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55.番外:论欧罗巴要如何从大唐的魔爪中挣脱(下)【论坛体】
此为防盗章, 购买比例50,比例不足的小天使等6个小时再来吧 即使是不推崇征战的一些卿士们也都恼怒了, 更不用说火气更重的武将那头的人,早已经是怒发冲冠了。
帝乙仓促调兵,可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已经归降的东夷中的“人方”再次叛乱, 大商再度调兵,势必会影响与周人的战局。
因为商周两方陷入了僵持之中,人方又来势汹汹,帝乙无法,只得与周部妥协。
周部是同族, 而人方是东夷的一支,是异族, 两者不能一概而论。
对于异族, 必须要采取狠辣的手段予以致命的打击, 而对于同族, 还是能够商量的, 毕竟追根溯源,或许大家都是同一个祖先。
因为此番是大商遭遇了危机, 所以清和也是大商这边提出来的。
不过周人那边与大商持续僵持也不会得到什么好处, 到最后他们会同意倒是可以肯定的。
大商这边做好了被周人狠宰一顿的准备,但周人的条件传回来以后, 最恼火的不是帝乙, 反而是比干。
因为此番是周人先挑起的战争, 大商是因为意外才迫于无奈请求停战的,所以周人自然担忧大商会秋后算账。
既然如此,他们自然要提出一个能够牵制大商的条件。
能让双方都比较放心的,除了联姻没有别的方法了。
虽然联姻也很不保险,涉及到这种家国c王位之争的,管你是大舅哥c小舅子还是妹夫,该兵戎相见的还是要动手的。
联姻不保险,但是比联姻保险c能让人放心的真没别的了,所以只能提出这种条件了。
周人提出的条件是希望大商能将帝子嫁与他们的首领姬昌。
公主和帝姬的称呼都是自周朝以后才存在的,大商这个时候当然没有这样的称呼,比干刚开始听到周人的条件的时候,还以为他们的口味那么重,居然要让王子去和亲,不过很快他就意识到周人的意思就是让大商的公主下嫁。
所谓帝子,指的是商帝的女儿,因为这个时期的男女都是可以称呼为“子”的,如果是儿子的话,一般会在称呼后面加上名字,有封邑的用封邑代称,好做区别。
帝乙并没有女儿,就算有,他的女儿也根本没到能嫁人的年纪,所以符合条件的就只有先帝文丁的女儿,帝乙和比干的王妹。
先王的儿子多,但是女儿却是比较少的,地位高的更是只有一个——子姝。
子姝自幼养于如今的太后膝下,比干c帝乙对她也极为疼爱,生育较晚的比干和妻子有妫氏后来是真的把这个妹妹当女儿来养的。
姬昌早就有了正妻太娰,而且他们的感情极好,已经生育了好几个嫡子,如今已经生下了姬昌的第九个嫡子姬封。
这还只是嫡子的数量,太娰除了儿子以外,还生下了几个女儿。
除了正妻之外,姬昌还有许多跟随太娰陪嫁来的腾妾。
对于比干来说,将妹妹子姝嫁给姬昌,实在是难以接受。
但是最后,帝乙还是下了决定,答应周人的条件,将妹妹下嫁。
子姝毕竟是大商的公主,周人主动提出的联姻的条件,也不能委屈了她,否则就真的是结仇了。
因此姬昌又上表表示他愿以正妻之礼迎娶帝子,又啰啰嗦嗦地说了许多,保证自己不会委屈了帝子,但是依照比干的理解,他的妹妹嫁过去也就是一个平妻而已。
姬昌与太娰的感情好,再加上他们又生育了这么多嫡子,姬昌的庶子也有许多是作为太娰的陪嫁的腾妾生的,子姝本就是过去联姻安定人心的,说白了,就相当于是质子,给她一个平妻的位置,反而是更加把她架在火上烤。
一想到这个被当成女儿养的妹妹嫁过去以后就得在周部受苦受难,比干就有些抓狂。
他和子姝的感情深,自然不愿意她受委屈。
文丁不只子姝这么一个女儿,要是帝乙愿意,完全可以另外选一个来代替,但是谁都知道子姝自幼养在太后的膝下,和帝乙的关系最好,帝乙选她,也有安周人的心c以示诚意的意思。
