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军陈大喜》正文 我们听说的故事
山东一带传有一首民歌,称:“张皮绠,真正强,麦稞地里杀僧王!”这里的僧王就是僧格林沁。张皮绠,则是一位16岁的太平军小将。僧格林沁是晚清最后一位敢于提刀上马的八旗贵族。他是蒙古科尔沁旗(今属内蒙古)人,贵族出身,善骑射。僧格林沁历任领侍卫内大臣、正蓝旗蒙古都统、镶白旗满洲都统等职,颇得道光、咸丰两帝宠信。僧格林沁在参与对太平天国、英法联军等战争中,军功卓著。比如,1853年,洪秀全派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等率2万多人北伐。太平军经安徽、河南等地,进入直隶地区,所向披靡,前锋一度打到天津西杨柳青,让清廷大感震动。僧格林沁率部围剿,最终让太平军北伐部队全军覆没。太平军首领林凤祥、李开芳等先后被俘。他们都被押解到北京,凌迟示众。
1865年,僧格林沁率部征伐捻军。张宗禹采取“打围战术”,忽南忽北,忽东忽西,日夜兼程百余公里。僧格林沁性格暴躁,他暴跳如雷,率军数十日不离马鞍,“手疲不能举缰索,以布带束腕,系肩上驭马”,孤军深入,对捻军穷追不舍。就这样,僧格林沁率领的清军一步步被张宗禹诱引至山东曹州。在这里,张宗禹集结重兵,设下北、西、东三面埋伏,以小部兵力诱敌入瓮。僧格林沁果然中计,中了捻军的埋伏,大败而退。这次,轮到张宗禹追赶,僧格林沁逃了。僧格林沁一路逃到高楼寨,捻军紧紧追赶。5月18日晚,僧格林沁率领少数残兵突破捻军重围,逃到吴家店一带。僧格林沁因为受伤,落下马来,潜伏在麦田里。这时候,张皮绠出场了。张皮绠是安徽涡阳人,生于1849年,家境贫寒。他父亲和哥哥参加太平天国运动,追随于捻军首领张乐行。张乐行战死后,张皮绠随母亲投于张宗禹部下。张皮绠奉命搜索残敌。在一片麦田里,张皮绠发现一个身穿黄马褂的清军。当时,张皮绠当然不知道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僧格林沁,就手起刀落,杀死了他。张皮绠还脱掉了此人身上的花翎、株、帽等,穿在自己身上回到了军营中。后来,经过反复辨认,最终确定这位被张皮绠杀死的清军就是僧格林沁。这一年,张皮绠才16岁。而僧格林沁时年55岁。
僧格林沁战死的消息传出去后,清廷上下一片震惊,皆以失去“国之柱石”而惋惜。清廷以亲王的规格为僧格林沁举行了葬礼,同治皇帝和慈禧亲临祭奠,赐谥号“忠”,配享太庙。
从表明上看,僧格林沁只是一个亲王,清王朝在世的亲王远远不止他一个;但实际上,勇哥告诉大家,僧格林沁作为清朝八旗军队的最后一员猛将,他的死亡,意味着清朝八旗军队全面退出历史舞台,湘军、淮军则取而代之,成为清朝政府的主要军事力量。
张皮绠杀死僧格林沁后,由于父亲和兄长战死军中,母亲又病故,家里只有寡嫂,生活拮据。他就离开捻军,回到家中,用带回的银两在老家买了一块田地,改名换姓,娶妻生子,在新兴集开设粮坊做点小生意,过上了不错的日子。但是,有一天,张皮绠酒喝多了,谈起了当年杀死僧格林沁的英勇往事。巧的是,山东巡抚丁宝桢也正派人到这一带搜捕张皮绠,获得了这一信息,就将张皮绠逮捕,还从家中搜出僧格林沁的朝珠。1873年,张皮绠被押解到山东济南,经过审讯后,遭到凌迟处死。时年24岁。
再讲讲以后的事情吧,我和陈大喜没有参与,这是后来张宗禹和陈文兵败逃到随州吴山后向我们说的。
1866年8月,张之万调任漕运总督,因里下河(江苏江北运河以东通称)为江淮财赋要地,而清淮地区又为里下河门户。洪泽湖、成子河(今不详)、六塘河(江苏宿迁县东,泗阳县北)皆清淮要地,张之万调重兵设防,又调湘军洋枪队三千余人与清淮炮船相辅。十二月,东捻起义军突破六塘河,占领盐河两岸,准备与西捻会师。张之万檄总兵姚广武、张从龙配合水陆各军,攻打东捻义军。赖文光被俘,。东捻军全军覆没。张之万因镇压捻军有“功”,赏头品顶戴花翎。
