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凶手的作用》正文 第13章 凶嫌(下)
46、刑讯逼供
得到悬镜司的批准,刘敬宣迫不及待,准备正式开审殷仲亮。
第一次正式提审,就安排在京口衙署的大堂上。刘敬宣官衣官帽,面色严肃的坐在堂上长案的后面,不怒自威。刘裕则让人在侧面摆了个桌案,侧身坐下,并且让赵文雄跟他一起同坐一案,共同旁听审讯。
不大功夫,殷仲亮由衙役带上了堂来。几天没见,面容憔悴了不少,但狡黠的目光依然凌厉,一副不慌不忙的劲头。可见,这几天的审讯没起太大的作用,殷仲亮的意志并没有受影响。
刘敬宣当场宣读了悬镜司批准就地审案的文书,有些得意的盯着殷仲亮。殷仲亮并不意外,微微一笑:“悬镜司如今被司马元显这独夫掌控,自然不会给我什么照顾。不过,刘大公子明鉴,在下实在是没有毒杀二公子的情状,无论如何,也不能胡乱招供!”
刘敬宣拍案大喝:“老贼,还要狡辩。刘将军这几日深入走访,你与那暗探何时何地接头,他在哪里买了毒药,又在哪里把毒药交给你并取走信件,调查得一清二楚,铁证如山,还有什么好说的!”
殷仲亮镇定自若:“买毒药的事情,我早说过是何原因,不知大公子、刘将军与王平之对证过没有,我说的可有半句虚言?”
不用对症,王平之早就自己交代过,刘敬宣也知道这个情况。不过他成见在先,再加上本就不喜欢殷仲亮,现在脸上怒意渐重,看来是要大刑伺候,上硬手段了。
刘裕想起了什么似的,趁着刘敬宣在和殷仲亮说话,探过头来低声对赵文雄说道:
“文雄,说起殷仲亮送出的两封信,我忽然想起来,你说陆纳交给张法顺的那封信,会不会就是这个?那信的内容是什么,你听他们谈起过吗?”
赵文雄心中一动,蓦地想起了在建康时,吴郡陆氏的陆纳为了取悦张法顺,交给他一封号称是截获殷仲亮的书信,是送给桓修的!对,会不会就是何穆看见殷仲亮交出去的这几封?
赵文雄努力回忆当时陆纳和张法顺的对话:据陆纳所言,信里面要桓修在建康配合劝服刘牢之的工作,还提到了要买凶杀害刘牢之的儿子,嫁祸建康方面。这么看来,难道真的是殷仲亮下毒杀了二公子对了,后来陆纳还提到另有一封信,并没有交给张法顺,是更加至关重要的信,等着发挥其他作用,那又是什么内容?
想到这里,赵文雄决定诈一下殷仲亮:
“殷大人,刚才你说交给那人两封家信,送回荆州?不过我昨日掐指一算,发现你这封信没去荆州,而是拐了个弯,怎么跑到建康桓修桓大人那里去了呢?”
殷仲亮正在不住嘴的喊冤,闻听此言,吓了一跳,虽是尽量掩饰惊慌之色,还是能看出面上变颜变色:“哪有此事,几封家书而已!”
赵文雄心知自己猜中了,心中狂喜,乘胜追击:“呵呵,殷大人兀自嘴硬。若是家书,怎么会提到要桓大人在建康做种种配合,提到要暗害刘都督的儿子,嫁祸给建康,以使北府军倒向荆州呢?!”
殷仲亮本就在极力抑制心中的慌乱,这会听得赵文雄说出了信件的详细内容,大吃一惊,惊慌之色再也遮盖不住,脱口说道:“你怎知”
话甫一出口,他马上又停住不说,张口结舌愣在那里。如果问出“你怎知信件内容!”,岂不是等于变相承认了信件内容确如赵文雄所说?然而刘裕和刘敬宣何等聪明,马上意识到这里面信息含量极大,连忙把赵文雄拉到一旁,细问究竟。
赵文雄从建康回来后,给刘裕详述了建康的种种经历,主要内容当然集中在寻找随风道人的记事本,和乌贼墨汁的事情。陆纳当时对张法顺叙述的信件内容,他有没有仔细复述给刘裕,记不太清楚了。况且时间一长,赵文雄自己都快忘了这回事。今天刘裕问起信的事情,他才忽然想起这节,临时起意诈了一下殷仲亮,不料发现果然如此,就是那两封信!
赵文雄一五一十,把在建康听到陆纳和张法顺所言复述的一番。刘敬宣第一次听到这个细节,高兴地一拍桌案,指着殷仲亮说道:“老贼,看你还怎么狡辩,送出去的信中都提到了杀害二弟之事,还不从实招来!”
殷仲亮在旁边也听到了赵文雄的叙述,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的书信居然被江南士族的暗探截获,居然又辗转被赵文雄得知了内容,面如死灰之下,犹自抗声道:
“我绝无杀害二公子之意!”
刘裕不似刘敬宣这般武断,相对谨慎一点:“殷大人,如赵参军所言,你交给那名仆役的信,是送给建康桓修的,并且提到了杀害刘都督的儿子以制造混乱局面,你承认不承认?此信既然在司马大将军处,我们若通报悬镜司前往查勘,验证不难。”
殷仲亮张了张嘴,想说什么,看了看刘裕,又低下了头,一言不发了。他也明白,信既然已被截获,又落到了建康司马元显手里,刘裕他们若去验证,朝廷定会配合,自己乱说是混不过去的。
刘敬宣本来还在犹豫,听到赵文雄这一新的旁证,再看到殷仲亮的反应,更加笃定地认为刘敬亭就是殷仲亮毒杀的。他抬手制止了意欲继续询问细节的刘裕,大声呵斥殷仲亮:
“大胆老贼,现在人证物证如此清楚,还要强言狡辩,是不是觉得自己殷氏高门出身,不把我们京口放在眼里!不让你吃点苦头,料想是不能说实话了。来人,将老贼与我拖下去,重责四十大板!”
公堂之上,令行禁止。两班衙役吆喝一声,拥上来几个人,就把殷仲亮按在地上,褪去中衣,噼里啪啦的打了起来。殷仲亮一开始还口称冤枉,大声抗辩。十几下之后,声音渐趋微弱。等到四十板子打完,下半身已是血肉模糊,人事不省。
赵文雄头回见到这种血腥的场面,吓得面色惨白,心脏扑通扑通狂跳不止。下意识地扭过头去,不敢直视殷仲亮的惨状。刘裕看出他的坐立不安,连忙对刘敬宣说道:
“大公子,殷老贼岁数大了,别一下打死了,被人诟病拷掠过度,案子反倒定不下来,不好跟都督交代。我看还是慢慢加刑,文火慢炖,不怕他不招。”
刘敬宣没想到殷仲亮四十大板就昏死过去了,也有些担心,“这老儿,四十板子都扛不住,我等庶族行伍之人,捱个几十板子都不带皱眉头的。这帮高门大户,净出废物!”
