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53.废立
此为防盗章, 购买比例50, 比例不足的小天使等6个小时再来吧
我可爱又萌萌哒的外甥小小昭就这么变成未来“内弭父兄,外抚诸侯”的召公姬奭了?!
子姝派人给殷都报喜的时候,她才刚生完孩子,只来得及自己取了一个“昭”字当小名。
因为祭名是武丁的高宗也名昭, 所以比干和帝乙给外甥的昵称都是小小昭。
比干以为姬昌会直接将姬昭作为太好的儿子的名字, 想不到他另外取了一个名字叫姬奭。
召公姬奭,和周公姬旦一样在大周初期奠定了此朝基础的重要人物,可以说大周没有周公姬旦和召公姬奭, 国祚或许不会那么绵长。
看着子受和姬奭两个人玩得开心, 比干心中那股违和感真是挥之不去。
大概是终于确定了太子, 放下了一件心事, 看着聪慧可爱的小外甥, 帝乙又有了新的想法。
周部对他们来说是个威胁, 如果能让姬奭成为世子, 那就太好了。
只可惜,这真的是想想都不可能。
在姬奭前面,还有十个太娰所出的公子, 即使世子姬邑没了,还有九个嫡子在前头等着呢。
不过不能将姬奭封为世子, 不代表大商不能做其他的事情。
太好出身大商王室,大商对于周部来说是上邦c大邑, 在某些时候, 大商的命令还是能行的。
比干参考了一下汉朝的推恩令, 然后修改一下就在大朝会上提出来了。
他不怕把事情闹大,就怕事情闹不大。
他主要针对的是姬昌,当然,要是能把其他的不同姓的方国也削弱那就更好了。
太好是被姬昌以正妻礼娶回去的,那姬奭自然也是嫡子。
周部的世子是姬邑,那意味着日后整个周部都属于姬邑,其他的儿子,甭管是嫡是庶都没资格再继续享受人上人的生活。
周部又不是大商,有足够的封邑封给王室成员。
比干也没说一定要姬昌把周部平分给剩余的儿子,他只是提议由王室补发给子姝一块封邑,然后转由姬奭继承。
由于子姝嫁给了姬昌变成了太好,所以那块封邑就定在周部领土边上。
比干会特别好心地给姬昌送人送地送钱吗?那必然是不可能的。
从季历开始,周部一直在朝外扩张,打着为国君效命的名头,不知扩充了多少土地。
远在殷都的商王能怎么办呢?他们也很无奈啊!
当然,虽然知道周人私底下吞了不少的地盘,为了面上好看,大商表面上的封邑图几乎没有太大的改动。
比干提出在周部边上给太好划一块地,用的图还是没有更新过的版本,这就意味着,说是大商出地,实际上还是割裂周部本身的土地。
姬昌还不能反驳,难道他能说自家的地盘比从前大了不知多少,大商给出的地图是错误的吗?
真要这么回答,一句“周人到底有何居心”下来,他们家就能完了。
姬昌的内心现在几乎是崩溃的。
年岁尚小,还和子受混在一块儿玩的姬奭不知道自己将会接到一份儿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当然也有可能是毒药。
如果是周公制定周礼,用父系制完全取代母系制以后,比干的提议可能会遭到很多人的抗议,但是在现在,母系的力量是能和父系分庭抗礼的。
大商有许多女子为官,先帝们的女儿有有受封的存在,比干心疼妹妹,主动建议大商划出封邑根本找不出错来。
在别人看来,姬姓是一家,划一块地给姬奭,难道周部就少了几块肉吗?
答案显然是不是的。
就这样,在比干的胡搅蛮缠之下,姬奭成功割走了周部实际掌控的一块地,变成了他的封邑。
这件事通过之后,他还故作好意地表示他家外甥有了封邑,但是前头姬昌除了世子以外的其他嫡子就受委屈了。
世子姬邑坐拥周部,姬奭有大商这个母家撑腰,姬昌的其他嫡子日后还是要给大哥当牛做马才能保住如今的身份地位,想想也实在是虐。
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姬昌另外给其他几个嫡子也割上几块地当封邑,要不然对其他嫡子一点都不公平。
姬昌:我是谁?我在哪里?我现在在做什么?