1866年9月,联军突破颍河上游贾鲁河防线。曾国藩因围剿不力被清廷撤免钦差大臣,李鸿章继其任。
1866年9月,左宗棠接任陕甘总督,左宗棠深知回民军和捻军联合后更加难以对付。因此,他向清廷进陈方略说:“方今所患者,捻匪回逆耳。以地形论,中原为重,关陇为轻;以平贼论,剿捻宜急,剿回宜缓;以用兵次第论,欲靖西陲,必先清腹地,然后客军无后顾之忧,饷道免中梗之患。”又说:“进兵陕西,必先清关外之贼,进兵甘肃,必先清陕西之贼,驻兵兰州,必先清各路之贼,然后饷道常通,师行无梗,得以一意进剿,可免牵掣之虞。”这个方略的核心是“先捻后回”、“先秦后陇”,关键则是“不令捻回合势”。
1866年10月,捻军分东西两路,韩奇峰率西捻军入西北,联合回民起义,直扑西安,歼湘军十三营。
1866年10月,为了彻底摆脱清军的围攻,捻军在河南许州(今许昌)分成东西两支。东捻由赖文光率领,约10多万人,继续战斗在中原地区。西捻由张宗禹率领,约6万人,挺进西北,与西北回民起义军会合,目的是使两军成犄角之势,互相支援。没料到,在总形势不利的情况下,兵力分散,恰恰给敌人留下了各个击破的空子,清军采取“扼地兜剿”战略,以绝对优势的兵力,把捻军逼入险地包围。然后,四面兜剿。结果,东捻军先后在河南、湖北、山东寿光等地多次失利。西捻军转战于直隶、山东、河南一带,力量逐渐削弱。
捻军方面虽然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长时间不停顿地流动作战,使部队得不到必要的休整和补充,同时又得不到任何友军的支援,战略上的被动局面日益严重。捻军领袖赖文光等深感“独立难支,孤军难立”,试图改变这一被动局面,于是在1866年10月决定将捻军一分为二,由张宗禹、张禹爵、邱远才等率部分捻军西进陕甘,联络陕甘回民起义军,以为犄角之势,是为西捻军。由赖文光、任化邦、李允等率部分捻军留在中原地区,与敌周旋,是为东捻军。
西捻军约有3万余人。在张宗禹等的率领下,1866年10月由豫东经许州、洛阳、陕州(今三门峡市西)、阌乡(今灵宝西北),于11月9日进入陕西华阴县境。署理陕西巡抚刘蓉当时正率14万湘军在陕甘交界处堵击回民起义军,在得知捻军入陕后,感到形势严重,请求清政府速派援兵。但左宗棠(刚被任命为陕甘总督)借口筹备粮饷,停兵湖北,踌躇不前。清军援军难以很快入陕,为西捻军的作战行动提供了有利条件。
西捻军进入华阴后,立即西进华州(今华县)、渭南。刘蓉不得不将所部东调,对付捻军。11月14日,提督刘厚基率兵3000人由渭南东进,在赤水镇与捻军遭遇,一触即溃,败退渭南。25日,知府唐炯指挥湘军各营,分兵三路再次发动进攻。捻军于华州敖水东面的树林里设伏,大败湘军,歼敌近千人。
初战获胜后,西捻军乘胜西进,于12月14日进抵西安东面的灞桥镇。然后折向东南,占领蓝田县的泄湖、蓝桥等地。为了调动西安清军,后又佯趋商州(今商县)、雒南(今洛南)。待清军东向追击,捻军又北走渭南,并虚造东攻潼关之势。当湘军北上堵截时,捻军又迅速西进,摆出攻打西安的架势,并在灞桥十里坡周围村庄设下伏兵,布好伏击圈,等待敌军到来。与陕甘回民军相互配合,取得灞桥伏击战(参见灞桥之战)、进军陕北等作战的胜利,后闻东捻军被围,转兵东进救援,经山西、河南、进入直隶,于饶阳(今属河北)之战失利后,继续转战于山东、河北地区。但东捻军转战于河南、湖北、山东地区,遭李鸿章淮军围追堵截,日趋被动。
