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华夷交响乐
你高兴的时候,除了吃牛肉干以外,是不是还会哼呀哼的,哼个不停?
你不高兴的时候,除了也吃牛肉干以外,是不是也还会哼时哼的,哼个没完?你这样,你的老祖宗们也是这样,只是他们吃的,不是牛肉干,而是一块干牛肉。
四只猫,会瞄瞄叫;四只狗,会汪汪叫;四个人,会瞄瞄叫也会汪汪叫,可是他们不甘心学猫叫狗叫,他们觉得那样叫太单调。并且,他们发现,他们的喉咙(那时候还不知道什么叫“声带”)和嘴巴,出声的本领实在很奇妙,它会发出一些稀奇古怪的声音,高高低低一串一串的出来。那时候,他们一点也不晓得,这些稀奇古怪的声音,会被后来人类叫做“原始音乐”。他们如果晓得,四人一组,一定毫不需要准备的,就成立四千个“披头歌唱团”!
古代的披头们,他们本来高兴的时候就哼呀哼,不高兴的时候也哼呀哼或呀哼哼的,本来哼得好好的,大家又跳又唱,十分快乐。不料就在这时候,有一些老夫子们出现了,老夫子们听了他们的歌声,皱起眉毛,翘起胡子,表示不满意了。老夫子们给这些自自然然的音乐家戴了一顶可怕的大帽子,叫做“亡国之音”。什么是“亡国之音”呢?“亡国之音”是当时老夫子们眼中的活泼泼的音乐,比如说山歌啦、情歌啦、民间的轻快歌曲啦、令人兴奋的小调啦,都是一般群众喜欢而为老夫子们所反对的。
老夫子们赞成什么呢?老夫子们赞成的歌儿叫做“雅乐”——所谓高“雅’哟音“乐”。这种“雅乐”,听起来是死板板的,唱起来是要立正站着的,奏起来是要恭恭敬敬的,听这些所谓“雅乐”,你会静、静、静、静得像井里的水、像睡大觉。老夫子们认为,只有这种严肃的音乐才是音乐,轻轻快快蹦蹦跳跳的音乐不是音乐;只有这种严肃的音乐才是“德育”——所谓有道“德”的声“音”;轻轻快快蹦蹦跳跳的音乐是“溺音”——所谓不道德的声音。当然,你只要有一点思考能力,你就会奇怪,声音怎么会有“道德的”或“不道德的”分别呢?(就好像说:电灯光怎么会发生“道德的”或“不道德的”分别呢?一杯白开水怎么会发生“道德的”或“不道德的”分别呢?)可是老夫子们不管这些,他们也不许年轻人们怀疑这些,反正他们总是不断的抬出“雅乐”、“雅乐”、“雅——乐”!
老夫子们喜欢“雅乐”,还能从“雅乐”里听出味道,是很玄的事。古代“雅乐”中有一种叫“大韶”的,是大音乐家蔓作的。田和虞舜是“乐教”的开山祖师爷,大大的有名。韶乐传到春秋时代,传到齐国,被孔夫子听到了,孔夫子听得着了迷,迷得竟只有听觉,失掉了味觉,使他“三月不知肉味”。他赞美“不因为乐之至于斯也”!他大叫“尽美矣!又尽善也!”为什么尽善尽美?书上说,因为这种音乐能够上面感动神仙,下面感动鸟兽的缘故!