虽然明知道兄长这么做是正确的,但是比干还是手痒痒,想去王宫里和老哥撕一场。
不过这件事已经有人帮他干了。
大商朝堂上是有女官的,数量还不少,对帝乙的这个决定看不过的人也大有人在。
比干跑到王宫里,只看到他哥被两个姑姑骂了个狗血淋头,还不敢反抗,特别的憋屈。
比干:看到老哥你不开心我就开心了。姑姑,稳,我在心里给你双击666一下。
这两个姑姑名为子妥和子媚,是帝乙和比干的爷爷武乙的女儿,不仅在朝堂上做着内服官,在外头还有封邑。
她们俩和太后的关系好,子姝被太后养着,和其他姐妹的生活环境还是有一点区别的,因为她的个性和两位姑姑很像,也非常讨她们的喜欢。
如果帝乙没有答应将她嫁与姬昌,而是让她按照正常的轨迹留在殷都的话,她很可能重复两个姑姑的足迹,获封封邑,在朝中为官。
饶是大商的人再怎么不舍,子姝还是出嫁了。
帝乙归妹的性质先不论,但是这个场景倒确实是盛况空前。
姬昌的祖母有邰氏被称为太姜,他的母亲被称为太妊,他的正妻出身有莘氏,是为夏禹之后,为姒姓,被称为太娰。
这三位被称为“太某某”也有因为她们品德出众的意思,但是子姝作为享有正妻待遇的人,再加上是被尊为“大邑”c“大邦”的大商嫁到他们周部的人,也有了这么个类似的称呼。
“子”又通“好”,所以子姝自此就改称“太好”了。
听到这个称呼的时候,比干是强忍着才没让自己在众目睽睽之下笑出来的。
不过太好这个称呼已经是很好了,要是直接用大商的直系王族的姓氏子姓的话,那子姝岂不是要被称为太子?
那画面太美他真的不敢看。
虽然太好这个称呼听起来不错,周人也很安分,但是帝乙和大商之人心中总是憋着一口气。
比干疼妹妹,又不是说帝乙就不疼她了。
在这种情况下将妹妹嫁出去,那就是和亲了,帝乙登上帝位不过两年,而大商这些年虽然也走了下坡路,但是商帝们从来都自喻为是在人间的太阳神,这种憋屈的情况真的没多少人碰到过,对帝乙来说,也算是一种耻辱。
第二年,帝乙三年,大商征伐人方的战役还没结束,昆夷就插了一脚,出兵攻商。
大商连年征战不休,很多都是因为这些夷族导致的,帝乙也算是习惯了,很快就派了名为南仲的将领出兵。
帝乙五年,人方与昆夷的战事结束,后宫也传来喜事,王后生下了帝乙的嫡子,这个孩子被取名为受。
这个时代以单字名为贵,王族c贵族给孩子取双字名的,除非这两个字在这个时代本身就是连在一起用的。
对于帝辛的这个名字,比干通过自己脑中的资料是早就知道了的,否则的话,难保他不会因为这个又一次控制不住脑内活动笑场。
这个名字放在腐文化盛行的后世是多么的令人遐想啊!
当然了,虽然说这个孩子是嫡子,但是他有两个身为庶子的同母兄,那就是子启和子衍。
帝乙的后宫相比于人丁兴旺的姬昌,人数要少很多,王后能在之前生下两个儿子,可见她颇得帝乙的喜爱。
帝乙是个有雄心壮志的人,大商渐渐走下坡路的现在,他倒没什么心思广纳后宫,毕竟要放很多心思在朝政上。
另外还有一点,那就是现在的王后是先王后的陪嫁,她是先王后的庶妹,相比其他人,又多了一层情分在。
作为嫡子,相比其他诸子是更有优势的,虽然子受只是帝乙的幼子,但是他可是对这个儿子寄予厚望。
正因为对子受寄予厚望,他不仅常常前去教导这个儿子,还拜托了比干,让他担任子受的老师。
子受是个可爱的孩子,虽然和他的两个哥哥一母同胞,但是他的外貌明显要比他们出众。
自古以来颜控数不胜数,脸长得好看是个巨大的优势,再加上子受爱笑,喜欢卖萌,被子泉推倒了都要有段反应时间才会委委屈屈地叫阿叔和阿婶来撑腰,比干很快就被这个小侄子俘虏了。
子干日记:
子受宝宝辣么可爱辣么萌,再加上本宝宝悉心教导,他以后一定会是个乖小孩!
