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百八十六章你真有趣!
公元819年,白居易被贬谪忠州(位于四川)刺史时,见城周山岗满目荒芜,感慨之余,挥毫写下了“巴俗不爱花,竞春人不来”的诗句。
于是他带着为什么不绿化的谜,布衣私访民间,终于弄清了百姓不愿栽树之谜:“远水不解近渴!”他庶民衣着,来到百姓中,以平等的身分,说服百姓栽树种花,并亲自到城郊和百姓一起栽树种花。
他在诗中写道:“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但有购花者,不限桃李梅。”为了培育好所栽的树苗,他总是不辞辛苦前去管理:“每日领童仆,荷锄仍决渠,划土壅其本,引渠灌其枯。”
树木成林后,白居易喜悦之情跃上眉梢,早晚漫步其间,写了很多寄情于山水、树木的闲适诗。在他的倡导下,忠州境内父老无不争相栽树种花,不几年已绿荫一片,改变了穷山秃岭的面貌。
公元822年7月,白居易调任杭州刺史,他一到任,就率领民众在西湖里筑了一道长堤,蓄水灌田,这便是有名的“白堤”,他和百姓们一起在堤上栽了许多柳树。白居易调苏州任刺史虽仅一年时间,他亲手种过许多桧树,人称:“白公桧”。
由于诗人白居易平易近人,爱好绿化,因此深得百姓的敬爱,“白公桧”被当地父老当作珍品加以保护。
白居易植树绿化大搞园林的功绩,千古流传,现在苏州政府和人民自筹资金,修建了白公碑和白公园林,以此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
中华是诗的国度。在唐诗的王国里,李白、杜甫永远占据首主流,而他始终不是。他走了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他的诗冷艳低沉、奇崛险怪,喜欢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里驰骋,出神入化,意想天外,为唐代诗坛中的一个异类。他可算得上是一个诗歌的开拓者。他身材瘦削,双肩微耸,骑着一头瘦驴,行迹瑟缩,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一字一句吞吐出如烟似雾般的文字,在烟雾之中,他清瘦的脸庞释放出异彩。他就是李贺。
李贺者,字长吉。祖籍陇西,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后世称李昌谷。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但家已没落。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诗歌中喜欢与神仙鬼魅为伴,因后人称其为诗鬼。
李贺长得丑。李商隐在李贺小传里描绘说:“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又有距眉、虬爪、巨鼻之说,但李贺却有才。全唐诗说他“七岁能辞章”,五代时冯贽在云仙杂记中也说:“有人谒李贺,见其久而不言,唾地者三,俄而文成三篇。”看来,他是一个早慧的天才。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位文学神童,或是文学天才。
提到文学天才,很多人可能会想到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还有南朝的江淹。方仲永没有读过书,五岁便可“指物作诗立就”,可结果是“泯然众人”;江淹年轻的时候,便一个鼎鼎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诗和文章在当时获得极高的评价。可是,当他年纪渐渐大了以后,他的文章不但没有以前写得好了,而且退步不少。到最后一个字也写不出来,结果被人们所记下来的只有“江郎才尽”这个成语。
可李贺不同。在诗的大道上,他不断地超越自己,走出了自己的风格。虽然英年早逝,但给人们留下了二百八十多首诗歌。人们没有记住他丑陋的外貌和不幸的身世,只会在他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诗歌中细细咀嚼、品味。
现今,在文学上出现的神童举不胜举,他们六岁写文章,八岁出专集,十岁发长篇,十二岁入作协,十五便冠以“少年作家”或是“青年作家”称号,当然这些称号都是自封的。现在流行出书热,家长见自己孩子偶尔在一家小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便以为自己的孩子就是文学天才,想方设法为孩子炒作,给孩子出书,出了两本书后,一时声名大作,人人赞之,于是便就成“家”了。可结果呢,到三十岁后,写出的作品和六岁时写出的是一个档次。然而这些洋洋得意的“作家”却不以为耻,将自己的作品说成是儿童文学。论年龄,李贺可算得上是个青年作家吧,可他的诗为什么能流芳百世呢?