说罢,勒令衙役把殷仲亮抬回大牢,嘱咐衙役和狱卒,一定找上好的伤药,确保殷仲亮尽快恢复,继续用刑。古代审案,都是这样用刑、疗伤、用刑、疗伤的循环几次,让犯人意识到自己求生不能,求死不得,不愁他不招!衙役们轻车熟路,得令而去。
赵文雄听着这些安排,不寒而栗。古人没有人身权利的意识,摊上什么事情,严刑拷打,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自己今后可千万注意,不要犯什么事,落到衙役们手里,真是不如一死了之。
初次提审之后的几天,审讯一直继续着。刘敬宣每次待殷仲亮伤势稍有恢复,就开始提审,用刑,然后让他歇息疗伤一晚再继续。如此这般,殷仲亮已经被打的体无完肤,惨状难以形容。
然而殷仲亮嘴头甚硬,连续捱了两顿大刑,就是不招,弄得刘敬宣火气渐旺,下手渐狠。好在东晋毕竟是汉人朝廷,承自汉朝的法律体制,对肉刑的限制尚存一二,还不至于像北地胡朝那般,车辐狰杖,夹指压踝,甚至把大镬、长锯、锉碓都当做刑讯工具。
这个情况,看来刘敬宣是下定决心,靠拷掠获得口供了。作为现代人,赵文雄对此颇不以为然:查案如果能仅仅靠严刑拷打,这世上就不存在破不了的案子了。
他也跟刘裕提过自己的看法,刘裕苦笑一下,“我也不觉得靠刑讯能找到真相。不过现在种种证据确实都指向殷仲亮,并且大公子不想再节外生枝,意在尽快把案子定到殷仲亮身上,以促使都督与荆州桓玄决裂,效忠朝廷,也是一番好意,我也不好多说什么。”
赵文雄知道刘裕跟刘敬宣走得很近,同样倾向于效忠朝廷,现在既然殷仲亮嫌疑甚大,刘敬宣如此处理,刘裕确实没有反对的理由。何况,刘牢之勒令刘裕尽快破案,压力都集中在刘裕一个人身上。现在大公子出头主导案件,刘裕恐怕也乐得卸下一部分责任,轻松一点。
案发到今天,已经十几日过去了,嫌疑人一个换了又一个,推理过程不断的逆转。这驿馆中的一众人等,每个人都有自己得隐情,各怀心事,不同程度的说了谎话,导致很多线索被扭曲或掩盖,弄得案情扑朔迷离,令人如坠五里雾中,不知真相何在。
现在,随着针对殷仲亮的种种不利证据的出现,案子渐渐看到了一丝曙光。赵文雄感觉,真相已经就在咫尺之遥了。不过,看着刘敬宣死命审问殷仲亮的样子,赵文雄总觉心里不太踏实,模模糊糊有些不安的感觉。
这种不安来自哪里呢?赵文雄也反思了一下,可能还是殷仲亮的动机问题在困扰着他。作为荆州的说客,却把与荆州友好的刘敬亭杀掉了,这不是自毁长城吗?还是说,这里面有什么大家不知道的其他隐情,导致殷仲亮不顾自己的使命,也要除掉刘敬亭?
这个疑虑他对刘裕和刘敬宣都提出过。刘敬宣不以为然,认为动机不重要,证据和口供才重要。刘裕同意赵文雄的看法,不过他还是强调,案子现在由刘敬宣主导,赵文雄也就不好再说什么。
这一日,晚饭刚过,刘裕带着几个军士,来了驿馆,走进殷仲亮住的东罩房搜索,希望能够再发现什么有用的证据。殷仲亮被打入大牢之后,东罩房已经被搜过几次了,除了殷仲亮的一些衣物、通关文牒和生活用品,并无异常。现在再一次搜查,不过是希望拾遗补漏,碰碰运气。
几个人正在东罩房里里外外的忙乎,外面风尘仆仆闯进一个人来:消失多日的卢秀,突然回到了驿馆。
47、双面间谍
卢秀一脸兴奋,言及先去刘裕家没找到人,听家人说刘裕来驿馆了,就直接寻到这里,有要事禀报。
刘裕一见卢秀,二话不说,拉着卢秀去了后罩房,两个人在里面嘀嘀咕咕,大约有半个小时的功夫,完后快步走出房间,向着赵文雄喊道:
“文雄,案子有重大进展,马上跟我们前去都督府,向都督禀报情况!”
赵文雄不明所以,急急忙忙跟着他俩骑上快马,往都督府赶。路上他问刘裕和卢秀,到底什么新情况,两人催动坐骑急着赶路,都说一句两句说不清楚,等到了都督府,大家一起参详。
赵文雄不好再问,一头雾水之中,跟着来到了都督府。
这是他第一次走进刘牢之的都督府。本以为,刘牢之贵为北府兵的最高首领,官拜前锋都督、镇北将军、征西将军,兼任江州刺史,都督兖、青、冀、幽、并、徐、扬七州诸军事并晋陵、吴郡军务,一方诸侯,两镇元勋,军政大权在握,他的府邸,即使比不了司马元显的将军府,恐怕也是雕梁画栋、气象万千。
哪知一见之下,就是个很普通的四进院落,甚至不如王平之他们家在京口的府邸豪华。
大门开在南墙,不到两丈宽,朱红的大门上,未见任何雕刻,十分朴实。门上的漆还有些地方斑驳了,上面用灰瓦简单的盖了个门楼,并不显高大。
走进院里,前院空空荡荡的,只有几间仆役的房间错落在四周,看上去都是以实用为主,缺乏美学上的设计,跟建康那些大宅院完全不在一个档次。进到中院,迎面是个硕大的空场,两边摆了些刀枪剑戟,斧钺钩叉,估计是作为演武场使用。
围着演武场的四周,盖了些普通的房屋,看上去都是办公的场所,并无特别之处,只有中间正面是一间大一点的殿阁,横亘在中院与后院之间,门楣上悬着一方匾额,上书“点将阁”三个大字,看来是刘牢之处理军务的正堂。
点将阁两侧,两条回廊曲曲折折,从中院通往内院,远远望去,能看到内院里有个花园,正中有一扇小门,估计是通往后院女眷居所的门廊。
天色晚了,刘牢之已经回内院休息去了。外面的仆役们见刘裕这么晚赶来,知道有重要军务,忙不迭地进去回禀。
不多会儿功夫,刘牢之带着刘敬宣,以及上次见过的刘牢之外甥,广武将军何无忌,一起从内院走了出来:
“德兴,这么晚来找我,定是有很紧急的事情,我把他俩也叫上了,咱们去屋里细说。”,刘牢之边对刘裕说话,边把大家往点将阁东侧的一间小屋里带。
进屋之后,刘裕先开口,“都督,确有机密要事。这几天,我派卢秀去了吴郡,找寻一件重要的证物,幸得卢秀不辱使命,拿到了非常重要的证据,一会让他把情况说一说。不过在这之前,我有几句话,憋在心中好久了,不知当讲不当讲?”
刘牢之抬头看了他一眼,“德兴,咱们就不必客气了,有什么事情尽管说。”
刘裕清了清嗓子,“都督。二公子不幸被害,想必您是悲愤异常,对凶手恨之入骨,末将虽不能感同身受,但也非常理解您的愤怒。现在,案情渐渐明朗,凶手估计很快就能确定了,末将跟随您这么多年,斗胆进言一句:案子是案子,军务是军务,都督切莫要仅仅根据哪方是凶手,来决定与哪一边联合啊!”
“成大事者,能忍人所不能忍,咱们北府军筚路蓝缕,好不容易走到今天,终于看到执掌中枢的机会了,可千万不要因为私怨,影响了大势。二公子的仇,我们是一定要报,只不过这报仇的方法,多种多样,不必急在一时呢。”
刘牢之闻言不动声色,微微颔首,“嗯,我自有分寸”,仿佛在意料之中似的,没多说什么。刘裕见刘牢之不置可否,略微有些尴尬,也不再继续这个话题,转身让卢秀说明情况。
卢秀从怀中取出一封书信,“都督,自从何大人交待了殷仲亮私购毒药的情况,刘将军就一直带着我搜索与此相关的证据,力图更清晰地摸清案情,把案子定的各方心服口服,挑不出毛病。现在,殷仲亮从哪里获得毒药,如何接头,都已经查得清清楚楚了。”
“前几日,刘将军想起殷仲亮交给暗探的那两封书信。根据赵参军听到的,一封现在建康张法顺张大人手里,内容我们大致知道了;另一封信尚在吴郡陆纳的手里,没有交给建康,而且据赵参军说,当时陆纳说过此信甚为重要,不禁让人怀疑,这封信的内容会不会也跟京口的案子有关?”
