),奇虎还可以获得许多靠“爬虫”无法获得的用户数据。这些数据为奇虎提供更有效的搜索和定位更为精准的竞价排名广告、关键字广告和分类品牌广告参数,从而使基于内容聚合的更多应用模式成为可能。遗憾的是,这么豪华的创业团队预谋已久的社区搜索并没有取得成功。
要实现大规模的产出,起码需要网罗大约10万家社区,而周鸿祎中途改了主意。经过王功权严肃的批评后,他重新确立了公司业务发展方向,决定从社区搜索转向杀毒领域。
在完成第一轮轮融资后,周鸿祎出任奇虎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2006年7月27日,奇虎正式推出360安全卫士,以反流氓软件为切入口进入互联网市场。2006年11月,奇虎完成由高原资本领投,红点参与的规模为2500万美元的第二轮轮融资。第一轮投资商红杉、鼎晖、Matrix和IDGVC也参与第二轮融资。从此,中国互联网变得热闹无比。
很多人喜欢回想当年。“当年我对eBay早有创想,可惜没下手,否则我现在也是个亿万富翁了”;“当年我也是互联网第一代玩家,可惜后来去考公务员了,要不然……”总之,你没有去做,而别人却行动了。
这个逻辑既虚妄又可悲。头脑中的想法和实际去做,两者之间其实相去甚远,因为单纯的想法一点儿意义都没有。想过什么、说过什么、计划过什么,对我们的人生带不来一点儿改变,倒是可能改变别人的人生。
比如周鸿祎当初做网络名片,现在看来其实有点儿像脸谱网或者是聚友网(MySpace)。刘晓松最早没有做SP,也在做网络名片。两家当时是竞争对手,但很遗憾两家最后都没有做成。
网络名片也做了一个与地址本同步的东西,但是他们后来想想,觉得和地址本同步不是一个强需求,只是偶尔用一下,于是就放弃了。其实换个角度,把这东西理解成用户日常的生活动态,加上他们的会员中心,不就是脸谱网的变形吗?
这个想法在2002年朦朦胧胧地开始,后来冷冷清清地结束。当然,不做的原因也很简单:当时还在做3721,而且3721风头正劲,麻烦也多,实在顾不过来。所以虽然可惜,周鸿祎也没法后悔。有所为,有所成,必然有所不为,有所不成。
斯坦利·库布里克在自传里曾经这样激励电影制片人:找台摄像机和一些胶片吧,随便拍个什么片子出来都成。
罗伯特·弗罗斯特说:林中有两条路,你永远只能走一条,怀念着另一条。况且有时候,我们想走的并不止两条路。
大风大浪闯过来的人,容易搁浅,因为能力强了,自信也爆了。比如奇虎刚一开始的豪华创业。当时奇虎要经验有经验,要人有人,要钱有钱,反而比较失败,最主要就是因为心态不好。一是考虑问题看似站在战略的高度,实际上却脱离市场,脱离用户,很多东西是想象出来的。二是业务膨胀。产品不行,但有钱,于是就砸钱推广,其实周鸿祎远不如做3721的时候清楚自己要什么。
当时SP起来,腾讯也在无线上布局了,可以说是SP救了中国的互联网。
王雷雷就是那个时候崛起的。周鸿祎一开始不是很喜欢他,觉得他就是个有高干背景的公子哥儿。后来周鸿祎发现王雷雷跟自己想象的高干子弟不一样,并不是靠家世和权力,而是跟他一样拼命,甚至比他还拼命。
因为合作的关系,他们经常半夜3点还在开会。会开完周鸿祎准备在附近找个宾馆睡觉,却发现门口还有一堆人等着王雷雷开下一个会。连周鸿祎都觉得他像疯子一样。两人成为朋友后,周鸿祎受他的刺激就更大了。
王雷雷做运营的感觉非常好,是个天才,其TOM网抓住移动的机会迅速做起来了,那个时候简直是日进斗金。2003年的春节,王雷雷对周鸿祎说:你那个东西一个名字500块钱,你要卖到猴年马月呀?百度一个点击才3毛钱,比你还差。你看我们今年拜年短信,单是今天的收入就100万。
说到兴起处,王雷雷干脆邀请周鸿祎过去跟他一起做。周鸿祎真的很受刺激。人家这生意确实很好挣钱,而他干这活儿这么辛苦!
