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创业是一种生存方式:为自己奋斗
创业有很多种形式,不是只有自己办公司、自己当者扳才叫作创业。当你的人生还处于起步阶段,你还不具备足够的经验和能力时,就需要给人当学徒,需要学习和积累,其实这个过程也是创业。但创业精神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是需要的,其核心就是:为自己奋斗。
周鸿祎最钦佩的两位企业家,一位是乔布斯,另一位是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
2006年360初创的时候,华为已经很辉煌了。华为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原因当然很多,不少人也写了书。但从中可直接借鉴,且最容易在取得点儿成绩后就失去的,是它的创业精神。
初创时期的艰苦奋斗大家都容易理解,企业既弱又小,不拼连活命的机会都没有。但IT泡沫破灭后华为活下来了,很多人以为这是因为它翅膀硬了,技术先进了才扛住的。其实恰好相反,正是落后救了它。因为落后,它没有能力追赶技术驱动的潮流,幸运地躲过了追赶时的盲目投入和扩张。但那些吃了亏的西方公司吸取了教训,将对技术的盲目竞赛转化为基于客户需求的创新,这个时候的华为再落后可就没那么好追了。
同时,信息产业已不再是昨日的朝阳产业,激烈的竞争已经迫使它转向了低毛利率、规模化的传统行业。为了应对这种挑战,有实力的电信设备厂商都在进行或准备进行兼并、整合。华为当时相对还很弱小,又信奉不结盟原则,必然面临更艰难的环境。
当然,企业规模的确大了。可企业大了,竞争对手也变了。那些全球发达国家的世界级企业可不比国内同时起步的土狼,它们有几十年甚至近百年的经验积累,有数百年以来发展形成的产业环境和工业基础,有商业底蕴的传承和完善的金融系统,有世界一流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研发体系,有世界级的管理体系和运营经验,有覆盖全球客户的庞大的营销和服务网络——这一切铸就了全球知名的品牌、深厚的可信度和坚实的市场壁垒。
面对这样的竞争格局,谁不怕?
华为在1998年就获得了GSM(全球移动通信)全套设备的入网许可证,此后8年,投入了巨额的研发经费,投入了不计其数的研发工程师、销售工程师,可是在国内无线市场仍没抢到多少份额,连成本都收不回来。
2G的市场机遇就在眼前,华为也拼命去抓了,可仍然硬生生错过。华为并没有趴下,认栽后又在3G上展开了更大规模的研发和市场开拓,这回是每年近10亿元的研发投入,可坚持了七八年,还是收不回成本,最后不得不到海外寻找生存空间——历经千辛万苦,一点一点地争取到订单和农村市场,再把收入都拿出来投入到研发上。
十多年过去了,华为的销售收入在2005年首次突破了50亿美元,可是与通信巨头的差距仍然巨大。
而且就在此后不到一年时间里,业界发生了几次大兼并——爱立信兼并马可尼,阿尔卡特与朗讯合并——诺基亚与西门子合作,一下子又把已经缩小的差距拉大了。表面上风光无比的华为还来不及喘息,就开始了更加漫长的艰苦跋涉。
华为的高层领导都是身经百战的斗士,意志坚强,但他们都没有领导和管理大企业的经历,企业越大越是战战兢兢,诚惶诚恐。任正非和很多高管甚至长期受抑郁症困扰。
华为的一线员工就更辛苦了。创立之初,全球最激烈的战火就烧在自己家门口,不得不艰难求生;迫不得已走出国门,人生地不熟不说,放眼一望,目之所及的良田沃土早被抢占一空。就算那些偏远、动乱、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他们也得动作迅速、全情投入,才能抓住这仅剩的机会。甚至有人开玩笑说,出国旅行记住华为当地的电话和地址比记住大使馆的电话和地址管用。
其实,硅谷那些高科技企业在初始阶段也无不充满艰辛。由于受《硅谷热》的影响很大,周鸿祎每次去美国都要去硅谷。在他看来,那些一说要学硅谷,就把办公室装修得跟谷歌一样,办公室里搞得很花里胡哨的人,和真正的硅谷精神八竿子打不着。事实证明这只是表面,并不是真正的硅谷精神。在周鸿祎的感受里,硅谷的精髓实际上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创业家精神,一个是风险投资。而创业家精神除了创新、颠覆、用户体验和产品为王这些东西之外,还有一个基础就是奋斗。没有奋斗,这些就都是白日梦。而奋斗与否,和办公环境没有必然联系。
所以任正非一直强调:艰苦奋斗未必带来繁荣,但繁荣后不再艰苦奋斗,必然失去繁荣。
3721之前的几次创业实践就不用说了,都是自己深一脚浅一脚走过来的。在北大方正打工期间,周鸿祎其实生活很拮据,业余时间还得去外面挣外快。
一有时间他就偷偷溜到中关村的电子市场去攒电脑,再以每台200~300元的辛苦附加费出手。这活儿如今看起来很低档,但他那时候几乎天天混迹在电子市场。