纵观李贺一生,也许多不幸。但我认为他是幸运的。可谓“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他永远都保持着年轻。只要李贺的诗在,他就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李贺幼年时,就受到大文豪韩愈的赏识。当他听说长安有这么一位少年神童,便亲自登门看望。当他遭到了“争名者”的攻击,说进士的“进”字与贺父李晋肃的“晋”字同音,根据当时的避讳法,李贺不应参加礼部考试。韩愈为此专门写了讳辩一文进行驳斥。之后还多次拜访并上奏皇上将其任用。
韩愈作为文坛领袖,能如此关爱一位具有文学才能的晚辈,实在是李贺的大幸。
现在的文学大“家”们都忙着出书立着,演讲授课,根本没时间顾及晚辈,就更谈不上像韩愈那样亲自登门看望了。
如果有哪个文痴登门拜访,这些大家的门槛高的了得。还得好好“意思意思”,才可能见到“贵人”。要想这些文学上的“贵人”推荐一下,就要狠狠地放点血。现在的事情,没有“研究”,是很难解决的。
李贺作诗,总是经过细心的观察和深刻的构思,从不生搬硬造、东拼西凑去模仿别人。他平时很注意积累素材,观察生活,锤炼文字,深化意境。
他常常早上出去,骑一匹瘦马,后边跟一个小书童,背上一个书包。他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凡是认为有意义的事,都随时记下来,放到包里。
凡诗不先写题目,晚上回家以后,再拿出来一一整理成完整的诗文。写诗,是李贺一生最重要的事了,他为之惮精竭虑,呕心沥血。
诗,应该是李贺最后的、一切的归宿,他用自己的一生作诗,在诗中寻找自我。诗是他一生全部的寄托和慰藉,全部的光采与美丽。没有诗的李贺,只有悲哀。
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
于是他带着为什么不绿化的谜,布衣私访民间,终于弄清了百姓不愿栽树之谜:“远水不解近渴!”他庶民衣着,来到百姓中,以平等的身分,说服百姓栽树种花,并亲自到城郊和百姓一起栽树种花。
他在诗中写道:“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但有购花者,不限桃李梅。”为了培育好所栽的树苗,他总是不辞辛苦前去管理:“每日领童仆,荷锄仍决渠,划土壅其本,引渠灌其枯。”
树木成林后,白居易喜悦之情跃上眉梢,早晚漫步其间,写了很多寄情于山水、树木的闲适诗。在他的倡导下,忠州境内父老无不争相栽树种花,不几年已绿荫一片,改变了穷山秃岭的面貌。
公元822年7月,白居易调任杭州刺史,他一到任,就率领民众在西湖里筑了一道长堤,蓄水灌田,这便是有名的“白堤”,他和百姓们一起在堤上栽了许多柳树。白居易调苏州任刺史虽仅一年时间,他亲手种过许多桧树,人称:“白公桧”。
由于诗人白居易平易近人,爱好绿化,因此深得百姓的敬爱,“白公桧”被当地父老当作珍品加以保护。
白居易植树绿化大搞园林的功绩,千古流传,现在苏州政府和人民自筹资金,修建了白公碑和白公园林,以此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
中华是诗的国度。在唐诗的王国里,李白、杜甫永远占据首主流,而他始终不是。他走了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他的诗冷艳低沉、奇崛险怪,喜欢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里驰骋,出神入化,意想天外,为唐代诗坛中的一个异类。他可算得上是一个诗歌的开拓者。他身材瘦削,双肩微耸,骑着一头瘦驴,行迹瑟缩,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一字一句吞吐出如烟似雾般的文字,在烟雾之中,他清瘦的脸庞释放出异彩。他就是李贺。
李贺者,字长吉。祖籍陇西,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后世称李昌谷。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但家已没落。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诗歌中喜欢与神仙鬼魅为伴,因后人称其为诗鬼。
李贺长得丑。李商隐在李贺小传里描绘说:“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又有距眉、虬爪、巨鼻之说,但李贺却有才。全唐诗说他“七岁能辞章”,五代时冯贽在云仙杂记中也说:“有人谒李贺,见其久而不言,唾地者三,俄而文成三篇。”看来,他是一个早慧的天才。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位文学神童,或是文学天才。
提到文学天才,很多人可能会想到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还有南朝的江淹。方仲永没有读过书,五岁便可“指物作诗立就”,可结果是“泯然众人”;江淹年轻的时候,便一个鼎鼎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诗和文章在当时获得极高的评价。可是,当他年纪渐渐大了以后,他的文章不但没有以前写得好了,而且退步不少。到最后一个字也写不出来,结果被人们所记下来的只有“江郎才尽”这个成语。
可李贺不同。在诗的大道上,他不断地超越自己,走出了自己的风格。虽然英年早逝,但给人们留下了二百八十多首诗歌。人们没有记住他丑陋的外貌和不幸的身世,只会在他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诗歌中细细咀嚼、品味。
现今,在文学上出现的神童举不胜举,他们六岁写文章,八岁出专集,十岁发长篇,十二岁入作协,十五便冠以“少年作家”或是“青年作家”称号,当然这些称号都是自封的。现在流行出书热,家长见自己孩子偶尔在一家小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便以为自己的孩子就是文学天才,想方设法为孩子炒作,给孩子出书,出了两本书后,一时声名大作,人人赞之,于是便就成“家”了。可结果呢,到三十岁后,写出的作品和六岁时写出的是一个档次。然而这些洋洋得意的“作家”却不以为耻,将自己的作品说成是儿童文学。论年龄,李贺可算得上是个青年作家吧,可他的诗为什么能流芳百世呢?
纵观李贺一生,也许多不幸。但我认为他是幸运的。可谓“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他永远都保持着年轻。只要李贺的诗在,他就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李贺幼年时,就受到大文豪韩愈的赏识。当他听说长安有这么一位少年神童,便亲自登门看望。当他遭到了“争名者”的攻击,说进士的“进”字与贺父李晋肃的“晋”字同音,根据当时的避讳法,李贺不应参加礼部考试。韩愈为此专门写了讳辩一文进行驳斥。之后还多次拜访并上奏皇上将其任用。
韩愈作为文坛领袖,能如此关爱一位具有文学才能的晚辈,实在是李贺的大幸。
现在的文学大“家”们都忙着出书立着,演讲授课,根本没时间顾及晚辈,就更谈不上像韩愈那样亲自登门看望了。
如果有哪个文痴登门拜访,这些大家的门槛高的了得。还得好好“意思意思”,才可能见到“贵人”。要想这些文学上的“贵人”推荐一下,就要狠狠地放点血。现在的事情,没有“研究”,是很难解决的。
李贺作诗,总是经过细心的观察和深刻的构思,从不生搬硬造、东拼西凑去模仿别人。他平时很注意积累素材,观察生活,锤炼文字,深化意境。
他常常早上出去,骑一匹瘦马,后边跟一个小书童,背上一个书包。他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凡是认为有意义的事,都随时记下来,放到包里。
凡诗不先写题目,晚上回家以后,再拿出来一一整理成完整的诗文。写诗,是李贺一生最重要的事了,他为之惮精竭虑,呕心沥血。
诗,应该是李贺最后的、一切的归宿,他用自己的一生作诗,在诗中寻找自我。诗是他一生全部的寄托和慰藉,全部的光采与美丽。没有诗的李贺,只有悲哀。
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