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战与和的较量 四、蒋介石的另一种态度
3月3日。张治中一行到了宁波,蒋介石得知消息后还派蒋经国到机场迎接,随后就转乘小车到了溪口。
在蒋经国的带领下,张治中和吴忠信先到溪口蒋的老宅对蒋的先祖行礼。据说这是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大凡是到这里的官员都要先向蒋介石的老祖宗牌位三鞠躬。
蒋介石并没有住在家里,而是住在位于溪口镇西北部的雪窦山上。此地是溪口的风景区,山峰叠翠,风光秀丽,古寺香烟袅袅,泉水叮咚。蒋介石的别墅就坐落在这山顶上。据说是1927年修建的。
张治中和吴忠信登上雪窦山时,身着黑色长袍的蒋介石站在大门口迎接。他没有笑,迈着碎步往下走了一个台阶与张治中、吴忠信握手,说:“感谢你们来看我。”
张治中问:“总裁近来可好?”
蒋介石面无表情:“无官一身轻嘛!”
张治中和吴忠信走进蒋介石的的会客室。互相之间寒暄了几句,张治中正准备说别的,没有想到蒋介石却脸色大变,瞅着他们两人,从桌上拿起一份报纸,很不客气地说:“你们的来意是要劝我出国的,昨天报纸上已经登出来了。”
张治中瞅了一眼报纸才明白,原来中外报纸都登出来了,说是据某方可靠消息,国民党中劝蒋下野的几个重要人物已去了溪口云云。吴忠信望了一眼张治中,张治中不语,室内的气氛有点冷淡。
蒋介石又很气愤地说:“他们逼我下野是可以的,要逼我‘亡命’就不行!下野后我就是个普通国民,哪里都可以自由居住,何况是在我的家乡!”
他这样一讲,张、吴二人不好再说什么,只好改谈别的事。张治中觉着既然来了,只能先住下慢慢再谈了。
蒋介石住在雪窦寺不走,张治中和吴忠信也只好住下来。
五天后,他们又同蒋介石一起下山回到了溪口。又住了三天,早晚起居都在一起。这几天蒋介石表现得确有居士风度,常和张、吴一起逛山水,有时也谈话,晚上也谈。八天中,可谓无所不谈,要谈的问题差不多都谈过了。
张治中曾做过一些记录,其内容为:
(一)关于和谈限度及代表人选问题,我们曾请蒋表示意见,蒋反问我们有什么意见。我说:“南京方面意见:中共所提八项的第一项,我们是不能接受的。关于军队改编一项,认为应先决定全国军队数额,然后研究双方军队所保持的比例,各自编成。并且在三年内分期逐步把全国军队缩减到适应国防上需要的最低限度数额,并且确实完成军队国家化的目标。我们希望能够确保长江以南若干省份的完整,由国民党领导,如东北、华北各地由中共领导一样。必要时让步到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四省和汉口、南京、上海三市联合管理。至于联合政府问题,过去有三三制的主张,最近也有建议六六制的,不外乎就是双方在未来政府中保持同等的发言地位。至于双方管辖及共同管理的地区,将来也要分期实现政治民主化,使国家真正趋于统一。至于其他各项,都可加以考虑。”蒋对这些意见表示首肯,不过认为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汉口、南京、上海七省市共管一事不必由我们提出,中共恐怕还不是这种看法。
至于和谈代表人选,报上有请张群、吴忠信两位参加的传闻,吴当时表示不愿干,蒋说:“不干也好。”我也表示不愿参加,蒋说:“这是值得考虑的。”后来又说:“不参加也好,恐怕摆脱不了。”又彭昭贤、钟天心已经请辞代表名义,蒋说:“于北方籍的立监委员中遴选最好。”
(二)关于党的问题,我们力言年来全国党务几乎已经完全陷于停顿,党的神经中枢亦呈瘫痪状态,如果长此拖延,恐怕会无形解体,应该切实整顿,团结并发挥革命组织的力量,达成新生的任务,对这方面有详细的分析。蒋对此频频点首,并说以后当邀集有关同志,对如何健全本党,作具体详尽的研究。蒋又多次表示他必竭力支持李宗仁,李现在负的责任就是他的责任,李的失败就是他的失败,不过希望李、白也要具有同样的认识,才能做到内部的团结。就是希望李、白先从心理上转变,对他的态度有所改正。最后一再表示他不会再度出山,他的一生也不愿再度执政。又说去年他当总统实在是一切失败的根源。
