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9.第59章
防盗比例30, 时间48小时, 被防住的到时间后刷新本章即可~
以前他在村里住, 哪用得着买菜?后来时常呆在县里, 也是为了做长工, 吃住都在主家,当真是从来没买过菜的,便宜好坏全都不清楚。
弥坚几个都笑着旁观, 也不帮他解困。
虞锦摆摆手:“没事没事, 买去吧,半两银绰绰有余了。你就算是买回一车白菜来, 也没人怪你。”说完, 她还往旁边挪挪,让出道儿, 站一边笑眯眯看着。
冯三恪只能抬起僵硬的腿往前走。虞锦几个都跟在他后边,不时低声嘀咕两句, 更叫他手足无措。
离他最近的是个卖旱芹和韭黄的大娘, 拉了一车菜,黄的绿的挺好看。他们半上午才来, 车里的菜只剩个底儿了。
冯三恪在人家摊位杵了好一会儿, 那大娘手脚麻利,又卖出了几把。冯三恪这才开口, 指着车上的旱芹, 声音板正。
“这个怎么卖?”
“三文。”
“一根?”
那大娘抬头瞧他一眼, 心说这是哪家的傻小子来买菜来了, 一买买一根。再看看穿戴,倒也不像穷人家的,于是和颜悦色道:“一根约莫二文吧。”
冯三恪又指指韭黄:“那这个呢?”
“五文一斤。”
背后有锦爷站着,冯三恪心说她是商人,叫自己来买菜,肯定是想瞧瞧他会不会精打细算,便问人家大娘:“能便宜些吗?”
堂堂七尺男子汉,这辈子还是头回跟人讲价,以前一是觉得街头小贩不容易,二来他脸皮薄,人家说多少钱就多少钱买。
更叫人窘迫的是,那大娘听见了却不搭理他。摊位前还站着别人,别人挑菜给钱都利索得很,于是就晾着他不管了。
虞锦几人还在后边看着,冯三恪无须扭头也能感受到几人的目光,扑哧扑哧的笑声更是听得他脸热,只好道:“那就这个价吧。”
回头问:“爷,咱要多少?”
虞锦站后边瞧热闹:“府里四十多人,你看着买呗。”
冯三恪转回身来:“那芹菜要十棵,韭黄五斤。”
他拿出虞锦给的那一小块碎银给人家,大娘瞥一眼:“没零钱了,你换个地儿兑开。”
冯三恪又扭回头:“你们装着通宝没?”
弥坚几个都笑着摇头。
这菜是买不成了,冯三恪只好放下手里的菜,继续往前走。瞧见一家卖香粉的,因为香粉价贵,也有拿碎银去买的人,小贩备着的零钱多,身前兜着个围腰,里头装的全是铜板。
他那摊位前凑着几个年轻姑娘,没一个男人,好在冬天人不多,不至太尴尬。冯三恪站到摊位最角落的地方,也不好意思挑拣,随便拿起一盒香粉,盖子都没揭开瞅瞅,就递了银子过去,叫他兑开。
“哎哎,客人你拿的那色儿不好看,少有人买那色儿。来我给你挑,你是要送大姑娘还是送老娘的?”
冯三恪脸热得厉害,含糊其辞:“我就随便拿一个,你找钱就是。”
小贩一怔,犹犹豫豫收了钱:“那成吧。要是买回去嫌色儿不好看,可别回来找我啊。”
冯三恪点头,心说肯定是不会回来的,脸烧得慌。
小贩把那碎银拿戥子一称,给冯三恪找回一块更小的碎银,并好几串铜板。他兜里的铜钱拿粗线穿成了串儿,五十个铜板串一串,几乎把零钱找空了,才给冯三恪兑开。
弥坚竹笙几个在后边笑得直不起腰。
虞锦却瞧得仔细,等冯三恪走回来,离那摊位有些距离了,她才出声提点:“这人心黑。你方才的碎银是六钱半的,他却按半两整给你算了,贪了你一钱半。”
冯三恪怔住:“那我找他要回来?”
“要什么呀。”
虞锦笑道:“生意出门,概不退还,再回去掰扯反倒落了脸面,讨个教训就是了。以后多留个心眼,别人家说什么就是什么,自己要看看秤。”
她到底是个姑娘家,脸皮还没修炼到家,出门行商这三年半也曾被人讹过几回,却很少回去掰扯,原因有许多:一来拉不下脸面;二来出门在外就得谨言慎行,不能与本地商人起冲突;又因为手边带着一群人,都拿她一举一动当规范,虞锦不愿意在他们面前丢丑,被讹的那几回便只当拿钱买教训。
听罢,刘荃惊叫出声:“六钱半和半两?这一钱半的差别你竟能摸出来!”
