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72.番外:如何拯救一个混乱的武侠历史世界(七)
此为防盗章, 购买比例50,比例不足的小天使等6个小时再来吧 虽然来自长辈的压力不小, 比干还是熬到了二十岁的时候才和有妫氏生了第一个孩子。
比干的长子子泉出生的时候,子羡都已经生到第三个儿子了。
子历养到三岁的时候不幸夭折, 有姜氏也很快因为哀伤过度去世, 她去世之后,王宫中的太子妃之位就一直空悬着。
虽然老哥不是那种宠妾灭妻的渣男让比干还是很高兴的,但是以他现代人的眼光来看, 子羡也不能称作是一个好男人。
子羡的次子名为启, 和前朝大夏的初代夏后启是一个名字。
子启得名以后,比干还特意探了探他哥的口风,倒没有特别喜爱子启的母亲c想将她升为太子妃的意思,不过还是比较宠爱她的。
子泉出生后不久,子羡的三子c实际上的次子子衍就出生了。
当然了, 这些年他们也不仅仅是忙着生孩子,这件事只能算是生活的调剂品,他们主要忙的还是家国大事。
安阳城作为大商的都城,有一个毛病,时常出现安阳河发水灾的情况, 哪一年没听到安阳河的堤坝又出问题简直是侥天之幸。
一个国家的都城多灾多难当然不是一件好事, 所以朝堂上一直有迁都的提议。
文丁也不是不愿意,但是迁都的话, 有好处也有坏处, 在没有确定新都城的现在, 贸然迁都反而是弊大于利。
作为大商都城,安阳城的交通状况在全国算是首屈一指。
在这个信息交流困难的时代,大商凭什么向它广大的统治地区和周边的诸侯发号施令?
凭借的还不是安阳城在历代的商王经营下越来越发达的交通嘛!
贸然迁都,很可能会出现信息交流不便的状况,这也就算了,如果要重新修建完整的道路,所需的人力物力非同小可。
所以文丁最后做的决定是暂缓迁都,但是新都的地址已经确定好了,就是朝歌。
朝歌并不是那种默默无名的小城市,这个地方是作为大商的离都存在的,那里之前就存有商王修建的行宫,基础的交通情况也很不错。
等到朝歌通向其他地区的道路修建完毕,大商很快就能迁都了。
虽然穿越前只是文科生,对各种科技发明一窍不通,但是比干把大商和各朝代灭亡的情况分析之类的还是记得很顺溜的。
一个国家的灭亡是有多种因素的,强大的外敌是一个方面,这个国家自身的缺点是另一个方面。
周灭商,当时商朝大军倾巢而出,内部空虚是一个大问题,若非如此,帝辛也不会走投无路之下组织大量的奴隶抵抗周军。
奴隶们本就对大商心存怨愤,他们中的大部分本就是大商打败敌国后俘虏来的人,不临阵倒戈反而兢兢业业地帮助大商似乎更没天理。
帝辛对大商太过自信,认定当时周人不会出兵,否则的话也不会将国内的大军尽数派出,但周人出兵之时,若是他能早点收到消息,将外头的大军召回,也不会沦落到只能慌忙组织奴隶在朝歌不远处的牧野抵抗周军的倒霉境地。
说来说去,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大商的交通状况不好。
虽然周人给帝辛谥了一个纣王,但是只看大商灭亡之后数年,大商遗民依然多有作乱,直到帝辛之子武庚被派去管理他们,才“殷民大悦”,就能知晓,帝辛并不是传说中那个荒淫无道的商纣王,他还是很有民心的。
因为信息不对等造成的名声尽毁是很可怕的,大商现在也到了一个节点,从先王武乙开始,其实就在有意地进行改革,遭到诸多贵族的诟病,而民间的百姓也受到了影响,王室的名声在直属地区不错,但是在诸侯的方国以及贵族们的封地上,就不太好了。
虽然朝中任职的许多贵族,追根溯源,和大商王室也能扯上亲缘关系,但是这么多代下来,早就变成了不同的支脉,能有多少人是真心实意地为天下着想而不是为自家谋利为先的?