“所以,刘将军派我去前往吴郡,寻找合适的渠道,能否从陆纳手里搞到这封信,看有没有新的线索。我领命前往吴郡,到处找同乡旧识,终于联络到一个吴郡朱氏的朋友,能够疏通陆纳身边的人。我把带在身上的十锭金子做见面礼,在他的引荐之下,费了不少劲,我终于见到了陆纳陆大人。”
“面见陆大人之后,我先述说了一番北府军希望与吴地士族深度合作,耕耘江南,共开新局的意思,然后寻机提起想要那封信的意思。陆大人对我们知道这封信很是惊讶,不过他倒也没有否认,只是暗示我愿出什么代价。我早有准备,承诺回来跟刘将军一起制定计划,在北府军里增加江南本地士庶的职位。江左士人被剥夺担任军职的机会几十年了,我这么一说,陆纳自然十分满意,当场就把信交给了我。”
“我回到住处就打开信,看完之后大吃了一惊,知道此事干系重大,所以连夜赶了回来向刘将军和都督报信。”
卢秀一边叙述前后缘由,一边将那封信递给了刘牢之。
刘牢之展信观瞧。一开始,还一边看一边抬头听卢秀说话,渐渐地脸色越看越阴沉,青筋暴露,到最后双手止不住的颤抖起来,抬手把信往桌案上一摔,愤怒地喊道:
“着啊,我还一直纳闷殷仲亮为何要暗害敬儿,原来暗藏着如此险恶的阴谋,我定要将此一干贼子碎尸万段,方解我心头之恨!”
刘裕卢秀忙着安抚刘牢之,恳请都督息怒。赵文雄见到这种情况,明白这封信关系重大,也顾不得什么机密规矩了,拿起桌上的信仔细看了起来:
“仲文吾兄台鉴:
弟迫不得已,觍颜事仇,已愈三载。今假做忠贞而甚得贼心,以旧谊遣至京口,说北府众将,此真乃仲堪之仇得雪之良机是也。
前兄受东录所托,书信与我,欲吾暗助朝廷,谓事成之后,托殷氏以荆州之地。设弟能在京口明为桓玄之使,暗助建康朝廷,坏荆扬之合纵,计驱北府,归义皇室,玄必将死无葬身之地,而陈郡殷氏得复兴于荆襄矣。
弟至京口之后,多方联络,知建康使臣往来甚密,京口摇摆不定。前此司马元显已派张法顺出使,现又遣琅琊王侃至晋陵,许下重诺,称若共灭桓玄,将籍王谢大族之势,重修百家谱,将彭城刘氏族望从百家谱的末流,大幅提升,其急于笼络北府之意,溢于言表。
牢之长子敬宣,素来心向朝廷,力主兵进庐州,威胁江陵,断玄之后路。然则二儿敬亭欲投荆州,谓建康诸大族自矜门第,鄙刘氏甚烈,必不能真心推崇,类北府助灭王恭之后,食言自肥,乃力主联合桓玄进军建康。
牢之游移不决,实涉诸子争位之事也。二子各执己见,京口降于孰,则大位传于孰,逡巡之下,主意难定,乃欲做壁上之观。而以弟之所见,玄掌襄阳之兵,与北府同源,皆北地流民,战力强大,建康士庶恐非敌手,如不尽速尽快扭转局面,建康岌岌危矣。
敬亭急欲结盟荆州,因之对弟待以上宾,三日一大宴,五日一小宴,出则同辇,入则同榻,往来甚密。弟乃生釜底抽薪之计,欲购剧毒,寻机毒杀刘敬亭,断桓玄在京口之奥援;另,京口若仅余效忠朝廷之刘大公子,牢之也只好顺敬宣之意,归顺朝廷,大事可成矣!
此计若不露痕迹,还则罢了;若不慎露出破绽,定引火烧身,自身难保。弟忍辱数载,终有报仇之机,断不能付之流水,当顺水推舟,以死明志,使北府疑为桓氏授意,迁怒荆州,出兵尽灭桓氏,济我大志!
兄得东录所任,务必将弟甘冒巨险、效忠朝廷之事向会稽王言明,念吾殷氏拳拳报效之心,世奉前后两代会稽王之情,待桓氏覆灭之后,按庾氏故事,践荆州之诺,使陈郡殷氏列辅政四大族之一,则弟即使身首异处,死不足惜尔。
另,弟母与二子尚在荆州为质,危在旦夕。弟若无恙便罢,若见疑于京口,当假做受刑不过,自尽于狱中,令桓玄不疑有他。兄当尽速遣人至京口,以弟忠于桓氏、触怒京口而亡为辞,说桓玄放家眷东归,此全家性命攸关之事,切记切记。
弟,仲亮泣血
”
48、水落石出
文章看毕,赵文雄虽然尚未搞清楚信是写给谁的,里面提到各方面的人和事也不甚了了。但是,殷仲亮勾结朝中大员,阴谋杀害刘敬亭,嫁祸荆州,欲促使刘牢之按照刘敬宣的想法效忠朝廷,消灭桓玄的情况,大概是清楚的。殷仲亮以性命相博,不惜牺牲自己达成目的强烈感情,也都跃然纸上。
好在刘裕和卢秀一边劝刘牢之息怒,一边与他谈论信的内容,赵文雄在旁边听得仔细,前因后果总算基本搞明白了:
第一次见殷仲亮时,刘敬亭曾经介绍过,殷仲亮有个堂兄是什么荆州刺史,赵文雄听过便忘,并没放在心上。后来说起桓玄是荆州刺史时,他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现在,从听到的情况看来,桓玄正是骗取了殷仲堪的看重,得以在荆州收拢旧部,重新崛起,然后阳奉阴违、暗设毒计,逼得殷仲堪自杀之后,才取得荆州刺史的职位的!殷仲亮与桓玄实有杀兄夺位之仇!
陈群殷氏自殷浩北伐之后,人才凋零,本来冉冉上升的南来士族之星,近些年乏善可陈,日益没落。而殷仲堪,是陈群殷氏这十几年间,最出类拔萃的人才了。他善清谈,文章也漂亮,谈论义理与韩伯齐名,甚得以淝水一战扬名的谢玄器重,委以长史,后来又以孝名见幸于孝武帝,召为太子中庶子,彼此十分亲密,人人都说陈郡殷氏中兴,寄于此人。
公元392年,殷仲堪授都督荆益宁三州军事、振威将军、荆州刺史、假节,镇守江陵。当时的桓玄,正因为父亲桓温曾有篡位之迹,朝廷忌惮龙亢桓氏在荆州的影响力,不受重用,赋闲在家。
殷仲亮到荆州之后,感念桓玄的对他的支持(孝武帝本考虑让王恭接荆州刺史之位,是桓玄花重金贿赂孝武帝身边崇信的妙音尼,才改派殷仲堪),也希望借重龙亢桓氏在荆州上百年经营的实力,对桓玄十分重视,特地拜访桓玄,玄谈了一番,以示借重之意。桓玄老谋深算,假做为殷仲堪的论理所折服,骗取了殷仲堪的信任。
再往后,桓玄利用殷仲堪的信任,上下其手,逐渐扩充自己的势力,渐渐地不再听殷仲堪的调动,并利用殷仲堪与朝廷关系恶化的机会,设计使朝廷免去了殷仲堪荆州刺史的职位。
殷仲亮不明就里,怒而要进军建康,桓玄阳奉阴违,暗中挑拨,使殷仲亮和掌管襄阳流民兵的弘农杨氏杨诠期关系恶化,互生猜疑,没能及时互相援助,乃至被桓玄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分头击破,夺去了荆州刺史的职位,并把江州刺史控制在自己的哥哥桓伟手里,基本恢复了桓温时期桓氏对荆襄江州等上游的控制能力。
桓玄擒杀了杨诠期,对殷仲堪,毕竟碍着过去的情分,派冯该带兵追上殷仲堪,以不伤害家眷为交换,逼殷仲堪自杀,对外宣称是被杨诠期乱兵杀死的。为了掩人耳目,还对殷仲堪留在荆州的子女兄弟优抚有加,给殷仲亮封了个小官,试图笼络。
然而,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桓玄逼杀殷仲堪的事情,坊间渐渐有些传言,更何况殷仲堪自杀时,身边多有殷氏子弟,殷氏一门的人,大都知道怎么回事。桓玄也明白瞒不了太严,所以对殷仲亮等殷氏子弟多有防范,不予重用。特别是与朝廷对立之后,殷氏子女都被扣在荆州,看管甚严,人质相仿。