可是,孔夫子对“雅乐”的起劲,无论如何也影响不了别人。他在鲁国当政,大力从事全国的音乐改革,从事所谓“正乐”的工作,所谓“正乐”,翻成白话,就是使音乐立正的工作。但是,使音乐立正,谈何容易?事实上,立正了半天,一旦齐国将美女加流行歌曲外销到鲁国的时候,鲁国君臣上下,就大有“三月愿知肉味”的香艳感觉了。孔夫子一气,就走了,所有的正乐都“稍息”了。~还有一种比孔夫子更彻底的一派,就是道家和墨家。他们的代表人是老子、庄子和墨子。他们对音乐,根本上就不太领教,“雅乐”也好、俗乐也罢,他们都觉得多此一举,一切声音还是自然最好。自然的声音叫“天籁”。人造的音乐是多余的,甚至是奢侈品,都该滚它的蛋。
另有一种比孔夫子更雄心勃勃的一派,就是梁武帝萧衍的一派。梁武帝萧衍年轻时候是个大军阀,篡了别人的王位。后来忽然迷上佛教,变成婆婆心肠了,他三次舍身到同泰寺,每次都被大臣们给赎出来。他到处盖庙,花了无数的钱,搞得艰后以八十六岁的高年,饿死在南京玄武湖。他迷上佛教的伪佞,也来过一番。正乐。的工作,不过他使音乐立正的目的,泪眼孔夫子不一样,他的雄心是用音乐来讲述佛法、弘扬佛法、至于音乐怎么能够讲述到佛法、弘扬到佛法,那真是玄之又玄,大概只有释迦牟尼晓得了。
总之,老夫子们从他们成为老夫子的时候起,就立大志将音乐五花大绑,加上大道理,成为“乐理”。他们抬出“雅乐”,他们不但自己抬,还要说动皇帝,要皇帝下命令一起抬。所以,历代许多皇帝都拚命的在提倡“雅乐”、“雅乐”、“雅——乐”,虽然皇帝本人却关在后宫,大听其“雅乐”以外的音乐。(像这种皇帝多得很,先举两个有名的,一个是大名鼎鼎的唐玄宗,他曾有过美人JL杨贵妃的故事,他最喜欢“雅乐”以外的音乐,并且在宫里左面开一个讲习班,右面开一个讲习班,自己聘自己是班主任,亲自来教流行歌曲。当时,有老夫子们看不过去了,特别指摘他,可是唐玄宗不听,但为了表示容夫子之言,不但不生气,反倒给指摘他的老夫子们一些奖品;又一个大名鼎鼎的喜欢“俗乐”的皇帝是清朝的乾隆帝,他曾有过美人)L香妃的故事,他一方面对老夫子们说:“好,你们要恢复古代的‘先王乏乐’,我赞成,我支持你们去做!”可是另一方面呢?他自己却跟着小百姓喜欢起民间的“昆曲”来,于是他也像唐玄宗一样的,设了小衙门,叫做“升平署”,“升平”是“歌舞升平”的意思,表示有我做皇帝,天下就太平了,大家还是高高兴兴唱唱歌吧!)
古代皇帝们提倡“雅乐”,并不是真的喜欢“雅乐”,而是因为老夫子们说要提倡,不提倡,表示不敬老、不尊古,面子上过不去,于是就提倡、提倡、提倡。在大叫提倡、提倡、提倡以后,皇帝忽然转过头来,偷偷的问老夫子,到底提倡什么东西呢?老夫子白了白眼睛,轻轻地说:“我们要提倡古代的音乐,那叫做‘先王之乐’!”于是皇帝就说好,我们提倡“先王之乐”,于是你提倡,我也提倡,可是谁也闹不清“先王之乐”到底是一副什么模样的音乐。隋朝的皇帝们提倡了六次,可是还是弄不出。套“雅乐”;宋朝的皇帝们改了六次,可是还是弄不出一套“雅乐”,最后到了清朝的康熙帝,他气起来了,他气得大叫,各朝各代都提倡“雅乐”、“雅乐”、“雅乐”,可是都“各雅其所雅,而非先王所谓雅也”!他认为过去的皇帝都搞错了,只有他才能搞得对,于是他动员一大批人,花了两年的时间,编了一部大书,叫做(律吕正义)。书编好后,他要天下照着吹吹打打,可是还是没有效果,最后连他自己的子孙都喜欢起“昆曲”来,你说悲哀不悲哀?
为什么“雅乐”会闹到这一个下场呢?