但这也有收获:可以接触一些一线销售人员,向他们学习怎么推销产品;而托他攒机器的人就是用户,他们的需求在哪里周鸿祎也比较清楚。再加上他还总捡那些别人看不上的琐碎活儿干,所以对用户和市场的了解反而加深了。这比天天坐在办公室里面对着那些精英有用。
也正是因为一直奋斗在最底层,周鸿祎在创建3721后也没把自己供起来。他带着妻子和大家挤在一起住,不管是技术、产品、销售还是最后的融资,他都参与得非常深入。早期人员少,伙伴们技术上还不成熟,他有时候要亲自去看代码,然后帮他们测试。甚至有一部分模块是他亲自写的。
后期的产品销售他更是亲力亲为,比如当年跟电信的合作。并不是很多人想象的那样,以为他们在电信集团总部有多好的关系,其实他们一开始完全不熟悉,是一个城市一个城市谈来的。
当年每个城市都有信息港,163拨号上网的时候,信息港还是当地挺大一个信息门户。他们当时最早连省会都做不下来,先得跟一个二级城市做,跟一个信息港谈。如果用户打破了域名,他们就用那个域的方式把微软的地址栏给统计过来,然后在这上面给用户一个域名纠错,同时在这一页上可以给3721的搜索结果以推荐。
这个模式后来百度一直用。当然,现在这个模式也被做烂了。但他们当时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地做,城市做得多了就把一个省拿下来,然后再去拿更多的省。3721当时有一个很庞大的电信合作部。
现在很多3721的老员工偶尔碰在一起聊天,还会回顾和感慨那个团队当年多有战斗力。各个产品线几乎都在他的感召下拼命干,加班加点是非常正常的事情。长假7天,他们只休3天,剩下4天就开会。每年年初要讨论,每个季度都讨论,开各种各样的会。他们的态度就是一直往前冲。
和雅虎合并之后,达到业绩要求才能拿到后面50%的钱,能不拼吗?虽然没有了生存压力,但职业经理人的日子除了艰辛,还有无尽的纠结。从一个创业者变回一个高级打工者之后,周鸿祎要向上汇报、与上沟通、从总部争取资源,还得激励和安抚下属的情绪。转换角色以后他开始理解了高管和中层的困难。后来在一次会议中,他长叹:我终于理解你们当时跟我争取资源的时候有多痛苦了。
到了奇虎360阶段,周鸿祎刚开始因为是投资人身份,所以涉入不是很深。但自从2006年3月正式进入企业之后,针对“豪华创业”出现的问题,周鸿祎重新将这种创业精神强调了再强调。而他自己就以一个“产品经理”自居。
每周开会,他第一件事情不是听汇报、看成绩,因为那样容易形成报喜不报忧、拍马屁的风气。那听什么、看什么?用户对360的反馈。那个社区搜索虽然不是很成功,但自己用来做用户反馈倒是极好。他们每天把用户博客和论坛里新发的东西用“蜘蛛”程序抓回来进行研究和分析。
另外,他个人对360产品的试用体验非常重视,在《IT龙门阵》那个节目里他也讲过:因为工作的关系,他经常要出差或者上咖啡店去接受采访,有时候采访完了一看咖啡店老板就在旁边上网,瞄一眼,发现人家电脑里没装360,他就非得给人家装上。
除了咖啡店,机场、会所、朋友家里,只要看到没装的,他统统不放过。不仅给人下载软件装上,他还给人家做系统查杀,进行演示。据说一些大佬电脑出问题了,不是找技术人员,而是直接召唤周鸿祎前去解决。
最典型的例子是某个高尔夫球具店的故事。他买完球具之后发现店里两台电脑都没装360,他就开始给装。没想到那两台电脑上有很多木马,弄得他装了半天也没装进去。不得已,只能先手工杀毒再装急救箱,整整折腾了两个小时,把晚上一个会都给耽误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那就是:一旦进入这种状态,我就跟着了魔似的。
因为帮机场贵宾休息室的公用电脑优化软件环境,把上飞机给耽误了的事也有过。于是就流传着一个段子:全国机场贵宾室的电脑,如果装了360,那一定是周鸿祎干的。
周鸿祎给人修电脑,当然不是为了多几个360的安装量。为别人优化电脑,周鸿祎让自己进入一个陌生的软件环境,了解一个普通用户是如何使用软件、使用360的。为了理解普通用户对软件的要求,他还专门订了给初级用户看的杂志,比如《网友》。这是因为周鸿祎认识到互联网不再是极客时代了,互联网服务成了大众的快速消费品。只有俯下身子,从草根的角度去看问题,才能真正知道互联网的主流用户到底有怎样的需求。
无论飞扬电子邮件还是3721,都是工具型的软件。他对此前的成败作过深刻的反思,因此在360产品的用户体验上一直采取矫正措施,强调从用户角度出发,建立尊重用户体验的产品文化。
“拜用户教”是360内部员工对于自己组织的称谓,通过“红衣主教”的坚持不懈,360把用户体验的重视程度提升到“信仰”的层面。
话说回来,周鸿祎修电脑确实修出来了东西。360安全卫士的开机加速,就是缘于周鸿祎修电脑的时候,发现用户反映电脑速度慢其实不是硬件问题,而是安装的很多软件加载了开机启动程序,有的甚至加上了系统服务。