纣王挖心什么的,比干七窍玲珑心什么的,都是封神演义杜撰的,我才不会怕呢!哼唧!
季简应当是仲雍来到句吴之后所生的,这就代表着,他和周部那边的关系顶多算是“熟悉”的陌生人。
如果比干的猜测有问题,季简是出生在周原的周部的话,那就更好了,本来他应该是那个继承周部的人,然后属于伯父和他父亲这一系的东西都被小叔季历与他的儿子姬昌继承了,季简要是有在周部的记忆的话,心中绝对会存有怨愤的。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在泰伯和仲雍之后,某一代吴国国君寿梦,也因为最为宠爱幼子,因此想要立幼子季札为国君,而在季札前头,吴王还有三个儿子。
季札表示自己对王位不感兴趣,王位理应由哥哥们继承,而无论是吴王寿梦还是季札的哥哥,都想实现吴王要立幼子为王的想法。
于是吴王薨逝了之后,他的三个儿子兄终弟及,相继为王,就为了把王位传给季札,为了不让弟弟在继位之前就老死了,这兄弟三个继位以后争相找死,终于以人均十年的速度成功把自己作死了。
然而在季札的三哥吴王夷昧去世之后,季札不愿意继位成为国君。
这特么就很尴尬了。
夷昧的儿子表示既然四叔你不愿意兄终弟及,那我就父死子继了啊!
夷昧的儿子继位为吴王,此人就是吴王僚,他继位了以后,季札大哥吴王诸樊的儿子公子光就不高兴了。
吴王诸樊他们兄弟三个相继作死,就是为了让季札继承王位,季札不愿意,那王位应该回归到吴王诸樊这一系,吴王僚怎么随随便便就抢跑继位了呢?
公子光很不高兴,所以公子光要搞事情。
公子光后来被称作吴王阖闾,有一个儿子叫吴王夫差,所以显而易见的,公子光把他的堂弟吴王僚给干脆利落地做掉了。
公子光请的那个刺客名为专诸,专诸用的宝剑名为鱼肠。
因为这个故事中的许多人物——虽然不是主角——在后世大名鼎鼎,包括宝剑,都是为人传颂的名剑,所以比干对这个吴国发生的倒霉事儿印象深刻。
而这个故事的模板,是能够套用在季简身上的。
虽然比喻有点不恰当,但是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姬昌就相当于是吴王僚,季简就是公子光。
比干:诸位,这可是道送分题啊!
比干还是有信心教育侄子不要作死,好好建设和谐大商的,所以怎么在让大商扮演白莲花的情况下,把周部这个眼中钉c肉中刺给拔掉,就很需要演技了。
所以,季简和句吴的存在就很重要了。
就算弄不死周部,也要恶心死他们,更何况,季简和句吴是有大用的。
话说回来,泰伯和仲雍这兄弟两个已经驾鹤先去了,实在是天助大商啊!