比干的提法不可谓不毒,姬昌要是答应了,就等着几代以后周部完全分家吧。
但是就算他没有同意,这个提议提出来,就代表着有人会动心。
谁说兄弟几个都是同一个妈生的就没事儿了?除非爹娘一点都不偏心,否则的话,这兄弟几个不可能不会闹矛盾。
典型代表就是历史上的管叔鲜蔡叔度叛乱,他们俩还是武王姬发的亲弟弟c周公姬旦的亲哥哥呢,该叛乱的时候不是一点都不手软吗?
说是不服气姬旦辅政,认为他操控成王,但是只从他们不惜联合帝辛之子武庚同时发动叛乱来看,他们对周王之位是相当有觊觎之心的。
那个时候周朝已经一统天下,“封建亲戚c以藩屏周”,管叔鲜c蔡叔度都是小国的一国之君,一方诸侯,就这样还心存不服呢。
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就是这么个道理。
其实单纯是这样也没什么,顶多以后姬奭在家里的日子不好过点儿,这样更容易让他偏向母族,但是问题就在于周人里面出了一个神队友。
周部世子姬邑是个纯孝之人,还友爱兄弟,其实这没什么,但是他听完比干的提议以后发表的那个说明,就令人十分震惊了。
姬邑表示他作为世子能继承周部,其余兄弟一点东西都得不到确实对他们不公平,尤其是现在还有一个姬奭作为对比存在。
简而言之,姬邑被比干的那个提议说动了。
虽然姬邑听完以后十分感动,但是姬昌还是坚定地拒绝了。
姬昌:我怀疑我可能有一个假世子,或者我家世子脑袋里是一颗假脑子。
再怎么样,姬奭也是姬昌的亲儿子,只要他不靠近母族这一方,姬昌还是能容下他的。
但是,其他人就不一定了。
比干一直以为《封神演义》里说的帝辛力大无穷是特意夸大的,但是没想到,还真有这种武力值天生爆表的猛人。
在帝乙带着三个儿子和比干,拉着姬昌一家三口人“共叙天伦”的时候,宫殿的大梁塌了。
眼看着就是分分钟大家一起玩完儿的节奏,小太子子受站了起来。
王宫饮食的营养好,子受长得也快,虽然只有六岁,但是看起来就跟个岁的人似的。
但是再怎么样,他也只是个孩子。
可是子受居然顶住了,留下了足够的时间让大家一起跑。
虽然会宴的人数比较少,一群人待的房间不算太大,但是梁柱的分量还是很可观的。
子受最后若无其事地走出来,顶多脸上因为刚才用力过猛涨得通红。
大商王宫的建造当然不是豆腐渣工程,那根大梁需要三个壮汉才能抬起来,就算是所谓的大力士,要顶住也很费劲,子受这么小的一个人,居然能抗住这个,实在是令人惊讶。
最后经过检验,比干终于相信这个世上有子受这种“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抚梁易柱之力”的神人。
话说左传之类的史书上记载的居然不是夸张的说法吗?!
子受顶住的那个梁重量大概将近九鼎中任意一鼎的一半,不算很重,但也绝对不轻。
可以说子受是天生神力,而且他现在还小,等到长大以后,搬动九鼎是绝对没问题的。
大商的太子是个天资聪颖的小孩,文能过目不忘,武能抚梁易柱,这个消息很快就传遍了王畿地区以及各大方国c封邑。
天生条件就好的子受把他的两个哥哥,还有后头出生的那个名为子期的庶子弟弟都给比成了渣渣。
大概是因为天生神力的原因,子受的身体状况一直比他的兄弟们好,就连帝乙一直担心的早夭都和他扯不上关系。
姬昌等人回到周部以后,大商这边就刻意将比干在朝堂上提出的分邑之法传了过去,虽然面上似乎周部依然风平浪静,但是实际上,还是有波澜兴起的。
二公子姬发向来比他的兄长要有决断,姬邑虽为世子,但是仁弱有余,魄力不足,如果是太平盛世,他当世子当然是众望所归,但是在周部和大商关系紧张c蠢蠢欲动的现在,不少人对姬邑是不满的。
他们两人只差了两岁,姬发当世子也不算是动摇根基,而且周部先主季历就是其父古公亶父的幼子,季历的两个兄长自认比不上弟弟,主动让位,周人觉得世子之位从姬邑身上变更一下也不成大问题。
原先有人闹腾着换世子,现在就改了目标,不如给几位公子都来个封邑好了。
姬昌一时之间真是一个头两个大,不胜其烦。
子干日记:
推恩令真是一个大杀器一(vc)一 !