可刺激归刺激,他对SP—点儿感觉也没有。他不是不屑于做,而是完全看不懂,因为这跟做产品挣钱路子不一样。当时有一个部门经理帮他申请了一个客户号,但他后来还是一门心思只做3721了。
不是每个人在每个领域都那么有见识,所以你只能挠自己最痒痒的地方。
马云当初做中国黄页,是源于自己的遭遇。周鸿祎当初做3721是从“飞扬”这个邮件系统的失败中得到了启发。世界上第一个免纸袋真空吸尘器的诞生是因为发明者的袋式真空吸尘器总是失灵。很多事情,看似偶然,却不是随便一个人凭空就能想象出来的,很多时候恰恰与当事者本人的亲身经历有关,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有的是生存问题,有的是精神问题。
事实上,奇虎创建的时候,整个行业环境和创业者的心理环境与做3721的时候都不同了。虽然他们在搜索领域有了数年的积累,但其实经过雅虎中国近两年的折腾之后,奇虎已经不是当时那个3721了。实力已被拉开了很大差距,他们在心理上更是严重受创。因为插件所受的指责不仅影响了他们继续做搜索的外部环境,也打击了自信。
也就是说,搜索已不再是这一阶段的最痒处了。周鸿祎此时最痒痒的,其实是那个根本不为了赚钱、只为了挽回自己名声的流氓软件查杀。你完全无利可图都要去做的事,能不是最痒处吗?
此时的搜索,不过是那个曾经失去的“旧爱”,执着是因为不甘心,不甘心看着旧爱在百度怀中欢笑。于是,周鸿祎折腾了一番希望赢回美人心,却不得不再次面对痴心被踩碎的结果。
没人会嫌钱多,但对于创业者来说,有时候钱太多了真不是什么好事。
其实没有经验的创业者也会成功,因为没有经验的时候也就没有那么多想法。你只能干一件事,你自然找一件事干,不会干很多事,这件事遇到很多困难你也会选择硬着头皮干下去,因为你也不知道还能干什么。但有经验的人,包括周鸿祎在内,因为太有经验了,啥都能干,一件事干着干着碰到困难了他们就灵活地一转,一调整又找了一件事干。所以,当时他们在几件事之间来回地摇摆,不够专注。
当时公司本身要做搜索,但就算是用社区搜索也会涉及音乐、图片、博客、BBS等。他们又主张说要做聚合和推荐,于是又聚合了一个门户。后来他们觉得未来无线会很流行,就又手忙脚乱买了一个SP,手里还有无线业务——恨不得把未来5到10年干的事在第一年都搞定。
关于创业犯错,周鸿祎后来打了个比喻——其实再有经验的女人生孩子也要怀胎十月。怀第一个是10个月,怀第二个也要10个月。如果我们在怀第二个孩子的时候觉得自己有经验了,可以通过加大努力俩月就生出来,10个月应该能生5个,这是很严重的错误。事后来看,如果当时稍微专注一点儿,能把这当中任何一件事情坚持做下来都是很不错的。
虽然是第四次创业了,但创业者该犯的错误周鸿祎还是都犯了。
有一次王功权来看他,对他说了一席话:“我也不懂这个业务,但是我感觉我们投你是希望你做点儿与众不同的东西,结果发现你做了一个‘新浪’,做了一个‘百度’,又做了一个‘阿里巴巴’,你准备和大家都竞争吗?你做的每个东西看起来都很眼熟啊,你们能同时做这么多东西吗?”