捻军梁王张宗禹等部进入陕西时,原来已经退到甘肃的陕西回民造反军又纷纷东下,与捻军协同战斗。“捻回合势”曾造成西北反清革命形势的高潮。甘肃回民叛乱军的迅猛发展,在甘肃形成了以金积堡、河州、西宁、肃州为中心的四个反清基地,起义领袖为马化龙、马占鳌、马桂源、马文禄。
1866年秋捻军在河南许州(今许昌市)分军时,张禹爵是西捻军中仅次于张宗禹的将领。张宗禹“善谋”,他以“善战”著称。
1866年捻军分军时,李蕴泰留东捻军中,助遵王赖文光流动作战。
1866年捻军在河南许州分军为二,牛宏升留在东捻军中,与赖文光等转战于华中各省。敌人曾拘捕其母,下颍州狱中,使人招降,他坚决拒绝。
1866年,10月至11月间,西捻军和回民叛乱军取得了连克陕西安塞(今安塞南)、延川、绥德等城的胜利。同年12月中旬,西捻军为救援东捻军,由宜川东面的壶口渡过黄河进入山西,回民叛乱军在陕西处于孤军作战的不利地位。在清军节节进逼下,叛乱军转取守势,十分被动,以致鄜州、宜君、三水、绥德等地相继失陷。
曾国藩先后实施“以静制动”、“聚兵防河”的作战方针,都归于破产。1866年12月7日,清政府改任李鸿章为钦差大臣,节制湘淮各军,负责镇压捻军起义。
1867年初,西捻军转战陕西后,经山西洪洞向南穿王屋山入河南济源,再向东北挺进直隶(约今河北),至保定,威胁北京。旋退入河南三河尖,最后进入山东黄河以北﹑运河以东地区,被李鸿章﹑左宗棠军包围。
1867年1月23日,湘军追至临潼东北的新丰镇。捻军派出少数部队诱敌,与湘军且战且退,将湘军诱至十里坡。记名提督杨得胜、总兵萧德扬、提督刘厚基、道员黄鼎等部敌军相继进入伏击圈。捻军诱敌部队立即回马反击,伏军步队从两旁村堡杀出,马队从两翼包抄,将湘军团团包围,湘军阵势大乱。时值风雪弥漫,湘军士卒因连日奔走,疲惫不堪,冻饿交加,士气低落,无心作战,火药又被雨雪浇湿,不能点放。捻军则士气高昂,勇猛冲杀,与湘军展开白刃格斗。半日之内,连斩总兵萧德扬、提督杨得胜、萧集山、萧长清、布政使衔候补道萧德纲等湘军将领,歼灭敌军3000余人,收降数千人,取得了入陕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西捻军在十里坡之战中,始终掌握着战场上的主动权。先是运用流动战术,主动出击,调动敌人,诱敌追击,使敌人疲惫不堪;然后是选择有利战场,预设埋伏,将敌诱至伏击圈,步骑协同,将敌包围;最后通过白刃格斗大获全胜。湘军方面则盲目追击,处处被动,被捻军牵着鼻子走,战斗力被拖垮,最后陷入重围,大败于十里坡。刘蓉也因此被革职回籍。
1867年,西捻军从陕西宜川(位延安市东南)壶口渡黄河,踏冰桥而过,张禹爵领队首先抢渡黄河,焚毁对岸敌垒,进入山西。
1867年6月,左宗棠率师抵潼关。计划分三路进军陕西,将西捻军围歼于渭河以北,北山以南,泾、洛两河以东,黄河以西地带。而西捻军乘清兵未集,倏自宜川踏冰渡黄河,入山西,转战河南、河北,直逼天津,京师震动,因被夺职。旋复奉诏总统前敌各军,追击捻军,遂自陕入山西、直隶、山东。七年六月,会同各军将西捻军攻灭于山东徒骇河。晋太子太保衔。同治七年十月,左宗棠回师抵西安。次年夏击败陕西回民军后进军甘肃。
1867年11月,牛宏升在山东日照境内与清军大战时阵亡。
1867年正月十五日,任柱在安陆(今湖北京山)尹隆河战役大败湘军淮军。 1867年11月19日捻军南攻(目标为苏州)在江苏赣榆遭遇清军,清军将领周盛波重伤,刘铭传也即将战败被俘虏时,任化邦胜利在望时却被部下潘贵升杀害。据说李鸿章在战场上 ,持望远镜瞭望任化邦战技,还边赞美任化邦说[此人可统帅十万马兵之战将!][若肯为我所统帅,是大清鸿福也!] 不料却被身旁刘铭传听到李所言,刘遂誓斩任。余部于次年1月在江苏扬州覆没。