(三)关于外交政策问题,我们拿平时一贯的主张,作详尽的申述,认为必须做到平时美苏并重,战时中日两国能够亲善合作,不但对两国有利,对远东以至世界和平都有利。我们将来可望因此不再受白种人的欺负压迫,不过目前还做不到——或者一生也还做不到。
(四)关于特殊建议问题,我们建议他对革命的领导方针应该重新郑重考虑,从今以后,应该放弃和中共军事斗争的企图,移作政治竞赛的努力,在保有的若干省份中,彻底实行三民主义,争取人民对党的同情,恢复人民对政府的信任。至于今后国家的体制,当然是多党政治,所以我们可能一时执政,一时在野,绝不能再存那种由本党一党专政,或以为以本党为主体执政能够行之久远的错误观念。我们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应该有远大的打算,只有实现政治民主化,实现多党的民主政治,才是今后中国应走的路。蒋对这两点频频点头,但表示:我虽然想保有若干完整的地区,彻底实行三民主义,可是共产党是不愿意我们这样的,同时我们也不容易做到,我们现在应该先做最恶劣的打算,即使毫无完整的地区,亦要做复兴国家的努力。
(五)关于蒋的出国问题,第一天看到蒋,便被他发了一顿脾气,我们不容易再开口,以后只得转弯抹角地从老远的地方转到这问题上来,给他委婉分析,认为他留在国内,无论对时局对个人,都只有害处而毫无益处。谈了好几次,有时一接触到本题,他就故意谈到别的问题去;有时很愤慨地说:“我是一定不会出国的!我是一定不会亡命的!我可以不做总统,但做个老百姓总可以!”有时我举出事实说明他还在那里指挥军事,譬如宋希濂要逼走孙德操,自己移驻到宜昌去,便说是奉了他的电报,以后孙到重庆便很愤慨地告诉萧毅肃,由萧传了出来。蒋连说:“没有这回事,我没有发这个电报!”后来,他的态度比较和缓,只说:“如果要希望我出国,要好好的来!他们太不了解我的个性,竟想利用中外报纸对我施加压力,这是不可以的,我可以自动住到国内任何地方,即使到国外也可以,但是绝对不能出之于逼迫。”到这种地步,我不好再勉强说下去,也就留到以后再说了。
(六)关于内阁改组问题,李上台后,孙科就有辞职的消息,立法院对他极不满意,李也不愿意孙继续下去。三日到溪口后,我们曾和蒋谈到这一问题,蒋表示对孙不勉强支持,如大势所趋,孙被迫辞职,只有听他辞去。到七日,孙科已向李提出辞呈,李打电话到溪口和我们商量,提出几个继任人选,特别着重讲何应钦,但是蒋表示不赞成说:“为什么一定要提和我有关系的人来做院长?”“院长应该让别人来做,何任副院长兼国防部长好了。”并且指出:
(1)在准备和谈期间,敬之任行政院长颇有不便,甚至发生不良影响;(2)现在是备战求和,仍然以整饬军事为重,不应分心;(3)何在目前继孙组阁也不相宜。我又以电话与何商议。何对组阁很犹豫,关于任副院长兼国防部长问题,何说:“院长我都不愿意做,我还做副院长?”我又回过头来劝蒋:“你要不同意由何敬之来组阁,内阁组不成,李又要来抱怨你,把责任推给你了。而且你希望何任副院长兼国防部长,何是一定不会干的。”蒋仍未同意,问题便僵住了。李又一天几次电话来催促,一直到十日我们准备离溪口回南京前,蒋才同意了,而且写了一封亲笔信给何,要我们带去。
张治中和吴忠信在溪口共住了八天,在这八天,他俩曾用种种委婉的言词来和蒋介石谈话,培养感情,后来蒋的态度就和缓多了。临别还送他们下山到溪口,并一直送到宁波机场上飞机……他俩回到南京,第一件事便和顾祝同、白崇禧带了蒋介石的亲笔信到杭州劝何应钦出来帮助李宗仁和谈。何应钦犹豫了几天之后终于答应了。
他到南京后对张治中郑重其事地说:“你一定要答应负起和谈的责任我才干!”