我们来研究研究原因。
音乐这个东西,本来是一种用声音表达基本感情的玩艺儿,它本是~种自自然然的流露,再根据自自然然的流露,加以各种规则什匕如高低、长短、强弱,以及一定的起、承、转、合等等)。因为音乐是自自然然的,所以它最能感动人心烟为它能感动人心,所以就有老夫子们想出怪主意,要利用音乐来达成伦理的、政治的目的,于是毛病就出来了……老夫子们相建造一个他们眼中的安定社会,但他们不知道,要想社会安定,需要有很多很多疏导的因素才行。不知道如何疏导,只会一味加以硬性规定,是达不到他们的目的的。可是老夫子们不知道,或者说,他们不愿知道。于是,本来活泼设的音乐,竟被老夫子们用来做冷冰冰的教育工具了。例如弹琴,弹琴本是快快乐乐的事,可是老夫子们却来了一番大道理,说什么“琴者,禁也!禁邪念也!”这么一规定、一解释,把活生生的音乐立刻弄得阴森森起来;把本来轻松的感情立刻吓得紧张起来。古代的教育理想是“六艺”的教育,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可见古人是重视音乐教育的,不像现代只把音乐当作“副”科,当做升学考试考都不要考的一科。但是,古人重视“乐”教的目的,却想从音乐训练出一批感情收敛、喜怒不形于色、严肃而又严肃的小国民,要用音乐来灌输大量的体制、道德和迷信。于是,官方的音乐教育最后失败了;真正的音乐还是在民间,在民间自自然然地唱着、活活泼泼地流传着。
中国一些固有的乐器,现在都已经变成了古董,有的在古庙(像台南的孔庙)或博物院(像士林的故宫博物院)还可以看到,这里提供一点说明,使你在看到那些古董的时候,多少有一点帮助。
中国的乐器,根据材料的不同,可分八类:
一、金属做的,像“钟”。有的“钟”只是一个挂在那儿,叫“特钟”;有的成群结队叫“编钟”,“编钟”敲起来声音每个不同,有高低变化。
二、石头做的,像“馨”。也和钟一样,有“特”字号的,和“编”字号的。台南的孔庙就可以看到。
三、丝做的,像“琴”。最代表中国人的乐器,它象征着君子和隐士。古人有的一个人弹(像诸葛亮),有的一个人弹一个人听(像伯牙和钟子期。伯牙弹琴,弹山,钟子期知道他在弹山;弹水,钟子期知道他在弹水。后来钟子期死了,伯牙就把琴弦弄断了,他认为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知道他的好朋友了。这个故事传下来,成为一个典故:我们把好朋友叫做“知音”。要弹琴,就要弹给知音听,不然,就是“对牛弹琴”)。
四、竹做的,像“萧”。又叫“尺八管”,因为它有一尺八寸长。古代用竹做的乐器很多,横着吹的叫“笛”,直着吹的叫“会萧”、叫“管”、叫“笛”。后来吹得开的,淘汰成两类:直着吹的“萧”和横着吹的“笛”。笛在唐朝以前就叫“横吹”,吹起来可以怪声怪调,所谓“短笛无腔信口吹”。笛本来只有六个孔,没有膜。到隋唐以后,外来的乐器传进来,在风口和音孔中间,另开了一孔,贴上苇膜,这一膜之有无,决定了络小姐的身价。这个岛上复兴固有文化的人提倡国乐,可是他们造不出一支像样的笛。造出来的每支标准音(Pitch)都不标准,比起样鬼子的“竖笛”(clari)来,立刻出尽了洋相。
五、匏做的,像“竿”。齐宣王的时候,吹“竿”的人有三百个,其中有一位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只是挤在中间凑数。后来齐宣王死了,齐漫王做了皇帝,他要听吹竿的人一个个单独表演,吓得南郭先生逃掉了。这个故事,后来形成一句成语,叫做“滥竿充数”。
六、土做的,像“击”。击本是用来装酒的土器,敲打起来,闪算是音乐了。战国时候秦王和赵王在混池地方喝酒,秦王贝赵王敲,赵王敲了;但秦王自己竟不敲。赵国的大臣商相如看不过去,一定要求秦王敲,不敲他就拚命,秦王没办法,只好也用一下。其实“击伍”的声音难听死了,大家却要敲来敲去,真想不开。七、革做的,像“鼓”。“鼓”的种类很多,有一种叫“腰鼓”。三国时候自由文人弥衡曾打着“腰鼓”指摘曹操,后来变为一用京剧,叫做(击鼓骂曹)。理八、木做的,像“祝”形状像个方斗,上面宽,下面窄,边上有个洞,把一支柄相放进去。台南孔庙可以看到。贫古代乐器虽然很简陋,就连这些,许多都来自外国(那时俟,叫做“胡人”。有些从名称上,就可看得出来。“胡茄”、“胡琴”、“洋琴”等等,都属于这一类)。