1867年元月张宗禹于西安灞桥大败清军,12月为援助遵王赖文光所率东捻军从陕北南下,经山西至直隶,逼天津,南下山东,被清军包围。次年8月转战至骇河边,下落不明(受陈文指点,与陈大喜一家、骆杰等人潜入随州吴山深处过安乐日子,后来听说化名童子师,隐居于南大港管理区孔庄子)。
1867年冬,因东捻军告急,韩奇峰即率军渡黄河经山西攻入直隶,威胁北京。时东捻军已失败,清廷调集各军围堵西捻军。他率军屡败左宗棠、李鸿章部。
1868年1月,东捻在山东胶莱河寿光战斗全军覆没,赖文光遭俘虏后被杀;西捻进为援救东捻军,一度逼近保定、天津。7月,在山东为淮军围困于鲁西北,恰逢连日大雨,捻骑不能奔驰,西捻溃败。8月在茌平溃败,全军覆没,张宗禹渡徒骇河不知所终,一说投河而死(受陈文指点,与陈大喜一家、骆杰等人潜入随州吴山深处过安乐日子,后来听说化名童子师,隐居于南大港管理区孔庄子)。。至此,捻军起义失败。至此捻军全部失败。
1868年3月,张禹爵 在冀中饶阴(位河北省深县东北)战死。一说是年6月西捻军在直隶(今河北省)山东战场上转战于马夹河与徒骇河之间时为流弹所伤,不治而死。
1868年6月,韩奇峰所部在黄河、运河、徒骇河之间,被清军围困,战败。后隐居河北黄骅(今黄骅市),七十余岁去世。
1868年,东捻军覆灭于扬州,李蕴泰率数百人“曳布为桥”,抢渡运河西岸,由来安、天长,经盱眙而达五河,降于太平军叛徒李昭寿,旋被安徽巡抚英翰捕杀。
1868年11月,左宗棠参加镇压西捻军以后回到西安。陕西大局已定。马化龙父子因此受到凌迟,但不少的回族的生命却得以保全,被安置到平凉。马文禄被迫放弃了战斗,向左宗棠请罪。结果,他和另外8名暴乱领袖被磔,城内居住的回回,除土著者不准移动外,从甘州、关外、西宁、河州、循化及陕西来的回回,共1573人全被屠杀。夜间清军又进城放火,把城内回回5400余人也全部屠杀。在左宗棠的追击下,白彦虎部又由新疆转道至今吉尔吉斯坦共和国境内,他们的后人至今仍生活在那里,称东干族。
捻军起义战争,历时18年,波及皖、鲁、豫、苏、陕等10个省区,歼灭清军及地方团练十万余人,有力地配合了太平天国和北方各地的人民起义,给清朝统治以沉重打击。捻军在长期抗清作战中,形成一套独特的流动战法,常能克敌制胜。但捻军领导者政治目光短浅,未能形成集中统一的领导和指挥,军事上实行流寇主义,忽视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后期又将军力分为两支,作战指导盲动,致被清军各个击破,全军覆没。
最后一支留下太平天国年号的残余捻军袁大魁部,于1869年在陕北保安被左宗棠消灭。
1872年4月,翼王石达开余部李文彩部在贵州大塘覆灭,这是最后一支可以查证的使用太平天国旗号的反清武装,理论上是最后一支太平军。不少学者认为,应以李文彩部的覆灭作为太平天国运动的结束标志。
1874年,在太平天国灭亡十年后,隐匿多年的后期主要将领杨辅清在闽谋划复兴太平天国。被马融和所察,在晋江被捕,押解福州被闽浙总督李鹤年下令凌迟处死。经过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考证,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许多太平军将士及其亲属为躲避清廷迫害,流亡海外。他们远涉重洋,足迹遍布拉美及太平洋部分岛屿。在海外发现了不少太平军将领使用过的佩剑和国内现已十分罕见太平天国时期铸造的纪念金币。
星星草,遍地长,
年年割了年年长;
捻子好象星星草,
年年代代割不了。
星星草,遍地生,
秆细根多锄不清;
捻子好象星星草,
春风一吹又发青。
星星草,撮连撮,
大风大雨侄不了;
捻子好象星星草,
九州八府少不了。
星星草,赛牛毛,
它与长工两相好;
捻子好象星星草,
穷人离它要饿倒。