这些前因后果,加上此信一出,案情基本真相大白:殷仲亮名为荆州使臣,其实是双面间谍,来京口,根本另有所图!意在谋害倾向荆州的刘敬亭,以促使京口效忠朝廷,消灭桓玄,得报兄仇。
而他写信的对象名叫殷仲文,正是他的堂兄,现在建康任司马元显的父亲会稽王司马道子的骠骑参军。信中所提到的“东录”,即是指司马道子。司马道子与儿子司马元显同时加录尚书事,儿子的府邸称为“西录”,他的府邸称为“东录”,据说因为政事尽归司马元显,人言西录车水马龙,东录门可罗雀。这老王爷估计是不甘寂寞,拜托自己的参军殷仲文联络荆州殷氏,许以重贿,欲通过自己的渠道掌握局面。
殷仲亮即欲报兄仇,又想重振陈郡殷氏,想出这么个计策,一举两得,甚至做好了为家族献出生命的准备,义气干云,也不愧为名门之后,自有一股浩然之气,令人动容。
案件进展至此,忽而怀疑自杀,忽而涉及妖术;一下子密室,一下子仇杀,曲折离奇,起伏不断。现在终于大致定案,刘裕和卢秀,甚至包括死了儿子的刘牢之,都仿佛有一种松了口气的感觉。几个人推测案情,讨论缘由,厅堂里弥漫着如释重负的气氛。
刘敬宣也看过了那封信,却眉头紧皱,不断望向刘牢之,殊无欢喜之色。看刘裕他们讨论的热烈,还反问刘裕,他怎么怀疑到另外这封信含有关键证据,从而派卢秀出去寻找的,语气之中竟似有些怨气。
刘裕闻听此问,不禁一愣,立刻就明白刘敬宣心向朝廷,不希望谋害二公子的事情跟建康有什么关联,因此不满。
刘裕只好解释:最开始是听赵文雄说到有这么一封信,当时并未在意,没有什么想法。他开始怀疑殷仲亮是不是另有谋划,其实是从从赵文雄的一句话来联想到的:“建康来的使者,未必是替建康办事的”。
当时赵文雄说这句话,是因为建康来的桓石涵名为建康使者,实际上心向荆州,在京口假做被劫潜逃。刘裕听赵文雄这么无意间一说,触动了他的思绪:建康使者不替健康办事,那么荆州的使者,是不是也有可能不替荆州办事呢?联想到赵文雄曾听到陆纳对张法顺说,殷仲亮的信件里提到谋害刘牢之的儿子,疑虑顿生,这是他怀疑殷仲亮是否有可能杀人的开始。
果不其然,随着何穆证词的出现,殷仲亮的杀人嫌疑明显了起来,只是动机上显得很不合理。于是,对于另外这封信的内容,刘裕开始关心起来。倒不敢说一定能证明什么,但是信里面如果包含什么重要信息,说不定有助于促使坐实殷仲亮的案子,所以才派卢秀去重金买信,没想到居然一语中的,这封信成了案件的关键证据!
刘裕这番说明,并没有让刘敬宣高兴起来,还是面无表情的样子,一句夸奖的话都没说。堂上人人明白,如果殷仲亮实为朝廷内线,合谋杀害了刘敬亭,毫无疑问会加重刘牢之投靠桓玄的可能性,刘敬宣忠于朝廷,自然高兴不起来。
刘牢之倒是没口子的夸奖刘裕,并嘱咐他尽快拿着证据提审殷仲亮。同时不住地痛骂建康司马氏的狼子野心,居然敢唆使贼人杀害爱子,再次表示要联合桓玄,回军建康,灭掉司马道子与元显父子,为爱子报仇!
刘敬宣刘裕对此都不以为然,正要说什么劝阻,忽然外面一个探报跌跌撞撞闯了进来,大喊紧急军情。
进门一看,却是负责衙署大牢的牢头,进来跪下鸡啄米似的磕头,连称死罪。几个人赶忙询问情由,不由都大吃一惊:殷仲亮在大牢里服毒自尽了!
进一步追问之下,情况才搞清楚。原来,殷仲亮昨天被刑讯之后,伤势甚重,今早连稍微吃了点米糊,狱卒给续上伤药,就没怎么理他。午饭送进去没吃,下午一直也没什么动静,狱卒刚开始以为是晕过去了,等到晚上看一直不动弹,不放心进去查看,这才发现人已经七窍流血,毒发身亡了!
屋里的人听得这最新的发展,面面相觑,同时想到他恐怕是受刑不过,像信中说的那样,自我了断了。
刘牢之一拍桌案,“敬宣,怎么回事,看管如此疏松,居然还让老贼藏着毒药!以至于现在他自己了断,真是便宜了他,否则我定将老贼千刀万剐,以解我心头只恨!”
刘敬宣也很生气,把牢头呵斥一番,然后说道:
“父亲,按道理老贼打入大牢的时候,都仔细搜索过了,应该是没有藏毒药的可能了,今天这事如此突然了,我要仔细查一查,看哪个环节出了差错,必须严惩不贷。”
“另外,案子虽然确认是殷仲亮设下奸计,毒杀二弟,但是这些事情全是他自己做主,未必是事先与健康方面仔细计议过,我们因此贸然向朝廷发兵,是不是太草率了一点。我看,还是根据多方考虑得失,再决定的好,刘将军你说呢?”
刘裕闻言点头,“是啊都督,大公子说说的对,这个事情是不是从长计议的好,以免一时冲动,铸成大错”。旁边何无忌也支持朝廷,随声附和。
刘牢之闻言大怒,腾地站了起来,冲着刘敬宣说道:“宣儿,这老贼畏罪自杀,人证物证俱在,与建康司马氏相互勾结也是铁证如山,难道还不能说明,司马氏与建康大族们视我北府如草芥嘛!”
“当年王恭之事,骗我投诚之后,弃如敝履,刺史的职位迟迟不授,我已经忍了一回了。现在桓玄兵临城下,又想起我了。我不过没有马上同意而已,居然敢设计毒杀我的爱儿,把我们当成愚蠢的牛马来耍,是可忍,孰不可忍!何况,死的是你亲生的弟弟,你怎么还要替朝廷说话,难道没有一点兄弟之情吗!?”
“你们谁都不要再劝我了,我意已决,今天就遣使联络在姑孰的桓玄,跟他谈好进入建康后安排,然后我们从洌州回军浦上,牵制司马尚之的侧翼,其军必定不战而溃。这时我们与桓玄合兵一处,不愁建康不破。到时候,我定要将司马道子老贼与殷仲文这厮碎尸万段,让他俩替殷仲亮这老贼痛苦的死去,以解我痛失爱子之恨!”
这番话说的斩钉截铁,毫无商量余地,刘裕刘敬宣看刘牢之满脸通红,青筋暴出的样子,不再敢多说什么。
这封信的出现以及殷仲亮的自杀,使得案情没有了悬念,剩下的无非是将案情飞报悬镜司,结案了事。
此案既然已经侦破,刘都督也决定了军事上的后续安排,京口一扫前一阵暧昧不明的氛围,上上下下迅速行动了起来,各就各位,执行都督的命令。刘裕和刘敬宣虽然认为刘都督的决定不够冷静,但是事已至此,大局为重,也都收拾心情,投入到各自的任务中去了。
至此,二公子刘敬亭密室被杀的案件,真相大白于天下。侦破的过程与结果,促成了刘牢之下定决心,联合荆州桓玄共击建康,改变了以往一百多年门阀士族们行之有效的策略,即建康朝廷和京口军镇联合起来,共抗上游荆州的政治安排,从而戏剧性地打破了东晋南渡以来形成的长期的战略平衡态势,给本已摇摇欲坠的司马氏皇权最后一击,其不久以后的彻底灭亡,在这一刻就已经命中注定了。
赵文雄意识到,自己参与侦破的这个案件,无意中在中国历史的关键转折之处,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不由得升起了一股难言的沧桑之感:历史的航道曲曲折折,自己本是默默无闻的一个小卒,如今居然阴差阳错,在其关键之处留下了鲜明的印记,将来史书之上,会不会有个“牢之子鸩亡,文雄察其幽而执真凶,牢之遂叛”的记载呢?