有人感到外来的这么多,太设面子,所以硬要说“胡琴”不是胡人的琴,而是“胡胡响”的琴。当然说这种神话的人,中国民族精神考一百分,中国民族史吃鸭蛋。在古代,常常有外国的一些小乐器,进到中国,然后风行一时。例如战国到汉朝时候,有一种乐器叫“筑”,很得当时人喜欢。这种乐器有十三根弦,演奏时候以左手拨,右手用竹尺来敲。秦始皇就很喜欢这种玩艺,结果荆坷的朋友高渐离利用秦始皇这一嗜好,竟用“筑’来接近他、行刺他,结果没有成功。后来汉朝的高祖得了天下,回到家乡去玩,一边唱他的《大风歌》,一边敲打的,就是这种“筑”。可见当时外国乐器流行的程度。回顾中国的音乐史,使我们得到的最大教训;是:旧式中国的音乐和乐器,在二十世纪的新世界里,已经落伍了、落伍了!落伍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老夫子们想利用它,结果没利用成,反倒扼死了它,使它无法得到健康的发展,无法精益求精的进步,无法走上科学化的道路。例如乐器,中国人只会拉拉共鸣箱小得不能再小的胡琴,就发明不出来庞大的钢琴;又如歌谱,中国人从来不懂得什么叫“和声学”、“曲式学”或是什么“对位法”。所以,在全世界都走向现代音乐的步伐里,我们实在没办法抱残守缺,妄想像历代皇帝一般的,恢复固有音乐。目前残余的“国乐”,只是不伦不类的用来做“观光表演”和“国乐伴舞”罢了,其实也并不是什么真的国乐。靠恢复国粹食色性也的人,在表演《昭君出塞》的时候,硬给王昭君塞了一具她根本不曾用过的乐器——“琵琶”,好可怜的王昭君啊!她也被盲目的用来“发扬国乐”了!王昭君死而有知,一定手抱琵琶全遮面,暗中叫苦。因为“琵琶”、“琵琶”,正是道道地地的外国货呀!
[附记]埃及有一种弹弦乐器,叫“诺夫尔”(nofre),是琵琶的老祖宗。诺夫尔传到阿拉伯,传到波斯、大夏,再传到中国。张骞通西域的时候,传来了用琵琶弹的“西洋流行歌曲”,演变到中国出了许多琵琶专家。有姓曾的一家,“父祖子孙兄妹皆称琵琶名手”。唐朝人最迷琵琶,武则天送给东洋鬼子的琵琶,现在还保存在日本,可见当时的流行程度。流行到和尚都不守清规,在庙里大弹特弹;至于《琵琶行》中的怨女,琴瑟不调,琵琶别抱,自然更不在话下了。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
你不高兴的时候,除了也吃牛肉干以外,是不是也还会哼时哼的,哼个没完?你这样,你的老祖宗们也是这样,只是他们吃的,不是牛肉干,而是一块干牛肉。
四只猫,会瞄瞄叫;四只狗,会汪汪叫;四个人,会瞄瞄叫也会汪汪叫,可是他们不甘心学猫叫狗叫,他们觉得那样叫太单调。并且,他们发现,他们的喉咙(那时候还不知道什么叫“声带”)和嘴巴,出声的本领实在很奇妙,它会发出一些稀奇古怪的声音,高高低低一串一串的出来。那时候,他们一点也不晓得,这些稀奇古怪的声音,会被后来人类叫做“原始音乐”。他们如果晓得,四人一组,一定毫不需要准备的,就成立四千个“披头歌唱团”!
古代的披头们,他们本来高兴的时候就哼呀哼,不高兴的时候也哼呀哼或呀哼哼的,本来哼得好好的,大家又跳又唱,十分快乐。不料就在这时候,有一些老夫子们出现了,老夫子们听了他们的歌声,皱起眉毛,翘起胡子,表示不满意了。老夫子们给这些自自然然的音乐家戴了一顶可怕的大帽子,叫做“亡国之音”。什么是“亡国之音”呢?“亡国之音”是当时老夫子们眼中的活泼泼的音乐,比如说山歌啦、情歌啦、民间的轻快歌曲啦、令人兴奋的小调啦,都是一般群众喜欢而为老夫子们所反对的。
老夫子们赞成什么呢?老夫子们赞成的歌儿叫做“雅乐”——所谓高“雅’哟音“乐”。这种“雅乐”,听起来是死板板的,唱起来是要立正站着的,奏起来是要恭恭敬敬的,听这些所谓“雅乐”,你会静、静、静、静得像井里的水、像睡大觉。老夫子们认为,只有这种严肃的音乐才是音乐,轻轻快快蹦蹦跳跳的音乐不是音乐;只有这种严肃的音乐才是“德育”——所谓有道“德”的声“音”;轻轻快快蹦蹦跳跳的音乐是“溺音”——所谓不道德的声音。当然,你只要有一点思考能力,你就会奇怪,声音怎么会有“道德的”或“不道德的”分别呢?(就好像说:电灯光怎么会发生“道德的”或“不道德的”分别呢?一杯白开水怎么会发生“道德的”或“不道德的”分别呢?)可是老夫子们不管这些,他们也不许年轻人们怀疑这些,反正他们总是不断的抬出“雅乐”、“雅乐”、“雅——乐”!