这就好比一个人去旅行,身上却背着家里的桌椅衣柜。一些只是偶尔使用的软件,为了自己的商业利益,默认设置为开机启动,用户又不知道其中的原委,所以不仅开机慢,还拖慢了整体运行速度。
针对这些问题,周鸿祎设计了一种可视化的进程管理,让所有用户都能看懂每个进程。但后来他还是不满意,又进一步设计了一键开机优化,让普通用户只要点一下,就能让电脑启动时间控制在1分钟之内。
当然,周鸿祎修电脑也不是每次都成功,有时也会闹出一些笑话。有一次在董事会上,周鸿祎给一位董事的笔记本电脑做优化。“优化”了半天,电脑反而变得更慢了,弄得他十分尴尬。
不久,他去香港出差,抽空买了台同型号的笔记本专门研究,哪个该关,哪个不该关,直到完全熟悉它的各种进程服务。周鸿祎事后对此深有感触:“当你拿到一个不熟悉的东西,如果照搬以往经验,结果很可能适得其反。”
周鸿祎说,360—直以来的盟友只有一个,就是用户。当然,任何将用户体验放在第一位的公司都会得到这个最忠实的盟友。但是,这个盟友却是需要永不消退的创业精神去获得的。因为好的产品不是一个点子就行的,用乔布斯的话来说:
也许要5000个好点子才可能完成一款好产品。这注定是一个长征。需要了解不同系统和不同人群的需求,保持一种学习的态度,才能积小胜为大胜,从量变到质变,最终赢得用户。
360之所以能发展得这么快,不是靠周鸿祎一个人的奋斗。但他是360的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他的气质和个性不可避免地投射到360上,就是有些“二”,不怕打。
他从小性格属于比较硬的那种,个子小,也很痩,老受人欺负,但他不会被打服,个性使然。因为是70年代生人,小时候看的多是战争片,到处是战斗英雄,他岁数虽小但却雄心勃勃地要“拯救世界”。这些教育现在看起来可能已经不合时宜,但会给人的骨子里注入理想主义色彩和个人英雄主义的梦想。后来,他还喜欢看硅谷的故事,喜欢看奥威尔的《1984》,喜欢看《黑客帝国》、《兄弟连》、《肖申克的救赎》。社会主义的中国战斗英雄和资本主义的美国个人英雄混合起来,就混搭成他这种互联网里不愿意受巨头欺负,不想依附巨头生活的英雄主义情结。
360上市以后,很多人跟他说:你的企业都做这么大了,你可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了。他想来想去,真的是左右为难。确实,自己在一些方面不成熟,不善于平衡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有些企业家包装得特别好,是年轻人顶礼膜拜的对象。可周鸿祎是干安全这一行的,本来就是惹是生非的行业,再加上不讨人喜欢的个性,有棱角,刺儿头,他无论再怎么努力,都没法把360包装成一个完美的、高大全型的公司,在中国语境下很难成为一种成功企业的典范。
后来,他干脆就进行阿Q式的精神按摩,心想,在中国的互联网公司都努力奔向完美公司的时候,如果有一个像360—样优缺点明显的,其实也挺好。再说,世界上哪里有完美的公司?当一个公司看起来完美的时候,其实就是一个平庸的公司了,没有了颠覆的野心,没有了创新的冲动。
“我觉得我们更愿意做一个真实的公司,我们更愿意像初生的婴儿,光着屁股,看起来浑身缺点,但是它好奇,它会成长,它有活力。所以,我想,360还是做真实的、与众不同的公司更好些吧。”
你是你自己的创业者。如果你想成功,不管在哪里,都请为自己而奋斗。周鸿祎在一次内部讲话中说:
我这个人喜欢说真话,不喜欢说漂亮话,因为漂亮话没用。但说真话,大家可能不爱听。这里就用我自己为例说一下这个问题:你到底想获得什么?
首先,一定得在360学到本事才行吧。
因为你将来要行走江湖,要扬名立万,靠的就是能力和本事。你们中的大多数跟我一样,既不是高干子弟,也不是富二代,都是平民子弟。不少是第一代来北京的移民,唯一能依靠的就是自己的双手和头脑。你要想成功,本事是最重要的,其他都是虚的。
公司有没有名气、午饭有没有鲍鱼、给你什么头衔,都是虚的。头衔这玩意儿最骗人了,你真要想有个好头衔,我建议你回家自己开一个公司,自己就是首席执行官啊!可能还会有人说上班开不开心很重要,但在公司最艰苦的时候谁都可能不开心。所以,最重要的是:你在360能不能学到东西,能不能锻炼出能力。
同时,也只有有能力的人才能得到更多的资源和更大的舞台。换句话说,360只是一道门,它向你打开,但你能走多远,要看你自己能锻炼出怎样的脚力。至于混日子的,只把年龄混大了,能力没有提升,那么人生道路会越来越窄,也丧失了最好的学习机会。
所以,如果你不喜欢360,你一定要尽快换,尽快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找到一件值得自己去投入的事情,至少你不会浪费自己的生命。
想想,你再能混,能混我多少钱啊?你一年混我20万,5年一共也才混我100万啊,这对我来说没什么,但是你在这里白搭了自己5年的时间。你5年的青春值多少钱?难道只有100万吗?