(本章完)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
得到悬镜司的批准,刘敬宣迫不及待,准备正式开审殷仲亮。
第一次正式提审,就安排在京口衙署的大堂上。刘敬宣官衣官帽,面色严肃的坐在堂上长案的后面,不怒自威。刘裕则让人在侧面摆了个桌案,侧身坐下,并且让赵文雄跟他一起同坐一案,共同旁听审讯。
不大功夫,殷仲亮由衙役带上了堂来。几天没见,面容憔悴了不少,但狡黠的目光依然凌厉,一副不慌不忙的劲头。可见,这几天的审讯没起太大的作用,殷仲亮的意志并没有受影响。
刘敬宣当场宣读了悬镜司批准就地审案的文书,有些得意的盯着殷仲亮。殷仲亮并不意外,微微一笑:“悬镜司如今被司马元显这独夫掌控,自然不会给我什么照顾。不过,刘大公子明鉴,在下实在是没有毒杀二公子的情状,无论如何,也不能胡乱招供!”
刘敬宣拍案大喝:“老贼,还要狡辩。刘将军这几日深入走访,你与那暗探何时何地接头,他在哪里买了毒药,又在哪里把毒药交给你并取走信件,调查得一清二楚,铁证如山,还有什么好说的!”
殷仲亮镇定自若:“买毒药的事情,我早说过是何原因,不知大公子、刘将军与王平之对证过没有,我说的可有半句虚言?”
不用对症,王平之早就自己交代过,刘敬宣也知道这个情况。不过他成见在先,再加上本就不喜欢殷仲亮,现在脸上怒意渐重,看来是要大刑伺候,上硬手段了。
刘裕想起了什么似的,趁着刘敬宣在和殷仲亮说话,探过头来低声对赵文雄说道:
“文雄,说起殷仲亮送出的两封信,我忽然想起来,你说陆纳交给张法顺的那封信,会不会就是这个?那信的内容是什么,你听他们谈起过吗?”
赵文雄心中一动,蓦地想起了在建康时,吴郡陆氏的陆纳为了取悦张法顺,交给他一封号称是截获殷仲亮的书信,是送给桓修的!对,会不会就是何穆看见殷仲亮交出去的这几封?
赵文雄努力回忆当时陆纳和张法顺的对话:据陆纳所言,信里面要桓修在建康配合劝服刘牢之的工作,还提到了要买凶杀害刘牢之的儿子,嫁祸建康方面。这么看来,难道真的是殷仲亮下毒杀了二公子对了,后来陆纳还提到另有一封信,并没有交给张法顺,是更加至关重要的信,等着发挥其他作用,那又是什么内容?
想到这里,赵文雄决定诈一下殷仲亮:
“殷大人,刚才你说交给那人两封家信,送回荆州?不过我昨日掐指一算,发现你这封信没去荆州,而是拐了个弯,怎么跑到建康桓修桓大人那里去了呢?”
殷仲亮正在不住嘴的喊冤,闻听此言,吓了一跳,虽是尽量掩饰惊慌之色,还是能看出面上变颜变色:“哪有此事,几封家书而已!”
赵文雄心知自己猜中了,心中狂喜,乘胜追击:“呵呵,殷大人兀自嘴硬。若是家书,怎么会提到要桓大人在建康做种种配合,提到要暗害刘都督的儿子,嫁祸给建康,以使北府军倒向荆州呢?!”
殷仲亮本就在极力抑制心中的慌乱,这会听得赵文雄说出了信件的详细内容,大吃一惊,惊慌之色再也遮盖不住,脱口说道:“你怎知”
话甫一出口,他马上又停住不说,张口结舌愣在那里。如果问出“你怎知信件内容!”,岂不是等于变相承认了信件内容确如赵文雄所说?然而刘裕和刘敬宣何等聪明,马上意识到这里面信息含量极大,连忙把赵文雄拉到一旁,细问究竟。
赵文雄从建康回来后,给刘裕详述了建康的种种经历,主要内容当然集中在寻找随风道人的记事本,和乌贼墨汁的事情。陆纳当时对张法顺叙述的信件内容,他有没有仔细复述给刘裕,记不太清楚了。况且时间一长,赵文雄自己都快忘了这回事。今天刘裕问起信的事情,他才忽然想起这节,临时起意诈了一下殷仲亮,不料发现果然如此,就是那两封信!
赵文雄一五一十,把在建康听到陆纳和张法顺所言复述的一番。刘敬宣第一次听到这个细节,高兴地一拍桌案,指着殷仲亮说道:“老贼,看你还怎么狡辩,送出去的信中都提到了杀害二弟之事,还不从实招来!”
殷仲亮在旁边也听到了赵文雄的叙述,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的书信居然被江南士族的暗探截获,居然又辗转被赵文雄得知了内容,面如死灰之下,犹自抗声道:
“我绝无杀害二公子之意!”
刘裕不似刘敬宣这般武断,相对谨慎一点:“殷大人,如赵参军所言,你交给那名仆役的信,是送给建康桓修的,并且提到了杀害刘都督的儿子以制造混乱局面,你承认不承认?此信既然在司马大将军处,我们若通报悬镜司前往查勘,验证不难。”
殷仲亮张了张嘴,想说什么,看了看刘裕,又低下了头,一言不发了。他也明白,信既然已被截获,又落到了建康司马元显手里,刘裕他们若去验证,朝廷定会配合,自己乱说是混不过去的。
刘敬宣本来还在犹豫,听到赵文雄这一新的旁证,再看到殷仲亮的反应,更加笃定地认为刘敬亭就是殷仲亮毒杀的。他抬手制止了意欲继续询问细节的刘裕,大声呵斥殷仲亮:
“大胆老贼,现在人证物证如此清楚,还要强言狡辩,是不是觉得自己殷氏高门出身,不把我们京口放在眼里!不让你吃点苦头,料想是不能说实话了。来人,将老贼与我拖下去,重责四十大板!”
公堂之上,令行禁止。两班衙役吆喝一声,拥上来几个人,就把殷仲亮按在地上,褪去中衣,噼里啪啦的打了起来。殷仲亮一开始还口称冤枉,大声抗辩。十几下之后,声音渐趋微弱。等到四十板子打完,下半身已是血肉模糊,人事不省。
赵文雄头回见到这种血腥的场面,吓得面色惨白,心脏扑通扑通狂跳不止。下意识地扭过头去,不敢直视殷仲亮的惨状。刘裕看出他的坐立不安,连忙对刘敬宣说道:
“大公子,殷老贼岁数大了,别一下打死了,被人诟病拷掠过度,案子反倒定不下来,不好跟都督交代。我看还是慢慢加刑,文火慢炖,不怕他不招。”
刘敬宣没想到殷仲亮四十大板就昏死过去了,也有些担心,“这老儿,四十板子都扛不住,我等庶族行伍之人,捱个几十板子都不带皱眉头的。这帮高门大户,净出废物!”