一钱半也不过就两片树叶重,她竟能掂出来!别说是一钱,就算是差一两,刘荃心说自己放手里也未必能察觉。
虞锦失笑:“我又不是神仙,哪有那么巧的手?”
“那怎么?”
“因为我出门前称过。”
她笑了笑,一副成竹在胸的模样,从荷包里又掏出一个戥子来,戥子就是一个小而精巧的称,商家专门用来称银钱的。因为碎银大小不一,金银锭子亦常有磨损,不能按足量算,有这小秤才能把细微的差别称出来。
刘荃差点当街给她跪下——随身带着称的财神爷!活的!这抠门真是抠到家了!
瞧冯三恪呆呆看着,虞锦便把那戥子给了他,“这个就送你了,以后随身带着,称称这个称称那个,心里头就有数了。咱们手笨,一钱的差别根本摸不出来,只能多计较些。”
一句一句的都是精髓啊,冯三恪连连点头,把她的话印在脑子里。
兑开了银子,他拿着铜板回了先前那大娘的摊位前,再一瞧,人家已经把菜卖完了,正准备收摊呢。
冯三恪:“”
叹口气,继续换下一家。
“柳丁金桔烟台果!牛李梅干山葡萄!”
听到这声吆喝,冯三恪折了个向往那头走,水果是他以前常给家里带的,买得熟了就不怵,上前去问了问柳丁的价。
这贩子拉着两车水果卖,他家所有的水果都是分成两堆摆的。对方听他问柳丁,指了指:“这堆六文,那边四文。”两堆柳丁一边个儿大一边个儿小,单看品相就差着不少。
既然是府里吃的,冯三恪肯定买好的那堆,还每个都捧起来细心挑了挑。那小贩就笑了:“爷您放心,我这儿的果子肯定好呀,坏的烂的都俺们自家吃了,摆出来的都是好的!”
冯三恪挑了一会儿,确实如他所说,每颗柳丁都水灵极了,连个带疤的都没有。
“爷您瞧好咯,七斤二两高高挑起!我再给您添几个桔儿,今早刚摘的,味儿可甜!”
满街走了小半个时辰,总算买好了一样,冯三恪松了口气,一枚一枚数好了铜板才给人递过去,没像方才一样被讹。
把水果交给弥坚他们提着,他继续往前走。
刚走没两步,又看见一家卖柳丁的,一整车全是柳丁。摊位上立着个木牌,上写“五文一斤”,五这个字冯三恪认得。
方才六文,一转头,这家却是五文。冯三恪折回身,脸上透着窘迫:“爷,我买贵了。”
虞锦笑笑,心思一动,问他:“你说两家同是卖柳丁的,为何去那家买的人多,这处却冷冷清清,客人只瞧不买?”
方才那小贩嗓门大,离得没几步远,还能听见他的吆喝声,冯三恪又听着一句“大娘您放心,包甜,不甜你回来找我”。
他蹙起了眉,只当是找到了关窍,答虞锦的问题:“因为那人油嘴滑舌,会招揽生意。”
油嘴滑舌,委实不是什么好词儿。虞锦哂笑一声,指指面前这柳丁摊位上的汉子,问:“这人瞧着老实不?”
“老实。”
这汉子大喇喇坐着,肤黑,身材魁梧,表情严肃,一看就是正经的庄稼汉。
“那你上前去买,再买上二斤。”
冯三恪便上前去了。走近细看才注意到,这家摊位不像刚才那家,刚才那家一样水果两样价,个头大的好看的放一堆,不太好的放一堆;而这家,大的小的全混在一起,统统五文。
他刚上手挑了俩个大的,坐着的那汉子急忙站起来:“你要多少斤我给你拿!不能自己挑,你把大的都挑走了,剩下的俺咋卖?”
冯三恪旁边还站着个大娘,听见这话,不高兴了:“不挑我咋买?谁知道你会不会把坏的烂的都给我装一兜?”