本来溪口之行已使张治中失去了和谈的信心,可是何应钦提了这个要求,加之李宗仁极力留他,他只好同意。何应钦当了行政院长,3月12日正式宣布就任。
接下来何应钦就着手组阁,第一件事是和谈,其次是财政(特别是物价),再就是外交。为了打开中苏僵局,张治中建议请邵力子出任外长,可是邵力子却不愿意。实在没有办法了,张治中又向何应钦建议由当时的驻苏大使傅秉常出任。内阁名单发表后,人们议论纷纷,有人说:
“这是张某人提出的,今后要改走苏联路线了。”
当时各种不同的论调纷至沓来。其实,张治中与傅秉常只有一面之交,他之所以提这个建议完全是着眼于当时的外交状况的。可是后来国民党党内的顽固派却极力反对,傅秉常也就不敢就任了。
中共中央正式发表和谈公告后,希望南京政府尽快北上和谈。当时人们听到这一消息都很高兴,希望和谈成功,于是李宗仁就授意张治中做和谈准备工作。
关于如何与中共进行和谈,南京政府曾连续开了四次会。由何应钦主持。出席的除代表邵力子、章士钊、李蒸外,还有翁文灏、彭昭贤、贺耀组、黄少谷等人。经过这几次研究后,决定:
(一)为会商和谈问题的便利,建议请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和中央政治委员会改在南京开会(这时国民党中央已迁往广州);
(二)为指导和谈进行事宜,请李代总统、何院长,并由中央常务委员会、中央政治委员会联席会议公推委员三人,共同组织指导委员会;
(三)和谈不另订方案,只就中共所提八项做基础,加以研究、酌定原则性限度,由和谈代表负责进行。
最后把四次会议研究的“原则性限度”写成一个腹案,作为到北平商谈的依据。全文如下:
(一)双方既确认为和平商谈解决国事是为全国人民之要求,则双方所应商谈者,端在国家元气之如何保存,人民痛苦之如何解除,国家政策之如何拟订,及政治制度之如何建立,以谋长治久安,是以关于战争责任问题,不应再提。
(二)同意重订新宪法,此新宪法之起草,我方应有相当比例之人数参加。
(三)关于法统问题,与前项有连带关系,可合并商讨。
(四)双方军队应分期分年各就驻在区域自行整编,并应树立健全的军事制度,俾达成军队国家化之目的,至分期整编时双方应保留之军队数字,另作商讨。
(五)“没收官僚资本”一节,原则同意,但须另行商订施行条例办理。
(六)“改革土地制度”一节,原则同意,但须另行商订施行条例办理。
(七)关于“废除卖国条约”一事,将来由政府根据国家独立自主之精神、平等互惠之原则,就过去对外签订条约加以审查,如有损害国家领土主权者,应予修改或废止。
(八)同意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并由该会产生联合政府,惟在会议与联合政府中,我方与共方应以同等名额参加,其属于第三方面人士之名额,亦于双方区域中各占其半。
(九)代表团抵平后,即向中共提出双方应于正式商谈开始之前,就地停战,并参酌国防部所提停战意见进行商谈。
以上9项,只是国民党代表团与中共和谈的预定腹案,他们决定不提交书面,仅是他们可能让步的原则性限度内容。何应钦对张治中等人解释说,你们在和谈时应按照这几点内容逐条争取,在迫不得已情况下方可让步,如中共要求超过以上各项限度,应由代表团随时电报中央请示核夺。
张治中问:“除此之外别的因素应如何考虑?”
何应钦说:“国防部提出关于国共停战协定最低限度的要求是不能放弃的,可能在座的有人还不太清楚这个最低要求,那我就重申一下吧!”
人们不再发表意见,都在聆听何应钦重复国防部提出的关于国共停战协定的几点要求:
(一)青岛及长江流域连接鄂西、陕西、绥远地区双方第一线部队,应即停止一切战斗行动,各守原防,停止前进,并不得向空隙发展。
(二)共军立即解除对新乡、安阳、太原、大同、榆林之包围封锁,准许国军采购粮食及生活必需品。
(三)国军海空军立即停止海上与空中之攻击行动,但空军之侦察及空中输送补给,海军之江海巡逻及对各海港之输送补给,不受限制。又国军为防卫长江及海上之袭击,如发现共军集结渡江材料及运兵船队时,得采取自卫行动。
(四)双方立即停止一切敌意宣传。
(五)双方对于间谍之防范及维持后方秩序之一切行动,不受限制。
(六)为免除误会与冲突,除另有协议者外,双方第一线交通通信之恢复,应俟另行协议,在停战期间暂不开放。
(七)关于双方俘虏之交换,另行协议。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
在蒋经国的带领下,张治中和吴忠信先到溪口蒋的老宅对蒋的先祖行礼。据说这是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大凡是到这里的官员都要先向蒋介石的老祖宗牌位三鞠躬。
蒋介石并没有住在家里,而是住在位于溪口镇西北部的雪窦山上。此地是溪口的风景区,山峰叠翠,风光秀丽,古寺香烟袅袅,泉水叮咚。蒋介石的别墅就坐落在这山顶上。据说是1927年修建的。
张治中和吴忠信登上雪窦山时,身着黑色长袍的蒋介石站在大门口迎接。他没有笑,迈着碎步往下走了一个台阶与张治中、吴忠信握手,说:“感谢你们来看我。”
张治中问:“总裁近来可好?”
