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 化石库
爬行类之后进化出了哺乳类,当中经历了一个过渡类群叫做似哺乳爬行动物,顾名思义就是像哺乳动物的爬行类,进步之处在于出现了牙齿功能与类别的分化,比如云南的卞氏兽化石就已显示出了4颗门牙和多颗大牙。在中生代出现的哺乳动物我们称作食虫类(无盲肠动物),体形和现代的老鼠相近,灵长类就是由食虫目动物演化而来的,而灵长类的一支又演变为马上要介绍的古猿。
恐龙时代结束进入新生代,这一时期哺乳动物因为自身恒温c哺乳的特点能够很好适应环境,而且没有恐龙的压制,所以迅速取代霸主的地位。(早期出现了很多大型哺乳动物,比如猛犸象,剑齿虎,剑齿象,三趾马等等,后期因为环境变化或是进化不足逐渐灭绝。)中生代末期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撞击造成的青藏高原的隆升直接改变了亚洲乃至世界的气候环境,进而影响各地动c植物分布,云南的地理和气候格局也不例外。
接下来是表现的是云南丛林景观,类似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但早在800万年前我们北部的昭通就是这样的景象,而且气候比现在更加温暖湿润,非常适合哺乳动物的生存,所以昭通可以说是一个珍贵的“化石库”,其中发现的距今620到610万年的古猿头骨化石表明包括云南在内的中国西南地区可能是古猿的“避难所”,因为同一时期欧亚大陆其他地区的古猿由于气候恶化已经绝灭了。
昭通市昭阳区博物馆介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与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开展昭通古猿环境变迁的研究,将云南古猿化石地点与西瓦立克地区和非洲的中新世古猿地点的植物群区划和碳同位素等相关结果进行了系统对比,结果显示,西瓦立克地区从森林到草地的生态转变比非洲的要晚得多,而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的云南在整个晚中新世期间一直以森林为主,生态环境没有明显的变化,这可以解释为青藏高原隆起与亚洲季风气候的形成以及全球气候变冷共同作用,使云南在地理上和气候上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湿热环境区域,延缓了干冷气候开始的时间,为欧亚大陆中新世古猿提供了一个独特的避难所,这一结论与其它动植物化石研究结论一致,为探讨古猿的演化和绝灭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从研究的粘土矿物学指示云南昭通盆地中新世古猿生活在温热和潮湿环境,从粘土矿物学c元素地球化学分析为主,探讨了欧亚大陆其他地区古猿都灭绝后,昭通盆地是作为欧亚大陆中新世古猿们最后避难所的形成原因和机制。
在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一个废弃的砖厂煤坑,陆续发现亚洲最早的中华乳齿象化石c600万年前古猿头骨化石c欧亚大陆最大的水獭化石,及云南芡实等动植物新属c新种化石日,走近被称之为600万年前的物种避难所的昭通水塘坝古生物化石地,原本的矿槽虽蓄有深深的积水,但仍然可见完整而清晰的地层剖面,褐煤层中还夹杂有细碎螺蛳壳。
2009年,科学家在水塘坝发现距今600万年的古猿头骨化石,引起国内外轰动,随后,科研人员在此地开展多次化石采掘,发现古象骨架c古猿头骨及其他哺乳动物化石累计5000余件,并确认c发表了亚洲最早的中华乳齿象c欧亚大陆最大的水獭c中国南方最完整的剑齿象化石群c皱皮花椒c云南芡实等动植物新属c新种化石。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介绍水塘坝出土的化石地层距今约620一600万年,此区域出土的化石成果丰硕,构成了珍贵的晚中新世的化石库,其中,昭通古猿化石的发现弥足珍贵,表明包括云南在内的中国西南地区可能是古猿演化的避难所,昭通古象化石群的发现,说明600万年前的昭通是旧的动物灭绝c新的动物崛起的重要活动地带。