那汉子急急辩了两句,两边都是急脾气,当街就争起口舌来了。
冯三恪悻悻笑笑,放下手里的柳丁,两斤也不买了,走回来。
“爷慧眼。”
虞锦一上午光顾着笑了,此时脸都有些笑僵了,还要一本正经地给他讲道理:“同样是卖水果的,六文四文与全部五文,卖完所得几乎是一样的,可他卖不出去,差的是脑子和嘴皮子。笑脸相迎的人,总比板着脸的要讨喜,油嘴滑舌又不是坏处,心用在正途就行。”
冯三恪认真点头,把这话记在了心里。
一路走啊走,整条街都转了两遍,菜买了不少。刘荃什么也没买,跟着他们到处转悠也不嫌累,一路只咧着嘴笑,嘿嘿嘿嘿的,跟个二傻子似的。
虞锦问他笑什么。
他说:“怪道我家一直攒不下钱,原来是不够抠啊!我回头就与我爹说,财神爷出门都要装把秤呢。不过我爹好面儿,肯定不干,他嫌丢人。”
虞锦笑笑:“有什么好丢人的?小贩缺斤少两不丢人,咱这花钱买东西的反倒丢人了?”
刘荃一怔,怕她不高兴了,忙描补:“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意思是,我以为财神爷都是像话本子里一样豪掷千金的,你家竟然连几文钱的小利都要算明白,这”
话没说完,虞锦身侧几人都收了笑,无甚表情地看着他。刘荃瞧得分明,差点抽自己一嘴巴:怎么今天嘴忒笨!又叫人家不高兴了。
什么豪掷千金蝇头小利的,活脱脱败家子才能说出来的话。
被伤了颜面,虞锦也没当回事,斜眼看他:“我问你,你们这儿一斤麸麦多少钱?”
“脱壳的?”
“不脱。”
刘荃到底是县令之子。县衙是为百姓做事的,百姓之事无小事,鸡毛蒜皮都会往县衙报。刘荃耳濡目染,故而对这陈塘物价十分清楚,略一思索便答:“一文二,要是谷瘪价就贱,一文也是卖的。”
“就按一文二算,十斤多少钱?”
刘荃想也不想:“十二文。”
“百斤呢?”
“一百二十个铜板。”
倒是机灵。虞锦接着问:“如果叫你去买一百斤麸麦,瞧见两家粮户,一家一文二,一家一文一,你会不会因为十文钱跟人掰扯?”
“决计不会。”刘荃答得果断:“男儿在世,哪能那么斤斤计较?”
“说得倒是轻巧。”虞锦又问:“湖广熟,天下足。这话听过没有?”
刘荃点头,湖广下辖湘c鄂c桂c黔等大部,都是产粮的地方,自然是听过的。
虞锦笑笑,开始放大招了。
“我京城有个好友,他是粮商,每回从湖广进粮,运回北边来。一趟动辄几万石粮,多时十几万石都是有的,一文一和一文二的差别,又是多少?”
“十几万石!”刘荃直了眼,一石是百斤,十几万石,十斤差一文
没等他把十几万石是多少斤算明白,虞锦已经跳到了下一问,步步紧逼:“南边买时贵一厘,卖给北边百姓时就得贵一厘了。而京中百姓八十万,一半是靠他家供养,旁的小粮商都盯着他家的价,他家贵一厘,整个京城就涨一厘。”
“你说,该不该计较这一文半文?”
“行了别算了,你算不明白的。”
虞锦笑眯眯拍拍他肩膀:“管十户庄稼汉c百亩田地即为地主,管千亩田地为里正;千户万户的口粮全交予一人手——即为商。位高则责大,哪一行都是一样的道理。”
刘荃瞠目结舌,眼睛一错不错地盯着她,仿佛眼前站着个老妖怪。
快要晌午了,虞锦催他回家:“别想这些俗事了,你是学问人,俗事交给我们商人来就是了。回家好好读书,明年就要上京赶考了,别丢你爹的脸面。”
她又像头回见面一样摆起了长辈谱儿,刘荃却傻呆呆点了点头,一路脚步轻飘地走了。
身后的冯三恪几乎和他一个样子,脚下都是虚的。迷迷糊糊中他想:弥坚那本名为“锦爷语录”的小册子记得可真是慢,一天才记一条。
可锦爷何止是一天一条语录,要是他会写字,一天就能记一本!