句吴是一个地处荆蛮之地的部族,一直到春秋时代,吴越之地还被人视为蛮荒之地,就知道那里的条件有多么恶劣,更何况,在部族初创的现在,句吴的条件是绝对比不上春秋时期的吴国的。
明明是周原姬姓出身,季简的服饰却比常与大商争锋的东夷各部还要野蛮几分,不是他不讲究,而是句吴就这么个条件。
季简和姬昌是一辈儿的,而帝乙将太好嫁予姬昌为妻,所以比干和季简也是一辈儿的。
句吴和周部都不是一个重量级的,所以季简在朝歌表现得十分的谨小慎微,他的态度取悦了殷都之内一众的内服官。
比起季简来,他的堂兄姬昌显得“不识大体”许多,而且大商的人是很记仇的,先帝帝乙因为周部攻商,为了不腹背受敌而被迫归妹,没有谁会轻易地忘记这个耻辱。
在比干的示意下,以及有心人的推动下,频频有人去与季简接触,明示暗示他是否有认祖归宗之心,想不想回到周原,去与他的堂兄姬昌争锋。
季简:你们实在是太高看我了。
但是对于姬昌这个并不熟悉的堂兄,季简也没有太多的感情,就算他回到了周原,人走茶凉,周部经过季历和姬昌父子两代人的经营,已经不是他能够插手的了。
比干:大商粑粑就在这里啊,季简你看看我啊,粑粑能帮你怼他啊!
当然了,明面上,大商给予句吴的册封是让他们行使抗击南蛮c东夷的职责,发挥和周部在西边一样的作用。
句吴所处之地一直到西周还被认为不是什么好地方,吴越楚这三个国家经常自己玩,因为中原诸侯国都不乐意和他们玩,嫌他们不是礼仪之邦,所以就算他们扩张,对大商的威胁也没有周部大。
帝辛四年,从去年的下半年起就带兵出征的帝辛终于回京了,这时候季简还在朝歌没走。
这就需要讨论一下路程问题了,句吴所在地里大商极远,按照周朝制定的朝觐制度,他们属于那种一辈子只用去朝见一次周王就行了的偏远诸侯国,因为在路上需要花费的时间太多了,远不是十天半个月就能解决的。
而在情况要比周朝复杂一些的商朝,还需要注意还没被消灭的东夷的进攻,所以路上还要增加护卫工作,走得就更慢了。
所以季简来到朝歌以后,实际上距离他收到朝歌让他去朝觐的通知已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了,见到帝辛也不稀奇,更何况,作为大商新加封的小方国,季简也确实要见帝辛一面才行。
大商许多代以前实行的是松散的贡纳制度,硬要举个例子的话,有点像日本德川幕府之前的那两个幕府,将军家虽然权势广大,名义上是天下之主,但是其余的邦国其实并不受其统辖,俨然自成一家,容易做大,实行这种制度的大商和真正的封建王朝是没法比的。
历代商王也有意加强对周边方国c部族的控制,目前颇见成效,最近几代商帝时期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朝觐模式,大致上是三年一朝,更近的朝觐时间缩短,和周朝规定的诸侯近者每年一朝,远者三年一朝,更远者继位时入朝已经颇为相近了。
帝辛是个急性子,做事情总想着一步到位,好在比干是教导他的师傅,从小时候掰起,总算把他的性子给掰过来了。
历史上的帝辛应该是自己把自己给玩脱了,毕竟是个急性子嘛,又是个聪明人,总觉得自己做得是对的,从长远的未来看也确实很正确,但是短时间内却造成了相当严重的后果。
虽然殷商的史料在后世属于匮乏状态,但是历史总是相似的,隋唐的史料可不像殷商一样难以获取。
杨广是怎么死的?硬生生把自己作死的呗!