出土的这一个古猿头骨化石,属幼年个体,面部基本完整c保存状况极佳,仅有微小的变形。它的眼眶呈圆角方形且宽大于高c眉脊明显开始发育c中面部宽短c突颌程度较弱,这几项特征使其更接近最早的人类祖先,且经过对多项特征的甄别,排除了其与猩猩的关系,而东南亚c南亚地区发现的古猿(西瓦古猿,科拉特古猿等)才可能是猩猩的祖先,多项特征表明,昭通水塘坝古猿头骨可能代表一个新种,但目前还需要更多的化石证据来证实,特别是需要发现成年头骨和头后骨骼来证实,与云南其他地区发现的古猿相比,昭通的头骨标本更接近禄丰古猿,因而被暂时归入禄丰古猿属,是禄丰古猿属的一个新种。
最初目的是寻找从猿到人过渡时期的人类起源缺环,可找到了古猿头骨,还意外发现昭通剑齿象c中华乳齿象c似獾泰国水獭等伴生动物,这一系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奠定了水塘坝可能成为我国南方最晚中新世时期地质c古脊椎动物和古气候研究典型地点的地位,今后,科研人员还将对以水塘坝为代表的昭通褐煤盆地进行更加深入的挖掘和研究,不断探索动物群演化和早期人类起源的环境背景,当地计划将水塘坝打造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把水塘坝遗址保护和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促进这块古老的土地焕发出无限的生机。
云南昭通发现最大“水鬼”化石复原身长2米,并将其命名为似“獾泰国水獭”,水獭,俗称“水鬼”,是一种肉食性动物,人们在江河游泳时,如果不慎遇到,有可能会因此致命,水獭犬齿锋利,而且肌肉发达,在水中力量特别大,它们往往会先咬破脚,放血,然后撕扯进水,由于成人力量较大,逃生几率相对大一些,但小孩就不容易了,这也是为什么水鬼传说都是小孩遇到。
这是目前欧亚大陆发现的体型最大c保存最完整的水獭化石之一,这一类群最早发现于泰国,头骨牙齿既像獾又像水獭,是水獭亚科最古老的支系之一,在东亚地区已经灭绝,复原体重大于50公斤,是现生水獭的约2倍,与狼相似,身长15到2米,半水生的食肉动物,上下颌骨大且有力,适合咀嚼大型水生螺壳和贝类,化石发现者c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人员介绍,以前发现的晚中新世时期水獭化石不但记录少,标本也极其破碎,多是一些零散的牙齿,而新发现的这一水獭化石,是几乎完整的化石组合标本,比泰国的同类标本晚了大约600万年,而共同祖先可能追溯至1800万年前。
昭通水塘坝古生物化石地是亚洲发现早期人类起源缺环的关键地区之一,它打开了一扇面向600万年前亚热带生态系统的窗口,通过对昭通水塘坝出土的巨型水獭下颌骨化石进行高精度ct扫描c计算机模拟研究他的咬合和咀嚼功能c以及与现生13种水獭中的10种比较得出的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这一大小似狼的600万年前史前食肉动物水獭下颌骨比预期的要坚固得多,意味它具有超强的咬合能力,比以往发现的任何同类的捕食能力都要强,除食用大型螺c蛤等软体动物外,还捕食鸟类c小型哺乳动物等,这种强大的能力加上超大的体型,使其成为当时华南沼泽湿地中其他动物难以对付的超级霸主,对600万年前昭通水塘坝水獭的生活环境,水塘坝水獭生活在浅的湖泊和沼泽环境中,周边生长着常绿和茂密的森林,水塘坝生活着多样化的水生动物群,包括鱼类c龟鳖类c螺蚌类c蛙类及不同种类的水鸟,成为水獭的捕食对象,水獭强有力的捕食能力使它比其他捕食者更有优势猎食获取水中猎物,新的研究提出了关于下颌与食物硬度无关而与体型大小相关观点,现生水獭会使用石头工具以自己的胸脯作为平台压碎食物,因而下颌咬合力变得较弱,而原始的水獭强壮的下颌可能意味着它没有使用工具的能力,配上巨型的身体尺寸,这足以说明他很可能是一个顶级的捕食者。