1869年,捻军彻底失败之后,河南安阳、山东曹州、河北沧州、河间一带的捻子,出入为捻,进则为民,继续打捎均粮。
1872年,在安徽、河南边界藏匿的捻子,积级活动,发动小规模起义。
1876年,雉河集的人民,再度举起捻军旗帜,奋起造反。
1898年,涡阳、蒙城一带,捻军多次组织小规模造反。
1900年,河南汝南一带,晏得仁以捻军为名,率领群众武装反清。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
1865年,僧格林沁率部征伐捻军。张宗禹采取“打围战术”,忽南忽北,忽东忽西,日夜兼程百余公里。僧格林沁性格暴躁,他暴跳如雷,率军数十日不离马鞍,“手疲不能举缰索,以布带束腕,系肩上驭马”,孤军深入,对捻军穷追不舍。就这样,僧格林沁率领的清军一步步被张宗禹诱引至山东曹州。在这里,张宗禹集结重兵,设下北、西、东三面埋伏,以小部兵力诱敌入瓮。僧格林沁果然中计,中了捻军的埋伏,大败而退。这次,轮到张宗禹追赶,僧格林沁逃了。僧格林沁一路逃到高楼寨,捻军紧紧追赶。5月18日晚,僧格林沁率领少数残兵突破捻军重围,逃到吴家店一带。僧格林沁因为受伤,落下马来,潜伏在麦田里。这时候,张皮绠出场了。张皮绠是安徽涡阳人,生于1849年,家境贫寒。他父亲和哥哥参加太平天国运动,追随于捻军首领张乐行。张乐行战死后,张皮绠随母亲投于张宗禹部下。张皮绠奉命搜索残敌。在一片麦田里,张皮绠发现一个身穿黄马褂的清军。当时,张皮绠当然不知道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僧格林沁,就手起刀落,杀死了他。张皮绠还脱掉了此人身上的花翎、株、帽等,穿在自己身上回到了军营中。后来,经过反复辨认,最终确定这位被张皮绠杀死的清军就是僧格林沁。这一年,张皮绠才16岁。而僧格林沁时年55岁。
僧格林沁战死的消息传出去后,清廷上下一片震惊,皆以失去“国之柱石”而惋惜。清廷以亲王的规格为僧格林沁举行了葬礼,同治皇帝和慈禧亲临祭奠,赐谥号“忠”,配享太庙。
从表明上看,僧格林沁只是一个亲王,清王朝在世的亲王远远不止他一个;但实际上,勇哥告诉大家,僧格林沁作为清朝八旗军队的最后一员猛将,他的死亡,意味着清朝八旗军队全面退出历史舞台,湘军、淮军则取而代之,成为清朝政府的主要军事力量。
张皮绠杀死僧格林沁后,由于父亲和兄长战死军中,母亲又病故,家里只有寡嫂,生活拮据。他就离开捻军,回到家中,用带回的银两在老家买了一块田地,改名换姓,娶妻生子,在新兴集开设粮坊做点小生意,过上了不错的日子。但是,有一天,张皮绠酒喝多了,谈起了当年杀死僧格林沁的英勇往事。巧的是,山东巡抚丁宝桢也正派人到这一带搜捕张皮绠,获得了这一信息,就将张皮绠逮捕,还从家中搜出僧格林沁的朝珠。1873年,张皮绠被押解到山东济南,经过审讯后,遭到凌迟处死。时年24岁。
再讲讲以后的事情吧,我和陈大喜没有参与,这是后来张宗禹和陈文兵败逃到随州吴山后向我们说的。
1866年8月,张之万调任漕运总督,因里下河(江苏江北运河以东通称)为江淮财赋要地,而清淮地区又为里下河门户。洪泽湖、成子河(今不详)、六塘河(江苏宿迁县东,泗阳县北)皆清淮要地,张之万调重兵设防,又调湘军洋枪队三千余人与清淮炮船相辅。十二月,东捻起义军突破六塘河,占领盐河两岸,准备与西捻会师。张之万檄总兵姚广武、张从龙配合水陆各军,攻打东捻义军。赖文光被俘,。东捻军全军覆没。张之万因镇压捻军有“功”,赏头品顶戴花翎。
1866年9月,联军突破颍河上游贾鲁河防线。曾国藩因围剿不力被清廷撤免钦差大臣,李鸿章继其任。