这番话如雷贯耳,当头棒喝!周鸿祎满心愧疚,从IDG辞职后亲自改正错误。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
除搜索、社交和交易之外,互联网还有一个重要的领域:安全。周鸿祎对这两个字其实并不陌生。他在研究生时期就做过反病毒卡,还获了大奖。但那时候,病毒作为一个产业链还不是特别猖狂。
光明总是伴随着黑暗,随着互联网的兴盛,威胁也悄然而至。
1998年5月发生的印度尼西亚排华事件是一个转折点。
排华事件之前,中国的黑客只是一些对技术怀着偏执兴趣的调皮鬼,比如一个叫龚蔚的黑客。1997年,他在境外某网站申请了一处免费空间,然后在国内做了镜像站点,用于黑客之间的交流,美其名日“绿色兵团”。
在他看来,他当时只是出于兴趣爱好以及和同道切磋比拼的快感,“与利益无关,与政治无关”。但是这个建立在兴趣、爱好之上的“绿色兵团”后来不仅跟政治相关,更与利益牢牢地纠缠在一起。与政治的关系就缘起于排华事件。
排华事件发生后,正蹒跚学步的中国黑客们决定声援,他们向印尼网站发起攻击。谁能料想“绿色兵团”第一次在公众视野的亮相竟然是携爱国之名。他们的“义举”在年轻人中反响热烈,一呼百应。
“绿色兵团”这个名字表达了他们美好的梦想:以兵团一般的纪律和规则,打造绿色和平的网络世界。那时候看起来他们的确也像那么回事。当年的组织者龚蔚后来分析,造成这个结果,一是民族情绪使然;二是最初的江湖尚遵守规则。他们留真名,只为表明自己的态度,不去窃取资料,也不恶意破坏对方设备。
舆论环境的宽松成就了“绿色兵团”的发展,仅1998年一年便趋于鼎盛,注册人数不下5000人,核心团队有100多人。这是一群沉醉于挑战技术的网络爱好者,其中有一些二十出头的大学生,连电脑都买不起,为了争夺校园实验室里的机位而废寝忘食。他们信守自己的黑客准则,主张网络技术共享、互助,耻于随意的攻击,更别提谋利了。这其中出现了两个大名鼎鼎的“陈三公子”:一个是后来黑客组织“第八军团”的领导者,大名陈有湛,后来开了家网络安全公司;另一个大名陈大年,后来和哥哥一起创办了中国最赚钱的网络游戏公司,并任该公司的首席技术官和高级副总裁。那家公司叫盛大,他哥哥叫陈天桥。
朴素的爱国热情使得中国黑客最初的行动颇似“卫国战争”,甚至出现了“中国黑客紧急会议中心”专门负责对外国网站攻击期间的协调工作。1999年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他们又一次大规模地团结起来去“攻陷”美国白宫。
世纪之交的中国,黑客技术就像日后的博客一样流行。裹挟着《黑客帝国》的风暴,人们对这个群体充满了好奇,很多人甚至还拍手叫好,远没有意识到有一天他们会变成“黑色兵团”,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无尽的烦恼。
盛极必衰。2002年4月,中国互联网协会公告制止有组织的攻击行为,黑客组织从此一蹶不振。
但黑客技术却没有因此覆没,它们转移到了网络安全产业。1998年开始出现的一系列的攻击行动客观上也提醒了国人对于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有需求的地方就有利益,有利益的东西就有人去角逐。
“攻陷白宫”只能偶尔为之,不能成为一个职业。守着互联网这座金山,这些网络游侠很快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制造流氓软件。
2006年,这一问题开始全面爆发。瑞星发布了《2006年上半年中国电脑病毒疫情及互联网安全报告》,在报告中提到:过去的6个月里,中国的互联网除了病毒数量增长外,流氓软件侵害用户的数量在历史上第一次超过病毒,“这些插件不惜一切代价侵入系统,经常是安装一款共享软件会跟着安装数十种广告软件。而这些广告软件无形地抢占系统资源,或互相冲突,常常引发系统的不稳定。”