如今,这里仍充满许多未解之谜。
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
恐龙时代结束进入新生代,这一时期哺乳动物因为自身恒温c哺乳的特点能够很好适应环境,而且没有恐龙的压制,所以迅速取代霸主的地位。(早期出现了很多大型哺乳动物,比如猛犸象,剑齿虎,剑齿象,三趾马等等,后期因为环境变化或是进化不足逐渐灭绝。)中生代末期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撞击造成的青藏高原的隆升直接改变了亚洲乃至世界的气候环境,进而影响各地动c植物分布,云南的地理和气候格局也不例外。
接下来是表现的是云南丛林景观,类似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但早在800万年前我们北部的昭通就是这样的景象,而且气候比现在更加温暖湿润,非常适合哺乳动物的生存,所以昭通可以说是一个珍贵的“化石库”,其中发现的距今620到610万年的古猿头骨化石表明包括云南在内的中国西南地区可能是古猿的“避难所”,因为同一时期欧亚大陆其他地区的古猿由于气候恶化已经绝灭了。
昭通市昭阳区博物馆介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与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开展昭通古猿环境变迁的研究,将云南古猿化石地点与西瓦立克地区和非洲的中新世古猿地点的植物群区划和碳同位素等相关结果进行了系统对比,结果显示,西瓦立克地区从森林到草地的生态转变比非洲的要晚得多,而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的云南在整个晚中新世期间一直以森林为主,生态环境没有明显的变化,这可以解释为青藏高原隆起与亚洲季风气候的形成以及全球气候变冷共同作用,使云南在地理上和气候上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湿热环境区域,延缓了干冷气候开始的时间,为欧亚大陆中新世古猿提供了一个独特的避难所,这一结论与其它动植物化石研究结论一致,为探讨古猿的演化和绝灭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从研究的粘土矿物学指示云南昭通盆地中新世古猿生活在温热和潮湿环境,从粘土矿物学c元素地球化学分析为主,探讨了欧亚大陆其他地区古猿都灭绝后,昭通盆地是作为欧亚大陆中新世古猿们最后避难所的形成原因和机制。
在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一个废弃的砖厂煤坑,陆续发现亚洲最早的中华乳齿象化石c600万年前古猿头骨化石c欧亚大陆最大的水獭化石,及云南芡实等动植物新属c新种化石日,走近被称之为600万年前的物种避难所的昭通水塘坝古生物化石地,原本的矿槽虽蓄有深深的积水,但仍然可见完整而清晰的地层剖面,褐煤层中还夹杂有细碎螺蛳壳。
2009年,科学家在水塘坝发现距今600万年的古猿头骨化石,引起国内外轰动,随后,科研人员在此地开展多次化石采掘,发现古象骨架c古猿头骨及其他哺乳动物化石累计5000余件,并确认c发表了亚洲最早的中华乳齿象c欧亚大陆最大的水獭c中国南方最完整的剑齿象化石群c皱皮花椒c云南芡实等动植物新属c新种化石。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介绍水塘坝出土的化石地层距今约620一600万年,此区域出土的化石成果丰硕,构成了珍贵的晚中新世的化石库,其中,昭通古猿化石的发现弥足珍贵,表明包括云南在内的中国西南地区可能是古猿演化的避难所,昭通古象化石群的发现,说明600万年前的昭通是旧的动物灭绝c新的动物崛起的重要活动地带。