而这些学校,招收的一般都是贵族子弟。
贵族子弟有专门的学校,就意味着许多贵族子弟,乃至于王族,在家中都不会得到系统c成体系的教导,即使是在幼时,有老师专门教导的也不多。
帝乙目前只有三个儿子,虽然嫡庶有别,但是他们说白了是一母同胞,子受是王后养育的,母子情分自不必说。
子受是王后的幼子,而且正是因为他的存在,王后才能被封后,虽然前头两个儿子起了铺垫作用,但是王后再次怀上子受,才是帝乙下定决心立她为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即使对前头两个被称为庶子的儿子有亏欠之心,王后对子受这个幼子依然是最为宠爱的。
王后是如此,帝乙更是如此,子启c子衍和子受是一母所出,硬要掰扯嫡庶的话,也有点说道不清,但是他并不是从嫡庶来区分的儿子。
从三个孩子幼年的表现看,子受最为聪慧,可塑性比子启和子衍高。
而且从子启出生到他母亲被立为王后,中间已经过了不少年,虽然他是长子,但是他也是庶子,以庶子的身份度过幼年的时光,以帝乙的眼光看,子启不够大气,没有帝王的心胸,而且他偏于文弱,并不能算是商王最好的人选。
正因为帝乙和王后都或多或少的偏向子受,才会让比干成为子受的老师,让他抽出时间特意教导这个孩子。
人心是偏的,这很正常,但是有人受宠得利,有人的利益就会受损。
子启和子衍对这个弟弟就非常嫉妒。
子衍也就算了,他是次子,本身继位的可能性就比不上子启,但是子启却是切切实实的感到了威胁。
他原本以为自己的母亲成了王后,太子之位就应当是他的,想不到他那幼弟才是赢家。
子受一出生就拥有了这么多子启渴望的东西,他心中自然不平。
子启是个什么人呢?
让比干来说,历史上的那个,就是个“内藏奸狡”的小人,覆灭了祖宗社稷,搞臭了弟弟的名声,殷商遗民深为不耻,他成为宋国国君后,许多殷民宁愿成为卫国的国民,让有着姬氏血脉的国君来管理他们,也不愿意在子启的治下为民。
讲道理嘛,他和子受的矛盾明明是内部矛盾,他们争夺储位那么凶,子受成为帝辛以后都没有对他怎么样,可是他呢,当起了带路党,迫不及待地带周军攻打大商的王畿之地。
当然,现在的子启小朋友还是有救的,总归现在年纪还小。
同大商这边不同,姬昌早早就立了嫡长子姬邑为世子。
帝乙迟迟不立太子,虽然表现出了一点偏向,但是也不乏有心人剑走偏锋,想要在子启身上进行投资。
依照的比干看法,他哥立太子的时间应该越早越好,一来断绝其他的王子接受过多的帝王教育的可能性,二来给太子一个适应和锻炼能力的时机。
一个从小培养的太子,总比一个兄弟相残c手段狠辣的王子要有帝王之风些,在治国之术等方面的知识也更成体系。
帝乙一向认为自己还年轻,储君的事情不用着急,心中未免没有给子启一个机会的意思。
比干:哥你是认真的吗?