已是子时,屋里的两人还没有睡着。博观在听冯三恪讲故事,他头偏在右侧,脖子压都酸了,仍舍不得换个姿势。
“然后锦爷就问他,要是买十万石粮的话,一文一和一文二的差别又是多少?爷还说位高则责大,哪一行都是一样的道理。那县令公子叫她给说懵了,灰溜溜走了。”
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
以前他在村里住, 哪用得着买菜?后来时常呆在县里, 也是为了做长工, 吃住都在主家,当真是从来没买过菜的,便宜好坏全都不清楚。
弥坚几个都笑着旁观, 也不帮他解困。
虞锦摆摆手:“没事没事, 买去吧,半两银绰绰有余了。你就算是买回一车白菜来, 也没人怪你。”说完, 她还往旁边挪挪,让出道儿, 站一边笑眯眯看着。
冯三恪只能抬起僵硬的腿往前走。虞锦几个都跟在他后边,不时低声嘀咕两句, 更叫他手足无措。
离他最近的是个卖旱芹和韭黄的大娘, 拉了一车菜,黄的绿的挺好看。他们半上午才来, 车里的菜只剩个底儿了。
冯三恪在人家摊位杵了好一会儿, 那大娘手脚麻利,又卖出了几把。冯三恪这才开口, 指着车上的旱芹, 声音板正。
“这个怎么卖?”
“三文。”
“一根?”
那大娘抬头瞧他一眼, 心说这是哪家的傻小子来买菜来了, 一买买一根。再看看穿戴,倒也不像穷人家的,于是和颜悦色道:“一根约莫二文吧。”
冯三恪又指指韭黄:“那这个呢?”
“五文一斤。”
背后有锦爷站着,冯三恪心说她是商人,叫自己来买菜,肯定是想瞧瞧他会不会精打细算,便问人家大娘:“能便宜些吗?”
堂堂七尺男子汉,这辈子还是头回跟人讲价,以前一是觉得街头小贩不容易,二来他脸皮薄,人家说多少钱就多少钱买。
更叫人窘迫的是,那大娘听见了却不搭理他。摊位前还站着别人,别人挑菜给钱都利索得很,于是就晾着他不管了。
虞锦几人还在后边看着,冯三恪无须扭头也能感受到几人的目光,扑哧扑哧的笑声更是听得他脸热,只好道:“那就这个价吧。”
回头问:“爷,咱要多少?”
虞锦站后边瞧热闹:“府里四十多人,你看着买呗。”
冯三恪转回身来:“那芹菜要十棵,韭黄五斤。”
他拿出虞锦给的那一小块碎银给人家,大娘瞥一眼:“没零钱了,你换个地儿兑开。”
冯三恪又扭回头:“你们装着通宝没?”
弥坚几个都笑着摇头。
这菜是买不成了,冯三恪只好放下手里的菜,继续往前走。瞧见一家卖香粉的,因为香粉价贵,也有拿碎银去买的人,小贩备着的零钱多,身前兜着个围腰,里头装的全是铜板。
他那摊位前凑着几个年轻姑娘,没一个男人,好在冬天人不多,不至太尴尬。冯三恪站到摊位最角落的地方,也不好意思挑拣,随便拿起一盒香粉,盖子都没揭开瞅瞅,就递了银子过去,叫他兑开。
“哎哎,客人你拿的那色儿不好看,少有人买那色儿。来我给你挑,你是要送大姑娘还是送老娘的?”
冯三恪脸热得厉害,含糊其辞:“我就随便拿一个,你找钱就是。”
小贩一怔,犹犹豫豫收了钱:“那成吧。要是买回去嫌色儿不好看,可别回来找我啊。”
冯三恪点头,心说肯定是不会回来的,脸烧得慌。
小贩把那碎银拿戥子一称,给冯三恪找回一块更小的碎银,并好几串铜板。他兜里的铜钱拿粗线穿成了串儿,五十个铜板串一串,几乎把零钱找空了,才给冯三恪兑开。
弥坚竹笙几个在后边笑得直不起腰。
虞锦却瞧得仔细,等冯三恪走回来,离那摊位有些距离了,她才出声提点:“这人心黑。你方才的碎银是六钱半的,他却按半两整给你算了,贪了你一钱半。”
冯三恪怔住:“那我找他要回来?”
“要什么呀。”
虞锦笑道:“生意出门,概不退还,再回去掰扯反倒落了脸面,讨个教训就是了。以后多留个心眼,别人家说什么就是什么,自己要看看秤。”
她到底是个姑娘家,脸皮还没修炼到家,出门行商这三年半也曾被人讹过几回,却很少回去掰扯,原因有许多:一来拉不下脸面;二来出门在外就得谨言慎行,不能与本地商人起冲突;又因为手边带着一群人,都拿她一举一动当规范,虞锦不愿意在他们面前丢丑,被讹的那几回便只当拿钱买教训。
听罢,刘荃惊叫出声:“六钱半和半两?这一钱半的差别你竟能摸出来!”