1866年9月,左宗棠接任陕甘总督,左宗棠深知回民军和捻军联合后更加难以对付。因此,他向清廷进陈方略说:“方今所患者,捻匪回逆耳。以地形论,中原为重,关陇为轻;以平贼论,剿捻宜急,剿回宜缓;以用兵次第论,欲靖西陲,必先清腹地,然后客军无后顾之忧,饷道免中梗之患。”又说:“进兵陕西,必先清关外之贼,进兵甘肃,必先清陕西之贼,驻兵兰州,必先清各路之贼,然后饷道常通,师行无梗,得以一意进剿,可免牵掣之虞。”这个方略的核心是“先捻后回”、“先秦后陇”,关键则是“不令捻回合势”。
1866年10月,捻军分东西两路,韩奇峰率西捻军入西北,联合回民起义,直扑西安,歼湘军十三营。
1866年10月,为了彻底摆脱清军的围攻,捻军在河南许州(今许昌)分成东西两支。东捻由赖文光率领,约10多万人,继续战斗在中原地区。西捻由张宗禹率领,约6万人,挺进西北,与西北回民起义军会合,目的是使两军成犄角之势,互相支援。没料到,在总形势不利的情况下,兵力分散,恰恰给敌人留下了各个击破的空子,清军采取“扼地兜剿”战略,以绝对优势的兵力,把捻军逼入险地包围。然后,四面兜剿。结果,东捻军先后在河南、湖北、山东寿光等地多次失利。西捻军转战于直隶、山东、河南一带,力量逐渐削弱。
捻军方面虽然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长时间不停顿地流动作战,使部队得不到必要的休整和补充,同时又得不到任何友军的支援,战略上的被动局面日益严重。捻军领袖赖文光等深感“独立难支,孤军难立”,试图改变这一被动局面,于是在1866年10月决定将捻军一分为二,由张宗禹、张禹爵、邱远才等率部分捻军西进陕甘,联络陕甘回民起义军,以为犄角之势,是为西捻军。由赖文光、任化邦、李允等率部分捻军留在中原地区,与敌周旋,是为东捻军。
西捻军约有3万余人。在张宗禹等的率领下,1866年10月由豫东经许州、洛阳、陕州(今三门峡市西)、阌乡(今灵宝西北),于11月9日进入陕西华阴县境。署理陕西巡抚刘蓉当时正率14万湘军在陕甘交界处堵击回民起义军,在得知捻军入陕后,感到形势严重,请求清政府速派援兵。但左宗棠(刚被任命为陕甘总督)借口筹备粮饷,停兵湖北,踌躇不前。清军援军难以很快入陕,为西捻军的作战行动提供了有利条件。
西捻军进入华阴后,立即西进华州(今华县)、渭南。刘蓉不得不将所部东调,对付捻军。11月14日,提督刘厚基率兵3000人由渭南东进,在赤水镇与捻军遭遇,一触即溃,败退渭南。25日,知府唐炯指挥湘军各营,分兵三路再次发动进攻。捻军于华州敖水东面的树林里设伏,大败湘军,歼敌近千人。
初战获胜后,西捻军乘胜西进,于12月14日进抵西安东面的灞桥镇。然后折向东南,占领蓝田县的泄湖、蓝桥等地。为了调动西安清军,后又佯趋商州(今商县)、雒南(今洛南)。待清军东向追击,捻军又北走渭南,并虚造东攻潼关之势。当湘军北上堵截时,捻军又迅速西进,摆出攻打西安的架势,并在灞桥十里坡周围村庄设下伏兵,布好伏击圈,等待敌军到来。与陕甘回民军相互配合,取得灞桥伏击战(参见灞桥之战)、进军陕北等作战的胜利,后闻东捻军被围,转兵东进救援,经山西、河南、进入直隶,于饶阳(今属河北)之战失利后,继续转战于山东、河北地区。但东捻军转战于河南、湖北、山东地区,遭李鸿章淮军围追堵截,日趋被动。
捻军梁王张宗禹等部进入陕西时,原来已经退到甘肃的陕西回民造反军又纷纷东下,与捻军协同战斗。“捻回合势”曾造成西北反清革命形势的高潮。甘肃回民叛乱军的迅猛发展,在甘肃形成了以金积堡、河州、西宁、肃州为中心的四个反清基地,起义领袖为马化龙、马占鳌、马桂源、马文禄。
1866年秋捻军在河南许州(今许昌市)分军时,张禹爵是西捻军中仅次于张宗禹的将领。张宗禹“善谋”,他以“善战”著称。
1866年捻军分军时,李蕴泰留东捻军中,助遵王赖文光流动作战。
1866年捻军在河南许州分军为二,牛宏升留在东捻军中,与赖文光等转战于华中各省。敌人曾拘捕其母,下颍州狱中,使人招降,他坚决拒绝。