子受是一个聪明人,他被谥为纣王的理由和杨广被谥为炀帝的理由是一样的,他们都太聪明了,因为太聪明,步子反而迈得太快了。
而在这种时期,大商需要的也恰恰是一个聪明的国君,至于子受因为大商的现状急于改革求成,这是可以慢慢改过来的。
作为帝乙的左膀右臂,从小带大的亲弟弟,比干的话在他那里当然很有分量。
既然打定了主意让子受早点被立为太子,比干自然不会干坐着,除了在老哥面前给这小子说好话以外,还做出了实际行动,证明子受小朋友是担得起大商的未来的。
比干原本想向帝乙展示小侄子出众的智商,想不到还顺带展现了一下子受的天生神力。
商人重鬼神,大商每年的祝祷仪式不知道有多少,但是祭祀祖宗的那一类,尤其庄严郑重。
祭祀完了以后,王族这一家子就聚在王宫一起用饭。
除了帝乙和比干这俩一母同胞的亲兄弟和他们的后代以外,出席这个家宴的还有先帝文丁的诸多庶子,子胥馀的年纪比比干小两岁,已经受封了箕邑,号为箕子,除了他以外,文丁剩余的儿子年纪都偏小,和子启c子衍c子泉是差不多的年纪,就比子受要大一点。
王室的家宴并不只是简单的吃个饭,因为帝乙的这些弟弟们未来长大了都要为他效力,剩余的子启c子泉这几个孩子也都是大商的未来,他自然要好好考校一番。
子受表现出众,并没有因为叔叔c兄长c堂兄等人的年纪较长就的显出不足来,他不仅学完了比干当年特地为子泉编写的蒙书——这书后来因为比较简单易懂,由难到易的程度更成体系而成为了大商王室专门的儿童启蒙读物——而且已经开始学习超出这个年纪的内容,追赶上子启的进度了。
要知道,就连子泉和子衍,在学习进度方面都比他要慢一点。
子受的妖孽表现让比干想到了他还在现代学习的时候,小学时候班上的那个别人家的孩子,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在他的记忆中,这人的数学基本没下过100分,考98分老师都会问怎么发挥失常了!
子受在身份方面原本就是有优势的,这时候显示出他的聪慧来,无疑加重了帝乙对他的看重。
大商现在的情况,太子是不能随便立的,原本比干为子受说话,还有箕子,也在一旁帮腔,也没能让帝乙立刻下定决心立太子。
子受的年纪太小了,当年子历幼年夭折给帝乙留下的阴影实在是太深刻了。
别说现在只是帝乙九年,子受才五岁,就是九岁都不保险,商朝的人均寿命比不上后世,子嗣存活率也不高,随便一场病就可能夺走人的性命。
作为后世之人,比干当然知道小子受不可能那么简单就夭折,但是这个理由他能和帝乙说吗?
不能啊!
但是反过来想想,也是可以的嘛。
子受还小,可塑性强,立为太子一点都不亏,就算子受有早夭的可能,活到九岁以后,早夭的可能性就小了很多,难道四年帝乙也等不起吗?
这个理由完美地镇住了帝乙,当时他竟然完全没想到太子夭折和普通王子夭折的重量级根本不是一个程度,完全被比干说服了。
当然了,他下定决心以后也想到了这个可能,但是因为要立子受为太子在脑海里过了无数遍这个孩子的优点的帝乙已经完全不在乎了。
不就是赌吗,他相信祖宗会保佑这个孩子的。
家宴过后不久,帝乙就宣布了立三王子,也就是子受为太子的决定。
立太子这件大事当然要经过祝祷,而结果显示大吉大利,帝乙自是大喜。
帝乙十年,子受被立为太子之后,帝乙再次宣布召集外服官入安阳进行朝觐。
这也是在安阳进行的最后一次朝觐,帝乙已经决定在这一年正式迁都了。
之前几年,担任朝中内服官的卿士们都在新都朝歌——这里原本被称为沫邑,不过因为要作为新都存在,所以先帝的时候,就给这个地方取了“朝歌”的名字——安置好了家宅,帝乙每年也有好几个月待在朝歌办公,可以说准备都已经做好了,就等着迁都了。
姬昌这次除了带着世子姬邑以外,还带上了另一个儿子——姬奭。
姬昌这么多儿子,特别有名的除了倒霉蛋伯邑考c武王姬发和周公姬旦以外,就是这个姬奭,他被称为召公。
姬奭是周朝宗室,这是没有问题的,毕竟所谓“殷道亲亲,周道尊尊”,召公姬奭没有一个足够好的出身,就不会和周公齐名,一齐辅佐武王c成王等周王。
许多人猜测姬奭是周文王的庶子,当然并没有什么明确记载。
但是比干也没想到,这姬奭居然还会和他们家扯上关系。
他的妹妹太好嫁到周部之后不久就怀上了身孕,在太娰生下了她的第十个儿子姬载以后,也生下了一个儿子,在姬昌的儿子中排行第十一,取名姬奭。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我可爱又萌萌哒的外甥小小昭就这么变成未来“内弭父兄,外抚诸侯”的召公姬奭了?!