老夫子们喜欢“雅乐”,还能从“雅乐”里听出味道,是很玄的事。古代“雅乐”中有一种叫“大韶”的,是大音乐家蔓作的。田和虞舜是“乐教”的开山祖师爷,大大的有名。韶乐传到春秋时代,传到齐国,被孔夫子听到了,孔夫子听得着了迷,迷得竟只有听觉,失掉了味觉,使他“三月不知肉味”。他赞美“不因为乐之至于斯也”!他大叫“尽美矣!又尽善也!”为什么尽善尽美?书上说,因为这种音乐能够上面感动神仙,下面感动鸟兽的缘故!
可是,孔夫子对“雅乐”的起劲,无论如何也影响不了别人。他在鲁国当政,大力从事全国的音乐改革,从事所谓“正乐”的工作,所谓“正乐”,翻成白话,就是使音乐立正的工作。但是,使音乐立正,谈何容易?事实上,立正了半天,一旦齐国将美女加流行歌曲外销到鲁国的时候,鲁国君臣上下,就大有“三月愿知肉味”的香艳感觉了。孔夫子一气,就走了,所有的正乐都“稍息”了。~还有一种比孔夫子更彻底的一派,就是道家和墨家。他们的代表人是老子、庄子和墨子。他们对音乐,根本上就不太领教,“雅乐”也好、俗乐也罢,他们都觉得多此一举,一切声音还是自然最好。自然的声音叫“天籁”。人造的音乐是多余的,甚至是奢侈品,都该滚它的蛋。
另有一种比孔夫子更雄心勃勃的一派,就是梁武帝萧衍的一派。梁武帝萧衍年轻时候是个大军阀,篡了别人的王位。后来忽然迷上佛教,变成婆婆心肠了,他三次舍身到同泰寺,每次都被大臣们给赎出来。他到处盖庙,花了无数的钱,搞得艰后以八十六岁的高年,饿死在南京玄武湖。他迷上佛教的伪佞,也来过一番。正乐。的工作,不过他使音乐立正的目的,泪眼孔夫子不一样,他的雄心是用音乐来讲述佛法、弘扬佛法、至于音乐怎么能够讲述到佛法、弘扬到佛法,那真是玄之又玄,大概只有释迦牟尼晓得了。
总之,老夫子们从他们成为老夫子的时候起,就立大志将音乐五花大绑,加上大道理,成为“乐理”。他们抬出“雅乐”,他们不但自己抬,还要说动皇帝,要皇帝下命令一起抬。所以,历代许多皇帝都拚命的在提倡“雅乐”、“雅乐”、“雅——乐”,虽然皇帝本人却关在后宫,大听其“雅乐”以外的音乐。(像这种皇帝多得很,先举两个有名的,一个是大名鼎鼎的唐玄宗,他曾有过美人JL杨贵妃的故事,他最喜欢“雅乐”以外的音乐,并且在宫里左面开一个讲习班,右面开一个讲习班,自己聘自己是班主任,亲自来教流行歌曲。当时,有老夫子们看不过去了,特别指摘他,可是唐玄宗不听,但为了表示容夫子之言,不但不生气,反倒给指摘他的老夫子们一些奖品;又一个大名鼎鼎的喜欢“俗乐”的皇帝是清朝的乾隆帝,他曾有过美人)L香妃的故事,他一方面对老夫子们说:“好,你们要恢复古代的‘先王乏乐’,我赞成,我支持你们去做!”可是另一方面呢?他自己却跟着小百姓喜欢起民间的“昆曲”来,于是他也像唐玄宗一样的,设了小衙门,叫做“升平署”,“升平”是“歌舞升平”的意思,表示有我做皇帝,天下就太平了,大家还是高高兴兴唱唱歌吧!)