一钱半也不过就两片树叶重,她竟能掂出来!别说是一钱,就算是差一两,刘荃心说自己放手里也未必能察觉。
虞锦失笑:“我又不是神仙,哪有那么巧的手?”
“那怎么?”
“因为我出门前称过。”
她笑了笑,一副成竹在胸的模样,从荷包里又掏出一个戥子来,戥子就是一个小而精巧的称,商家专门用来称银钱的。因为碎银大小不一,金银锭子亦常有磨损,不能按足量算,有这小秤才能把细微的差别称出来。
刘荃差点当街给她跪下——随身带着称的财神爷!活的!这抠门真是抠到家了!
瞧冯三恪呆呆看着,虞锦便把那戥子给了他,“这个就送你了,以后随身带着,称称这个称称那个,心里头就有数了。咱们手笨,一钱的差别根本摸不出来,只能多计较些。”
一句一句的都是精髓啊,冯三恪连连点头,把她的话印在脑子里。
兑开了银子,他拿着铜板回了先前那大娘的摊位前,再一瞧,人家已经把菜卖完了,正准备收摊呢。
冯三恪:“”
叹口气,继续换下一家。
“柳丁金桔烟台果!牛李梅干山葡萄!”
听到这声吆喝,冯三恪折了个向往那头走,水果是他以前常给家里带的,买得熟了就不怵,上前去问了问柳丁的价。
这贩子拉着两车水果卖,他家所有的水果都是分成两堆摆的。对方听他问柳丁,指了指:“这堆六文,那边四文。”两堆柳丁一边个儿大一边个儿小,单看品相就差着不少。
既然是府里吃的,冯三恪肯定买好的那堆,还每个都捧起来细心挑了挑。那小贩就笑了:“爷您放心,我这儿的果子肯定好呀,坏的烂的都俺们自家吃了,摆出来的都是好的!”
冯三恪挑了一会儿,确实如他所说,每颗柳丁都水灵极了,连个带疤的都没有。
“爷您瞧好咯,七斤二两高高挑起!我再给您添几个桔儿,今早刚摘的,味儿可甜!”
满街走了小半个时辰,总算买好了一样,冯三恪松了口气,一枚一枚数好了铜板才给人递过去,没像方才一样被讹。
把水果交给弥坚他们提着,他继续往前走。
刚走没两步,又看见一家卖柳丁的,一整车全是柳丁。摊位上立着个木牌,上写“五文一斤”,五这个字冯三恪认得。
方才六文,一转头,这家却是五文。冯三恪折回身,脸上透着窘迫:“爷,我买贵了。”
虞锦笑笑,心思一动,问他:“你说两家同是卖柳丁的,为何去那家买的人多,这处却冷冷清清,客人只瞧不买?”
方才那小贩嗓门大,离得没几步远,还能听见他的吆喝声,冯三恪又听着一句“大娘您放心,包甜,不甜你回来找我”。
他蹙起了眉,只当是找到了关窍,答虞锦的问题:“因为那人油嘴滑舌,会招揽生意。”
油嘴滑舌,委实不是什么好词儿。虞锦哂笑一声,指指面前这柳丁摊位上的汉子,问:“这人瞧着老实不?”
“老实。”
这汉子大喇喇坐着,肤黑,身材魁梧,表情严肃,一看就是正经的庄稼汉。
“那你上前去买,再买上二斤。”
冯三恪便上前去了。走近细看才注意到,这家摊位不像刚才那家,刚才那家一样水果两样价,个头大的好看的放一堆,不太好的放一堆;而这家,大的小的全混在一起,统统五文。
他刚上手挑了俩个大的,坐着的那汉子急忙站起来:“你要多少斤我给你拿!不能自己挑,你把大的都挑走了,剩下的俺咋卖?”
冯三恪旁边还站着个大娘,听见这话,不高兴了:“不挑我咋买?谁知道你会不会把坏的烂的都给我装一兜?”