子姝派人给殷都报喜的时候,她才刚生完孩子,只来得及自己取了一个“昭”字当小名。
因为祭名是武丁的高宗也名昭, 所以比干和帝乙给外甥的昵称都是小小昭。
比干以为姬昌会直接将姬昭作为太好的儿子的名字, 想不到他另外取了一个名字叫姬奭。
召公姬奭,和周公姬旦一样在大周初期奠定了此朝基础的重要人物,可以说大周没有周公姬旦和召公姬奭, 国祚或许不会那么绵长。
看着子受和姬奭两个人玩得开心, 比干心中那股违和感真是挥之不去。
大概是终于确定了太子, 放下了一件心事, 看着聪慧可爱的小外甥, 帝乙又有了新的想法。
周部对他们来说是个威胁, 如果能让姬奭成为世子, 那就太好了。
只可惜,这真的是想想都不可能。
在姬奭前面,还有十个太娰所出的公子, 即使世子姬邑没了,还有九个嫡子在前头等着呢。
不过不能将姬奭封为世子, 不代表大商不能做其他的事情。
太好出身大商王室,大商对于周部来说是上邦c大邑, 在某些时候, 大商的命令还是能行的。
比干参考了一下汉朝的推恩令, 然后修改一下就在大朝会上提出来了。
他不怕把事情闹大,就怕事情闹不大。
他主要针对的是姬昌,当然,要是能把其他的不同姓的方国也削弱那就更好了。
太好是被姬昌以正妻礼娶回去的,那姬奭自然也是嫡子。
周部的世子是姬邑,那意味着日后整个周部都属于姬邑,其他的儿子,甭管是嫡是庶都没资格再继续享受人上人的生活。
周部又不是大商,有足够的封邑封给王室成员。
比干也没说一定要姬昌把周部平分给剩余的儿子,他只是提议由王室补发给子姝一块封邑,然后转由姬奭继承。
由于子姝嫁给了姬昌变成了太好,所以那块封邑就定在周部领土边上。
比干会特别好心地给姬昌送人送地送钱吗?那必然是不可能的。
从季历开始,周部一直在朝外扩张,打着为国君效命的名头,不知扩充了多少土地。
远在殷都的商王能怎么办呢?他们也很无奈啊!
当然,虽然知道周人私底下吞了不少的地盘,为了面上好看,大商表面上的封邑图几乎没有太大的改动。
比干提出在周部边上给太好划一块地,用的图还是没有更新过的版本,这就意味着,说是大商出地,实际上还是割裂周部本身的土地。
姬昌还不能反驳,难道他能说自家的地盘比从前大了不知多少,大商给出的地图是错误的吗?
真要这么回答,一句“周人到底有何居心”下来,他们家就能完了。
姬昌的内心现在几乎是崩溃的。
年岁尚小,还和子受混在一块儿玩的姬奭不知道自己将会接到一份儿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当然也有可能是毒药。
如果是周公制定周礼,用父系制完全取代母系制以后,比干的提议可能会遭到很多人的抗议,但是在现在,母系的力量是能和父系分庭抗礼的。
大商有许多女子为官,先帝们的女儿有有受封的存在,比干心疼妹妹,主动建议大商划出封邑根本找不出错来。
在别人看来,姬姓是一家,划一块地给姬奭,难道周部就少了几块肉吗?
答案显然是不是的。
就这样,在比干的胡搅蛮缠之下,姬奭成功割走了周部实际掌控的一块地,变成了他的封邑。
这件事通过之后,他还故作好意地表示他家外甥有了封邑,但是前头姬昌除了世子以外的其他嫡子就受委屈了。
世子姬邑坐拥周部,姬奭有大商这个母家撑腰,姬昌的其他嫡子日后还是要给大哥当牛做马才能保住如今的身份地位,想想也实在是虐。
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姬昌另外给其他几个嫡子也割上几块地当封邑,要不然对其他嫡子一点都不公平。
姬昌:我是谁?我在哪里?我现在在做什么?