身为大商的直系王族,比干当然想要让大商长久地延续下去,虽然不能像周一样“八百载,最长久”,但也不能到他侄子那一代就悲惨地亡国了吧?
作为一个穿越男,有着出身王族这么好一个开头,脑子里还有足够的来自后世的信息,要是这样都会混到历史上的自家祖宗那样悲惨的下场,比干觉得自己还不如马上自裁去轮回呢,起码不用活在世上浪费资源了。
让一个政权长长久久延续下来的保证是什么?是民心。
虽然贵族士大夫的忠心也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民心。
想让大商长久地存在,就得做出为人民服务的举措,做了还不算完,还得让黎民知道这些举动和政策都是为他们好。
事情又转回到了原点。
鉴于现在识文断字还只是贵族的特权,想让黎庶们明白商王下达的命令损伤的主要是贵族诸侯的利益,对他们反而有利,需要的就是最原始的方法——当面宣传。
秦朝在这一点上就做得非常好,虽然他们的目的是为了普及秦法,但是能保证基层的秦吏能向治下的黔首具体完整地说明各条秦法的规定,无论再怎么细碎也要让黔首们理解,这就非常可怕了。
秦国能做到这一点不过是因为最初他们实行这项措施的时候,秦国的国土已经被魏国掠取大半,在国土面积比较小的情况下,想要在举国上下完成一件事总比国土面积比较大要容易。
等到后来秦国面积渐渐增大了以后,需要重点普及的就是那些后来的区域,总的工作量并没有增加多少。
而把这个情况套到大商来,好像还行。
大商由朝廷直辖的地区并不算大,较远的地方,因为交通不便,再加上多是贵族封邑c诸侯方国,因此可以不必急着传到消息,当以修建道路为先。
因为有着大量的奴隶,再加上大商对外频繁的征战,所以基本上不需要担心人手的问题。
至于道路需要修建多宽,按照什么规制,比干不得不祭出法宝——来自秦始皇时代的车同轨。
因为古代的道路多有马车经过,所以道路的宽度一般都是马车的宽度来决定的。
别说春秋战国时期因为各国的规定不同造成的马车c道路宽度不同了,就是现在的大商,也存在着马车宽度不一的问题。
马车都是各家贵族自己造的,寒碜一点的往小了造,想要宣扬自己的就往大了造,像那种既想装又不想显得自家吃相太难看的,就往中庸方面靠拢。
因为各诸侯封邑的战车也是他们自家出产的,互相之间各有不同,导致比干最初想要以战车为标准造路的想法也破灭了。
原本以为战车总得统一制作的比干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整个人都是懵逼的。
没想到他爹和他哥都特别不拘小节地表示,战车嘛,能在战场上用就好了,大一点小一点又有什么关系嘛!
比干:是在下输了。
心很累的比干给自家老爹和老哥出了方案以后觉得自己应该还要给他们俩解释一下到底为什么要这么做,不过他爹和他哥脑子转得很快,自然想到了比干给出的这个方案是什么意思,当即大喜,下令依照他的方案实行。
因为最早是从大商能够直辖的地区开始修路的——这个时候除了修建通向安阳的路之外,还修建了通往朝歌的路——所以对朝堂上任职的贵族大臣们都没有什么影响,也不要他们缴纳钱粮,他们自然是无有不应的,至于那些被一手提拔起来的出身寒微的大臣,或是商王室一直以来的心腹之家,更是摇旗呐喊,将这项政策称为利国利民之良策。
比干作为这个方案的提出者,更是一力负责了这个事务。
在这个方面,能给他帮上忙的当然不是飞廉这种武将,而是文官。
作为王子的比干统筹这件事,但是少师,也就是丞相商恪,当然也有干预的权力。
商恪姓商,从这个氏就可以看出来,他也是王室苗裔,确切的来说,商家应该是子姓商氏。
自成汤以商代夏以后,子姓后人才有人以国名为氏,以显示自家的正统出身。
虽然商恪和比干能算是亲戚,但是两人的关系并不好,商恪他们家的历史比较久远,并不是近几代的近支王族,和现在的直系王族的利益当然有所背离。