蒋介石面无表情:“无官一身轻嘛!”
张治中和吴忠信走进蒋介石的的会客室。互相之间寒暄了几句,张治中正准备说别的,没有想到蒋介石却脸色大变,瞅着他们两人,从桌上拿起一份报纸,很不客气地说:“你们的来意是要劝我出国的,昨天报纸上已经登出来了。”
张治中瞅了一眼报纸才明白,原来中外报纸都登出来了,说是据某方可靠消息,国民党中劝蒋下野的几个重要人物已去了溪口云云。吴忠信望了一眼张治中,张治中不语,室内的气氛有点冷淡。
蒋介石又很气愤地说:“他们逼我下野是可以的,要逼我‘亡命’就不行!下野后我就是个普通国民,哪里都可以自由居住,何况是在我的家乡!”
他这样一讲,张、吴二人不好再说什么,只好改谈别的事。张治中觉着既然来了,只能先住下慢慢再谈了。
蒋介石住在雪窦寺不走,张治中和吴忠信也只好住下来。
五天后,他们又同蒋介石一起下山回到了溪口。又住了三天,早晚起居都在一起。这几天蒋介石表现得确有居士风度,常和张、吴一起逛山水,有时也谈话,晚上也谈。八天中,可谓无所不谈,要谈的问题差不多都谈过了。
张治中曾做过一些记录,其内容为:
(一)关于和谈限度及代表人选问题,我们曾请蒋表示意见,蒋反问我们有什么意见。我说:“南京方面意见:中共所提八项的第一项,我们是不能接受的。关于军队改编一项,认为应先决定全国军队数额,然后研究双方军队所保持的比例,各自编成。并且在三年内分期逐步把全国军队缩减到适应国防上需要的最低限度数额,并且确实完成军队国家化的目标。我们希望能够确保长江以南若干省份的完整,由国民党领导,如东北、华北各地由中共领导一样。必要时让步到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四省和汉口、南京、上海三市联合管理。至于联合政府问题,过去有三三制的主张,最近也有建议六六制的,不外乎就是双方在未来政府中保持同等的发言地位。至于双方管辖及共同管理的地区,将来也要分期实现政治民主化,使国家真正趋于统一。至于其他各项,都可加以考虑。”蒋对这些意见表示首肯,不过认为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汉口、南京、上海七省市共管一事不必由我们提出,中共恐怕还不是这种看法。
至于和谈代表人选,报上有请张群、吴忠信两位参加的传闻,吴当时表示不愿干,蒋说:“不干也好。”我也表示不愿参加,蒋说:“这是值得考虑的。”后来又说:“不参加也好,恐怕摆脱不了。”又彭昭贤、钟天心已经请辞代表名义,蒋说:“于北方籍的立监委员中遴选最好。”
(二)关于党的问题,我们力言年来全国党务几乎已经完全陷于停顿,党的神经中枢亦呈瘫痪状态,如果长此拖延,恐怕会无形解体,应该切实整顿,团结并发挥革命组织的力量,达成新生的任务,对这方面有详细的分析。蒋对此频频点首,并说以后当邀集有关同志,对如何健全本党,作具体详尽的研究。蒋又多次表示他必竭力支持李宗仁,李现在负的责任就是他的责任,李的失败就是他的失败,不过希望李、白也要具有同样的认识,才能做到内部的团结。就是希望李、白先从心理上转变,对他的态度有所改正。最后一再表示他不会再度出山,他的一生也不愿再度执政。又说去年他当总统实在是一切失败的根源。
(三)关于外交政策问题,我们拿平时一贯的主张,作详尽的申述,认为必须做到平时美苏并重,战时中日两国能够亲善合作,不但对两国有利,对远东以至世界和平都有利。我们将来可望因此不再受白种人的欺负压迫,不过目前还做不到——或者一生也还做不到。