比干的提法不可谓不毒,姬昌要是答应了,就等着几代以后周部完全分家吧。
但是就算他没有同意,这个提议提出来,就代表着有人会动心。
谁说兄弟几个都是同一个妈生的就没事儿了?除非爹娘一点都不偏心,否则的话,这兄弟几个不可能不会闹矛盾。
典型代表就是历史上的管叔鲜蔡叔度叛乱,他们俩还是武王姬发的亲弟弟c周公姬旦的亲哥哥呢,该叛乱的时候不是一点都不手软吗?
说是不服气姬旦辅政,认为他操控成王,但是只从他们不惜联合帝辛之子武庚同时发动叛乱来看,他们对周王之位是相当有觊觎之心的。
那个时候周朝已经一统天下,“封建亲戚c以藩屏周”,管叔鲜c蔡叔度都是小国的一国之君,一方诸侯,就这样还心存不服呢。
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就是这么个道理。
其实单纯是这样也没什么,顶多以后姬奭在家里的日子不好过点儿,这样更容易让他偏向母族,但是问题就在于周人里面出了一个神队友。
周部世子姬邑是个纯孝之人,还友爱兄弟,其实这没什么,但是他听完比干的提议以后发表的那个说明,就令人十分震惊了。
姬邑表示他作为世子能继承周部,其余兄弟一点东西都得不到确实对他们不公平,尤其是现在还有一个姬奭作为对比存在。
简而言之,姬邑被比干的那个提议说动了。
虽然姬邑听完以后十分感动,但是姬昌还是坚定地拒绝了。
姬昌:我怀疑我可能有一个假世子,或者我家世子脑袋里是一颗假脑子。
再怎么样,姬奭也是姬昌的亲儿子,只要他不靠近母族这一方,姬昌还是能容下他的。
但是,其他人就不一定了。
比干一直以为《封神演义》里说的帝辛力大无穷是特意夸大的,但是没想到,还真有这种武力值天生爆表的猛人。
在帝乙带着三个儿子和比干,拉着姬昌一家三口人“共叙天伦”的时候,宫殿的大梁塌了。
眼看着就是分分钟大家一起玩完儿的节奏,小太子子受站了起来。
王宫饮食的营养好,子受长得也快,虽然只有六岁,但是看起来就跟个岁的人似的。
但是再怎么样,他也只是个孩子。
可是子受居然顶住了,留下了足够的时间让大家一起跑。
虽然会宴的人数比较少,一群人待的房间不算太大,但是梁柱的分量还是很可观的。
子受最后若无其事地走出来,顶多脸上因为刚才用力过猛涨得通红。
大商王宫的建造当然不是豆腐渣工程,那根大梁需要三个壮汉才能抬起来,就算是所谓的大力士,要顶住也很费劲,子受这么小的一个人,居然能抗住这个,实在是令人惊讶。
最后经过检验,比干终于相信这个世上有子受这种“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抚梁易柱之力”的神人。
话说左传之类的史书上记载的居然不是夸张的说法吗?!
子受顶住的那个梁重量大概将近九鼎中任意一鼎的一半,不算很重,但也绝对不轻。
可以说子受是天生神力,而且他现在还小,等到长大以后,搬动九鼎是绝对没问题的。
大商的太子是个天资聪颖的小孩,文能过目不忘,武能抚梁易柱,这个消息很快就传遍了王畿地区以及各大方国c封邑。
天生条件就好的子受把他的两个哥哥,还有后头出生的那个名为子期的庶子弟弟都给比成了渣渣。
大概是因为天生神力的原因,子受的身体状况一直比他的兄弟们好,就连帝乙一直担心的早夭都和他扯不上关系。
姬昌等人回到周部以后,大商这边就刻意将比干在朝堂上提出的分邑之法传了过去,虽然面上似乎周部依然风平浪静,但是实际上,还是有波澜兴起的。
二公子姬发向来比他的兄长要有决断,姬邑虽为世子,但是仁弱有余,魄力不足,如果是太平盛世,他当世子当然是众望所归,但是在周部和大商关系紧张c蠢蠢欲动的现在,不少人对姬邑是不满的。
他们两人只差了两岁,姬发当世子也不算是动摇根基,而且周部先主季历就是其父古公亶父的幼子,季历的两个兄长自认比不上弟弟,主动让位,周人觉得世子之位从姬邑身上变更一下也不成大问题。
原先有人闹腾着换世子,现在就改了目标,不如给几位公子都来个封邑好了。
姬昌一时之间真是一个头两个大,不胜其烦。
子干日记:
推恩令真是一个大杀器一(vc)一 !