说罢,勒令衙役把殷仲亮抬回大牢,嘱咐衙役和狱卒,一定找上好的伤药,确保殷仲亮尽快恢复,继续用刑。古代审案,都是这样用刑、疗伤、用刑、疗伤的循环几次,让犯人意识到自己求生不能,求死不得,不愁他不招!衙役们轻车熟路,得令而去。
赵文雄听着这些安排,不寒而栗。古人没有人身权利的意识,摊上什么事情,严刑拷打,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自己今后可千万注意,不要犯什么事,落到衙役们手里,真是不如一死了之。
初次提审之后的几天,审讯一直继续着。刘敬宣每次待殷仲亮伤势稍有恢复,就开始提审,用刑,然后让他歇息疗伤一晚再继续。如此这般,殷仲亮已经被打的体无完肤,惨状难以形容。
然而殷仲亮嘴头甚硬,连续捱了两顿大刑,就是不招,弄得刘敬宣火气渐旺,下手渐狠。好在东晋毕竟是汉人朝廷,承自汉朝的法律体制,对肉刑的限制尚存一二,还不至于像北地胡朝那般,车辐狰杖,夹指压踝,甚至把大镬、长锯、锉碓都当做刑讯工具。
这个情况,看来刘敬宣是下定决心,靠拷掠获得口供了。作为现代人,赵文雄对此颇不以为然:查案如果能仅仅靠严刑拷打,这世上就不存在破不了的案子了。
他也跟刘裕提过自己的看法,刘裕苦笑一下,“我也不觉得靠刑讯能找到真相。不过现在种种证据确实都指向殷仲亮,并且大公子不想再节外生枝,意在尽快把案子定到殷仲亮身上,以促使都督与荆州桓玄决裂,效忠朝廷,也是一番好意,我也不好多说什么。”
赵文雄知道刘裕跟刘敬宣走得很近,同样倾向于效忠朝廷,现在既然殷仲亮嫌疑甚大,刘敬宣如此处理,刘裕确实没有反对的理由。何况,刘牢之勒令刘裕尽快破案,压力都集中在刘裕一个人身上。现在大公子出头主导案件,刘裕恐怕也乐得卸下一部分责任,轻松一点。
案发到今天,已经十几日过去了,嫌疑人一个换了又一个,推理过程不断的逆转。这驿馆中的一众人等,每个人都有自己得隐情,各怀心事,不同程度的说了谎话,导致很多线索被扭曲或掩盖,弄得案情扑朔迷离,令人如坠五里雾中,不知真相何在。
现在,随着针对殷仲亮的种种不利证据的出现,案子渐渐看到了一丝曙光。赵文雄感觉,真相已经就在咫尺之遥了。不过,看着刘敬宣死命审问殷仲亮的样子,赵文雄总觉心里不太踏实,模模糊糊有些不安的感觉。
这种不安来自哪里呢?赵文雄也反思了一下,可能还是殷仲亮的动机问题在困扰着他。作为荆州的说客,却把与荆州友好的刘敬亭杀掉了,这不是自毁长城吗?还是说,这里面有什么大家不知道的其他隐情,导致殷仲亮不顾自己的使命,也要除掉刘敬亭?
这个疑虑他对刘裕和刘敬宣都提出过。刘敬宣不以为然,认为动机不重要,证据和口供才重要。刘裕同意赵文雄的看法,不过他还是强调,案子现在由刘敬宣主导,赵文雄也就不好再说什么。
这一日,晚饭刚过,刘裕带着几个军士,来了驿馆,走进殷仲亮住的东罩房搜索,希望能够再发现什么有用的证据。殷仲亮被打入大牢之后,东罩房已经被搜过几次了,除了殷仲亮的一些衣物、通关文牒和生活用品,并无异常。现在再一次搜查,不过是希望拾遗补漏,碰碰运气。
几个人正在东罩房里里外外的忙乎,外面风尘仆仆闯进一个人来:消失多日的卢秀,突然回到了驿馆。
47、双面间谍
卢秀一脸兴奋,言及先去刘裕家没找到人,听家人说刘裕来驿馆了,就直接寻到这里,有要事禀报。
刘裕一见卢秀,二话不说,拉着卢秀去了后罩房,两个人在里面嘀嘀咕咕,大约有半个小时的功夫,完后快步走出房间,向着赵文雄喊道:
“文雄,案子有重大进展,马上跟我们前去都督府,向都督禀报情况!”
赵文雄不明所以,急急忙忙跟着他俩骑上快马,往都督府赶。路上他问刘裕和卢秀,到底什么新情况,两人催动坐骑急着赶路,都说一句两句说不清楚,等到了都督府,大家一起参详。
赵文雄不好再问,一头雾水之中,跟着来到了都督府。
这是他第一次走进刘牢之的都督府。本以为,刘牢之贵为北府兵的最高首领,官拜前锋都督、镇北将军、征西将军,兼任江州刺史,都督兖、青、冀、幽、并、徐、扬七州诸军事并晋陵、吴郡军务,一方诸侯,两镇元勋,军政大权在握,他的府邸,即使比不了司马元显的将军府,恐怕也是雕梁画栋、气象万千。
哪知一见之下,就是个很普通的四进院落,甚至不如王平之他们家在京口的府邸豪华。
大门开在南墙,不到两丈宽,朱红的大门上,未见任何雕刻,十分朴实。门上的漆还有些地方斑驳了,上面用灰瓦简单的盖了个门楼,并不显高大。
走进院里,前院空空荡荡的,只有几间仆役的房间错落在四周,看上去都是以实用为主,缺乏美学上的设计,跟建康那些大宅院完全不在一个档次。进到中院,迎面是个硕大的空场,两边摆了些刀枪剑戟,斧钺钩叉,估计是作为演武场使用。
围着演武场的四周,盖了些普通的房屋,看上去都是办公的场所,并无特别之处,只有中间正面是一间大一点的殿阁,横亘在中院与后院之间,门楣上悬着一方匾额,上书“点将阁”三个大字,看来是刘牢之处理军务的正堂。
点将阁两侧,两条回廊曲曲折折,从中院通往内院,远远望去,能看到内院里有个花园,正中有一扇小门,估计是通往后院女眷居所的门廊。
天色晚了,刘牢之已经回内院休息去了。外面的仆役们见刘裕这么晚赶来,知道有重要军务,忙不迭地进去回禀。
不多会儿功夫,刘牢之带着刘敬宣,以及上次见过的刘牢之外甥,广武将军何无忌,一起从内院走了出来:
“德兴,这么晚来找我,定是有很紧急的事情,我把他俩也叫上了,咱们去屋里细说。”,刘牢之边对刘裕说话,边把大家往点将阁东侧的一间小屋里带。
进屋之后,刘裕先开口,“都督,确有机密要事。这几天,我派卢秀去了吴郡,找寻一件重要的证物,幸得卢秀不辱使命,拿到了非常重要的证据,一会让他把情况说一说。不过在这之前,我有几句话,憋在心中好久了,不知当讲不当讲?”
刘牢之抬头看了他一眼,“德兴,咱们就不必客气了,有什么事情尽管说。”
刘裕清了清嗓子,“都督。二公子不幸被害,想必您是悲愤异常,对凶手恨之入骨,末将虽不能感同身受,但也非常理解您的愤怒。现在,案情渐渐明朗,凶手估计很快就能确定了,末将跟随您这么多年,斗胆进言一句:案子是案子,军务是军务,都督切莫要仅仅根据哪方是凶手,来决定与哪一边联合啊!”
“成大事者,能忍人所不能忍,咱们北府军筚路蓝缕,好不容易走到今天,终于看到执掌中枢的机会了,可千万不要因为私怨,影响了大势。二公子的仇,我们是一定要报,只不过这报仇的方法,多种多样,不必急在一时呢。”
刘牢之闻言不动声色,微微颔首,“嗯,我自有分寸”,仿佛在意料之中似的,没多说什么。刘裕见刘牢之不置可否,略微有些尴尬,也不再继续这个话题,转身让卢秀说明情况。
卢秀从怀中取出一封书信,“都督,自从何大人交待了殷仲亮私购毒药的情况,刘将军就一直带着我搜索与此相关的证据,力图更清晰地摸清案情,把案子定的各方心服口服,挑不出毛病。现在,殷仲亮从哪里获得毒药,如何接头,都已经查得清清楚楚了。”
“前几日,刘将军想起殷仲亮交给暗探的那两封书信。根据赵参军听到的,一封现在建康张法顺张大人手里,内容我们大致知道了;另一封信尚在吴郡陆纳的手里,没有交给建康,而且据赵参军说,当时陆纳说过此信甚为重要,不禁让人怀疑,这封信的内容会不会也跟京口的案子有关?”