(四)关于特殊建议问题,我们建议他对革命的领导方针应该重新郑重考虑,从今以后,应该放弃和中共军事斗争的企图,移作政治竞赛的努力,在保有的若干省份中,彻底实行三民主义,争取人民对党的同情,恢复人民对政府的信任。至于今后国家的体制,当然是多党政治,所以我们可能一时执政,一时在野,绝不能再存那种由本党一党专政,或以为以本党为主体执政能够行之久远的错误观念。我们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应该有远大的打算,只有实现政治民主化,实现多党的民主政治,才是今后中国应走的路。蒋对这两点频频点头,但表示:我虽然想保有若干完整的地区,彻底实行三民主义,可是共产党是不愿意我们这样的,同时我们也不容易做到,我们现在应该先做最恶劣的打算,即使毫无完整的地区,亦要做复兴国家的努力。
(五)关于蒋的出国问题,第一天看到蒋,便被他发了一顿脾气,我们不容易再开口,以后只得转弯抹角地从老远的地方转到这问题上来,给他委婉分析,认为他留在国内,无论对时局对个人,都只有害处而毫无益处。谈了好几次,有时一接触到本题,他就故意谈到别的问题去;有时很愤慨地说:“我是一定不会出国的!我是一定不会亡命的!我可以不做总统,但做个老百姓总可以!”有时我举出事实说明他还在那里指挥军事,譬如宋希濂要逼走孙德操,自己移驻到宜昌去,便说是奉了他的电报,以后孙到重庆便很愤慨地告诉萧毅肃,由萧传了出来。蒋连说:“没有这回事,我没有发这个电报!”后来,他的态度比较和缓,只说:“如果要希望我出国,要好好的来!他们太不了解我的个性,竟想利用中外报纸对我施加压力,这是不可以的,我可以自动住到国内任何地方,即使到国外也可以,但是绝对不能出之于逼迫。”到这种地步,我不好再勉强说下去,也就留到以后再说了。
(六)关于内阁改组问题,李上台后,孙科就有辞职的消息,立法院对他极不满意,李也不愿意孙继续下去。三日到溪口后,我们曾和蒋谈到这一问题,蒋表示对孙不勉强支持,如大势所趋,孙被迫辞职,只有听他辞去。到七日,孙科已向李提出辞呈,李打电话到溪口和我们商量,提出几个继任人选,特别着重讲何应钦,但是蒋表示不赞成说:“为什么一定要提和我有关系的人来做院长?”“院长应该让别人来做,何任副院长兼国防部长好了。”并且指出:
(1)在准备和谈期间,敬之任行政院长颇有不便,甚至发生不良影响;(2)现在是备战求和,仍然以整饬军事为重,不应分心;(3)何在目前继孙组阁也不相宜。我又以电话与何商议。何对组阁很犹豫,关于任副院长兼国防部长问题,何说:“院长我都不愿意做,我还做副院长?”我又回过头来劝蒋:“你要不同意由何敬之来组阁,内阁组不成,李又要来抱怨你,把责任推给你了。而且你希望何任副院长兼国防部长,何是一定不会干的。”蒋仍未同意,问题便僵住了。李又一天几次电话来催促,一直到十日我们准备离溪口回南京前,蒋才同意了,而且写了一封亲笔信给何,要我们带去。
张治中和吴忠信在溪口共住了八天,在这八天,他俩曾用种种委婉的言词来和蒋介石谈话,培养感情,后来蒋的态度就和缓多了。临别还送他们下山到溪口,并一直送到宁波机场上飞机……他俩回到南京,第一件事便和顾祝同、白崇禧带了蒋介石的亲笔信到杭州劝何应钦出来帮助李宗仁和谈。何应钦犹豫了几天之后终于答应了。
他到南京后对张治中郑重其事地说:“你一定要答应负起和谈的责任我才干!”