1866年,10月至11月间,西捻军和回民叛乱军取得了连克陕西安塞(今安塞南)、延川、绥德等城的胜利。同年12月中旬,西捻军为救援东捻军,由宜川东面的壶口渡过黄河进入山西,回民叛乱军在陕西处于孤军作战的不利地位。在清军节节进逼下,叛乱军转取守势,十分被动,以致鄜州、宜君、三水、绥德等地相继失陷。
曾国藩先后实施“以静制动”、“聚兵防河”的作战方针,都归于破产。1866年12月7日,清政府改任李鸿章为钦差大臣,节制湘淮各军,负责镇压捻军起义。
1867年初,西捻军转战陕西后,经山西洪洞向南穿王屋山入河南济源,再向东北挺进直隶(约今河北),至保定,威胁北京。旋退入河南三河尖,最后进入山东黄河以北﹑运河以东地区,被李鸿章﹑左宗棠军包围。
1867年1月23日,湘军追至临潼东北的新丰镇。捻军派出少数部队诱敌,与湘军且战且退,将湘军诱至十里坡。记名提督杨得胜、总兵萧德扬、提督刘厚基、道员黄鼎等部敌军相继进入伏击圈。捻军诱敌部队立即回马反击,伏军步队从两旁村堡杀出,马队从两翼包抄,将湘军团团包围,湘军阵势大乱。时值风雪弥漫,湘军士卒因连日奔走,疲惫不堪,冻饿交加,士气低落,无心作战,火药又被雨雪浇湿,不能点放。捻军则士气高昂,勇猛冲杀,与湘军展开白刃格斗。半日之内,连斩总兵萧德扬、提督杨得胜、萧集山、萧长清、布政使衔候补道萧德纲等湘军将领,歼灭敌军3000余人,收降数千人,取得了入陕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西捻军在十里坡之战中,始终掌握着战场上的主动权。先是运用流动战术,主动出击,调动敌人,诱敌追击,使敌人疲惫不堪;然后是选择有利战场,预设埋伏,将敌诱至伏击圈,步骑协同,将敌包围;最后通过白刃格斗大获全胜。湘军方面则盲目追击,处处被动,被捻军牵着鼻子走,战斗力被拖垮,最后陷入重围,大败于十里坡。刘蓉也因此被革职回籍。
1867年,西捻军从陕西宜川(位延安市东南)壶口渡黄河,踏冰桥而过,张禹爵领队首先抢渡黄河,焚毁对岸敌垒,进入山西。
1867年6月,左宗棠率师抵潼关。计划分三路进军陕西,将西捻军围歼于渭河以北,北山以南,泾、洛两河以东,黄河以西地带。而西捻军乘清兵未集,倏自宜川踏冰渡黄河,入山西,转战河南、河北,直逼天津,京师震动,因被夺职。旋复奉诏总统前敌各军,追击捻军,遂自陕入山西、直隶、山东。七年六月,会同各军将西捻军攻灭于山东徒骇河。晋太子太保衔。同治七年十月,左宗棠回师抵西安。次年夏击败陕西回民军后进军甘肃。
1867年11月,牛宏升在山东日照境内与清军大战时阵亡。
1867年正月十五日,任柱在安陆(今湖北京山)尹隆河战役大败湘军淮军。 1867年11月19日捻军南攻(目标为苏州)在江苏赣榆遭遇清军,清军将领周盛波重伤,刘铭传也即将战败被俘虏时,任化邦胜利在望时却被部下潘贵升杀害。据说李鸿章在战场上 ,持望远镜瞭望任化邦战技,还边赞美任化邦说[此人可统帅十万马兵之战将!][若肯为我所统帅,是大清鸿福也!] 不料却被身旁刘铭传听到李所言,刘遂誓斩任。余部于次年1月在江苏扬州覆没。
1867年元月张宗禹于西安灞桥大败清军,12月为援助遵王赖文光所率东捻军从陕北南下,经山西至直隶,逼天津,南下山东,被清军包围。次年8月转战至骇河边,下落不明(受陈文指点,与陈大喜一家、骆杰等人潜入随州吴山深处过安乐日子,后来听说化名童子师,隐居于南大港管理区孔庄子)。
1867年冬,因东捻军告急,韩奇峰即率军渡黄河经山西攻入直隶,威胁北京。时东捻军已失败,清廷调集各军围堵西捻军。他率军屡败左宗棠、李鸿章部。