他把自己作死了以后,他大修的京杭大运河c创建完善的三省六部制c科举制可是整整造福了整个后世,不仅仅是一个李唐王朝啊。
所谓的为他人作嫁衣裳,实在是令人垂泪。
跨半步是天才,跨一步是疯子,比干觉得历史上的帝辛大概就是在天才和疯子之间游移,最后步子迈太大,把自己作死了,和杨广是何其的相似。
当然了,作为穿越者他也不是什么都没有做,和历史上相比,大商的某些制度不需要帝辛推动,在他出生之前,比干就已经鼓动着老爹c老哥开始干了,有了文丁和帝乙两朝的缓冲,冲击也会小很多。
只要帝辛不再像历史上那样,征战频繁,把整个东夷都灭得差不多了,弄了一大堆俘虏,最后弄得商军出征在外,内部兵力空虚的时候被周人趁虚而入,一大堆俘虏在牧野倒戈,大商就不会有太大的危险。
最起码,周人绝不可能做到一呼百应,起兵反商的时候,还有诸多对帝辛的政策不满的部族方国群起响应。
帝辛大胜归来,又逢三年朝觐日期,便要季简继续留在朝歌,到时候也好认亲。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帝乙仓促调兵,可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已经归降的东夷中的“人方”再次叛乱, 大商再度调兵,势必会影响与周人的战局。
因为商周两方陷入了僵持之中,人方又来势汹汹,帝乙无法,只得与周部妥协。
周部是同族, 而人方是东夷的一支,是异族, 两者不能一概而论。
对于异族, 必须要采取狠辣的手段予以致命的打击, 而对于同族, 还是能够商量的, 毕竟追根溯源,或许大家都是同一个祖先。
因为此番是大商遭遇了危机, 所以清和也是大商这边提出来的。
不过周人那边与大商持续僵持也不会得到什么好处, 到最后他们会同意倒是可以肯定的。
大商这边做好了被周人狠宰一顿的准备,但周人的条件传回来以后, 最恼火的不是帝乙, 反而是比干。
因为此番是周人先挑起的战争, 大商是因为意外才迫于无奈请求停战的,所以周人自然担忧大商会秋后算账。
既然如此,他们自然要提出一个能够牵制大商的条件。
能让双方都比较放心的,除了联姻没有别的方法了。
虽然联姻也很不保险,涉及到这种家国c王位之争的,管你是大舅哥c小舅子还是妹夫,该兵戎相见的还是要动手的。
联姻不保险,但是比联姻保险c能让人放心的真没别的了,所以只能提出这种条件了。
周人提出的条件是希望大商能将帝子嫁与他们的首领姬昌。
公主和帝姬的称呼都是自周朝以后才存在的,大商这个时候当然没有这样的称呼,比干刚开始听到周人的条件的时候,还以为他们的口味那么重,居然要让王子去和亲,不过很快他就意识到周人的意思就是让大商的公主下嫁。
所谓帝子,指的是商帝的女儿,因为这个时期的男女都是可以称呼为“子”的,如果是儿子的话,一般会在称呼后面加上名字,有封邑的用封邑代称,好做区别。
帝乙并没有女儿,就算有,他的女儿也根本没到能嫁人的年纪,所以符合条件的就只有先帝文丁的女儿,帝乙和比干的王妹。
先王的儿子多,但是女儿却是比较少的,地位高的更是只有一个——子姝。
子姝自幼养于如今的太后膝下,比干c帝乙对她也极为疼爱,生育较晚的比干和妻子有妫氏后来是真的把这个妹妹当女儿来养的。
姬昌早就有了正妻太娰,而且他们的感情极好,已经生育了好几个嫡子,如今已经生下了姬昌的第九个嫡子姬封。
这还只是嫡子的数量,太娰除了儿子以外,还生下了几个女儿。
除了正妻之外,姬昌还有许多跟随太娰陪嫁来的腾妾。
对于比干来说,将妹妹子姝嫁给姬昌,实在是难以接受。
但是最后,帝乙还是下了决定,答应周人的条件,将妹妹下嫁。
子姝毕竟是大商的公主,周人主动提出的联姻的条件,也不能委屈了她,否则就真的是结仇了。
因此姬昌又上表表示他愿以正妻之礼迎娶帝子,又啰啰嗦嗦地说了许多,保证自己不会委屈了帝子,但是依照比干的理解,他的妹妹嫁过去也就是一个平妻而已。
姬昌与太娰的感情好,再加上他们又生育了这么多嫡子,姬昌的庶子也有许多是作为太娰的陪嫁的腾妾生的,子姝本就是过去联姻安定人心的,说白了,就相当于是质子,给她一个平妻的位置,反而是更加把她架在火上烤。