即便你不是来到360,你去别的地方,这个问题也值得思考。
再看看你的周围,是不是也会发现有混日子的人?有些人在那里混,混得都离不开公司了,结果丧失了竞争力。要知道,靠省吃俭用攒工资,是攒不出一个人生来的。在360发财不是没可能,前提是有本事。
努力奋斗了,迅速成长了,除了发财以外,你还能收获影响力,给自己带来好声誉。现在,即使敌人提起我,也都会说周鸿祎做产品很牛。现在互联网上做客户端做得好的,除了QQ之外,不是我做的,就是我手下做的。如果我手里没东西,就天天在这里吹,说老周是中国最会做客户端的人,打死你都不会信。
所以,只要踏踏实实做下去,每个人都有可能做成功一件事情。这件事可能很简单,比如说打补丁,但你做到极致就变得有价值。而这件事情就是你身价的最好证明。由于你有这样的经历,可能就有人愿意为你投资1000万。
当然,大家也不要听完我说的话就跃跃欲试去创业。创业的机会时刻存在,但是成不成功取决于你的能力,取决于天时地利人和。在此之前,你还需要提高自己创业的能力,结识自己创业的伙伴,获得一些创业的资源。也许几年之后你就真的可以去创办自己的公司了,那个时候你从360淘到的,就不仅仅是第一桶金,还有第二桶金。
成功是需要时间积累的,我1995年研究生毕业,刚来北京也是一无所有、一穷二白。到方正之前,我其实也创过业,但是没有成功。所以我得出一个经验:做公司很容易,把公司做成功很难。我决定在方正公司踏踏实实工作几年。那几年我不仅仅是在为公司打工,我更是在为自己积累经验。所以,我在公司认真地做好我该做的事情,甚至还做了很多公司没想让我做的事情。我客观上为公司做了很大贡献,但实际上我个人是最大的受益者。没有这个经历,我是没有能力出来做3721的。
我在雅虎打工,本来也是可以混的,这样还能拿到一大笔钱,但是我不想混。我觉得我的时间宝贵,在雅虎混的时间久了,我就和这个行业脱离了。所以,在雅虎我也是一样怀着创业的精神,在努力地做事,把搜索、门户、邮箱做起来了。努力地提高自己的能力、经验和见识,后来才有能力去做投资,做奇虎,做360。所以,不管在哪儿,希望大家都不要以打工的心态工作,360也不需要打工的。我希望大家是与我合作几年,抱着一种给自己干的心态。
另外,在公司做事,一定要争取把一件小事情做成大事。如果有一天你开一家公司,也许很挣钱,但不一定能很有成就感。当你挣到你的第一个100万之后,你会很有成就感。挣到你的第一个1000万之后,你会很有成就感。但再往后,就变成一个数字游戏了,你就没感觉了。所以,在此之前,你如果有能力做出来一种影响中国几亿人的产品或者服务,这种成就感会让你骄傲一辈子,哪怕是和同事一起做的。
甚至你有孩子的时候,有一天他问你:“你年轻的时候为互联网做了什么?”你就会很骄傲地指着这个东西说:“你老爹当年就是干这个的。”这样,不仅你自己感到骄傲,他也会为你感到骄傲。
我觉得,人的一生不一定能干成某一件大事,但是一定要去追求,或者和别人一起干成一件非常大的事情。我希望未来大家提到我,会说我做了很多事情,或者成功,或者失败。但我更希望大家能说我干成了360,让中国互联网更加安全了。我颠覆了一个时代,我创造了一个新的网络安全的时代。
几年以后,当大家想起我今天的话,我希望大家不要感到后悔来到360,至少你在360学到了很多东西,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在360挣到了钱,做成一件事有了成就感,同时也建立了自己的影响力。
最后,我想说的是,大家一定要保持一个好的心态。你进公司时,可能由于面试的仓促,交流不充分,给你的职位低了点儿,给你定的工资不像你期望的那样高,但我觉得你今天拿的工资并不代表你的身价。只要你锻炼出能力,有了本事,即使360没有给你发挥的空间,你也不用天天发牢骚,你完全可以用你在360学到的本事,选择其他公司,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当年我在方正的时候,我学到了我所需要的能力,当我认为它不能够再给我更好的成长平台时,我可以毫不犹豫地放弃它。相反,如果你没有能力,选择在那里混,你永远没有勇气选择放弃一家公司。
要记住,勇气不是个性,勇气不是脑袋发热,勇气是由实力构成的。
人力资源部常常劝我不要和员工谈创业,怕员工想着创业,第二天就辞职回家办公司了。我跟他们讲,创业其实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心态。
创业有很多种形式,不是只有自己办公司、自己当老板才叫作创业。当你的人生还处于起步阶段,你还不具备足够的经验和能力时,就需要给人当学徒,需要学习和积累,其实这个过程也是创业。但创业精神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是需要的,其核心就是:为自己奋斗。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