比干虽然被封在了比邑,但是他又没在那地方上发展多少年,当然还是以王室利益为重,但是在商邑发展的商氏一族的根基都转到了封邑,当然不希望自家利益受损。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比干的长子子泉出生的时候,子羡都已经生到第三个儿子了。
子历养到三岁的时候不幸夭折, 有姜氏也很快因为哀伤过度去世, 她去世之后,王宫中的太子妃之位就一直空悬着。
虽然老哥不是那种宠妾灭妻的渣男让比干还是很高兴的,但是以他现代人的眼光来看, 子羡也不能称作是一个好男人。
子羡的次子名为启, 和前朝大夏的初代夏后启是一个名字。
子启得名以后,比干还特意探了探他哥的口风,倒没有特别喜爱子启的母亲c想将她升为太子妃的意思,不过还是比较宠爱她的。
子泉出生后不久,子羡的三子c实际上的次子子衍就出生了。
当然了, 这些年他们也不仅仅是忙着生孩子,这件事只能算是生活的调剂品,他们主要忙的还是家国大事。
安阳城作为大商的都城,有一个毛病,时常出现安阳河发水灾的情况, 哪一年没听到安阳河的堤坝又出问题简直是侥天之幸。
一个国家的都城多灾多难当然不是一件好事, 所以朝堂上一直有迁都的提议。
文丁也不是不愿意,但是迁都的话, 有好处也有坏处, 在没有确定新都城的现在, 贸然迁都反而是弊大于利。
作为大商都城,安阳城的交通状况在全国算是首屈一指。
在这个信息交流困难的时代,大商凭什么向它广大的统治地区和周边的诸侯发号施令?
凭借的还不是安阳城在历代的商王经营下越来越发达的交通嘛!
贸然迁都,很可能会出现信息交流不便的状况,这也就算了,如果要重新修建完整的道路,所需的人力物力非同小可。
所以文丁最后做的决定是暂缓迁都,但是新都的地址已经确定好了,就是朝歌。
朝歌并不是那种默默无名的小城市,这个地方是作为大商的离都存在的,那里之前就存有商王修建的行宫,基础的交通情况也很不错。
等到朝歌通向其他地区的道路修建完毕,大商很快就能迁都了。
虽然穿越前只是文科生,对各种科技发明一窍不通,但是比干把大商和各朝代灭亡的情况分析之类的还是记得很顺溜的。
一个国家的灭亡是有多种因素的,强大的外敌是一个方面,这个国家自身的缺点是另一个方面。
周灭商,当时商朝大军倾巢而出,内部空虚是一个大问题,若非如此,帝辛也不会走投无路之下组织大量的奴隶抵抗周军。
奴隶们本就对大商心存怨愤,他们中的大部分本就是大商打败敌国后俘虏来的人,不临阵倒戈反而兢兢业业地帮助大商似乎更没天理。
帝辛对大商太过自信,认定当时周人不会出兵,否则的话也不会将国内的大军尽数派出,但周人出兵之时,若是他能早点收到消息,将外头的大军召回,也不会沦落到只能慌忙组织奴隶在朝歌不远处的牧野抵抗周军的倒霉境地。
说来说去,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大商的交通状况不好。
虽然周人给帝辛谥了一个纣王,但是只看大商灭亡之后数年,大商遗民依然多有作乱,直到帝辛之子武庚被派去管理他们,才“殷民大悦”,就能知晓,帝辛并不是传说中那个荒淫无道的商纣王,他还是很有民心的。
因为信息不对等造成的名声尽毁是很可怕的,大商现在也到了一个节点,从先王武乙开始,其实就在有意地进行改革,遭到诸多贵族的诟病,而民间的百姓也受到了影响,王室的名声在直属地区不错,但是在诸侯的方国以及贵族们的封地上,就不太好了。
虽然朝中任职的许多贵族,追根溯源,和大商王室也能扯上亲缘关系,但是这么多代下来,早就变成了不同的支脉,能有多少人是真心实意地为天下着想而不是为自家谋利为先的?
身为大商的直系王族,比干当然想要让大商长久地延续下去,虽然不能像周一样“八百载,最长久”,但也不能到他侄子那一代就悲惨地亡国了吧?