一想到这个被当成女儿养的妹妹嫁过去以后就得在周部受苦受难,比干就有些抓狂。
他和子姝的感情深,自然不愿意她受委屈。
文丁不只子姝这么一个女儿,要是帝乙愿意,完全可以另外选一个来代替,但是谁都知道子姝自幼养在太后的膝下,和帝乙的关系最好,帝乙选她,也有安周人的心c以示诚意的意思。
虽然明知道兄长这么做是正确的,但是比干还是手痒痒,想去王宫里和老哥撕一场。
不过这件事已经有人帮他干了。
大商朝堂上是有女官的,数量还不少,对帝乙的这个决定看不过的人也大有人在。
比干跑到王宫里,只看到他哥被两个姑姑骂了个狗血淋头,还不敢反抗,特别的憋屈。
比干:看到老哥你不开心我就开心了。姑姑,稳,我在心里给你双击666一下。
这两个姑姑名为子妥和子媚,是帝乙和比干的爷爷武乙的女儿,不仅在朝堂上做着内服官,在外头还有封邑。
她们俩和太后的关系好,子姝被太后养着,和其他姐妹的生活环境还是有一点区别的,因为她的个性和两位姑姑很像,也非常讨她们的喜欢。
如果帝乙没有答应将她嫁与姬昌,而是让她按照正常的轨迹留在殷都的话,她很可能重复两个姑姑的足迹,获封封邑,在朝中为官。
饶是大商的人再怎么不舍,子姝还是出嫁了。
帝乙归妹的性质先不论,但是这个场景倒确实是盛况空前。
姬昌的祖母有邰氏被称为太姜,他的母亲被称为太妊,他的正妻出身有莘氏,是为夏禹之后,为姒姓,被称为太娰。
这三位被称为“太某某”也有因为她们品德出众的意思,但是子姝作为享有正妻待遇的人,再加上是被尊为“大邑”c“大邦”的大商嫁到他们周部的人,也有了这么个类似的称呼。
“子”又通“好”,所以子姝自此就改称“太好”了。
听到这个称呼的时候,比干是强忍着才没让自己在众目睽睽之下笑出来的。
不过太好这个称呼已经是很好了,要是直接用大商的直系王族的姓氏子姓的话,那子姝岂不是要被称为太子?
那画面太美他真的不敢看。
虽然太好这个称呼听起来不错,周人也很安分,但是帝乙和大商之人心中总是憋着一口气。
比干疼妹妹,又不是说帝乙就不疼她了。
在这种情况下将妹妹嫁出去,那就是和亲了,帝乙登上帝位不过两年,而大商这些年虽然也走了下坡路,但是商帝们从来都自喻为是在人间的太阳神,这种憋屈的情况真的没多少人碰到过,对帝乙来说,也算是一种耻辱。
第二年,帝乙三年,大商征伐人方的战役还没结束,昆夷就插了一脚,出兵攻商。
大商连年征战不休,很多都是因为这些夷族导致的,帝乙也算是习惯了,很快就派了名为南仲的将领出兵。
帝乙五年,人方与昆夷的战事结束,后宫也传来喜事,王后生下了帝乙的嫡子,这个孩子被取名为受。
这个时代以单字名为贵,王族c贵族给孩子取双字名的,除非这两个字在这个时代本身就是连在一起用的。
对于帝辛的这个名字,比干通过自己脑中的资料是早就知道了的,否则的话,难保他不会因为这个又一次控制不住脑内活动笑场。
这个名字放在腐文化盛行的后世是多么的令人遐想啊!
当然了,虽然说这个孩子是嫡子,但是他有两个身为庶子的同母兄,那就是子启和子衍。
帝乙的后宫相比于人丁兴旺的姬昌,人数要少很多,王后能在之前生下两个儿子,可见她颇得帝乙的喜爱。
帝乙是个有雄心壮志的人,大商渐渐走下坡路的现在,他倒没什么心思广纳后宫,毕竟要放很多心思在朝政上。
另外还有一点,那就是现在的王后是先王后的陪嫁,她是先王后的庶妹,相比其他人,又多了一层情分在。
作为嫡子,相比其他诸子是更有优势的,虽然子受只是帝乙的幼子,但是他可是对这个儿子寄予厚望。
正因为对子受寄予厚望,他不仅常常前去教导这个儿子,还拜托了比干,让他担任子受的老师。
子受是个可爱的孩子,虽然和他的两个哥哥一母同胞,但是他的外貌明显要比他们出众。
自古以来颜控数不胜数,脸长得好看是个巨大的优势,再加上子受爱笑,喜欢卖萌,被子泉推倒了都要有段反应时间才会委委屈屈地叫阿叔和阿婶来撑腰,比干很快就被这个小侄子俘虏了。
子干日记:
子受宝宝辣么可爱辣么萌,再加上本宝宝悉心教导,他以后一定会是个乖小孩!