古代皇帝们提倡“雅乐”,并不是真的喜欢“雅乐”,而是因为老夫子们说要提倡,不提倡,表示不敬老、不尊古,面子上过不去,于是就提倡、提倡、提倡。在大叫提倡、提倡、提倡以后,皇帝忽然转过头来,偷偷的问老夫子,到底提倡什么东西呢?老夫子白了白眼睛,轻轻地说:“我们要提倡古代的音乐,那叫做‘先王之乐’!”于是皇帝就说好,我们提倡“先王之乐”,于是你提倡,我也提倡,可是谁也闹不清“先王之乐”到底是一副什么模样的音乐。隋朝的皇帝们提倡了六次,可是还是弄不出。套“雅乐”;宋朝的皇帝们改了六次,可是还是弄不出一套“雅乐”,最后到了清朝的康熙帝,他气起来了,他气得大叫,各朝各代都提倡“雅乐”、“雅乐”、“雅乐”,可是都“各雅其所雅,而非先王所谓雅也”!他认为过去的皇帝都搞错了,只有他才能搞得对,于是他动员一大批人,花了两年的时间,编了一部大书,叫做(律吕正义)。书编好后,他要天下照着吹吹打打,可是还是没有效果,最后连他自己的子孙都喜欢起“昆曲”来,你说悲哀不悲哀?
为什么“雅乐”会闹到这一个下场呢?
我们来研究研究原因。
音乐这个东西,本来是一种用声音表达基本感情的玩艺儿,它本是~种自自然然的流露,再根据自自然然的流露,加以各种规则什匕如高低、长短、强弱,以及一定的起、承、转、合等等)。因为音乐是自自然然的,所以它最能感动人心烟为它能感动人心,所以就有老夫子们想出怪主意,要利用音乐来达成伦理的、政治的目的,于是毛病就出来了……老夫子们相建造一个他们眼中的安定社会,但他们不知道,要想社会安定,需要有很多很多疏导的因素才行。不知道如何疏导,只会一味加以硬性规定,是达不到他们的目的的。可是老夫子们不知道,或者说,他们不愿知道。于是,本来活泼设的音乐,竟被老夫子们用来做冷冰冰的教育工具了。例如弹琴,弹琴本是快快乐乐的事,可是老夫子们却来了一番大道理,说什么“琴者,禁也!禁邪念也!”这么一规定、一解释,把活生生的音乐立刻弄得阴森森起来;把本来轻松的感情立刻吓得紧张起来。古代的教育理想是“六艺”的教育,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可见古人是重视音乐教育的,不像现代只把音乐当作“副”科,当做升学考试考都不要考的一科。但是,古人重视“乐”教的目的,却想从音乐训练出一批感情收敛、喜怒不形于色、严肃而又严肃的小国民,要用音乐来灌输大量的体制、道德和迷信。于是,官方的音乐教育最后失败了;真正的音乐还是在民间,在民间自自然然地唱着、活活泼泼地流传着。
中国一些固有的乐器,现在都已经变成了古董,有的在古庙(像台南的孔庙)或博物院(像士林的故宫博物院)还可以看到,这里提供一点说明,使你在看到那些古董的时候,多少有一点帮助。
中国的乐器,根据材料的不同,可分八类:
一、金属做的,像“钟”。有的“钟”只是一个挂在那儿,叫“特钟”;有的成群结队叫“编钟”,“编钟”敲起来声音每个不同,有高低变化。
二、石头做的,像“馨”。也和钟一样,有“特”字号的,和“编”字号的。台南的孔庙就可以看到。
三、丝做的,像“琴”。最代表中国人的乐器,它象征着君子和隐士。古人有的一个人弹(像诸葛亮),有的一个人弹一个人听(像伯牙和钟子期。伯牙弹琴,弹山,钟子期知道他在弹山;弹水,钟子期知道他在弹水。后来钟子期死了,伯牙就把琴弦弄断了,他认为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知道他的好朋友了。这个故事传下来,成为一个典故:我们把好朋友叫做“知音”。要弹琴,就要弹给知音听,不然,就是“对牛弹琴”)。