“所以,刘将军派我去前往吴郡,寻找合适的渠道,能否从陆纳手里搞到这封信,看有没有新的线索。我领命前往吴郡,到处找同乡旧识,终于联络到一个吴郡朱氏的朋友,能够疏通陆纳身边的人。我把带在身上的十锭金子做见面礼,在他的引荐之下,费了不少劲,我终于见到了陆纳陆大人。”
“面见陆大人之后,我先述说了一番北府军希望与吴地士族深度合作,耕耘江南,共开新局的意思,然后寻机提起想要那封信的意思。陆大人对我们知道这封信很是惊讶,不过他倒也没有否认,只是暗示我愿出什么代价。我早有准备,承诺回来跟刘将军一起制定计划,在北府军里增加江南本地士庶的职位。江左士人被剥夺担任军职的机会几十年了,我这么一说,陆纳自然十分满意,当场就把信交给了我。”
“我回到住处就打开信,看完之后大吃了一惊,知道此事干系重大,所以连夜赶了回来向刘将军和都督报信。”
卢秀一边叙述前后缘由,一边将那封信递给了刘牢之。
刘牢之展信观瞧。一开始,还一边看一边抬头听卢秀说话,渐渐地脸色越看越阴沉,青筋暴露,到最后双手止不住的颤抖起来,抬手把信往桌案上一摔,愤怒地喊道:
“着啊,我还一直纳闷殷仲亮为何要暗害敬儿,原来暗藏着如此险恶的阴谋,我定要将此一干贼子碎尸万段,方解我心头之恨!”
刘裕卢秀忙着安抚刘牢之,恳请都督息怒。赵文雄见到这种情况,明白这封信关系重大,也顾不得什么机密规矩了,拿起桌上的信仔细看了起来:
“仲文吾兄台鉴:
弟迫不得已,觍颜事仇,已愈三载。今假做忠贞而甚得贼心,以旧谊遣至京口,说北府众将,此真乃仲堪之仇得雪之良机是也。
前兄受东录所托,书信与我,欲吾暗助朝廷,谓事成之后,托殷氏以荆州之地。设弟能在京口明为桓玄之使,暗助建康朝廷,坏荆扬之合纵,计驱北府,归义皇室,玄必将死无葬身之地,而陈郡殷氏得复兴于荆襄矣。
弟至京口之后,多方联络,知建康使臣往来甚密,京口摇摆不定。前此司马元显已派张法顺出使,现又遣琅琊王侃至晋陵,许下重诺,称若共灭桓玄,将籍王谢大族之势,重修百家谱,将彭城刘氏族望从百家谱的末流,大幅提升,其急于笼络北府之意,溢于言表。
牢之长子敬宣,素来心向朝廷,力主兵进庐州,威胁江陵,断玄之后路。然则二儿敬亭欲投荆州,谓建康诸大族自矜门第,鄙刘氏甚烈,必不能真心推崇,类北府助灭王恭之后,食言自肥,乃力主联合桓玄进军建康。
牢之游移不决,实涉诸子争位之事也。二子各执己见,京口降于孰,则大位传于孰,逡巡之下,主意难定,乃欲做壁上之观。而以弟之所见,玄掌襄阳之兵,与北府同源,皆北地流民,战力强大,建康士庶恐非敌手,如不尽速尽快扭转局面,建康岌岌危矣。
敬亭急欲结盟荆州,因之对弟待以上宾,三日一大宴,五日一小宴,出则同辇,入则同榻,往来甚密。弟乃生釜底抽薪之计,欲购剧毒,寻机毒杀刘敬亭,断桓玄在京口之奥援;另,京口若仅余效忠朝廷之刘大公子,牢之也只好顺敬宣之意,归顺朝廷,大事可成矣!
此计若不露痕迹,还则罢了;若不慎露出破绽,定引火烧身,自身难保。弟忍辱数载,终有报仇之机,断不能付之流水,当顺水推舟,以死明志,使北府疑为桓氏授意,迁怒荆州,出兵尽灭桓氏,济我大志!
兄得东录所任,务必将弟甘冒巨险、效忠朝廷之事向会稽王言明,念吾殷氏拳拳报效之心,世奉前后两代会稽王之情,待桓氏覆灭之后,按庾氏故事,践荆州之诺,使陈郡殷氏列辅政四大族之一,则弟即使身首异处,死不足惜尔。
另,弟母与二子尚在荆州为质,危在旦夕。弟若无恙便罢,若见疑于京口,当假做受刑不过,自尽于狱中,令桓玄不疑有他。兄当尽速遣人至京口,以弟忠于桓氏、触怒京口而亡为辞,说桓玄放家眷东归,此全家性命攸关之事,切记切记。
弟,仲亮泣血
”
48、水落石出
文章看毕,赵文雄虽然尚未搞清楚信是写给谁的,里面提到各方面的人和事也不甚了了。但是,殷仲亮勾结朝中大员,阴谋杀害刘敬亭,嫁祸荆州,欲促使刘牢之按照刘敬宣的想法效忠朝廷,消灭桓玄的情况,大概是清楚的。殷仲亮以性命相博,不惜牺牲自己达成目的强烈感情,也都跃然纸上。
好在刘裕和卢秀一边劝刘牢之息怒,一边与他谈论信的内容,赵文雄在旁边听得仔细,前因后果总算基本搞明白了:
第一次见殷仲亮时,刘敬亭曾经介绍过,殷仲亮有个堂兄是什么荆州刺史,赵文雄听过便忘,并没放在心上。后来说起桓玄是荆州刺史时,他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现在,从听到的情况看来,桓玄正是骗取了殷仲堪的看重,得以在荆州收拢旧部,重新崛起,然后阳奉阴违、暗设毒计,逼得殷仲堪自杀之后,才取得荆州刺史的职位的!殷仲亮与桓玄实有杀兄夺位之仇!
陈群殷氏自殷浩北伐之后,人才凋零,本来冉冉上升的南来士族之星,近些年乏善可陈,日益没落。而殷仲堪,是陈群殷氏这十几年间,最出类拔萃的人才了。他善清谈,文章也漂亮,谈论义理与韩伯齐名,甚得以淝水一战扬名的谢玄器重,委以长史,后来又以孝名见幸于孝武帝,召为太子中庶子,彼此十分亲密,人人都说陈郡殷氏中兴,寄于此人。
公元392年,殷仲堪授都督荆益宁三州军事、振威将军、荆州刺史、假节,镇守江陵。当时的桓玄,正因为父亲桓温曾有篡位之迹,朝廷忌惮龙亢桓氏在荆州的影响力,不受重用,赋闲在家。
殷仲亮到荆州之后,感念桓玄的对他的支持(孝武帝本考虑让王恭接荆州刺史之位,是桓玄花重金贿赂孝武帝身边崇信的妙音尼,才改派殷仲堪),也希望借重龙亢桓氏在荆州上百年经营的实力,对桓玄十分重视,特地拜访桓玄,玄谈了一番,以示借重之意。桓玄老谋深算,假做为殷仲堪的论理所折服,骗取了殷仲堪的信任。
再往后,桓玄利用殷仲堪的信任,上下其手,逐渐扩充自己的势力,渐渐地不再听殷仲堪的调动,并利用殷仲堪与朝廷关系恶化的机会,设计使朝廷免去了殷仲堪荆州刺史的职位。
殷仲亮不明就里,怒而要进军建康,桓玄阳奉阴违,暗中挑拨,使殷仲亮和掌管襄阳流民兵的弘农杨氏杨诠期关系恶化,互生猜疑,没能及时互相援助,乃至被桓玄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分头击破,夺去了荆州刺史的职位,并把江州刺史控制在自己的哥哥桓伟手里,基本恢复了桓温时期桓氏对荆襄江州等上游的控制能力。
桓玄擒杀了杨诠期,对殷仲堪,毕竟碍着过去的情分,派冯该带兵追上殷仲堪,以不伤害家眷为交换,逼殷仲堪自杀,对外宣称是被杨诠期乱兵杀死的。为了掩人耳目,还对殷仲堪留在荆州的子女兄弟优抚有加,给殷仲亮封了个小官,试图笼络。
然而,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桓玄逼杀殷仲堪的事情,坊间渐渐有些传言,更何况殷仲堪自杀时,身边多有殷氏子弟,殷氏一门的人,大都知道怎么回事。桓玄也明白瞒不了太严,所以对殷仲亮等殷氏子弟多有防范,不予重用。特别是与朝廷对立之后,殷氏子女都被扣在荆州,看管甚严,人质相仿。