纣王挖心什么的,比干七窍玲珑心什么的,都是封神演义杜撰的,我才不会怕呢!哼唧!
季简应当是仲雍来到句吴之后所生的,这就代表着,他和周部那边的关系顶多算是“熟悉”的陌生人。
如果比干的猜测有问题,季简是出生在周原的周部的话,那就更好了,本来他应该是那个继承周部的人,然后属于伯父和他父亲这一系的东西都被小叔季历与他的儿子姬昌继承了,季简要是有在周部的记忆的话,心中绝对会存有怨愤的。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在泰伯和仲雍之后,某一代吴国国君寿梦,也因为最为宠爱幼子,因此想要立幼子季札为国君,而在季札前头,吴王还有三个儿子。
季札表示自己对王位不感兴趣,王位理应由哥哥们继承,而无论是吴王寿梦还是季札的哥哥,都想实现吴王要立幼子为王的想法。
于是吴王薨逝了之后,他的三个儿子兄终弟及,相继为王,就为了把王位传给季札,为了不让弟弟在继位之前就老死了,这兄弟三个继位以后争相找死,终于以人均十年的速度成功把自己作死了。
然而在季札的三哥吴王夷昧去世之后,季札不愿意继位成为国君。
这特么就很尴尬了。
夷昧的儿子表示既然四叔你不愿意兄终弟及,那我就父死子继了啊!
夷昧的儿子继位为吴王,此人就是吴王僚,他继位了以后,季札大哥吴王诸樊的儿子公子光就不高兴了。
吴王诸樊他们兄弟三个相继作死,就是为了让季札继承王位,季札不愿意,那王位应该回归到吴王诸樊这一系,吴王僚怎么随随便便就抢跑继位了呢?
公子光很不高兴,所以公子光要搞事情。
公子光后来被称作吴王阖闾,有一个儿子叫吴王夫差,所以显而易见的,公子光把他的堂弟吴王僚给干脆利落地做掉了。
公子光请的那个刺客名为专诸,专诸用的宝剑名为鱼肠。
因为这个故事中的许多人物——虽然不是主角——在后世大名鼎鼎,包括宝剑,都是为人传颂的名剑,所以比干对这个吴国发生的倒霉事儿印象深刻。
而这个故事的模板,是能够套用在季简身上的。
虽然比喻有点不恰当,但是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姬昌就相当于是吴王僚,季简就是公子光。
比干:诸位,这可是道送分题啊!
比干还是有信心教育侄子不要作死,好好建设和谐大商的,所以怎么在让大商扮演白莲花的情况下,把周部这个眼中钉c肉中刺给拔掉,就很需要演技了。
所以,季简和句吴的存在就很重要了。
就算弄不死周部,也要恶心死他们,更何况,季简和句吴是有大用的。
话说回来,泰伯和仲雍这兄弟两个已经驾鹤先去了,实在是天助大商啊!
句吴是一个地处荆蛮之地的部族,一直到春秋时代,吴越之地还被人视为蛮荒之地,就知道那里的条件有多么恶劣,更何况,在部族初创的现在,句吴的条件是绝对比不上春秋时期的吴国的。
明明是周原姬姓出身,季简的服饰却比常与大商争锋的东夷各部还要野蛮几分,不是他不讲究,而是句吴就这么个条件。
季简和姬昌是一辈儿的,而帝乙将太好嫁予姬昌为妻,所以比干和季简也是一辈儿的。
句吴和周部都不是一个重量级的,所以季简在朝歌表现得十分的谨小慎微,他的态度取悦了殷都之内一众的内服官。
比起季简来,他的堂兄姬昌显得“不识大体”许多,而且大商的人是很记仇的,先帝帝乙因为周部攻商,为了不腹背受敌而被迫归妹,没有谁会轻易地忘记这个耻辱。
在比干的示意下,以及有心人的推动下,频频有人去与季简接触,明示暗示他是否有认祖归宗之心,想不想回到周原,去与他的堂兄姬昌争锋。
季简:你们实在是太高看我了。
但是对于姬昌这个并不熟悉的堂兄,季简也没有太多的感情,就算他回到了周原,人走茶凉,周部经过季历和姬昌父子两代人的经营,已经不是他能够插手的了。
比干:大商粑粑就在这里啊,季简你看看我啊,粑粑能帮你怼他啊!