四、竹做的,像“萧”。又叫“尺八管”,因为它有一尺八寸长。古代用竹做的乐器很多,横着吹的叫“笛”,直着吹的叫“会萧”、叫“管”、叫“笛”。后来吹得开的,淘汰成两类:直着吹的“萧”和横着吹的“笛”。笛在唐朝以前就叫“横吹”,吹起来可以怪声怪调,所谓“短笛无腔信口吹”。笛本来只有六个孔,没有膜。到隋唐以后,外来的乐器传进来,在风口和音孔中间,另开了一孔,贴上苇膜,这一膜之有无,决定了络小姐的身价。这个岛上复兴固有文化的人提倡国乐,可是他们造不出一支像样的笛。造出来的每支标准音(Pitch)都不标准,比起样鬼子的“竖笛”(clari)来,立刻出尽了洋相。
五、匏做的,像“竿”。齐宣王的时候,吹“竿”的人有三百个,其中有一位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只是挤在中间凑数。后来齐宣王死了,齐漫王做了皇帝,他要听吹竿的人一个个单独表演,吓得南郭先生逃掉了。这个故事,后来形成一句成语,叫做“滥竿充数”。
六、土做的,像“击”。击本是用来装酒的土器,敲打起来,闪算是音乐了。战国时候秦王和赵王在混池地方喝酒,秦王贝赵王敲,赵王敲了;但秦王自己竟不敲。赵国的大臣商相如看不过去,一定要求秦王敲,不敲他就拚命,秦王没办法,只好也用一下。其实“击伍”的声音难听死了,大家却要敲来敲去,真想不开。七、革做的,像“鼓”。“鼓”的种类很多,有一种叫“腰鼓”。三国时候自由文人弥衡曾打着“腰鼓”指摘曹操,后来变为一用京剧,叫做(击鼓骂曹)。理八、木做的,像“祝”形状像个方斗,上面宽,下面窄,边上有个洞,把一支柄相放进去。台南孔庙可以看到。贫古代乐器虽然很简陋,就连这些,许多都来自外国(那时俟,叫做“胡人”。有些从名称上,就可看得出来。“胡茄”、“胡琴”、“洋琴”等等,都属于这一类)。有人感到外来的这么多,太设面子,所以硬要说“胡琴”不是胡人的琴,而是“胡胡响”的琴。当然说这种神话的人,中国民族精神考一百分,中国民族史吃鸭蛋。在古代,常常有外国的一些小乐器,进到中国,然后风行一时。例如战国到汉朝时候,有一种乐器叫“筑”,很得当时人喜欢。这种乐器有十三根弦,演奏时候以左手拨,右手用竹尺来敲。秦始皇就很喜欢这种玩艺,结果荆坷的朋友高渐离利用秦始皇这一嗜好,竟用“筑’来接近他、行刺他,结果没有成功。后来汉朝的高祖得了天下,回到家乡去玩,一边唱他的《大风歌》,一边敲打的,就是这种“筑”。可见当时外国乐器流行的程度。回顾中国的音乐史,使我们得到的最大教训;是:旧式中国的音乐和乐器,在二十世纪的新世界里,已经落伍了、落伍了!落伍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老夫子们想利用它,结果没利用成,反倒扼死了它,使它无法得到健康的发展,无法精益求精的进步,无法走上科学化的道路。例如乐器,中国人只会拉拉共鸣箱小得不能再小的胡琴,就发明不出来庞大的钢琴;又如歌谱,中国人从来不懂得什么叫“和声学”、“曲式学”或是什么“对位法”。所以,在全世界都走向现代音乐的步伐里,我们实在没办法抱残守缺,妄想像历代皇帝一般的,恢复固有音乐。目前残余的“国乐”,只是不伦不类的用来做“观光表演”和“国乐伴舞”罢了,其实也并不是什么真的国乐。靠恢复国粹食色性也的人,在表演《昭君出塞》的时候,硬给王昭君塞了一具她根本不曾用过的乐器——“琵琶”,好可怜的王昭君啊!她也被盲目的用来“发扬国乐”了!王昭君死而有知,一定手抱琵琶全遮面,暗中叫苦。因为“琵琶”、“琵琶”,正是道道地地的外国货呀!
[附记]埃及有一种弹弦乐器,叫“诺夫尔”(nofre),是琵琶的老祖宗。诺夫尔传到阿拉伯,传到波斯、大夏,再传到中国。张骞通西域的时候,传来了用琵琶弹的“西洋流行歌曲”,演变到中国出了许多琵琶专家。有姓曾的一家,“父祖子孙兄妹皆称琵琶名手”。唐朝人最迷琵琶,武则天送给东洋鬼子的琵琶,现在还保存在日本,可见当时的流行程度。流行到和尚都不守清规,在庙里大弹特弹;至于《琵琶行》中的怨女,琴瑟不调,琵琶别抱,自然更不在话下了。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