出土的这一个古猿头骨化石,属幼年个体,面部基本完整c保存状况极佳,仅有微小的变形。它的眼眶呈圆角方形且宽大于高c眉脊明显开始发育c中面部宽短c突颌程度较弱,这几项特征使其更接近最早的人类祖先,且经过对多项特征的甄别,排除了其与猩猩的关系,而东南亚c南亚地区发现的古猿(西瓦古猿,科拉特古猿等)才可能是猩猩的祖先,多项特征表明,昭通水塘坝古猿头骨可能代表一个新种,但目前还需要更多的化石证据来证实,特别是需要发现成年头骨和头后骨骼来证实,与云南其他地区发现的古猿相比,昭通的头骨标本更接近禄丰古猿,因而被暂时归入禄丰古猿属,是禄丰古猿属的一个新种。
最初目的是寻找从猿到人过渡时期的人类起源缺环,可找到了古猿头骨,还意外发现昭通剑齿象c中华乳齿象c似獾泰国水獭等伴生动物,这一系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奠定了水塘坝可能成为我国南方最晚中新世时期地质c古脊椎动物和古气候研究典型地点的地位,今后,科研人员还将对以水塘坝为代表的昭通褐煤盆地进行更加深入的挖掘和研究,不断探索动物群演化和早期人类起源的环境背景,当地计划将水塘坝打造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把水塘坝遗址保护和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促进这块古老的土地焕发出无限的生机。
云南昭通发现最大“水鬼”化石复原身长2米,并将其命名为似“獾泰国水獭”,水獭,俗称“水鬼”,是一种肉食性动物,人们在江河游泳时,如果不慎遇到,有可能会因此致命,水獭犬齿锋利,而且肌肉发达,在水中力量特别大,它们往往会先咬破脚,放血,然后撕扯进水,由于成人力量较大,逃生几率相对大一些,但小孩就不容易了,这也是为什么水鬼传说都是小孩遇到。
这是目前欧亚大陆发现的体型最大c保存最完整的水獭化石之一,这一类群最早发现于泰国,头骨牙齿既像獾又像水獭,是水獭亚科最古老的支系之一,在东亚地区已经灭绝,复原体重大于50公斤,是现生水獭的约2倍,与狼相似,身长15到2米,半水生的食肉动物,上下颌骨大且有力,适合咀嚼大型水生螺壳和贝类,化石发现者c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人员介绍,以前发现的晚中新世时期水獭化石不但记录少,标本也极其破碎,多是一些零散的牙齿,而新发现的这一水獭化石,是几乎完整的化石组合标本,比泰国的同类标本晚了大约600万年,而共同祖先可能追溯至1800万年前。
昭通水塘坝古生物化石地是亚洲发现早期人类起源缺环的关键地区之一,它打开了一扇面向600万年前亚热带生态系统的窗口,通过对昭通水塘坝出土的巨型水獭下颌骨化石进行高精度ct扫描c计算机模拟研究他的咬合和咀嚼功能c以及与现生13种水獭中的10种比较得出的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这一大小似狼的600万年前史前食肉动物水獭下颌骨比预期的要坚固得多,意味它具有超强的咬合能力,比以往发现的任何同类的捕食能力都要强,除食用大型螺c蛤等软体动物外,还捕食鸟类c小型哺乳动物等,这种强大的能力加上超大的体型,使其成为当时华南沼泽湿地中其他动物难以对付的超级霸主,对600万年前昭通水塘坝水獭的生活环境,水塘坝水獭生活在浅的湖泊和沼泽环境中,周边生长着常绿和茂密的森林,水塘坝生活着多样化的水生动物群,包括鱼类c龟鳖类c螺蚌类c蛙类及不同种类的水鸟,成为水獭的捕食对象,水獭强有力的捕食能力使它比其他捕食者更有优势猎食获取水中猎物,新的研究提出了关于下颌与食物硬度无关而与体型大小相关观点,现生水獭会使用石头工具以自己的胸脯作为平台压碎食物,因而下颌咬合力变得较弱,而原始的水獭强壮的下颌可能意味着它没有使用工具的能力,配上巨型的身体尺寸,这足以说明他很可能是一个顶级的捕食者。
如今,这里仍充满许多未解之谜。
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