周鸿祎最钦佩的两位企业家,一位是乔布斯,另一位是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
2006年360初创的时候,华为已经很辉煌了。华为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原因当然很多,不少人也写了书。但从中可直接借鉴,且最容易在取得点儿成绩后就失去的,是它的创业精神。
初创时期的艰苦奋斗大家都容易理解,企业既弱又小,不拼连活命的机会都没有。但IT泡沫破灭后华为活下来了,很多人以为这是因为它翅膀硬了,技术先进了才扛住的。其实恰好相反,正是落后救了它。因为落后,它没有能力追赶技术驱动的潮流,幸运地躲过了追赶时的盲目投入和扩张。但那些吃了亏的西方公司吸取了教训,将对技术的盲目竞赛转化为基于客户需求的创新,这个时候的华为再落后可就没那么好追了。
同时,信息产业已不再是昨日的朝阳产业,激烈的竞争已经迫使它转向了低毛利率、规模化的传统行业。为了应对这种挑战,有实力的电信设备厂商都在进行或准备进行兼并、整合。华为当时相对还很弱小,又信奉不结盟原则,必然面临更艰难的环境。
当然,企业规模的确大了。可企业大了,竞争对手也变了。那些全球发达国家的世界级企业可不比国内同时起步的土狼,它们有几十年甚至近百年的经验积累,有数百年以来发展形成的产业环境和工业基础,有商业底蕴的传承和完善的金融系统,有世界一流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研发体系,有世界级的管理体系和运营经验,有覆盖全球客户的庞大的营销和服务网络——这一切铸就了全球知名的品牌、深厚的可信度和坚实的市场壁垒。
面对这样的竞争格局,谁不怕?
华为在1998年就获得了GSM(全球移动通信)全套设备的入网许可证,此后8年,投入了巨额的研发经费,投入了不计其数的研发工程师、销售工程师,可是在国内无线市场仍没抢到多少份额,连成本都收不回来。
2G的市场机遇就在眼前,华为也拼命去抓了,可仍然硬生生错过。华为并没有趴下,认栽后又在3G上展开了更大规模的研发和市场开拓,这回是每年近10亿元的研发投入,可坚持了七八年,还是收不回成本,最后不得不到海外寻找生存空间——历经千辛万苦,一点一点地争取到订单和农村市场,再把收入都拿出来投入到研发上。
十多年过去了,华为的销售收入在2005年首次突破了50亿美元,可是与通信巨头的差距仍然巨大。
而且就在此后不到一年时间里,业界发生了几次大兼并——爱立信兼并马可尼,阿尔卡特与朗讯合并——诺基亚与西门子合作,一下子又把已经缩小的差距拉大了。表面上风光无比的华为还来不及喘息,就开始了更加漫长的艰苦跋涉。
华为的高层领导都是身经百战的斗士,意志坚强,但他们都没有领导和管理大企业的经历,企业越大越是战战兢兢,诚惶诚恐。任正非和很多高管甚至长期受抑郁症困扰。
华为的一线员工就更辛苦了。创立之初,全球最激烈的战火就烧在自己家门口,不得不艰难求生;迫不得已走出国门,人生地不熟不说,放眼一望,目之所及的良田沃土早被抢占一空。就算那些偏远、动乱、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他们也得动作迅速、全情投入,才能抓住这仅剩的机会。甚至有人开玩笑说,出国旅行记住华为当地的电话和地址比记住大使馆的电话和地址管用。
其实,硅谷那些高科技企业在初始阶段也无不充满艰辛。由于受《硅谷热》的影响很大,周鸿祎每次去美国都要去硅谷。在他看来,那些一说要学硅谷,就把办公室装修得跟谷歌一样,办公室里搞得很花里胡哨的人,和真正的硅谷精神八竿子打不着。事实证明这只是表面,并不是真正的硅谷精神。在周鸿祎的感受里,硅谷的精髓实际上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创业家精神,一个是风险投资。而创业家精神除了创新、颠覆、用户体验和产品为王这些东西之外,还有一个基础就是奋斗。没有奋斗,这些就都是白日梦。而奋斗与否,和办公环境没有必然联系。
所以任正非一直强调:艰苦奋斗未必带来繁荣,但繁荣后不再艰苦奋斗,必然失去繁荣。
3721之前的几次创业实践就不用说了,都是自己深一脚浅一脚走过来的。在北大方正打工期间,周鸿祎其实生活很拮据,业余时间还得去外面挣外快。
一有时间他就偷偷溜到中关村的电子市场去攒电脑,再以每台200~300元的辛苦附加费出手。这活儿如今看起来很低档,但他那时候几乎天天混迹在电子市场。
但这也有收获:可以接触一些一线销售人员,向他们学习怎么推销产品;而托他攒机器的人就是用户,他们的需求在哪里周鸿祎也比较清楚。再加上他还总捡那些别人看不上的琐碎活儿干,所以对用户和市场的了解反而加深了。这比天天坐在办公室里面对着那些精英有用。