这些前因后果,加上此信一出,案情基本真相大白:殷仲亮名为荆州使臣,其实是双面间谍,来京口,根本另有所图!意在谋害倾向荆州的刘敬亭,以促使京口效忠朝廷,消灭桓玄,得报兄仇。
而他写信的对象名叫殷仲文,正是他的堂兄,现在建康任司马元显的父亲会稽王司马道子的骠骑参军。信中所提到的“东录”,即是指司马道子。司马道子与儿子司马元显同时加录尚书事,儿子的府邸称为“西录”,他的府邸称为“东录”,据说因为政事尽归司马元显,人言西录车水马龙,东录门可罗雀。这老王爷估计是不甘寂寞,拜托自己的参军殷仲文联络荆州殷氏,许以重贿,欲通过自己的渠道掌握局面。
殷仲亮即欲报兄仇,又想重振陈郡殷氏,想出这么个计策,一举两得,甚至做好了为家族献出生命的准备,义气干云,也不愧为名门之后,自有一股浩然之气,令人动容。
案件进展至此,忽而怀疑自杀,忽而涉及妖术;一下子密室,一下子仇杀,曲折离奇,起伏不断。现在终于大致定案,刘裕和卢秀,甚至包括死了儿子的刘牢之,都仿佛有一种松了口气的感觉。几个人推测案情,讨论缘由,厅堂里弥漫着如释重负的气氛。
刘敬宣也看过了那封信,却眉头紧皱,不断望向刘牢之,殊无欢喜之色。看刘裕他们讨论的热烈,还反问刘裕,他怎么怀疑到另外这封信含有关键证据,从而派卢秀出去寻找的,语气之中竟似有些怨气。
刘裕闻听此问,不禁一愣,立刻就明白刘敬宣心向朝廷,不希望谋害二公子的事情跟建康有什么关联,因此不满。
刘裕只好解释:最开始是听赵文雄说到有这么一封信,当时并未在意,没有什么想法。他开始怀疑殷仲亮是不是另有谋划,其实是从从赵文雄的一句话来联想到的:“建康来的使者,未必是替建康办事的”。
当时赵文雄说这句话,是因为建康来的桓石涵名为建康使者,实际上心向荆州,在京口假做被劫潜逃。刘裕听赵文雄这么无意间一说,触动了他的思绪:建康使者不替健康办事,那么荆州的使者,是不是也有可能不替荆州办事呢?联想到赵文雄曾听到陆纳对张法顺说,殷仲亮的信件里提到谋害刘牢之的儿子,疑虑顿生,这是他怀疑殷仲亮是否有可能杀人的开始。
果不其然,随着何穆证词的出现,殷仲亮的杀人嫌疑明显了起来,只是动机上显得很不合理。于是,对于另外这封信的内容,刘裕开始关心起来。倒不敢说一定能证明什么,但是信里面如果包含什么重要信息,说不定有助于促使坐实殷仲亮的案子,所以才派卢秀去重金买信,没想到居然一语中的,这封信成了案件的关键证据!
刘裕这番说明,并没有让刘敬宣高兴起来,还是面无表情的样子,一句夸奖的话都没说。堂上人人明白,如果殷仲亮实为朝廷内线,合谋杀害了刘敬亭,毫无疑问会加重刘牢之投靠桓玄的可能性,刘敬宣忠于朝廷,自然高兴不起来。
刘牢之倒是没口子的夸奖刘裕,并嘱咐他尽快拿着证据提审殷仲亮。同时不住地痛骂建康司马氏的狼子野心,居然敢唆使贼人杀害爱子,再次表示要联合桓玄,回军建康,灭掉司马道子与元显父子,为爱子报仇!
刘敬宣刘裕对此都不以为然,正要说什么劝阻,忽然外面一个探报跌跌撞撞闯了进来,大喊紧急军情。
进门一看,却是负责衙署大牢的牢头,进来跪下鸡啄米似的磕头,连称死罪。几个人赶忙询问情由,不由都大吃一惊:殷仲亮在大牢里服毒自尽了!
进一步追问之下,情况才搞清楚。原来,殷仲亮昨天被刑讯之后,伤势甚重,今早连稍微吃了点米糊,狱卒给续上伤药,就没怎么理他。午饭送进去没吃,下午一直也没什么动静,狱卒刚开始以为是晕过去了,等到晚上看一直不动弹,不放心进去查看,这才发现人已经七窍流血,毒发身亡了!
屋里的人听得这最新的发展,面面相觑,同时想到他恐怕是受刑不过,像信中说的那样,自我了断了。
刘牢之一拍桌案,“敬宣,怎么回事,看管如此疏松,居然还让老贼藏着毒药!以至于现在他自己了断,真是便宜了他,否则我定将老贼千刀万剐,以解我心头只恨!”
刘敬宣也很生气,把牢头呵斥一番,然后说道:
“父亲,按道理老贼打入大牢的时候,都仔细搜索过了,应该是没有藏毒药的可能了,今天这事如此突然了,我要仔细查一查,看哪个环节出了差错,必须严惩不贷。”
“另外,案子虽然确认是殷仲亮设下奸计,毒杀二弟,但是这些事情全是他自己做主,未必是事先与健康方面仔细计议过,我们因此贸然向朝廷发兵,是不是太草率了一点。我看,还是根据多方考虑得失,再决定的好,刘将军你说呢?”
刘裕闻言点头,“是啊都督,大公子说说的对,这个事情是不是从长计议的好,以免一时冲动,铸成大错”。旁边何无忌也支持朝廷,随声附和。
刘牢之闻言大怒,腾地站了起来,冲着刘敬宣说道:“宣儿,这老贼畏罪自杀,人证物证俱在,与建康司马氏相互勾结也是铁证如山,难道还不能说明,司马氏与建康大族们视我北府如草芥嘛!”
“当年王恭之事,骗我投诚之后,弃如敝履,刺史的职位迟迟不授,我已经忍了一回了。现在桓玄兵临城下,又想起我了。我不过没有马上同意而已,居然敢设计毒杀我的爱儿,把我们当成愚蠢的牛马来耍,是可忍,孰不可忍!何况,死的是你亲生的弟弟,你怎么还要替朝廷说话,难道没有一点兄弟之情吗!?”
“你们谁都不要再劝我了,我意已决,今天就遣使联络在姑孰的桓玄,跟他谈好进入建康后安排,然后我们从洌州回军浦上,牵制司马尚之的侧翼,其军必定不战而溃。这时我们与桓玄合兵一处,不愁建康不破。到时候,我定要将司马道子老贼与殷仲文这厮碎尸万段,让他俩替殷仲亮这老贼痛苦的死去,以解我痛失爱子之恨!”
这番话说的斩钉截铁,毫无商量余地,刘裕刘敬宣看刘牢之满脸通红,青筋暴出的样子,不再敢多说什么。
这封信的出现以及殷仲亮的自杀,使得案情没有了悬念,剩下的无非是将案情飞报悬镜司,结案了事。
此案既然已经侦破,刘都督也决定了军事上的后续安排,京口一扫前一阵暧昧不明的氛围,上上下下迅速行动了起来,各就各位,执行都督的命令。刘裕和刘敬宣虽然认为刘都督的决定不够冷静,但是事已至此,大局为重,也都收拾心情,投入到各自的任务中去了。
至此,二公子刘敬亭密室被杀的案件,真相大白于天下。侦破的过程与结果,促成了刘牢之下定决心,联合荆州桓玄共击建康,改变了以往一百多年门阀士族们行之有效的策略,即建康朝廷和京口军镇联合起来,共抗上游荆州的政治安排,从而戏剧性地打破了东晋南渡以来形成的长期的战略平衡态势,给本已摇摇欲坠的司马氏皇权最后一击,其不久以后的彻底灭亡,在这一刻就已经命中注定了。
赵文雄意识到,自己参与侦破的这个案件,无意中在中国历史的关键转折之处,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不由得升起了一股难言的沧桑之感:历史的航道曲曲折折,自己本是默默无闻的一个小卒,如今居然阴差阳错,在其关键之处留下了鲜明的印记,将来史书之上,会不会有个“牢之子鸩亡,文雄察其幽而执真凶,牢之遂叛”的记载呢?
(本章完)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