而这些学校,招收的一般都是贵族子弟。
贵族子弟有专门的学校,就意味着许多贵族子弟,乃至于王族,在家中都不会得到系统c成体系的教导,即使是在幼时,有老师专门教导的也不多。
帝乙目前只有三个儿子,虽然嫡庶有别,但是他们说白了是一母同胞,子受是王后养育的,母子情分自不必说。
子受是王后的幼子,而且正是因为他的存在,王后才能被封后,虽然前头两个儿子起了铺垫作用,但是王后再次怀上子受,才是帝乙下定决心立她为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即使对前头两个被称为庶子的儿子有亏欠之心,王后对子受这个幼子依然是最为宠爱的。
王后是如此,帝乙更是如此,子启c子衍和子受是一母所出,硬要掰扯嫡庶的话,也有点说道不清,但是他并不是从嫡庶来区分的儿子。
从三个孩子幼年的表现看,子受最为聪慧,可塑性比子启和子衍高。
而且从子启出生到他母亲被立为王后,中间已经过了不少年,虽然他是长子,但是他也是庶子,以庶子的身份度过幼年的时光,以帝乙的眼光看,子启不够大气,没有帝王的心胸,而且他偏于文弱,并不能算是商王最好的人选。
正因为帝乙和王后都或多或少的偏向子受,才会让比干成为子受的老师,让他抽出时间特意教导这个孩子。
人心是偏的,这很正常,但是有人受宠得利,有人的利益就会受损。
子启和子衍对这个弟弟就非常嫉妒。
子衍也就算了,他是次子,本身继位的可能性就比不上子启,但是子启却是切切实实的感到了威胁。
他原本以为自己的母亲成了王后,太子之位就应当是他的,想不到他那幼弟才是赢家。
子受一出生就拥有了这么多子启渴望的东西,他心中自然不平。
子启是个什么人呢?
让比干来说,历史上的那个,就是个“内藏奸狡”的小人,覆灭了祖宗社稷,搞臭了弟弟的名声,殷商遗民深为不耻,他成为宋国国君后,许多殷民宁愿成为卫国的国民,让有着姬氏血脉的国君来管理他们,也不愿意在子启的治下为民。
讲道理嘛,他和子受的矛盾明明是内部矛盾,他们争夺储位那么凶,子受成为帝辛以后都没有对他怎么样,可是他呢,当起了带路党,迫不及待地带周军攻打大商的王畿之地。
当然,现在的子启小朋友还是有救的,总归现在年纪还小。
同大商这边不同,姬昌早早就立了嫡长子姬邑为世子。
帝乙迟迟不立太子,虽然表现出了一点偏向,但是也不乏有心人剑走偏锋,想要在子启身上进行投资。
依照的比干看法,他哥立太子的时间应该越早越好,一来断绝其他的王子接受过多的帝王教育的可能性,二来给太子一个适应和锻炼能力的时机。
一个从小培养的太子,总比一个兄弟相残c手段狠辣的王子要有帝王之风些,在治国之术等方面的知识也更成体系。
帝乙一向认为自己还年轻,储君的事情不用着急,心中未免没有给子启一个机会的意思。
比干:哥你是认真的吗?