也正是因为一直奋斗在最底层,周鸿祎在创建3721后也没把自己供起来。他带着妻子和大家挤在一起住,不管是技术、产品、销售还是最后的融资,他都参与得非常深入。早期人员少,伙伴们技术上还不成熟,他有时候要亲自去看代码,然后帮他们测试。甚至有一部分模块是他亲自写的。
后期的产品销售他更是亲力亲为,比如当年跟电信的合作。并不是很多人想象的那样,以为他们在电信集团总部有多好的关系,其实他们一开始完全不熟悉,是一个城市一个城市谈来的。
当年每个城市都有信息港,163拨号上网的时候,信息港还是当地挺大一个信息门户。他们当时最早连省会都做不下来,先得跟一个二级城市做,跟一个信息港谈。如果用户打破了域名,他们就用那个域的方式把微软的地址栏给统计过来,然后在这上面给用户一个域名纠错,同时在这一页上可以给3721的搜索结果以推荐。
这个模式后来百度一直用。当然,现在这个模式也被做烂了。但他们当时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地做,城市做得多了就把一个省拿下来,然后再去拿更多的省。3721当时有一个很庞大的电信合作部。
现在很多3721的老员工偶尔碰在一起聊天,还会回顾和感慨那个团队当年多有战斗力。各个产品线几乎都在他的感召下拼命干,加班加点是非常正常的事情。长假7天,他们只休3天,剩下4天就开会。每年年初要讨论,每个季度都讨论,开各种各样的会。他们的态度就是一直往前冲。
和雅虎合并之后,达到业绩要求才能拿到后面50%的钱,能不拼吗?虽然没有了生存压力,但职业经理人的日子除了艰辛,还有无尽的纠结。从一个创业者变回一个高级打工者之后,周鸿祎要向上汇报、与上沟通、从总部争取资源,还得激励和安抚下属的情绪。转换角色以后他开始理解了高管和中层的困难。后来在一次会议中,他长叹:我终于理解你们当时跟我争取资源的时候有多痛苦了。
到了奇虎360阶段,周鸿祎刚开始因为是投资人身份,所以涉入不是很深。但自从2006年3月正式进入企业之后,针对“豪华创业”出现的问题,周鸿祎重新将这种创业精神强调了再强调。而他自己就以一个“产品经理”自居。
每周开会,他第一件事情不是听汇报、看成绩,因为那样容易形成报喜不报忧、拍马屁的风气。那听什么、看什么?用户对360的反馈。那个社区搜索虽然不是很成功,但自己用来做用户反馈倒是极好。他们每天把用户博客和论坛里新发的东西用“蜘蛛”程序抓回来进行研究和分析。
另外,他个人对360产品的试用体验非常重视,在《IT龙门阵》那个节目里他也讲过:因为工作的关系,他经常要出差或者上咖啡店去接受采访,有时候采访完了一看咖啡店老板就在旁边上网,瞄一眼,发现人家电脑里没装360,他就非得给人家装上。
除了咖啡店,机场、会所、朋友家里,只要看到没装的,他统统不放过。不仅给人下载软件装上,他还给人家做系统查杀,进行演示。据说一些大佬电脑出问题了,不是找技术人员,而是直接召唤周鸿祎前去解决。
最典型的例子是某个高尔夫球具店的故事。他买完球具之后发现店里两台电脑都没装360,他就开始给装。没想到那两台电脑上有很多木马,弄得他装了半天也没装进去。不得已,只能先手工杀毒再装急救箱,整整折腾了两个小时,把晚上一个会都给耽误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那就是:一旦进入这种状态,我就跟着了魔似的。
因为帮机场贵宾休息室的公用电脑优化软件环境,把上飞机给耽误了的事也有过。于是就流传着一个段子:全国机场贵宾室的电脑,如果装了360,那一定是周鸿祎干的。
周鸿祎给人修电脑,当然不是为了多几个360的安装量。为别人优化电脑,周鸿祎让自己进入一个陌生的软件环境,了解一个普通用户是如何使用软件、使用360的。为了理解普通用户对软件的要求,他还专门订了给初级用户看的杂志,比如《网友》。这是因为周鸿祎认识到互联网不再是极客时代了,互联网服务成了大众的快速消费品。只有俯下身子,从草根的角度去看问题,才能真正知道互联网的主流用户到底有怎样的需求。
无论飞扬电子邮件还是3721,都是工具型的软件。他对此前的成败作过深刻的反思,因此在360产品的用户体验上一直采取矫正措施,强调从用户角度出发,建立尊重用户体验的产品文化。
“拜用户教”是360内部员工对于自己组织的称谓,通过“红衣主教”的坚持不懈,360把用户体验的重视程度提升到“信仰”的层面。
话说回来,周鸿祎修电脑确实修出来了东西。360安全卫士的开机加速,就是缘于周鸿祎修电脑的时候,发现用户反映电脑速度慢其实不是硬件问题,而是安装的很多软件加载了开机启动程序,有的甚至加上了系统服务。
这就好比一个人去旅行,身上却背着家里的桌椅衣柜。一些只是偶尔使用的软件,为了自己的商业利益,默认设置为开机启动,用户又不知道其中的原委,所以不仅开机慢,还拖慢了整体运行速度。