本来溪口之行已使张治中失去了和谈的信心,可是何应钦提了这个要求,加之李宗仁极力留他,他只好同意。何应钦当了行政院长,3月12日正式宣布就任。
接下来何应钦就着手组阁,第一件事是和谈,其次是财政(特别是物价),再就是外交。为了打开中苏僵局,张治中建议请邵力子出任外长,可是邵力子却不愿意。实在没有办法了,张治中又向何应钦建议由当时的驻苏大使傅秉常出任。内阁名单发表后,人们议论纷纷,有人说:
“这是张某人提出的,今后要改走苏联路线了。”
当时各种不同的论调纷至沓来。其实,张治中与傅秉常只有一面之交,他之所以提这个建议完全是着眼于当时的外交状况的。可是后来国民党党内的顽固派却极力反对,傅秉常也就不敢就任了。
中共中央正式发表和谈公告后,希望南京政府尽快北上和谈。当时人们听到这一消息都很高兴,希望和谈成功,于是李宗仁就授意张治中做和谈准备工作。
关于如何与中共进行和谈,南京政府曾连续开了四次会。由何应钦主持。出席的除代表邵力子、章士钊、李蒸外,还有翁文灏、彭昭贤、贺耀组、黄少谷等人。经过这几次研究后,决定:
(一)为会商和谈问题的便利,建议请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和中央政治委员会改在南京开会(这时国民党中央已迁往广州);
(二)为指导和谈进行事宜,请李代总统、何院长,并由中央常务委员会、中央政治委员会联席会议公推委员三人,共同组织指导委员会;
(三)和谈不另订方案,只就中共所提八项做基础,加以研究、酌定原则性限度,由和谈代表负责进行。
最后把四次会议研究的“原则性限度”写成一个腹案,作为到北平商谈的依据。全文如下:
(一)双方既确认为和平商谈解决国事是为全国人民之要求,则双方所应商谈者,端在国家元气之如何保存,人民痛苦之如何解除,国家政策之如何拟订,及政治制度之如何建立,以谋长治久安,是以关于战争责任问题,不应再提。
(二)同意重订新宪法,此新宪法之起草,我方应有相当比例之人数参加。
(三)关于法统问题,与前项有连带关系,可合并商讨。
(四)双方军队应分期分年各就驻在区域自行整编,并应树立健全的军事制度,俾达成军队国家化之目的,至分期整编时双方应保留之军队数字,另作商讨。
(五)“没收官僚资本”一节,原则同意,但须另行商订施行条例办理。
(六)“改革土地制度”一节,原则同意,但须另行商订施行条例办理。
(七)关于“废除卖国条约”一事,将来由政府根据国家独立自主之精神、平等互惠之原则,就过去对外签订条约加以审查,如有损害国家领土主权者,应予修改或废止。
(八)同意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并由该会产生联合政府,惟在会议与联合政府中,我方与共方应以同等名额参加,其属于第三方面人士之名额,亦于双方区域中各占其半。
(九)代表团抵平后,即向中共提出双方应于正式商谈开始之前,就地停战,并参酌国防部所提停战意见进行商谈。
以上9项,只是国民党代表团与中共和谈的预定腹案,他们决定不提交书面,仅是他们可能让步的原则性限度内容。何应钦对张治中等人解释说,你们在和谈时应按照这几点内容逐条争取,在迫不得已情况下方可让步,如中共要求超过以上各项限度,应由代表团随时电报中央请示核夺。
张治中问:“除此之外别的因素应如何考虑?”
何应钦说:“国防部提出关于国共停战协定最低限度的要求是不能放弃的,可能在座的有人还不太清楚这个最低要求,那我就重申一下吧!”
人们不再发表意见,都在聆听何应钦重复国防部提出的关于国共停战协定的几点要求:
(一)青岛及长江流域连接鄂西、陕西、绥远地区双方第一线部队,应即停止一切战斗行动,各守原防,停止前进,并不得向空隙发展。
(二)共军立即解除对新乡、安阳、太原、大同、榆林之包围封锁,准许国军采购粮食及生活必需品。
(三)国军海空军立即停止海上与空中之攻击行动,但空军之侦察及空中输送补给,海军之江海巡逻及对各海港之输送补给,不受限制。又国军为防卫长江及海上之袭击,如发现共军集结渡江材料及运兵船队时,得采取自卫行动。
(四)双方立即停止一切敌意宣传。
(五)双方对于间谍之防范及维持后方秩序之一切行动,不受限制。
(六)为免除误会与冲突,除另有协议者外,双方第一线交通通信之恢复,应俟另行协议,在停战期间暂不开放。
(七)关于双方俘虏之交换,另行协议。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