年底,某机构公布了“2006中国IT产业之最”年度调查,流氓软件以压倒性优势当选“2006年度最热关键词”及“2006最令人失望IT产品、服务”。
按照中国互联网协会的定义,“流氓”软件是指,在未明确提示用户或未经用户许可的情况下,在用户计算机或其他终端上安装运行,侵害用户合法权益的软件,但不包含法律法规规定的计算机病毒。流氓软件的典型特征是:强制安装、难以卸载、广告弹出、浏览器劫持、恶意收集用户信息、恶意卸载、恶意捆绑及其他侵犯用户知情权、选择权的恶意行为。
当年,曾经有好事者发布了年度流氓软件颁奖礼,获得了众多网友转载,阿里巴巴的雅虎助手(3721前身)、百度的百度搜霸等众多著名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皆榜上有名。这些流氓软件给制造者们带来了巨额的收益,一些大企业由这一项带来的月收入超过千万。
杀毒软件公司对这些恶意软件的横行,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方面,这些恶意软件并没有坏到可以定义为病毒的份上;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这些软件大都是国内的互联网公司制造的。大家都是圈内人,各走各道,各自发财,杀毒软件公司不好去断人财路,砸人饭碗。
若非3721插件给周鸿祎带来了铺天盖地的指责和谩骂,他可能不会对“安全”二字那么在意。研究生时期他关注过这个问题,但后来兴趣转移了。对3721的反思让他对这两个字有了刻骨铭心的体验、了解,补救心理悄悄滋生。但是一开始,他也没把这两个字作为企业的主攻方向。在他看来,查杀流氓软件只是补救心理带来的副产品。
惯性的力量是强大的,要放弃自己心爱的搜索也是不可能的。
2005年从雅虎中国辞职后,周鸿祎虽然没能马上创业,但是他的老部下齐向东在当年9月创立了奇虎公司。周鸿祎是投资人。奇虎创建后定位为搜索技术提供商,主营业务为帮助各大社区、论坛增加搜索功能,希望借鉴Web2.0的理念从大量UGC(UserGeedtent,用户生成内容)中觀别出与用户意愿更相关内容。
同时,奇虎以社区搜索作为“根据地”,提供更多的互动产品的搜索服务。
通过主题搜索等技术,搜索被主流搜索引擎所遗漏的社区内容,以销售关键字广告与社区网站分成——奇虎可算是少有的从初创到成熟都拥有原创商业模式的Web2.0网站之一。
这当然与3721的历史割裂不开。如今回头看周鸿祎和3721的创业历程,如果刨除后期因为三方大战而采取的不理智行为,其实在很多方面是有创新的,不仅对后来的创业者,对普通人也是有帮助的。
第一,周鸿祎以插件的形式做3721,下载即启动,省略了Windows操作系统上传统的保存、双击启动这两个步骤,相当于节约了用户的使用成本,提高了易用性。这种插件在今天看来,就是一个应用。这种改进从用户体验来说,在当时那个年代是进步的。遗憾的是,中国互联网企业家虽然善于改进产品的用户体验,但是恶劣的市场环境又恶化了用户体验,直到现在仍然如此。周鸿祎的确有错,但错不致死。就像腾讯被戴上了“抄袭”的帽子,但偌大中国,真正的原生态创新有多少?其实小企鹅很多东西也改造得很好。
第二,周鸿祎在地面渠道的组织是一个创新。当时搜索都是抄谷歌,谷歌在国外采用的是广告关键词直接销售。但是在中国,由于电脑用户的接受程度低,很多人还不知道搜索是什么,而且中国地域广阔,经济水平差距很大,代理制度的使用就成为最适合中国国情的选择。当时百度同样模仿谷歌采取直销的方式,而3721的网络实名却在IC的封锁下,因为不得不自行摸索,而最后摸出了中国互联网第一套地面渠道体系。所以,周鸿祎说,创新都是被逼出来的。如果日子过得好,任何人都有一种惰性,不愿意去改变。
第三,网站联盟模式是周鸿祎的创新,但他也因此饱受垢病。因为网站联盟的模式,3721安装量大幅度增长,但因为无法识别到底是不是新用户,频繁弹窗伤害了用户体验。3721被收购后,网站联盟和地面代理销售都被百度拿过去,为百度的商业帝国打下重要基础。