作为一个穿越男,有着出身王族这么好一个开头,脑子里还有足够的来自后世的信息,要是这样都会混到历史上的自家祖宗那样悲惨的下场,比干觉得自己还不如马上自裁去轮回呢,起码不用活在世上浪费资源了。
让一个政权长长久久延续下来的保证是什么?是民心。
虽然贵族士大夫的忠心也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民心。
想让大商长久地存在,就得做出为人民服务的举措,做了还不算完,还得让黎民知道这些举动和政策都是为他们好。
事情又转回到了原点。
鉴于现在识文断字还只是贵族的特权,想让黎庶们明白商王下达的命令损伤的主要是贵族诸侯的利益,对他们反而有利,需要的就是最原始的方法——当面宣传。
秦朝在这一点上就做得非常好,虽然他们的目的是为了普及秦法,但是能保证基层的秦吏能向治下的黔首具体完整地说明各条秦法的规定,无论再怎么细碎也要让黔首们理解,这就非常可怕了。
秦国能做到这一点不过是因为最初他们实行这项措施的时候,秦国的国土已经被魏国掠取大半,在国土面积比较小的情况下,想要在举国上下完成一件事总比国土面积比较大要容易。
等到后来秦国面积渐渐增大了以后,需要重点普及的就是那些后来的区域,总的工作量并没有增加多少。
而把这个情况套到大商来,好像还行。
大商由朝廷直辖的地区并不算大,较远的地方,因为交通不便,再加上多是贵族封邑c诸侯方国,因此可以不必急着传到消息,当以修建道路为先。
因为有着大量的奴隶,再加上大商对外频繁的征战,所以基本上不需要担心人手的问题。
至于道路需要修建多宽,按照什么规制,比干不得不祭出法宝——来自秦始皇时代的车同轨。
因为古代的道路多有马车经过,所以道路的宽度一般都是马车的宽度来决定的。
别说春秋战国时期因为各国的规定不同造成的马车c道路宽度不同了,就是现在的大商,也存在着马车宽度不一的问题。
马车都是各家贵族自己造的,寒碜一点的往小了造,想要宣扬自己的就往大了造,像那种既想装又不想显得自家吃相太难看的,就往中庸方面靠拢。
因为各诸侯封邑的战车也是他们自家出产的,互相之间各有不同,导致比干最初想要以战车为标准造路的想法也破灭了。
原本以为战车总得统一制作的比干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整个人都是懵逼的。
没想到他爹和他哥都特别不拘小节地表示,战车嘛,能在战场上用就好了,大一点小一点又有什么关系嘛!
比干:是在下输了。
心很累的比干给自家老爹和老哥出了方案以后觉得自己应该还要给他们俩解释一下到底为什么要这么做,不过他爹和他哥脑子转得很快,自然想到了比干给出的这个方案是什么意思,当即大喜,下令依照他的方案实行。
因为最早是从大商能够直辖的地区开始修路的——这个时候除了修建通向安阳的路之外,还修建了通往朝歌的路——所以对朝堂上任职的贵族大臣们都没有什么影响,也不要他们缴纳钱粮,他们自然是无有不应的,至于那些被一手提拔起来的出身寒微的大臣,或是商王室一直以来的心腹之家,更是摇旗呐喊,将这项政策称为利国利民之良策。
比干作为这个方案的提出者,更是一力负责了这个事务。
在这个方面,能给他帮上忙的当然不是飞廉这种武将,而是文官。
作为王子的比干统筹这件事,但是少师,也就是丞相商恪,当然也有干预的权力。
商恪姓商,从这个氏就可以看出来,他也是王室苗裔,确切的来说,商家应该是子姓商氏。
自成汤以商代夏以后,子姓后人才有人以国名为氏,以显示自家的正统出身。
虽然商恪和比干能算是亲戚,但是两人的关系并不好,商恪他们家的历史比较久远,并不是近几代的近支王族,和现在的直系王族的利益当然有所背离。
比干虽然被封在了比邑,但是他又没在那地方上发展多少年,当然还是以王室利益为重,但是在商邑发展的商氏一族的根基都转到了封邑,当然不希望自家利益受损。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