针对这些问题,周鸿祎设计了一种可视化的进程管理,让所有用户都能看懂每个进程。但后来他还是不满意,又进一步设计了一键开机优化,让普通用户只要点一下,就能让电脑启动时间控制在1分钟之内。
当然,周鸿祎修电脑也不是每次都成功,有时也会闹出一些笑话。有一次在董事会上,周鸿祎给一位董事的笔记本电脑做优化。“优化”了半天,电脑反而变得更慢了,弄得他十分尴尬。
不久,他去香港出差,抽空买了台同型号的笔记本专门研究,哪个该关,哪个不该关,直到完全熟悉它的各种进程服务。周鸿祎事后对此深有感触:“当你拿到一个不熟悉的东西,如果照搬以往经验,结果很可能适得其反。”
周鸿祎说,360—直以来的盟友只有一个,就是用户。当然,任何将用户体验放在第一位的公司都会得到这个最忠实的盟友。但是,这个盟友却是需要永不消退的创业精神去获得的。因为好的产品不是一个点子就行的,用乔布斯的话来说:
也许要5000个好点子才可能完成一款好产品。这注定是一个长征。需要了解不同系统和不同人群的需求,保持一种学习的态度,才能积小胜为大胜,从量变到质变,最终赢得用户。
360之所以能发展得这么快,不是靠周鸿祎一个人的奋斗。但他是360的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他的气质和个性不可避免地投射到360上,就是有些“二”,不怕打。
他从小性格属于比较硬的那种,个子小,也很痩,老受人欺负,但他不会被打服,个性使然。因为是70年代生人,小时候看的多是战争片,到处是战斗英雄,他岁数虽小但却雄心勃勃地要“拯救世界”。这些教育现在看起来可能已经不合时宜,但会给人的骨子里注入理想主义色彩和个人英雄主义的梦想。后来,他还喜欢看硅谷的故事,喜欢看奥威尔的《1984》,喜欢看《黑客帝国》、《兄弟连》、《肖申克的救赎》。社会主义的中国战斗英雄和资本主义的美国个人英雄混合起来,就混搭成他这种互联网里不愿意受巨头欺负,不想依附巨头生活的英雄主义情结。
360上市以后,很多人跟他说:你的企业都做这么大了,你可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了。他想来想去,真的是左右为难。确实,自己在一些方面不成熟,不善于平衡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有些企业家包装得特别好,是年轻人顶礼膜拜的对象。可周鸿祎是干安全这一行的,本来就是惹是生非的行业,再加上不讨人喜欢的个性,有棱角,刺儿头,他无论再怎么努力,都没法把360包装成一个完美的、高大全型的公司,在中国语境下很难成为一种成功企业的典范。
后来,他干脆就进行阿Q式的精神按摩,心想,在中国的互联网公司都努力奔向完美公司的时候,如果有一个像360—样优缺点明显的,其实也挺好。再说,世界上哪里有完美的公司?当一个公司看起来完美的时候,其实就是一个平庸的公司了,没有了颠覆的野心,没有了创新的冲动。
“我觉得我们更愿意做一个真实的公司,我们更愿意像初生的婴儿,光着屁股,看起来浑身缺点,但是它好奇,它会成长,它有活力。所以,我想,360还是做真实的、与众不同的公司更好些吧。”
你是你自己的创业者。如果你想成功,不管在哪里,都请为自己而奋斗。周鸿祎在一次内部讲话中说:
我这个人喜欢说真话,不喜欢说漂亮话,因为漂亮话没用。但说真话,大家可能不爱听。这里就用我自己为例说一下这个问题:你到底想获得什么?
首先,一定得在360学到本事才行吧。
因为你将来要行走江湖,要扬名立万,靠的就是能力和本事。你们中的大多数跟我一样,既不是高干子弟,也不是富二代,都是平民子弟。不少是第一代来北京的移民,唯一能依靠的就是自己的双手和头脑。你要想成功,本事是最重要的,其他都是虚的。
公司有没有名气、午饭有没有鲍鱼、给你什么头衔,都是虚的。头衔这玩意儿最骗人了,你真要想有个好头衔,我建议你回家自己开一个公司,自己就是首席执行官啊!可能还会有人说上班开不开心很重要,但在公司最艰苦的时候谁都可能不开心。所以,最重要的是:你在360能不能学到东西,能不能锻炼出能力。
同时,也只有有能力的人才能得到更多的资源和更大的舞台。换句话说,360只是一道门,它向你打开,但你能走多远,要看你自己能锻炼出怎样的脚力。至于混日子的,只把年龄混大了,能力没有提升,那么人生道路会越来越窄,也丧失了最好的学习机会。
所以,如果你不喜欢360,你一定要尽快换,尽快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找到一件值得自己去投入的事情,至少你不会浪费自己的生命。
想想,你再能混,能混我多少钱啊?你一年混我20万,5年一共也才混我100万啊,这对我来说没什么,但是你在这里白搭了自己5年的时间。你5年的青春值多少钱?难道只有100万吗?