第四,在雅虎时,周鸿祎推出“一搜”这个独立搜索品牌。这是门户第一个以独立品牌推出搜索的案例,做到了与雅虎品牌切割。而且“一搜”奠定的几个原则甚至被全球做搜索的公司基本接受,比如用独立的品牌把搜索和原有的业务分开、找一个垂直的领域切入。比如,后来微软的搜索经过多次易名,终于以独立搜索品牌Bing(必应)的名字确定下来。
在独立搜索品牌上,周鸿祎的确有一套自己的理论。因此他觉得自己拥有做搜索的能力,是再正常不过的。再者,做投资人的经历也强化了他“做熟不做生”的观点。
但他们2006年犯了一个错误:太超前。当时周鸿祎看到了社区这个方向,但当时社交网站的潜力远远没有被充分挖掘,没有开心网,没有人人网,更没有微博和微信等社交网络,当时能看到的社区只是“天涯”、“水木清华”等BBS和博客等。这是最初级的社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交网络,想把搜索结合进去,本身的资源有限。因此,想用搜索技术把社区里的好东西过滤出来,实现个性化的推荐,就不现实了。
今天有了社交网络和微博之后,我们感觉信息过载了,而且大量的信息由网民产生,有美有恶,有妙语有噪声,有真实有谣言,有知识有广告,搜索过滤才逐渐成为真实的需求。但其操作性到今天依然是一个挑战。
当时奇虎提出做新一代的搜索——“我搜你看,你问我答”。
“我搜你看”的意思是说用户不用搜,抛弃关键字。奇虎只需了解你的习惯,了解你的爱好,不管给你推荐,他们当时把它叫作“Discovery”(意为“发现”);周鸿祎认为未来搜索有一个方向就是问答,很多时候用户喜欢问问题,他只需要一个比较精确的答案,于是有了“你问我答”。这在2005年、2006年是很超前的理念,为他们融了不少钱。
当时百度的问答还非常弱,最早做问答的是“雅虎知识堂”。“百度知道”源自雅虎知识堂,在当时还没起步。所以他们的理念获得投资商的认可也很自然,毕竟周鸿祎是很多人眼里挑战百度的最佳人选,甚至是唯一人选。
但其实他当时真不是冲着颠覆百度去的,他所做的一切恰恰都是为了避开与百度的正面冲突。
鲜为人知的是,早在雅虎中国并购3721之前,奇虎的前身——奇琥工作室已经研发出一套自动抓取新闻和编组新闻列表的信息索引系统,并首先将其应用于奇琥中文论坛“每日精粹”的索引服务。2004年,定位于互联网信息索引门户的“奇琥”(Qihoo)网站群悄然出笼。
因为一度秘不示人,该品牌在当时几乎默默无闻,直到2005年9月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以后,奇琥才正式推出,又直到当年11月才更名为“奇虎”且全面改版。
与百度等基于关键词的搜索引擎不同,奇虎社区搜索主要靠主题搜索,从众多个人网站和论坛自动抓取内容,然后自动生成页面。由于国内多达600万个社区的网页大都是程序写出的,标题、主题的位置在每个社区都不一样,因此主流的搜索引擎大多会忽略这些内容,而奇虎恰恰从中看到了机会。
机器抓取之外,奇虎也部分借助于用户自选及随后的人工编排来呈现内容。2005年11月的改版旨在通过用户的搜索需求归纳出更为细分的内容类别,依此生成不同的子栏目。到2006年4月,奇虎大约聚合了数十个频道、上万个栏目。
因为主要通过用户自选和机器抓取获得内容,奇虎的编制中几乎一半以上都是技术人员,而编辑人员则很少。虽然在2006年2月收购亿之唐以后,奇虎已获得后者的新闻转发证、ICP(网络内容提供商)和SP(内容提供商)牌照。
“收购亿之唐的意图不光在于尝试进入新闻搜索,也是意在由此完成短信、彩信、图铃下载、播客、音像搜索等无线业务的试探性布局,但这些业务目前还无法产生足够大的收入。”齐向东当年对记者说。
2006年4月,奇虎正式推出名为“蜘蛛计划”的社区联盟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为各大社区提供搜索服务并以销售关键字广告与之分成的方式获利。此前,奇虎实际上已经收录了1万多家社区。借助这些社区带来的流量,奇虎在3月的Alexa网站的全球排名已跃居第65位。