那汉子急急辩了两句,两边都是急脾气,当街就争起口舌来了。
冯三恪悻悻笑笑,放下手里的柳丁,两斤也不买了,走回来。
“爷慧眼。”
虞锦一上午光顾着笑了,此时脸都有些笑僵了,还要一本正经地给他讲道理:“同样是卖水果的,六文四文与全部五文,卖完所得几乎是一样的,可他卖不出去,差的是脑子和嘴皮子。笑脸相迎的人,总比板着脸的要讨喜,油嘴滑舌又不是坏处,心用在正途就行。”
冯三恪认真点头,把这话记在了心里。
一路走啊走,整条街都转了两遍,菜买了不少。刘荃什么也没买,跟着他们到处转悠也不嫌累,一路只咧着嘴笑,嘿嘿嘿嘿的,跟个二傻子似的。
虞锦问他笑什么。
他说:“怪道我家一直攒不下钱,原来是不够抠啊!我回头就与我爹说,财神爷出门都要装把秤呢。不过我爹好面儿,肯定不干,他嫌丢人。”
虞锦笑笑:“有什么好丢人的?小贩缺斤少两不丢人,咱这花钱买东西的反倒丢人了?”
刘荃一怔,怕她不高兴了,忙描补:“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意思是,我以为财神爷都是像话本子里一样豪掷千金的,你家竟然连几文钱的小利都要算明白,这”
话没说完,虞锦身侧几人都收了笑,无甚表情地看着他。刘荃瞧得分明,差点抽自己一嘴巴:怎么今天嘴忒笨!又叫人家不高兴了。
什么豪掷千金蝇头小利的,活脱脱败家子才能说出来的话。
被伤了颜面,虞锦也没当回事,斜眼看他:“我问你,你们这儿一斤麸麦多少钱?”
“脱壳的?”
“不脱。”
刘荃到底是县令之子。县衙是为百姓做事的,百姓之事无小事,鸡毛蒜皮都会往县衙报。刘荃耳濡目染,故而对这陈塘物价十分清楚,略一思索便答:“一文二,要是谷瘪价就贱,一文也是卖的。”
“就按一文二算,十斤多少钱?”
刘荃想也不想:“十二文。”
“百斤呢?”
“一百二十个铜板。”
倒是机灵。虞锦接着问:“如果叫你去买一百斤麸麦,瞧见两家粮户,一家一文二,一家一文一,你会不会因为十文钱跟人掰扯?”
“决计不会。”刘荃答得果断:“男儿在世,哪能那么斤斤计较?”
“说得倒是轻巧。”虞锦又问:“湖广熟,天下足。这话听过没有?”
刘荃点头,湖广下辖湘c鄂c桂c黔等大部,都是产粮的地方,自然是听过的。
虞锦笑笑,开始放大招了。
“我京城有个好友,他是粮商,每回从湖广进粮,运回北边来。一趟动辄几万石粮,多时十几万石都是有的,一文一和一文二的差别,又是多少?”
“十几万石!”刘荃直了眼,一石是百斤,十几万石,十斤差一文
没等他把十几万石是多少斤算明白,虞锦已经跳到了下一问,步步紧逼:“南边买时贵一厘,卖给北边百姓时就得贵一厘了。而京中百姓八十万,一半是靠他家供养,旁的小粮商都盯着他家的价,他家贵一厘,整个京城就涨一厘。”
“你说,该不该计较这一文半文?”
“行了别算了,你算不明白的。”
虞锦笑眯眯拍拍他肩膀:“管十户庄稼汉c百亩田地即为地主,管千亩田地为里正;千户万户的口粮全交予一人手——即为商。位高则责大,哪一行都是一样的道理。”
刘荃瞠目结舌,眼睛一错不错地盯着她,仿佛眼前站着个老妖怪。
快要晌午了,虞锦催他回家:“别想这些俗事了,你是学问人,俗事交给我们商人来就是了。回家好好读书,明年就要上京赶考了,别丢你爹的脸面。”
她又像头回见面一样摆起了长辈谱儿,刘荃却傻呆呆点了点头,一路脚步轻飘地走了。
身后的冯三恪几乎和他一个样子,脚下都是虚的。迷迷糊糊中他想:弥坚那本名为“锦爷语录”的小册子记得可真是慢,一天才记一条。
可锦爷何止是一天一条语录,要是他会写字,一天就能记一本!
已是子时,屋里的两人还没有睡着。博观在听冯三恪讲故事,他头偏在右侧,脖子压都酸了,仍舍不得换个姿势。
“然后锦爷就问他,要是买十万石粮的话,一文一和一文二的差别又是多少?爷还说位高则责大,哪一行都是一样的道理。那县令公子叫她给说懵了,灰溜溜走了。”
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