即便你不是来到360,你去别的地方,这个问题也值得思考。
再看看你的周围,是不是也会发现有混日子的人?有些人在那里混,混得都离不开公司了,结果丧失了竞争力。要知道,靠省吃俭用攒工资,是攒不出一个人生来的。在360发财不是没可能,前提是有本事。
努力奋斗了,迅速成长了,除了发财以外,你还能收获影响力,给自己带来好声誉。现在,即使敌人提起我,也都会说周鸿祎做产品很牛。现在互联网上做客户端做得好的,除了QQ之外,不是我做的,就是我手下做的。如果我手里没东西,就天天在这里吹,说老周是中国最会做客户端的人,打死你都不会信。
所以,只要踏踏实实做下去,每个人都有可能做成功一件事情。这件事可能很简单,比如说打补丁,但你做到极致就变得有价值。而这件事情就是你身价的最好证明。由于你有这样的经历,可能就有人愿意为你投资1000万。
当然,大家也不要听完我说的话就跃跃欲试去创业。创业的机会时刻存在,但是成不成功取决于你的能力,取决于天时地利人和。在此之前,你还需要提高自己创业的能力,结识自己创业的伙伴,获得一些创业的资源。也许几年之后你就真的可以去创办自己的公司了,那个时候你从360淘到的,就不仅仅是第一桶金,还有第二桶金。
成功是需要时间积累的,我1995年研究生毕业,刚来北京也是一无所有、一穷二白。到方正之前,我其实也创过业,但是没有成功。所以我得出一个经验:做公司很容易,把公司做成功很难。我决定在方正公司踏踏实实工作几年。那几年我不仅仅是在为公司打工,我更是在为自己积累经验。所以,我在公司认真地做好我该做的事情,甚至还做了很多公司没想让我做的事情。我客观上为公司做了很大贡献,但实际上我个人是最大的受益者。没有这个经历,我是没有能力出来做3721的。
我在雅虎打工,本来也是可以混的,这样还能拿到一大笔钱,但是我不想混。我觉得我的时间宝贵,在雅虎混的时间久了,我就和这个行业脱离了。所以,在雅虎我也是一样怀着创业的精神,在努力地做事,把搜索、门户、邮箱做起来了。努力地提高自己的能力、经验和见识,后来才有能力去做投资,做奇虎,做360。所以,不管在哪儿,希望大家都不要以打工的心态工作,360也不需要打工的。我希望大家是与我合作几年,抱着一种给自己干的心态。
另外,在公司做事,一定要争取把一件小事情做成大事。如果有一天你开一家公司,也许很挣钱,但不一定能很有成就感。当你挣到你的第一个100万之后,你会很有成就感。挣到你的第一个1000万之后,你会很有成就感。但再往后,就变成一个数字游戏了,你就没感觉了。所以,在此之前,你如果有能力做出来一种影响中国几亿人的产品或者服务,这种成就感会让你骄傲一辈子,哪怕是和同事一起做的。
甚至你有孩子的时候,有一天他问你:“你年轻的时候为互联网做了什么?”你就会很骄傲地指着这个东西说:“你老爹当年就是干这个的。”这样,不仅你自己感到骄傲,他也会为你感到骄傲。
我觉得,人的一生不一定能干成某一件大事,但是一定要去追求,或者和别人一起干成一件非常大的事情。我希望未来大家提到我,会说我做了很多事情,或者成功,或者失败。但我更希望大家能说我干成了360,让中国互联网更加安全了。我颠覆了一个时代,我创造了一个新的网络安全的时代。
几年以后,当大家想起我今天的话,我希望大家不要感到后悔来到360,至少你在360学到了很多东西,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在360挣到了钱,做成一件事有了成就感,同时也建立了自己的影响力。
最后,我想说的是,大家一定要保持一个好的心态。你进公司时,可能由于面试的仓促,交流不充分,给你的职位低了点儿,给你定的工资不像你期望的那样高,但我觉得你今天拿的工资并不代表你的身价。只要你锻炼出能力,有了本事,即使360没有给你发挥的空间,你也不用天天发牢骚,你完全可以用你在360学到的本事,选择其他公司,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当年我在方正的时候,我学到了我所需要的能力,当我认为它不能够再给我更好的成长平台时,我可以毫不犹豫地放弃它。相反,如果你没有能力,选择在那里混,你永远没有勇气选择放弃一家公司。
要记住,勇气不是个性,勇气不是脑袋发热,勇气是由实力构成的。
人力资源部常常劝我不要和员工谈创业,怕员工想着创业,第二天就辞职回家办公司了。我跟他们讲,创业其实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心态。
创业有很多种形式,不是只有自己办公司、自己当老板才叫作创业。当你的人生还处于起步阶段,你还不具备足够的经验和能力时,就需要给人当学徒,需要学习和积累,其实这个过程也是创业。但创业精神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是需要的,其核心就是:为自己奋斗。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