不光是在流量上获益,通过联盟和向联盟成员开放API(搜索代码),奇虎还可以获得许多靠“爬虫”无法获得的用户数据。这些数据为奇虎提供更有效的搜索和定位更为精准的竞价排名广告、关键字广告和分类品牌广告参数,从而使基于内容聚合的更多应用模式成为可能。遗憾的是,这么豪华的创业团队预谋已久的社区搜索并没有取得成功。
要实现大规模的产出,起码需要网罗大约10万家社区,而周鸿祎中途改了主意。经过王功权严肃的批评后,他重新确立了公司业务发展方向,决定从社区搜索转向杀毒领域。
在完成第一轮轮融资后,周鸿祎出任奇虎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2006年7月27日,奇虎正式推出360安全卫士,以反流氓软件为切入口进入互联网市场。2006年11月,奇虎完成由高原资本领投,红点参与的规模为2500万美元的第二轮轮融资。第一轮投资商红杉、鼎晖、Matrix和IDGVC也参与第二轮融资。从此,中国互联网变得热闹无比。
很多人喜欢回想当年。“当年我对eBay早有创想,可惜没下手,否则我现在也是个亿万富翁了”;“当年我也是互联网第一代玩家,可惜后来去考公务员了,要不然……”总之,你没有去做,而别人却行动了。
这个逻辑既虚妄又可悲。头脑中的想法和实际去做,两者之间其实相去甚远,因为单纯的想法一点儿意义都没有。想过什么、说过什么、计划过什么,对我们的人生带不来一点儿改变,倒是可能改变别人的人生。
比如周鸿祎当初做网络名片,现在看来其实有点儿像脸谱网或者是聚友网(MySpace)。刘晓松最早没有做SP,也在做网络名片。两家当时是竞争对手,但很遗憾两家最后都没有做成。
网络名片也做了一个与地址本同步的东西,但是他们后来想想,觉得和地址本同步不是一个强需求,只是偶尔用一下,于是就放弃了。其实换个角度,把这东西理解成用户日常的生活动态,加上他们的会员中心,不就是脸谱网的变形吗?
这个想法在2002年朦朦胧胧地开始,后来冷冷清清地结束。当然,不做的原因也很简单:当时还在做3721,而且3721风头正劲,麻烦也多,实在顾不过来。所以虽然可惜,周鸿祎也没法后悔。有所为,有所成,必然有所不为,有所不成。
斯坦利·库布里克在自传里曾经这样激励电影制片人:找台摄像机和一些胶片吧,随便拍个什么片子出来都成。
罗伯特·弗罗斯特说:林中有两条路,你永远只能走一条,怀念着另一条。况且有时候,我们想走的并不止两条路。
大风大浪闯过来的人,容易搁浅,因为能力强了,自信也爆了。比如奇虎刚一开始的豪华创业。当时奇虎要经验有经验,要人有人,要钱有钱,反而比较失败,最主要就是因为心态不好。一是考虑问题看似站在战略的高度,实际上却脱离市场,脱离用户,很多东西是想象出来的。二是业务膨胀。产品不行,但有钱,于是就砸钱推广,其实周鸿祎远不如做3721的时候清楚自己要什么。
当时SP起来,腾讯也在无线上布局了,可以说是SP救了中国的互联网。
王雷雷就是那个时候崛起的。周鸿祎一开始不是很喜欢他,觉得他就是个有高干背景的公子哥儿。后来周鸿祎发现王雷雷跟自己想象的高干子弟不一样,并不是靠家世和权力,而是跟他一样拼命,甚至比他还拼命。
因为合作的关系,他们经常半夜3点还在开会。会开完周鸿祎准备在附近找个宾馆睡觉,却发现门口还有一堆人等着王雷雷开下一个会。连周鸿祎都觉得他像疯子一样。两人成为朋友后,周鸿祎受他的刺激就更大了。
王雷雷做运营的感觉非常好,是个天才,其TOM网抓住移动的机会迅速做起来了,那个时候简直是日进斗金。2003年的春节,王雷雷对周鸿祎说:你那个东西一个名字500块钱,你要卖到猴年马月呀?百度一个点击才3毛钱,比你还差。你看我们今年拜年短信,单是今天的收入就100万。
说到兴起处,王雷雷干脆邀请周鸿祎过去跟他一起做。周鸿祎真的很受刺激。人家这生意确实很好挣钱,而他干这活儿这么辛苦!