1868年1月,东捻在山东胶莱河寿光战斗全军覆没,赖文光遭俘虏后被杀;西捻进为援救东捻军,一度逼近保定、天津。7月,在山东为淮军围困于鲁西北,恰逢连日大雨,捻骑不能奔驰,西捻溃败。8月在茌平溃败,全军覆没,张宗禹渡徒骇河不知所终,一说投河而死(受陈文指点,与陈大喜一家、骆杰等人潜入随州吴山深处过安乐日子,后来听说化名童子师,隐居于南大港管理区孔庄子)。。至此,捻军起义失败。至此捻军全部失败。
1868年3月,张禹爵 在冀中饶阴(位河北省深县东北)战死。一说是年6月西捻军在直隶(今河北省)山东战场上转战于马夹河与徒骇河之间时为流弹所伤,不治而死。
1868年6月,韩奇峰所部在黄河、运河、徒骇河之间,被清军围困,战败。后隐居河北黄骅(今黄骅市),七十余岁去世。
1868年,东捻军覆灭于扬州,李蕴泰率数百人“曳布为桥”,抢渡运河西岸,由来安、天长,经盱眙而达五河,降于太平军叛徒李昭寿,旋被安徽巡抚英翰捕杀。
1868年11月,左宗棠参加镇压西捻军以后回到西安。陕西大局已定。马化龙父子因此受到凌迟,但不少的回族的生命却得以保全,被安置到平凉。马文禄被迫放弃了战斗,向左宗棠请罪。结果,他和另外8名暴乱领袖被磔,城内居住的回回,除土著者不准移动外,从甘州、关外、西宁、河州、循化及陕西来的回回,共1573人全被屠杀。夜间清军又进城放火,把城内回回5400余人也全部屠杀。在左宗棠的追击下,白彦虎部又由新疆转道至今吉尔吉斯坦共和国境内,他们的后人至今仍生活在那里,称东干族。
捻军起义战争,历时18年,波及皖、鲁、豫、苏、陕等10个省区,歼灭清军及地方团练十万余人,有力地配合了太平天国和北方各地的人民起义,给清朝统治以沉重打击。捻军在长期抗清作战中,形成一套独特的流动战法,常能克敌制胜。但捻军领导者政治目光短浅,未能形成集中统一的领导和指挥,军事上实行流寇主义,忽视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后期又将军力分为两支,作战指导盲动,致被清军各个击破,全军覆没。
最后一支留下太平天国年号的残余捻军袁大魁部,于1869年在陕北保安被左宗棠消灭。
1872年4月,翼王石达开余部李文彩部在贵州大塘覆灭,这是最后一支可以查证的使用太平天国旗号的反清武装,理论上是最后一支太平军。不少学者认为,应以李文彩部的覆灭作为太平天国运动的结束标志。
1874年,在太平天国灭亡十年后,隐匿多年的后期主要将领杨辅清在闽谋划复兴太平天国。被马融和所察,在晋江被捕,押解福州被闽浙总督李鹤年下令凌迟处死。经过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考证,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许多太平军将士及其亲属为躲避清廷迫害,流亡海外。他们远涉重洋,足迹遍布拉美及太平洋部分岛屿。在海外发现了不少太平军将领使用过的佩剑和国内现已十分罕见太平天国时期铸造的纪念金币。
星星草,遍地长,
年年割了年年长;
捻子好象星星草,
年年代代割不了。
星星草,遍地生,
秆细根多锄不清;
捻子好象星星草,
春风一吹又发青。
星星草,撮连撮,
大风大雨侄不了;
捻子好象星星草,
九州八府少不了。
星星草,赛牛毛,
它与长工两相好;
捻子好象星星草,
穷人离它要饿倒。
1869年,捻军彻底失败之后,河南安阳、山东曹州、河北沧州、河间一带的捻子,出入为捻,进则为民,继续打捎均粮。
1872年,在安徽、河南边界藏匿的捻子,积级活动,发动小规模起义。
1876年,雉河集的人民,再度举起捻军旗帜,奋起造反。
1898年,涡阳、蒙城一带,捻军多次组织小规模造反。
1900年,河南汝南一带,晏得仁以捻军为名,率领群众武装反清。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