当然了,明面上,大商给予句吴的册封是让他们行使抗击南蛮c东夷的职责,发挥和周部在西边一样的作用。
句吴所处之地一直到西周还被认为不是什么好地方,吴越楚这三个国家经常自己玩,因为中原诸侯国都不乐意和他们玩,嫌他们不是礼仪之邦,所以就算他们扩张,对大商的威胁也没有周部大。
帝辛四年,从去年的下半年起就带兵出征的帝辛终于回京了,这时候季简还在朝歌没走。
这就需要讨论一下路程问题了,句吴所在地里大商极远,按照周朝制定的朝觐制度,他们属于那种一辈子只用去朝见一次周王就行了的偏远诸侯国,因为在路上需要花费的时间太多了,远不是十天半个月就能解决的。
而在情况要比周朝复杂一些的商朝,还需要注意还没被消灭的东夷的进攻,所以路上还要增加护卫工作,走得就更慢了。
所以季简来到朝歌以后,实际上距离他收到朝歌让他去朝觐的通知已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了,见到帝辛也不稀奇,更何况,作为大商新加封的小方国,季简也确实要见帝辛一面才行。
大商许多代以前实行的是松散的贡纳制度,硬要举个例子的话,有点像日本德川幕府之前的那两个幕府,将军家虽然权势广大,名义上是天下之主,但是其余的邦国其实并不受其统辖,俨然自成一家,容易做大,实行这种制度的大商和真正的封建王朝是没法比的。
历代商王也有意加强对周边方国c部族的控制,目前颇见成效,最近几代商帝时期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朝觐模式,大致上是三年一朝,更近的朝觐时间缩短,和周朝规定的诸侯近者每年一朝,远者三年一朝,更远者继位时入朝已经颇为相近了。
帝辛是个急性子,做事情总想着一步到位,好在比干是教导他的师傅,从小时候掰起,总算把他的性子给掰过来了。
历史上的帝辛应该是自己把自己给玩脱了,毕竟是个急性子嘛,又是个聪明人,总觉得自己做得是对的,从长远的未来看也确实很正确,但是短时间内却造成了相当严重的后果。
虽然殷商的史料在后世属于匮乏状态,但是历史总是相似的,隋唐的史料可不像殷商一样难以获取。
杨广是怎么死的?硬生生把自己作死的呗!
他把自己作死了以后,他大修的京杭大运河c创建完善的三省六部制c科举制可是整整造福了整个后世,不仅仅是一个李唐王朝啊。
所谓的为他人作嫁衣裳,实在是令人垂泪。
跨半步是天才,跨一步是疯子,比干觉得历史上的帝辛大概就是在天才和疯子之间游移,最后步子迈太大,把自己作死了,和杨广是何其的相似。
当然了,作为穿越者他也不是什么都没有做,和历史上相比,大商的某些制度不需要帝辛推动,在他出生之前,比干就已经鼓动着老爹c老哥开始干了,有了文丁和帝乙两朝的缓冲,冲击也会小很多。
只要帝辛不再像历史上那样,征战频繁,把整个东夷都灭得差不多了,弄了一大堆俘虏,最后弄得商军出征在外,内部兵力空虚的时候被周人趁虚而入,一大堆俘虏在牧野倒戈,大商就不会有太大的危险。
最起码,周人绝不可能做到一呼百应,起兵反商的时候,还有诸多对帝辛的政策不满的部族方国群起响应。
帝辛大胜归来,又逢三年朝觐日期,便要季简继续留在朝歌,到时候也好认亲。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