可刺激归刺激,他对SP—点儿感觉也没有。他不是不屑于做,而是完全看不懂,因为这跟做产品挣钱路子不一样。当时有一个部门经理帮他申请了一个客户号,但他后来还是一门心思只做3721了。
不是每个人在每个领域都那么有见识,所以你只能挠自己最痒痒的地方。
马云当初做中国黄页,是源于自己的遭遇。周鸿祎当初做3721是从“飞扬”这个邮件系统的失败中得到了启发。世界上第一个免纸袋真空吸尘器的诞生是因为发明者的袋式真空吸尘器总是失灵。很多事情,看似偶然,却不是随便一个人凭空就能想象出来的,很多时候恰恰与当事者本人的亲身经历有关,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有的是生存问题,有的是精神问题。
事实上,奇虎创建的时候,整个行业环境和创业者的心理环境与做3721的时候都不同了。虽然他们在搜索领域有了数年的积累,但其实经过雅虎中国近两年的折腾之后,奇虎已经不是当时那个3721了。实力已被拉开了很大差距,他们在心理上更是严重受创。因为插件所受的指责不仅影响了他们继续做搜索的外部环境,也打击了自信。
也就是说,搜索已不再是这一阶段的最痒处了。周鸿祎此时最痒痒的,其实是那个根本不为了赚钱、只为了挽回自己名声的流氓软件查杀。你完全无利可图都要去做的事,能不是最痒处吗?
此时的搜索,不过是那个曾经失去的“旧爱”,执着是因为不甘心,不甘心看着旧爱在百度怀中欢笑。于是,周鸿祎折腾了一番希望赢回美人心,却不得不再次面对痴心被踩碎的结果。
没人会嫌钱多,但对于创业者来说,有时候钱太多了真不是什么好事。
其实没有经验的创业者也会成功,因为没有经验的时候也就没有那么多想法。你只能干一件事,你自然找一件事干,不会干很多事,这件事遇到很多困难你也会选择硬着头皮干下去,因为你也不知道还能干什么。但有经验的人,包括周鸿祎在内,因为太有经验了,啥都能干,一件事干着干着碰到困难了他们就灵活地一转,一调整又找了一件事干。所以,当时他们在几件事之间来回地摇摆,不够专注。
当时公司本身要做搜索,但就算是用社区搜索也会涉及音乐、图片、博客、BBS等。他们又主张说要做聚合和推荐,于是又聚合了一个门户。后来他们觉得未来无线会很流行,就又手忙脚乱买了一个SP,手里还有无线业务——恨不得把未来5到10年干的事在第一年都搞定。
关于创业犯错,周鸿祎后来打了个比喻——其实再有经验的女人生孩子也要怀胎十月。怀第一个是10个月,怀第二个也要10个月。如果我们在怀第二个孩子的时候觉得自己有经验了,可以通过加大努力俩月就生出来,10个月应该能生5个,这是很严重的错误。事后来看,如果当时稍微专注一点儿,能把这当中任何一件事情坚持做下来都是很不错的。
虽然是第四次创业了,但创业者该犯的错误周鸿祎还是都犯了。
有一次王功权来看他,对他说了一席话:“我也不懂这个业务,但是我感觉我们投你是希望你做点儿与众不同的东西,结果发现你做了一个‘新浪’,做了一个‘百度’,又做了一个‘阿里巴巴’,你准备和大家都竞争吗?你做的每个东西看起来都很眼熟啊,你们能同时做这么多东西吗?”
这番话如雷贯耳,当头棒喝!周鸿祎满心愧疚,从IDG辞职后亲自改正错误。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