子受是一个聪明人,他被谥为纣王的理由和杨广被谥为炀帝的理由是一样的,他们都太聪明了,因为太聪明,步子反而迈得太快了。
而在这种时期,大商需要的也恰恰是一个聪明的国君,至于子受因为大商的现状急于改革求成,这是可以慢慢改过来的。
作为帝乙的左膀右臂,从小带大的亲弟弟,比干的话在他那里当然很有分量。
既然打定了主意让子受早点被立为太子,比干自然不会干坐着,除了在老哥面前给这小子说好话以外,还做出了实际行动,证明子受小朋友是担得起大商的未来的。
比干原本想向帝乙展示小侄子出众的智商,想不到还顺带展现了一下子受的天生神力。
商人重鬼神,大商每年的祝祷仪式不知道有多少,但是祭祀祖宗的那一类,尤其庄严郑重。
祭祀完了以后,王族这一家子就聚在王宫一起用饭。
除了帝乙和比干这俩一母同胞的亲兄弟和他们的后代以外,出席这个家宴的还有先帝文丁的诸多庶子,子胥馀的年纪比比干小两岁,已经受封了箕邑,号为箕子,除了他以外,文丁剩余的儿子年纪都偏小,和子启c子衍c子泉是差不多的年纪,就比子受要大一点。
王室的家宴并不只是简单的吃个饭,因为帝乙的这些弟弟们未来长大了都要为他效力,剩余的子启c子泉这几个孩子也都是大商的未来,他自然要好好考校一番。
子受表现出众,并没有因为叔叔c兄长c堂兄等人的年纪较长就的显出不足来,他不仅学完了比干当年特地为子泉编写的蒙书——这书后来因为比较简单易懂,由难到易的程度更成体系而成为了大商王室专门的儿童启蒙读物——而且已经开始学习超出这个年纪的内容,追赶上子启的进度了。
要知道,就连子泉和子衍,在学习进度方面都比他要慢一点。
子受的妖孽表现让比干想到了他还在现代学习的时候,小学时候班上的那个别人家的孩子,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在他的记忆中,这人的数学基本没下过100分,考98分老师都会问怎么发挥失常了!
子受在身份方面原本就是有优势的,这时候显示出他的聪慧来,无疑加重了帝乙对他的看重。
大商现在的情况,太子是不能随便立的,原本比干为子受说话,还有箕子,也在一旁帮腔,也没能让帝乙立刻下定决心立太子。
子受的年纪太小了,当年子历幼年夭折给帝乙留下的阴影实在是太深刻了。
别说现在只是帝乙九年,子受才五岁,就是九岁都不保险,商朝的人均寿命比不上后世,子嗣存活率也不高,随便一场病就可能夺走人的性命。
作为后世之人,比干当然知道小子受不可能那么简单就夭折,但是这个理由他能和帝乙说吗?
不能啊!
但是反过来想想,也是可以的嘛。
子受还小,可塑性强,立为太子一点都不亏,就算子受有早夭的可能,活到九岁以后,早夭的可能性就小了很多,难道四年帝乙也等不起吗?
这个理由完美地镇住了帝乙,当时他竟然完全没想到太子夭折和普通王子夭折的重量级根本不是一个程度,完全被比干说服了。
当然了,他下定决心以后也想到了这个可能,但是因为要立子受为太子在脑海里过了无数遍这个孩子的优点的帝乙已经完全不在乎了。
不就是赌吗,他相信祖宗会保佑这个孩子的。
家宴过后不久,帝乙就宣布了立三王子,也就是子受为太子的决定。
立太子这件大事当然要经过祝祷,而结果显示大吉大利,帝乙自是大喜。
帝乙十年,子受被立为太子之后,帝乙再次宣布召集外服官入安阳进行朝觐。
这也是在安阳进行的最后一次朝觐,帝乙已经决定在这一年正式迁都了。
之前几年,担任朝中内服官的卿士们都在新都朝歌——这里原本被称为沫邑,不过因为要作为新都存在,所以先帝的时候,就给这个地方取了“朝歌”的名字——安置好了家宅,帝乙每年也有好几个月待在朝歌办公,可以说准备都已经做好了,就等着迁都了。
姬昌这次除了带着世子姬邑以外,还带上了另一个儿子——姬奭。
姬昌这么多儿子,特别有名的除了倒霉蛋伯邑考c武王姬发和周公姬旦以外,就是这个姬奭,他被称为召公。
姬奭是周朝宗室,这是没有问题的,毕竟所谓“殷道亲亲,周道尊尊”,召公姬奭没有一个足够好的出身,就不会和周公齐名,一齐辅佐武王c成王等周王。
许多人猜测姬奭是周文王的庶子,当然并没有什么明确记载。
但是比干也没想到,这姬奭居然还会和他们家扯上关系。
他的妹妹太好嫁到周部之后不久就怀上了身孕,在太娰生下了她的第十个儿子姬载以后,也生下了一个儿子,在姬昌的儿子中排行第十一,取名姬奭。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